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类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0:0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技术类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技术类个人总结

篇1

一、 关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文体和特点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一种说明类的文体,目的是向别人介绍自己一定时间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反映本人的技术水平。它有以下4个特点: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4)经验性

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 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二、 关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写作的中心思想

写什么文章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有一个写作目的。所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写作也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通过技术总结反映出本人已经达到或接近所要申报晋升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要求。说明在资历上、学历上、业绩上、技术水平上等几个方面符合自己要申报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要求。如果把这些方面阐述清楚了,就达到要求,就说明这篇总结是合格的,否则这篇总结应当重写或修改。

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各个等级的职业(工种)都有明文的标准。考生要申报晋升什么职务,必须要将这个职业技术标准搞清,(这个标准就是我们的《国家职业标准》)明白达到什么条件才可晋升,衡量自己条件是否具备,具备条件的要通过总结反映出来。6

三、 关于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材料准备

在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之前,需要进行材料的准备和内容的构思,最好按年度列出专业技术工作项目清单以及论文篇目清单(选择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项目和论文)。这个清单做为技术总结的一份素材,然后再分门别类地组织到总结之中。总结材料来源于个人的工作经历,所以材料的积累应该在准备申报晋升之前。平时考生要对照申报的职业技术标准,查漏补缺,及早准备。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多干一些技术性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平时不努力,申报时才准备,那就晚了。

四、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写法

关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写法,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组织材料,但是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一般有按时间顺序写法;有按工作类别或工作部门写法;也有按申报技术职务要求的标准,列小标题写法。对于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历简单,专业技术材料不多的人员,一般按时间顺序写,按年或按月写个人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企业参加技师考评的同志,一般是工作多年的职工,工作经历复杂,就应该按申报技术职务标准列小标题写了。如选择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给人感觉层次清楚,内容丰富,条理性强。另外自己在填写评审申报表或材料摘录表时便于摘录。尤其是申报较高技术职务时,建议应用这种写法格式。

五、 关于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注意事项

首先,撰写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总的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这点要贯穿于整个材料的始终。总结选用的材料必须实事求是,查有所据。必要的要提供原始材料。在申报审查中,单位主要领导要审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的真实性,同时加盖公章证明材料真实有效。公示或集体考核打分工作,也是为了防止某些人为了符合申报条件,采取不切实际的夸大个人作用方式填写有关材料,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篇2

一年一度的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为使有关专业人员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业务工作报告,提高评审工作质量,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结合近几年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就个人业务工作报告的写作格式及要求,建议如下:

一、个人业务工作报告的作用和地位

个人业务工作报告,是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材料之一,不仅是个人业务工作情况的总结,也是业务水平、能力、成果的展示,更是评审委员会了解与评价申报人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报告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专家对申报人的评价结果,所以写好个人业务工作报告很重要。

二、总体要求

业务工作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人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工作成绩及履行职责情况等。

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个人自然情况、简历及专业工作经历;二是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三是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四是、论著、研究报告等学术水平情况;五是继续教育情况。

三、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个人简历应按工作岗位、职务的变动分别、分段填写。专业工作经历主要指任现职以来所从事的代表个人能力与水平的专业工作,同时应注明个人所起作用(主持、参加、独立承担等)。

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主要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包括个人任现职以来所获的荣誉。

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是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要详实。要求提供反映出水平、能力的主要专业工作总结,特别是要把所取得的成果、效益及在促进集团公司发展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报告中体现出来。即:主持哪些课题,课题进展情况,有哪些创新,取得哪些突破,通过哪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等。

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本专业理论知识、学术水平,应在业务工作报告中反映出来。报告中除了概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水平、价值外,还要注明的刊物名称及时间,以及个人承担情况(独立、合著等)。

继续教育主要指任现职以来参加的本专业业务学习与培训,也包括学历教育。报告中要写明反映继续教育学习的课程、(政工专业继续教育内容,根据政工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和需要确定,每年上半年为和省委要求的当年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下半年为政工干部专业知识学习)。形式、时间等,(根据文件规定,中高级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初级人员不少于40学时),特别要总结出学习后的收获和提高以及对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四、其它要求

1、业务工作报告是个人任现职以来本职业务工作的高度概括,不要把任现职前的工作再总结进来,也不能写成流水账。

2、业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水平、能力、效益、成果应客观、真实,要与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相符,属集体创造的成果应注明个人部分的作用。

3、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等方面的总结,要对应所申报级别的资格条件要求去写。

4、申报高级资格人员的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在3000字左右,申报中级资格人员的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在20__字左右,申报初级资格人员的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在1000字左右。

篇3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专业技术职务 评价考核

一、引言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作为职称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人才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更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人民银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进一步强调要丰富专业人才评价手段,研究建立以岗位设置和任职资格管理有机结合、体现中央银行特点的专业人才成长通道。

但是,当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仍存在一定问题,诸如:评价标准过于宽泛,评价方法较为单一,与岗位任职要求不匹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约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持续成长。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从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手段角度出发,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结合人民银行职称管理现状,提出构建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具体思路及任职评价的主要指标,为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和能力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的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是指一个人胜任职位的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所有能力。Spencer在其著作《工作中的胜任力:绩效优异者的胜任力模型》中认为胜任力是一种个人潜在的特征,与有效或优异的工作绩效相连,表明的是一种思考或行为的方式,一种跨情景的泛化的行为或思考的方式,而且持续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越是复杂的工作,与工作技能、智力以及文凭相比,胜任力对于有效的工作绩效的取得就越重要。

在国内,仲理峰等人给胜任力的定义是:胜任力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是倾向性的等等。彭剑峰认为,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反应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它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驱动并区分绩效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的总和。

目前,虽然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在其特点方面还是已经达成一些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多维性,即胜任力涵盖多个因素,如知识、技能、动机、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等;二是绩效关联性,即胜任力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员工胜任力预测员工绩效;三是可测性,即胜任力是可区分、可度量的,可以将胜任力划分为若干种类和不同等级;四是针对性,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胜任力要求;五是动态性,即胜任力要素与程度随工作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动态发展的。

(二)胜任力模型及其分类

胜任力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的组合。公认的胜任力理论模型是由Spencer提出的冰山模型。该模型把人的胜任力形象描绘成一座冰山,冰山水下的部分指人的潜在特征,冰山水上的部分是容易被感知的表象部分,按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可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性格特质、动机等6个层面,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胜任力模型理论为我们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工具。胜任力模型是根据人员在胜任力特征上的表现状况来描述人员在相应职务岗位上的履职情况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的主要对象便是履职能力。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的解析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体系,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具针对性,使评价结果与岗位任职要求更为契合,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评价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构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的思路

(一)构建通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思路

胜任力模型构建一般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根据组织的战略来研究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二是根据对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组织成员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来分析二者之间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提炼出能够区分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的能力素质特点。第一种方法强调组织战略要求的能力与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可能在当前的组织成员中并不普遍,但对组织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未来导向性,适合面临战略转型期的组织使用。第二种方法主要关注当前的优秀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特点并以他们为标准建立模型,从而能够确保胜任力模型的现实适用性,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仅仅是对当前与过去的优秀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特征的概括,未能反映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适用于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组织。具体到人民银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当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同时兼顾第一种方法,这样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模型的假设与验证国内外常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针对以上研究思路与框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采取360度问卷调查为主,行为事件访谈、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小组座谈为辅的方法较科学较易操作,理由有三:一是360度问卷调查是全方位调查,样本量大,评价主体较全面,其结果的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高;二是行为事件访谈法样本较少,操作较难,被访谈人按目前评价标准很难确定其绩效优秀的可靠性,其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决定其表述的行为事件关键要素提炼的难易程度;三是除了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和360度问卷调查外,还采取了专家小组座谈法,重点讨论分析指标要素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使评价角度更加全面。

在模型假设构建阶段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提炼归纳出那些出现次数最多的胜任特征要素并将其作为胜任特征通用模型的特征要素,然后,将提炼出的要素编制问卷分别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建立胜任特征通用模型。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的主要标准

据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出现次数在8次(25%)以上的有15个,分别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成就导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式思维、主动性、自信、信息寻求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坚韧性、注重细节、概念式思维。

根据以上要素及通用胜任力模型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评价标准,一是自我效能,包括4个要素: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性和坚韧性;二是思维与认知,包括5个要素:分析式思维、概念式思维、成就导向、创新意识与能力、注重细节;三是职业素养,包括6个要素:责任心、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业绩、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信息寻求能力。

四、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考核标准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机制,获取合适的人力资本增量

建立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选任机制,重点对拟任人选的综合素质、能力、个人特质等进行评估,利用这些胜任力考核标准和方法,可以更科学地判断候选对象胜任岗位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要素,做出其是否适合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聘任的判断,真正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充分匹配。

(二)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评估机制,激活现有人力资本存量

现有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工作难以量化、非程序化。以胜任力模型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建立以专业技术岗位考核指标为具体内容的胜任力考核体系,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其进一步明确了个人素质的发展目标,必将对进一步增强个人自我管理意识,有效地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工作机制,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篇4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职能和任务要求,其依法出具的检验报告书必须科学、真实、准确,而决定实验室检测/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等各个方面,其中第一要素为人员的科学管理,要求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拥有一支各类专业人才齐全、技术全面、能快速应对食品药品突发安全事件的精英队伍。如何科学管理和规范建设这支队伍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是实施人力资源技术信息储备和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础。人员技术档案是全面反映人力资源整体情况,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基础,现就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作以探讨。

一、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作用

1.满足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工作,能便于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队伍各类专业人员现有的状况,为合理使用、培养和开发利用各类专业急需人才,提高专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专业人员快速应对和处理各种饮食用药安全突发事件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满足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人才管理要求。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能够完整地记载各类专业人员的资历、能力、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并运用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能为各项科技工作招聘、人才交流、推荐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人力资源储备提供详实、可靠的材料依据。

3.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各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按照相关准则和法规,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管理,确保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满足服务社会的需求。

4.满足实验室认可/认证工作的要求。《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或校准、评价结果、签署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人员的能力。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所以,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程序,也是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及实验室认可/认证工作要求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与技术档案材料分类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食品、药学(含中药学)专业人员为主,同时应有医疗、生物、药物制剂、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档案管理、图书情报、会计、法律等各类专业人员,以确保各学科互为补充,合理配置。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应全面、客观、真实,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材料。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履历表、学历和学业证书(含毕业、结业、修业、肄业)及后继学历证书;各种专业技能考试、考核合格证、资格证;参加各种科技研讨会、专业技术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继续教育及能反映专业人员个人资历和技能水平的各种材料。

2.任职资格材料。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历次任职资格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任职聘书及检定员证、操作员证、上岗证、上机证、内审员证、监督员证、审核员证、评审员证等相关的任职证书。

3.科研技术成果材料。主要包括反映专业人员业绩的专业工作总结、技术报告;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主持或参与各项科研课题鉴定证书、获奖证明、证书及完成者证书;发明创造专利证书及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4.考核材料。主要指每年度对专业人员进行考核的考核登记表。内容包括:本人述职;培训进修学习情况;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情况;完成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创造发明及成果情况;工作失误、失职情况等。

5.其他材料。指专业人员参加各种专业学会、学术团体的聘书、聘任证及各类荣誉证书等。每一卷技术档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有:档案号、姓名、科室、最高学历、毕业时间、第一学历、毕业时间、第二学历、毕业时间、工作时间、职称、任职时间。论文信息管理:档案号、题名、出版时间、责任者、级别、(标有ISSN或CN)收录、数量、归档时间。论著信息管理:档案号、书名、出版项、出版时间、科室、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者一、编者二、编者三、数量、归档时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类别、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科室、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获奖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时间。学术会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会议内容、参加地点、会议时间、主办单位、科室、参加者、归档时间。培训、进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起止时间、专业内容、进修单位、参加者、培训鉴定归档时间。学术职务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科室、受聘者、归档时间等。

三、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

1.实施“一人一档”。为便于档案管理,了解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背景及岗位变动情况,需要建立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每人一套的技术档案。

2.将文件的收集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业务报告、年终工作总结,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等材料,医学科技成果,都属于收集的范围,应该随时注意收集;还可以制定规章制度,规定外出人员学习结束后及时向培训管理部门上交培训资料,由培训归口管理部门再向人员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等。

3.把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材料关。技术人员档案大部分是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形成的,评聘工作为个人技术能力和业绩的集中展示提供了机会,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经历、品德、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所以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定和技术职务聘任时同步收集材料,大量的专业技术证明材料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来收集。

4.在完整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档案管理人员逐人、逐项进行整理、编目、著录,整理完毕的技术档案材料,存放档案盒归档。有条件的机构,在保存文本技术档案的同时,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采用电子表格录入,将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的全部信息建立关联,集中表达在一个窗中的各页面内,直观地展示个人的基本信息、技g信息,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点击查阅本人的技术档案材料,最终达到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目标。

5.对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收集的论文、成果等个人技术材料,要建立严格的登记手续,同时,对散失在外没有登记的文件材料,各有关科室要集中收到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避免遗漏,定期收集。要做好这方面的收集工作,还需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篇5

一、个人专业技术基本情况

本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草业科学,在畜牧方面主要学习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学、饲草营养价值评定、动物营养学等相关专业,在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牧草加工调制、饲草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坚决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虚心向单位老前辈等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在认真干好自身岗位职责工作的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协助其它同事完成单位工作。在工作之余,自觉不断学习各类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业务综合水平。

二、任现职以来技术工作

任职以来,本人继续坚持孜孜不倦、严于自律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主要工作业绩有:

1、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设计工作。参与了全县30多个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图纸设计工作,这些场(小区)都有配套设施管理房、兽医室、饲草棚、青贮池等,管理区、生产区、饲草料加工区、粪污处理区分离;参与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前宅后院”暖棚圈舍图纸设计、修建指导等工作。

2、禁养区划定工作。参与了《民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修订工作,优化了我县畜禽养殖产业的布局,切实加强了环境监管,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根据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我认真配合相关领导和同事,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2016-2018年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没有重大疫病发生。

4、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配合单位同事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和主管局相关文件精神,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养殖(大户)户、贩运户、屠宰户进行监督检查,与管理相对人签订各类责任书和承诺书,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等台账,同时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检测工作,深化“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畜牧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了动物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5、畜禽粪污整治工作。配合单位同事对辖区内禽畜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针对部分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随意堆放废弃物、畜禽粪便、生产污水、恶臭气体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并责令及时整改,严厉杜绝畜禽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6、草原减畜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县畜牧兽医局完成了南丰镇草原减畜工作,有效加强了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7、办公室工作。一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制作报送各类表格、文档;二是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等各种存档文档,确保各类工作有迹可查;三是认真完成上级单位检查考核前资料的准备整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四是对上级单位发放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时上传下达,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和管理。

8、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中,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工作经验同时,还适时认真总结形成书面理论成果,积极向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9、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1月,荣获2015年全市畜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18年2月,荣获在2017年度全市畜牧工作先进个人。

篇6

一、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征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以自身的技术能力在研发过程中担任主要工作的行为主体。此类员工的知识来源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或完成相关领域高等教育,因而具有以下绩效特征:成功需求,希望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达到实现自我的需要;存异的归属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保持自身专业技能与行业发展现状一致,通过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因而对组织的归属感较其他员工而言较低;权利需求较少,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单纯的人事管理和管理权利较为淡漠,而对于项目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则更能提升其兴趣;工作自主性需求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尊重知识,个性鲜明,希望得到自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中强调自我引导和自主管理。

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常见问题

(一)缺乏对绩效考核的科学认识

多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与实施。企业虽建立了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整体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清晰,部门绩效目标以业绩为主,在内部并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专业技术人员对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和部门重点工作任务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因而专业技术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即完成业绩任务。

(二)对工作特点缺乏分析

多数企业的现行的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全面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原因是没有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员特点和工作特性进行深入而科学的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结果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而工作结果难以量化,工作过程具有创新性且难以考核,个人工作业绩与团队工作成果难以区分。专业技术员工的工作绩效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具有阶段性和滞后性之分,具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之分,团队业绩与个人绩效难以衡量区分等特点。如若在考核过程中未考虑到以上因素,所谓的考核就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绩效,绩效激励和促进提升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三)缺乏成长帮助

绩效考核结果与运用缺乏对员工成长的帮助。结果分析没有达到应有之效果,考核结果反馈与考核结果应用只是实现了部分作用,考核结果反馈形式化,结果运用维度多倾向于薪酬调整和奖金发放。对员工工作绩效现状、绩效优势没有起到提升和保持作用,因而无法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绩效考核对员工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表现薄弱。

三、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工作要点

(一)参与设计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来源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将管理者单方面的任务分解转变为员工参与的绩效目标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是企业对其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努力实现的工作任务。确定科学合理的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有利于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利于提供工作指导和提升绩效。管理者侧重指导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员工具体岗位目标是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的细化,因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目标目标设计应与企业和部门保持一致,且强调目标的简明和数量合理。

(二)有效地收集绩效信息

系统准确的绩效信息是进行绩效考评的依据。从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点出发,绩效信息的收集从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两方面进行,一般包含:工作目标的达到情况,工作绩效突出信息,与员工就绩效问题的谈话记录,员工收到表扬或批评的情况,员工为达到绩效目标的提升方案。在此基础上提供以事实为依据的人员工作情况记录,目的是绩效考核有据可依,对人员的工作行为、态度等信息的掌握,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对其提供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即时有效的考核反馈

即时有效的绩效考核反馈可以使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共同确认考核结果,对绩效误差及时纠正,达到促进绩效改进的目的。即要反馈工作中的不足和不良习惯,也要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和积极行为;即要重视绩效考核后的正式反馈,也要强调绩效过程控制的即时反馈。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点,建议采取形式多样的沟通性反馈,通过工作间隙、走动管理、面谈等形式开展,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动态、工作压力、工作难题进行掌握和指导,改善绩效缺陷,强化绩效优势。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分析

对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是绩效结果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绩效结果分析着重从绩效信度与效度、整体绩效水平分析、个性与整体性问题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考核记录和数据材料来分析产生考核结果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之处,分析绩效管理执行情况,加强考核过程监督和考核纪律,分析考核结果应用情况。

(五)全面的绩效结果应用

篇7

本人xxx,自199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22年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本人一直主要从事建筑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先后从事过设计、监理等岗位的的工作。在此期间,本人严格履行个人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及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工作简历

1994年7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大学,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设计院参加工作。

1994年7月~1995年7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设计院实习,主要从事热工工艺设计及工程管理的工作,并于1995年7月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

1995年7月~1997年3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任助理工程师,从事热工工艺设计。

1997年3月,因工作需要,调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工程监理公司,从事工程监理工作,先后任监理员、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

1997年3月~2000年12月,在玉门石油管理局工程监理公司,从事工程监理工作,期间完成了玉门石油管理局炼油厂工艺管网改造项目、玉门石油管理局消防大队炼油厂消防队项目、玉门石油管理局酒泉退休基地项目的工程监理任务。

期间,于1999年9月,取得了工程师资格,并于此后,一致被聘任在工程师岗位。

2000年12月~2005年5月,在四川省什邡建筑勘察设计院,从事水、电、暖设计工作,期间,于2001年通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并在2001年7月~2005年5月,在四川省什邡建筑勘察设计院监理公司兼职工程监理。

2005年5月,四川省什邡建筑勘察设计院改制,更名为四川意莱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5年5月~2010年7月,在四川意莱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水、电、暖设计工作,任设备专业技术负责人。

2010年7月~2015年1月,在核工业西南设计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八所,从事水、电、暖设计工作,任设备专业技术负责人。

2015年1月起,在成都衡泰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暖通设计工作,同时兼职工程监理工作,任专业专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总监。

二、严标准、严要求,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是设计还是监理,工程质量与安全都是建筑行业各个岗位的生命线。只有严标准,严要求,确保严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以来,我一直以这一原则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踏踏实实做事,恪守法律法规和执业道德,严以律己,一切从有利于工程的角度进行工作,坚守岗位职责,坚持工作原则,能力做好每一个项目。我曾经参与设计的“四川蓝剑科创元管理中心办公楼”项目荣获“德阳市工民建工程设计二等奖”。

在每一个工作岗,在设计、监理的实践工作中,均以规范、标准、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坚守设计、监理原则,工作尽可能的细致,对每一个技术问题都不马虎,坚持将其理解吃透,竭力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使自己的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对技术要求严格把控,当业主为降低投资提出的技术要求,严守规范底线,通过耐性、细致、专业的技术咨询,引导、说服业主,并与各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在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共同设法尽量满足业主的合理要求;当施工单位提出技术经济变更时,坚守技术原则和工作流程,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予以否定,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力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通过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坚持对自己对工作严标准、严要求,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各合作单位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在设计工作中,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好各个专业之间,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又要理顺与业主、施工等合作单位的技术交流,还要的敢于尝试,想方设法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再这中间,我对自己的工作严标准、严要求,不拍繁琐,坚持原则,将可能出现的各种工作失误将至最低,使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三、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素质,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专业业务能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历任多个工作单位的设计、监理工作,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我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刻苦专研,决不放弃,锐意进取,使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加工作以来,我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指示领域,坚持认学习,踏实工作,坚持原则,严守法规,恪守本职的原则,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工作中,为做好本职工作,我一直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例如,为尽快完成从手绘制图设计的模式到电脑制图,电脑办公,多媒体展示等现代办公模式的转变,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CAD、Office、WPS、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及应用技巧,并将所学积极的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很快便熟练的掌握了电脑办公的现代办公模式。又如,为适应从设工作计岗位到监理工作岗位的的转变,我积极参加相关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相关技术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所学尽量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在工作中做到细致大胆,遇到问题绝不放过,积极向周边技术人员请教,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广泛学习,很快便能熟练应用熟识图纸、监理施工、检查验收、资料管理等专业技能,很快便适应了监理岗位的工作。之后,我更是努力深入学习,参加相关培训,于2001年通过了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的考试。再如,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从原来单一的暖通专业设计岗位变为水、电、暖整个设备专业的设计岗位。为适应新岗位的工作,我积极学习,虚心求教,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做到边学边干,不懂就问,仔细研读规范,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同时严守标准,有错就改,不怕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掌握了水、电专业的专业技术,本专业的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自己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我都没有中断过对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努力钻研和学习,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在每一个新岗位都能很快适应,正是自我严标准,严要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使自己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

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将其融汇贯通,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因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始终保持在不断的进步中。在取得工程师资格后,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参加各类学习,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各类技术规范的更新,我积极参与各种规范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

篇8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机房管理员;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04-02

E-portfolio and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Room Administrator

ZHENG Qiao1, DU Yi-ning2

(1.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2. Computer Center,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Abstract: E-portfolio records computer room administra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path after practicing visually, efficiently and multidirectionally. It describes computer room administr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ir career. It beneficial to computer room administrator for accumulates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makes the team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E-portfolio; computer room administrato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新专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且大多与计算机密切相关,或者完全、不完全地依赖于计算机。因此,高校计算机中心的压力日益增大,机房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而高校对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越来越繁重的压力,承担越来越专业化的工作,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定位,成为高校机算机机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1 机房管理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

1.1 高校机房管理人员定位

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学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包括专职科学研究岗位、专职辅导员岗位,为专业技术岗位的主体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计算机中心的机房管理人员,属于专业技术岗位,是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实践教学领域,担当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能,负有管理、辅助及指导等重要责任。

1.2 机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机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指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1]作为实验技术人员的机房管理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大部分人员承担了一些公选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承担了机房管理、设备维修等管理及服务类工作,因而,高校机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不仅表现为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纯熟,而且还包括与教育教学及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2 机房管理员电子档案袋概述

2.1 电子档案袋定义

档案袋(Portfolio)是指在某个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收集的资料的有组织呈现。[2]对学生来说,可以是其学习某课程时,所有作业、试卷和各种学习心得的汇集;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是其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资料、教学成果的汇集;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是其在工作过程中解决的各种事件、遇到的各种难题的汇集。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个人了解自身的情况和定位,及时修正工作和学习方式,展示展示个人的经验成长,及时发现自身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弱点或不足,达到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发展的最终目的。

电子档案袋(E- Portfolio),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袋的电子化、网络化。国际上以研究电子档案袋著称的英国Helen C. Barrett博士给出了电子档案袋的定义:运用信息技术,档案开发者以各种模式(视音频、图片文本等)来收集和组织内容和素材。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研究者们将电子档案袋定义为高度个性化、可定制的、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展现个人的成长过程,对个人的事业规划、个人履历形成、工作和学习评价与鉴定等有支持作用。

2.2 电子档案袋特点[3]

1)电子档案袋能够展现个人工作、学习、个性和协作能力等方面随时间推移的成长变化情况,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和优势。

2)电子档案袋的多媒体特征,使得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和查询等过程变得十分方便和快捷。

3)网络为电子档案袋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可以让个人全方位地展现个人信息、资料和作品,记录个人成长的过程,体现出其个性化特征,操作性强。

4)电子档案袋具有档案袋最原始的属性――反思工具,个人可以对自己一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整理和反思,以促进下一步的发展。

5)电子档案袋发展至今,强大的网络交互性,可以与他人共享,相互留言,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

2.3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的内容

当前,专业成长档案袋的研究,只集中于学生成长档案袋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机房管理员和教师一样,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因此,笔者联系工作实际,结合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的文献研究,总结出机房管理员的专业成长档案袋,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个人资料:包括了管理员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每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教学工作信息:假如机房管理员同时承担了专业课、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工作信息也是档案袋中必需的内容。包括对所教学科的总体教学设计和阶段性教学设计,详细地记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计划、拟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巧、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等。

3)管理工作信息:包括各计算机房电脑的维护情况、更新情况,及相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记录等。

4)学习信息:包括专业培训记录、业务培训记录、学习进修信息等等。

5)评价:包括了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同事同行的评价、学校的评价等。这里所说的教师评价,即任课教师对机房管理工作、对机房使用环境、对计算机性能等的评价。

6)教学反思:包括了机房管理员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及学习活动的反思,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事评价、学校评价等的反思,对自己所参加的学习培训进行反思,以及对工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等等。

3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的意义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是描述机房管理员工作生涯中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机房管理员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深化,有利于整个机房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

3.1 从日常教学工作来说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集中了机房管理员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各种教学计划、教学资料,及教学视音频,学生的作品,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等,生动、直接、形象地记录了整个教学的过程。通过定期查询和反思,可以让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

3.2 从日常管理工作来说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了机房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的轨迹。如哪个机房哪台计算机的维修情况、更新情况;哪台计算机出现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是得到了解决,以及解决的方法;哪个机房新增了计算机,配置如何,性能如何,学生和教师的反映如何,等等。长此以往,这些记录,将成为一本珍贵的工作指南、经验宝典。

3.3 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来说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反思工具,它集中了机房管理员日常学习生活、科研工作中的各种学习资料、培训心得等,管理员个人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培训心得进行整理与反思,从而确定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规划下一个学习方案,然后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促进机房管理员专业化发展。

机房管理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4]对于高校的机房来说,由于学校经费等问题,计算机不可能每年更新,因而部分计算机的配置过于落后,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新软件、新技术,即使勉强装上,在使用过程中也易出现问题。同时,公共机房的病毒问题也是无孔不入,有时甚至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所以,管理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管理员不但要对机房内设备的技术性能了如指掌,还要对各种维修技能融会贯通,做到适时而用,从而减少故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经常从各种媒体实时地跟踪电脑软硬件的升级换代情况,向周围同行同事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电子档案袋的出现,使得各种资料信息电子化,不仅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以文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方式收集与呈现,而且查询非常方便,同时,电子档案袋作为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可以让机房管理员在同行之间进行切磋、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虚心听取教师及同行意见和建议,可以充分展示个人的信息、教学资料、管理工作经验、科研成果等,形式多样,是机房管理员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工具、途径和依据。

4 结束语

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目前的研究甚少,可以说没有,但是,它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首先,它是促进机房管理员进行专业学习、促进技术成熟的工具;其次,它也是一种与同行、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切磋的工具,同时,它也是机房管理员工作评价中的一个最重要最直观最真实的依据。机房管理员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了机房管理员从业后专业成长的轨迹,是自我反省自我升华的重要途径,同时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机房管理员专业化发展的动态,以提供更好的培训或深造机会,促进整个机房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华.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104-121.

[2] 张玉荣.电子档案袋在中职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成长关系模型;成长规律;政策建议

一、引言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国防实力,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在特定体制下关键要靠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根本要靠各级各类航空专业技术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在我国经济包括航空工业的转型发展期,由人力资本[1]向人才资本[2]转变,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系统探讨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关系模型

本文通过对中航工业集团各个不同板块不同地域的26家厂所727位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调研,通过文献提取、开放式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初步构建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内容: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外部环境、时间维度、综合能力。以下结合对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对图1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周期

关于人才成长周期理论,郭樑[3]认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三个阶段:方向选择与基层实践积累期,资源整合期,创新期或平台停滞期。张新跃[4]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航空工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按年龄可以分为基础、成熟、发展和收获四个阶段。袁曦临、曹春和[5]提出科研创新人才成长经历四个时期:初创期、稳定期、创造期、衰退期。本文把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划分为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即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准备期。准备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另一个阶段是刚入职后的准备。这个过程一般经历1年左右。成长期。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独立工作能力的成长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会出现人才的分流现象,一部分人可能转入管理岗位,还有一部分可能会离职或跳槽。这个阶段一般经历3—5年的时间。年龄在30岁上下。稳定期。大部分人在40岁前后,会出现职业生涯的平原现象,或者遭遇职业生涯危机,对职业生涯进行再次评估之后,强化或者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一部分人突破职业生涯危机阶段,进入更高层次的岗位,一部分人则会进入职业发展的停滞期[6]。这个时期,是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年龄大约在30—45岁(或者30—55岁)期间。衰退期。这个时期属于技术成果的全面收获阶段。但随着生理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作用,综合能力与科技产出成果进入一个衰退阶段,产出成果呈递减趋势。这个时期,主要是技术元老和导师角色,年龄大约在55—65岁之间。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7]提出“人才成长三因素论”,沈春光[8]认为科技人才能力成长受个人、教育、社会三大因素影响,罗兰青[9]则把影响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宏观的制度层面、中观的组织层面以及微观的个体层面。在本文提出的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模型中,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按照各自的特性,从两种可能的方向对人才的成长发挥着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工作成就。第一,个体素质。成长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自身。个体素质,包括个体的兴趣、志向、专业方向、品质、意愿和能力。对航空事业及技术岗位工作的兴趣、责任感,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顽强品质,这些都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平台,“人职匹配”是成才的必要因素。多岗位轮换,有利于历练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岗位层级,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职位序列之间、岗位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影响岗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第三,组织环境。就中航工业来讲,组织环境可以分为集团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团队层面三个层次。集团层面的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因素、企业体制因素、集团发展战略及政策。航空工业技术具有周期长、多学科、多因素、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长、培养要求高、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从航空工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航空工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处于由仿制到自主创新研制的过渡期,对自主创新研制飞行器的技术攻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制因素方面,中航工业集团的体制,本质上依然是国有为主的体制,国有企业文化的体制特点是目前航空工业专业人才生存和成长的基本体制生态。从战略来看,中航工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和军方是最大和最主要的客户,这就决定了其运作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从政策层面来看,集团下属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保密制度、沟通渠道等因素,会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速度和成长效率。企业层面的环境,包括企业的主业、所在地域、企业文化以及人才管理制度。企业主业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在地域和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的成长环境会有影响。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态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会对人才的成长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团队层面的环境。航空工业技术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决定了团队工作是航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群体,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第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包括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和水平、社会风气等。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重要,航空工业发展的需求越强,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机会就越多;国家基础工业体系越完善,整体发展水平越高,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就越有基础;社会风气,主要影响员工的时代心态;航空工业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我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我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航空工业先进的国家对我国实施了技术封锁[10]。总之,个体因素、工作岗位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成才。

三、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具有自身的行业、技术及职业特点,有其独到的成长规律,根据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访谈调查,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规律。

(一)个体努力优先规律

要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个体的兴趣、热爱、努力、执着、定力、志向、方向、耐心、执着、成就欲、责任感、荣誉感、甘耐寂寞、淡泊名利、持之以恒、协作精神、沟通交流、学习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若没有个人对航空事业的兴趣和努力,成长历程将会发生中断或停滞。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第一规律”。

(二)环境培育拔萃规律

如果说个体的因素决定了能力成长的可能速度和高度,而环境则决定了个体能力成长的现实速度和高度。这个环境包括行业、组织以及团队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宽松的环境(时间宽松、考核宽松、闲杂事务干扰少)、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自我掌控的节奏、公平的制度环境(机会公平、待遇公平)、良好的工作平台、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培训体系、畅通的发展空间、导师引路等。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优苗优育规律”。

(三)长周期、慢积累规律

航空工业的多领域、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性,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是一个慢积累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慢成长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后,才可能独当一面,担当重任。如果要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就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考核就必须考虑人才能力和态度的提升,必须有长周期的规划,长周期的考核和长周期的措施。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累积爆发规律”。

(四)历练磨砺成才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说到底是工程实践,需要了解工程的细节、工程的部件、工程的流程、工程的系统以及工程的总体结构和性能,这一切,只能靠工程实践历练成长,包括在工程失败中磨砺。从熟悉点到熟悉线,从熟悉线到熟悉面,从熟悉面到熟悉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的“干中学成长规律”。

(五)理论实践交互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是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融合的产物。没有理论指导,单靠摸索,单靠经验,技术创新就会事倍功半。没有工程实践,理论就会是空中楼阁,无法对工程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所有航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实质上都是个人的专业技术理论体系与航空工程实践的交互融合,并且相互促进。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两面一体规律”,即通过人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

四、政策建议

根据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周期划分以及影响因素理论,在遵循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等人才理念,对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树立“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发展理念

营造“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基石,平衡技术发展线和管理发展线人员的地位、待遇和价值,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平台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制定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及培养计划

针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类别、结构和规模,制定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级、长短结合的人才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招聘、引进和培养措施,分解目标,落实到基层用人单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中航工业发展的技术知识管理体系

师承制,是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11]。由于人才成长具有“最佳年龄期”和“用当其时”的客观要求,因此,建议在全系统实施航空专业技术知识管理,通过老专家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文字化,把零散经验和知识系统化、可复制、可传承,从而让更多的新航空人的成长成才有一个强大有效的知识技术体系的支持和滋养。

(四)构建系统内畅通开放的知识情报交流体系和平台

人才成长和知识创新有赖于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交流不畅,相互保守,结果造成重复研究,严重影响了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要在尊重发明、专利、首创知识权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让技术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乐意展示。另外,在全系统建立情报信息知识系统,情报共享,创造良好的情报信息条件,提升科技攻关资料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方便性。

(五)营造宽松自主友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培训;员工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65-01

建筑行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湖北省建设厅和湖北省统计局2006年5月联合的《2005年湖北省建筑业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134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0.90亿元。利税总额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利润总额26.63亿元。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122565元/人,比上年增长15.8%。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建筑行业中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这些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前进的推动力量,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

1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职能员工的培训重点及方式有差异

1.1 普通员工的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中体力劳动占有很大的比例。从事此类工作的多为农村进城务工的外来劳动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此类员工从事的工作多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因此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教育、基本技能学习和安全文明生产等。

(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由公司相关人员组织讲座,讲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

(2)现场操作培训。由熟练操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实地指导,上机训练,协助新员工掌握工作技能。

(3)安全培训。

1.2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行业中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方面进行把关,确保工程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顺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上。

(1)聘请行业内专家到企业内举办专题讲座,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2)委派技术人员脱产参加相关课题短期培训班的学习。

(3)委派技术人员回到学校进行相关技术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1.3 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建筑工程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多工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对现场突况的处理,对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对工程预算和工期的把握等。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者多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需要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参加以下学习。

(1)参加行业内相关管理性讲座的培训。

(2)参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学习。

1.4 企业决策者的培训

卓越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成功的企业决策者就没有成功的企业。往往决策者的平庸、无能是断送企业发展前途乃至使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者们更需要接受培训。决策者的培训应着重对市场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

(1)对行业内成功企业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

(2)参加MBA、EMBA等管理类课程班的学习。

2 建筑行业员工培训的展望

2.1 从工程案例中学习

在一个单位项目完结后,项目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自我实践中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建筑企业多采用以项目部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因此项目部间人员交流机会较少。企业应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教案,组织各项目部共同参与讨论。项目部间相互学习,推广好的经验,杜绝相同的失误一再发生,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指导。

2.2 建立企业学校

企业和学校的结合,既利用了学校在培训、教学方面的优势;又能使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至于和实践脱节,更贴合实际需要,目的性更明确,使参加培训的员工能尽快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技能。

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办学方式。对大型企业而言,企业自办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大规模的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就建立有知名的约翰・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克罗顿维尔),负责GE全球经理人的培训与发展,并全面负责员工培训发展的课程框架。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和相关学校联合办学,成本投入不大,更合乎企业实际情况。同样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2.3 创建学习型组织

从一般意义上的员工培训发展到整个组织的学习,是现代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帮助员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所需知识的方向过渡。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主要是对个人而言,随着对“学习”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已经扩大到“组织”的范畴。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组织在学习,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现了“终身的学习”和“终身的教育”。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

2.4 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培训的实质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人心。采用企业文化的培训,可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降低企业内耗,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统计局. 2005年湖北省建筑业发展报告. 2006,(5).

[2]吴晓,李立轩.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