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1: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一、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招生不严格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部分职业院校学校建立之初,为了扶持职业院校学校的发展,学校的钱财、物资及招生指标都是政府给的,学校领导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毕业后都是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即使差点也不会影响学校招生。

(二)教师积极性低,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学校发展前途不明确给教师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生源质量差造成教学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在社会同行面前没有地位等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了职业怠倦。有些教师课上应付学生,课下应付领导,教案不写,作业不批;不关心教学,只关心放假、发奖金等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的状况未根本改变。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到学校除学习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的。而农业院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难以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加之前几年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使职业教育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轻视。这些原因造成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动手能力弱;学科带头人缺少,尤其是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乏。这些师资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低。教师很少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是按学科教育体系进行设置的,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在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下,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基础课程;二年级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除了抽象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之外,他们并没有多少职业氛围的感受;到了三年级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许多学生已是学习疲劳,只好随便应付了事。

二、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是转变办学理念,多种形式办学。学校领导要转变办学理念,在办学形式要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创新。经常到声誉、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参观学习,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的办学道路。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要重视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既解决了当前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三是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内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十分广泛、紧密、直接的联系。判断职业院校畜牧兽医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毕业后适应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快慢,以及工作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四是建好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畜牧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劳动者,建好专业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对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三、前景展望

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为主的方式,为疫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条件,一些烈性传染病的频繁发生与流行,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和养殖者的利益及人民的健康,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兽医工作者是以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为基本任务,所以当前畜牧业与疫病防治,正需要大批具有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基层综合型畜牧兽医人才。因此,只要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走好政策路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及时发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菊.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篇2

[关键词] 畜牧兽医 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59-01

一、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技能项目多

兽医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知识面较广,对综合知识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技能,对学生能力是一个极高的考验。因此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的项目也较多,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多个实践技能。学生对兽医专业要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争取做到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虽然实践很重要,但实践的前提是对基本理论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2.实践的软硬件设施充足

校内对于兽医专业实践需要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都能供应足够,为学生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知识充足经验丰富的良好师资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保证了实践顺利展开的内部条件。实践的展开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更需要学校提供物质支持,以及和老师配合来共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3.实践技能更新较快

我国畜牧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兽医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有着新的要求,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争取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随之不断更新以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

二、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兽医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对学生的训练分散,缺乏统一的培训,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实践技能以及自身能力的提高。老师的自身水平有限,理论水平不高,教授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层次性,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水平的提升。老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教授时没有规律可循,导致学生学习时缺乏系统性,无法做到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兽医专业的知识面又广,更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点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学校实训室的设备不足,种类不够齐全,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展开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和企业间缺乏合作,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利于自身实践水平的完善。参与的比赛较少,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导致学生的能力只流于理论,不利于以后的就业工作。

三、 如何完善兽医专业实践教学

1.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展开实践训练

对兽医相关企业展开走访调查,以及之前毕业生的个人体会,总结兽医行业实际运用最广泛的技能进行分析,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对现在的学生进行针对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到实践岗位上去,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才能,实现对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这样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也会更高,这也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2. 建立专门的实践培训中心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专门的实践培训中心是很重要的,同时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训器材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应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覆盖广的特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了充足的训练器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加的形象透彻。

3. 对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改革

兽医实践教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件长久且艰巨的任务,为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其他行业实践教学的学习和教训,再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探讨研究,不断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打破了原来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使它更适合与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老师作为兽医实践技能的传播者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老师还应适时参加到畜禽生产的第一线以不断完善其实践能力,和学生一起实践工作,完成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任务。同时在于企业的合作中,教师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保证了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与改善。学校应加大这方面的经济投入,加大对优秀师资力量的引进,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

5. 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技能比赛

以赛代练,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知识水平掌握的多少,以及实践操作上的不足,同时在比赛的压迫感中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在平时实践训练中无法得到的成长。积极参加比赛,不仅使师生得到了锻炼,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比赛胜利可以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以跟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实践教学中,如果失败了,可以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对自身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四、小结

随着职业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复杂,兽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虽然现今的实践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抓住问题所在,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建立符合现在兽医专业的实践教育体系,保证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人才的出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进一步加深,两者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在兽医专业的运用,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以及相应人才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依据,积极展开实践教学,使它形成一个科学成熟的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翔,欧阳叙向,邓灶福,胡述光,尹小平.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7,06:60-63.

篇3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生源的不断减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也在减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跳农门”而有所出息。另一方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相对比较苦,脏和累,与家长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从就业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人才的需求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就渭南市来讲,政府始终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突破口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扶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培养出同行业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的晓有特色,使我院的毕业生更具优势,能够真正成为服务畜牧业的技术骨干佼佼者,从而也吸引生源,让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学进入良性循环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机制并进行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产学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按照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工作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1]。

深入推进产学发展,进一步从制度上和考核机制上完善产学结合,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成绩,同时具有以下优势:(1)畜牧兽医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有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与社会广泛接触的双师型专业人才,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和相关企业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该专业的实践条件较为丰富,拥有校外养猪场、养鸡场、孵化场、养羊场、兽医院等多处实践场所,便于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利于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3)学院领导十分重视专业的发展,明确要把畜牧兽医专业办成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但以往产学结合中在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也缺乏改革与创新。笔者以为真正落实好产学结合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块,精心进行课程优化组合。尤其要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化为“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结构和“模块式”体系的改革。禹华芳提出把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定为2:3:5,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养殖、疾病防治、孵化、饲料配制、饲料营销等为基本模块有机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2]。每个模块中职业能力又包括若干“具体”能力,每项具体能力又都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玉霞提出了,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技术基础必修模块、职业方向限选模块、任意选修四大教学模块,分设专业方向,以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理论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培养,职业方向限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3]。肖尚修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分析、调研,确定三个职业岗位,即畜禽生产、畜禽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依据职业岗位确定建设《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繁殖》、《畜禽生产技术》、《动物传染病》、《动物营养》5门优质核心课程[4]。张宏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l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并且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3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5]。

由此可见不同的学校,不同地域所选定的模块是不同的,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制定适合自己办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因地制宜,在选定模块时要考虑以将来学生服务的区域性为前提条件,还要对选定模块的现实性做出正确评估,不能盲目选定。其次要考虑选定内容的序列结构与工作体系结构是否吻合,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包”,这些内容应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模块学习,什么时候达到某一要求,什么时候完成一个特定的模块。

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思考总结,就像打仗一样要讲求更好的“兵法”才能取得成功。比如笔者在学习动物解剖中的“心脏”时运用了总结提炼法,针对学生总是分辨不清心瓣膜的类型,总结了口诀“左二,右三,肺主半”,意思是说, 左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二尖瓣,右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三尖瓣,肺动脉和主动脉口上的瓣膜是半月瓣。只要记住这句口诀,学生不但记忆长久,而且只要遇到此类知识,都不会弄错、弄混;又如在解剖课的复习课中运用了竞赛法,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或多个小组,令其中一个小组做出提问并指定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各小组进行抢答,最后对优胜者给予口头或其他奖励。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复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教学手段上曹贤庆还提出了数字教学,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其他学习方法如卡片强化记忆法、问题双方辩论法、师生授课换位法和课后成绩评估法等如果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使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脱离传统教材相对“过时”的旧知识点,依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自己的特色,鼓励教师在教育部大纲指导下自编部分教材,使教材做到灵活化、现代化、实用化,技能化。只有教材的创新才能带来知识点的创新,才能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生。另外还可以针对本区的一些养殖特点,适当拓宽一些专业知识面,比如开设养兔、养狐狸、养蝎子等特种或经济动物类饲养的专业知识,以满足现代养殖的需要,让学生多些知识内容,多些技能,也就多些就业创业的渠道。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企业技术合作,为教师自身技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促进产学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产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懂教学、善钻研、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生产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另一方面鼓励坚持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核算教师的劳动报酬时要对教师承担的生产管理、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课时量化,同岗位津贴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劳有所得,从而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对知识的尊重。这样才能保证产学结合的良性建设循环。

3.培养专业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动力源。

兴趣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专业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兴趣的“机械式”“强迫式”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在培养学生兴趣建设上可以多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比如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把一个真实、典型、具体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再如开展一些实训工作,如给动物打针、输液和外科手术的操作等的技能训练,在这些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熟悉各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规程。这样对动物的组织解剖结构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对理论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另外开展像专家讲座,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一些好的方法。总之,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的最新动态,加大实验和实训教学的力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专业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开展日常技能实训,加强职业技能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支品质特优良,技能特专业毕业学生队伍。

目前,大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仍然采用以往的每学期设立专门实习周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实习或实训,殊不知畜牧兽医一些理论要求浅而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实训项目比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非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的,必须依靠技能的强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校从学期的开始就要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实训进行开展,每个周末可以安排半天时间专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才能独当一面。所以针对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共同的“弊病”――只是技能的会而不熟练,必须要创新以往的实训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职业特长生培养方案。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由教研室组织选拔理论基础较好、吃苦敬业、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并送到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单项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特长,如猪生产技术、奶牛生产技术、禽养殖技术、宠物疾病诊治、宠物护理保健等。采用这种途径进行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也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5.加强顶岗实习前岗前培训,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

当前,很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往往对实习的本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很难在实习中形成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机械的去应付甚至采取逃避的方式。所以这样的顶岗实习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王星提出了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因考虑自身的利益,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技能不高且工作重复性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7]。这些也都制约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学校要组建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顶岗实习的事宜,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对话;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做好顶岗实习评价工作。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分散的实际情况,学校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外,还要安排校内专门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定期进行现场指导。此外,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经常总结经验,形成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走向良性循环。

6.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产学工作的渠道

高职院校应配备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以及精良的仪器设备,这是进行产学结合最基本的保障。以此为依托,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科研和生产的接口工作,把校企双方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产学”结合创造更牢固的基础和条件,把“产学”结合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为此,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基地为平台,和企业进行交流。

刘小明提出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产学基地[8]。方法就是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中,如果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意识,那么学校可以出面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以此为基础拟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直至挂牌成立。另外学校也可以依托政府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与企业进行联系,这也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结合的良好途径。

7.重视技术辐射服务,发挥产学工作的社会作用。

服务三农是产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产学基地为窗口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比如进行良种猪的推广,肉食羊品种的选育、奶牛胚胎移植的开展等工作,这样在给当地的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有利于以后的招生办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推行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产学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师资短缺严重,基地建设的薄弱,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需要学校和全体教师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永华,等.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使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步人良性循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341-345.

[2]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3]毕玉霞,梁学勇.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96-97.

[4]肖尚修,等.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95-95.

[5]张宏伟.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6):115-117.

[6]曹贤庆.畜牧兽医专业的数字教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32-133.

[7]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

117-119.

篇4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是科学防控动物疫病和确保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科学性、管理性都很强的系统工作。它涵盖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屠宰、运输、贮存等环节监督,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及动物疫情扑灭工作监督,以及兽药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和兽医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等监督执法工作。近年来,巍山县畜牧兽医工作者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为控制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作了积极贡献。笔者多年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结合巍山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工作实践,对加强巍山县动物卫生执法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基本情况

1.1机构设置、管理方式

改革开放前,巍山县县乡畜牧兽医机构几经撤并,直到1983年12月,巍山县畜牧局正式挂牌成立,乡镇畜牧兽医站相继组建。1996年成立了巍山县兽医卫生、兽药饲料监督所,与县兽医防治站合署办公,实行1套人马、2块牌子。2008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州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精神,结合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巍山县撤消县兽医防治站,分别成立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事业编制15名,其中管理编制14名,工勤人员编制1名。在人员过渡上,从原县兽医防治站37名在编职工中,通过公开考试,择优选拨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5人,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人员。在乡镇机构设置上,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县畜牧事业局派出机构,按经济区域共设14个畜牧兽医站,其中10个具有法人资格;在管理体制上,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县畜牧事业局下属事业站,乡镇畜牧兽医站“人财物”3权归县,为条块管理模式,受当地党委政府和县畜牧局双重管理,以县畜牧兽医局管理为主,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辅,业务上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指导。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工作由当地畜牧兽医站取得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证的人员承担。产地检疫工作在村协检员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共设4个出县境检疫点,由所在地乡镇畜牧兽医站点取得行政执法证的人员完成。

1.2执法队伍

全县共有畜牧兽医执法人员89人,动物检疫员39人,协检员107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现有在编职工15人,在岗专职职工5人。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现有编制76人,实际在编73人,实际在岗115人(县级下派或借用42人)。在岗人员中,具有畜牧兽医执法资格58人,占全系统执法人员总数的65.2%,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79.5%。大学本科占3.48%,专科占46.96%,高级职称占1.74%。

1.3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巍山是云南省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是滇西牲畜集散地和畜牧大县。有甸中和河底街2个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每天上市交易量4000余头,县内牲畜贩运户多,流通频繁,动物疫病复杂。全县共设立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15个,生猪定点屠宰场2个,动物交易市场11个,动物产品交易市场26个,乡村屠宰点255个,专业半专业牲畜贩运户400余户,兽药经营户28户,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户130户,个体兽医人员150人。2010年全县共实施畜禽产地检疫74332头(只),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40662头(只),消毒运载工具1000多辆次。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14个,出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检查125次,出动执法人员400人次,市场监督检查55次,监督检查动物诊疗和兽药饲料经营店220家次,查处无证经营户3户,查处过期兽药经营户5户,没收无证经营货值2000多元,没收货值400元的兽药,查处没收过期饲料120kg,举办宣传活动2次,印发宣传资料6000多份,接待咨询群众2000多人次。

2存在问题

2.1职责不明确

乡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眉毛胡子一把抓”,现有的执法工作人员,均是县畜牧兽医局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执法并不是其主要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岗位管理混乱,为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只能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执法队,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2.2执法经费没有保障

巍山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因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不足导致执法工具及手段落后,监督交通工具、采访机等设施的缺乏,使取证工作十分困难,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2.3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处罚执行不到位和执法对象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自身受条件的限制,上述问题尚无法解决。

2.4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私屠滥宰和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需要工商、卫生,甚至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有畜牧部门独自面对暴力抗法的商贩,使得执法工作很难开展。

2.5群众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了解不够

巍山县畜牧业仍处于散养为主的阶段,养殖户普遍缺乏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不支持甚至阻挠强制免疫事件依然存在,个别经营病害动物及其产品、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禁止销售和食用很不理解,病死畜禽乱扔现象严重,这给公共卫生、动物重大疫病甚至人畜共患病带来了极大地隐患。

2.6动物卫生监控存在薄弱环节

在消费环节,农业执法与卫生执法之间的范围难以界定;在储藏和加工环节,主要是动物产品经过冷冻包装后,通过传统的感观检疫技术和检疫设施设备,无法进行定性检验和有效检疫监管。

2.7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不规范

执法人员对动物卫生监管的职责和义务不清晰,存在检疫行为不规范,倒卖、擅自涂改、违规出具检疫证明等现象。

3建议

3.1重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做好此项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工商、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各自责任,形成负责人亲自问、亲自抓,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p#分页标题#e#

3.2加大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当前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加强畜禽市场监督管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和维护动物检疫法律法规,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经营者理解,社会拥护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局面。3.3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总结县级改革经验和其他县市先进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镇级畜牧兽医站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突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公益性职能,夯实动物疫病防控基础,结合实际,推行国家兽医官制度,逐步建立地方兽医官,并实施县乡垂直管理。县级应尽快组建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从现有人员招录补充部分兽医专业人员,保障监督执法工作正常开展。

3.4加强规范化管理

按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统一、规范的要求,深入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提升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做到监督零距离、管理零空档、案件零差错、执法零投诉,实现管理制度标准化、机构设置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户管理规范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3.5加强饲养环节监督

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调查、登记、建档,按照动物防疫审核规定对原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进行梳理,做到一证一档,程序正确。县乡畜牧兽医站与规模养殖户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指导建立完善养殖、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用药等档案。

3.6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目标责任制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对象复杂,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注重执法人员的选拨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执法办案水平,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法律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队伍。在方式上,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建立从上到下的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做到工作有责任、有考核、有奖惩。对、循私舞弊、违法办案、执法枉法、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或举报,查实后从严处理。

3.7加强联系,增强执法合力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单靠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一家独干,无法取得最大成效,要妥善处理好与公安、工商、卫生、宣传、法院、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争取各部门的支持联合执法,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真正成为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工作。

3.8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应把执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严格执行执法“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解除因经费不足导致的执法难等后顾之忧。应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改造、完善和配套实验室快速检疫检测设备,加大动物疫病诊断体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建议取消检疫收费制度,实行“只检疫不收费”,促进动物检疫工作顺利开展。

篇5

关键词:勐海镇;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议

1 勐海镇动物防疫工作现状

1.1 机制运行状况 2010-2013年乡镇畜牧兽医站改制以来,勐海县动物防疫工作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全权领导,由各级业务部门负责动物防疫免疫注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镇政府的领导和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各乡镇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对辖区内的村级防疫员实行聘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组负责业务指导及村级防疫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村公益岗位人员由人事部门及主管局确定和调整,工资标准按人均每年 864 元,另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拨付相应的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局拨付公益经费到镇财政代管。村级防疫员的防疫工资,由县级按人均每年9504 元拨付。

1.2 镇农业综合服务畜牧兽医组工作环境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争取国家畜牧扶持项目,加快了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按照国家标准建立了疫情监测室、冷藏室、实验室等。还配备了防疫、检疫、诊断化验、电脑、复印等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基层乡镇中心的办公条件,为开展动物防疫及畜禽疫病诊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养殖环境逐步改善,防疫格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县出台了一系列畜牧扶持惠农政策,一批“高效优质、环保生态”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的建成投产,以及人工授精技术的大力推广,打破了原有单一分散养殖的模式。经过几年来的运转,促使基层动物防疫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免疫程序在不断优化,免疫制度在不断完善,强化动物防疫的意识和氛围在不断增强。

1.4 冷链设施辐射到村,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保证免疫效价,提高疫苗的使用效率,巩固防疫成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员配备了冷藏箱及防护器具,同时为了提升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整体形象,给每名防疫员配发了统一的工作服。有了疫苗冷链设施的保障,在春、秋两季防疫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月月补针制度,弥补了免疫漏洞,真正做到防疫不留死角。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及人才缺乏 当前村级动物防疫技术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无法适应畜牧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以勐海镇为例,该镇现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1 名,其中45岁以下的 3人,仅占 0.27%;具有高中(中专)学历 1人,仅占 0.09 %;畜牧兽医专业学校毕业的有1人,仅占 0.09 %,大部分是通过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入本行业的。加之农村向来就有读书只为跳出农门的思想,很少有人选择本专业发展。另外,就目前小坝区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留住人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后续乏力是今后乡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2.2 基层防疫面广、防疫量大 特别是如勐翁、曼短委会半山区各个村的版图面积大,交通却相对较为落后,养殖户又过于分散,导致了山区的村级防疫员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防疫工作的运转成本较高,在防疫报酬及治疗服务收入等方面与坝区乡镇的村级防疫员相差甚远。在半山区,傣族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动物防疫认识不足,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及农户不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近年来物价暴涨,生活成本逐年攀升,因此导致部分村级防疫员只把动物防疫工作当做一项副业来创收,甚至在动物防疫工作中敷衍塞责,一旦发生动物疫病,趁机通过治疗服务来增加收入,这种“以病养医”的思想仍然存在。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还会导致养殖户会对防疫队伍失去信心,到时动物防疫工作将会出现处境尴尬的局面。

2.3 部分乡镇经费投入不足 有的经济较为发达的镇每年可以拨付几 万~ 十几万元,用于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协防人员工资及中心日常开支,可有效地保障乡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各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落后,导致已到位的冷链设施利用率不高。这也是勐海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很难开展的原因。

2.4 动物防疫监管乏力,综合防治效果不良 由于村级防疫队伍的管理办法尚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月月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加之半山区村民自觉将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习惯及氛围尚未形成,这将成为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的隐患。

3 建议

3.1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3.1.1 不断深化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改革步伐,完善基层防疫机制 我镇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区域内的防疫运转机制进行适当调整;由分散的单兵作战,调整为小区域的联合作战(以勐海镇为例,可分4个防疫小组,每组3~4名防疫员,每组管辖2个行政村)。这样既提高了防疫效率,又解决了山区乡镇部分村协防人员难以到位的矛盾,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调整现有的防疫队伍,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采取末位淘汰制度,把技术力量低下、思想作风差的防疫员调离防疫岗位。将节省下来的经费作为动物防疫的奖励,促进乡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3.1.2 搞活用人机制 坚持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积极吸收有知识、有经验的畜牧兽医人员进入基层防疫队伍。实行考录制、聘任制、合同制等灵活的用人机制,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保持队伍的应有活力。

3.2 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建议县级畜牧兽医部门对我镇适当增加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帮助解决基层动物防疫中的实际问题。在畜牧扶持项目上,继续加强生猪“高效优质、环保生态”等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推广力度的同时,出台一些推广面较大和适应半山区畜牧产业发展的中小型畜牧扶持项目(如生猪“ 1240”模式,即:1户养2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40头)。通过畜牧项目的建设,逐步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动物防疫的工作环境,提高防疫效率及质量。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3.3.1 加强乡村兽医技术培训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参加执业兽医师培训学习及考试 建立长效机制,明确每名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学习培训达20个学时以上,每年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适应畜牧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3.3.2 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资待遇 在农村党员干部及优秀青年中选聘培训村级动物防疫员,是目前解决防疫队伍后续乏力比较现实的方式之一。鼓励村级动物防疫员在认真履行好“一岗三责”的前提下,开展好畜禽技术服务,兽药、饲料等供应服务,市场、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支持有一定经济实力,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办畜牧产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参与到畜禽经营活动中去,从而来稳定和发展防疫队伍。以此为契机,吸引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有志青年回到农村创业,并充实到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中。

3.4 加快规范化建设步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4.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及环境保护 在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逐步加强畜禽溯源体系建设,让我县的畜牧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早日规范开展起来。项目建设业主在项目建设初期报请审批的同时,缴纳一定的环境保护保证金,待项目验收环评成功后退还。

3.4.2 加快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科学定性 提高其职能的法律地位,使之在勐海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组织、督导作用。逐步强化规范镇畜牧兽医制度化建设,要建章立制,明确法律地位,引进卫生体系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完善管理制度。建议每个行政村配备2~3名人员(其中村级防疫员1人,乡村兽医1人,疫情测报员、协防员1人),县级应把村级兽医工作人员的防疫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 总结

在有了完善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力的经费保障和优秀的防疫队伍,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才能健康有序的开展并顺利实施。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牧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6-02

相比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强调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为适合当今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的需求,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教材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实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职业院校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地域的差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差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要必备如下条件。

一、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调研,获取重要信息

当代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不同已往的传统教育,教育体制持续改革,使我国教育持续地、科学地良性发展。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要求牧医专业的毕业学生既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又能自我学习和创新。因此,要不断地完善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行业生产的需要。怎样定位牧医高职本科教育,掌握未来人才就业走向、企事业岗位情况和所需理论知识技能,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诸多现象表明,许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缺乏足够的行业调研,不全面了解当今行业生产发展的实际,仅凭已有的陈旧观念,或参考其他学校的模式,只在办公室研讨,想当然式闭门造车,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与实际脱节,不适合本校教学或地区行业生产。因此,行业调研是制定高职牧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开端。

掌握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技能量,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饲料厂、兽药生产厂、少数动检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为主,这些行业单位为职业院校牧医专业毕业生主流就业单位,因此,对这些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同时对部分牧医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获取直接材料,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得出相关的结论,确定当今行业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主流技能,从而为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真正提高双师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对行业生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在牧医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1.真正的“双师”意义。真正的双师,并非单纯地获取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件,严格地说要具有相关行业理论知识体系和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准,具备“双师”能力。不可否认的问题,高职教育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体制,招生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较差,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宜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生产的需要。牧医专业教师除具有专业职称外,还有具备有技师、畜牧师、兽医师等能力,各门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3.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更新完善实践技能。除课堂教学外,专业教师要不断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掌握本门课程最先进知识技能最新动向,紧密联系生产,更新知识体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掌握知识的技能培养的要点。

4.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专业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发现行业生产中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科研立项,深入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才培养,打造学院教育品牌,同时,也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基础理论是实践总结的浓缩和精华,来源实践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达到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不断发展的行业生产中,使受教育者能够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合理地安排实习和理论授课,特别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真谛,以为职业教育是强调操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一味地加大操作项目的学时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这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式。高等教育强调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高职教育强调操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既有一定理论基础,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培训他人。因此,在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理论实践并重,有机地将理论实践融合,合理安排理论实践的学时,制定理实一体的教学方针,结合校内外行业部门顶岗实习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调查结果,考虑区域性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研讨,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参与相关内容的授课,选定开课门数和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每门课程标准,每一项内容和技能的强化训练措施,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3.适宜的校本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相关的专业教材种类繁多,有些并不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内容比例也有待商榷,普遍存在抄袭重复的弊端。高职牧医的人才培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班级,编写适宜的教材,如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进行编写相关内容的教材,体现主要理论和主流技能。北方地区的高职院校牧医专业,要考虑以本地区的畜牧养殖结构特点和实际生产情况,编写相符合的校本教材。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现为能力的培养,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也包括着沟通能力、团结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事物的正确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这在国内各高校通常都是经过短暂的、不定期的会议培训来完成,并没有设定具体课程,这是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安排相关的课程,也要每门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培养,树立正确专业观,充分理解畜牧兽医专业的意义。情感能力与专业能力相辅相成,往往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是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

设置培养情感能力的课程,加强毕业生的情感能力培养。在开设各专业课程同时,也要开设培养文化素质、思想品德、公关礼仪、心理健康、沟通推广、职业就业等方面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灵活适宜的外交手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顽强的性格,从而提高职业就业的质量。

四、毕业就业追踪及反馈

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并不意味本次人才培养结束,要在毕业后不同时期进行追踪调查,包括毕业学生在行业企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从事的工种、对生产中问题的解决情况,未来发展预测,存在哪些不足等,取得准确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反馈信息,结合社会行业生产发展动向,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完善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成绩,改正不足,要紧密联系社会行业生产,形成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不同于原有的高等教育,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职业院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和十精神,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品牌的毕业人才,使职业教育的未来充满活力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叶平.响应时代要求 培养绿色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2]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

[3]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刘元丰.关于修订高职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5]杨立新.高职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理念渗透的意义与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

篇7

>> 案例教学法在《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兽医公共卫生学》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公共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改革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刍议 《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设计 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 浅谈公共卫生监测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如何提高兽医公共卫生水平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综合医院中药工作的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新媒体的运用 浅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韩杰 尹荣焕 韩小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组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兽医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保障人类健康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且知识更新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本文对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 教学改革 兽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58-02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学科,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及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和比较医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以兽医领域技术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造成的人畜共同患病和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并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兽医专业学生将来能够担负起利用兽医领域技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任,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在动物医学专业、动物检疫学专业以及动物药学专业开设了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且知识更新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本文对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 更新教学内容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该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主要涉及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的安全、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四大部分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疫病不断增加,目前已达100余种,如1985年英国发现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发现的H5N1型人禽流感,2009年墨西哥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等。同时,旧的人畜共患病如炭疽、布鲁菌病、鼠疫、流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新发和旧发的共患病从发生的病因、症状、病理等方面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向同学介绍,同时还针对SARS的防治引入人医和兽医的协同配合共同防治的事例,增强同学们对兽医公共卫生的深一层认识。针对当前动物性食源性疾病和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在课堂中增加了对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人为加入药物,如“瘦肉精”、兽医药品和不适当的添加药物等,屠宰过程和加工环节人为制假、以次充好等问题的阐述。另外,很多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该课程很多内容着眼于大环境的统筹、标准和法制等内容,缺乏专业技术性,对生产缺乏指导意义而放松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就学生在此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中增加了课程讲解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内容虽然宽泛,但知识的系统性、融合性很强,并且代表着时展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二 改进教学手段

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生产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内容,需要将目前的很多重大环境问题展现出来;在讲授养殖污染与人类健康时,需要将畜禽养殖的现状展示出来,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和养殖污染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了解导致污染的原因。这些内容的展示都需要将现实情况搬到课堂当中,借助图片、多媒体视频、音像等进行教学。同时由于兽医公共卫生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系统庞大,学科跨度广,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

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网络和多媒体已经被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好、信息反馈及时的特点,通过影像直接展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动物屠宰检疫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图片、网络视频技术展现了屠宰检疫宰前检疫的内容、宰后检疫的具体部位,使同学们对屠宰检疫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如,在讲授食品生产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系统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建立CCP的监控体系、建立纠偏程序、建立验证程序和纪录保持程序等分别做出展示,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教材与参考材料、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课后充分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最新的与兽医公共卫生学有关的事件、法律法规、标准等内容及时上传并更新,让学生随时了解该门学科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范围。另外,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内容上传至该平台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尽管多媒体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只是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借助这种手段能更好地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真正尊重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传统的理论讲授中增加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案例引导下,随即组织学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教师与每一个讨论小组进行交流互动,然后,每小组排出一名代表针对案例问题进行发言,表达该小组的讨论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意见进行总结,以此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针对课堂上讲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个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个议题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讨论意见,由一名学生代表上台讲述,讲述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就整个讨论环节进行点评,并最终就某些观点进行纠偏。

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案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兽医公共卫生教学中,我们将以人医和兽医协同配合共同防控SARS为案例引出当前我国共患病防治中存在的人医和兽医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情况,兽医的重要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深化。该模式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问题情境中,便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 结束语

篇8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为全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的应急指挥机构,由政府乡长任指挥长,成员由畜牧站、经济发展办、卫生院、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党政办、财政所、司法所、民政办、警务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

2、技术咨询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技术咨询,参与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3、管理运行机构

各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联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畜牧站:具体负责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沟通,疫情评估,业务指导及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启动、终止疫情应急预案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预案。

卫生院:负责人员防护,疫情的监测、治疗和防范工作。

经济发展办:负责紧急防疫物资及其储备场所,调运工具等基础设施设备购置工作的计划安排。

财政所:负责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经费保障机制,安排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及其补偿、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源追踪、疫情监测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

民政办:负责疫区受灾群众的安置、安抚和救济工作。

警务室:负责疫区封锁和患病动物的扑杀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疫区社会治安管理、群众生活秩序,配合做好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

4、现场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负责全乡重大动物疫情的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指挥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上报县指挥部。重大动物疫情的确认,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乡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对疫区实施封锁、扑杀和无害化等措施,并随时上报疫情处理情况,直到本次疫情完全扑灭,疫区解除封锁。

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及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日向本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工作。

二、预警和预防机制

乡畜牧站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和预防机制,根据疫情监测、风险分析结果和上级的相关通报,报告预防预警信息。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乡畜牧兽医站按上级有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的规定,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危害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措施,为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科学的依据。

2、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信息监测制度,通过动物疫情监测和全国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获取动物疫情信息。

(二)预防预警行动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应按照市、县公布和本地获取的预警预防信息,及时采取疫情普查与监测,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堵截外来疫情等预防措施,并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预警支持系统

1、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包括动物疫情的诊断、监测、监视、评估、防范、报告体系。

2、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动物预防体系形成完整的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

(四)响应措施

乡指挥部在协调和指导疫区控制工作的同时,动用本级诊断技术资源,监测疫情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上报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根据疫情发生地的村委会的请求,开展应急援助工作,调拨紧急防疫的经费、物资、药品等。

(五)信息共享和处理

1、信息共享

2、信息处理

三、疫情报告程序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立即派出两名以上具有规定资格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核实,进行临床检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确认为重大动物疫情的,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集病料送市诊断。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中心应在2个小时内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

(一)疫情报告形式

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疫情报告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2.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三)通讯

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指挥部办公室应设立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四)紧急处置

1、在重大疫情报告期间,防疫机构应立即对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疫点采取以下临时隔离控制措施。

(1)严禁动物、动物产品及受污染或有可能污染的物品移出。

(2)进行全面严格消毒。

(3)限制人员、车辆出入,并对出入人员及车辆严格消毒。

(4)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2、疫情确认后,由疫情所在地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并根据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的规定,向本级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乡人民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决定对疫区实施封锁的,请示县政府封锁令,组织对疫区封锁、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区的易感染动物进行强制免疫、疫情普查和监测,对疫点及相关场所强制消毒,严防疫情传出。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严格应急人员及物资进出疫区的管理制度,应急人员进入疫区必须穿防护服,离开疫区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确保应急人员安全。

(六)疫区内所有易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疫区进行动物疫病1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病例的彻底消毒后,经市级验收合格后解除封锁,撤出疫区。

疫区封锁解除后,当地防疫机构按有关规定继续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疫区内生产生活安排,保证疫情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妥善做好养殖场(户)主,染疫人员及其家属安置安抚工作,合理安置隔离区内的群众,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做好群众防治救助、生活救助工作。

2、对动物进行扑杀和对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3、善后处置完成后,由原报请启动应急预案的指挥部报请本级领导小组终止启动预案。

(二)应急总结

重大动物疫情工作结束后,应对疫情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

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1、疫情的基本情况;

2、疫情发生记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3、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源追踪结论;

篇9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73-0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型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我国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只有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才能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生产岗位的有机对接,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

《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是畜牧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课程。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就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中心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通过调研分析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在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将牛生产工作过程和岗位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构建基于牛生产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养牛企业培养“能养会繁,能繁会防,能防会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满足学生自主创业的需要。

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和现实意义

建设思路 (1)结合专业内涵建设开展调研分析。在充分调研畜牧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并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畜牧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牛场饲养管理技术员、全混合日粮生产管理员、繁殖配种员、奶站管理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工作岗位特点,对接养牛企业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系统构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2)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库。成立由畜牧专业的骨干教师、校外专家、现代养牛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对现代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学习项目,从而系统地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实现学习情境与牛场现场情境的一致性。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项目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形成职业能力。(3)有效借鉴同类优质资源。可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畜牧专业、养牛生产行业成型的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很多院校都以精品课程等诸多形式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有益的参考资料和补充。(4)建立动态完善机制。从课程和培训资源入手,到教师教研与培训和社会服务资源分享,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应用—效果评价—反馈修正—再应用”的循环模式,实现学生走出去到企业(虚拟)进行实践学习和企业员工走进来到学校实训室(虚拟)技能培训的愿景,体现教学资源的直观性、实用性、互动性、全面性,从而逐步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现实意义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积极作用。

1.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要突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特点,实现与工作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就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学校与养牛企业可依托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真实重现企业的生产情境,使学生在校就可以接触真实生产任务与工作要求,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2.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规范而有弹性的参考,又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完善、便于操作的技术支持。第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素材丰富且新颖,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充实、拓宽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自我提升;第二,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中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有利于突破传统黑板授课的教学模式,构建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第三,通过网络技术,便于校外师资的深层次介入,可实现校外专家、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的远程参与,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与生机,也可促进学校与企业、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建《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既是课程建设的产物,又对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中,改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内容更新便捷、及时,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共享学科前沿成果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易操作的网上学习环境。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克服了教材形式的单一性,提高了其实用性,满足了现代学习者个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以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创建专业标准库 搜集整理与养牛生产行业或岗位相关的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正式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件,如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饲料检验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及NY/T1567-2007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NY/T 34-2004奶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肉牛饲养标准、NY/T 1242-2006奶牛场HACCP饲养管理规范等农业行业标准,创建好畜牧专业的专业标准库。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现代养牛技术和养牛工作过程所要求的岗位知识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标准,即按照牛场经营方向与规模确定牛场建设规划与牛舍建筑养牛生产设备与环境控制养牛饲料筹划与引种选育牛的配种接产和杂交利用牛的饲养管理和兽医保健养牛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等7个生产环节配置教学内容,并安排相应的集中实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体现课程的职业化特征,形成“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课程学习项目为主制作基于模拟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库 多媒体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应针对课程标准内容设计制作多个基于模拟演示的多媒体精品课件。例如,牛场选址与规划布局、牛舍建筑类型与结构设计、牛品种特征与选种利用、牛的人工授精及分娩接产等课件库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易于直观接受和理解知识。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将集中教学实训以专项实践活动的形式安排在养牛生产岗位上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以多种方式进行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制成网络资源库,形成课程教学的特色资源,实现互动教学。例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牧2008级学生赴大型奶牛场成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模块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索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式教学,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制作媒体素材库 媒体素材库中的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是指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制作形成的以实践、实训为主的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建设时主要是集聚经典资源和自主制作的一些特色资源。例如,基于养牛生产过程岗位学材的编写、图片的收集、技术环节虚拟动画制作、现场操作视频的录制等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媒体素材库。

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检测为主建立课程在线题库及自测平台 试题库按题型分类,主要包括以项目导向为主的养牛生产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按一定原则组合形成的试卷。自测平台题型设计主要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收集大量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试题,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体现了高职课程改革“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提高素质”的特色,是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的总结和检验。

以精品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平台 经过验收整合的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最终形成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包括课程概况、课程内容及互动交流三部分。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章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设计、实验实践、例题习题、试卷等;互动交流可设在线问答或留言板块,并友情链接养牛生产或畜牧业相关网站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推动学校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具有显著作用。

课程建设内涵要丰富实用 本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通过分析现代养牛企业工作岗位的项目与工作任务,进一步摸清了养牛技术人才规格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紧密联系现代养牛企业生产实践,体现工学结合,内涵丰富实用。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标准规范 由于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育资源,以致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形式不规范等问题日益严重。要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其前提条件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严格依据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具体开发过程,制定统一的资源分类细则和数据文件格式,确定资源分类属性和赋值标准,实现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查找和利用。

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应不断更新完善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已意识到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但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如何保证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完善并持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优质资源的不断形成和丰富是课程建设的源泉。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建共享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降低建设成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因此,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畜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连喜.牛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张兆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牛生产技术》课程改革[J].价值工程,2012(11):253-255.

[4]汪善锋,赵明珍,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1-54,60.

[5]吕文涛,张洪波.国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5-8.

[6]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19-22.

[7]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51-5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编号:VTNE0089),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04-06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师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此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早兴起教师标准本位运动,继美国之后,欧洲各国也先后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也纷纷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1],开展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或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标准,但许多称为能力标准。如2001年美国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NBPTS)》、2009年欧盟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2010年澳大利亚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块》等。

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9年颁发的《职业分类大典》,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01年国家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此后,伴随着教师专业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从理念走向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制定的教师标准应多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标准,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专业标准

社会学认为社会职业可分为两类: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也就是说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和律师,具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培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是社会学意义的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的职业标准,之所以称为教师专业标准是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1.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评价性职业标准,适合所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从标准本身来说,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当然对文化课教师也是适用的,但在应用时与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区别。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标准》虽不适合外聘兼职教师,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外聘教师选聘和管理等方面可以作为参照。

2.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导向或引领作用。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许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标准》并不是按照现有合格教师标准要求制定的,而是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的,有些要求可能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旨在通过《标准》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比“双师型”教师更全面、系统。“双师型”教师目前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如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等。但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它建立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要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规范。

4.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没有科学定论,教师专业标准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由于该标准是首次试行,它不仅适合于各种类型专任教师,而且适合于各个层级的教师,也就是说所有的专任教师都需要遵循。

(三)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三方面构成。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要素的核心,是认识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师德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标准》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四大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项理念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首要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时代性,也可归纳为德、育、能、学四个字[2]。

2.基本内容。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规范。由3个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具体要求构成。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由四个领域组成: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由四个领域组成: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教学能力由七个领域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3.实施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培训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旨在引导该标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一)教师资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来看,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3],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1995年1月17日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指出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我国2001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教师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致使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缺乏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仅难以有效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加大了后期培训工作。

(二)教师资格标准的特点

1.教师资格标准是一个准入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否严格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培养培训工作。为此,许多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准入标准。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是一种准入资格,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2.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相结合。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准入标准,由于许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非常完善,为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一些国家就把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教师资格标准中,作为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准入要求。我国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仍然是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不断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3.教师资格标准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在职教师的合格标准,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照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准入标准,教师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当然,合格教师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获得的,因此不可能在资格标准中体现。同时,资格标准中的有些要求可能与教师专业标准是一致的,但其程度应是有差异的,资格标准是初步的,应比合格标准低。

4.教师资格标准要平衡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多,需要设置准入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为各级各类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设置了一个门槛,门槛的高低、门槛的内容直接决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哪些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哪些人员能够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资格标准,使愿意进入教师队伍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框架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考试标准既要考虑入职后教师上岗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受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同时体现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应由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教育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四部分构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较多、且经常变化,应按专业大类构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何进行专业分类是建立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专业分为18个大类,应在18个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专业大类把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技能测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大类专业采取实际操作,对于社会需求小的大类专业采取笔试测试。技能考试可以采取先前认证的办法,凡是取得与考试资格相对应的专业的高级工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免考。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

(一)专业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三项教育功能: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其中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是最本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要求,虽然该标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许多内容是符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还需要建立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社会标准,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它指导其他教师标准的构建,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第三,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内涵不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职业,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第四,教师专业标准只有一个,而专业教师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可以按具体的专业来制定,也可以按专业大类制定。

(二)专业教师标准特点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类教师,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自身的要求和特色。

1.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只提出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体现专业教师所需的专业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形象易记,又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代名词,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人试图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因此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样制定出的专业教师标准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

2.体现专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师标准顾名思义要体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国家制定教师标准旨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标准要体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差,国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体现专业性特点不仅要体现教师从教专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特点。企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上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和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前者主要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岗位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体现可操作性的特点。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制定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下位概念,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较,是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概念。每个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越强,才能有效指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更要体现可操作性。

(三)专业教师标准框架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为了各类教师标准成为一个体系,专业教师标准在主体结构上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理念要体现专业的理念,如制造类专业要体现“精益求精”的理念,商贸类专业应体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基本内容框架上,教师专业标准也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理念和师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更加具体、详实,另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其框架应为专业理念和师德、育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专业教师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每个专业建立一个专业教师标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庞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涉及321个专业,而且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多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不可能按照具体的专业设置,只能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因此科学划分专业分类标准是搞好专业教师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师标准可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8个大类进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构建。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30多年来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制定本科毕业生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相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需要的时间少,因为师范院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从零开始,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这些环节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形式也比普通师范教育要多,培养主体更加多样,为了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需要制定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关于教师毕业生标准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如新西兰教师毕业标准、澳大利亚教师毕业标准等。

(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特点

1.毕业生标准是一类专业教师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是按照职业岗位(工种)来设置的,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面较宽,有的是按学科设置的,有的是按大类专业设置的。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的专业是采用新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其中有11个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在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保留下来的,其他的专业是借用适合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不是一一对应,本科院校专业大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多个专业,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本科的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对应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等。

2.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要求取得“双证书”,因此专业教师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体现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三性”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的办学特色。技术性主要体现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师范性体现教师职业属性,职业性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三性”融合的要求。

4.体现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如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

5.毕业生标准既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要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只有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使教师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毕业标准应与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三)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框架

专业教师毕业标准也由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基本内容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方面构建。

1.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维度。与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一样,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包括四个维度。(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和毕业从教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现职教本科师范生的职业规范和基本素养。因此,要突出“双师”素质的要求。(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狭义)不含课程教学知识,能力是学生指导、职业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3)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师素质和企业实践能力。(4)专业教学能力,即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或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领域。(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基本素质。职业理念包括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价教育现象以及专业理念三部分内容。职业规范:包括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如工科的国颁的或行业的技术标准等。基本素质,即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外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2)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三部分内容。职业教育基础包括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特点、职教培养目标、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学生指导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心理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理论与有效管理、课外活动等。(3)专业知识与能力。要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按技术领域、工种、工作流程、核心能力等构建。(4)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课程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知识;课程开发,应明确具体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描述,如工科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一定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备学生、备教材(内容)、备学材(工具、设备、材料),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开展企业实践等。教学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明确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

五、四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教师标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四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体系。四个标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首先进行专门化的教师培养,当然有些是没有经过专门化培养的;其次,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教学实践或培训逐渐成为合格教师,即完全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最高层级的是教师专业标准。

从标准的层次来看:最高级别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制定其他教师标准的依据;其次是专业教师标准,虽然说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专业教师制定的标准,专业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类,两个标准都是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但专业教师标准相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仍是下位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入职标准或准入标准,教师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还要依据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应该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相一致,由于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毕业生标准应高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也不能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应高于考试标准来培养人才。四种教师标准的层级顺序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从标准的实施来看,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能是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不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而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或地方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必须以大类来构建,而专业教师标准若是以每个专业来建立,只能作为学校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许琳.周南照:科学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势在必行[J].上海教育,200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