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21: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工程应用 课程教学 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63-0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衔接市政给水系统和市政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该课程既包含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步发展,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建筑给排水相关工作的比例越来越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培养目标均对学生掌握工程应用能力、快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工程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整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以上要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实际,就以下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总结。
一 贴合工程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1.结合工程实际,把握教学目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相关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内容也较为繁多,但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开课学时多为48~56学时(含4~8学时的现场实践教学)。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授课中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筛选和排查,制订出一个适合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大纲。授课时需要结合工程应用的具体要求,对各章节的授课深度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例如,教材在讲到消防系统中消火栓的具体布置要求和方法时,大部分教材中只是介绍了单排2股水柱和多排2股水柱等简单布置形式及要求,如果教师不结合建筑类型向学生具体讲明消火栓的布置技巧,多数学生并不能在结束本节的学习后真正理解如何合理地布置消火栓。所以教师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工程应用,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主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要求,为其将来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与工程应用结合十分紧密。许多学生刚接触本门课程时,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缺乏实例的授课模式常使学习枯燥乏味,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课程内容本身较为繁琐,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平时只是粗略听一听,考前集中突击背诵知识点,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现象。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可依照内容章节分为若干任务,如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每种系统再结合不同类型的建筑条件图,如住宅、办公楼、旅馆等,即成为较为典型的设计案例。在每一章授课前,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述相应的工程案例,让学生理解即将讲授知识的具体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案例让琐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基本知识。在教材理论知识授课结束后,再将实际工程实例布置为大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和计算,巩固、检验所学的内容。
通过案例式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工程案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给排水涉及非常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图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工程应用的能力。
二 结合工程实际需要,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1.加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
在当前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并被快速应用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但这些新技术从开始应用到被大家普遍认可,再到写入教材、编入教学大纲,常常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当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更多体现的是一些传统经典的知识与理论。如给水系统中叠压供水设备、小区排水工程使用的HDPE双壁波纹管管材、排水系统特殊单立管通气方法等内容均在一些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未能充分体现。另外,学生在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之后,还需要2年左右时间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客观上加大了这种教与学、学与用的滞后时间,加大了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对实际工作的磨合、适应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补充建筑给排水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突出新要求、新规范
各种建筑给排水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本身就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编纂时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对于教材,设计规范和手册更加贴近实际的工程应用。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阅读规范、理解规范,进而掌握并应用规范,这是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也不断出现,如《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等。新的规范通常针对的都是实际工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规范不适合实际应用的条文进行重新修订和组织。如《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对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要求更为严格,其容积大小也有进一步的要求。类似内容理应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中学生应及时掌握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授课中,所用教材仍引用旧版规范的原有要求,这应得到及时更正和补充。要让学生在掌握建筑给排水设置的传统惯例之余,能理解最新的设计要求及原因,同时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
三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引导作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考核依然采用较传统的平时出勤、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可能在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的效果引导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如上所述,在授课过程中针对那些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可布置成大作业的形式,再辅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此类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这种与案例式教学相适应的大作业加课堂谈论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
另外,在期末考试的开、闭卷形式上也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我们安排课程考试时,对具体考核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采用开、闭卷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对建筑给排水的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理论内容,采用闭卷考试来测试学生掌握程度;对工程性、综合性的内容,因为涉及一些基础数据、公式和计算表格,可采用开卷考试来检查学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 在实践环节上进行改革和优化
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授课相对应,课程结束后一般需开设一定学时的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给排水工程应用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但因种种原因,实习与课程设计环节常常未能取得较大成果。
首先,课堂授课效果是实践环节的基础,对其有较大影响。只有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突出工程应用学习,才能在实践环节获得更进一步的锻炼。其次,实习与课程设计往往学时有限。建筑给排水的实习形式较为单一,常为简单的参观实践,学生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掌握相关知识。课堂授课深度不足,课程设计也难以布置较为综合的实际工程项目,且课程设计本身时间较短,大部分学校无法做到1人1题,这制约了课程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通过改革优化实践形式,将课堂授课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将案例式教学与课程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是加强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五 结束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充实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增长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蒋蒙宾.《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7):81~82
[3]邓风、吴惠芳.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质量的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9(2):66~68
篇2
1构建综合型与开放性实验
在专业设置上,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优化、调整、组合等,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1.1合理设置综合实验项目
结合专业建设,教学实验采取了实验室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的工作管理机制。此外,根据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积极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为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实验项目的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目前先进的B2B$flB2C管理模式为理念,以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在传统实验技能培训的同时,在原教学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综合实验一和综合实验二。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改革的重点将原水质工程学实验一和水的物化处理模拟实验设置为综合实验一(16学时),其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实验、自由沉淀实验、过滤实验、离子交换实验和水的物化处理模拟实验;将原来的水质工程学实验二和管道及消防演示实验设置为综合实验二(32学时),主要包括:成层沉淀、活性炭吸附实验、曝气设备充氧实验、污水耗氧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水的生化处理模拟实验、管道及消防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设计组合实验装置,从培养活性污泥开始,测定SVI,MLSS和D0等运行参数,分析进出水水质,确定各污染物(COD,BOD,TN~HTP等)的去除效率,通过综合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有实质性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施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验由上课教师和专职实验人员指导,在课堂教学时,上课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同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学生可在网上查阅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自己动手编写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进行论证,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组装。特别是综合型实验,学生要完成实验项目计划书,对给排水管道布置方式以及废水处理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布置的课程设计进行设计计算(我院课程设计在平时完成计算),实验时根据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调整设计参数,分析运行结果,将实验参数用于课程设计。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小组严格控制在4人/组,实验室在时间、内容和条件方面全部面向师生开放。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前完成实验计划书、实验时记录实验台账、课程实验结束,提交实验总结表,以加强实验规范化管理。作为开放性实验,学生还可根据个人或小组的兴趣与爱好,根据课堂内容,在课后自选课题、自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设备、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2积极引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应用型大学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在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建立创新精神培养机制。对毕业班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院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校级和省级立项科研,并由副教授以上教师指导。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还为学生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场所,同时利用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
为保证学生的科研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目前参加科研人数控制在总人数的20%以内。近几年学生部分科研立项情况见表1。
3利用地方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3.1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院加强与苏州市各部门的合作,已建立实习基地18个,包括水厂、污水厂、高级宾馆建筑给排水、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实习场所。我院根据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所有的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包括签订协议书、挂牌、聘请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实习记录档案、设立图书图纸阅览室和实习教室,合格1个验收1个,每年有计划的进行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采用现代化的模式管理。学院和厂联合编写了实习中英文讲义,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有实习安排计划书,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听报告、现场蹲点、跟班操作、阅读图纸、讨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从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外聘指导教师由厂总工程师负责,新区污水厂严格管理,历年实习情况都有记录,外聘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情况写出评语,作为实习成绩的评定依据之。
3.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求
通过长期致力于实践教学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2006年以来,我院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并获得了明显成效。表2所列为近几年学生社会实践获奖情况。2004年以来,学院还先后与苏州排水管理处、苏州高新区环保产业协会及苏州市园林局、苏州市环保局等单位协作,在苏州市污水截留工程技术研究、苏州市园林水质改善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通过产学研结合,不仅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锻炼了教师队伍,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科建设,服务了地方经济。
4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4.1合理设置课程设计,贯串教学全过程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最本质、最综合的直接体现。本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设置了6个专业课程设计及1个水工程经济课程大作业。每个课程设计和大作业均编写了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每个班配备2名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于期中发给学生,任务书和资料每位学生均有所区别。比如对于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课程设计方面,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了专业图库,收集不同地区的地形图,可以满足学生课程设计对图纸的要求,同时每个学生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均不相同,完全做到1人1题,从而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同时,给水管网的设计在前段,设计的数据和结果用于后段排水管网的设计。课程设计集中指导。方案确定和计算结合平时作业进行。学生进行实验(特别是综合实验)时需对设计参数进行验证。设计周主要进行图纸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学生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批改,并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成绩,并填写评分表。所有学生的成果集中保存,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管网设计。
4.2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强化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是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及建筑给排水工程3个方向,并配备了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全面系统、能覆盖专业知识面、并能将学生所学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以达到综合训练之目的,并遵循1人l题的原则,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科研和工程实际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原则上毕业设计不超过4人,毕业论文不超过4人(一般为2人)。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进行2次集中指导,并及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集中指导活动记录表”及“毕业设计(论文)期中中期检查表”。我院注重毕业设计过程控制,一般以设计组进行集中指导,指导教师指导时间于设计前报教研组,并由系主任协调,保证每天教室里有2位指导教师指导,并且每位教师每周固定指导2次以上。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系组织教师进行4次集中检查,根据学生的设计成果和进度,确定是否可参加毕业答辩。根据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还积极组织申报团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组织和团体协作的能力,如以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为基础,学生进行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相互讨论并相互提供设计参数,形成给水排水工程总设计。
篇3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TU991-4;TU992-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专业是大学的基本要素,专业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可以提高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内蒙古工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2006年我校为提高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设立了首批校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学校验收通过的校级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7年立项建设的校级品牌专业,并于2011年成为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下面结合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一、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在参考国家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本着立足自治区,面向全国,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基础、培养特色、学生生源以及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在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后,形成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解决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问题,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开设了综合性实验等。形成了一套“以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如将“城市水工程概论”调整在学生正式开始专业课程的前一个学期即第4学期开设,有利于学生提前对本专业进行了解,实现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
(2)对开设课程的课时进行优化。将一些选修课的课时进行压缩,增加所开设选修课的数量。
2、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如在特种工业水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某一个完整项目案例;学生深入水厂,收集资料,针对水厂运行的实际问题分配任务进行设计。在消防工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实际工程的图纸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实际的工程图纸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品牌专业特色体现的载体。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中,“水质工程学”和“给排水管道系统”2门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课程准备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高水平教师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通过教学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一方面带动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科研第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安排实习环节3个,分别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为了更好的提高实习质量,我专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呼和浩特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公主府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章盖营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呼和浩特金河水厂实习基地,包头北郊污水处理厂,上海闵行污水处理厂等。
2、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强化设计题目的审核、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以及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来确保课程设计效果。在毕业设计中,强调选题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及选题的真实性,以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3、构建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应用能力。
五、建设体会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品牌专业建设首要坚持先进教学理念,其次根据专业发展的历史沉淀,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充实、调整、完善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此促进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要全员参与,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反馈机制,有步骤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11
[2] 董守华, 隋旺华, 祁雪梅. 地球物理学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 中国地址教育, 2011(2):55-58
[3]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等 .“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J]. 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79
篇4
1.1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1.1.1管理文件齐全,但执行过程存在问题。我校重视毕业设计有关教学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对毕业设计制定了较全面的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指导教师,选题原则,过程管理及检查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在《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手册》中提供了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及具体格式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负责检查毕业设计的教师不全是专业教师,他们往往不能发现专业上的问题,而主要检查设计说明书的格式问题,这使得指导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格式审查上,对设计内容的指导时间相对减少。
1.1.2防抄袭软件的引入,并不适用于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学校为了杜绝毕业设计(论文)的抄袭现象,特引入了防抄袭软件。但对于给排水工程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成果是图纸,防抄袭软件不能检测,所以只能检测设计说明书。而设计说明书中的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大都来源于课本和规范,重合度很高。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重合率检测,在毕业设计后期,学生们不是忙于修改图纸,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降低设计说明书的重合率上,有的甚至随意修改设计说明书,这已违背了引入防抄袭软件的初衷。
1.2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校给排水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对现行规范研究不够深入,近几年规范变动较大,哪里作了哪些修改,并没有作调查研究。这使得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2.2部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其它教学任务,无法在毕业设计中时刻监督学生,只能做不定期的检查与指导,一些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解决。并且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较多,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很难做到全面兼顾,难以确保整个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1.2.3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所以无论读研,还是工作,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有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也因此而相对放宽,近几届毕业生中也从未出现因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以至于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1.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3.1时间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择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忙于应聘不按时回校,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这已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2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成绩都在及格以上,所以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套用课本和规范中的计算步骤,以完成设计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设计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使得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严重脱离。
1.3.3前期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学习不够认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课程设计敷衍了事,以完成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内容;毕业实习只是简单“走过场”,并未意识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这些都使后继的毕业设计不能顺利进行。
2提高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继续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并适当辅以学校的检查,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防抄袭软件的引入,不适用于给排水等以图纸为主要设计成果的专业。给排水专业的图纸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只能靠专业教师评定。而其设计说明书中引用课本和规范部分不能随意更改,学校在进行重复率检测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2.2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来我校开办讲座,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企业,学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
2.3提前安排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为了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我们在第七学期提前就把毕业设计的任务下达,让学生可以提前到实际工程中去考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进度,一旦进度滞后,通知该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相应降低一个等级,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紧迫感。消灭学生毕业设计100%及格率的思想,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2.4精心准备毕业实习,使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应对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设计内容,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
2.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开放型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到设计部门或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生产第一线,真正实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真题真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一些单位可能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这种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择业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还提高了专业就业率。
3结语
篇5
关键词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手段与方法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LU Q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ump and pump station is core curriculu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satisfy the demand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new situation, reformation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i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effect of these measures has being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direction of deeper re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mean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加强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进行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既是大学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①
泵与泵站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泵”的教学部分,属于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对“水力学”课程中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另一部分是“泵站”的教学部分,属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设计资料、设计规范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应用性能以及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对水泵机组的运行维护、节能途径有一定的了解。②
近三年,我们对泵与泵站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材和设计规范的合理选用
泵与泵站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与实际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联系紧密,教材及设计规范中属于工程应用性的内容,应是当今在本学科中的工程实践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或者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之中的那些工程措施和工程方法。因此,在教材及设计规范的选用问题上,应与时俱进,合理选择。
1.1 教材的选用
泵与泵站(第五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比如修订了一些单位不够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泵与泵站的设计实例等。但是对于二级泵站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有些问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选泵要注意哪些问题、管道怎么设计和计算、需要查阅哪些设计资料等,希望再版时加以考虑。目前,在授课时,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 设计规范的选用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已于2011年2月1日开始实施,原《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同时废止。在现行设计规范中,将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超高(第6.1.3条)、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5条)及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7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并且对原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比如:修改完善了设计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方法;修改和增订了有关站址选择、总体布置的规定;修改和增订了引渠布置、出水管道形式等相关内容。③
另外,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第6章、《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第5章分别对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内容完整、丰富。
在授课以及课程设计时,有必要将现行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泵与泵站设计方面合理选用、准确查阅、正确应用相关设计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是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能有效地设计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2.1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目前,随着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课堂节奏快,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泵与泵站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尽量避免产生“填鸭式”教学现象和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学生思维速度跟不上、知识消化不良等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弊病,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适当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本课程重点内容,如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等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板书教学方式速度相对较慢,学生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相关的知识,与单独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相比,学习效果要好很多。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级、2009级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方面知识的能力明显强于往届学生。
在讲解图解法求离心泵装置的工况点、离心泵并联工作的图解法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动画方式展现作图的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良好。在讲解离心泵的主要零件时,学生很难弄清离心泵内部结构的顺序,我们可以利用3DMAX技术为水泵的每一个零件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几个零件从里到外逐次组装,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掌握离心泵的主要零件以及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2.3 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设问、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3.1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本课程安排的实验是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泵的扬程、流量、功率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绘制离心泵的Q—H、Q—N和Q—特性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习环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对武汉的一些取水泵站、送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建筑给排水中的泵房等进行参观实习,组织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学生对泵的基本构造、泵站(房)的基本结构与布置、泵的运行情况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基本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以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
3.2 强化课程设计
按照本课程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一、选题接近工程实际,最好是直接选用设计单位的设计项目,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强化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熟练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如《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并能将相应条款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学生运用设计规范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规范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设计计算水平和CAD绘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4 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为其标准化、模式化,造成其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改变原来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通过增加新的考核内容如平时成绩、实验、论文撰写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最后的期末总成绩。④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抛开那些偏重记忆的内容,增加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5 其它
泵与泵站教学工作中,要用到很多“水力学”中的理论知识,比如伯努利方程在第二章第五节离心泵装置的总扬程中的应用,有些同学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甚至连基本的方程式都不能完成,难以保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应加强“水力学”教学,并注意和泵与泵站知识点的衔接,为取得本课程良好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与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关专业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能够合理进行本课程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6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应合理选用教材和设计规范,注重基础课程“水力学”的教学效果,并加强与本课程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与实践,促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曾晓岚.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8.
②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篇6
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需要学生自己校核和教师的审核,所以需要多次修改和打印,尤其是设计图纸的打印。但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空调系统、供热系统和给排水中的各种管道都有线型和粗细的区别,在AutoCAD打印之前需要进行打印设置,因为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的图与打印出来的图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所以只有打印到图纸上,学生和教师才能发现设计图是否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为了节省开支,很少打印图纸,并且有时只打印较小尺寸的图纸。
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部分指导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背景,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对实际的工程设计有部分的了解。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研究性课题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在工程设计类课题中,他们却不能熟练地应用一些工程标准和较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部分指导教师的精力不足。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教师的增长速度不能与学生的增长速度同步。因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对较繁重,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担负较多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教师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上。
(3)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比较宽松。毕业设计是最后的教学环节,考核的方式与常规的考试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因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宽松,学生的成绩较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因为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将来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他们不能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企业的要求,个别已签约的学生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所以这部分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工作,所以这部分学生也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上。
(2)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因为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给不及格的成绩,所以他们只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而不使用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实际工程方面的资料,这就使设计与实际的工程实践脱节。
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对策
(1)加强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各高校应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学生考核标准,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或到设计院进行进修及培训。对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尽量减少他们其他的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加强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以保证设计题目的水平和足够的任务量。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应加强检查和督导,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指导,辅以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应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
(2)采用设计团队的方式。一人一题的设计方式存在很多不足,所以采用团队的设计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中,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个大的设计任务,例如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就包括空调系统设计、供热系统设计、给排水系统和消防防火系统设计。即使某个设计人员只负责空调系统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也需要与给排水系统、消防防火系统和电气系统的设计人员,以及建筑设计师进行沟通。又如在建筑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在毕业设计开始时,按照建筑物的规模和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工作量,指定2~4名学生组建一个设计团队。通常情况下较小的建筑物,2个人为一个设计小组。一个学生主要进行空调系统设计,另外一个学生进行给排水、消防系统及供热系统(如果需要)设计。在学生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的讨论、协调。在完成自己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书写设计报告和说明书。因为不同的设计需要相互交叉工作,所以设计成员之间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因为采用了小组的方式,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建筑物,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设计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在其他专业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设计小组的方法,因为遇到问题后,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设计时间的协调和调整。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知识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得到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准备和资料查询。对于研究性的题目,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设计中用到的所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进行部分的先期研究、文献查询、计算方案确定和系统设计方案确定等工作,这样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CAD制图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AutoCAD,但是对于工程应用中的一些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操作,了解的却较少。如在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设计方面,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人员需要在建筑图上进行管道和设备布置,他们需要将建筑图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有时建筑图可能要进行改动,所以空调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变动。而在AutoCAD课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如何将建筑图插入到空调系统的图纸中,以及如何调整比例和建立建筑背景图的连接方式。在给排水和空调系统图中,不同类型的管道采用不同的线形、尺寸和颜色,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置管线的线型和如何在输出设备上准确地打印。对于偏重设计类的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工程设计方面的AutoCAD和专业设计软件方面的投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制图的综合应用能力。
(5)将毕业设计与科技写作课程相联系。虽然学校开设了科技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所以学生不能有效地把课程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而在毕业设计阶段,当学生真正用到写作知识时,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写技术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在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学生不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以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来做口头表述。
毕业设计并不只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其中包括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商业书信写作、技术报告写作和论文写作等内容。所以应采用科技写作课程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使这两门课程有机地衔接。在科技交流和写作课程中应讲解商业信件、课题论证报告、科技项目阶段总结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写作。并在课程中加入课题讨论,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学加任课教师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辅导,帮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篇7
关键词:AutoCAD;教学方式;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杨秀峰(1976-),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扬州2251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2-01
Auto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的软件包,它能节省制图时间、提高制图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服装、机械、电子和建筑等领域,已经成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工具。[1,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简称“建环”)专业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及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1,2]无论建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施工还是产品研发,AutoCAD都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都将CAD绘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国内院校的建环专业均开设了AutoCAD课程。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授课感受,就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方式的探讨
AutoCAD课程与常规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普通的应试教育,而是一种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帮助文件和教材自主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AutoCAD课程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多余的。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学生的绘图行为,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认为AutoCAD课程采用下述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
AutoCAD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上机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这两部分割裂开来,而应相互融合、穿行。在理论教学部分,教师详细讲解CAD常用命令的使用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一边理解、一边记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反映。在学生上机操作环节,教师对每次操作内容进行分步骤地示范操作,同时复习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绘图方法的优劣,总结绘图技巧。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或操作后进行,取决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课程的前半阶段,由于学生对CAD基本命令比较生疏,教师应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将本次课的练习内容提前演示一遍。由于教师讲解示范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AutoCAD课程教学适宜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房内进行。教师多媒体讲解示范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
AutoCAD是一门侧重于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操作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练习,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练习。授课过程中,教师每讲解完几个命令后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新学命令的难易程度。这种练习出现的频度较高,因此也称为即时训练,它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体会命令的使用过程,初步消化新学内容。[3]在每一部分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布置一个小练习,有针对性地复习回顾一下最近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专门安排一些目的性很强的练习。无论是学生的自主练习还是教师布置的针对性练习,教师均应该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了解学生的绘图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对练习反馈情况进行讲评。
3.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
对工程类从业人员而言,图纸是同行间交流的专业语言,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图纸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绘图者的业务水平,还与图纸细节有关,而图纸细节往往又与绘图者的绘图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CAD绘图命令的同时也要强调操作细节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首先,CAD绘图时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左手操作键盘、右手操作鼠标,眼睛不能紧盯绘图区而要兼顾命令窗口和状态栏,输入数据时一般使用数字小键盘;其次,图面表达要规范合理,例如,图层设置要层次分明,线条的线型和粗细要符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管道交叉部分的表示要正确,输入的文字要样式合理、字高适中;[4]此外,要树立“精确制图”的理念,图形中图元参数的确定不能由鼠标粗略点取,而应通过坐标输入或借助辅助绘图工具精确确定。
4.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
建环专业的学生学习AutoCAD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CAD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应初步具备绘制本专业图纸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本课程与供热工程、暖通空调等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首先,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建环专业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工程图纸,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图纸图面表述的规范做法。其次,当学生基本掌握CAD的常用绘图命令后,教师可以以实际施工图纸为例,详细讲解工程图纸的绘制步骤和操作要点,并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将图纸内容“临摹”出来。学生“临摹”图纸的过程,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绘图命令,初步熟悉了专业图纸,还能将他们从单一枯燥的命令练习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建环专业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AD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初步绘制采暖、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建筑设备方面的工程图纸。但是,作者了解了包括扬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内的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教学计划后发现,在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下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1.AutoCAD课程的开课学期偏早
我校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而核心专业课程如供热工程、制冷技术和暖通空调等均安排在第六学期,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国内开设建环专业较早、办学层次较高的东华大学,他们将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而其他主要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在学习AutoCAD课程时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学生阅读本专业工程图纸的难度较大,绘制专业图纸时速度较慢、效率较低、表达不规范。经过多次的专业图纸绘制训练后,许多学生虽然对CAD的基本命令掌握较好,但是对专业图纸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仍然较差,再加上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般要在几个学期后进行,学生对所学CAD知识的遗忘率较高,这就使得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普遍感觉CAD绘图比较困难。
2.AutoCAD课程的课时数偏少
我校AutoCAD课程的学分数是1.5(包括0.5学分的理论教学和1学分的实验操作),总课时数为40。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数偏少,因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学习CAD的基本命令还包括建环专业的工程图识图能力训练、常见工程图如空调系统流程图、空调系统平面图及设备详图等绘制训练。如果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还宜让学生初步了解基于CAD基础上的建环专业绘图软件如鸿业暖通和天正暖通的使用方法。因此,笔者认为,AutoCAD课程的总学时数宜增加至48左右,这样才能有比较充裕的课时让学生巩固CAD的基本用法,接触和掌握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专业绘图技能。
三、结论
AutoCAD辅助绘图技术是建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AutoCAD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密切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AutoCAD课程开设较早且课时数偏少,这均会对学生工程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炜.建筑设备工程制图与CAD[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于国清.建筑设备工程CAD制图与识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8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校的环境专业实验课还不够完善,实验课时量相对理论课来说比较少,而且环境专业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开放,学生平时的实验锻炼机会少,导致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另外一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与理论课相结合,在相关工程技术理论课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任务,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大量的工程参数和数据不知如何选择,只能根据基本理论查找相关设计手册完成计算和设计,整个过程过于理论化。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在生产实际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环保人才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3-5]。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德国环境工程教育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除了学前基础实践训练外,德国的环境工程教学中,有一个学期安排了为期22周的必修专业实践性环节。学生可以与校外,诸如环保公司、咨询公司或管理机构等开展一些小型项目的研究工作。实习过程非常正规,工作要求严格。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6]。国内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开出情况[7],从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8],或总结本校教学经验[9],或结合自身特色[10],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或构建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11],在内容上强调前沿性、工程性、研究性的原则,提升了本专业的特色,增强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通过学习和借鉴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如下一些设想。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由6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专业课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实验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现场实习。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工程公司等专业的环保治理单位,让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案例教学。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部分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可引入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环节,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度安排几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环节,可以消除以往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脱离的弊端。课程设计。包括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等。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专业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身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加深对本专业业务范围的了解。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课题的实验方案或设计方案,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工程设计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论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的传授,让学生学会专业的分析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几个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已基本完善,但有些还没有完全建立[12]。即便已经设置了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容易,仍需针对这几个环节进行改进,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完善本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实验的联系,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比例
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决定了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作用。环境工程专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比例的必要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与原有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目前设置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同时这些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也比较完善。因此,可以将环境工程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如有机污染物含量测定、重金属含量测定等放到化学基础实验课中,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基本操作训练,掌握基本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为专业实验奠定基础。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应掌握常规水质分析方法以及COD、BOD、浊度、溶解氧、总有机碳等仪器分析方法外,可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如水处理实验中的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工业污水可生化性实验、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系数的测定等,这几个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很强,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几个综合性的实验。学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验加深了对活性污泥法各种参数、指标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初步的探索,我们已经开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能积极参与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主动思考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其他可以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还包括环境微生物实验中的培养菌的制备和灭菌,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以及环境监测实验中的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校园空气中污染物的测定等。以上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生物技术实验、水处理工程实验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综合性实验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要了解相关知识,还要根据各个专业已有的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对教材已有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确保学生的实验课顺利进行。#p#分页标题#e#
建设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通过购买、下载免费共享、自主开发等方式制作虚拟实验课件,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某一环境问题而言,它的工程设计方案可以由多个步骤和环节组成,例如废水脱氮除磷常用的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A/O)是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废水一般需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3个处理单元的处理,这3个处理单元顺序可以有变化,每一个处理单元都有不同的形式可供选择,污泥回流的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途径,这些变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A/A/O工艺。一个综合性实验方案无法全部包括这些步骤和环节。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矛盾,通过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虚拟实验室的制作方案,逐步构建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将一些在实验室中做不到的,或由于设备原因无法观察整个过程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需对整个工艺流程有充分的了解,提出设想和方案,然后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设计方案。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很有帮助。由于仿真实验不需要实际建造设备,不受实际运行周期影响,能迅速取得结果,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这种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设计实验线路及步骤等。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结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采用综合设计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把科学研究引入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方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其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环保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与工程性很强的学科,这也要求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形成以工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得到基本的工程训练,同时可以较早地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可采用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方式。学生自主报名,教师选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对于一些有大量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教师,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样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承担起一些助教和助研的任务。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规划研究方案、申请项目、与企业联系等,促使教师在科研、工程开发工作中提高水平,同时其自身实践经验反过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篇9
工程识图分为建筑工程识图和安装工程识图两门课程分别讲授。建筑工程识图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教师在介绍基本识图理论与制图规范后,可选取规模较小(6层左右的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民用建筑)、平面较规整(如一梯两户,左右对称,房间数4-5个)的建筑实例,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识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建筑详图,让学生体会平、立、剖之间的关系。该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达到使学生能将构件在相关图纸中一一对应起来的目的,为工程量计算做好准备。在讲授过程中,不妨按照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钢筋工程、砌体工程、门窗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的讲授顺序,先讲理论后让学生看图,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交叉进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将整套建施图与结施图完整而详尽地识读完毕。在学生学习了建筑工程识图的案例课程后,学校还开设了安装工程识图。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仍然可采用上述案例教学的思路,并且要注意安装工程识图引入的案例与建筑工程识图的案例应为同一建筑,即安装工程识图课程要讲授的是同一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电气工程等单位工程的安装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阶段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在第5、6学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四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讲授与板书。在此阶段,案例教学穿插于教学之中,主要应用于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综合单价组价及费用构成的讲解过程中。在此阶段,案例教学中的实例可采用识图课中的案例,因为学生已完成了识读,因此他们会很有兴趣去完成该建筑的工程量计算与计价。在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时,可以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分解讲解。在工程量计算(如安装工程中管道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板书方式,首先选取案例中的部分内容(如J/1给水系统)做示范,然后再选取部分内容(如P/1排水系统)让学生完成,接着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计价方面的讲解,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对学生在实践过程发现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教师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改正错误。这样,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就可基本掌握计量与计价的内容。
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阶段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可分为工程量计算电算化和工程计价电算化两门课程。该阶段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给学生展示的是电算化的步骤和过程。在工程量计算电算化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识图课中的案例为例子来讲解软件计量原理,并亲自操作演示软件。然后让学生完成剩余构件的设置与输入,得到计量结果。同学们可对照彼此的计算结果,并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必要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待学生对该构件计量不存在问题时可进入下一类构件的教学。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案例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软件计量后,将软件计量结果与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程阶段完成的手算结果进行对照,既可加深学生对计量与计价原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掌握快速而高效的电算手段。工程计价电算化教学以案例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阶段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工程计价过程中的细节操作,如人工费的调差、材料价格的录入调整、措施费的计取、规费税金的费率调用、编制说明的编写等等。同时,要通过此阶段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注意掌握计价成果的完整性。工程造价管理理论课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理论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在第6、7学期,主要包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案例教学仍具有渐进性。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两门课程选择的案例比较多,而且多为小型经典案例,案例选择表现出的渐进性较弱。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案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别站在招标人和投标人的角度,对电算化完成的单项工程进行招标、开标、评标、决标的模拟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招投标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的区别。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要根据工程造价的阶段性、多次性,让学生按照工程进展各阶段(报价阶段、进度款支付、价款结算等)完成全部工程造价文件的融合、汇总、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认知层次的教学效果。上述案例教学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门课程运用同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渐进式案例教学的渐进性正是体现在工程造价系列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教学中。结合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相互联系及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把一个典型案例贯穿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四个阶段的多门课程中,就能完成各个知识点的传授和训练,把工程全貌展示给学生。
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案例的标准是:所选案例要能体现理论知识和系统原理的应用,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案例的内容要具有内在联系性,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采用的案例具有综合、完整、真实、典型性是实施渐进式案例教学的基础。由于案例教学是对课堂理论的补充和具体化,因此案例需要结合实际工程实践来选取,真题真做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工程实例的规模及难度水平。如果选取的工程实例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加大教学成本(如案例的复印、打印、晒图等费用),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如果选取的工程实例太过复杂,如包含地下室、玻璃幕墙等建筑装饰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案例讲解,并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也需要简化实际工程案例,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可基本与实际工程实践吻合。为了配合案例教学,在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时,可将实际案例列为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由于多门课程的案例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在编写系列教材时,同样的案例出现一次即可。因此,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大量的配合与沟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并形成依赖习惯。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的自我导向型学习,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提倡学生的协作与创新,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广泛讨论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组成合作性“学习团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堂案例讲解要为课后训练留下思考空间和余地,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学生课后大量查阅资料、图集及相关案例;案例的背景条件可能并不完整,例如施工工艺、施工现场的条件、材料暂估价、材料单价等,需要学生来确定和具体化案例的背景条件,让学生感受工程计量计价的真实过程。授课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课时要根据自己经验和体会讲解案例。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深入实践、加强学习,从而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强化。运用案例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获得如下效果:(1)有效改善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具备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能力,适应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教学的定位方向。(2)案例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循环应用,并不断完善。(3)教学效果的改善是一个实践、总结、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课程建设才能与不断更新的理论和工程实践保持同步,才能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
作者:李海凌 陶学明 刘克剑 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篇10
关键词 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07-02
On New College Attempt in Transi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YAN Fang, GENG Dayo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build environment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new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by creat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using a variety of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nd gradually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doing good found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train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al teach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目前,国家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将逐渐终结。高校转型后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适应能力突出。因此,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新尝试。
1 课程设置
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从事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建筑热能供应系统、新能源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运行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所学的电类基础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开设建筑电气课程以及建筑电气的课程设计。在掌握了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四年的授课课程后,针对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特点,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上做了相应调整。
2 课程资源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过程中,本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讲解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与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做好基础铺垫。笔者在授课时做了以下尝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辅助设备的开发与利用 在授课过程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投入。在粉笔+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查找、演示、仿真等技术,将抽象的课程内容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等信息,更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三维立体动画的视频讲解,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明白电机的内部构造、转动原理,这不仅加深了理论阐述,更让学生过目不忘。
建立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 电工电子技术是本校的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复习,在校园网上建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网站。该课程的网站内容包括课上的授课内容、课后的习题测试、教师上课的视频录像、师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区等,网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针对本校学生编写自己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与专业特点,编写适合本校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在教材更新中不仅加大了课后习题量,而且增添与实验有关的习题计算、综合分析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实践教学。
3 课程实施
培养实践基础操作能力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在授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过程的培训。例如,在建筑配电电路部分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教室配电设计任务,从如何布置光源开始,逐步计算出配电线路中的计算负荷,并画出房间的结构图、电气配电系统图等。
面对此设计题目,教师要从基础理论开始,阐述一个配电设计系统如何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例如,根据房间的结构特点来布置光源,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光源的特点,适用何种场所?设计电路的图纸如何达到绘制要求?安装光源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教师在学生设计时要详细阐述,耐心辅导,使学生掌握设计电路的基本思路、方法。实验室提供基本的仪器、仪表,导线等;在学生完成基本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如何分析?电路设计能否进一步改进?实际安装电路的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方法更要不断地提示给学生,以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不断启发式的教学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做好基础。
针对授课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创新呢?仍以教室配电设计为例,在满足基本配电设计电路要求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室可以增加多媒体等设备,怎样考虑备用设备的容量?怎样得到最佳的配线路径?怎样协调教室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对学生来讲,这就是一种创新。现在的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出只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坏习惯,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电脑也会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CAD软件的操作,让学生慢慢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电路图的方法,逐步绘制出教室配电线路图;爱好动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制出教室的三维空间结构图与电路配电布线图,对学生而言,这更是一种创新。
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验证性实验较多的模式,建立起针对不同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建筑照明实验室、电气拖动实验室、变压器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等场所,供各专业教师、学生进行开发、设计、创新。基础实验设施的配套保证,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
组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大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需要两个学期,即一年的授课时间,每年本校都会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本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践操作能力大赛,获奖的学生奖励创新学分。这些得到奖励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理论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再次推荐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这些学生不仅会为学校争得荣誉,也为自己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双赢的局面,造就了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即学生应用能力更强,学校名声更响!
鼓励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互助办学,或订单式为企业培训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要了解企业动态。首先,教师要走出去,去调研,从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其次,要经常与行业技术人员探讨总结,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任务,按工作、工序的深浅程度逐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合理、有效地整合到课程当中去,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准确而具体地编撰《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最后,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定点的相关理论与操作能力知识培训,这既解决了学生的未来就业,也为企业招来合适人才。这将是未来办学的一种常态。
4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考试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实验的操作测试占10%,设计与安装操作能力的测试占10%,综合能力设计测试占20%,期末试卷理论测试占60%。通过这样的成绩比例分布,学生自然重视实践能力。在新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增强,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根据两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很好地证明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的,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都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5 结束语
经过两年教学方法的新尝试,笔者讲授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看,证明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但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单一某课程的革新,而是全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教学培养的转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与教师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曾莉,余晓平.建环专业电学与智能化控制知识领域实践教学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 上一篇:换热器课程设计总结
- 下一篇:供暖系统课程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