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8: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现状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24-01
现在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历程中最主要的焦点之一,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整个的从教历程中,最终通过终审专业训练,具备教育专业的所有知识技能,自身专业道德表现,同时逐步的增强从教素质,之后将自身变成一个拥有专业技能、职业道德高尚、实现自身专业自主各方面比较优秀的专业教育者的一个发展过程。而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最终却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只有提供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整个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就是说研究和探讨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和提出发展侧率,就是可以提高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体育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1 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素养的构成
1.1 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体育教学和实践来说是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的,因此,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有现代化的教育,具体来书,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本着健康第一作为思想,为了可以促进学生能够适应身心、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呈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最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自身体育的意识
1.2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包括首先是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就是体育老师本身可以胜任的最基础的知识,体育学科是一门比较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例如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等专项运动,作为老师是一定要对体育范围内的学科都要系统的掌握,现在,在21世纪的今天,体育专业教学方面也增添了很多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条件和形式下,教育者自身一定要多增加一些自身饿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其次是教育知识,作为老师必须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体育教育范围内比较原理性的知识,教育知识就是老师体育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主要的条件,在现在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最后是实践知识,体育老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将体育学科范围内老师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和自身的一些经验结合到一起,一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目前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2.1 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存在着教学观念很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以老师为主要核心,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这样就会形成学生在实践和课堂中表现的机会减少,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使学生学习很被动,另外一面,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一味的重视老师的业务素质,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并不是非常重视,在对老师考评的情况下也只看教学的任务是否完成而已。
2.2 老师的文化素养不高
对于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体育技能方面比较好,但是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级啊欧蕾和基础知识比较差,其导致这样的现象原因是由于老师平时只注重提升自身的技能素养,对于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的将体育教学改革的道路收到阻碍。
2.3 专业技术面比较窄
现在很多的老师只重视体育范围中的某项项目,例如球类,因此,球类的这些醒目技术就相对掌握的很好,但对其他一些项目像体操和武术等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这些不受重视的项目技术就很薄弱,又由于在工作中对这些项目缺少训练,最终就会导致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些项目技术讲解和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形成较差的情况的。
3 提高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3.1 必须要转换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了解目前最前沿和最新的理念,另外,作为校方,可以专门聘请一些专业的专家来介绍和讲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这样最终就可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目的,帮助老师最新的发展动态,之后再根据这些新的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新的观念直接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3.2 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
作为老师必须要及时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经常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和阅读一些体育方面的专业学科知识书籍,学校方面要及时的给予体育老师提供最新的体育专刊和各种体育杂志,以促使老师了解新的消息和前沿情况,方便老师将这些新的知识及时教授给学生。
3.3 提高专业技术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及自己薄弱的体育运动技术,平时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刻苦练习,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练习所欠缺的体育技术。
参考文献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97-100.
[2] 吴玲,郭孝文.论教师专业化的拓展与推进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05-609.
[3] 金祥林,廖祥红.专业化与新时期教师质量标准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4):46-50.
[4] 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45-48.
[5]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81-85.
[6]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522-524.
篇2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16-02
一、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生的体育锻炼仍然较为缺乏,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令人堪忧。幼师专业由于在入学面试测试项目中重视普通话、绘画、唱歌、舞蹈等内容,受其影响,学生的体质状况及运动能力较差,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
1、体育教学目标分析:
体育教学的目标毋庸置疑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促进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职85%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仅仅15%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个性;20%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可见,体育教师们的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强身健体,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未来体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模块是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理论体育课,以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呈现;扩展模块包括跑、跳、投等田径类项目;悬垂、支撑等体操类项目;蓝、足、排等四块项目组成。《纲要》中指出体育理论课需达到8个学时的要求,每学期4个学时,课程内容应该侧重于与体育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和一些体育时事等。
从目前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如简单的体育运动方面的项目介绍、比赛类的竞技游戏和自我保健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合幼师专业的教育教学,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并不能实现学生终生体育的发展。对此,要紧随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根据中职幼师专业的教学特点,设置体育教学的内容,创新中职幼师专业特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的提升中职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水平。
3、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从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其教育教学的方法仍停留在体育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幼师专业的学生女生较多,其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意愿并不强烈,同时有些女生会经常以来月经或身体不舒服来逃避练习,对中职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根本提不起兴趣来。
4、体育课程评价分析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体育课中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理论知识、体育技能等都是考核的标准。实践中的体育课程评价中,以综合评价的方式为主,学生的成绩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出勤率、体能、技术技能;而学生的进步幅度、理论知识、学习态度的考核几乎为零,并未进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范围之内。
二、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对策
相对于其他专业体育教学,幼师专业的体育教学,更要注重基础性和长远性,要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幼儿的心智,动作协调,突出趣味性的原则,通过游戏和舞蹈等等带动幼儿参与教学中。
1、增加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体育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企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我们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长远打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着重开发并增加与学生所在专业及未来职业相匹配的体育课程设置。
在中职幼师专业中,应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增加幼儿体育课程的内容。在体育教育中渗透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幼儿体育内容,在课堂中既教授学生自身所需的体育技能及理论。与此同时,对比教学进行培养学生幼儿体育教学的思维方式及其所需的技能。如学校可以开发2+2的教学模式,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中开设体育基础课,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中,着重开发应用性的幼儿体育课程,帮助学生习得幼儿体育教学的理论及技能。
2、打造具有技能与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学虽然是一项以身体锻炼为主的工作,但是在现实中体育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科,它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中职学校应该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论与技能兼备的教师队伍。
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体育教育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副科的不受公众重视的学科,相反,公众已认识到了体育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虽然体育学科仍然不如其他学科在学校的地位。但是体育教师自身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自己对于体育学科的信心及主导意识,从第一节课开始向学生传授终身体育的观念,改善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
其次,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扩宽自身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损伤及预防知识、科学锻炼身体、养身、保健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引进具备新兴体育项目的师资,如幼儿基本体操、健美操、形体训练、体育游戏、队列队形、田径、武术等项目,这样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结构健全,不至于在教学中缺乏师资,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3、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
作为中职体育教师的我们, 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幼师学生组织幼儿体育游戏的能力。教师应多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游戏,从熟悉游戏的玩法到学会改编,再到创编新的游戏,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改编、自编各类幼儿体育游戏打下基础。幼师学生要熟练掌握组织游戏的方法和创编游戏的基本技能,并在游戏实践中体会童趣的快乐。例如,在中职幼师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幼师专业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小老师”和“幼儿园小朋友”开展体育游戏,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也能感知幼师专业的教学方式,成功的转换师生角色,更好的感受到团结协作和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幼师教育专业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
再有可以通过体育舞蹈,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放松身心,让幼师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更好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在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乐感,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更能通过在舞蹈中学到的动作,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锻炼挺拔的身姿,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有利于身体发育。
4、多样化的体育成绩评估
针对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体育考核可以分为多种形式,现阶段通常以期末考核为准,但期末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整体体育成绩,为了更加完善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成绩考核以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为准,从基本技术、身体素质、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及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如过程考核里针对学生平日的出勤率(包括迟到、早退、请假)是否良好、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做好日常的记录和登记,并与期末体育成绩综合一起测评,更好的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多样化。
同时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排球正面垫球考试,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为了更好的鼓励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将排球正面垫球的距离可以适当近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体育素质的机会,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5、优化体育教学资源,做到因地制宜
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学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从基础教学做起,结合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长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户外活动方法,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可以到幼儿园实习,结合幼儿园的平常教学活动,使用幼儿园的教学器材,以游戏的方式,和幼儿进行课堂互动,并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课堂进度,既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又能较好地完成课堂任务。
可以看出,当前中职幼师体育教学中尚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教学很难与现实的幼儿生长环境、接受能力相匹配,学生就业也比较困难,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幼儿心理、生理需要,从而促进幼师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智 娟.北京市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2] 吕小丽.江苏省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体育课程的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杨 平.江苏省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上接第3页)奖励,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帮扶体系建设,提供较高科研平台;强化校企合作,首先成果转化;注重学校交流,重视校校科研合作。叶宁通过问卷调查,对宁夏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低下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提高科研意识;组织专家讲学,设立课题,促使教师亲身实践;定期指导,相互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文献分析,除了在外在的研究平台、经费投入受限、高职教学模式外,大都提到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团队建设都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除自身的学历、文化、交流外,很大一部分需要靠自己知识积累形成后,才能具有一定科研洞察力,才能自身形成科研研究问题,最终获得可立项,进而转化一些成科研成果,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建设也需要各个成员在各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积累,有所发现,这样才能形成梯级不同以及对较深科研研究问题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研究,形成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顶岗,可以看到现在企业所从事当前工作成果总结,所积累的专业方向所解决的问题的程度,实习生毕业定岗材料汇集了不同区域的行业动态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教师所需要的最基础资料,通过这些信息的不断积累,形成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洞察力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对这些毕业实习学生资料进行挖掘、分析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叶 宁.宁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73-74.
[2] 赵雪梅 高可智.多能合一型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能力路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124-126.
[3] 陈锁庆.高职工学结合背景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2-33.
[4] 李 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21-24.
[5] 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126-128.
[6] 李 森.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对高职教师教学的工作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288-290.
[7] 杨在宝,张杰,薛春丽等.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77-78.
[8] 成焱霞.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2(04):47-48.
[9] 覃 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能力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31-34.
[10] 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130-132.
[11] 邹时高.高职教学注意三个吃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9):64-66.
篇3
关键词:中专体育;专业化;教学理论;有效;探究
中专体育专业化教学是指在中专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赋予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元素,采取较为专业的技能教学模式,通过中专三年的体育课程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且较为专业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使普通中专学生在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成为一名业余的“专业者”,让学生通过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化技术基础。
一、开展中专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性
1、中专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按照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无法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中专阶段在体育技能上有所收获。根据近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分析,学生进入中专以后,整体的体质情况反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下降,这与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经过中专学校的三年学习以后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在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很少能够再有机会系统地接受体育教学,因此中专学校由于肩负着培养中专学生今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使命,也有义务在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使他们在体育方面有一技之长。
2、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体育课堂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特别是在经历了体育中考以后,学生对体育普遍存在一种厌烦情绪,进入到中专学校以后,学生很希望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有用的运动技能,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必然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投身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中专体育工作者所该思考的问题。
3、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会对体育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体育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体育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提升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形成较为专业的上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二、开展中专体育专业化教学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探析
1、学校层面的问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是一项体育教学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特别是中专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合理分班、课程如何合理安排。在中专学校,因为受实训器材的限制,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考虑实训课的安排,此外中专学校班级人数不均匀,男女生比例极不协调,这些因素都对分班以及排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室内体育运动场馆等因素,制约了专业化体育的开展。
2、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以及教育观念
(1)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较为专业的体育教师肯定无法教出较为专业的学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全职体育教师专业涵盖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羽毛球、田径等,从专业层面来说,基本已经具备开展专业化教学的条件,但也存在问题,例如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还有待提高。
(2)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也是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较为随意,内容由体育教师自己制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开展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能够结合专业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
3、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能否开展好专业化教学的关键。中专学校的学生从整体素质来说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体育课就是调节一下学习节奏、放松一下心情,而不是来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作用比较盲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建立中专体育专业化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学校及教师的支持
体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内容复杂,从学校层面应该建立一个由校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统筹领导,以便及时总结与改进。体育教研组长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落实者,必须做好与组内教师的沟通,全体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改革的执行者,能够贯彻好这一制度,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
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展体育专业化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以学校教师为例,基本都有一项自己比较特长的运动项目,但是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关键,特别是中专学校,学生课堂自觉性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偏弱,如果没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将难以改革。此外,也要求体育教师把课堂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3、教学内容的选择,校本教材的逐步制定
设定好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根据学校实际,将选择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一个班级,安排好上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班级组合。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会给体育教师课程的安排带来压力,在具体课程的排课上可能也会有点复杂。再确定教学内容以后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制定校本教材,从集体备课开始,将每一个运动技能如何教学进行集中研讨,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总结反馈,及时地予以解决。
4、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改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观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机智 教育学 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适当的条件下,在恰当的教育下,任何人都会显露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各自的天赋,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分为有天赋和没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和没有才能的,所有学生都无例外地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学生的事情过程中,需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或者家长采用一些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发掘这个小宇宙中的所有潜能,潜能一旦爆发,学生就都是天才,都是不可估量的宇宙。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和言语,甚至会制造出一些事端来。学生们也就是在不断的制造事端和不断的解惑中,体会着成长的快乐和自我责任的乐趣。
一 体育教学中的活动状况
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体育课不同于坐在教室里的课程,它是一种操作性知识,需要肢体的相互配合,在教授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艺术性,体育课的环境是室外的,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这就注定了这种性质的课比坐在教室里的课其无法预知的、突发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容易发生。体育课主要是肢体的操作,更多的是要靠大脑的支配。学生们对内容的关注和喜欢程度往往是由教师引入的,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就呈现出来了,个体的差异展现,活动能力的强弱充分展现。这时,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就是教学机智就发挥了作用。在某个活动中或是在某个练习中,某个学生表现出非常好的运动天赋,或者某个学生表现很差劲,以至于不能完成任务。这时表现好的学生会有意在众人面前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事件发生。这时教师不只是要维持课堂秩序,更要做好的是,对这样处于两个极端的,甚至还有中间分子捣乱及不好的影响的果断处理。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难以预料的事件发生,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还是要需要一些机智的策略。真正影响学生的也可能就是那么一次机智的教学,也许就在那么有意无意之间,改变了学生原本任性、不负责任、不能和别人配合的诸多不良行为。体育教师要能够适时适当地创造一些教育情境,因为体育是从出生就一直伴随我们一生的一种活动,一种身心的操作性活动,教师引导的恰当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诸多情况,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停顿下来进行思考,然后决定行动方案。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果断理智地采取应对措施,而采取的措施恰恰是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也就是说,在突况下,教师要能够制造一种恰当的教育情境,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恰好影响一个成长中的学生,而这种“恰当的教育”,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是很有教育智慧的,体育课的教学优势恰恰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
二 机智的特点
教学中是充满偶发性的,每一时刻都是一个具体的情境。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要不断地采取措施。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机智由一系列的品质和能力构成。(1)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敏感的能力,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来理解他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机智,能迅速看穿动机或因果关系。一个富有机智的人,能够读懂他人的内心生活。(2)机智还在于具有理解这种内心生活的心理和社会意义。因此,机智知道如何理解在具体的情况下具体的人的诸如害羞、敌意、气馁、鲁莽、高兴、愤怒、温柔、悲痛等情感。(3)一个富有机智的人表现出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因而能够本能地知道应该进入情境多深和在具体的情境中保持多大的距离。(4)机智还有道德直觉的特点。一个富有机智的人似乎能感受到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行动。
三 体育教学中教育机智能力的培养
教学机智能让体育教师敏锐地察觉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措施。体育教师总想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使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得以转换,学生各种运动能力得以发展,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情感得到升华。然而,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会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这时,就得依靠体育教师的教育机智,来巧妙地化解矛盾,避免尴尬,维护自我形象,保证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教育机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而是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培养获得的。(1)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专业技术践行能力,教师对专业技术组成要素(重点、难点、结合点等)的理解、把握能力,组织、教法、原则等的合理、灵活运用能力,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2)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力量源泉。(3)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机敏的反应力、迅速的决断力,需要不断积累、磨砺,更要一颗爱心。(4)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反思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经历“实践到反思,再回到实践”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教育机智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四 体育教学中的教育学意义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都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同时,这种“学习”不再是作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而应当作为“协同活动”来把握。学校本身应当成为师生一起“学习”、“休息”、“交流”的场所,学校是载荷多样文化的学生相互碰撞,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协同学习的场所,借助这样的学习,准备终身学习的基础,成长为社会与文化创造者的场所。教师、学生,构成这种“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与交流,自然就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实际上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了他所教授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储存学到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一个特别的、个人的方式学习。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收价值观、实际技术,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进步主义者提出,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习得预先准备好的教材内容和作为学习结果可测的学力,而是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所体现的正是体育这一学科的精神和知识体系。每一个学生都对他或她的知识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加以个人塑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老师。”我们所言的教育学,简言之,即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我们与学生的整个教育生存都是一种对他们说话的形式,即使是当我们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地吸引学生短暂的注意力,我们可能都是出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关心才这样做的。教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学生说话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方式中。教育机智是一种我们拥有责任的表达方式,我们以此来保护、教育和帮助学生的成长。教育学是一种机智的调和艺术,它调和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影响,以便让学生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去承担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美〕帕尔默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体育社团;运动兴趣;运动习惯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高中时期的体育,是整个人生“终身体育”养成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与习惯的养成作为目标。有效地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高中这个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本文通过对本校36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一些方法和对策。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学生360名。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数字统计法、文献资料法。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
结果分析:发放问卷共360张(100%回收,全部有效)从表一可以看出,360位同学中有237位同学认为高中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很有必要,有251位同学明确表示愿意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出要求参加球类的同学很多。可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4位同学参加了体育社团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表一中也可看出主要是活动时间没有保障,怕影响学业,学校的场地器材有一定的限制,项目不够多等问题。
通过问卷对360位学生中94位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学生调查,结果分析:发放调查问卷94份(100%回收,全部有效),从表二中可以看出94位学生参加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后有74位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有87位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有92位学生能在懂得该项目规则的基础上去欣赏比赛;有74位学生在假期中更多地主动参加锻炼,另外参加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后,大部分学生没有影响文化学习,有些学生的文化成绩还所提高了。
三、反思及充分开展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策略
综合表一、表二可以看出,现在有许多学生想参加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但由于没有活动时间的问题、害怕学业成绩下降、场地器材及社团种类少等原因而没有加入到学校体育社团中来,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出参加学校体育社团后同学们在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欣赏比赛能力、沟通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可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体育社团,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就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1.通过学校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我校在领导的支持和配合下,周一下午第四课和周六的下午安排了社团活动时间,使部分学生可以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的习惯铺设了道路。而有的学校在高考体制下,为了学校的名誉,任意缩减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的家长也认为体育是一门无需动脑子的课,他们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时间。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不断完善场地和器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良好的运动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运动欲望。我校近年来,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逐年增加,运动场地扩大了一倍,运动器材更加多样,数量和种类更趋完善,让我们的学生参加运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吸引我校学生更多地参加运动,加入到我校的体育社团中来。但是,还有很多学校体育设施单一、场地不足、器材配置不够,导致体育社团难以开展,因此,体育器材的缺失是阻碍体育社团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尽可能地配足必要的器材、设施和场地,做到体育经费专款专用。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宣传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1)我校在高一年级就开展了分项教学,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课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该项目的运动技能有所提高,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打下了技术基础。
(2)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等,并适当印发一些体育锻炼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一些锻炼的认识及知识。做好对体育社团比赛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观看,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参加社团的积极性。
4.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运动技能,优化指导教师的结构,吸引学生主动加入体育社团
教师良好的运动技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我校的曹晨老师,篮球技术水平很高,吸引了很多学生加入到篮球社团中来,社团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现实情况是有的体育社团指导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在指导社团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学校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加强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要不断地优化指导教师的结构:①合理引进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②发展校内爱好体育运动且有一定技能的非体育教师;③聘请校外有指导能力的人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5.教师做运动精神的表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1)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可以让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提升。在我校,老师们都非常喜爱运动,有很多老师来到体育馆和社团的学生一起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比赛。他们良好的技能和精彩的比赛吸引了很多同学来观看,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看了他们的比赛后,对羽毛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都自己购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不光在体育课上,甚至在大课间,都可以看见大量的学生在自发地进行羽毛球运动,可见,老师的运动表率,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有的学生还会主动地向社团的学生请教运动规则,看吧,学生是多么地渴望运动和加入到社团中来。
(2)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由于规则的漏洞和教练错误的决定,羽毛球赛场上出现了打假球的一幕,这是违背体育道德的,也是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的,令全球很多的观众难以接受,也令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受到了伤害。在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作为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通过比赛,就是要让学生去享受运动、感悟运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千万不要不顾学生的运动热情,我行我素,独断专横地去打假球,这样最终只能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热情和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应三思而后行,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做出积极的表率,以我们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四、总结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体育先于智育进行,因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我们需要更多地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能够让勤奋学习的学生们有喘口气的条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有很大的责任,随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社团作为区别于班级的体育学习团体,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及体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越发地显现出来。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使我们各校的体育社团活动更健康地发展,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陆秋,徐斌艳.体育教师行动研究的不足[J].中国学校体育,2007(9):61-62.
篇6
【关键词】优化;发展环境;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是廊坊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清廊坊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含义
目前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没有统一说法,巴登尼玛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所引发出来的一个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王克勤则认为:“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所以,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整体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动性,由于有差异,就会引起流动,有了流动,就可能形成系统中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制度性因素,实现城乡教育由原来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转变,农村教育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体化系统。换句话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当前而且关系未来,不仅关系着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科学发展的现象或倾向还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离了以个人需要为依据,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行的城乡教育环境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推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统筹城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乡教育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否接受义务教育与贫困生救助、教育乱收费、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不公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廊坊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5: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小城市、大农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因为待遇、环境、条件等与城市中的教师有很大差别,致使流动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教师学历都是达标的,并且还有很多是高学历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民师转正的,年龄大而学历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
(三)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辍学数量增加
由于农村教师的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使得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降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显,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的学生外出打工,辍学,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机会的不均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廊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要实现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领导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市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一是调整政府对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结构,坚持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市级政府的责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注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完善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市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按照各自分担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根据廊坊的区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9-16.
[3]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重要标志[OL].http://.cn.2006.11.22.
[5]刘运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群言,2007(06).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
[7]张海东,殷桂金.资源统筹和谐发展提升农村初中校教育质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5).
- 上一篇: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总结
- 下一篇:职称评审专业技术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