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1: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时光如梭,转逝。新的一年将来临。本人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2、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3、业务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工作日变日新,时时需要学习,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一年来,在领导同事们的带领下,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同事请教问题,认真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培训,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4、工作上,勤奋努力,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通过工作,使我认识到在工作中应当具有敬业爱岗的素质、扎实娴熟的技能、一年的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人生尚有梦,
勤学日不辍。
临床如履冰,
求索无寒暑。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自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学医,学习工作,工作学习,转眼之间已历时26年。
26年前怀着对医学的好奇和神秘感,开始踏上学医的漫漫长路,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悬壶”行医于僻静乡村。2年后因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深感自己知识贫乏,热切希望深造。恰逢恢复高考,一边行医,一边复习,于一九七九年九月进入温州医学院学习。通过五年的勤奋学习、系统训练,扎实地掌握了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八四年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带着医学生的梦幻,怀着对医学的虔诚,踏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临床工作一线。
毕业以后从事危重病抢救工作,危重病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象其他专业一样,登上医学神圣的殿堂。这门学科有许多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危重病医学领域里摸石子过河,不断求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尤其在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机械通气、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脑血栓溶栓、DIC、各种顽固性休克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被评为副主任医师以来,最近五年的工作、科研、著作等情况。
一、人工气道创新所在
“於无路处创出路,於有路处辟新路。”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是危重病抢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围手术期麻醉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措施之一,人工气道技术广泛应用于ICU、急诊室、麻醉科以及临床其他各科。如何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在人工气道建立过程,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造成人工气道痰液阻塞、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脱出等,致使病人窒息死亡;假如气管套管套囊维护不当,往往会造成气管糜烂、溃破,甚至穿孔等。因此,人工气道的维护方法不同,疗效千差万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深感有一本专著指导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性。所以,一边临床工作,一边着手收集有关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国内外最新资料,集百家之长,汇临床精华,历时三年,规范了人工气道操作规程,编著《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专著一部,近40万字,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对推动我国危重病抢救工作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辛勤耕耘科教并举
注重临床科研并举,近三年承担市科委课题二项、市卫生局课题一项,其中一项已结题,正在进行成果鉴定。五年来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共12余篇;除出版《》专著一部之外,还参与编写《》专著一部,6万字,1999年由第二军医大出版;编写《》讲义40万字,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内容。
承担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危重病监测治疗学》项目一项(Ⅰ类学分);承担市医学继续教育—《急诊急救新进展》项目一项(Ⅱ类学分)。已举办省危重病监测治疗学学习班五期,共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512人参加培训学习;举办市急诊急救新进展培训班1期,共有120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三、钻研业务,技术娴熟熟知危重病抢救国内外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危重病各项操作技术;近年来开展了早期急性心梗、脑梗塞溶栓治疗,体外无创起搏,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等技术;在其他科室的协助下开展危重病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急诊胃镜、气管镜灌洗等诊治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顽固性心力衰竭、植物状态、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严重颅脑损伤、多发伤、急性心梗、各种休克、脓毒症等方面,积累了一套独到治疗方法。使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到达领先水平。
四、团结同事,当好领头雁
带领全科54位医护人员,在全省率先实行急诊急救危重病病区(ICU)急诊病区一体化管理。使市科不管从科室建设方面,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走在市前列,在市领域起领头雁的作用。承担市质控中心、市中毒急救质控中心等任务;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旅救援中心协作单位。
行医路上,几多艰辛,几多欢欣,送走一批病人,又迎来一批患者,时光就在这迎来送走中慢慢消逝。纵浪天地,大化任求,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春色入帘全不觉,
危重病域探幽径。
篇3
一、目的和意义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确定考核等次,科学地使用考核结果,对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在激烈的改革浪潮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忧患意识,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觉地提高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局的服务三农质量和工作效益。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也是对其进行奖惩、调薪、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低聘及解聘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
1.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局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职称办负责安排日常工作。
2.单位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5~7人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2/3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由专业技术人员选举产生,应尽可能代表级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小组由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
4.考核小组的职责:
(1)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全面工作。
(2)对被考核人员逐个进行客观公正地评议,并按评分标准(见附表)量化打分。
(3)确定、公布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打分结果及考核成绩。
(4)受理、调查并处理个人申诉及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5)认真总结,如实填写有关表格,并按时上报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有关材料。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基本项和加分项两部分。
1.基本项考核包括: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的综合评估。
(2)工作数量及质量。
(3)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4)出勤情况及工作纪律。
2.加分项考核包括:工作、科研获奖及鉴定、获专业技术工作荣誉称号、、出版著作、党政及社会兼职、超工作量等内容。
考核内容中有关项的评分标准详见附表一、二。
四、步骤和方法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议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安排部署。每年12月份由局职称办安排当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时间及具体要求。
2.学习动员。单位在进行考核时,首先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及文件,明确考核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思想,增强参与考核的自觉性。同时选举成立考核小组。
3.个人总结、填表和提供原始材料。每位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写出述职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同时,认真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提供本年度获奖、鉴定、论文、著作、专业技术荣誉称号等材料的原始证件,供考核小组核查。
4.个人述职。单位要组织召开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会议,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向本单位领导、考核小组进行述职。与会人员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定量考核打分。考核小组要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综合评估:由单位考核小组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法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单位可自行设计表格进行打分。
(2)基本项、加分项中的定量考核打分:由单位考核小组全体成员按《基本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一)和《加分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二)自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数。
(3)最终得分的计算:最终得分=综合评估平均得分+基本项得分+加分项得分。
6.综合评估,确定考核等次。单位考核小组根据定量、评估计分考核结果,将同一职务人员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确定考核等次。
7.接受监督和复议。单位要将考核结果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凡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者,可以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考核小组要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复议处理,及时修改,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8.总结上报和公布考核结果。单位要对年度考核认真总结,按要求填写《考核结果统计表》及《年度考核审核备案花名册》,按时将总结报告、表格和相关材料上报局职称办。局职称办审核后的结果要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
经局审核后,对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要进行公示,时间为一周。
五、考核等次确定
1.等次和比例。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等。其中,优秀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10%,良好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20%。按比例计算时,小数点后数字可四舍五入。对于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可进行年度累计比例。
考核等次除受比例限制外,同时要符合最终得分要求。优秀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90分,良好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80分(得分不符合最低要求者不能按比例确定优秀和良好),称职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60分,最终得分小于60分者为不称职人员。
2.下列单位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1)获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省直厅(局)及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的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2)经中央或省业务主管部门评定先进单位,先进单位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3.下列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可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
(1)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科技进步、星火科技、优秀设计、农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果、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个人,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2)对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省直部门授予的全省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3)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以及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评选的上述奖项)的定额内人员,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获得县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地(州)直部门授予的全地(州、市)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授予的本单位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凡具有下列几种情况之一者,直接确定为不称职。
(1)受到党、政记过以上处分或刑事处罚者。
(2)出勤率低于50%(包括50%);旷工三天以上者(包括三天)。
(3)不能完成本人职务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既无研究成果、论文著作、推广开发实绩,且工作效果和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者。
(4)不认真履行现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组织上分配的任务,长期(三个月以上)没有实际承担和完成工作任务者或工作任务很轻,经多次动员仍然不愿意接受其他工作任务,私自另谋职业捞取外快,情节严重者。
(5)未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任意迟到早退累计五次以上者。
(6)经工作督查或评估,工作质量不合格者。
(7)职业道德败坏、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影响恶劣者。
(8)工作极不负责,造成严重事故,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很坏者。
(9)因工作表现不好或不服从组织分配脱离工作岗位两个月;或因表现不好,长期(三个月以上)找不到接受单位者。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1.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等次连续三年优秀的人员,允许提前两年(包括专业技术工作总年限和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达三次优秀或五次良好,可作为达到一项硬化评审条件。
3.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均在称职以上,并至少有一次优秀或二次良好,才允许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专家、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及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和我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厅(局)、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以正式文件为准)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优秀、良好次数的限制。
4.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解聘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低聘或不聘专业技术职务至少一年以上。年度考核等次不称职,当年及低聘、不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不能计入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所规定的任职年限(即任职年限延长二年)。并在低聘或不聘期间进行考察,若年度考核仍为不称职者,取消其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不能参加当年或两年一次的调薪,同时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
七、其它事项
1.凡未进行年度考核或年度考核不符合规定的单位,下一年度不得进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无故不参加一次年度考核的人员,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所规定的担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的基础上增加一年。
3.出国或在国内进修、学习、交流、访问等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参加本年度的专业技术考核,本人也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编制在而人不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同样落实。
4.科研获奖或授予专业技术荣誉称号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的人员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
5.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在单位相应系列的业务考核。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不足半年的人员,参加低一级职务的考核。
6.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由局职称办装入本人技术业务档案。
八、本办法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年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结果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日期:
职务名称
人数
考核成绩
45岁以下人数
当年新晋升职务人数
备注
优秀
良好
称职
不称职
等级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定级
篇4
关键词:胜任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 评价体系
电力企业是典型的生产型企业,企业安全和生产管理的基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成为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人员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企业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以及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缺乏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考虑,影响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电力企业在应用人员评价体系的同时,需分析各个岗位的岗位特征,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同时,将模型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人员评价体系概述
1.1 人员评价体系概述
人员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思想不断发展,人才评价体系也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其在人才选拔、人员培训以及日常考核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发挥其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2 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现状
毫无疑问,电力企业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员评价体系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上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使得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充分肯定电力企业多年来在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上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认识到当前所建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具体来说,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电力企业所构建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只是简单地包含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而忽视了诸如价值观、心智模式等因素,导致评价体系不能全面综合评价专业技术人员。
1.2.2评价体系的定位不明确。部分电力企业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评体系应用时,只是单纯把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种手段和方式,缺乏对评价体系的定位及意义的深刻理解。
1.2.3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大多数电力企业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并没有系统地从提高企业效益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构建。
2.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体系的构建
2.1 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概述
胜任力是指个体具有的、为了达成理想绩效以恰当的方式一贯使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
岗位胜任力模型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岗位构建起来的胜任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它描绘能够有效区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动机、技能、能力以及在特定工作岗位或者特定层级所要求的行为特征。
2.2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体系的构建原则
2.2.1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是对评价体系标准的要求。对评价标准的定义需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抽象深奥,更不能引起歧义和误解。
2.2.2多维性原则。多维性原则是指多角度综合考虑专业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胜任力因素,避免出现构建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情况。
2.2.3战略性原则。战略性原则是指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去分析研究,清楚理解体系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上的巨大作用。
2.2.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人员评价体系过程中,通过推选代表的方式让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将最终的评价体系结果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公开。
2.3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企业文化及其战略进行梳理,同时对岗位工作的能力要素进行梳理
在正式构建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前,成立相应的项目评价小组。根据公司制定的企业战略,认真分析企业内外部情况,梳理当前的企业文化。最后,集中梳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作的能力要素,建立技能岗位的评价规范,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位上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评价要求。
第二阶段,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目的,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首先,明确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目的,了解其对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改进其工作、引导其行为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岗位分析、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明确技能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和360°评价来进一步获取构建体系所需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和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资料。
第三阶段,胜任力特征建模
要科学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就需要形成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从中获取评价体系的相关要素。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岗位分析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一定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提取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特征建模,将胜任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一一对应,从而更全面科学地获取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要素。
第四阶段: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根据全面客观的原则,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绩效、个人技能素质、工作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等胜任力因素,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三级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具体见表1。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因此对各指标不能等量齐观、简单相加。电力企业要根据各指标对实际目标所反映的重要程度,分配和确定不同的权重,也就是要确定指标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权重的数量表示为权数。一般评价指标越重要,则权重数越高。确定人才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在具体应用中,多采用层次分析法。
总之,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体系的流程如图1所示。
3.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应用分析
企业在成功构建基于企业文化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后,必然要将其运用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在电力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三方面。
3.1评价体系在招聘中的应用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应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中,是基于高绩效的追求。具体来说,对照构建的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层次,深入了解应聘者的胜任力特征,进而判断其每个层次的胜任力水平与最佳候选人的胜任力水平的匹配程度,最终提出录用建议。
3.2评价体系在培训中的应用
企业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以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评价规范为依据,建立各工种培训评价试题库。同时,统一培训师资力量,做好师资的“传、帮、带”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以专项轮训工作推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的开展。最后,推动“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联动机制,真正实现培训与评价的深度结合。
3.3评价体系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的绩效考核仅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的考核,而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是包括态度、知识、技能、个性等胜任能力在内的一个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是绩效考核的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体系将胜任力理论和方法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使得胜任力不但作为绩效实现的依据,也是绩效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绩效管理方式,促使技能和企业的胜任力水平提高,真正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
4.结语
对电力企业而言,专业技术人员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努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成为实现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力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各项具体实践中(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岗位―企业”的匹配,对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盛宇.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县级供电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6):41-43.
[2]李云翔. 基于企业文化的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2007
[3]杨慧.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2003,07:94-95.
篇5
现代化图书馆已是文献信息中心,驾驭这个中心的图书馆员既是管理工作的主人,也是为读者服务的主要角色,同时也应该是图书馆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图书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素能力和图书管理的效率效果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和国家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联系,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服务人民,应当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工作方法措施,将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针对当前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具体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以期望达到更好的水平,为实现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民族地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效果与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表现有着直接关系。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事业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馆员科研能力方面尤为突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进步,应当明确管理目标和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中的不足,缩短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加强专业、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提高自身研究业务、研究科学的能力,还要从文化水平以及先进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强化 ,保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速度。就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特别是科研能力来看,不管是专业技术还是管理技术创新上都无法满足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加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对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应当有进步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责任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争取成为专业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此外,有关部门需要注意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观念,只有充分掌握了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带着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信息化背景下,很多图书馆工作引入了先进的数宇化管理,这对图书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建立专业化的图书馆管理团队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水平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提高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提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意识。科研意识决定了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目前在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视图书馆工作,特别是图书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只是单纯地将图书馆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而不是一项事业来做,这就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和效果。
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管理人员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工作那么就无法百分百地投入的工作中,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就不会及时发现并改正。信息化的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转变工作意识,增强科研能力很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失误。所以,作为一名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转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科研能力提高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
绝大部分的图书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特别对科研的要求,这就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造成工作不热情,科研没有动力,缺乏主动性。为此,想要提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科研能力需要引入竞争制度或者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制度督促其认真工作,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此外,可以利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式促进技术人员积极努力工作,积极业务研究和科学研究,制定惩罚制度,对消极怠工,完不成科研任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措施,使之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
在现代社会,团结合作是任何时候都有必要的,所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学会团队合作,要尊重他人,尽量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站在读者的位置上,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才能做好工作。
(四)加强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培训工作
篇6
关键词:机动车 检测维修 专业技术 职业水平
为了有效提升机动车检测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车辆安全运行,2006年国家制定了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计划,每年进行全国统考。山东交院机动车检测维修中心是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在山东省的唯一考点。该次考试分为机动车检测维修师和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两个级别,同时分为机动车机电维修技术、机动车整形技术和机动车检测评估与运用技术三个专业。笔者作为此次实际操作考试的考官,结合自身体验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经历,总结出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职业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熟悉与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的标准和作业方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汽车运输业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办法》、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
只有明确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作业要求,才能清楚自己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检测维修相关标准和作业方法既是评定机动车性能好坏的标准,也是检验从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标准。因此,作为从业人员,应该按照规范作业。
二、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人员,要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发展,应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一流的专业技术水平。
检测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机动车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发扬各尽其责、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对待客户热情、尊重,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解决客户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作为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机动车检测维修功底和娴熟的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能够独立判断机动车故障并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机动车检测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维修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的服务质量。
三、不断学习,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随着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维修和检测手段已不能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需求。检测维修技术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应对自动化、智能化检测仪器和维修设备大规模出现的局面。
检测维修人员应通过不断获取、更新知识来适应检测维修业的飞速发展。获取、更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院校开设的检测维修课程培训来获取信息资源。在有了扎实功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诸如机动车检测维修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机动车检测维修高级工程师、汽车修理工等权威考试、认证,在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同时,了解检测维修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四、制订发展计划,明确努力方向
篇7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外语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按照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现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持严格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建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外语越来越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按照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继续坚持对职称外语的严格要求,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加强对外学术技术交流。
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完善外语测试办法,改进测试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客观、便捷的外语应用能力评价服务,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服务。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防止职称外语考试“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一)对经证明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2、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3、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
2、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3、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4、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2、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3、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三、分级确定全国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篇8
2011年度高级国际商务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材料报送工作,实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推荐、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的申报推荐办法。具体程序如下:
l、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公布申报评议方案;
2、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证件及业绩材料;
3、单位公开进行民主评议推荐,张榜公布评议推荐结果;
4、单位组织申报人员填写有关申报材料;
5、根据申报人的书面材料,单位人事部门使用《山东省职称评审管理系统》软件,接收相关信息资料,打印后返回申报人认真核实,由申报人确认签字;
6、组织申报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1份(手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简表》3份(手写)和《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情况一览表》20份(系统生成,A3纸打印)。申报人员必须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中“任现职后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或个人总结)”栏的最后填写如下承诺语:“本人承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和证明材料真实准确,对因提供有关信息、证件不实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
7、组织填写《推荐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六公开”监督卡》;
8、申报材料由呈报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按要求装入统一印制的材料袋内,实际材料件数与材料目录必须相符;
9、委托代评的单位,需由主管部门出据委托代评函,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申报;
10、省属单位申报材料,由主管部门审核报送;市属单位申报材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报送。
二、严格标准条件
1、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呈报部门要加强对申报推荐材料的审核把关。重点审核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从事专业工作年限、聘用年限、学历、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等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对审核情况填写明确意见,并按要求签名、盖章。其中,所在单位须在《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及《评审简表》的单位意见栏填写:“本单位已对提供的申报材料逐一审核,真实准确,同意推荐。”负责人签名,单位盖章;未经各市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主管部门人事机构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的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2、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标准条件。要认真贯彻公开、公正和综合评价原则,突出业绩贡献和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推荐和评审的主要依据。
3、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数量、专业特点和需求,精心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实行评聘分开的事业单位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数超过核准的相应岗位数15%和尚未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除引进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外,不再推荐评审。
4、认真执行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标准条件。对符合《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指导条件(试行)》(鲁人发[]15号)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交评审委员会单独评审。
5、认真执行《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发[]19号)等职称外语政策规定。符合免于职称外语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免于职称外语考试审核表》(该表3年内有效);符合放宽外语成绩要求的,须提供职称外语考试成绩通知书和《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审核表》(该表当年有效)。2011年度职称外语考试,全国通用标准为60分,我省使用标准执行全国通用标准。符合放宽外语成绩要求规定的,外语成绩要求放宽至50分,当年可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6、认真执行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规定。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须取得规定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应考科目(模块)合格证。符合《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发)9号)、《关于海外留学回国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免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鲁人发]7号)中暂不参加考试、免考部分科目(模块)或免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规定的,应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暂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免考部分科目(模块)审核表》(该表3年内有效)。
7、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岗位调整需要改系列(专业)申报评审与原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应在现聘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经考核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的方可推荐申报,未按规定取得相应系列(专业)资格的,不得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8、非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交流或聘用到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或者事业单位中由管理岗位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经考核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的,方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必须具备相应的外语成绩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
9、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通知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须提供原件。如原件丢失,按隶属关系提出申请,由省人事考试中心补发证书或开具证明。
三、网络化评审及评审材料要求
今年将继续推行网络化申报和评审,仍使用《山东省职称评审管理系统》进行个人材料申报、审核及评审。拟申报职称的单位,请登录山东省商务厅人事处子站()下载申报程序,申报人员下载“普通个人申报版”,呈报部门下载“审核管理版”。呈报部门必须使用“审核管理版”,对个人的上报数据进行接收审核后呈报,个人的上报数据一律不予接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仍使用2004年统一规范、2009年上网的表格(式样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子站,网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材料的报送、受理仍严格按《关于报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鲁人职字[]6号)规定办理,不得随意增加、减少、修改表格和材料式样。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资格证、聘书、奖励证书等原件附1份A4纸型复印件;论文、论著原件附有关封面、目录、作者信息等页面的A4纸型复印件1份。
四、评审费
篇9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创新后,开始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并给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的考核。如何强化其绩效管理,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绩效,是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根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确定绩效标准,给员工客观的评价,完善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对其的考核是用定量、定性的标准,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多赢”的目的。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1.忽略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式陈旧,特别是绩效指标的制定上,并未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由上级领导决定,等待上级命令的下发,即坐、等、靠,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其是单一的个体,没有与单位内部的其他管理建立联系,比如薪酬、职位等,甚至有的人会认为绩效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等,使内部的绩效考核存在很多漏洞。
2.绩效管理无据可依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制定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时,因为缺少经验,又没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依然采用原有的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或是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得不到单位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抑制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没有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未上升到战略层面,缺少战略性的计划,由单位领导决定,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下发到各个部门,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造成给部门下发的目标得不到认可,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不再积极,与绩效管理的本质不符。
4.绩效管理没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事业单位会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把经济指标作为导向,失去了事业单位具有的公益性,以定性指标为主,并未采用定量指标,缺乏可行性,同时,指标包含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事物制定,考核者很难根据这些指标管理绩效,给出客观的评价,使绩效考核变成一种形式。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完善
对于上述的几点不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更新管理观念,对绩效管理有正确的认知
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真正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对此,领导者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内容与标准,并加大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强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绩效意识,使绩效管理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把工作细化,把工作内容下发到每个部门。
2.进行工作分析与总结
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发现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信息,确定数据标准,保证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认同。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以及影响工作进行的各个要素,了解各自工作内容的性质,编写岗位工作说明书,最后总结工作,综合工作中的各项信息,给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
3.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类
绩效考核指标共有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从科研与学术的角度分析,包括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考核者和绩效目标五点,人们会对这五点进行考核,以得到客观的评价,而定性指标则是从技术人员的日常表现与工作素养两方面分析,其包含的内容与定量指标相同,只不过其目标是定性的描述,不是数字。根据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指标的种类,使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商讨,再由领导者综合意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新的考核标准,用准确的词汇表达,不再使用模糊的字眼。
4.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制定,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专业性较强。要求事业单位在原有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灵活运用,具有实效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带有政治性的特点,可以展开年终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从个人自评、领导考核与互评的方式,收集日常考核的结果,最终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考核,适当增加新内容,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完善,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绩效管理的制定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按照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事业单位独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考核标准及标准的种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高绩效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增加个人绩效,以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周琪.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3):216
[2]杜鹏.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及薪酬管理研究浅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8):123-124
篇10
论文摘要:要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素质提升,必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网络培训无疑是较为适合的培训方式,四川省绵阳市在创新和构建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较为完善的经验。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培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在线学习是培训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去年“5.12”大地震后,绵阳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针对灾后培训场地和设施毁损、集中面授无法开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大胆创新培训手段,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变革了传统培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近几年绵阳市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网络培训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培训模式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突出,组织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培训效益低,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施教机构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创新培训管理机制。而网络培训模式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提供重要和有效的支撑,因为网络与培训的结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这种所谓的远程网络培训其实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更近距离的培训。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围绕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绵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急需得到提升的现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及时将原定的“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试运行”转变为全面实施远程网络培训,将培训网络平台作为灾后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灾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就培训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既达到了快速提高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又探索了新的培训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协调配合是网络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全面推开网络培训后,无论是市县人事部门领导,还是基层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和协调,建立了条块合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现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绵阳市人事局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为抓手,狠抓学用结合,以结果使用来刚性推动培训工作。二是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培训规划制定、任务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是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落实,并通过会议、文件、骨干培训等形式营造氛围,把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定,传达到各行政主管部门,传达到各基层单位,传达到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各基层单位认识到位,配合积极,宣传认真,支持到位。
3.整合资源、狠抓质量、强化服务是网络培训得到认同的关键。在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上,施教机构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视频授课与当地专家教授的授课有机结合,既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又考虑到他们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在实施网络培训过程中,切实帮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培训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办了网络学习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网络学习方法步骤资料,添加了网络学习动画演示,开通了网络学习专线,降低了灾区学员的培训费。
二、网络培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网络培训模式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尽管网络培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大,课程类型不断完善,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承载量无法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时同步,这种滞后性局限了施教机构对课程的更新,况且,现有课程资源在系统性与专题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经验性与创新性结合、前沿性与针对性结合上也嫌不足,施教机构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为突出。
2.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问题。网络培训促进了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理念。然而,从一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来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主化学习形式上接受和欢迎,但行为上是背离的,存在应付学习,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的是不下载课件资源、不听课不学习,直接就进入考试程序,以尽快完成规定学时为最终目标;有的是请别人代为挂网,代为考试。究其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培训和日常工作压力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身心疲惫,二是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的经验降低了对新培训形式的期望和信任,三是部分年龄较大和电脑基础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3.网络学习的管理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为关注核心的管理变为利用一个网络平台、筛选优质资源、学习权限处理、培训结果确认等方面。管理对象虚拟化、管理语言网络化,这对培训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培训环境中,培训机构的管理,注重的是平等与服务、沟通与配合,依靠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益。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的,培训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无有效的满足途径,培训对象作为培训设计者之一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三、网络培训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针对培训体系开放化、培训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平等化等网络培训新特征,要以破解网络困惑、解决培训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网络培训。
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施教机构对培训内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网络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2.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网络培训催生了管理职能的转变,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网络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现实中,往往是以拿到合格证为目的,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不太关注,这种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施教机构还是基层单位都应重视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既是对学习者参加网络培训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评定,更是对施教机构工作情况的全方位评价。基于网络培训的特点,培训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及时反馈,监控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质量。而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朱祥平. 网络培训:实践、困惑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7.8,18-20;
2.李辉.现代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8.3,20-22;
- 上一篇:总会计师专业技术总结
- 下一篇: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