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4: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林业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存在林业资源采伐过量的严重现象,由此诱发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林业实际上属于国有制的产业,因此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但相对而言,受国内不同区域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面向林业经济产业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区域省份,用作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将林业经济发展引领至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林业发展领域内,技术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对于专业设备的开发与利用等,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距离,甚至只能采购其他国家淘汰的设备。同时对于林业的管理技术不够科学,存在引进树苗无法适宜本地土壤、无法生长成材等现象,并且人员管理不善,出现植被存活率低的情况,而这都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关系界限模糊

林业经济的稳固发展应当是建立在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源储备量、分布范围等均存在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存在着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划分不清的现象。实际上,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是不同概念,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依托,而林业经济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业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影响,对于林业资源数量的追求以及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追求,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平衡。通过对林业资源降低、升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这一层面而言,林业资源可以被视为评价林业经济发展的标准。

(四)林业经济发展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内林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对而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对林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实际落实中难度较高,无法对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十分充足的林业资源,但相反的是,用作取暖的煤矿、天然气资源缺乏,只能严重依赖木材,并导致砍伐树木用作生活、取暖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要求,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所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繁重,但部分乡镇地区内村民仍持有保守的观念,采伐林木用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砍伐林木的现象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的制度作为保障。

二、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投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开拓更多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尽管林业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但由于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比例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对林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不同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具体的实施中,可将投资力度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典型示范例子,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他中小型林业发展规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激发企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将民间资金引入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推进当地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隆阳区,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工作,确立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模式,同时结合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展开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申报,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林业经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林业经济为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大经营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并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可以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林业技术设备,为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吸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创造力,总结适合当地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幼苗成活率增加,提升幼苗培养技术,最终林业整体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把握的问题,区林业局已经将岗位培训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希望以此来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实践中,已经开设核桃管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培训等多期针对性培训班,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正确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业资源应当是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得到长期发展的资源储备保障,一旦林业资源不足,将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尴尬局面中。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展开积极的经营体制革新,正确的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认识到,脱离了资金的支持,单独的林业资源同样无法满足林业经济成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隆阳区为解决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当地木本油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并申请争取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力求将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致富的产业。同时,展开积极的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改造旧沼气池、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以此来改善当地农民砍伐树木的情况,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共同进步。

(四)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最终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优化林业整体经营机构,引入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加大对于树苗的培养,使林业资源储备量不断增加,起到绿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进而为林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隆阳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为确保林业经济能够达到长期发展,坚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并申请新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巩固绿化效果,同时组织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等辅助项目。此外,隆阳区对辖区内森林火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限期开展,在当年必须清理完受灾林区,第二年造林验收结束,同时重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同时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环境的需求。对此应当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两者并重等,最终才能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林业经济发展在获取应有效益的同时,对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立,张执慧.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1).

[2]申雪梅.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5(06).

[3]欧阳瑞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5(06).

[4]马鹏程,马伟,孙玲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24).

[5]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21).

篇2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篇3

关键词:自然规律林业技术水土保持林营林技术 集水整地

前言: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0%。林业用地面积667.9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3.64%。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勤劳的浙江人民,孕育了浙江林业的辉煌。 近年来,浙江实行林业战略性调整,围绕“建万里绿色通道,创千亿林业产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万里绿色通道、平原城镇绿化、林业产业化经营等工程建设,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为使浙江林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一、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集山水海洋之利,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海岩湿地生态系统。全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海岩湿地5473.5平方公里,潮间带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滩涂447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素有“东南动植物宝库”之称。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生态效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以前,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不是十分重视,近期才有所改变。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恢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粉、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三、 集水整地措施与技术

1栽植区面积。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经济林80~100cm。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因此,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应考虑生物经济兼顾的原则,既考虑到树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及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等自然与经济条件。经济林树种一般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比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较宽,栽植区的面积宜大一些,其宽度一般在1.40~2m,长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决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阔叶树因根冠较大,一般栽植区宽度在1~1.60m,长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则整地宽度可适当加大;薪炭林、护牧林等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区面积可适当小一些,一般宽为0.60~0.80m,长度可依据地形条件而定。

2集水面积。在确定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即径流渗蓄与水分消耗区面积大小之后,即可确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栽植区面积大小、降雨量、地表的产流率、栽植区水分消耗需求、树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来确定,其目标是所产的径流水能弥补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由栽植区的水分亏缺量与进入栽植区的径流量来确定,总的原则是所亏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径流补充的水分。在定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 000mm,据此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对于经济林一般为4:1~8:1,对于防护林一般在2:1~6:1,具体的比例要考虑当地的立地与树种来确定。当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出较准确的比例。

3蓄水工程。集水面:集水区应当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较结实、平整、不易产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为坡面和梯田等平缓地两种情况。在整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破坏植树带,集水面坡度不要过小,整地回填时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预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证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树带有足够的蓄水容积。通过集水面所产生的径流直接流入栽植区渗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较强的降雨发生,径流量太大径流来不及渗入土壤中,有可能冲毁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与集水面相配套,在径流渗蓄区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规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证有一定的拦蓄暴雨的能力,保证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断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形式,在平缓地有穴状、条带状等形式。在修筑时要考虑本地区可能暴雨量、暴雨强度及所产生的最大径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幼林无覆盖时地表土壤侵蚀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积损失量。

篇4

第二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是为客观公正评价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的一项新的人才评价制度,纳入全省人才评价体系。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乡(镇)、村、组等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农业、畜牧、工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

第四条取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承担相应技术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五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按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分为农业工程、农艺(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牧产品加工、经营服务等五个专业,各专业适用范围如下:

(一)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从事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应用等种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三)从事畜牧(牛、羊、猪、马、驴、骡、兔)、家禽(鸡、鸭、鹅)、蜂和特种经济的饲养管理、畜、禽繁殖,饲料生产与加工,环境保护与动物卫生保健及相关方面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四)从事农牧产品加工技术工作的人员。

(五)从事运输、营销、中介服务行业的农村经纪人才。

上述各专业均加注在相应职称名称之后。如农技师(农业工程)等。

第六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等级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各等级分别对应的技术称号名称如下:

(一)初级:农技推广员、助理农技师。

(二)中级:农技师。

(三)高级:高级农技师。

第七条我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市(州)、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第八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通过评定或认定的方式取得。高级职称通过评定取得;中、初级职称通过认定取得。

第九条国家已建立准入制度和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专业,不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

第十条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热爱本职工作,努力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评定或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初级(员)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基本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农业工程专业技术工作,能按技能要求基本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一般技术内容,了解一般农机具或常用设备的主要结构原理,具有完成一般技术辅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能在科技人员指导下进行群众性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正确记载和整理技术资料。

③了解种植、养殖技术操作规程,能承担规模种植、养殖的技术操作工作。

④种植规模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的1倍以上;或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单产超过本村平均水平的30%以上;或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收益高于本村农户平均水平50%以上。

⑤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能独立承担农牧等产品的运输、营销等工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务。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中专毕业,或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

②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或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初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④参加区县(市、区)以上部门组织的50学时以上或参加乡(镇)组织的100学时以上的本专业初等技术培训或已被乡(镇)确认为某一专业的示范户且连续两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初级(助理)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基本掌握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农业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掌握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生产程序和操作技能,能发现并排除一般农机具或常用设备设施的简单故障,具有一般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艺,进行一般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③种植规模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的2倍以上;或在同等土地条件下,单产超过本村平均水平50%及上;或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收益高于本村农户平均水平1倍以上。

④能因地制宜的提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帮助农户做好农牧等产品的收购、营运、工作,为群众致富作出一定贡献。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高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初中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并累计参加区县以上部门组织的100学时以上或参加乡(镇)组织的200学时以上本专业初等技术培训;

④取得初级(员)农业技术称号4年以上;

⑤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初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且成绩合格。

(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认定中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掌握并能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专业技术工作,掌握本专业技能标准和技术规范,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正确操作和维护保养较复杂农机具和常用设备,能协助开展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

②组织并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对农户进行有关试验、示范技术和操作技能的辅导,具有采集与处理试验数据的一般知识,能独立撰写单项的技术工作总结。

③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能解决试验、示范、推广和本专业技术工作中的某些技术难题,在工作中作出一定成绩。

④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大户,近3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并能带动一定数量的农户共同发展,已产生一定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⑤在经济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制定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项目规划和产品流通、销售、加工方案,在引进资金,促进流通,加强合作,创建品牌等方面成绩显著。

⑥能指导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本专业技术工作。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师合格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取得初级(助理)农业技术称号5年以上;

④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且成绩合格或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半年以上取得结业证书;

⑤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或被县(市、区)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科技状元等荣誉称号;

⑥在县(市、区)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⑦受县(市、区)政府表彰的示范户、专业户。

(四)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评定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

1.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两项。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

①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水产等专业技术工作,熟练掌握本专业生产技术知识和技术要点,独立制定生产计划、技术工作计划或规划,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定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②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能倡导开展科学试验,及时引进和推广省内外先进技术,分析解决当地生产及业务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③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有独到的生产、经营方法,近3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5倍以上,并带动周边农户(至少2/3以上农户)共同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④能够运用本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独立处理经营活动中的业务问题。能进行经营业务的洽谈、经营合同的起草,具有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⑤熟悉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具有熟练的实务操作的技术和技能。有丰富的农业经纪实践经验,熟悉市场行情变化,有较强的创新和开拓能力。

⑥具有承担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培训施教能力,或具有讲解、传授本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经历。

⑦能指导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

①大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1年以上。

②获得劳动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技师合格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

③取得中级农业技术称号5年以上;

④获得市(州)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或被市(州)级以上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科技状元等荣誉称号;

⑤在市(州)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⑥受市(州)政府表彰的示范户、专业户等。

第十一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工作由相应评(认)定组织负责。高级职称由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中、初级职称分别由中、初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认定委员会负责认定。高级职称的评定工作每年进行1次,中、初级职称的认定工作每年应不少于2次。

第十二条各级评(认)定委员会的组建应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由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各市、州人事职改部门负责组建,报省职改办备案;中、初级职称认定委员会按原农民技术职称管理权限分别由各市(州)和县(市、区)负责组建。

各级评(认)定委员会组成人员,要从取得农业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遴选,并充分考虑其专业覆盖面。评(认)定委员会成员应是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或具有较高技术职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组织纪律性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须在15人以上,且必须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认定委员会由11-13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初级职称认定委员会由9-11人组成,其组成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1/2。

第十三条评(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程序是:推荐、审核、评(认)定、颁证。

(一)推荐。按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范围和条件,对符合本通知第五、九条规定的人员,由其所在的村委会或相应的专业协会负责推荐并提供相关材料,具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主要业绩、贡献、成果,以及相关的证书、证件、证明等,并由被推荐人所在的乡(镇)政府将有关材料报送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拟评(认)定高、中级职称的,由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按行政区域管辖权报送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对暂不具备组建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市、州,其相应的评定工作由省职改办负责委托。

(二)审核。被推荐评(认)定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其推荐材料由推荐单位送当地乡(镇)政府审核,经审核材料属实的,由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并负责将有关材料报送相应评(认)定工作部门(机构)。对推荐材料的审核,要重点审核能证明被推荐人主要业绩、贡献、成果的相关材料是否属实,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三)评定与认定。各级评定委员会应根据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的有关规定、要求及评(认)定标准条件,对被推荐人进行考核、评定或认定。具体的评(认)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会议形式或现场考评的方式进行。以会议形式进行评(认)定的,必须有2/3以上的评(认)定委会成员出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超过评(认)定委员会组成人员1/2以上才算通过。以现场考评方式进行评(认)定的,其考评标准须逐条量化,参加现场考评工作的评(认)定委员会成员仍应达到评委会组成人员的2/3以上,并根据现场考评情况对被考评人进行逐项打分,经统分计算出的平均分数达到60分及以上的才算通过。

(四)公示。对按规定程序通过评(认)定相应职称的人员,由人事职改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10天。对在公示期内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组建评(认)定组织的部门(机构)进行查实,并由市(州)或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按其管理权限,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经公示无异议的,初级职称由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行文公布认定结果;高、中级职称由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公布评(认)定结果。

(五)颁证。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各级人事职改部门颁发省人事厅统一印制,人事职改部门加盖印章的《四川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证书》。高、中级职称证书由市、州职改办颁发;初级职称证书由县(市、区)职改办颁发。

第十四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要坚持重实际操作能力、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要将申报人员所从事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将申报人员自身的科技应用能力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有特殊技艺,贡献突出的人才,可不受学历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的限制。

第十五条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符合评审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条件的可申报评审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由省职改办直接推荐评审高级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对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推荐参加各类优秀专家的评审选拔。

(三)取得高级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申报省外专局引进国外人才项目或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四)受聘在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享有与聘任单位平等签约的权力。

(五)乡镇农业基层服务组织和集体单位在农村招聘农技人员时,优先从具有相应农业技术称号的人员中挑选。

(六)在进入农村人才市场进行人才引进、交流和劳务输出时、优先选拔推荐。

(七)优先与单位或农户签订有偿服务技术承包、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推广合同。

(八)优先参加技术培训、讲座、交流、进修或应邀参加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或应聘到外地传授技术。

(九)优先获得有关部门提供的学术技术资料、信息等。优先参与农业开发项目和获得贷款。

第十六条获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积极钻研业务和参加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努力完成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任务,带头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积极向当地群众传授科学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三)积极提出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地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第十七条取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按照国家和省对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主动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统一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规划,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为他们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八条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对本地区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认)定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的问题,各市、州人事职改部门要每年定期将本地区取得相应职称的人员总量及相关工作情况书面报省职改办。

第十九条本办法下达后,不再进行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四川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原制定的关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有关规定均停止执行。

第二十条原已通过评审取得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持《四川省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到当地人事职改部门加注专业类别,或重新换发《四川省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证书》。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各项规定中凡有量化要求的,均含相应规定之最低量化标准。

篇5

一、植树造林,构筑绿色屏障

认真总结以前年度定植防护林经验,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了各农场摸底调查,在种植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规划建设地点、测算碱土量,对建设地点进行拉运碱土97491方、换沙子43860方、平整林带进行管道灌安装13.2公里。 2014 年园区防护林建设计划任务50亩,按照1×1的定植模式已完成绿化林任务,新种植防护林188.3 亩,其中富民安居绿化82.9亩,植树49650株,补植16.6亩植树655株,农田防护林及护路林105.4亩植树23216株,补植239.3亩植树79680株,总苗木数量15.32万株。

1、____管理科技培训

按照管委会工作安排,在田间开展农业专家大讲堂活动,邀请新疆农科院吐鲁番农科所研究员来园区为枣农进行实地授课,春季组织3场培训,各农场枣农280人参加枣树修剪管理技术,夏季组织4场培训,各农场枣农106人参加枣树花期修剪管理技术,提高园区枣农管理技术水平和病虫害防治知识,为园区枣农增加经济收入提供技术保障。在园区管委会的协调安排下,邀请地区技术服务组在各农场进行枣农实地现场技术指导,发放枣树管理技术材料1500余份。

2、____标准化管理示范园

____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建设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枣农积极性较高的枣园,每块地在50亩以上。示范园要均匀分布,合理确定幼龄、成龄示范园比例,共建成____标准化管理精品园⒈6万亩。把红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建设作为推动林果业标准化技术措施落实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建设典型技术推广示范园,使所有____种植农场都有1-2个高标准示范园,每眼井都有示范户,每一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3、____安全越冬

为认真贯彻落实《地区____安全越冬措施及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场会》精神,进一步规范园区____冬季田间管理,确保枣树安全越冬,以科学方式管理枣园,加快提升____枣园科学管理水平, 发放安全越冬宣传单960余份。

今年,我站根据《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实现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转移要求;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方针,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开展枣瘿蚊、红蜘蛛等虫情调查工作

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安排,对枣瘿蚊进行了虫情调查: 1、越冬卵调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 ;2、调查成虫在6-7-8月上中旬; 上述调查是以标准地调查为主,线路调查为辅,作为定期调查的补充。及时掌握枣瘿蚊、鼠害的发生趋势,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枣树一号病”的调查工作

按地、县林业部门下达的关于做好“枣树一号病”幼虫期监测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抓好监测工作,并与各农场、合作社签订“枣树一号病”防控目标管理责任书,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以促进园区红枣产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从5月10号开始每3天一次检查黄斑,每10天一次换黄斑,上报结果,监测结果未发现“枣树一号病”。

3、病虫害测报点工作情况

严格按照县森防部要求,及时参加林业有害生物预测和防治培训,本站3名森防员参加此次培训。除此之外还从地、县林业部门邀请专家到我园区进行现场培训,共现场培训次数到达10场,监测信息10次,监测周报26次。

1、按照园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安排,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访民情入户走访,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和惠民政策落实及对农场、园区的发展意见和建议,及时将户农户意见和存在的困难反映上报,化解矛盾凝聚民心。

2、园区管委会按照自治区棉花面积统计核实实施方案,本站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并按要求由农场对复核统计表进行张榜公示,以确保农户利益不受侵害。

3、完成白石头牧场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入户摸排工作,为园区建设成为平安园区打下建设基础。

1、计划建设防护林30亩,富民安居绿化20亩。

2、计划建设____标准化园5000亩。

3、切实做好防护林、____管理及“____一号病”虫害预防宣传工作。

4、利用____精品示范园

举办科技培训班6次培训500人。5、在管委会的统一安排下,积极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惠农政策宣传活动。

篇6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1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气象卫星、雷达技术、中小尺度监测网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也在人工影响天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

1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内容和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包括防雹、防霜、增雨、增雪、消雾、消雨等,指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雷达、卫星、气象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技术的辅助,利用飞机、高炮工具以及火箭等对大气中的局部云体部位发射干冰、碘化银等,使其发生物理、化学等变化由此实现预期的气象影响,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人民生活、生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就是人工降雨、人工防雹。这2项目的作业次数位居世界前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经成为各国各级政府实现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 人工影响天气的重点应用

2.1 人工防雹消雹,避免和减轻农作物受损

中国除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冰雹灾害发生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冰雹灾害天气,特别是在北方的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会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工防雹消雹作业来减轻自然灾害,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需求,合理的进行作业点的布控,形成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相结合的防雹系统,结合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防雹作业,从而有效的避免和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所造成的灾害,实现稳产增收。

2.2 人工增雨,保持农业增产稳产、降低森林火灾

在旱多涝少的区域和季节,常常利用农作物灌溉来缓解旱情,但是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人工降雨就可以实现节水型的灌溉。人工增雨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这种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地表水不足,河道锐减,甚至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此时可通过人工降雨转移水资源而不至于影响农业产量和居民生活。在山林地带,秋冬季节极易引发火灾,提前在火灾高发季节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杜绝森林火灾,从而避免林业方面的损失。2006年1月,平顶山市各地降水严重不足,干旱频发,林业火险处于较高的等级,市气象局根据有利天气情况,针对性的实施人工增雪作业,及时降低了林业火险等级,解除了火灾高危状态。

2.3 人工消减云雨雪,有利于大型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对天气有特殊的要求,在技术条件、天气条件和后续保障物资设备均具备的情况下,可适时通过人工影响作业实现消减云雨,满足重大社会活动顺利进行所需求的天气条件。

2.4 人工影响作业的其他应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工影响作业在机场、高速公路等人工消雾上也有一定的应用;目前已探究并逐步开展了人工防霜、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空气温度等实验和服务活动,逐步的拓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仍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系统化水平不高,技术及其标准、规范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探测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人工影响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防灾减灾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求。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人工影响作业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总结和评估,实现政府和各部门协调合作,为人工影响作业打下稳定基础,才能使其对农业稳产增收、国民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服务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标准化;现状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 作用

1.1.1 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 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论文百事通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 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 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 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 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 重要性

1.2.1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 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

1.2.3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 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现状

2.1.1 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 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 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 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 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 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223 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 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 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 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 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 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 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篇8

1·1作用

1·1·1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重要性

1·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1·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现状

2·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存在的问题

2·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3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3·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张吉国.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6(2):38-41.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科技素质 问题 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根据多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实践的认识,现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

目前全国各乡镇虽然都建立了农技站和林业站,但有的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却不负责推广农业技术;个别乡镇没有农技人员;有的乡镇有农技人员,但却被政府抽调去干一些其他工作。

另外,运行机制也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忽略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具有的自主选择权,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2.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渠道不顺畅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但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且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由于经费紧缺,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开展必要的培训、试验推广,差旅费也难以及时报销,技术人员只好蹲在单位里,无法深入到乡村进行推广和技术指导,农民的技术水平无法到提高,严重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

3.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全国农业基层推广人员中,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具体表现为老龄化、学历低、总体素不高。此外,在调研中我们中发现,乡镇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与当前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只懂粮棉油,不知名特优”的现象十分普遍。

受编制的限制和待遇低,人员得不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

4.农民的科技素质薄弱

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限,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不能从根本上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有足够的认识,有时不懂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对使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从而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在实践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来推广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要加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制定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维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作。

3.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具体做法是: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上,动员己调出农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归队,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工作,并清除不称职人员。另外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除了给予必要的福利待遇外,在晋级、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还要定期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科技,向农民传播新方法。

4.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应用者。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等,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尤其要抓好村级干部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科技骨干。同时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力度服务于三农,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积极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历程,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志.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2).

[2]王宏艳,郜云飞.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榆林科技,2008,(2).

[3]卢茂凯.新形势下创新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8,09.

篇10

关键词: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我国北部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资源和世界最大的人工防护林,我国北部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他地区有少量的山地林区和人工林区。我国北部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把林业经济的发展摆在了空前高的地位,随着对林业经济的不断投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有林权改革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近些年,对林业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北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必须立足于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全面系统的总结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结合我国北部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给出了一些促进北部林区经济增长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有所帮助。

一、林业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林业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是借鉴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要素,即林业工作者以及林业人力资本。二是资本要素,即对林业经济的财力物力投入,这是林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林业用地要素,即林业赖以生存的林地面积。林地面积的大小是林业产值大小以及林业经济潜力的重要衡量因素。四是科学技术含量因素,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林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劳动产出效率,是发展林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因素,制度的变迁以及国家对林业经济的政策措施是林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研究表明,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的林业政策是林业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作用,协调好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比例关系才能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带来林业产值总量的提升,森林资源的丰富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以及区域经济生态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林业政策的地区差异,林业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北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山区,这就使得各个地区林业政策的不同,造成森林资源的供需存在空间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越发紧张,即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生态安全的环境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和政策差异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北部地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落后,造成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人工造林的速度跟不上森林开发的速度,导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用地的营养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二)林业投资渠道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森林资源形成周期长的影响使得林业的投入和生产存在很长的时间差的特点。这种长期性投资使得更多的企业更愿意选择除第一产业外的其他产业进行投入,尤其是木材加工生产。这样使得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建设发展缓慢,甚至较为落后。再加上国家对于林业产业的战略改革,使得企业以及社会对于林业收益的投入更加望而却步,至少当前的现状是如此。另外,在不少林区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挪用公款,擅自改变林业工程资金投入计划,以及重复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北方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有的林区几乎没有相对应的应急设施,导致北部大部分林区基础建设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林区投资渠道不稳定,资金投入的不稳定性使得林区没有进行林区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资本,国家的财政拨款也只是重点项目的投资,很难达到全方位的覆盖。二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制约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相关设施的竞标和投入。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林业发展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林区的保护工作,还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的科技投入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才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内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整体较低,有的甚至微乎其微,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整体处在一个极度偏低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比重偏低;其次对于林业的高科技研究项目和机构较少;再者,科学技术的产品以及技术推广较为落后,更谈不上普及现代化技术。这种粗放型林业经济与当今社会林业所处的重要地位极为不符。

(四)粗放型的林业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中,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当前社会对于林业产业的需求极度不合理。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一是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开采森林资源,二是在产品加工产业主要是低端的木材加工,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三是科技含量微乎其微。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够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供需关系以及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失衡,更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整体依然是以木材生产和初加工为主。林木产业加工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市场占有率有限。

三、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的出路

综合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以及我国北部林业的特点,结合我国北部林区的现实问题,要加快我国北部林区改革的步伐,调整北部林区的产业结构,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协调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一)协调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关系

加大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投入是提高林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是要注重林业增长要素投入的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只有在准确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以更加经济的比重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协调,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增加科技的投入,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

加大林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林业技术人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对林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增加林业经济的科学投入,调整林业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北部林区乃至全国都要做的首要目标,改变落后的增长方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从粗放型产业结构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过度,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刺激效应

研究表明,制度的变迁对林业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退耕还林,以及林区国有化改革的背景下,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林业经济问题依然突出,林业产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今时代前沿所考虑的重要课题,政府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设立更多的林业研究项目,更加准确的把握林业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俊华,王耀德,程月明.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2]程丽.漠河县木材粗加工企业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