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0: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组织纪律严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在工作上我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一届学生我由三年级带上六年级,一直担任其英语教学工作,已培养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后来期中阶段由于学校特殊工作调动需要,我毅然接受了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兼任语文、英语教学——虽然面临重大的转折,倍感责任与压力重大,我还是全力以赴,将勤补拙,不断在新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务实创新。经过用心的耕耘,新转任班主任第一学年我班每月均获“两操”、“卫生”、“午休”流动红旗和“文明班”光荣称号,学年末我班还得获学年“标兵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在辛勤耕耘的同时,常常会想方设法地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写字马虎、出错率高的问题,我冠以“大小书法家”的头衔,标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以作激励,试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习作上我冠以“大小作家”头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来激励他们,还常常挤出时间,与学生用笔交心,激励他们用笔抒心;学生的写作劲头越来越足了,从之前艰涩的三言两语到现在的洋洋洒洒。在一次区的作文比赛中,杨泽坤一人入选参加区赛。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劲头,我让学生每天看书每天做读书笔记,抒发所思所感,我定期评选出读书笔记“特等奖、一等奖”等,让学生爱嬴才会拼。另我还利用了早午读、课前5分钟个人或组合表演活动;试行以来,学生从之前畏畏缩缩到兴致盎然,增强了他们的胆识与自信,很大程度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经过了不懈努力,本班已逐步形成了自律能力较强、学习风气较浓的班风。记得刚接新班的第一学期,也许由于新转科等原因,期末考试本班与同年级班相差7—8分,当时我没气馁,经过不懈的努力,也有赖于有经验老师与同年级老师的帮助,后来期考成绩与同年级班大大拉近了距离,甚至相差仅零点几分。
二、锐意进取,认真完成学校各项任务。
当时我还兼任英语科组长工作。我勇于创新,努力开拓教学的新路子。其中科组创立了“特色英语”专题活动,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的活动报道《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发表于《中山报》上。期间参与合作编排英语剧获区一等奖;协助蔡惠琼老师参加区的英语说课比赛,获区一等奖;组织、培训学生郭子聪参加英语朗诵比赛,获区二等奖;另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区“国学经典诵读”获区一等奖,并入选参加市赛。期间我个人也参加了区的思品评优课,获二等奖;代表了学校工会参加了区的演讲比赛。当时参加演讲比赛前夕由于一些原因,在赛前几天时间才发现演讲主题弄错了。几天时间要重新写稿、背稿、感情处理等,我当时出现了放弃念头,可想到这是代表学校,后来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坚持了下来。虽然后来也许由于赶写的稿内容过于单薄等原因,仅获得了三等奖,我还是觉得虽败犹荣。
三、探索不懈,不断提高教学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
篇2
关键词:个人知识理论;波兰尼;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员艳萍(1978-),女,河南禹州人,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南许昌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2011年教研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立项编号:02011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01-03
一、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简评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英国20世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在他的诸多思想中,知识理论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文化思想。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诞生源自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客观性”知识观的批判。客观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不断追求客观、精确的知识,理论越是与个人无涉,就越客观、越科学。如罗素就认为“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1]而且,由于客观主义知识观对于宗教神学或形而上学知识观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在实践中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客观知识成了现代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范式,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知识”概念理解为“普遍的”、“客观的”、“非个人”的理智产品。波兰尼则批判认为,长期以来知识的客观性从来没有得到确证,而且对它的盲目追求导致了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性、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内在分裂,“伪造了我们整个的世界观,对人类历史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客观主义歪曲了我们的真理观,它用有歧义的言语掩盖了我们知道但不能证明的东西。”漠视和否定了人们的朴素信仰和本能选择等自由意志。
所以,波兰尼提出了个人知识以及缄默知识理论(当前流行的教育理论将二者等同,其实并不准确)。个体知识在波兰尼1958年出版的专著《个人知识》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它并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形式,不是“科学知识”的对应物,而只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新表述,即“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波兰尼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来论证自己的个体性知识观,他认为科学发现不是简单地观察、计算等研究对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理解和价值选择判断过程;科学发现不仅是外在的、理性的、机械的反映过程,更是一种内在的、存在的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后者才真正诠释了科学活动的真谛。因此,科学家的个人因素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科学研究中的干扰因素,恰恰相反,它们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得以可能的前提。对此,波兰尼真诚地说:“我一直想撕破图表、方程式和计算的伪装,使理智裸地显露出来。……我们以纯粹个人的形式来认识事物。”[2]
总的来说,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主要有三个主张。[3]
第一,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个人参与。认为科学研究的进行离不开个人的兴趣、热情、价值取向、信念、技巧等经验和个体思想力。这种观点与以往那些竭力排斥个人因素、寻求客观知识的理论针锋相对,因而成为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二,科学知识不能通过明确的规则来获得,而是通过个人思想的默会能力来获得。该主张既肯定理性的力量,也不忽略感官、知觉甚至直觉和信仰的巨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将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融为一体,显示出该理论的兼容并蓄性。
第三,存在两类性质各异的知识,即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或称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言传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时怀有的关于行动对象之知识”。两者的区别是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所以默会知识在知识谱系中居于支配和优先地位。而且,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并非等量齐观,前者远远多与后者,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库中的“冰山之一角”,诚如波兰尼的认识论命题所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质言之,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尝试着表明,所有的科学知识以至人类知识,根本上都是个体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造之物,个体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本质。波兰尼的知识理论既带有后现代的批判性和建构性,又具有非常的逻辑严密性,论证环环相扣,概念准确。如波兰尼主要从“知识具有个人性,是一种要求技能的行为,是一种艺术”,“知识具有意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是具有个人性的”,“知识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寄托”三个方面表达其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框架。波兰尼还强调,个人知识不是主观知识,强调科学研究中个体性介入的重要性,不是要将科学知识主观化。他从“个体知识具有普遍的意图”,“个体知识受责任心和必然性的支配”,“个体知识指涉了外部的实在”三个层面揭示了个体知识与主观经验的区别。
二、个人知识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辨析
1.何谓教师专业发展
不少研究者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我们认为此定义存在循环解释的弊端,说专业发展等于专业成长或专业结构优化,一定程度上是在玩文字游戏;只有厘清“何谓专业”才是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第一,社会学中的专业通常是“专门职业”的简称,教师专业是指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也常常是研究者,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根据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利伯曼(M.Lieberman)定义的“专业”概念(被认为是专业的理想模型),“专业”应当满足以下八个基本条件:一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四是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五是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六是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七是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八是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4]可见,教师专业也需要专门知识、专业伦理和专业行会来保障。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高校中的专业设置和改革是为社会职业定向服务的。在高等教育学中,“专业”特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和个人兴趣爱好分专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本质特征。从知识的维度来看,要成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该专业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系统的、专门的、精深的知识,即所谓“术业有专攻”。可见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的“专有名词”,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
第二,除了考察“专业”的内涵,还可以从目标管理,即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向度来分析教师专业。良师出高徒,教师质量总体上决定着学生的质量规格,所以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往往是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信仰和教育理念,做一名“人师”而不是“教书匠”,不能只满足于教学年限的延长和教学经验的增加。从不同国家对“好教师”的标准界定来看,好教师既包括教学艺术、才艺表演等专业技能,也包括信仰、关怀和爱等专业道德。如我国认为好教师是艺术家,教学不仅具有技术,而且重视良心;英国认为好教师是超人,除专业行为外,期望教师能参加课外活动,而且要能无私、守时、可信赖及与他人一起工作;美国认为好教师是有技巧的表演者,是专家教师,是台上的表演者;以色列认为好教师是国家的创造者,教师扮演创造国家认同、复兴希伯来文化的重要任务;挪威认为好教师是关怀给予者及教科书的阐释者。[5]
综上可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伦理两大方面,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知识和道德相互影响。诚如杜威曾言:“我们‘在学习方法’的标题下讨论的关于心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无一不是道德的特征。例如,虚心、诚实、真心、远见卓识、一丝不苟,承担起赋予的社会使命。”[6]同理,对专业理论认真钻研就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表现,而且能够认清教师专业价值所追求的,例如它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载体,那么实践证明其教学工作的绩效通常会更突出。所以,专业发展准确来讲是指个体专业技能和专业伦理的成长进步水平。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外因,教师专业发展尽管需要师资培训、教师教育等外部规范,但根本上主要还是靠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教育来实现。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家马拉古兹曾指出,“教师发展必须从其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找寻,除此之外我们别无良法。”[7]具体来讲,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日常工作中,通过主动、持续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以促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的提升与增进,以期个人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组织发展,具体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能、学科教学知能、教学环境知能、学习者特征知能、教育专业精神五个方面的成长。[8]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观点通常将教师发展理解为外部力量,如在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培养下成长的过程。它更多关注的是外部培训的影响,而忽视了教师在自我成长中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现在,这种“外铄论”的教师专业发展观遭到了质疑与批评。教师的自主实践和反思、交流成了专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如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子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既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例如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讲究实用性和跨文化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英语专业发展就需要强调教师“听说读写译”等实战能力的培养。从国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知识取向,以反思性实践者来定位自己,以实践性知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合作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9]
2.个人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内在关联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在批判传统客观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了知识的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对话性尤其是创造性。特别是缄默知识的提出,更是强调了教师发展中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如个人的兴趣、热情、价值取向、信念和技巧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决定意义。一般意义上,“教师个人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情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是常常被教师本人看作是某种真理命题的东西。[10]
个人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关联表现在,大学教师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是真理的追求者和守夜人,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个人知识的启蒙和创造密不可分。从知识谱系来看,知识包括逐步深化的六个层次:一是Know-what(客观事物的知识);二是Know-how(技能和能力知识);三是Know-why(规律和原理知识)和Know-who(社会关系知识);四是Mentor(交流、传递隐性知识);五是Publish(以网页、文章等形式传播知识);六是Innovation(知识创新)。[11]按照波兰尼的知识分类,言传知识应该包括前三种,可以有据可查和进行科学评价,而后三种包括知识交流、学术创作和知识创新经验等,是对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合、迁移、创造等的一种活动策略,涉及到诸如识知活动、技能操作、个人体验等领域,彰显了“个人知识”个人化、经验性和创造性的一面。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个人知识储备密不可分,还表现在教学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中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质量。[12]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升华。教学实践被认为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或教学工作规范,就侧重于教学内容再处理、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过程调控、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师生互动中的技艺追求。
而且,教育实践和教育情景具有生成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景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因而,在长期的“行动中反思”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缄默知识十分重要,其前提是高深的学理和投入生命的体验。总之,英语教师的个体知识尤其是缄默知识,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教师对自我的了解和调节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感知和沟通能力、教师应对多变的教育情境的教学机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的批判反思精神等,对其专业发展起着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三、个人知识实践化是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让教师个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
根据前文所述,知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认识的总和,总体上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只有两种知识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改造自然和解放自我,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特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只有将之外化才能与更多的人分享。对于两类知识的相互转化,日本研究者野中郁次郎建立的SEIC模型(见表1)[13]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支持。
野中郁次郎认为两类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社会化过程。是指隐性知识从个体传播到其他人的过程,例如个体观摩、模仿、亲自实践等耳闻目睹的,这是人类传承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反映的就是典型的隐性知识社会化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社会化过程可以采取小班课堂教学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二是外化过程。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其中通过课堂问答、板书、修辞、绘图等技术手段,将不易表达的知识变得容易让人理解,把实践经验中的感性内容升华为理性的知识。
三是综合化的过程。是指将零碎的显性知识排列组合和整合优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共识”和系统化。实现这个转化,需要英语教师采取团队学习、头脑风暴、和学术交流等学术沙龙的方式,通过讨论和争议,提高知识的纯度,实现学术自由和民主科学决策。
四是内化过程。是指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源自显性知识的实践创新,而且源自组织的独特文化或精神品格的形成,例如组织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特色、品牌、公信力等。这个往往需要通过兼容并蓄已有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得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开展自主学习、同行观摩交流、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教学经验、网络在线交流、出版教育自传等教学创新方法,必不可少。
2.本科生导师制通过言传身教和教学相长,让知识在传承中增值
如前文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和生成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需要调整、修正和接受挑战考验。基于内隐学习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是波兰尼非常强调的教学形式,其内涵是新手通过“无批判的模仿”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专业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导方法和着眼点等缄默知识。言传身教、无为而治是此项教法变革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国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学习辅导和研究指导,英语教师的知识权威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双重体现;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教师谆谆教导和“爱其师亲其道”的切身情感体验中,得到真正的知识传授和科研训练,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文,王永红.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40.
[2]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7.
[3]周廷勇.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9-10.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3.
[5]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6]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2008,(9):18.
[7]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56.
[8]沈俊慧.浅谈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成长[J].成功(教育版),2007,
(11):153-154.
[9]王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3):37-39.
[10]张立昌.“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30-31.
[11]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6):21.
[12]陈称福.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构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7,
篇3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历任英语科的教学工作、学校英语科教研组长等。该同志从教以来,思想上进,师德高尚;在教学方面,我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师专业培训,积极主持教学科研课题实验,不断创建有效课堂,教学风格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新形势,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先进,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和学校的充分肯定。我先后担任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学校英语科教研组长等职;因各项工作出色,2017年8月提拔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我同志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科教研水平,进行了《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市级课题实验,获得韶关市教改成果二等奖;《乐学——课堂口语交际的研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策略》、《生活知识走上英语课堂》等小课题实验,被评为学校优秀课改专题。
我同志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的新路子:“5+25+10”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校内外公开课、县城小学对基层学校教学开放课、县城小学片区教研交流和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等方面不断尝试、更新和推广,教学效果好,师生评价很高。
我十分重视英语教研组建设,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亲自上示范课,有效帮助学校的英语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还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其中罗丽珍、彭飞燕的教学论文获韶关市三等奖;主持出版了英语墙报、举行了教学英语单词竞赛、英语小作文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想方设法普及与推广英语知识,提高了全校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任现职以来,我积极收集、整理和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让孩子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等多篇论文获市县奖励,《Unit6 The story of rain》等教学设计获县一等奖,县城片美文诵读比赛一等奖,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省级优秀学员,2013年还推荐入选韶关市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入库人员。
篇4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商务英语;升本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50―02
2014年5月,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1]这将推动地方升本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新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只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依托相关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实践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2]
据《规划纲要》所述:“双师型教师是不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而且具备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的教师,还是双职称教师或取得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3]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更具体的标准去界定“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例如,如何衡量一名教师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宽泛的、抽象的,无法量化,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需具备娴熟的教学能力,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传授给学生商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导致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具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商务经验,例如对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电子商务等领域比较熟悉,教学中能够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英语和商务之间构建桥梁,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商科知识与英语语言相融合,最终达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企业在合同洽谈、涉外谈判、国外产品推广、对外投资等方面急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更阻碍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济宁学院为例,作为地方院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双语能力俱佳,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商务谈判、商务沟通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三、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独特的自身发展规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两种有效途径:
1.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本质是重要的前提。重视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再单纯地以证书多少来衡量教师的能力,努力调整、优化高校教师的整体结构。从教师素质角度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商务经验,能够在教学中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个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将商科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师结构角度看,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调整、优化教师的整体结构。除了目前在高校任教的专职教师之外,来自如联想、海尔、阿里巴巴等知名跨国企业的高级人才也可以兼职做商务英语教师,逐步增加他们的数量,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为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打下基础。同时,兼职教师还可以从企业中为高校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分享来自于行业一线的经验,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2.构建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首先,教师教学素质在校本培训中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4] 它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并能针对每位教师的个体特点,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加以安排。另外,以老带新,新老教师结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济宁学院外国语系为例,近年来,结合学校“引进、外聘、送出、内培”的师资培养计划,外聘业内专家授课,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次,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短期实践或挂职锻炼,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同时,深入企业各个部门,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积极充电,提高层次。轮流派遣教师参加商务英语教师培训班,丰富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弥补传统英语教师不懂商务知识的缺陷。鼓励教师报考商务英语证书等考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轮流选派教师去国外短期考察、进修自己拟开设的课程,虽然花费高,但收效快。
最后,创造条件,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应是德才兼备、教学与科研能力极强、组织管理能力极佳,并具有丰富的商务领域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能够带领本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广泛参与学术交流,积极获取行业发展动态,并根据最新动态实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编纂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与文献,规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带动专业建设,建设一套全方位、多样化、多渠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5]
总之,在教育改革转型的大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地方升本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双师型”本质,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EB/OL]..
[3]查爱萍,赵彦荣.论“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11).
[4]孙欣,康海波.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概观及师资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06).
[5]黎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2008(33).
[6]高媛,景韵,江晶鑫.关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7]任玉萍.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考试周刊,2007(06).
[8]丛传忠.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学习型学校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林区教学,2005(06).
LackandImprovementofTakingStandardEnglishasTeachingGoalandPriority
DUANNianhua
篇5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高职英语;组织原则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总是可以听到这样的质疑声:“老师,我们学英语有什么用?”对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不仅难学,而且是无用之物。他们认为,一名技术人员压根就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于是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事实上,随着对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地站在潮流的前沿,与外国专家或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缺口日益增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学历论”的就业现状,将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将给他们的工作创造更高的、国际化的就业平台。这样的总体形势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该熟练掌握英语,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样化,其中,游戏教学法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定义
游戏教学,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乐教乐学思想,后来教育界也相继涌现出了各种思潮,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譬如,梁启超的趣味教学思想,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当代的愉快教育观等。
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有福禄倍尔的教学游戏思想,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杜威的活动教学思想,罗杰斯的人本思想,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拜恩(Byrne,1995)认为,游戏是游玩形式的一种,它有一定的规则来控制,在游戏中,参与者应该是乐在其中的,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不只是在消遣时间,在游戏课程中,学习者通过活动使语言得到了应用。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的环节,使学生能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掌握课堂知识。这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内化去学习英语。这种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游戏从做中学、从学中做、边做边学。
二、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应用现状
在英语课堂中运用游戏来活跃气氛已是由来已久,但是,通过长期地观察与实践,发现在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现有语言水平
部分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时难以把握游戏的难度,往往就高不就低,导致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力不从心,于是就有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教师设计游戏过于简单,缺乏新意,学生也慢慢失去兴趣。因此,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教育者在课前必须做好的功课,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有效地选择和设计课堂游戏,做到课堂资源最优化,确实需要高职教育者长期的实验和总结。
2.游戏无法与教学完美结合
游戏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游戏应该是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游戏的度。有些教师为了游戏而游戏,忽视了游戏教学的本质。设置游戏时间过长,操练内容重复,学生感觉疲沓,还可能导致课堂纪律受影响;设置时间过短,且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往往是大班制,可能顾此失彼,程度好的学生能参与游戏,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只能旁观,他们可能因此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和活跃,将娱乐行业的某些元素带入课堂,大搞娱乐游戏和表演,甚至提出Teaching is an art of acting的说法。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笑声连连,实际上并未实施有效教学。确实,为了博取学生的欢心,个别教师甚至在英语课堂玩起了中文游戏,与教学内容完全不相关,不仅不能完成课堂目标,更助长了学生上课玩闹的情绪。
3.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直接来自于大学,甚至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其它岗位上的磨练却较少或者基本没有,于是,在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势在必行。教师专业技能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学实践技能,目的是通过灵活的实践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能主动地接受理论知识。针对教授对象的群体性格特点及专业性质,对教学内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个性鲜明,学习兴趣低,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学会心理暗示技巧,把握暗示时机,学会在课堂上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具有处理突况的能力。
三、英语游戏课堂的组织
课堂的组织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改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要求构建气氛活泼、开放型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合理安排与组织。下面将结合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来阐述英语游戏课堂的组织。
1.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英语底子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内容太难,部分学生跟不上,即便再吸引人的游戏也只能充当旁观者,时间久了,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基础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整个班级的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与重组,再设计游戏环节,穿插于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内化去学习英语。这样,学生们都能参与课堂,使得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并不敏感,尤其表现在听说中。于是在进行简单的数字听说练习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纸条上投入一个盒子,由一名学生任意抽取其中一个纸条,并流利地用英语念出上面的号码,其他学生开始记录,号码念两遍,念完后五秒内若是被抽中的学生没能站起来,那么他就要受罚。如果能及时反应,就由他再抽取纸条,重复先前的动作。通过数轮的训练,学生对数字自然能快速反应,并且能养成学生听到数字及时做笔记的习惯。
2.有的放矢
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游戏的设计要针对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感知、理解、巩固、运用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游戏的乐趣,片面强调课堂的热闹。口语教学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是难以顺利开展的,但是,若是降低操作难度,融入身边的事物,采用游戏的方法,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让游戏较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描述人物”这一主题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关于人物外形与性格的各类形容词,课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同学们认知、消化这些词汇,然后可以带领同学们开展名为Who is he/she?的游戏,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准备,要求他们用简单的英文描述一个人,由其他同学猜猜他/她是谁。
通过这样的游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如何对人物进行简单描述,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顺利运用了。
3.求新求变
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阅历的差异,较之中小学而言,高职英语课堂游戏选择范围较小,若是采用中小学的教学游戏,难免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游戏的形式上下功夫。例如,单词复习的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卡片的形式可能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分组竞赛,通过必答抢答的形式对单词、词组进行巩固;熟悉课文时,要求学生逐段朗读已经不再受欢迎,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角色饰演、分组采访的形式完成。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下的现象,把游戏教学法完美地融入到课堂,而不出现哗众取宠,虚有其表的现象,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
(7).
[2]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
[3] 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2006,(11).
篇6
一、在“学”字上下功夫
1.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教书的不读书永远不能进取。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教师应终身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姿势,成为一种时尚。
2.实施“青蓝工程”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们深谙其道。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都选配了名师或优秀班主任担当师傅,建立“师徒协作”共同体。师傅帮助徒弟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让发展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可涉及“学历提升”、“教学成绩”、“教学观摩与讲座”、“或获奖”、“课题研究”、“专业进修”等方面;长期规划可涉及“优势分析”、“不足剖析”、“目标设定”等方面。其中,“目标设定”可包括“教学能力”、“德育工作”、“学历提升”、“专业技术资格”、“名师发展”等方面。每学期按具体计划开展工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推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每年对“青蓝工程”进行考核,并对表现出色的师徒给予表彰和奖励。
3.构筑“名师工程”
为了给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学校经常邀请省内外一些名师、学者,来校讲学。多年来,学校还一直坚持邀请地方高校教授、市教科院各科教研员来校“面对面”具体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每年,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提供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目前,我校所有英语教师都已经走出过国门,进行了深造),使他们与大家、名师近距离接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专业能力。此外,学校近期还遴选出了8名省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对象。
二、在“练”字上磨本领
教师的基本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帮助青年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他们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上好课等显得至关重要。每年学校都要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有普通话、粉笔字、课件制作、把握学科能力等。此外,每年学校还要安排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通过赛课青年教师得到了磨炼,许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几年,学校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如陈昊、何佳、张旭东等老师分获苏州市区中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施静、陆娴、边卫华、张盛、刘云、胡静、郑家兰等老师分获苏州市初中组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张磊老师获苏州市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二等奖;安弘毅、褚雯、俞伟、杨煜、蔡晓兰、李黎、肖叶分获苏州市直属学校互动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等等。
三、在“研”字上求实效
1.以教研促提高
教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研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教育改革,需要拥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化。教师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发展,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就是“研究素养”。
为把教师更多地塑造成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提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学校特别要求40周岁以下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申报市级或校级微型课题,让研究成为常态,让他们在研究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通常,先在组内进行专题研讨,然后备课组长带头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全体组员参与,激发他们投身教研的积极性。
篇7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三店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三店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启动第三轮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促进我街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湖北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积极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辐射作用,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水平,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我街的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全街中小学校25%的在岗教师参加任教学科区级岗位培训,全年送培120人;
2、全街中小学校班主任持证上岗率达100%;
3、全街中小学校教研(备课)组长持证上岗率100%
4、市级培训项目送培率100%;
5、全街中小学校校园用语、用字规范率分别在95%和99%以上;
6、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使学校学历合格率、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60%和65%;
7、全街中小学校教师普通话等级达标率100%;
8、完成第二轮继教扫尾、换证的组织工作;
9、做好第三轮继教的摸底、建档、启动工作;
10、组织好暑期教师集训,保证参训率100%;
11、全街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校和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面100%。重点组织三店二中和红旗小学分别创建区级校本和语言文字示范校。
三、主要工作
1、做好第二轮培训的补培工作
认真调查统计,对在—年年的第二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未完成相应学时学分任务的教师,组织补培。同时,对已完成学时学分的教师,做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换证工作,使我街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入第三轮。
2、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送培工作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继续组织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好义务段新课程改革跟进年级(小学六年级)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做好《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培训。
3、做好教师(分科)岗位培训的送培工作。
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送培,大力宣传、介绍区新岗培在培训内容和形工上改进,以及实行分学科的菜单式培训核心。重点抓好小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岗位培训。
4、做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送培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厅[]3号)和《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工作的通知》,继续做好我街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所有在岗班主任要参加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合格教师库,要求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优先聘任获证教师,探索班主任持证与聘任、津贴挂钩新思路。
5、做好教研(备课)组长培训的送培工作。
进一步抓好教(备课)组长培训,优先选派表现好的中青年教师参训,提高教研(备课)组长的能力和素质,做到持证上岗。
6、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的送培工作。
以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送培对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做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送培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关于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的通知》(武人[]8号)精神,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继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8、做好市级培训的送培工作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好我街参加市级培训的对象,认真组织好市级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市级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培训、“武汉市中小学英语教师——tkt培训”等培训项目的送培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市、区有关部门加强对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和指导。
9、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新洲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区教育局关于实施〈新洲区校本培训工作评估考核标准〉的意见》,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学校参与区级校本培训示范(先进)学校评选,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水平。开展以“三个一”(即“定一个专题,研一套理论,育一批新人”)为特色的校本培训。在各中小学积极营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大校本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本地名、优教师的作用,认真规划、组织、实施好校本培训工作,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10、精心组织好暑期教师集训
深化学洋思活动,继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暑期全员培训。认真总结年年暑期集训经验,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全区集中的分学科培训。充分准备,精心实施,加强督查,保证集训效果。组织三店教师参与编写《特级教育名师文集》。力争1人入选,扩大三店教师在全区的影响,加大优质培训的辐射面。
11、组织好学历培训
积极抓好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按照专业对口、常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多种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组织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达标培训,组织具有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12、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推进语言文字“争先创优”活动,积极争创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不断提高社会用语用字的应用水平;加强学校用语用字绩效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中小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法规同及常识的宣传,做好第1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中小学未达到二级乙等的非语文教师和未达到二级甲等的语文教师进行强培训,鼓励已达标教师参加晋级培训测试,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普通话等级达标水平。
四、工作措施
1、完善继教制度
为切实体现教师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前瞻性,维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政策的严肃性,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街实际,制定我街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分的考核,建立并完善三店教师继续教育的电子档案和文字档案,落实相关制度,确保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2、实行绩效管理
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街教育总支对学校的绩效管理,分解并下达相应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学校集体及主要负责人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末位否决”制度,强化工作绩效意识。
3、强化过程管理
将绩效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开展经常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督导检查,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通报工作的进展情况,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4、创新工作模式
不断改革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内容、形式和方法,试行“双向预约、一次安排,定期培训,延误自费”的送培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办教师满意的培训。
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32-06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杨修平(1979- ),男,湖北竹溪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职业教育视域下外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编号:FX201324
5),主持人:杨修平。
新世纪以来,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以“提升能力、服务经济”为主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变革运动中,与在高职院校占主体地位的专业技术课程相比,处于服务地位的高职英语课程在夹缝和边缘中艰难生存,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举步维艰,但也逆难而上、与时俱进,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编织着自己的一线“独特风景”,即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1][2]。这是一项跨越职业教育与外语教学两个工作领域、涉及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两方利益主体、关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双边利益需求的宏大工程和复杂实践,迫切需要科学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概念的界定
“行业英语”一词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Specific Purposes,ESP)相关。国外不同学者对专门用途英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韩礼德(Halliday)、麦金托什(McIntosh)和斯特雷文斯(Strevens)[3][4],哈钦生和沃特斯(Hutchinson & Waters)[5],罗宾逊(Robinson)[6]以及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 St. John)[7]等专家的界定。虽然这些定义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其本质特征是一致的:ESP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紧密相关,是为满足相关专业或职业需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英语技能提升课程;ESP是一种教学途径,关注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依据特定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技术;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涵盖除语言知识外的大量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政策和文化导致其教学实施方案的多元化;ESP是一个特定的语言范围,其语法与常规英语一致,多数词汇也与常规英语重叠,因此,不是一种独立于英语之外的专门语言,而是现代英语在不同领域的功能变体[8]。
国外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也有差异,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分法:罗宾逊(Robinson)[9]以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为参照,乔丹(Jordan)[10]以英语语言教学为基准,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 St.John)[11]以职业领域为标准,都将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OP)两大类,三种划分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强调ESP教学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不同要求。三分法:哈钦生和沃特斯(Hutchinson & Waters)[12]参照学科类别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 ology,简称EST)、商贸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 omics,简称EBE)和社科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简称ESS)三类;大卫・卡特(David Carter)[13]将ESP分为受限英语、学术和职业英语三类。虽然上述关于ESP多种分类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都包含EAP和EOP两个必选项,充分肯定两者是ESP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行业英语”一词是一个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的特色“新概念”,是ESP教学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而催生的特色“新变体”。鉴于其职业教育特色,一般也可将其称作职业英语,对应译名可采用“Career English”。高职行业英语是介于普通用途英语或公共基础英语(EGP/GE)(先修课程)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后续课程)之间的“行业泛化英语”[14],旨在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及职业结合的方式,力求用通俗的英语表述各专业领域中一般性的行业知识和各职业岗位一般化的行业用语,具有鲜明的行业导向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基本语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含义
卡斯韦尔(H.Caswell)和坎贝尔(D.Campbell)(1935)在《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开发”一词,由于该词含义丰富,很快被教育界普遍采纳。对于术语的选择和界定,国内职业教育界和外语教育界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一般使用“课程开发”术语,后者倾向选择“课程设计”一词,本文重点不在于探讨其差异,而在把握其共核以便指导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实践,为行文一致,全文统一使用“课程开发”术语。
关于在课程开发的含义,石伟平、徐国庆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包括从课程文本的获得、实施直到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整个过程,必须解决开发什么(希望获得的产品)、由谁开发(开发的主体)和如何开发(开发的方法)三个基本问题[15]。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本质是对相关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条件等予以界定、选择、组织和评价,并通过教学实验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可行性研究,其实质是对课程结构的设计。陈坚林认为,课程本身至少包括目标、内容及其组织和学习活动,并总结了国外语言课程设计的三种主要模式,即手段目标模式(the means and ends model)、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和情景模式(the situational model)[17]。夏纪梅认为,课程是教学的必要程序,并将这一程序归纳为8个环节(制定计划、分析需求、设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测试、设计评价),并重点介绍了外语课程设计的任务模式[18]。束定芳、庄智象[19]在比较Candlin(1984)、Nunan(1991)、Dubin & Olshtain(1986)关于课程设计的界定后,认为外语课程设计是对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计划并对其实施情况予以监督和干预的过程,补充介绍了Boydell(1970)关于外语培训课程设计的十大步骤(确定需求、查找真需求、分析工作、选择学员、确定目标、大纲设计、内容组织、实施策略、课程测试、反馈结果)。上述各方观点虽有差异,但都未跨越“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20]关于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适性操作程序,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大环节,并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施环节的开发或设计。
三、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为增强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下文将从各方专家一致认同的关于课程开发的5个必备主要环节出发,逐一探索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相关理据。
(一)课程目标确定的理据
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是一项牵涉多领域、多主体、多需求的复杂工作,必须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以确定可行有效的开发目标。一方面,行业英语课程开发需要从校内的先修课程状况、学生需求和学校的相关支撑条件等出发,确定开展此项工作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该课程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需要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状况和行业企业的英语需求信息。校内和校外的数据收集过程一般也被称作“环境的内部透视和外部透视”[21]。
课程开发环境的透视方法。校内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评价已有的相关课程(利用评价表或问卷对课程现状和历届学生进行调查和追踪),学生职业兴趣调查(包括选择或自制测量工具、开展测试、获取专家协助、解释结果等环节),课程成本预算(改造已有课程的成本与新建课程成本比较),学校课程资源评估(含教师、资金、设备和实训基地等)。校外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是:区域劳动力需求预测(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市场调查、行业访谈、政府资讯、产品调查等),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含在职人员和新就业人员),劳动力净需求计算及未来入学人数预测等。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基本要素。姜大源[22]认为,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知识体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和以经验知识为主的行动体系)、个性发展(个体年龄、已有经验和智力类型)是制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分别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基础和纽带,是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目标,分别承载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支撑和核心作用。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上述三者中寻求平衡并探索最佳结合点,发挥课程的社会、教学和育人功能。此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均与前文论及的需求分析直接相关。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外部要素。石伟平、徐国庆[23]认为,技术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模式、生产组织模式是影响职教课程目标的四大外部要素。这四大要素从技术手段、教学理念、实施路径和综合能力等层面为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理据
制约课程内容取舍的是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而现代教育研究证实,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能较快较好地获取关于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样做更好)的过程性知识,而对关于事实与概念(是什么)以及理解与原理(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相对排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依据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和培养模式,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24]。因此,对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准确定位,不仅有利于行业英语课程内容的取舍,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教师教学的决心。
职业院校开设普通文化课主要是出于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相结合)、职教与普教沟通的需要(文化课既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了衔接点,又为学生生涯的多元弹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基础),其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浅显性(注重过程性知识,淡化陈述性知识)、广泛性(知识面广,重视文化、社会、生涯和环境等内容的教育)和生活性(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表达方式实用化)原则[25][26]。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在定位上属于普通文化课,但更偏重为专业课服务的属性,这既是其内容选择的理据,也是其被设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课程内容组织的理据
1.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理论
姜大源将课程体系分为基于学科理论以学科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基于实践情境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前者注重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后者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他认为,知识只有在被序化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知识序化即确定知识组织的顺序和框架,其基本路径是“观察-思考-行动-认知-创造”。课程内容的序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构成说”,即知识内容依据学科体系的框架进行序化;二是“生成说”,即知识内容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进行序化。
徐国庆认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学生顺利导入工作体系,工作体系结构应该成为课程内容序化的基本依据。具体序列是:首先分析工作结构,使课程内容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基本吻合;再按知识的内在逻辑编排系列知识;最后对于那些无论按工作体系还是按知识体系都无法排序的知识,则直接按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编排。三步法兼顾了工作体系和知识体系,对英语课程内容组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2.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组织模式
目前运行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应用模式和建构模式两类。应用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是“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技术和实践分别处于科学和理论的附属地位,该模式依据“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实践”顺序给课程排序,即由宽到窄、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的方式排列,最后构成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该模式易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很适合把学生导向学科体系。建构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经验中积极建构的,工作知识与学术知识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意义只能在实践中被建构,顺序是从窄到宽、由具体到抽象、由应用到基础,最后形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是一个可以向上无限延伸的开放系统,该模式切入点小而具体,极易引发学生兴趣。上述建构模式实际也是外语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主流教学法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3.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模式
目前课程内容组织模式主要有学科课程(按学科体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解释和阐述)、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突出学生兴趣、不刻意规划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强调社会价值、社会问题即课程结构)、工作任务课程(根本目标是“应会”而不是“应知”、任务结构即课程结构、严格规划课程内容)、综合课程(在吸收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模块课程(由模块组合而成,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等特征)[27][28]。对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内容组织而言,工作任务课程模式与任务型语言教学一脉相承,只是应用目标不同而已,综合课程和模块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四)课程教学实施的理据
1.“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
“后方法时代”(The Post-Method Era)是以库玛拉法代夫鲁(B.Kumaravadivelu)[29]为代表的应用语言学家在研究英语教学发展史后针对以追求教学方法自身变革为目标的“方法时代”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新概念。“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吸取了语言学、二语习得、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以往的外语教学观相比更好地剖析了英语教学的本质:认为外语教学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重视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策略的综合研究;不仅注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学生素质与品格、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并赋予了已经存在且占主流地位的整体教学法、基于内容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新内容,使其在理论上更丰富、方法上更综合,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在教学中的比较优势[30]。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本质就是探索复杂环境下多种外语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途径,追求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
2.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该教学观的基本含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坚持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的动手动脑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里的“行动”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和客观具体行动,即心智行动与动作行动的整合。该教学观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为方法,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自我主动建构为过程,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为评价标准。与基于知识结构的理论导向的学科体系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由实践情境为主体的教学行动与职业行动整合的“行动体系”框架。以情境性原则为主、以科学性原则为辅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观与外语教学界广为流传的多种教学流派的理念均有相通之处,是以应用为目标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值得探索的教学观。
(五)课程效果评价的理据
评价是课程开发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检验课程需求、目标、教学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即检查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课程实施的进程和结果,评价应该与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同时设计。课程评价不是结果,而是为调整、完善、革新或优化课程而寻求支持和反馈的过程;课程评价至少具有判断课程价值(目标价值和结果价值)和为课程决策提供反馈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以便为课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评价系统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更紧密,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指导思想已从学术教育的知识理论标准转向产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目标和归宿是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其评价类型按课程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和对课程系统本身的评价,按评价性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属性(在行业相关情境下学习英语、训练能力)决定了其课程评价需要对两种模式兼收并蓄、取其所长。
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是一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职业教育的评价将逐步实现从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转变。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在评价目标的取向上需要把握好“两对矛盾”:是关注形成性(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结果性)评价,是关注差异性(自我塑造特色)评价还是同一性(人为给定标准)评价。在评价模式选择上遵循“四个原则”:思维模式的完整性(把握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观察模式的连续性(重视起点与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运作模式的互动性(师生互动、民主参与的双边行动),理论模式的科学性(将教育的普遍规律与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在实施操作层面上重视“六个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以考核动作或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仿真与现场结合(模拟环境中的考试+真实职业活动中的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重视结果的标准性考试+重视过程的诊断性考试),动态与静态结合(以测试知识深度为目的的考试+以测试知识应用为目的口试),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价表),针对教育机构的考试与针对就业机构的考试结合(基于教育教学体系的传统学术考试+基于行动体系的现代职业考试)。上述关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与现代外语教学评价倡导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对突出语言应用目标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四、结论
在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不应再停留于“是否”开设行业英语的一般口舌之争,而应全面反思“为何”开设行业英语的充要学理之据,深入研究和务实探索“如何”开发行业英语的相关理论之基和有效实践之路。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新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不应将原因归为“设置行业英语课程”这一教学改革举措本身;行业英语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教师的行业英语能力和素养欠缺问题。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高职英语教师的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职业教育视域下外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编号:JGXM 201311,主持人:杨修平;2011年度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项目《机电行业英语》,编号:XQKC2 01115,主持人:杨修平)
参考文献:
[1]杨修平.国内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述评――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4):78-82.
[2]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4-7.
[3]Halliday,M.,McIntosh,A. & Strevens,P. 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gman,1964.
[4]Strevens,P. New Ori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5][12]Hutchinson,T. and Waters,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9]Robinson,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Hemel Hempstead,UK:Prentice Hall,1991.
[7][11]Dudley-Evans,T. & St. John,M.Development in ESP: A Multi- 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 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Jordan,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Carter,D.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131-137.
[14]黄启发.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开发诸因素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7-18.
[15][21][23][27]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6][22][2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8]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0]Tyler,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 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49.
[2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9]Kumaravadivelu,B.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 egies for S/FLT [J].TESOL Quarterly,1994(28): 27-48.
[35]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Concept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Xiu-ping1,2
(1.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zhou Zhejiang 324000;
2.Research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 上一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 下一篇:测量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