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8: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作者简介:邬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唐蓉(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专项课题(编号:JxJG-12-13-25)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以从事教学的人都知道,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事实上是教学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会影响到教师的教,更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本课题组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涵、作用及其相关的核算方法。不论从理论的教学研究还是公司的实务操作都能清晰地将两者界定开来。让学的人更好学,用的人更好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是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中叶后期至二十世纪年代,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薄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会计制度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械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小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于是,体现科学管理方式的“泰罗制”取代了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为了泰罗制的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联系的计划、控制方法引进到会计中来,而这也被公认为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资本集中加强,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而成本会计则提出了目标成本、质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成本会计一直面向的是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们研究内容的交叉点,而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所以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叠内容的界定与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高校课程计划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结果实施方案效果展示
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现代管理会计脱胎于成本核算,臻于成熟后再回归母体,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统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的必然性: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没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本项目组将围绕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由独立课程形成一门相融合的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设计教学方案,以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对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2)组织并精选教学内容,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完美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财务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特别是引入成本与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
(4)转换传统授课模式,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学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完善理论授课之外还要加大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侧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题研究目的及解决方案
本课题旨在通过追朔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析其对现在财务教学活动的影响。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针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既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技能。
在后续课题组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追朔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发展起源;
(2)确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
(3)界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差异部分问题;
(4)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将两门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完美地结合起来;
(5)成本与管理会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合并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
篇2
在1999年6月第一次成功合作的基础上,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于2000年7月3日至8日再度在北京大学举办“现代会计研究方法密集课程”(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ensive program,carmip)。这项培训与研讨课程参照欧美大学的博士课程设计,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会计学者授课,60多位参加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计系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以及五个国家部委的专业人士。本期研讨范围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领域:管理会计研究、会计教育研究,以及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研究
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两位杰出的美国会计教授应邀前来讲课。来自san diego state 大学的周齐武教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作了详细阐释,并以他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为例,重点讨论“教学——研究——实务”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选题和研究合作的心得体会。来自pace大学的 john lee教授,则以作业成本法(abc)为例,为大家讲解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尤其是案例式研究的具体步骤。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西方会计学者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式(case/field study)、问卷式(questionnaine survey)、分所式(analytical research)、档案式(archival research)、实验式(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等研究方法。
案例式研究的突出优点之一,是可以通过仔细研究一个或几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和变化,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详细和健全的微观基础,也可以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式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其有效展开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但是,国内目前的博士生课程中很少包括这些科目。解决办法包括把收具有这些定性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作博士生,以及与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
问卷调查有助于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数据来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这一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邮寄方式来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问卷调查的问题在于,问卷的设计和结果分析上难以避免调查者个人的主观偏见,问卷的回收率通常不高,而且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全程度不同地脱离原抽样框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是围绕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展开问卷研究。
分析式研究是通过构建模型来得出结论并解释相关现象。这类研究文章主要是以博李论和委托理论为支撑思想来构建模型。在西方会计学界,分析式研究已经由构建一般模型逐步转向研究具体环境下的具体管理会计问题。在我国,分析式研究还处于引进介绍的起步阶段,主要运用相关理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来建模,其中大多数文章得益于张维迎教授所著的《博养论与信息经济学》。
实验室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比如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有效开展担一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缺乏研究兴趣。
档案式研究作为一个引进的名词,指运用现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研究。多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并检验假设。数据来源主要是上市公司公布的中报和年报、政府机构掌握的资料、以及咨询公司或其他学者收集到的资料。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会计学术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普遍认同,所发表研究文章也比较多。
会计教育研究
会计教育研究是现代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邀请到的美国 villanova 大学的 david e. stout 教授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还是美国会计学会三大期刊之一《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的主编。stout教授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教育研究一般采用案例式研究,调查一个或几个学校的做法,将其经验与教训归纳总结,最后推广到会计教育的总层面。stout教授将此方法称为meta-analysi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则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变化不大。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小教育与实务的差距。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 competencies),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personal competencies),包括适合会计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会计职业弄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压力也促使会计教育的变革,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stout教授以“管理会计基础”这门课为例阐释改革前后教育理念的差别。在传统的会计教育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孩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经过战略性重组后,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再分部分讲解。
以资本币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
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是西方会计界学术研究的主流,也是财务会计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为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在一个经济体中,产业部门通过生产、销售、投资与融资进行财富创造活动,会计部门对这一财富创造活动过程实施了记录、计量,并最终向外部报告财务状况、会计盈余和现金流动情况;金融部门(即资本市场)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衡量给出了企业的市场价值。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就是要研究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会计数字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会计的最终产品是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经验、知识、心理等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投资者对同样的会计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信息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个人决策,并最终影响到实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效率与成效。因此,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被看作是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性的一个过程。
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可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档案式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式研究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此次研讨课上,来自美国 maryland大学的oliver kim教授以两个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例,用解析的方法从理论上推导财务报告披露的公共信息与使用者自己收集到的私人信息如何影响个人对市场价值的预测。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michael firth教授集中讲授了资产价值重估的最新发展,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利用企业数据库进行的实证研究。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金正本教授概括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的内容,着重提到了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教授还讨论了会计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几种价格与回报率的评价模型。这些模型考察的是股票价格或收益率与会计盈余、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课程参加者中有一些来自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的杰出青年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价格与回报率评价模型或许太简单了,太不严谨了,譬如没有考虑到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b系数以及动态情况等。对此,金教授进行了解释。
启示
笔者曾经对1995年以来国内会计学者发表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1995-96年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论文集》等期刊文献中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发现实证研究的文章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总体规模并不是很大。
从研究主题上看,超过半数的文章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包括对中国股市有效的检验、股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等事件研究。涉及到管理会计、会计教育、环境会计等的文章甚少。研究主题的相对集中的原因主要包括数据的可获取性、对研究方法掌握的程度和研究人员的兴趣。研究主题的集中还表现在这些文章倾向于对已有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扩展,而不是开辟新的主题。比如,在这一期间,研究市场效益的文章就很多,而对财务危机、胜利政策、企业并购和盈余披露等主题的研究就相对较少。
从研究背景上看,超过半数以上的文章都以上市公司群体为研究背景,原因主要在于数据的易获取性,从而使研究更容易进行。这也反映出在做实证研究文章中资料收集的重要性。要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就要求学术界逐步与企业界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前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不论是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还是在审计。税收等领域,它们都有着与制造企业不一样的特征,对其进行细分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社会调研,2010年11月8日至12日,赴珠三角深圳、东莞、顺德、珠海等地就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企业专家的座谈和对毕业生的问卷等方式,了解到当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与社会需求状况是:社会招聘的专业数量中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双方出现了某些不平衡,会计教学与实际有一些出入,这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反思。
一、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及就业定位分析
1.关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专科或中专学历;25%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本科文凭。这些数据说明目前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还是存在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高职院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2.关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有何要求。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要求掌握WORD和EXCEL的使用,特别是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哪些操作技能最不熟练。调查数据显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业务、会计电算化处理方面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加强训练,用人单位特别是对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满意度不高。
4.关于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会计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特别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5.会计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信息化要求高职高专会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原理等传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数据库原理、网络技术、信息化软件应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另外,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真正投入到国际市场中了,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外语、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二、调查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就业定位的启示
1.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定位不一致。企业所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基本功扎实,并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我国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受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学的压缩,以求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高职会计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过度强调以“会计考证”为主线,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仍偏重于会计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会计工作环境变化的新要求,会计理论与会计实际脱节。这样势必会造成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的效果达不到就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企业和会计对象缺乏了解,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明确会计岗位要求的周期较长,一些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快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
3.会计实务的理论教学和实务没有有机结合。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学生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若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如怎样编制会计会录、怎样编制报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4.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实习资料陈旧,和现时业务不相符。仅停留在会计阶段综合业务实训没有与课程教学结合进行同步实训,且流程单一,一个人既做出纳,又当会计还兼财务主管,不具有仿真性。所以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模式的设想
1.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具备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会计、财务管理、财政、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层级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在设立“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涉外会计”、“内部审计”等专业方向。
学生到校后应规划其考证的目标:第一学期英语A级、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证;第二学期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学期助理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考证目标: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期经济法、税法;第五学期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毕业后9月份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2.根据就业需要定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岗位,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如专业技能课可整合为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EXCEL在会计中应用等学习领域课程,并组织编写体现相应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课程实训案例教材。
同时重新制定课程,对原来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如在《企业会计核算实务》里及时补充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不常用和难度大的内容则整合在《高级会计实务》中在“注册会计师”和“涉外会计”专业方向中开设,其他专业作选修课。按照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一线;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一线;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核算实务、高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一线,对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进行统一规划协调,进行知识重构,避免重复和遗漏等。
在校内综合实训内容的设计上,可按照先手工、后计算机、手工电算化一体化实训;先单项、后综合;既训练会计核算,也强调会计监督的原则来改进和完善。同时,增加企业工商登记、银行开设账户、纳税申报、内部审计、会计业务等内容的专业综合实训。在进行会计模拟实训时,可先进行分岗位实训,再进行综合模拟,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不规范的发票等。原始凭证中的问题有的可以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促使学生努力思考,发现问题。
另外,还可通过《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课程来解决财务分析、预测管理问题,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预测模型来解决日常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可引入“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将复杂抽象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3.改革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为此,应组织教师对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成本核算核算实务等主干课程进行课程活动载体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做到每一知识点讲授都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方案,有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也可以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供学习观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会计专业可采用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如:点钞比赛、五笔汉字录入比赛、小键盘数字录入比赛、会计书法比赛、会计手工记比赛、演讲比赛、大专生创业规划比赛、会计信息化比赛、大专生辩论赛、会计手工电算一体化比赛、财务沙盘比赛、证券投资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
同时,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体系的改革,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会计信息化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2005,(11).
篇4
(一)实验课程有助于对理论课程进行验证并加深理解
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首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好的会计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转化,充分理解会计的核心、内涵以及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机制。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均基于核心的会计理论课程,例如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基于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从企业实际运营的环境出发,通过设计具体的会计任务,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使学生从事会计实务操作,从而达到全面、系统掌握会计理论课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能力
会计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学科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核心内容相互关联,同时会计活动也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一方面,必须不断丰富会计专业知识、精通会计业务,对会计核心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律环境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积极参与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理论课程的时间及授课内容安排的限制,往往专注于单一内容的讲解,缺乏一定的关联性。虽然案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此方面的缺陷,但在可操作性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性会计实验课程不仅弥补了系统性的缺失,还能够使学生在对现实环境进行剖析的思考中,系统性地完成多重的会计任务,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具体现实情境模拟的会计实验环境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实验任务,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传递给相关各方。还需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方案,与团队内其他人员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通力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中每个人均应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判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设计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客观评价,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多次实验过程中实现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实验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简单、会计实验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等,无法与最新的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相结合,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满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现有会计实验课程中存在的缺陷,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完善会计实验课程展开设计。
(一)夯实基础实验课程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实际操作规范,通过设立独立的实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环境的感性认知。基础性实验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产生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的会计数据分析、管理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在课程整体设计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根据实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课时量,将传统业务和新出现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结合,即将当前企业实务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核算内容,例如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房地产、并购重组等渗透到实验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核算方法的同时,还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核算方法,使教学与企业实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
(二)设计情景类型实验课程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培养目的和要求,教师需要设计并安排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在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了整体的框架和认知之后,针对一些较为灵活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任务,还应考虑在高年级学生的会计实验课程中设计一些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中设计一定的实验任务可以锻炼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可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判断经验。由于这些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性的实验任务,设计具体的情景实验。情景类型实验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背景信息,甄别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通过自己的理解解读所面临的企业环境,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总结的方式强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情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可发挥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在情景类型实验课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也可借助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对情景的修改和变化,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
篇5
“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其后,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2007)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熊华军(2011)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在这种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下,却出现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过剩,结构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知识能力构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促进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由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知识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知识即思想道德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学科基础知识即会计学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其他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即会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含的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的拓展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大类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会计相关知识、会计职业教育知识。
相对其他社会学科而言,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给企业会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而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是固定的学年制教育,有限的学习时间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所有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利用新知识、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在产业知识化、资产无形化的情形下,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大量涌现,会计处理处于不断变动和更新之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且会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劵监管等多个部门进行业务往来,因此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会计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素质结构中,社会道德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社会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品质与修养;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依法处理会计业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可靠,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通专并重、内容适度充实、形式灵活多样等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并注重二者的结合;通专并重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质量要求;内容适度充实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精简、融合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培养高质量的多样化人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是指实践课程应该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并重,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交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原则,可设计出以下课程体系:
(1)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图2所示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会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可以成为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为所有管理学、会计学专业都需开设的规定性课程,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开设学科基础课程有利于拓宽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深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现代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投资会计、投资审计、资产评估、保险会计、商业会计、外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开设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展模块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比较、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投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其他各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选修课范围,扩大其知识面。
(2)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3所示的实践体系中: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感官上的认识;单项技能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单项业务处理能力;专项模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完成企业各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能力,如财务处理程序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践按会计业务分工分设岗位,各岗位通过工作配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ERP沙盘仿真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课程论文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体系采用“2+2”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用“2+2”的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李锋(2008)曾探讨“2+2”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学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学校后,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培养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能素质,奠定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累积学科知识,对学科中的各专业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为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第三、四学年学生开始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根据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均集中在这一阶段。由于此阶段的各课程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联系,在具体安排时就可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将课程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至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由于与学科学习联系不大,则可以灵活安排,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实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既要紧随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且各个实践过程之间应该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实训安排。学生进校时就安排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记账程序;单项技能实践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相关理论课程结课的同时单项技能实践也就完成了;专项模拟实践应该作为后续课程于相关理论课程结课之后独立安排,以发挥其真正效能;综合模拟实践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全部工作,因此其安排应该是在各专项技能模拟实践完成之后;ERP沙盘仿真实验应在综合模拟实践之后,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二是实习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主要安排于学期的寒、暑假;课程设计的安排应该与相关课程同步,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或是于上课期间安排,或是于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实习应该安排于学生毕业年度;毕业论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方法。进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双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教学团队)、双课堂(即教学课堂与外部课堂)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为手段,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图4。
(2)教学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起支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理念,高校应建立如图5所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该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依据学分制可以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自由进行网上选课,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选课指导、专业指导、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有利于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弹性学制,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效能;主辅修制赋予了学生进行第二专业学习的机会,为一些兴趣广泛的学生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大范围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反映人才质量、影响评价的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高校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中肩负着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教学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项目号:12sj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篇6
关键词:会计本科 教育改革 瓶颈 经验 借鉴
一、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文献综述
梁小明(2006)等认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增加,会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会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据南方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显示,在目前社会招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十一位,应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一位,但招聘企业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原因是企业通常希望招聘的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多项综合能力,如思维活跃、分析技巧较强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等。会计专业毕业生若达不到这个要求,毕业就等同于失业。目前,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是会计界面临的瓶颈问题。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滞后的原因,国内学者提出了各自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不合理。为了体现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区别,许多高校把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该表述过于笼统,不明确、不具体,且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过于强调会计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周朝仑,2003;周志平,2003);第二,课程体系不规范。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比例过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数学、计算机、英语、国际商务知识不足几乎是每一个会计学生的通病(周频,2006),且专业课着重于实务和会计制度的诠释,而忽视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实践教育环节相当薄弱(范绪华,2007);第三,教材内容陈旧。从1993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到2001年具体准则的修订,继而是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再到2006年39项新准则的,准则条款的变更速度明显快于教材的编撰周期,而且现行教材中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胡淑红,2007);第四,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学生思维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于露露,2007)。学生即使学会了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但不懂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谢红,2006)。综合国内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虽然已进行多年,但仍属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完善措施: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周朝仑,2003);改革专业设置,制定以个性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梁小明,2006);调整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论述和分析,适当归并专业课(周志平,2004);开展教材更新研究,组织教师集体分专题备课,以达到节省备课时间成本和公共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的益处(胡淑红,2007);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于露露,2007),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建立全真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谢红,2006)等。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为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有着理论支持的改革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瓶颈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关的各类研究一般采用规范研究法,即研究“理想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是怎样的”,由于缺乏实证数据的证实,难以保证其结论的可信度。此外,理论研究较多地面向教育提供方,即探讨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很少从教育需求方的角度去分析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鲜明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曾亚强,2004),其基本逻辑是:社会需求决定职业与职业岗位(群),然后由教育来满足这种需求。换言之,与传统的由专业决定目标的思路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培养目标由社会需要(职业群)决定(张浩良,2008)。笔者认为,要解决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除了需要教育界进行自我完善外,还需要职业界对改革的积极参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一)美国会计教育历史 从简单的实务经验指导到系统正规的理论传授,美国会计教育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但为企业界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在20ut纪80qz代中后期,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会计教育开始面临危机,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还要协助决策层解读和利用系统信息。在会计教育长期脱离会计实务的背景下,只懂得会计准则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2000年,布里翰扬大学教授Albrereht和弗吉尼亚大学教授Saek发表了研究报告,从会计教育的投入、产出和过程三方面描述了会计危机的表现:以会计专业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已录取的会计专业新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与1995年至1996学年相比,1998年至199年会计专业新生人数下降23%,毕业生人数下降20%;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表示绝不选择会计,从事教育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占31.5%,而从事实务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仅占5.9%;会计教育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已经不能与时俱进,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1)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职业团体以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为了能够得到满足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人才来源的数量、质量和难易度进行评估,提出研究报告,其结论对美国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维护会计职业形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新加入会员在教育方面必须符合规定,这主要体现在AICPA的几份代表性报告中,具体见(表2)。在1988年修订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中,AICPA规定从业^、员必须接受150学时以上的大学教育,才能参加CPA考试,并提出包含一般教育、企业管理教育和会计教育的150学时的示范性课程表,示范性课程表列举了各类教育应涵盖的课程和各课程的基本内容CAICPA强调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并就各类教育的教学时间分配建议如下:一般教育为60-80学时,企业管理教育为35-50学时,会计教育为25-40学时。(2)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者。1989年,美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表《对教育问题的观点:会计职业成功
之能力》,提出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技能和知识两方面,并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和大学角度给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同时出资400万美金,联合美国会计学会(AAA)、AICPA、高等商学教育委员会(AACSB)、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机构共同成立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推动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进程。1998年,AICPA启动著名的愿景项目(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影响因素人手,总结了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服务及能力,在此项目基础上,AICPA报告《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列示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三种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观念,它们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1999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财务经理协会(FEI)的支持下,了研究报告《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该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求对当前的会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此外,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会计职业团体也纷纷发表了多项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在会计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计职业团队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中扮演着“改革催化剂”的积极角色。
(三)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代表,其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在1986年特别报告《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作准备》,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范围提出几项建议,包括:会计是一个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教师应认识到一般会计教育和发展个人技能的必要性,过早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没有好处;大学应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应强调技能培养,特别是学生终生学习必需的能力;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会计教育计划应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调整的需要;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只能在研究生层次展开;学术界和实务界要互相配合,以确定专业化职业会计教育的内容由何者来提供(阎常五,1998)。1989年,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助下,AAA联合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fAECc),专门从事会计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并负责资助和监督高等教育机构的会计教育改革。在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AECC明确表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立刻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在该目标的引导下,美国各大高校开始实施会计教育改革,其改革思路是:加强技能训练,教学与研究并重;培养学生具有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及终生学习。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虽然每家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了AICPA示范课程表中要求的三类教育。以美国堪陡斯大学管理学院为例,2004―2006年的课程设置比20¨DO年~i2002年增加了不少选修课。在基础课中,在“沟通”知识方面的课程已从原来的13门变为19门,“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2门增为17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1门增加为17门等;在专业课中,经济类选修课也从11门增加到17门。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6门课程,如网络设计等。课程种类的大大增加,使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分析、交流、合作、掌握新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取代,强调以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模拟实操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建立互动的教学情形。杨柏翰大学采用专家小组教学法,即由5名教授组成专家小组,专业分别是财金、成本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负责轮流为60名学生授课,每天课时为3小时。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美国大学大力鼓励和奖励开发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修改聘任、评估及奖酬制度,分配更多的资源支持教学和课程发展。
三、美国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
(一)美国应对教育危机经验的借鉴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危机的爆发原因是本科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理论教育与实务严重脱离,但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能及时携手应对危机,积极采取措施,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是,许多国内学者在总结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败时,通常将美国现代教育的目标定义为培养基础扎实、宽厚、适应性强的通用型人才,建议会计教育应该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型,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大学本科教育只有四年的期限,推行全面、细致且无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很难达至资源的有效使用,它也会形成反作用:学生一知半解,掌握知识不牢固,各项技能应用水平不高。通过剖析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历程,笔者认为,美国现代会计教育致力培养的并非广泛意义上的通才,其教学课程按“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来设计,其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目的是培养具备会计职业能力的人才。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借鉴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经验,明确现代会计的职业角色,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放在首位。现代会计是包括核算、监督、反映、预测、控制、分析、决策在内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系统处理人员(会计人员)具有知识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其工作是在汇总分析和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新知识/新价值;其原理、程序和方法可以被储存、讲授和传播;其资质由特定机构给予确定或认证,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认定、管理与控制。而且,随着会计问题的日益多样化,会计理论持续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亦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从而提出相应的决策意见。可见,会计职业能力是现代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获得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会计本科教育应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早在二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就已运用到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其中工资计算是最先使用计算机技术核算的会计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工作都已经能够通过电脑程序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相继成立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社会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所以该专业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尽管一些院校纷纷成立该专业,生源也充足,但对该专业的发展,却存在较大误区,认为在原有会计专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会计电算化基础和会计软件应用就可以发展这项专业了。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会计本科以上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1-5],而对会计电算专业的发展研究探讨相对比较漠视,从而导致对该专业的改革发展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当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笔者拟抛砖引玉,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视,探索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好的发展举措。
1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改进之思考
1.1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和相应的课时安排改进举措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视野,要有与时俱进的经济思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改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关课程设计,以及相应的课时安排。基于国家对专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本特色,笔者认为,需要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而必须课又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性环节四个部分;选修课可以分为专长课和专业任选课两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形式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是学校统一安排,文科类专业基本保持一致,其课时约占21%。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法等,其课时约占1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软件及应用、审计学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其课时约占23%,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社会调查等,其课时约占13%,专长课包括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EXCEL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其课时约占11%;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包括证券与投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产评估、房地产企业会计、保险概论等,其课时约占9%;
当前国家教育部对专科教育非常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根据各种课程的自身特色,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实践环节课时量,以增强本专业要求的各项实践技能的培养。
1.2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改进举措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熟练的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会计核素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和系统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会计电算化基础、初级财务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门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比较流行的会计电算化基础教科书一般是按照市场上常用的软件进行编制,基本上是对整个会计软件的一种文字和图片上的讲解,如建立套账,总账初始化,总账管理,记账凭证的填制等等。由于使用的是市场上常用的用友软件或者是金蝶软件,其功能非常复杂和繁多,讲解时配备的截图和文字说明也越来越长,目前编制的教材也随之增厚,最后导致老师教学过程比较匆忙,不断的演示和过多的细节讲解,反而使学生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致使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适当压缩和重新编排教材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个部分主要讲解会计软件最基础的部分,如建立套账,初始化等,内容要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会计核算功能电脑实现的一种感性认识。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会计数据库的基本结构,以及向会计数据库取数编制总账和报表的基本原理。会计原始数据输入电脑后实际上都储存在特定结构的数据库中,总账查询和报表编制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从数据库提取数据,然后按照一定计算规则,例如账户汇总求和等得出相应项目的结果。在掌握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这一部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明白会计软件核算功能的本质原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的熟悉掌握具体岗位的各种会计软件操作技巧和方法。第三部分可以适当的讲解会计软件某几个功能模块的程序编制,例如设计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程序实现现金总账模块功能。这样的程序尽管非常简单,完成的会计核算功能也十分有限,和专业会计软件的程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程序,并实现一定的会计核算功能,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对激发他们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是非常奏效的。因此,有必要从这三个部分完善会计电算化基础教程的编制。
初级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编制很多版本仍然是按照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编制,即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如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负债(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等)、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部分编制相应的章节,并依据这些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这些内容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只是知识要点和例题的设计相对简单一些。另外,这些内容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完整,也能够与我国颁布的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相一致,但与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在会计学原理掌握以后,开设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更应该讲解现实中的中小公司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如果是中小生产企业,可以按照公司筹集资金,原材料购买,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业务的顺序进行讲解;如果是中小商业公司,可以按照商品购进,商品销售,货款回收等程序讲解。在按照公司企业实际业务发生流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回顾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每一章结束都可以进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只有把会计的基本原理融入到鲜活的公司业务中,学生学习才会兴趣盎然,接受知识才会效率倍增。因此,处于会计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初级会计实务内容的编排非常关键,应该考虑初学者的基本接受能力和对公司业务的感性认识,从中小公司企业的业务流程开始讲授会更加形象生动,尽管可能涉及的需要掌握的会计科目或账户并不全面,但这可以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中系统讲解而予以弥补。
2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进之思考
2.1案例教学方法改进举措
案例教学对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它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一样,通过实践收集的案例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容易走进现实的“实战”状态,对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很有帮助。但案例教学容易走入误区,那就是为了案例而案例。例如教课书中的案例一般都会采取列举式的方法,如某公司某月某日购买原材料,然后生产产品等等,为了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案例中包容了将要所学习的一整套内容,最终案例由一堆业务拼凑而成,枯燥无味,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导致学生对案例兴味索然,案例所相应包含的知识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起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建议案例教学采用故事性较强的生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致。这里要求老师除了教学之余,需要深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了解实际的业务情况,以及在实践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处理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中来,通过不断循环往复,总结升华,这样的案例讲解才能有血有肉,不至于出现案例空洞化和苍白化的情况。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通过采集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公司企业中实际发生业务的处理办法,不失为收集生动事例的好方法。由于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财务事件发生,从中挑选一些趣味丰富,故事性强的案例进行教学讲解,学生的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2.2实施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手工模拟做账,另一种是利用会计核算软件,使用电脑模拟做账。这两个做账一般选择第二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和第三学期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先采取先手工做账,然后再使用电脑做账。这两个实验对增加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掌握各种会计核算理论和基本的会计处理规范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计基本理论运用于模拟的“实践”环境中,能够有效的培养会计实际核算能力。尽管会计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还存在,但现实开展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实际效果也难遂人意,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有助于弥补见习和实习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
3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改进之思考
3.1立体教学的整体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已经非常方便和及时,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层次的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最古老的黑板讲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丰富的播放演示功能,动态形象地展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各种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等;在实验室里,通过亲手填制各种购货单据,发料单等各种原始凭证,按规范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总账、明细分类账,最后编制资产负债表等实施模拟核算;在内部校园网上,可以通过教师专属空间授课相关内容等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批改作业;在手机上,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及时沟通交流和传递重要知识信息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与学生互动来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解惑,能够极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2分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分为小组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每一个小组8-10人。所有的教学管理紧紧围绕学习小组进行展开。由于会计业务核算中涉及到的会计制度规范非常多,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存在不小的难度,老师授课中往往需要列举大量的实例。如果讲解的实例难度偏大,学生难以接受,如果实例过于简单,又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另外,会计核算最终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任务繁重复杂,并且由学生单独完成也会存在不小难度,而且如果中间出现一个小的差错,报表可能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重新从源头寻找发现和纠正错误也是一个非常熬时和繁琐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通过把学生分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根据布置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设计,例如固定资产核算,有的成员可以设计资产的使用年限,有的可以设计固定资产的终值,有的可以设计折旧的方式,如加速折旧,年限平均折旧等等,最后由小组长确定整个题目的合理性。由于是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刚刚所学的知识,参考教材例题和相关资料设计的题目,可以较好的保证这些例题难度适中,并紧扣知识点,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在各个小组设计好相应的题目后,任课老师统一收集汇总,随后再随机把这些题目分配给其他各个小组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相互出题,相互考核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产生了相互竞争的态势,小组成员也能够相互促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也能起到榜样和带头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避免案例容易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利状况。笔者通过长期的分组教学管理发现,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会计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9,23(1):25 -28.
[2]翟华云.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4):41-43.
[3]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248-249.
篇8
论文摘要: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要,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现行会计教育不能很好适应。灵活的课堂讲授、注重会计实验和强化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各种层次会计教育的大幅度扩张,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教育要找准定位,在适应市场需求上下工夫。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工作经验和安全性。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理论课程来完成,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会计教育必须要在学生的能力上、素质上下大功夫,要让学生在尚未参加工作之前,在学校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岗位的“实战演习”,进行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以及会计核算。而。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同学接触各种经济业务,充当各种业务角色,培养其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良好的素质。因此,会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尤为重要。
一、当前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 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3 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
二、课堂上需采用灵活的教法
直观的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会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专业技能上来,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中做到“四个尽量”。
1 讲授的内容尽量做到精讲。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在讲授时尽量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难点内容尽量分配较多的课时,讲解时力求做到逻辑关系清晰,使学生容易听懂又便于记忆。针对一些实际业务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精简教学内容,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造了条件。
2 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模拟资料。如在讲授存货内容时,由于存货的收、发、存等计价方法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把事先印好的模拟原始单据、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材料领料单及多栏式明细账发给学生,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学生用这些原始单据,根据业务内容,首先填制原始单据,然后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程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实践知识。
3 尽量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尽量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通过提问和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质疑和解答。有目的的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对一些难懂和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答。在讲课必要的时候,向同学们进行提问和设问。能使松散的课堂气氛变得严肃,会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通过质疑和答疑,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尽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讲义、实物、挂图、图片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组织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在兴奋中愉快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内容,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会计知识竞赛、会计软件制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要加大实验环节力度,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程序
会计实验要在整个学生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进一步复杂的经济业务中使学生掌握胜任繁杂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之前的综合实验、会计电算化课程,提高学生对所作业务进行财务分析,提出管理建议的能力。学生的实验要在各门专业课中进行,经过不断的会计实验、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
1 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
2 会计实验是会计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应聘者一经录用立即从事工作。因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教学时为学生指派角色,演示原始凭证的制作、传递、记录等,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体会会计记账的精妙之处,还能强化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关系的认识。
3、会计实验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会计实验教学改变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4、会计实验是检查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二张试卷,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考试的试题对那些实践性、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回避了,而恰恰这些回避的内容才是实际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太适用于检查会计课的学习效果,而应把会计实验作为考核学生会计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
5、会计实验有助于毕业生就业。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会计教育必须重视会计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会计实验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成为一个有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会计。
四、加强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应同与财会密切相关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
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1)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师,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2)下派会计教师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篇9
关键词:会计专业 特色 亮点
一、创新“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双职”是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多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仿真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岗位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考试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及岗位和证书相结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手工账模拟实训、企业虚拟商业模拟实训。
(一)“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培养思路
“校企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为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多、岗位多、单位分散”且会计岗位责任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学审结合,校所一体”“学做结合、校企融合”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
(二)“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情况,提出“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取得毕业证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和ERP证书等,为毕业后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在当今特别重视行业准入的大背景下,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市场就业的通行证,是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劳动者证明自身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对促进就业,培育规范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近几年大量引进高学历教师并积极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吸引了大批高学历教师以及教授、副教授等,优化了教师学历以及职称结构。2011-2014年期间,大位会计学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人,且其中5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建立适应“校企融合,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会计职业岗位需求,积极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了“三递进三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所谓“三递进三结合”,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应用技能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递进”,即专业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层层递进培养;“三结合”,即课岗证的有机结合。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职业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自我学习以及日常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
第二层,专业专项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等会计岗位核心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中小企业胜任一个部门或某一方面的主管工作。会计手工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核算与申报》等专业课程,通过分岗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每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掌握岗位必备能力,主要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初级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主要内容是会计系统程序设计、财务软件基本操作以及ERP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筹资、投资、财务分析等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通过搭建“一专多能”的VBSE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以及大位记账服务公司,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根据职业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需求,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两个方面,内外结合,夯实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3个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依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我院及时更新会计模拟实训软件,改造校内实训室,提升实训室的教学功能。截止2014年底,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新建立了以下会计实训室:新建ERP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新建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1个,新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大位服务记账公司。
我院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也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已建立的三十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完备的教学资源库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建立了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涵盖审计实务、投资与理财、税务、会计(国际会计方向)、保险等专业为支撑的校内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并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等。
(一)会计专业资料丰富
组织骨干教师每年选购专业理论图书、专业工具书、文献和外文原版专业书,每年征订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博、硕学位论文、会计论文集和专业相关报纸以及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国内一流、齐全先进的专业资料,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师生科研教研、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为全国同类专业资料建设做出示范。
(二)建设6门网络课程及课程试题库
会计专业按照新会计准则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建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税费核算与申报》等6门网络课程,并在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测试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辐射共享功能,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益,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科技品质。
六、以大赛为抓手,以双节(职业技能节和会计文化节)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启发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大赛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依托安徽省会计技能大赛以及校内组织的出纳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演讲比赛等途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质量,而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8):91-93.
[2]曹志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68-169.
篇10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独立学院学生有了深刻的了解,根据这个特殊群体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表现,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仅仅喜欢被动接受。有一次上《财务会计》课时,课前提问“持有至到期投资什么情况下需要转换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个问题是前一次课强调了几遍的重点问题,可是提问了五个同学都摇摇头,接着又提问了五个同学还是没有回答正确。于是就对学生做个全面的调查,请课下看过教材和笔记复习过所学内容的同学举手,出乎意料的是仅仅有3个同学举手,仅占全班同学的2%。由此可见,课后都不复习,更谈不上课前的预习了。2.怠于思考,只喜欢等待现成的标准答案。在上《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中,两次课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作一个案例,第一次将案例资料发下去,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第二次课先由每个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然后再汇总形成答案。但结果很不理想,从组长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而是组长一个人仓忙之中做出的答案。到最后汇总的环节学生都要求老师给念出标准答案然后大家记下去,当老师说案例分析一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可以灵活多样的,这让学生感觉很无所适从。3.学习缺乏主人翁的态度,学习责任心差。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学的、是为父母学的,不能从心里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产生不了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学习不主动,上课老师看着就学点,下课铃一响就把学习丢一边。而大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课下自学的,这样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4.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还缺乏笨鸟先飞的毅力。三本的学生在高考录取中大多是被二本学校甩出来的,招生分数低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种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看比高职的学生要具备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理论的角度看比二本的学生应该具备更强的动手意识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应用而教学,我们所教的理论知识应该是为应用而安排的,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更生动、更具活力。
二、适合独立学院案例教学的素材选取
在选取案例教学素材时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实用性。首先,我们的学生懒得自己读书,尤其是对大段大段文字的教材更是头疼,阅读能力比较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把财务会计教材中500字以上的一段内容读下来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选取教材时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也尝试了自己编写教材,本着能用图表表达的内容就尽量不用文字堆砌的原则,实践证明这样的教材确实适合我们的教学。目前市面上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教材,多数是针对上市公司的长达几页的大案例,学生读起来很吃力,用于在独立学院开展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教学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到上市公司工作的很少,多数学生都就业于中小型的企业。所以,我们的案例分析课如果仅仅围绕上市公司展开,必然对学生就业的意义不是很直接的。基于这点考虑,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多数也是不适合的。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应该大部分取材于中小型的公司,甚至一些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案例也比较简单,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把握住的。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素材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短小精悍,方便阅读;二是取材于中小型企业,就业关联性强。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编写一套适用于在独立学院开展案例教学的财务会计案例分析教材。
三、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如何设置案例教学课程;二是案例教学课如何实施。自从二十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高等教育以来,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摸索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教学模式。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针对本科生先开设理论课,然后再开设案例分析课。比如先开设财务会计理论课,在接下来的学期再开设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课。实践证明结果是理论课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而到了案例分析课上由于理论基本功不扎实,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更不理想了,为了案例分析老师往往还需要先给学生补充一下理论知识,结果导致案例分析课成了理论课的复习课。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及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所选取的素材,笔者建议将理论课和案例分析课融合在一起,即将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到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既可以解决理论课枯燥的问题,又可以趁热打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理论知识是有用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关于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细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和课程设计思路,实践情况是多种多样。根据笔者的了解,比较常见的案例教学形式是上课首先将案例资料发到学生手里,然后再给出讨论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案例资料,最后再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发言,发言结束后老师总结给出所谓的答案。根据实践的经验,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研究生还可以,但是对于本身自律性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也有限的独立学院本科生,其后果是相当一部分同学阅读时间用来玩,讨论时间用来聊天,发言时要么沉默要么应付了事,使案例教学失去了意义。根据理论课与案例分析课融为一体的前提,笔者建议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开展:第一步,课前将上课讲义(包括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发到学生手里,相信有一部分同学是会看一看的;第二步,上课先将案例引导学生读一读,让学生觉得要想解决案例中的问题需要先学习这节课的理论知识;第三步,理论知识的讲解,讲解中涉及到案例中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用其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第四步,学习完理论知识,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案例中的问题;第五步,通过小组讨论、资源发言和提问等方式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