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3: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是郑庄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做到了勤勤恳恳,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师德,同时,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家长的信任。同时,能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加强业务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得到了同事、家长们的好评。
三十二年来本人一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并任班主任工作。有数学教学方面的技巧,也有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累积的经验。我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肯定。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以丰富自身教学和管理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投身到今后的教学改革之中。具体的工作表现如下:
一、面向全体,做好教育工作。
1、用心搞好班集体建设。
首先积极配合班科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班、队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同时主动做好同其他学科的配合工作,为良好班风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班级的特殊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让学生们学习、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劳动和兴趣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活动中学到一些待人处世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良好品质;我所教过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是个团结温馨的班集体。
2、以爱为基础,真诚相待。
“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而爱的基础是给与、关心、责任感、尊重和理解,“亲其师才信其道”,作为班主任,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我的工作中,注重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个性不一的学生,与他们真诚相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班集体的爱,从而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式传输给他周围的人。
3、面向全体,平等相待。
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也是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对学生一定要平等公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多帮助和多鼓励。在工作中,我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处理偶发事件,防止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善于利用家校合力,通过家校联络方式,帮助特殊孩子逐步走入健康成长之路。我就是这样用爱心叩开每一位学生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健康向上、努力进取的整体。
二、认真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中,注重深钻教材和吃透大纲,并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悲观,让学有余力的优生不骄傲,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好成绩。
教学中,做好教师“六认真”,不断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地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地向同事和书本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保证了每堂课40分钟的质量,从而达到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为了更好的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并写了论文。还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各类培训,并多次在校内做工作经验交流,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
四、对待上级指定的任务,积极完成,速度快,质量好,不讲条件,不提要求。
篇2
一、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基本现状
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内涵界定,如:范诗武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1]郝林晓和折延东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2]柳海民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原理》中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3]。可以看出,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至今难以形成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对教师专业能力现状与问题的探究,必须围绕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来进行。综合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等,其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本问卷以教学能力调查为主。调查显示,92.3%的教师认为他们基本了解学生的特点,基本能够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日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比较了解,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同时,对于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表示基本能够的教师比例高达86.5%,只有2.9%的教师表示难以做到,并且有81.3%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组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做好或毫无办法的教师只占3.6%,这反映了多数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组织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9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完全或基本了解,不了解的教师只占4.3%,这表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比较熟悉,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安排等教学常规比较重视。在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教师仅占27.9%,有46.5%是很少使用电教设备或是只在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从来不用、不会用或是学校根本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占25.6%。尽管国家近几年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较重视,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的确不容乐观。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尽管88.5%的教师认为他们对改进教学经常进行了反思,显示了多数教师有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有10.6%的教师从未写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其他不少教师也只是写过少量论着且未发表。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也缺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见下表)。
二、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现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明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充分把握问题实质及成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探寻应对之策。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揭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一般来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算得上有较好的因材施教能力。调查发现,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教师只有35.3%,而51.2%的教师还处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阶段。这表明西部农村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仍有部分教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有差别的教学方式,甚至也有部分教师明确表示难以做到这点。同时,对于教学中能否深入了解学生并对学生作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对此完全符合的教师高达51.0%,而不太符合的教师只占到2.2%。这说明许多西部农村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对教育对象比较熟悉,然而未能完全做到这点的教师比例也接近半数。一般而论,西部农村教师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经历的教学磨练不少,他们的教学应更加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然而其实际教学效果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能力实际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由于有34.3%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下,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中老年教师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另一方面,不少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思想还不牢,比较缺乏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在比较封闭的农村社会环境中易于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性的发展意识和追求,综合起来,就使得西部农村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难以得心应手。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普遍较弱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当代教育实践的日新月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反思和研究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要不断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评价和改进。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点,比如调查发现有44.4%的西部农村教师已意识到应进行自我反思,吸取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改进。然而,一方面他们的自我反思总是限于如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面,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同时在反思的方式上偏好交流式反思,例如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显然,他们的反思方式很局限,总体上反思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情况,调查显示,从未发表过论文和着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部分区县实行教师参评论文获奖即可评定职称,故不需要;二是老师找不到发表的渠道,这方面的信息比较缺乏;三是现在很多期刊收费发表文章,老师非常反感,不愿意花钱发表文章;四是成果意识较为缺乏,难以从教育教学工作中提炼总结,形成教研成果。总体而言,西部农村教师的科研成果比较匮乏,中高级职称太少,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应该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积极反思,并且较为普遍地有了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比起中东部地区农村教师及城市教师而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明显较弱,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差距明显,迫切需要在反思和研究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比较欠缺
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项能力不是简单地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师已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善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4]调查显示,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说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信息资源的维护比较落后,教师也比较缺乏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使得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二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8.3%,表明西部农村教师老龄化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从第一学历来看,中师、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比例占到了54.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仅占8.9%,这种学历状况也显示了西部农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基础较欠缺,习惯于黑板加粉笔。同时,现实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欠缺,也使得西部农村教师难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据调查,多数农村学校配置有一间语音室,外语教学使用较多,其他学科教学几乎不使用,这种很少使用教育技术设备的状况,非常不利于西部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三、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及分析看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确实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切实加以积极改善。针对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应对举措: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积极促成理论知识向施教能力转化
篇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三店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三店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启动第三轮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促进我街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湖北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积极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辐射作用,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水平,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我街的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全街中小学校25%的在岗教师参加任教学科区级岗位培训,全年送培120人;
2、全街中小学校班主任持证上岗率达100%;
3、全街中小学校教研(备课)组长持证上岗率100%
4、市级培训项目送培率100%;
5、全街中小学校校园用语、用字规范率分别在95%和99%以上;
6、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使学校学历合格率、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60%和65%;
7、全街中小学校教师普通话等级达标率100%;
8、完成第二轮继教扫尾、换证的组织工作;
9、做好第三轮继教的摸底、建档、启动工作;
10、组织好暑期教师集训,保证参训率100%。
11、全街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校和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面100%。重点组织三店二中和红旗小学分别创建区级校本和语言文字示范校;
三、主要工作
1、做好第二轮培训的补培工作
认真调查统计,对在XX—XX年年的第二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未完成相应学时学分任务的教师,组织补培。同时,对已完成学时学分的教师,做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换证工作,使我街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入第三轮。
2、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送培工作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继续组织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好义务段新课程改革跟进年级(小学六年级)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做好《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培训。
3、做好教师(分科)岗位培训的送培工作。
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送培,大力宣传、介绍区新岗培在培训内容和形工上改进,以及实行分学科的菜单式培训核心。重点抓好小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岗位培训。
4、做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送培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厅[XX]3号)和《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工作的通知》,继续做好我街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所有在岗班主任要参加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合格教师库,要求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优先聘任获证教师,探索班主任持证与聘任、津贴挂钩新思路。
5、做好教研(备课)组长培训的送培工作。
进一步抓好教(备课)组长培训,优先选派表现好的中青年教师参训,提高教研(备课)组长的能力和素质,做到持证上岗。
6、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的送培工作。
以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送培对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做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送培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关于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的通知》(武人[XX]8号)精神,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继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8、做好市级培训的送培工作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好我街参加市级培训的对象,认真组织好市级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市级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培训、“武汉市中小学英语教师——tkt培训”等培训项目的送培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市、区有关部门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和指导。
9、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新洲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区教育局关于实施〈新洲区校本培训工作评估考核标准〉的意见》,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学校参与区级校本培训示范(先进)学校评选,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水平。开展以“三个一”(即“定一个专题,研一套理论,育一批新人”)为特色的校本培训。在各中小学积极营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大校本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本地名、优教师的作用,认真规划、组织、实施好校本培训工作,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10、精心组织好暑期教师集训
深化学洋思活动,继续以提高课堂教学 效益为主线,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暑期全员培训。认真总结XX年年暑期集训经验,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全区集中的分学科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实施,加强督查,保证集训效果。组织三店教师参与编写《特级教育名师文集》。力争1人入选,扩大三店教师在全区的影响,加大优质培训的辐射面。
11、组织好学历培训
(1)
积极抓好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按照专业对口、常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多种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组织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达标培训,组织具有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12、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推进语言文字“争先创优”活动,积极争创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不断提高社会用语用字的应用水平;加强学校用语用字绩效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中小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法规同及常识的宣传,做好第1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中小学未达到二级乙等的非语文教师和未达到二级甲等的语文教师进行强培训,鼓励已达标教师参加晋级培训测试,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普通话等级达标水平。
四、工作措施
1、完善继教制度
为切实体现教师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前瞻性,维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政策的严肃性,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街实际,制定我街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分的考核,建立并完善三店教师继续教育的电子档案和文字档案,落实相关制度,确保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2、实行绩效管理
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街教育总支对学校的绩效管理,分解并下达相应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学校集体及主要负责人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末位否决”制度,强化工作绩效意识。
3、强化过程管理
将绩效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开展经常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督导检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通报工作的进展情况,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4、创新工作模式
不断改革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内容、形式和方法,试行“双向预约、一次安排,定期培训,延误自费”的送培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教师满意的培训。
5、统筹培训经费
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转发省教委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意见的通知》(鄂政发[1999]36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XX]5号)等文件要求及2011年区教师继教工作会议精神,统筹中小学教师继教培训费,建立三店街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减轻教师培训的经济负担,确保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开展。
篇4
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性知识姚安县农村中小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有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失衡,也有农村忽视义务教育的偏差;既有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供给不足”,也有农村教育者自身安于现状的发展惰性。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要突破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重要的一条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则因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二则是因为农村教师素质落后也是教育落后的源头之一。只有推动教育者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发展。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的定义,将农村界定为广大的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农村教师指的是: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生活在广大的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建议《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育作为专门的职业。”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从此之后,教师专业发展便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西方,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方式纷纷出现,观点各异,根据刘星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范式:①“娴熟型实践者”范式。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认为,教师发展即“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该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化就是通过不断的专业训练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向熟练型的方向发展。②研究型实践者”范式。斯腾豪斯(Stenhouse,L.)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指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检验、修正和完善。③“反思型实践者”范式。舍恩(Schon,D.)关于“反思型实践者”的研究,对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遍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提倡实践者以实践为导向。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虽然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等基本理论研究上已经较为成熟,但具体就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而言,由于国外城乡差距较小,因此专门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文献并不多见。
在中国,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在古代名家的论著当中就有所涉及。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相关讨论,并产生了“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的鲜明观点。1993年实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归为八个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l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职业专业化也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国内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国外教师专业化理论的介绍;②对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的研究;③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④对各个具体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总的说来,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职业作为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种是指教师由非专业向专业的发展过程即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但是我国学者倾向于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认为: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了教师群体(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个体(教育)专业化两个方面的涵义。教师群体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群体通过不断努力,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从而促使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专业自得到整体提升(即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自我反思,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从而由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即从非专业人员向专业人员转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必要基础。
二、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姚安县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牟定县,南枕南华县,北接大姚县,西与大理州祥云县隔一泡江相望。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楚雄州部分乡镇撤并方案。其中,姚安县撤销仁和镇,将原仁和镇所辖的仁和、蛉丰、蜻岭、清河4个村委会划归栋川镇管辖,下辖5镇4乡,除县政府所在地栋川镇外,其余均散落分布在姚安农村坝子及其山区,县级学校和教师仅限于民族中学、思源学校和县幼儿园,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文章中指的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指的是全县中小学教师,在此说明。
(一)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姚安县辖区内共有栋川镇、光禄镇、弥兴镇、前场镇、太平镇、大河口乡、左门乡、适中乡、官屯乡。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有小学教学点66个,专业授课教师1026人,在校小学生11907人;共有中学教学点8个,专业授课教师885人,在校中学生7111人。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1911人,学生19018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了902人,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47.20%;年龄在45岁以下教师总计961人,占全县教师人数的50.28%。
(二)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原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结合笔者目前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需求情况调查问卷》《国培计划――置换培训姚安县顶岗实习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培训结构式访谈提纲》等,共计发放问卷近200份,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整理录音等方式,对还在实习的“准教师”、新上岗的教师、专家型教师等作了比较细致的交流。通过调研,发现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如下:
1.教师教学任务重,角色多样,工作压力较大。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教师承担着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的更多角色。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读书无用论”在广大的农村大有抬头的趋势,不少教师成为追着学生学习的人。同时,由于拆点并校的政策出台,部分教师还承担了生活辅导员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食堂补助标准,但是学校的经费不足以聘请过多的食堂工作人员,不少教师不得不承担起后勤保障的任务,如到菜市场买菜等。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承担着社区文化建设和传承者的功能。对于部分空巢家庭来说,甚至还担当起未成年儿童监护人的义务。这些诸多的社会责任无形地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对108名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需求情况调查问卷》时发现,问及“有碍您参加教学学习的因素”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占74.73%),其次是被动参与,不感兴趣(占7.37%),再次是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占5.26%)。
2.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缺少自我规划。访谈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职业倦怠的心理现象非常明显,大部分教师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把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工作中没有激情,只是每天在完成一定的任务。不明白自己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难以为继。这与当前学校的评教体制密切相关,在分数的指挥下,很多学校依然把班级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这些都让教师忽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农村教师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的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农村教师的研修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一是研修层次低。目前,教研活动是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重要形式。就姚安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每年都举办专业的教师培训,也有部分教师可以有到楚雄州参加学习的机会,而省级的研修机会很少,目前主要有的是高考研讨会和国培计划置换培训,但名额有限。二是农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除了听取本校的讲座之外,参加本校教研组活动已然是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途径,很少有教师参与校际间的交流,更不用说主持或者参与课题研究了。
4.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差。有研究证明,教师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高原平台期”或“职业危险期”,并认为“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的关键主要是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努力争取专家的指点,坚持反思性、研究性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在教学理性发展上下功夫。”要深化对教学理性的认识,科研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农村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科研意识淡薄,大部分老师缺乏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有的时候发文章也是为了职称考核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科研能力较差。
5.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资源有限。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后,工资中的30%作为绩效考核,使得原本不高的工资下降了一个层次。其次,农村学校由于地处乡镇,由于自然环境、办学条件等相对落后,优秀教师的引进比较困难。虽然目前实施的特岗计划使得不少毕业大学生回到农村乡镇一级工作,但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少得可怜,基本是地州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再次,农村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不少在乡镇一级工作的优秀骨干教师,一部分由于教育局统筹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调离乡镇进入县级高中,一部分由于自己的发展离开岗位。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技能不高;部分偏远地区还存在专业不对口、师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是目前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现象。
三、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专家们认为,总结起来,可以把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智取向
这一取向的基本观点是,知识基础对于教学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和法律专业拥有今天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力,得益于知识和技能。教师欲进行有效的教学,一是自己要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即学科知识;二是要具有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即教育知识,这两类知识是教学专业最为基本的知识。基于这种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正规的培训方式,职前的或是在职的或者是向专家或大学学者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通过“传授”的方式让教师“获得”这些知识基础。师范生教育是这种价值取向最有力的证明。
(二)实践-反思取向
这一取向的基本前提是:新知识的传递不是学院、大学和研究发展中心机构的“专利”。教师不仅仅只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就是把在大学里所获得的理论应用于学校实践;除外部给予教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师实践之中的、“行动中的知识”。并且这种内隐于教师实践中的知识更能为所有的教师的教学改良做出贡献。基于这种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有:通过诸如写日记、传记、构想、文献分析等方式单独进行反思,或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交流、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以“合作的自传”的方式,即由一组教师一起围绕目前工作的背景、当前使用的课程、所掌握和信奉的教育理论、过去的个人和专业生活等主题,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性的评论。通过这些方式,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目前,教研组活动对实践-反思取向做出了诠释。
(三)生态取向
这一取向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风格是个人化的,教师在其实践中也多处于孤立的状态之中,但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会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学到许多;教师更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这一取向用“文化”“社群“合作”“背景”等关键术语取代了“知识”“实践”或“反思”。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教师文化都是存在的。但这是理智、实践――反思后更高一层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
四、实践性知识的养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和途径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就目前姚安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而言,只有通过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养成,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全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它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致于把握现时行动。关注教师专业领域中固有的实践性知识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之诉求。根据陈向明教授的观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
(一)社会组织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1.国家政策的视角――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论述:“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
2.教育行政视角――建立完善多向互动的学习平台。面对教师专业成长和积极性调动的困局,要从行政上推动,如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城乡学校合作,建立区域学校间教研网络,实现教研互动,改变农村环境闭塞、信息交流匮乏、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先进教育教学信息的状况。充分利用好定向师范生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国家特岗实施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平台,促进优秀人才的引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支持教师继续学习和接受再教育,建立校长引领式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3.业务指导视角――做好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培训工作。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方式实现。“走出去”,一方面是教师脱产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如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对流与到名校的挂职锻炼或组织教师团体进行经验交流或“取经”以充实自己,如可以在本县范围内先实施一轮交流和共享。“引进来”,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本校去讲座,现场指导、听评讲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上培训、外出学习人员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
(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实践智慧的
闪现,是提炼了教师日常教学探究和实践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如有效的教学经验、典型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案例以及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都属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从个人角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1.重视个体日常教学实践。首先,是增强和培养实践性知识获取的意识,对于一线教师,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生成和积累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而非验证理论知识,因此,需要改变以往重理论性知识轻实践性知识的学究式观念,尊重并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其次,是要加强和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自觉性,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如何结合起来,这之间结合的桥梁要靠个体通过往复地学习、实践和创设自己去搭建。再次就是要强化和培养实践反思的能力。
2.合理共享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提升与改组一般是互动中实现的;知识的交流分享与积极互动,可以使教师的经验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和概括化。教师实践性知识除具有个体性的本质特点外,还具有公共性的特点,也可像理论性知识那样为教师群体的发展服务而具有社会意义,成为可共享的知识,共享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必要来源。一是教育信念的共享,二是教学及情境知识的共享,在与同事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自我提升。
3.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信息化网络为教师个体通过非直接接触方式获取实践性知识提供了可能,网络上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故事、教学感悟等承载着教师实践性知识,教育论坛、教师博客、QQ聊天、电子邮件、微信等交互性网络技术使彼此双向远程交流成为现实。通过信息化网络,一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间接地获取实践性知识。
总的说来,得益于课题的支撑,我能够在课题开展之余对姚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有一个粗略的思考和表达。基于我个人成长的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个人是内因,社会各大系统是外力。实践性知识重在积累和沉淀,政策也需要落在实实在在的领域,只有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才有未来和希望。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星彤.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应对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转引自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3).
[4]王铁军,方健华.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一、提升农村教师素养的途径
我校通过实践与探索找到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1.培训学习独具匠心
(1)注重自主性。我校实行了团队研修制,运用个体和团队的力量,在科研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大指导、交流、合作的力度,促进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较好地满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素养。
(2)注重参与性。教师在教育科研培训的学习过程中,主讲人或中心发言人不搞“一言堂”,而是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融入到相互学习与交流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建和创生。
(3)注重情境性。我校的科研培训与教学情境密切结合,运用教学事件、教学实况,从案例分析人手。使教师易于接受和领悟。
(4)注重创新性。我校探索出了“学科四环节参与式”培训,设计了“理念学习一现场执教一互动评议一交流感受”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又率先尝试创设了新型参与式培训模式:自行设计教案一观摩专家研究课一独立思考、同伴交流一专家引领一确立研究方向。
2.学校为教师素养提升搭建发展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愿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我校通过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这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1)以“提升”为中心,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实践。我校把教师专业思想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技术发展当作培训的重点和专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围绕课程改革,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全员培训:一是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即每位教师授课前都要进行说课;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要集体备课。二是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听取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三是开展评选优质课活动。即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上一定数量的公开课,然后在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四是在适当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编拟一份任教学科的试卷。在学生考后进行系统地情况分析。五是开展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六是开展综合读书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来促进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具体做法就是,学校规定教研组或教师个人定期要阅读的教育著作和相关书籍。做好“摘要+反思+建议”的读书笔记,定期收集进行编印和交流,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将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做可以加强经典理论书籍的专题阅读、定向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2)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为增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效对接,我校征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学期确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引领教师广泛阅读教育书籍、上网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解答问题的先进理论整理出来,点明推荐理由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并在教师间组织交流学习。每年学校都有新教师调入,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实行“师徒结对”的形式,解决新进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通过帮助新教师备课、指导上课、课后自评等,使新进教师能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融人到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之中。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展青年教师做教学调研、新教师做汇报课、成熟型教师做课堂展示等活动,促使各层次教师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或得到赞扬肯定,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激励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校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构建激励机制,即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1.考核评价激励促成长
我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内容包括教师的德、识、能、绩、勤,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和内容考评相结合。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化,可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价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评价提供依据,从而形成一股促教师成长的激励力量。
2.事业发展激励促成长
事业发展激励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大动力。学校十分关心每个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在通过职称评定促进教师事业发展激励方面,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做到有课题、出成果:要求教师在备课、课堂、学生身上下功夫;要求青年教师勇于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教学骨干教师勇于挑担子、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等,以此为教师参加职评而创造评优、评先、出成绩等创造条件。
三、通过学习与实践,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篇6
关键词:PDS;产生与发展;特点;启示
一、专业发展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chools,以下简称PDS)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来进行教师教育的学校。PDS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三大功能于一身,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
美国教师教育经历了由中等师范学校到高等师范学校,继而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以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为主的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教师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不断受到国内教育界内外的质疑与批评。1983年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国家处在危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该报告疾呼,美国教育正在被日益严重的平庸成绩所侵蚀,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报告还指出美国教师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是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强化学校的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能力评价制度和实行专业报酬制度。1986年,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发表了《以21世纪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的报告,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与关键,并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此外,霍姆斯小组于1986年和1990年分别发表了名为《明日之教师》与《明日之学校》的两份报告。《明日之教师》提出了明日教师应该具备的种种能力和五项基本改革观念及具体建议,其中第四项是密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并且在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专业发展学校”(PDS)的概念。另一份报告《明日之学校》阐述了有关专业发展学校的详尽研究以及建立这种学校的原则和改革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议。自此,PDS这种运作模式很快在霍姆斯小组的多数大学中被具体推广,得到了全美各个学校和大学的支持,PDS也逐渐成为美国加强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PDS产生至今也不过短短20年时间,但其发展却非常迅速,1997年全美共有600多所PDS,到2002年已达到1000多所,几乎遍及美国各州。据统计,在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ofTeacher Education)认证的525所大学中有30%都参与了PDS学校。在PDS迅猛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法案也陆续出台,《美国挑战教师优异之法案》(Teacher ExceHence in America Challenge Act of 1997,S.1169)便是其中之一。该法案“为建立PDS促进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建立学校――大学伙伴关系提供竞争性的资助”,其目的在于为PDS快速增长提供便利。目前,美国很多州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对PDS非常重视,如明尼苏达州教学董事会规定在其教师许可改革项目中,教师在PDS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马里兰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要求该州的师范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在PDS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PDS还得到了很多基金会、教师教育国家认证委员会(NCATE)和教学与美国未来国家委员会(NCTAF)的支持。
二、美国PDS在发展中体现出的几个特点
(一)合作――PDS的根本支点
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是PDS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观念,PDS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合作的基础上进行。PDS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的,建设PDS的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大学向共同合作的中小学派遣指导教师和师范实习生,指导教师定期前往中小学根据中小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师教育;中小学负责向大学的师范生提供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及实践机会,同时与大学教师一起,组织实施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大学与中小学在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制定出PDS的建设方案、活动计划、实施步骤、具体内容等。不仅如此。PDS组织的严密分工,使得对PDS学生实习的合作管理成为可能。在这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中,大学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案制定者、实验过程控制者,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中小学教师也不单纯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计划的参与者、行为的检查者和成果的评价者。双方在PDS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彼此的专业技术、技能、信息资源等,共同承担教师教育职责,共同参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发展――PDS的最终目的
PDS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发展。发展不只体现在PDS的师范实习生和在职培训教师的进步上,还体现在PDS的其他参与者身上。在PDS中,大学教师经常到中小学授课和开展讲座、报告,给PDS的学生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了PDS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同时,中小学又给大学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生动的教学情感体验,这将无疑有助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且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对于PDS的学生,也就是在PDS中学习的师范实习生和进修教师而言,一方面他们可以接受到来自大学教师丰富理论知识的滋养,另一方面中小学又为他们提供了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加上中小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一定会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向高素质的教师迈进。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更新陈旧教育教学理念、追求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三)以人为本――PDS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PDS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在PDS教育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由以往只注重强制性地为师范生安排学习内容转变为更多关注人的需要。PDS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次。在组织层面上,PDS的组织目标更加人性化。PDS注重人的因素,将目光由单纯面向工作任务的完成转向对人的关切,注意发挥组织成员在PDS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其合理需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在教师管理层面,PDS更多地依据教师的职业化特点致力于:创造和激励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丰富教师的工作内容,鼓励进行行动研究,与大学教师共同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增加教师工作的自主性,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工作的决策,通过“分享权利”帮助
教师释放更多的潜力。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PDS成长的始终和方方面面。
(四)绩效责任――PDS的动力源泉
PDS合作伙伴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是共享的资源,并且他们依据绩效责任来合理地配置共同的资源。对PDS而言,绩效责任指在获得优质资源的同时,必须要优质地完成所担负的责任。也就是说,PDS合作伙伴中的哪一方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就可以分配到优质、充足的各种资源;如果其中一方没有很好地在规定条件下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它本应该得到的资源就会减量,甚至被取消。而足够的资源是任何一所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这种情况下,PDS的成员都会充满责任意识与积极性,努力完成分内的任务,促进学校的发展。由此可见,绩效责任是推动PDS开展优质教育的动力源泉。
三、几点启示
(一)教师教育要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中进行
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基本上还是“终结性教育”,即由师范院校一次性完成对师范生的培养。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分割,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不相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对师范生培训时间短且流于形式,导致师范生从教后不能胜任中小学的实际教学工作。另外,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重新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阻碍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在美国PDS里,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负责师范生的培养,参与合作的大学教师将会在中小学参与各种教师集合,观察实习生工作,组织师生讨论,有时也走上讲台执教或做报告,他们给中小学带来新思想,同时也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带回大学做研究。参与实习的师范生在与有合作关系的中小学做一年的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美国PDS培训模式对教师教育的有效促进,促使我们反省我们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也应密切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使其对教师教育发挥各自最大限度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与支持
综观美国PDS兴起绝非偶然,背后有强烈的舆论支持和国家政策一系列的保障,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拨款资助等形式来督促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救育认可机构(NCATE)、教师晋级和加薪等都和教师教育紧密关联。事实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赢得了全国上下广泛的参与,从大学到中小学,从教育各个协会到社会团体,从政府机构到非政府机构,都对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建立了许多研究教师教育的学术团体,他们为PDS的创立和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而我国的教师教育则仅仅停留在教育系统内部,而且还各自为政,缺乏联系,国家的支持政策有限,社会团体的参与就更为鲜见。美国PDS成功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没有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支持,教师教育就难以取得成功。
(三)确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念
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仍然是以教师职前培养为中心的一次性“终结性教育”,忽视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导致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存在严重分离的现象。现有的师范院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这种两相分离的格局,使得教师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在部分进修院校内,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在延长职前培养年限提高学历的同时,从终生教育的观念出发,通过PDS成功实现了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教师的培训教育,保持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救育和职后培训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推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专业化。因此,我们可以采纳借鉴美国PDS的模式,建立将教师培养、入职教育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使师范生和进修教师在这里学习到他们所需要的技能与新知识、新理念,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成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
篇7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69-03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培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队伍的一些特点,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等。由此提出了针对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校本培训,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将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教师集中培训方式,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发表教育心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没有学科带头人,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适度延伸培训内容。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提供培训实施保障。通过校本培训,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①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②各项规章制度。③培训计划(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④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⑤校本培训教材(含录像带、光盘、软件)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⑥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本培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9,16(8).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2009,(8).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7]张伟.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2006,(3).
篇8
1、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组织开展三次面向社会招考中小学教师工作。经过严格的考核、政审、体检等程序,共招聘了87位教师;同时,绿色通道引进优秀教育人才2人。
2、完成20__.9—20__.8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
3、完成20__年招考教师试用期满考核、进编、工资套改。
4、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发展,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我们组织乡镇共25位教师参加了第三批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5、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师档案材料,迎接区委组织部档案工作检查。
6、组织全区813位教师参加全省《新世纪教师素养》统考,806人顺利取得合格证书。
7、完成了两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八百多人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8、20__年教师中高级职称材料审核上报和初级职称材料受理、评审工作。
9、组织落实20__年教师支教工作:召开动员大会、送支教教师到岗、举办支教教师座谈会、赴长丰慰问支教教师及受援学校。
10、完成全区中小学编制核算,20__年人事年报、工资年报。
二、20__年工作思路
人事科力求在完成自身纵向工作的同时,加强与横向的其他层面的结合,使人事工作成为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1、积极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
教师干部交流是明年初合肥市的一项重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科将根据市文件精神,制定__区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将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工作与加大教育投入相结合,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干部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相结合,与充实、培训、提高相结合。推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校际人力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科打算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交流对象与范围探索交流的形式
对我区中小学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我区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交流的时间和比例。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探索我区教师干部交流的形式。
设想交流形式:
统筹式交流。教育局根据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将教师干部交流同学校布局规划调整相结合,制定全区教师干部交流的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安排交流,交流人员调转人事关系。
协作式交流。教育部门对所属学校合理分类划片,将教师干部交流同教师自然退岗和统筹交流后学校岗位不足相结合,片内学校按交流对象、性质、比例要求,签订协议,明确交流的意向、具体做法和工作进度,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在片内安排交流,交流人员调转人事关系。
支教式交流。受援学校上报需要支教的学科及教师数,城区教师上报支教申请,主管部门选派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城区干部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抽调农村薄弱学校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在共同体学校之间交流,交流人员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个人主动交流。凡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干部均可提出申请,交流到相对薄弱的学校工作,调转人事关系。
(2)、明确推进教师干部交流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
干部、教师交流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发展性工程,办学条件、教师收入、学校管理结构、干部管理权限、评价激励机制等因素都会制约影响教师干部交流的进程和成效。所以,我们尽力用足用活上级的政策和精神,争取各方对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支持,出台必要的配套政策,保证交流工作行之有效地稳步实施。目前亟待解决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收入、调整学校管理结构、理顺干部管理权限、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3)、稳步有效地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
认真领会精神,切实提高认识。干部教师交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是我市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也为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干部教师交流与打造一流教育人才队伍相结合,与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相结合,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单位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通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乡向缺编学校流动,促进优秀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辐射。
加大
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认真学习上级关于教师干部交流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务求实效。要在广大教师干部中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发动,积极引导,提高认识,扫除思想障碍。通过各类媒体确立正确舆论导向,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大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成立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制订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健全保障体系,组织干部教师交流工作有序开展。处理好工作推进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坚决杜绝歪风邪气,对在干部教师交流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广泛进行调研,切实保证实效。在推进教师干部交流工作的进程中,深入基层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加强考核、评估、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切实保证教师干部交流工作健康、稳步的推进,并受到良好的成效。
2、探索“校本培训”的新路子
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建设。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之所在;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1)结合实际,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
师德修养、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与反思、教育法律法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规范、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课程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等,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热点话题。我们打算根据本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鲜活性、先进性、科学性、时效性。
(2)广开渠道,拓展“校本培训”的形式
一是通过城乡联动,集中进行培训。如:校本教研、专题学习、交流研讨、课堂教学示范等。
二是进行专题探讨,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如:教师论坛、教育沙龙、远程教育。
三是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进行自主培训。如:学历培训、专科培训。
四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学校教师发展目标,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系统的培训。如:特色学校的特色教师培训。
(3)加强管理,建立“校本培训”的评价机制
建立校本培训工作备报制度、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制度、建立校本培训督查制度、建立校本培训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校本培激励机制等。
3、加强科室建设,争创品牌科室
科室是机关的细胞,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是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服务基层、为民办事的窗口。在科室建设中,我科打算以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创新工作为契机,以基层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科室。
(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室爱学习、想学习、主动学习的长效机制,围绕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室工作实际需要,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突出抓好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能力的训练。安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规范学习要求。在学习时间上,除每周参加机关集中学习日活动外,科室每周安排一次的集中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把本科室的业务工作同每名科员的岗位职责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在学习形式上,集中学习:科室组织学习辅导、自主学习:选择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书籍自学、科员互学:学习交流座谈、科室互学:参观学习先进科室管理经验,增强科室学习的针对性。-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争做学习型干部,打造学习型科室。
(二)群策群力,创新工作
一是调查研究,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的过程中的稳定性、规范性、时效性尤为重要。所以,科室工作要通过调查拓视野、把脉搏,通过研究找思路、出对策,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二是集思广益,在重点工作上创新。人事科每年都有十余项大的重点工作,相同的事情年年做,如何做出新意尤为重要。我们打算以主要负责科员为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其他科员协作为辅,集思广益,围绕科室重点工作,在工作方法上、组织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规范管理,在工作机制上创新。工作要创新,必须以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保证。人事科工作要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工作要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完善岗位职责规范,严明岗位纪律,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
(三)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打造科室服务品牌
引导科室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群众是否拥护和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作为突破口,强化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经常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以争创文明科室活动为契机,抓好科室人员的仪容、仪表、风纪和科室环境文明等软硬件建设,营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打造团结协作、行为规范、运转有序、热情高效的服务品牌科室。
教育局人事科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篇9
教研共同体中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U-T-S”教研共同体是以解决中学学科教学问题为目标的协同教研新模式。其中,“U”是高校教师教育者,“T”是教研机构教研员,“S”是中学教师,即大学教师、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共同研讨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来影响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教研模式,是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构建高校教师引领下的“U-T-S”教研模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附带作用,体现地方高校对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身诉求和根本需要,为中学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激发基础教育活力与动力,协同多方面机制,更好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一、教研共同体的起源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建立在有关成员习惯制约的适应之上[1]。共同体内部个体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同时也受制于共同规则。社会分工精细化促使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即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彼此交流与影响,相互分享知识与专业技术,关注共同问题或主题。20世纪80年代,联合教学、协同教学等关键词开始出现,但尚无介绍大学与中学教师合作教学经验的文献。2000年《教师教育合作研究》专著出版,自此,合作教学真正出现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中,从经验研究、描述研究、质性研究到实证研究,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Easterby-Smith和Olve从尊重协作关系的视角将合作教学分为五个类别:主要角色、分层协作、角色扮演、通才协作与交互式协作[2]。Etienne等学者提出跨学科多元文化教育合作、合作学习、团队成员反思协作的需求关系[3]。Watkins和Caffarell将联合教学分为平行教学、串联教学、协同教学、协同促进等四种类型。其中,协同促进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进一步构建教研共同体夯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
二、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1.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首先,教研共同体的建立涉及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表现为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学习、接收他人反馈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活动理论也是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活动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总和,是个人、社会及其联系,是人在社会中的实践过程。教师将活动理论的观点运用到教与学活动小组,构成学习共同体,其中活动主体包括教师、校方管理者、学习参与的相关人员[4]。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以社会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为指导,不断累积实践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学习,并参与教学任务、评价任务、观察任务、反思任务,实现新旧知识的学习转化。本研究中,由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构成教研共同体的主体,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教育实践开展活动,促使教师挖掘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2.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础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协作研究、专注优质教学的专业团队,能够通过自我提升而赋予教师力量,促进教师反思性实践、扩展学习经历,实现参加教研教师的共同目标。构建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适当划分小组成员并明确成员角色,如导师和课堂教师。其次,需要教研共同体成员团队协作,要求真实的学习环境、同伴的反思和反馈,以及持续开展活动[5]。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将借助专业学习和研讨经历,在同伴支持环境中反思自己的实践,然后将自己的经验带回课堂[6]。有研究得出团队教师在快乐感、共同责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期望方面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7]。3.“U-T-S”教研共同体建构实践根据相关主体的不同诉求和需要,“U-T-S”教研共同体包括政府委托项目、单位主动联姻项目等多种形式。2010年,相关课题组根据教学研究需要,主动和地方教学研究室、中学合作,组建由1名高校教师教育者、1名教研员和8名中学教师参与的教研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作驱动,开展了“基于科学本质的化学教学改进”等多项课题研究,提升了中学教师的科学探究素养。2014年,本文第一作者主持申报的“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科(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简称基地)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因此,在原有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托基地,新组建了由3位高校教师教育者、2位教研室教研员、6位中学骨干教师及26位基地学员(中学教师)组成的教研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U-T-S”协同教师教育新模式,通过专题培训、协同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课例研究、课程开发等途径,促进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在此教研实践共同体中,高校教师与教研机构教研员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带领中学教师获得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形成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共同成长的“三位一体”教研实践模式。
三、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篇10
关键词:年轻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一个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年轻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归回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年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年轻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 首先,年轻体育教师要强化自主学习和研修。每位刚工作的体育教师,其本体性知识差别不大,条件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则各不相同。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是课改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要自主研修课程理论,不断转换角色,努力实施新课程。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
其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是体育教师发挥才智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学校体育教师群体中、在体育教师团队里,借助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资源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体育教师要在体育组研究教学。可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增进专业对话和协作。也可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活动,加强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指导,增加课余闲暇时间沟通的机会,从而共享教学教研成果。
第三,努力创造学习机会。创造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经验,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与运用的理解。加强学校、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建立与校外专家、教师团队的合作关系,立足学校搞研究,借助外力求发展,提高自身专题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准确性。
第五、通过网络平台研修。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为自身研修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和学习平台。经常浏览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或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网等专业层次较高的网站,学习相关文章、收集专业资料;参与网上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教育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对于新时期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实践和研修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作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年轻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3、年轻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年轻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五、结束语:
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体育教师自身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适应素质教育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成为新课程的主体践行者。既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在课程实验、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 徐世贵著 2003年11月第1版。
2.《中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陈京山《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2期。
- 上一篇:专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测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