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3: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审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数据审计论文

篇1

(一)大数据增值价值巨大,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终极价值在于助力社会进步与升级。美国奥巴马政府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是对其价值最生动的再现。大数据虽然价值密度低,但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整合和分析并使用,可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已不断涌现,大数据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引擎,正在“吞噬”和重构传统组织架构,必将引发政府、公共事业、制造业、流通等领域全方位变革。特别是人机“生命共同体”快速进化,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成为当代文明建设的助力器,让社会得以革新与升级,最终改变未来。

(二)大数据横空出世,源于个人全球化、记忆数字化、社会网络资本化的全力驱动,是IT业发展演进的历史使然。大数据不是突然产生的,是IT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大数据浪潮主要源于三大驱动力推动。一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知识和社会关系网络乃至“个人”全球化,为大数据提供了广泛的数据来源。二是数据开放运动和数据民主化,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共享和全球性覆盖,云计算等廉价、高效的存储提取方式,让数据成为“共享的社会记忆”,客观上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大门。三是挖掘复杂社会网络资本价值,加速了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构成了大数据的经济驱动力。全球化、数字化和社会网络资本化齐力推动了大数据大发展。

二、大数据:国家审计改革发展新动力

正在发生和演变的趋势表明,大数据时代无论对于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是一次革命,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重大的转型机遇和飞跃的契机。国家审计无疑也是如此。1.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新实践,必将推进国家审计理论与时创新。当前,人工智能、社交网站、RFID、语义网、云计算等技术或理念风驰电掣一般闯入我们的工作生活,数据开放、软件开源、普适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思想令人眼花缭乱,新的技术和观念层出不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多彩的经济社会实践,通过信息交换、权能传递和功效联动等方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网络时空观、数据挖掘、系统集成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思想深层次地植根于审计理论,刺激审计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如企业再造工程、虚拟组织、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il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等,与传统审计理论进行分化、碰撞、对接与融合,必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审计理论不断繁衍与创新,审计理论将呈现多样性、交融性和虚拟性。2.审计客体内涵和外延的扩张,必将呼唤国家审计权力边界顺势突围。近年来,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实物流、资金流表现向无纸化、数字化和信息流的转变,业务处理和财务管理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国家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资料、审计证据线索等都呈现出普遍电子化、数字化的特点。从而摆脱了传统帐套、传统财务信息、纸质的业务轨迹,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扩展到电子数据、系统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自身;从财务数据延伸到业务数据;从内部数据关联到外部数据,审计客体外延和内涵的扩张,突破了以财政财务收支、纸质载体为主的审计权限范围。必然要求法律赋予审计部门数据采集、技术侦查、行政强制、诉讼等更多权力,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高科技舞弊,确保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3.新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国家审计作业流程优化再造。联机分析、数据挖掘、WEB2.0互联网审计、云技术等大数据技术普遍运用,将所有的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纳入大数据审计之中。传统的现场审计作业流程必将改造优化为:了解调查,获取信息;采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清理和验证;创建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审计重点;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分析数据;延伸落实,审计取证。数据分析成为审计作业的核心。信息技术还可以优化审计项目管理,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审计项目管理内置一个标准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审计作业流程,用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作业行为,使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审计人员能够执行相同的审计动作。通过虚拟组织形态和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实行远程控制审计项目,包括审计方案的控制、分工控制和授权控制,为质量控制和风险预防搭建一个良好的、高效的管控平台。4.国家审计供需矛盾更为激烈,必将要求国家审计主体能力自我革命。审计作为综合性经济监督部门,覆盖领域之广,涉及的经济社会活动之多,所产生和集聚的数据规模不可谓不大。大数据价值的发现和挖掘,必定给审计创造了更多需求,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对审计供给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而决定审计供给能力的关隘就是国家审计主体能力。大数据时代,IT审计师将主导国家审计舞台。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主要精通财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知识结构还不能满足大数据技术的要求,数据分析与管理高端人才紧缺。审计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审计、会计知识外,必须精通信息技术,掌握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优化审计人员能力结构,增强审计干部信息化审计基础能力、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监测指标和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能力、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能力,尤为紧迫。

三、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审计发展路径

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国家文明,只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价值、迎接好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才会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国家审计应放眼未来,以大数据审计为目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抢占审计发展的突破点和制高点,迎接新时代挑战。

(一)加快理论创新,为大数据审计落地提供实践指南。要坚持实践上的“摸着石头过河”与理论上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在理论上对大数据审计的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审计职能与任务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构筑起适应大数据时展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审计理论。加强与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公安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国家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合作研讨,多角度、更准确地把握客观现实及政策约束;组建由学术界专家、审计研究人员和实务骨干组成的团队,承担把握前沿热点、规划审计思路等工作,为加快大数据审计实践提供操作指南。要制定大数据审计发展的长远规划,坚持把大数据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发展的核心战略,从数据、制度、人才和技术等方面逐步积累基础资源,有计划、有步骤、长期不懈地坚持推进。要加大宣传,营造数据审计文化氛围,革新思想观念,树立正确数据观,建立基于全数据模式、从整体到局部的审计思维模式,用大数据时代精神武装头脑。

(二)加快制度创新,健全完善大数据审计相关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实践活动,有些甚至还是盲区,导致大数据审计的法律地位和权限虚置。要加强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相关立法,把电子合同、电子凭证、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保管要求,数据认证机构的管理,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等相关问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固化下来,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法律依据。要强化审计权威,扩大审计权限,赋予审计审查审计对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接入、采集、存储、提炼审计对象所有数据等的权力。要坚持本土自创与模仿移植相结合,建立健全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制定大数据审计评价准则、技术标准,数据挖掘分析指南,信息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准则,云计算以及网络审计准则等,确保大数据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构造政府主导、审计主推、IT企业参与的大数据审计联动机制。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审计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但根据国家审计行业自身的特点,其无法自发地独自实现,必须积极构造政府主导、审计主推、IT企业参与的多点支撑联动机制,形成聚合效应。对政府而言,要积极把握大数据战略机遇,制定积极的政策法规,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基础设施,营造适度宽松的大数据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审计部门进行大数据相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从标准、法律和意识形态层面大力引导大数据审计发展。对审计部门而言,要制定战略数据储备计划,加快与被审计单位数据实时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数据载体;要逐步建立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审计数据中心,构建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评价信息资源库,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实现数据大集中。对IT企业而言,要深刻洞察大数据审计的需求,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要专注细分领域创新,提供具有审计行业特色的大数据审计专家级方案。

(四)加快应用创新,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时时刻刻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并积极实践A/B测试、关联规则挖掘、分类、数据聚类、众包、数据融合和集成、数据挖掘、集成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BigTable、商业智能、云计算、Cassandra、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系统等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标签云、Clustergram、历史流、空间信息流等可视化技术。要深度分析挖掘审计部门的大数据价值,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审计决策和管理智能化。通过云计算的IaaS、PaaS和SaaS三大服务模式,建立国家层面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审计私有云和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要建立审计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合作的审计信息技术研发模式,加强审计大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的研究开发。建立审计信息技术评选机制,对优秀的审计技术创新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审计信息技术库,把现有审计信息技术分类整理录入,实现网上查询、培训和新技术添加功能,加快大数据审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篇2

1.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能耗建模方法 

2.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

3.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4.云计算采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 

5.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流程的技术改进优化研究

6.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7.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8.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 

9.推动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10.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11.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综述  

12.云计算及云计算实施标准:综述与探索

13.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14.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 

15.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  

16.基于云计算的多源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综述 

17.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18.云计算系统相空间分析模型及仿真研究 

19.云计算时代关键技术预测与战略选择

20.云计算方案分析研究  

21.基于云计算的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优化  

22.面向图书馆的云计算研究综述  

23.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 

24.基于Hadoop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研究 

25.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 

26.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 

27.云计算资源调度研究综述 

28.论云计算的服务质量 

29.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0.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31.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探讨 

32.云计算应用服务模式探讨 

33.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34.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开源软件综述 

35.云计算安全研究 

36.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  

37.基于企业视角的云计算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38.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39.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文件迁移模型研究 

40.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

41.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的自适应管理与多目标优化 

43.云计算: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44.基于虚拟散列安全访问路径VHSAP的云计算路由平台防御DDoS攻击方法

45.云计算集群相空间负载均衡度优先调度算法研究 

46.电力系统云计算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47.云计算初探  

48.随机任务在云计算平台中能耗的优化管理方法 

49.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50.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51.云计算中调度问题研究综述

52.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

53.云计算安全研究综述  

54.云计算中数据隐私保护研究进展  

55.云计算应用及其安全问题研究  

56.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57.基于云计算和极限学习机的分布式电力负荷预测算法 

58.美国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  

59.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新型电子取证研究 

60.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61.基于Openstack的科研教学云计算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62.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分析  

63.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64.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65.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能耗测量和管理方法 

66.基于云计算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67.云计算概念、模型和关键技术  

68.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 

69.基于Hadoop的分布式云计算/云存储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70.云计算环境中绿色服务级目标的分析、量化、建模及评价

71.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 

72.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7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74.云计算的价值创造及其机理  

75.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76.寄心海上云: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77.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用电行为分析模型研究 

78.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  

79.基于效用的云计算容错策略和模型 

80.云计算环境下的智能决策研究综述  

81.云计算安全风险因素挖掘及应对策略 

82.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83.云计算安全需求分析研究 

84.智能电网中虚拟化云计算安全的研究 

85.云计算架构下的移动学习 

86.基于云计算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设计 

87.云计算在电力系统数据灾备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88.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 

89.浅谈云计算技术  

90.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1.云计算环境下的著作权制度: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92.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的研究 

93.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 

94.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 

95.国外云计算发展现状综述  

96.云计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影响  

97.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 

98.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  

99.对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100.云计算应用展望与思考  

101.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102.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  

103.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研究  

104.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 

105.云计算及安全分析  

106.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 

107.基于等级保护的云计算安全评估模型  

108.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109.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110.云计算技术简述  

111.云计算综述与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研究  

112.中国云计算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  

113.云计算安全问题  

114.云计算下的国外图书馆联盟服务研究 

115.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综述  

116.云计算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探究  

117.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平台的构建  

118.云计算技术驱动下构建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环境的探讨  

119.云计算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120.云计算环境下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121.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技术研究  

122.云计算模式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123.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初探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 财务共享服务; 资金管理; 资金预算; 资金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121-04

引 言

2016年1月15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草案)》正式公布,这不仅是贵州省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大数据地方法规。现如今,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互联共享已成为中国政府稳定增长、促进改革、调节结构和推动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A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企业规模较大,业务单位众多,同时掌握了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已建立较为健全的财务共享中心[ 1-2 ],但A集团的资金管理水平、安全性和资金利用价值等方面并不适应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要求,暴露的问题也较为充分和突出。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利用企业服务总线将各个下属成员单位的数据传递到共享中心集中处理,接入服务云平台对一系列数据从捕捉到应用进行战略布局,并根据企业内部客户的实际需要提供针对。那么如何在大数据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立A集团资金管理框架,并根据新的资金管理模式提高A集团资金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为了更科学地服务于资金管理的应用领域,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其展开了不同的研究。张家伦[ 3 ]总结分析了欧美公司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从母子公司职能定位、资金控制体系、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战略等几个模块阐述了集团企业资金管控模式。王国超[ 4 ]在此基础上,针对房地产开发这个政策敏感型行业,认为资金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资金来源,计算资金成本,以及如何定量管理收入、费用和利润。程平、蒋雨[ 5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资金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了云会计对企业资金管理在资金利用率、效率、资金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大数据、云会计技术的特征[ 6 ],构建了一个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框架模型。

综观上述文献,尽管资金管理有很多研究,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管理环境和资金管理风险点已经发生改变,魍车淖式鸸芾矸椒ú辉俾足A集团资金管理需求,而大数据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研究不够深入。鉴于此,本文以A集团公司为例,首先分析了大数据下财务共享中心资金管理框架构建的考虑要素,其次从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管理、资金监督管理和资金考核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大数据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A集团资金管理框架,最后阐述了框架实施时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一、构建大数据下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资金管理框架的考虑要素

(一)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对于A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来说,资金大都是分散在下属成员单位独立管理,通常情况只是把资金收支、利用情况上传到财务共享中心核算,令A集团管理者知晓,以供经营业务的决策。但是这种情形下,A集团无论是资金利用、调度,还是资金管理决策,都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详细了解集团、各个下属成员单位财务信息,在这个基础上,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资金管理重心要从两个方面共同把握:一是怎么合理使用资金;二是如何从合适的渠道获取更多资金,以填补整个集团包括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空缺,保障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加强A集团资金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云平台上,A集团的管理人员可实现对资金存量的监控,并对A集团、各个下属成员单位月度、季度和年度日常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收支进行预测,将资金在整个集团进行灵活调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二)提高资金管理安全性

我国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主因资金链断裂自杀、跑路等众多事实表明:缺乏资金管理安全性不仅会带来资金损失,而且会导致企业破产,甚至会背上难以承担的巨额个人债务。在资金风险控制方面,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没有风控部门和风控流程,集团库存成本较大,过多外汇富余资金存放银行以获取银行的存款利息,对汇率风险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大数据下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面对复杂、多样化的海量资金数据缺少高效、高拓展性、高可靠性的资金管理系统,以致各个成员单位和各个项目没有实时呈现出相关联的资金流动信息,因此不能实时有效监控整个A集团资金预算、费用报销、应收账款周转、生产材料周转等资金流动情况,这些安全问题可能会给A集团造成巨大的危害。大数据技术为解决财务共享中心资金管理安全问题成为可能,通过云平台可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并且在软件即服务层(SaaS)提供风控服务,能尽量减少资金虚报、错报,防止资金舞弊现象的发生。比如对于拨出的生产材料购置资金,A集团的管理者进入云端进行信息查看,通过银企互联平台从银行B查询到已花费30%的资金购买了生产材料D,并且这批材料成功运输到分公司C的工厂,预计30天完成加工,这样就能实时掌握下属成员单位资金流情况,大大提高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三)强化资金利用价值

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资金管理受到经营管理人员的干预,容易不经过各种科学正规的流程手续而随意作出资金管理决策,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资金集中将加剧这种风险,降低了资金的利用价值。比如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A集团的贷款管理受制于集团的高管,不同于商业银行对贷款审查极为严格的资产风险管理,由于对下属成员单位的放贷由A集团的领导决定,有时担保抵押不符合要求,甚至不用担保和抵押就直接把一家下属成员单位的闲置资金贷给另一家下属成员单位,这种情况没有考虑到把闲置资金贷给下属成员单位是否比留在原单位更能体现资金的利用价值,若未来借款单位资金周转不灵,而集团总部以及其他单位也贷不出款且银行不愿意贷款的情形下,极易拖垮借款单位的正常用款需要。这种行为将严重影响A集团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A集团整体利益。大数据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资金管理通过云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分析、挖掘等方法,帮助A集团强化资金利用价值。

(二)资金管理部的价值发挥

大数据下财务共享中心聚集了海量的财务数据,标准的财务处理流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可靠,使得A集团资金管理部的高管实时了解整个集团较准确的资金运行和资金管理状况,支持资金监督管理的实施。A集团资金管理部负责资金监督,它的职能主要在于对资金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以及某些需要高管作出资金决策的情形。大数据环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资金共享集中管理,比如预提差旅费的管理会联通互联网并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仅需输入几个关键词,云平台会结合过往差旅费使用情况智能得出一个最优预提数,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原则上只接受等于或小于这个金额的预提数,这会导致原先有一定资金支配权的业务单位和个人因云平台智能技术产生抵触情绪,这时A集团资金管理部的工作就是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制定出既不妨碍资金共享集中管理又考虑到员工情绪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在云平台上修改资金管理程序。

(三)资金管理系统的建设

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打包好各种基础功能后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云平台,资金管理系统位于云平台的业务层,其中基础设施层为资金管理系统提供服务器和互联网等资源,而应用层给予资金管理系统四个方面的应用支持: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管理、资金监督管理和资金考核管理。应用层资金控制管理下的现金归集提供银企直联接口应用,包括中国银行直联、工商银行直联、建设银行直联、农业银行直联和其他银行直联,因为A集团和四大银行的资金业务量大,所以分别单独管理。另外资金控制管理中还包含大额资金联签、费用报销、内部融资授信、承兑汇票和资金风险控制等应用,而资金监督管理服务中有资金制度及流程修改、综合查询及报表和资金预测及分析等应用。

结 语

准确、高效的资金管理是A集团经营管理的基础,能节约成本并可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大数据技术为A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建立更科学的资金管理及其云平台服务、分布式技术、数据挖掘功能为资金管理决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海量资金管理数据收集和利用的困难,从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管理、资金监督管理和资金考核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大数据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A集团资金管理框架,并阐述了该框架在A集团企业实施时的关注点,以期提高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资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真昊,孙h[.基于云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设计:以费用报销流程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3(7):48-49.

[2] 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2015(11):84-86.

[3] 张家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4] 王国超.论房地产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中的财务控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程平,蒋雨.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J].会计之友,2015(10):134-136.

[6] 程平,温艳好.基于云会计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24-31.

篇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64-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地增长和累积,大数据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大数据的概念及时代背景

大数据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大数据”一词还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著名学者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Big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一般以‘以太节’为单位。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则对“大数据”定义如下: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可见,大数据就是指蕴涵着巨大价值的、可有效利用的、多样化的海量数据集。

进入2012年以来,世界各国大数据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2012年1月份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大数据是主题之一,并特别针对大数据了报告BigData,BigImpact: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探讨了新的数据产生方式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投资2亿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这一计划是美国政府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时,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Pulse的倡议项目在2012年5月报告《大数据发展:挑战与机遇》,阐述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时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解读。目前,一些发达国家、著名研究机构以及大集团公司已将大数据作为获取有效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调整和部署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技术则成为信息挖掘、整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它决定着组织的未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意识到数据对组织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组织来讲,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使用和二次开发。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知识信息,对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则是通过大数据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例如,Facebook通过结合大量用户信息,定制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大数据这股汹涌浪潮正在兴起,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领域同样不可避免,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规模巨大。个人和组织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呈现为海量数据。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而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估计,全球企业2010年在硬盘上存储了超过7EB(1EB等于10亿GB)的新数据。2015年全球移动终端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6300PB。目前,大数据的规模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标,单一数据集的规模范围从几十TB到数PB不等。此外,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能产生数据。

类型多样。数据来自多种渠道,如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互联网搜索、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等,内容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这些实际是多视角的,不仅有正规的数据、媒体新闻数据、时效性的数据,还有带有个人情感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又打破了之前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包含着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并且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产生速度快。即数据被创建和移动的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在高速网络时代,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快速创建实时数据流已成为流行趋势。如一天之内谷歌公司处理几十PB的数据,Facebook新产生约10亿张照片、300TB以上的日志,淘宝网进行数千万笔交易、产生20TB以上的数据,新浪微博的约3亿用户可产生上亿条微博。

价值密度低。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数据信息海量,但其价值密度较低。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大数据中单条数据可能无价值,无用数据多,但综合价值大。例如,视频数据中,1小时的视频中有用的数据可能仅有一两秒钟,其余的可能是无用的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因此,如何通过强大的数据挖掘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存储要求高。种类多样的数据源,既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又带来了科学存储的问题。大数据通常可达到PB级的数据规模,因此,海量数据存储系统也一定要有相应等级的扩展能力。当前互联网中的数据向着异质异构、无结构趋势发展,新数据类型不断涌现,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目前的存储架构难以解决数据的异质异构、爆炸性增长带来的存储问题,静态的存储方案满足不了数据的动态演化所带来的挑战。因而在海量分布式存储和查询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管理复杂。大数据的规模和复杂结构是传统IT架构所面临的直接挑战,使得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不适合处理海量异构数据。许多公司已经拥有大量的存档数据,却没有能力来处理它。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无法处理大数据的规模,目前可选择的方法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架构、数据仓库,或类似Greenplum的数据库以及ApacheHadoop解决方案等。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应用

1. 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大数据深刻改变着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新的时代,教育领域充满了大数据,诸如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校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数据。当每个在校学生都能用计算机终端学习时,包括上课、读书、写笔记、做作业、发微博、进行实验、讨论问题、参加各种活动等,这些都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的来源。大数据比起传统的数字具有深刻的含义和价值。例如,对于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考试得分为90分,它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传统的数字,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把它作为一个数据来看待,就可以得到其背后所隐含的许多充满想象力的数据信息:可以是每一大题的得分,每一小题的得分,每一题选择了什么选项,每一题花了多少时间,是否修改过选项,做题的顺序有没有跳跃,什么时候翻卷子,有没有时间进行检查,检查了哪些题目,修改了哪些题目,等等,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90分要有价值得多。不单是考试,课堂、课程、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这些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来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步入实证时代,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基于数据的实证科学。大数据使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教育大多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通过教学经验的学习、总结和继承来展开的,但是有些经验是不具有科学性的,常识有时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大数据时代将可以通过对教育数据的分析,挖掘出教学、学习、评估等符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执行教育政策,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

2. 实现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带来的一个变化在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具有了可能性,真正实现从群体教育的方式转向个体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微观表现,比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提问多少次,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这些数据的产生完全是过程性的,包括课堂的过程、作业的过程、师生或生生互动的过程,等等,是对即时性的行为与现象的记录。通过这些数据的整合能够诠释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表现和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其采集非常自然、真实,可以获得学生的真实表现。大数据技术将给教师提供最为真实、最为个性化的学生特点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注意基础部分,哪些学生注意实践内容,哪些学生完成某一练习,哪些学生可以阅读推荐书目,等等。不仅如此,当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也能通过数据分析强化学习。比如,通过电子设备做作业时,某一类型的题目有几次全对,就可以把类似的题目跳过;如果某个类型的题目犯错,系统则可进行多次强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 重新构建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评价、分析,进而提升教学活动,从依靠经验评价转向基于数据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归纳”,找出教学活动的规律,更好地优化、改进教学过程。比如新一代的在线学习平台,具有行为记录和学习诱导的功能。通过记录学习者鼠标的点击,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有何不同反应,用了多长时间,以及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化等。对于学习活动来说,学习的效果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类问题最易犯错等成为分析每个学生个体行为的直接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发现学生思想、心态与行为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发现优点,规避缺点,矫正不良思想行为。此外,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记录教育教学的过程,实现了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例如,基于网络学习平台或电子课本,能记录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言行、师生互动、同学交往等数据,教师在期末时将这些数据汇集起来,有了更加丰富的素材与数据依据,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特点,能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促进和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4. 加强学校基于数据的管理

篇5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市图书馆,吉林 四平 132000)

摘 要:大数据时代,信息获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搜索引擎及网络数据库成为知识获取的新兴势力,图书馆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创新服务机制,改变原有的单向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构建具有知识竞争力的大图书馆信息库.

关键词 :大数据;图书馆;服务机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78-03

“大数据”被看作是创造消费者盈余以及新能力的技术前沿,这一新兴事物已成为近年以来的研究热点,但其研究与应用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知识存贮、利用、开发和传播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把握也是图书馆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图书馆应以变革求发展来适应目前大数据的宏观环境,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组织型态、服务模式及相关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变革[1].

1 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数据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其中蕴含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数据量急剧增加,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收集、传输、存储、整合、分析与挖掘数据的各项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作为一门信息技术,其兴起主要受数据积累的增长和对数据分析的需求的驱动.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是使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数据资源,网络每天产生的信息量是等待分析和挖掘的知识库.然而,信息不能等同于知识本身,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要我们从海量、复杂、实时的大数据之中发现真正可以利用、可以促进文明发展的知识,提升智能,创造价值,实现从简单的人工智能到数据新型加工过渡.

2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2.1 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客观必要性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下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出现了一些变化.信息变换是图书馆融入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推动力,图书馆职能在利益相关者变化之后,也出现一些新的改变.新的供需变化,以及信息服务的大势所趋,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日益多元化.在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在服务范围、服务层次上有所扩展:从以往的文献资源中心扩展到数据服务中心,成为知识产业链、数据产业链和社会服务链上的一部分;从知识传递领域到知识应用领域,完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换,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单向知识提供服务,而是知识应用服务.

2.2 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现实要求

现代图书管建设提倡人性化服务,即是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满足读者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使读者的人格得到尊重的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图书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上现实的和潜在的读者群,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便捷性无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追求,从图书馆实体服务到虚拟传播是实现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然过程,数字图书馆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一方面,传统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或是通过馆内读者传阅或是通过馆际图书馆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信息传递,而这种方式将文献资源局限于小范围之内,不利用社会共享.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构,形成了数字化信息传递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另一方面,大服务不是基于单一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这点认识尤为重要.应该是利用大数据,打破图书馆边界的整合服务,主动创造信息、复用信息、转换和重构,从图书馆所属的资源、优势和能力,面向“读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网.其中要做到这两点:基本公共数据集服务和智慧化服务.应该做到跨越图书馆文献服务,逐步拓展到涉及面非常广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将图书馆定位于智慧服务,帮助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展合作.图书馆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服务空间,形成“协同工作空间”,帮助人们处理不同领域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组成一个应用体系,而大数据在这个应用体系中则充当平台的作用,以吸引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而丰富知识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解析各自领域的知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针对读者查询问题,原来只能查询原始信息,对于信息资源的整合,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加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以后,用户只需要格式导出这些数据即可,图书馆的服务业变得多元化了.

2.3 大数据时代信息服务竞争的必然导向

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服务机制频现,有的甚至成为了小型的电子图书馆,例如微信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社会政治都有所涉猎,许多杂志社都加入了微信公共账号,便于读者阅读.而百度文库的日下载量也充分显示了非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在潜力.面对这种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冲击与挑战,图书馆要稳固其原有的信息服务主导地位,就必须进行服务机制创新,拓展服务模式,从原来简单的图书馆内部图书借阅、复印、检索等服务向数字信息化、图书馆实体服务多元化发展,这是信息服务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信息服务竞争的必然导向.因而,以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为载体,逐步将文献资源数据化,建立数字图书馆,并通过馆际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庞大的数据资源,从而构建与大数据时代相应的图书馆数据库,这是图书馆未来服务创新的必然走向.

3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机制创新

大数据时代,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传统的图书检索方法与技术面临各种网络数据库以及手机媒体的冲击而显得苍白无力.读者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的多途径选择使得其地位明显提高,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正在占据信息市场.面对这种服务需求与服务方式的变革,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机制,转变服务意识,加强知识共享,并利用其科研成果提升知识服务的内涵及质量.

3.1 构建以数据服务为主,实体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要实现从实体服务为主到数据服务为主的转变,就必须深入了解图书数据资源转换的相关知识系统.首先应该具有整合不同数据源、不同结构数据的能力.因为建立数据管理制度,用数据审计和评估工具以解决传统和未来的数据服务需要,规划数据管理,提供结构化数据的技术标准是图书馆将来的主要工作.并且,获得数据管理的授权与许可,包括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对数据集和再利用社会影响的证据进行收集都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具有探索数据背后价值的能力,包括数据背后所反映的消费行为信息,读者爱好信息,以及书籍的相关信息对于图书馆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具有精确快速实时地释放、应用数据价值的能力.图书馆要优化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加强数据服务能力,国际合作,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国家图书馆在2001年与英国图书馆合作国际敦煌学项目,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据化乃至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0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利用最精密的PHASE1数码扫描设备将敦煌文献制成高清晰的影像资料,以展示文献的全部内容,使得人们可以从网上随时浏览这些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200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善本古籍,实现数字化.合作数字化是图书馆间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趋势,也是惠及士林、传本扬学的最佳方式.因而,图书馆数据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主体业务.

当然,加强图书馆数据化服务,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实体服务的终结.图书馆作为文化形态象征性的存在,其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知识体系的象征,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从国家图书馆到省级图书馆,再到各地级市图书馆,都逐渐开始从单纯的追求藏书量建设到追求硬件设施、文化氛围及藏书质量的并行发展,显示了图书馆对于大众精神生活的需求与重视.对于学者来说,图书馆是搜集资料,研究学问的场所,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图书馆则是陶冶情操、体验精神生活的场所,他们大多不会在意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其质量如何,而是更多关注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及环境氛围.良好的设施配备及安静舒适的氛围于他们而言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因而,图书馆的实体服务在当代仍是必不可少.

3.2 构建完善的数据化知识服务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实体图书馆服务,最重要的任务即是向读者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2]因而,数字图书馆重在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例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工具书、音视频、数值事实、征集资源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在线服务.为了使用户更为便捷的搜寻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国家图书馆与清华知网,万方数据库、EAI美国早期印刷品系列、EEBO早期英文图书在线、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合作,提供快捷的知识文献检索,通过

关键词 将同一类文献聚集在一起,以供用户研习.此外,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还特别开设了用户体验反馈栏目,用户可将使用感受通过系统反馈给图书馆工作人员,体现了人性化服务.基于此,我们应以知识服务为重点,着重开设促进知识传递与知识利用的数据服务系统.首先,要建立电子数据共享机制.信息社会模式下,资源共享促进互利共赢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图书馆应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数据模式,利用微信图书馆等手机媒体平台与网络电子图书馆,将这些资源分享给社会大众,使其真正起到应有的价值.例如,同济大学参与的“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就是通过高效图书馆联盟达到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目的,为学术研究与知识拓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要构建图书管理员创新机制.当代社会,创新意识已成为推进图书馆现代化的最重要动力,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起,技术研发与人性化服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建立技术与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构建信息技术人员与各学科馆员的长效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双方在图书数据化转化以及网络图书馆与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方面的合作.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设计的BS与CS相结合的轻量级图书馆WEB管理系统和基于Apple移动终端设备的个人图书馆管理系统与清华大学从用户角度出发将用户的习惯、态度和情感感受融入到移动图书馆网站服务,反映了当代图书馆服务网络化的扩展与深入.

3.3 创新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中介地位正在逐渐丧失,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与数据库厂商、情报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这些时代的转变强烈的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优势.从信息的匮乏到多种媒体信息的泛滥无疑使得读者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开馆时间已不再是利用文献信息的障碍,用户信息获取、交流方式以及信息利用习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图书馆必须从服务意识上进行转变,改变图书馆员之前的台前服务模式,推进其向后台服务方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增进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水平,适应数据化服务方式,加强馆际之间的学科交流与读者网络互动,从收藏、整理文献信息向主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转变,以信息用户为中心,主动、适时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以节省读者时间;从信息载体的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化,强化信息的整合与信息的可利用研究,增强信息的利用率;从单向的服务模式向互动服务模式转变,利用网络以及地面问卷调查的模式及时搜集用户的体验反馈,并依此改进服务方式与服务水平,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知识”,虽然图书馆面临各种网络媒体及数据库的冲击,但其作为知识供给的权威机构仍毋庸置疑.在纷繁的信息中,用户往往陷入信息的漩涡无法自拔,这就要求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机构为读者解惑.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信息检索、信息过滤技术、信息推荐等技术的完善,为图书馆提供定制服务、用户互动、个性化服务等提供了契机.众所周知,网络数据库是一个数据收集整合的系统,而图书馆除了信息收集、整合外,还具有课题研发的职责,其科研成果可以第一时间转化为数据库中的独特资源,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知识化已成为各种服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具备快速地利用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影响图书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走向后台,整合读者需求信息,并建立互动答疑平台,突破资源提供的单一服务模式,使其更为人性化、具体化与便捷化,提升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大数据 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安全体系构建 数据安全 读者隐私保护

分类号 G250.76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for the Library Personalized Service Based on Big Data

Chen Chen

Abstract Due to the multi-data and the complexity of big data, unmeasured attack behaviors take place frequently in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and privacy issues related with big data analysis spell trouble for individuals, and deceptive or fake information within big data may lead to incorrect analysis result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big data calculation of library,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security research and trustworthy clouds of big data safety, a securit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for the library personalized service based on big data is put forward by this paper. This system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ata safety of big data, and reduce the hostile attack of hack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analysis efficiency of big data in library.

Keywords Big data. Library. Personalized service. Securit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Data security.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提高图书馆读者需求感知、用户关系管理(CRM)、用户服务保障和服务市场竞争环境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结构的复杂度和服务安全风险。同时,图书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网络和高价值的大数据资源,已成为黑客攻击和窃取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自动、主动和互联的安全防御系统,不断增强图书馆系统服务、大数据计算、数据应用价值和数据可用性的安全,是保证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系统运营安全和用户QOS(服务质量)的关键[1]。

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面临的安全问题和需求

1.1 大数据时代服务平台的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和开放

首先,随着读者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用户服务模式变革,图书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的服务架构和应用程序复杂度快速增长,如何实现图书馆基础设施硬件设备服务效率与运营安全的最优化均衡,是图书馆大数据服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用户服务网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管理员可以利用基础设施结构、网络和大数据资源的开放性,实现服务资源和大数据的快速整合和动态分配。但是,图书馆大数据环境所具有的极强开放性,大幅增强了黑客攻击的目的性和成功率。第三,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体,已成为图书馆大数据库结构和数据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由于NoSQL(非关系型的数据库)自身存在着大量的系统漏洞和不成熟性,导致图书馆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图书馆在传统IT环境下的安全需求和信息安全交付模式,黑客可采用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对大数据服务平台系统发起攻击。此外,传统的安全防御系统和策略,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与服务需求[2]。

1.2 图书馆大数据QOS(服务质量)保障与用户隐私保护冲突激增

首先,图书馆在读者个性化服务中,如果对用户数据存在过度的分析和使用,可能会侵犯用户隐私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信任度。“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辩解道:“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同样,图书馆通过对读者个体特征、阅读社会关系、阅读地理位置和阅读内容等数据的过度采集与分析,能够精确判断读者的身份、需求、目的、位置和行为路径,但也会导致用户行为隐私泄露和未来行为被预测。其次,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是图书馆大数据服务的关键技术。用户大数据资源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分析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截获、窃取、篡改和非法使用。同时,为了提高用户服务的效率和经济性,图书馆可能会将大量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公有云端,而丧失对数据的管理与控制权。第三,伴随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用户阅读终端将向多功能、集成化、多模式和低成本方向发展。读者在使用阅读终端进行大数据阅读时,阅读终端产生的大量阅读模式、阅读行为与内容、终端类型、终端配置和位置信息等数据,也可能会导致用户隐私被侵犯。第四,用户行为数据的价值密度、准确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也是关系图书馆大数据分析科学性、服务质量保证有效和用户隐私保护安全的关键因素[3]。

1.3 黑客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系统发起攻击

首先,黑客会最大限度地收集图书馆和读者的个人信息。比如图书馆系统与网络参数的信息、设备配置参数、读者个体特征数据、读者阅读关系数据、读者的论坛与微博等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精确分析,而提高非法攻击的精确度和有效性。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而直接分析出用户与系统管理员的帐号、密码和其它重要信息。其次,黑客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故意制造和向图书馆传输一些错误数据,并以此类数据影响图书馆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过程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这会严重干扰和影响图书馆大数据安全分析、检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终将导致图书馆自身安全性、健壮性和防御系统可用性大幅下降。第三,图书馆众多安全防御系统的互联性、全局安全管控能力、系统的可视与可用性、安全威胁实时响应性和持续安全管理的能力等,也是决定图书馆整体安全防范能力和安全系统可控性的关键[4]。

1.4 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安全管理需要多层面的安全防护

伴随读者阅读需求发展和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非结构化数据将占据图书馆数据总量的85%以上,并且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的速度是结构化数据的10到20倍。NoSQL是图书馆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主要模式。NoSQL不遵循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具有较强的数据存储灵活性、可用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但也存在着数据存储不通过标准的SQL语言访问,数据库结构复杂和数据可控性差的问题。

首先,NoSQL与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RDB)相比,非结构化数据可以跨越任何网络、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格式在任何设备上存储,没有严格的数据格式要求。此外,传统的数据库安全防范与管理策略在NoSQL安全管理、控制中已失去作用。与关系数据库相比,NoSQL对数据存储、管理和安全保护策略具有不同的要求。其次,NoSQL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和隐私管理没有制定相应标准,且基于NoSQL的数据管理应用程序数量庞大,具有较高的系统漏洞修补和其它安全需求。第三,为了保证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非结构化数据会在位于不同存储地理位置的服务器中对数据进行冗余存储和备份,数据具有较强的冗余性和分散性,图书馆管理员难以对此类数据进行定位、监控和安全管理。第四,NoSQL服务器软件没有内置较强的安全策略,因此,要求访问这些软件的应用程序自身必须具备较强安全性。此外,NoSQL的安全管理对管理员的技术水平、经验和客户端软件安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5]。

1.5 大数据图书馆安全管理的智能、可视和自动化需求

随着读者阅读QOS(服务质量)保证和大数据服务复杂度的不断增加,图书馆可以从用户阅读终端、系统监控设备、传感器网络和服务反馈系统等设备中采集数据,数据来源具有多源、海量、实时和多类型的特点。为了提高系统和服务安全分析、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要求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过程应具备较强的可视化和可控性。其次,大数据环境特点对图书馆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图书馆可长期不间断地采集海量的安全系统运行日志、安全管理与防御、设备运营、用户行为的安全管理等数据,并建立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库,确保图书馆可基于安全管理大数据库历史数据的支持,实现对恶意攻击行为的实时分析、识别和自动防御。同时,还应执行用户阅读终端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和基于风险模式的身份认证策略,实现阅读终端的移动性安全管理和系统网络的“无边界”安全防护。第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海量的管理与服务数据,远远超越了传统IT环境下图书馆安全防护的能力和边界。因此,利用云计算的超级计算、存储和管理能力,实现安全数据的快速采集、过滤、挖掘和分析,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应依靠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实现对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网络监控、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身份管理、欺诈检测与治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巨量安全数据的分析与决策,确保大数据图书馆安全管理过程智能、可视、可控和自动化[6]。

2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体系构建与管理对策

2.1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体系构建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应确保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保密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控性。同时,还应保证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大数据资源安全、完整、流动、开放和可控,可有效防范大数据资源和用户隐私数据被窃取、篡改、丢失和非法访问。此外,当图书馆发生安全事件时,可依据系统运行日志和安全管理记录对安全问题进行追溯、判断、评估和控制,评判结果具有真实性和防抵赖性。

结合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需求和系统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构建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层是图书馆系统硬件设备安全防护层,主要由机房环境安全、系统硬件设备安全和数据传输网络安全3部分组成。第二层是大数据资源的安全管理层,该层通过安全管理策略和数据安全控制,实现对图书馆大数据资源的安全采集、过滤、价值提取和存储。第三层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层,平台层由不同的图书馆安全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组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可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基于数据流流程的安全管理。第四层平台为大数据安全互联平台,通过该层可实现图书馆不同安全管理系统与平台的安全、管理与控制信息互联。第五层是图书馆安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层,通过对安全大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明确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安全需求、安全事件影响力和安全策略可用性,可为图书馆安全管理和安全决策提供大数据的分析与支持。第六层是图书馆安全大数据资源的采集与存储层。通过对历史大数据资源的采集与存储,全面构建图书馆安全管理大数据资源库。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多功能平台高度集成和智能、自动化的原则,能够对图书馆安全事件和安全数据进行实时、快速的查询与检测。此外,还可对大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和决策科学性[7]。

2.2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管理对策

2.2.1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图书馆安全防御体系

首先,图书馆应通过对安全大数据资源库的分析与判断,准确、及时地发现来自图书馆内部与外部的攻击行为。图书馆安全大数据资源主要由系统运行日志、系统监控数据、欺诈识别与警报数据、服务器监控数据、防火墙运行日志和IDS(入侵检测系统)日志等组成。图书馆应通过对安全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发现、定义恶意攻击者和攻击行为的内容、方式、规律和途径,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资源库,并在不同的安全管理与决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其次,图书馆应加强基于大数据的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安全管理对SIEM提出了智能、自动、实时和高可控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应将从监控系统、服务系统、传输网络、安全数据库和用户终端中采集的安全数据进行整合,提高安全大数据资源的关联性和整体价值密度,确保SIEM过程实时、高效、全面、主动和可视。第三,应基于安全大数据资源库构建图书馆安全事件模拟系统。在模拟图书馆系统平台运行与硬件环境后,应将可疑的应用服务、攻击行为和安全事件在模拟系统中测试运行,实现对运行过程、实验结果的自动观测、分析、审计和告警,最终明确未知安全威胁的途径、方法和风险度。第四,应基于历史事件数据资源构建图书馆的安全防御体系,明确安全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变异特点,实现对安全威胁的准确判定和安全问题的快速定位[8]。

2.2.2 图书馆大数据安全防护的数据价值密度与可用性保障

数据清洗是图书馆删除与用户服务无关隐私数据、增强数据价值密度的关键。管理员应通过对大数据资源的过滤、清洗、删减、纠正、一致化、匹配、连接和诊断,完成对大数据资源价值密度和可用性的评估与优化。此外,还应依据用户大数据服务和读者隐私保护需求,支持读者访问大数据库中与自身相关的数据资源,并对数据资源进行查询、审查和纠正,增强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密度、透明度和使用安全性。其次,应通过对读者基于身份认定与权限分配的访问控制管理,加强对非法攻击、数据访问、大数据应用、网路防御系统和智能安全分析系统的监控。此外,还应智能化地分析与识别黑客恶意伪造、篡改的错误数据,避免错误数据影响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决策和安全管理的准确性。第三,为了提高数据存储、管理的安全性与可用性,图书馆应通过融合存储的方式,大幅度删除大数据库中的重复数据,在降低大数据存储数据总量的前提下,提高大数据资源的质量和准确性。此外,应将大数据资源存储、备份于多个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节点之中,依据大数据的价值和安全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大数据资源备份策略,实现多个节点的数据副本备份。确保当某一存储节点发生故障时,不会丢失数据和影响数据的实时可用性[9]。

2.2.3 增强图书馆大数据库管理与用户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的安全性

目前,APT(高级持续性攻击)已成为黑客获取图书馆系统控制权和影响用户大数据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应利用大数据技术重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安全问题的提前预测、发现、评估和防范决策[10]。

管理员应将安全风险预测技术、威胁检测技术、危害程度评估技术和智能化安全管理技术,与大数据的数据清洗、过滤、分析和控制技术相结合,实时预测、发现图书馆安全事件发生的系统区域、攻击类型、危害程度、持续时间和作用对象。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预案,以及有针对性地增强安全防御系统的应用效率、可用性、可控性和自身健壮性。同时,应加强对图书馆系统网络流量和通信线路信息传输的监控,及时监控、发现系统内存和网络敏感数据的流向与流量,利用网关、防火墙或DLP(数据泄密防护)技术,捕获、阻止敏感数据流流出图书馆系统网络。其次,因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海量、实时、分布式架构和数据通信多模式的特点,传统的系统安全管理、监控、日志分析、漏洞发现和安全评估软件不能在大数据环境下有效运行,或者较低的运行效率不能满足图书馆安全防护需求。由此,必须科学部署图书馆大数据系统的组织结构,准确定义大数据的接口标准和安全应用数据通信模式,确保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技术可有效融合于图书馆安全防御系统之中。第三,在大数据安全资源的支持下,管理员应利用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将数据中心网络划分为系统管理数据传输、用户服务数据传输、安全防御与安全分析数据传输等虚拟化网络。在保证系统虚拟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的前提下,管理员可利用网关、防火墙等设备,对保密数据的安全性和潜在威胁进行分析和预测,对数据流执行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第四,图书馆还应将所有的大数据安全防御和管理系统软件、工具和流程,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平台和统一管理的原则,集成到一个大的数据安全管理平台之上,确保大数据安全系统平台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可用性、经济性和可控性[11]。

2.2.4 大数据时代应加强读者的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加强读者隐私保护,是一个关系图书馆用户QOS保证和服务可持续性,以及读者阅读收益率、阅读可信度、愉悦感和服务满意度的重要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Latanya Sweeney曾经指出,只需要ZIP代码、出生日期和性别就可以确定87%的美国人。因此,图书馆在读者行为和关系数据的采集中,应以读者阅读需求预测和大数据服务QOS保障为依据,严格限制用户数据采集的对象、内容、方法和途径,不采集与读者阅读服务和图书馆服务质量保障无关的读者隐私数据。其次,图书馆应从读者隐私权利保护大局出发,对所采集的用户隐私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删除或者匿名化处理与用户服务保障无关的个人隐私数据。譬如对读者姓名、年龄、性别、社会关系、地理位置和隐私行为等数据,实施位置隐私保护、标识符匿名保护、连接关系匿名保护等。第三,管理员在做好图书馆边界安全防护的同时,应对所有绝密数据和用户隐私数据,实现访问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致使非法用户无权访问或无法识别已获得的用户隐私数据。第四,图书馆应将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权交付读者,用户拥有对个人隐私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权。此外,图书馆可依据读者服务隐私安全的需求,由用户依据大数据阅读活动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决定个人隐私数据采集的内容、处理的精度、共享的对象、匿名的方式和销毁的时间。第五,图书馆应依据隐私数据的特点和安全需求,将隐私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和应用范围,对具有高级别的用户隐私数据实现全程持续监控和安全管理[12]。

2.2.5 构建基于安全云的图书馆大数据服务体系

目前图书馆数据中心传统的IT安全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安全防御所需要的数据计算与存储要求。因此,必须构建基于安全云的图书馆大数据服务体系。

为保证大数据服务在满足系统安全性需求和用户服务QOS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便捷性、可控性和可扩展性,图书馆通常会采用租赁公有云服务的方式构建云服务中心。而云服务中心自身存在的第三方安全管理、多用户共享和存储空间逻辑隔离特点,导致图书馆公有云服务具有较大安全威胁。因此,图书馆首先应按照云服务的安全保障需求,与云服务商签署科学的云服务租赁和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在图书馆云服务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通过对云服务过程不间断的安全检测和审计,保证图书馆云服务过程安全、完整、保密和可用。其次,在资金与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图书馆可采用构建私有云的方式,来存储数据中心系统管理数据、用户服务数据、系统配置数据、读者身份信息和用户隐私等绝密数据,并严格控制非法用户访问和第三方协作商共享。第三,图书馆应构建基于安全云的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可采用安全分层的方式进行管理,所划分的5个安全防护层分别为数据与系统访问控制层、网络安全管理层、大数据应用与用户服务安全管理层、数据的隐私保护层和数据完整性保障层。同时,对五个防护层应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共享式安全管理[13]。

3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读者对阅读服务安全性和QOS保障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图书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结构、用户服务模式、数据环境和网络系统更加复杂和多变。此外,与传统IT环境相比,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和恶意攻击方式。同时,图书馆的系统管理与配置数据、用户服务数据、读者帐户和密码、用户服务需求数据、读者特征与行为数据、用户服务模式和内容数据等,因具有极强的价值属性而成为黑客攻击、截获、窃取和篡改的重要目标[14]。

因此,图书馆必须依据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大数据资源的安全管理与存储、安全防御平台系统的可用性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安全性建设出发,构建高效、公平、透明、可控的图书馆大数据服务安全管理平台。此外,还应从法律体系、服务管理和大数据应用等多个层面出发,制定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策略,才能保证图书馆系统管理与运营、读者大数据服务和用户保密资源安全,才能为读者提供安全、高效、经济和可靠的大数据阅读服务[15]。

参考文献:

[ 1 ]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 2 ] 高明,金澈清,王晓玲,等.数据世系管理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0,33(3):374-389.

[ 3 ] 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6):75-79.

[ 4 ] 胡坤,刘镝,刘明辉.大数据的安全理解及应对策略研究[J].电信科学,2014(2):112-122.

[ 5 ] Goel S,Hofman J M,Lahais S,et al.Predicting consu-

mer behavior wity Web search[J].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7(41):17486-17490.

[ 6 ] 马晓亭,樊馨蔓.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机安全性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7):64-65,56.

[ 7 ] 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37(1):246-258.

[ 8 ] Zhang Li-Jie, Zhang Wei-Ning. Efficient edge anon-

ymization of large social graphs[EB/OL][2014-04-12].http://venom.cs.utsa.edu/dmz/techrep/2011/CS-TR-2011-004.pdf.

[ 9 ] 杨高明,杨静,张健沛.隐私保护的数据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38(9):11-17.

[10] 潘柱廷.高端信息安全与大数据[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12):19-20.

[11] 罗恩韬,胡志刚,杨杰.大数据动态安全SAT双向防御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1(11):36-45.

[12] 周茜,于炯.云计算下基于信任的防御系统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1,31(6):1531-1535.

[13] 覃雄派,王会举,杜小勇,等.大数据分析:RDBMS 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1):32-45.

篇7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对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最后确认: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里,会计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会计信息供给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这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提出、出现和发展完全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基于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能够得到企业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事项信息,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没有以使用者为中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而仅仅是遵循会计理论或为了利益相关者去“粉饰”会计信息。这就形成了传统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与报告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以下缺陷是形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限定及决策模型固定

基于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是确定的、固定的和有限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传输和汇总就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这种假定导致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不能为所有决策者的决策模型提供最优的输入价值,而只能满足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

(二)部分经济业务未录入系统,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现实状态

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严格限制,部分经济业务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如期权、租赁、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这些经济业务的不完全记录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及时地掌握企业现实状态,做出投资和信贷等方面的决策。

(三)非货币计量的事项很少反映,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不全面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受严格确认条件以及计量模式的限制,没有采集到业务事件的全部事项数据,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信息采集记录到系统里,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项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由于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使得在辅助管理决策功能上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经济活动的能力。

(四)输出数据高度抽象、高度汇总,会计信息使用者易产生歧义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数据是按照会计固定标准汇总的数据,还含有会计人员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数据。这些加工后高度抽象和浓缩的综合价值数据在影响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也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更不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角度、个性化的决策信息需求。

(五)传统价值法会计处理模式的实时性差

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传统的会计信息是在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后,遵循会计固定流程,经过证、账、表体系顺序化处理而产生,这就存在会计信息取得与业务活动的时间差。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等到期末的财务报告后,被动地接受“历史”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处理和编制的会计报告难以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企业无法运用动态战略对瞬息万变的挑战作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决策。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众多缺陷,大大影响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基于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

事项会计是指按照企业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其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对各项交易的事项进行存储、组织、处理、传递和输出,包括事项法下的会计事项和影响企业价值的非会计事项。事项会计的目标是为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丰富、连续、完整、无任何修饰的原始事项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个性化、多元化决策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型的需要。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提供原始事项信息,实现了源数据仓库共享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源数据仓库的共享,系统结构将使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集中,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存储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错误及冗余。由于建立共享的综合业务数据库,这使得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管理流程之间能够紧密合作,解决了各子系统信息孤岛和低效的状态,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内外部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的需求。

(二)信息实时性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储存大量的事项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因特网或内部局域网访问此数据库,借助强大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及时获取并处理所需求的信息。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可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时构建个性化财务报表或其他决策模型,无须等待到会计人员的期末报表,这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三)按照事项法进行信息披露,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财务报告中信息的偏差与失真主要是由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基本事项的原始经济信息。事项法披露模式中可有效避免人为操纵的会计报表粉饰,从而欺骗投资者等行为,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等问题。

(四)计量属性和报告形式多样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需求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事项各方面的特征,全方位地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信息,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因而事项信息具有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及冗余量少的特点。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提供“原始业务”的事项信息,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个性化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帮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有用性。

(五)优化审计工作流程,完善审计技术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优化了审计工作流程,扩展了审计的范围,降低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同时完善了审计技术,让审计工作也变得简单和直观。

(六)有助于XBRL的发展和国际会计标准的统一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发展的方向,他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原始的经济业务事项信息,是符合应用XBRL建立数据库的需求。

(七)提供充足的全面的数据,满足系统决策需求

在信息化环境中,“决策缺少的永远不是模型和方法,而是数据”。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大量会计事项与非会计事项,全方位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满足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要求,也符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时有海量数据的需求。

三、基于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瓶颈问题

事项法会计信息虽然有众多的优势,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以下几点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需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良好的信息处理环境下

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活动日益复杂且频繁,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是用多种计量属性对经济事项进行采集,这些导致系统接收及处理海量的信息。所以,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需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良好的信息处理环境下,否则系统将出现信息处理错误的情况。 转贴于

(二)大量原始经济事项信息,可能泄露企业商业机密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企业大量的原始经济事项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同时这些事项信息也可能带来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这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利的。对一个企业自身来说关键问题是:“哪些事项信息能公开,哪些事项信息不能公开”。

(三)需制定事项法的统一标准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是极其繁多且复杂的,涉及到的事项哪些应进入系统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哪些事项又可以忽略,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来执行。这将影响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导致数据录入成本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增加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传统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众多的非会计信息,这大大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使用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导致数据录入的成本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

四、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建议

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看,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必定完全取代基于价值法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就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重点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网络化会计作为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技术基础

网络化会计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网络化会计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来改变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能够充分扩大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网络化会计技术,汇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事、仓储等各业务部门的相关事项,加快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不仅能获得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价值信息,还能够获取非货币的事项性信息,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应变能力、服务质量的经营业绩信息。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扩建会计信息系统的事项数据库

基于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我们应借助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的需求,扩大会计信息系统的事项数据库。事项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经营业务活动中采集并存储业务事项的所有数据,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事项数据仓库资源的共享。

(三)吸取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加快网络版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速度

加快建立和应用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速度,除了加大网络化会计的理论研究力度和尽快建立有关法规外,国内网络版软件生产厂家,应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还需重点吸取国外高新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开发国际通用的网络会计软件。生产出来的会计软件产品能保证远程网络数据传输,满足用户存储事项数据和处理大数据量的需求,建立一个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开放的、全球共享的、具有管理和决策功能的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使网络会计软件全方位地进入即将到来的全网络时代。

(四)依仗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度

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决策等主要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应与之有机衔接在一起。在建立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从整体上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五)设置入侵检测系统,确保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源数据库信息被泄露或病毒侵入,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设置入侵检测系统来提供实时的防护手段,从四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一是通过鉴证技术、口令选取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保密传真技术,保证对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存取,特别是输出端的安全。二是通过数据加密,如网络内部的链路加密和用户选用的端间加密,保护信息系统中的敏感数据。三是利用安全的口令系统,防止伪造的信息和入侵的病毒进入网络,做到在网络中可靠地交换信息。四是建立保护信息系统的报文验证码,防止非法字符进入数据流。

参考文献

[1] 蔡明杰.基于事件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8):50-52.

[2] 阿妮塔·S·霍兰德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马梦茹,章雁.对事项法会计再认识[J].新会计,2010(9):15-17.

[4] 张永雄.事项法会计应用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8):45-46.

篇8

一、讨论背景

本论文讨论背景是以一个现有的软件企业为模板来进行概括探讨的,因为大部分的软件企业都存在类似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由于软件企业外部环境复杂且多元化,如果想要在这个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就必须做好自身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财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但是,软件企业成本高,开发难,整体盈利水平低,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以此来弥补其本身的劣势。

二、软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成本控制困难

在大多数软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人工费用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以,人工成本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财务内部控制时需要做好人工成本的控制;可是,软件企业人工成本极其复杂,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质量部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然后经过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才能对软件企业的财务内部做到有效的控制,这样才能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却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受到传统软件企业理念的影响,在选拔人才上更多的强调高层次人才和专家的引进,这就使得人工成本增加了很多。另外,软件企业内部人员的归属感不强,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及其容易跳槽,人员流动率相当的高,这也造成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增加。同时,软件企业没有很好地人才培养方式,人才考核制度不完善,这也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以及人才换代成本的增加。

(二)财务内部控制不统一

我国软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软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另外,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具备针对性,不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容易造成信息的虚假,并且其通用性也无法和软件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有效地进行结合,最终的财务控制效果不容乐观。只有财务内部控制得到统一,企业才能朝着一个方向共同的努力发展。

(三)财务内部控制手段没有实现信息化

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相关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也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是因为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就没有考虑过信息化建设管理;最终导致在软件的财务内部控制上缺乏信息化手段,不能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势。在这个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经济市场进行自身的改革,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省去了重要的信息化建设;

(四)财务内部中的审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在大多数的软件企业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来进行内部审计,而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充当审计的角色,这就导致软件企业在内部审计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时,财务部门并没有对企业内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问题的审计和分析,仅仅只是对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考核审查;这就使得审计工作没有切实,不能充分发挥到它本身的作用,导致审计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最后审计效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这样的内部审计,最终会导致企业的项目利润减少,甚至会亏本。

三、软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软件企业应该确定好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指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一起可以达到的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财务控制起作用的;换一个方面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在内部控制执行时的主观要求就可以决定该企业的总体目标。因此,软件企业就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经济状况以及我国国情,明确企业自身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确保企业的各种管理控制是合乎法理的,并且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从实际上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软件企业的财务控制具体目标是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并且合法经营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内部监督工作;要确保信息的准确真实性,尽量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让企业内的各部门相互监督,使企业的发展目标成为可能,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同时,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使得软件企业的盈利目标最大化。

(二)软件企业内的几个关键事项

首先是对于全面预算的控制;在现有紧张的市场经济下,我们必须追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企业财务部门为主结合其他部门对企业的年度财政预算进行讨论,提出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让各部门根据己身的责任与义务去工作,根据具体的方案来进行财务预算方案。然后,企业应该做好价值链成本控制;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它主要是通过降低价值链的各项成本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要做到降低价值链上各项的成本我们就必须在项目立项时就做好人工成本的测算工作,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另外,软件企业还应该做好软件开发成本以及销售费用等的控制;软件开发上,尽可能的做好全面的预算,根据预算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稍微的预算修改,要提前做好危机处理方案,在遇到危机时不至于太过慌乱,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工成本。最后,软件企业在合同控制上也应该注意;因为合同与最后的收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最后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同,所以做好了合同上的控制工作就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

(三)软件企业应该利用好财务内部控制手段

首先就是将之前的传统的企业手段进行信息化,用信息化手段来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使其更高效。所谓的手段信息化就是通过网络对各种业务进行数据化处理,然后生成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让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更好更方便的了解企业的信息;可以让企业更方便管理以及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各项资源,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同时,在现有的大数据时代下,手段信息化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软件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后的手段来进行内部控制,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加大自身软件开发效率,使得成本得到大幅度的下降,通过软件的创新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软件企业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财务内部控制情况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调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良好理念。当然,软件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事,我们不能急于成功,需要慢慢的一步步来;同时,也需要软件企业及时的对自身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最后,企业也需要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这需要软件企业明确审计目标,改进审计方法,科学规范的进行审计,真正的发挥审计的作用。同时,审计过程需要严格谨慎,尽量避免审计的失误,造成企业的损失。

(四)针对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进行核查

当前软件企业,内部控制不统一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体现在缺少整体统一性;对于企业内部实行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的各阶层可以有小的控制措施,但是一切的前提都是不能偏离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各部门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小措施;对于信息要有很好的归类管理,由小到大的传递,一层一层的审核,这样就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准确性;也要注重信息的内部与外部交流;软件企业对于信息十分看重,在内部表现为对内部信息的控制,在外表现为同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信息要做到随时随地可查,这样更加方便信息的更新传递。

篇9

总体目标

《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全面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标准建设、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会计服务市场建设、会计理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动会计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纲要》明确,“十三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深入推进会计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现代化。并围绕总体目标,列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会计法制和会计标准体系更加科学;二是会计工作转型升级取得实效;三是会计工作者执业能力明显增强;四是会计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主要任务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1)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提高会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执行性,进一步规范会计审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执业质量。

(2)广泛开展会计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努力构建学法、用法、守法长效机制。

(3)加强会计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对《会计法》及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会计行为;研究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和会计“黑名单”制度,将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记录和单位会计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二)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一是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快落实《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建设。二是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三是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

(三)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一是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清理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类规范性文件。二是继续保持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深度参与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工作,持续研究综合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三是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四是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外部咨询机制。

(四)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

(1)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坚持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加强政策指导,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制定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切实改进和加强成本管理。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管理会计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2)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认真抓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施,深入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同时,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教学教材改革,支持管理会计创新中心建设。

(3)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一是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研究制定政府内部控制规范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量化指标体系;制定《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二是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加强对中央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密切跟踪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有效实施。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适时推动建立以披露财务报告数据为主的社会化会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企业账户层面和交易层面会计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积极参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二是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引导企业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升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

(七)大力发展会计服务市场

(1)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研究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研究探索改进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方式和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着力增强独立性;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鼓励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优先采用普通合伙组织形式。

(2)推进记账业务不断发展。加强对记账业务的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促进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选择依法设立的记账机构记账。

(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其他会计服务行业的行政监管。简化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和变更备案,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改进中央企业审计轮换制度,探索大型企业集团“主审+参审”审计模式;探索会计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4)推进会计服务市场开放。鼓励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跨境服务,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出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指导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以成员所模式为主流构建国际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扶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创建民族品牌国际会计网络或在加盟的国际会计网络中日益发挥重要影响。

(八)实施会计人才战略

(1)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改进选才评价标准,完善考试科目设置,加强考务管理,推动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结构,到2020年具备初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500万人左右,具备中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200万人左右,具备高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18万人左右。

(2)深化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健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计划长效机制;到2020年,完成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达到2000名的培养目标;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指导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开展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3)加快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继续加强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推动在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配备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积极推进高端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国际化人才培养。

(4)指导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完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认证体系,积极推进设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积极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双向挂钩”。

同时,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探索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管理平台,促进会计人员基础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

篇10

会计控制论文4500字(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旨在将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执行,做好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秩序。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整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程度的提升都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当下的市场开放化程度逐渐提升,国有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越来越多关于市场的挑战,如何进行更为快速的发展,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是十分关键的,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管理和工作的决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

引言

会计控制实质上就是财务管理,资金运转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命脉,确保资金链条能正常运转是国有企业运营发展的重点工作项目。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则很可能使国有企业蒙受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企业陷入倒闭、破产的困境中。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并在实施期间予以优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具体实施期间依然会暴露出一定不足,应加强优化措施的应用,将体系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意义分析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原有的企业会计工作制度受到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财务制度、控制环境、控制程序3个关键程序的分析,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也可以保证在当下的运行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之下提升经营的水平和效益。国有企业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支撑性的作用,也是发挥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提升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也可以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内容概述

从根本上分析,会计控制体系隶属于一种责任制度,其建设及实施的宗旨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能正常运转,减少或规避资金流失的情况,保证企业运营过程的安全性,继而协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控制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1.成本投入控制在合理范畴中。国企在项目实施前期,压迫预算项目经费,通过预算环节能在早期初步了解项目盈利及亏损状况,借此方式协助企业尽量规避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对项目运转过程动态监测,确保相关问题发现的时效性,进而有针对性的修整生产规划,以防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损伤。

3.推行责任落个人机制,以制度为支撑合理规划管理范畴,派遣专员对项目负责,并把工作绩效和职员的薪资、晋级情况等相关联,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各项职责。

二、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委托人和人信息不对称

人对于整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负责,也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管理人,委托人则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范围外进行客观的工作,其财务信息的来源是从人处获得的[1]。人需要获得更好的企业经营效益,因此在信息提供的过程中真实性有待考察,往往会提供给委托人更多地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委托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企业经营的信息就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为了谋求私利行为方面很难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进行更为规范性的工作。

(二)业务指导不当

委托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到了对于业务进行指导的作用,虽然从法律层面和政府工作的层面已经进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度的明确,也在定期公开预算、固定资产、成本费用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了明确,不断将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了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制度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在业务指导的方面工作能力也不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监管职责落实不充分

第一,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政府部门监管下,以及审计、财政、税务等監督下进行。因为不同的监督主体所涉及的利益范围不同,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实现自身的目标,对于自身管理范围之外的问题不会进行积极地处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监督工作的共享程度不够高,没有形成明显的监督合力。第二,在不同规范和不同标准的工作过程中,恶意的竞争会导致各种社会服务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受到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在业务的规范性方面受到了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控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国有企业在监督内容方面要进行充分地了解,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去做某件事情就使得监督责任流于表面的形式,无法解决实际管理和经营中的问题。

(四)脱节现象严重

财务工作为会计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进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国有企业已深刻认识到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并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后国企财务管理理念依然以最高决策者的决定为主导,决策团队的作用并埋没,决策权依然被掌控在个人手内,权力集中的现象依然没有被消除,这是造成决策和现实管理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改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为了达到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就需要在全面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上进行,也将监督管理的效率进行提升,全方位的实行监督管理的工作。首先,在进行业务指导的过程中,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进行协调性的管理工作,其中财政部门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确定工作进行深入的落实;审计部门、税务部门也需要进行政策的约束,将各种制度进行解决也进行规范。其次,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也需要将激励和惩罚的双向管理机制建立起来,综合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际效益进行评价,落实绩效考核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就将企业的业绩考核、市场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也将员工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一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2]。奖励机制的落实过程中,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需要将荣誉、业绩排名、职业规划等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激励和束的机制的完善是企业管理的动力所在,可以提升员工和整体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最后,需要进行企业全面监督责任的落实,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类监督组织都需要将自身的监督范围和职责进行明确,进行更为规范化的监督工作,协调各类信息与资源,做好分工也做好合作的工作。监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工作的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协调,在各个部门的统筹指导和作用下提升管理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营造起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也是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和健全的重要方法。进行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发展,将规章制度进一步的明确,做好制衡机制的健全工作。另外,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内部协作发展的机制建立起来,每个国有企业都有着自身不同的业务特点,就需要将权力和责任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部门进行明确,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进行落实[3]。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进行员工素质的提升、定期的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专业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员工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工作能力,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化,企业加强会计控制人员素质、技能水平的培训,以此方式提升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问题,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进行风险控制工作,对整体经营过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财务风险控制的工作需要在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工作之下进行,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的工作,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在生产经营、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的工作上进行部署,建立起风险控制的要点,做好风险源的识别、分析、预警、控制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完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将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提升,降低财务风险系数。

(四)规范化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监督与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将财务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授权审批,财务控制、会计制度进行提升,减少违规操作的出现。出现了各种规范制度约束,一旦出现了违背工作制度的人员,就需要进行干预和控制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定期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薪酬待遇与职位的升迁,提升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强化内部监督

国有企业有着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完善十分重要的,提升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做好独立运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畅通企业内部的信息,然后配备好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升全面的工作效果。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综合性的分析工作。

(六)改进会计核算技术

核算技术水平是影响会计控制工作效率、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若能以高端的核算技术与相关制度为支撑,则能较有效地优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改进会计核算技术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4]:

(1)完善电脑的会计电算系统,提高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运转速度,有益于强化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

(2)完善公共查询平台,细化平台上的类目,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经由网络系统动态化的查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早期指正并督促员工予以修整。

(3)加强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这样财务会计管理就无须配置各类软硬件设备与TI技术人员,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也会得到一定保障。大数据技术有分析大批量信息的能力,能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的参照。

(七)重视内部信息的沟通

国有企业应予以内部信息沟通情况一定的重视,通过培训、教育等形式引导职工、各部门均自觉树立信息沟通意识,减少或规避信息堵塞的情况。在企业内部积极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公开被许可公开的信息,借此方式去提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一方面能提升各部门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人力资源的耗用量,协助国有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优化不要单纯依赖外部监督,也要予以内部的自我监督一定重视,为达成以上目标,就应将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反馈给相关部门或人员,及时作出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关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和相关工作的部署。因此,需要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工作能力进行提升,将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分配,做好监督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会计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医疗事业在我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在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对公立医院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公立医院要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为公立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优化策略

一、前言

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公立医院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落实到医院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提高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我国公立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目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我国公立医院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医院管理人员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影响比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单纯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这样就会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相关工作也无法落到实处。

另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经济价值不能在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发挥出部分效果,这样就使得医院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忽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公立医院没有指派足够的人员参与内部控制、执行任务,相关规章制度无法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再加上工作人员无法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医院遭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发展起步比较晚,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发展速度比较慢,部分法律法规也是近几年才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会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起到科学的指引和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应用时间比较短,部分内容还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资产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在采購或建设固定资产时,许多部门与人员都极力争取,但是购入或建设完成后,却不重视其管理与维护工作,导致医院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严重老化或丢失的情况。第二,不少公立医院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严格根据规定进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浪费、流失等情况。

(四)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部分医院没有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样就导致医院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无法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相关体系的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就会导致实际产生的控制效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医院自身经济利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较低,管理层无法制定正确的决策,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三、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策略

(一)增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为了对公立医院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意识到其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医院要对内部科室的设置、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另外,医院还要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补偿控制制度,这样能够使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能够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我国公立医院要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自身实际管理情况和各方面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章制度。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工作过程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财务部门要与医院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等方面相互配合。工作人员之间要互相监督,这样才能够使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每一项基本工作中,各个部门负责人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自身的审查监督职责。与此同时,医院各个单位还要将国家财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原则,有效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进一步提高内控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医院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公立医院需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转变其固有的思维,使其正确认识到科学合理地管理资产同样能够产生效益,并且该类效益更具持久性。第二,做好清查盘点工作。在具体清查盘点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审计人员到场,如果出现资产非自然损毁或丢失的情况,需要问责相应负责人。第三,在变卖或报废资产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依据规章制度,确保手续完善后方可执行。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建立评估奖惩机制

公立医院要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内部监督制度,在各项内控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够将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特殊的时候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督察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够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才可以正常开展,公立医院才能够在时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