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23: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篇1

(一)工程建设方面

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省道229__段改扩建工程。项目全长约55公里,按集散型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建设,设计时速80km/h,路基顶宽24.5,桥涵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桥梁与路基同宽。通过现场办及参建单位精心组织,共同配合,项目于11月3日顺利完成交工验收并建成通车。__景区至水上森林连接线工程。路线全长9.133km,计划总投资2.185亿元。该项目按二级公路标准实施,道路总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宽10.5米。截至目前4座盖板涵全部完成,12座桥梁(含变更后的4座中桥)灌注桩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灌注桩206根,占总工程量的100%;累计完成5个系梁,占总量的100%;完成立柱52根,占总量的83.9%;完成墩台帽56个,占总量的87.5%;完成承台5个,占总量的100%。目前有8座桥梁完成梁板安装;3座桥梁完成桥面铺装护栏浇筑;路基工程中粉喷桩完成100%。完成原地面清表63600平方米,占总量的73.5%;完成河塘清淤145732立方米,占总量的218.4%;完成土方246480立方米,占总量的65.4%。 352省道至__连接线工程。项目长2.488公里,按路基总宽18米、沥青混凝土16米的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工程按序时进度建设,目前已完成3道箱涵,中桥灌注桩全部完成,墩台帽完成7个。基填筑完成40%,排水管道完成50%。233省道西北绕城公路。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原建设指挥部紧密跟踪审计工作,确保年内完成项目竣工验收等年度任务。县道大中修工程。__线冷再生工程、__镇__河桥、__桥、老电厂桥改造工程、__线__博生公司前改造工程于12月17日完成2015年县道大中修工程、县道安保设施工程交工验收。

(二)养护管理方面

2014年在推行交管所全面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之后,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再次荣获__市养护考核第一名。通过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印发2015年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要点,明确阶段性目标。并围绕提出的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养好、运好”的“四好农村路”要求,深化农村公路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破解难题,以保障镇村公交开通、校车及城乡客运班车等安全通行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安全条件、沿线环境,为我市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同志们一年以来的共同努力,成效显著。其中:

1、创建目标再创新高。__镇顺利创建成省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及安全设施示范乡镇,真正起到“南有__北有__”示范效应作用,推进农村公路养护长效管理。

2、行业管理规范有序。加强项目管理。配合乡镇完成年度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计划编制,规范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基本完成年度道路35个,里程62.251公里,100座桥梁项目的建设任务。创新养护管理思路。组织片区养护管理互查,召开县道养护座谈会,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作用。2015年累计下发任务单15份,采用水稳碎石修补__公路、__公路、__线、农业示范连接线6970立方米,沥青混凝土面层修补3742立方米。对__线、__线、__线、__线、__线、__线进行了环境整治,清除路肩杂物、堆积物4120立方米,桥梁防护墙及桥头黑黄漆、钢管扶手出新油漆463座桥梁计1396平方米,更换新里程碑3块、百米桩150个,桥梁刷白13000平方米,13.68万株与修剪绿化52万株,路面灌缝53870延米。破损沥青路面采用c35水泥混凝土修补基层2250立方米。桥梁伸缩缝维修81米,桥梁抢险桥面破损维修102立方米。__公路、__公路仍按县道文明样板路标准进行养护管理。从总体分析,各乡镇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入巨资整治农村公路路肩与农作物。安全管理狠抓“长常”二字。学习与启动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结合道路安全专项检查,积极整改安全隐患,保证道路通行安全。建立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定期用手机信息提醒与督促沿线乡镇领导与农路办主任加强管理,确保公路运行通畅安全,累计发送信息3000条以上。

3、管理改革初显成效。因我市农村公路面广量大,结合路政管理人手少、事情多的特点,经多方争取,组织29名第一批农路办同志参加法制培训,聘任农路办主任为路政中队副队长。组织各交管所、养护公司对县道夏季打谷晒场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巡查力度,对部分道路严防死守,总体控制效果较好。开展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累计超限处罚案件66件,罚没收入164900元。路损处理案件11件,赔补费36592元。

4、民生工程大得人心。组织工程人员会同乡镇编制20

19-2020年农村公路规划库,对2013-2018年规划库回头看,现场勘察县道路况,编制来年县道大中修计划及2016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计划。提请政府出台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意见,三年拟实施镇村公交道路670公里,桥梁454座,其中2016年拟实施道路229公里,桥梁328座。并落实四个工作小组,启动项目障碍物统计、迁移及项目设计、业务培训等工作。(三)其他服务方面

2015年,围绕科室年度工作计划,除及时、高效地完成局领导交办的中心工作外,还重点狠抓学习和优质服务:

1、认真学习“三严三实”系列讲话。 要求科室所有同志积极践行提出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个人修养,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

2、尽心尽职完成科室工作。组织科室同志学习交通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提高履职尽职能力。率先完成17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双满意率100%,同时对议案、提案办理跟踪。积极撰写有质量的政务信息,结合“四好农村路”会同电视台开展农村公路专题系列报道,配合__市开展泰美农路的评选工作。超额完成2015-2016年科室招商引资任务。

3、全力做好其他项目服务工作。服务是工程科的职能之一。成功组织12次工程联席会议,10多次各级领导视察工程保障活动。全力配合做好工程系列的个性目标考核工作。配合相关科室完成资金需求编制。

2015年取得的工作成绩利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与各位同仁的重视与支持;

二是得益于科室全体同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

从2015年的工作情况分析,工程科主要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年度建设项目推进力度不够。__二期项目未能如期按照序时进度完成,客观上是地方矛盾影响、大桥施工技术复杂,主观上仍有施工单位组织不力,建设单位管理力量由于项目多,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集中等问题。

2、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仍需加强。当前,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尽管采取若干措施推进改革,但各交管所在农村公路巡查频率与管理内容上仍有创新潜力。

2016年,围绕“十三五”交通规划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发展总体规划,续建为主、统筹推进总体指导思想,工程科将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行业管理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上多思考、多研究、多出成果。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1、加强统筹管理力度,确定建成优质工程

根据__二期工程、352省道__连接线及县道大中修工程的特点,分析项目实施重点、难点,找准破解项目实施难点的切入点,提前谋划后续工作。强化目标必成、质量为本、安全为先意识,加强工程现场管理,确保__二期、352省道__连接线按序时进度有序平安建设。

篇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重在实际操作的应用型基础课,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入手,研究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同时对计算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

1、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数、离散、线性、概率、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汇编、数据库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

2、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2.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2.2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2.3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冲,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一是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总结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二是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一查漏一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三是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3)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4)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5)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篇3

关键词:编程能力;教学改革;计算机

作者简介:侯春明(1979-),男,白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校级教改课题“计算机课程群教学中技能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3-02

高校信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重。常见的专业课有“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等。由于信息类专业的应用领域非常强调技术实现,普通高校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据统计,普通二本高校信息类毕业生,除了小部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绝大部分都在毕业后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虽然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和应用领域各有不同,比如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更侧重对硬件的控制和嵌入式方向,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专业更侧重系统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信息类专业都对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相关课程群应该在课程实训环节进行改进,以求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2]

一、计算机课程群实训课的特点与不足

计算机课程群的实训课程是连接理论课程与编程能力的桥梁,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状态,面临诸多困难。

1.课时不足

随着高校课程体系的全面改进,为了宽口径的培养学生,以便学生将来能有更广阔的就业领域,信息类的各个专业被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也面临着课时紧缩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理论课的讲授与教学,另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提高。这样理论课程的时间显得非常紧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把该语言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保证他们能有足够的课时在实训课环节完成相关的实训内容,为此在时间和教学上就要合理安排。

2.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类专业发展速度迅猛,很多技术在过去的几年快速的诞生和崛起。传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是侧重对基本语法的掌握和中小规模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比如运用一些经典的算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并编程实现。这样的培养模式的结果是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上IT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教师的教学负担很重,除了要完成各种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从全局来看,高校的信息类专业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的该专业教师以中青年为主,部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造,比如攻读博士、博士后、做访问学者、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等。因此,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实训课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教师辅导数十人学生。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计算机课程群实训课的教学改革建议

1.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有重点的课程设计

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编程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环节。[3]虽然信息类的不同专业都会开设各种程序设计课程,但是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明显不同,比如电子信息、电子科技、物联网等专业,从专业培养目标上看更接近对硬件的控制。在实训课的综合训练项目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的培养环节上,可以考虑做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中的项目。将编程能力训练放到具体的硬件控制项目中,既符合相关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将程序设计课程与硬件类课程群进行融合,既提高了编程能力,又提高了综合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如果只是反复的训练经典的算法和习题,编程能力的提高还是有限。但是如果学生完成一个软硬件相结合的系统设计,对C语言在单片机控制或嵌入式中的应用开发能力就会快速增强。当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网络工程这样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更偏向于上层应用,也可以选择相关的实用性的软件开发项目(如数据库系统等)来训练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相应专业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编程能力。

2.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不能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调动不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比如现在很多高校都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学位证挂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才能顺利获得学位证。针对这一学生群体,应该将针对等级考试的训练合理的放入到实训环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做等级考试的习题,并在上机实训的过程中多做题库中的题。一方面可以提升编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通过等级考试的概率。

最近几年,高校程序设计比赛以及其他的一些设计类比赛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对于有志于参加全校、全省、全国甚至世界级比赛的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可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训练。比如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实训环节中,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多练习ACM题库中的习题,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而立志参加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学生,也可以主动去编写一些嵌入式环境中的程序。使学生群体在提高自身编程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加接近相应大赛的要求,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还有一些学生,立志于从事应用系统的开发,比如网站系统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电子商务系统、智能手机应用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等。该学生群体对学习的实用性比较看重,更愿意在毕业前就找到专业领域的一个主攻方向,孜孜不倦地钻研该方向,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这些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应该在相关的实训训练和课程设计中鼓励他们多动手写程序,进而力争做出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系统。在提升了编程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多的为社会作出贡献。

3.加强对编程能力的考核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考察,计算机类课程群也不例外。一门专业课学习完成后,最常见的考核方式就是闭卷考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检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但是对编程类的课程群来说,闭卷考试很难全面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书本知识掌握良好但上机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促使学生参与编程能力训练,应该加强对编程能力的考核。比如组织上机考试,将考试成绩纳入到整体的考核成绩中;也可以鼓励学生提交应用软件系统。但是上机考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普通考试,一个班级只要2个监考教师即可,但为了避免学生作弊,计算机上机考试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监考。另外,如果是固定的几个习题,在机房的环境中不便于监考,而如果是从海量题库中随机抽题,又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因为有的学生可能抽到较为容易的题目,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抽到较困难的题目。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为了提高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加强对编程能力的考核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4.在校企合作中加强编程能力的培养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个主要就业领域是IT企业,如何培养适应现代IT企业的合格毕业生,一直是高校信息类专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外部社会和技术变化越来越快,高校中的很多课程和教学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和外部接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选择一些专业对口的大企业,以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去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而各类IT公司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研发能力。高校应该尽量和IT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但是实现起来也有诸多困难,比如:高校的课程安排紧凑,学生要挤出较长的时间参与企业的软件研发,时间上比较困难;有的高校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所在城市很难找到能提供相应机会的企业;低年级学生没有技术实力参与到企业的研发中,而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又面临找工作的就业压力,到处参加面试也会给相关的实训和实习工作造成影响。

三、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上的一些实践

作为二本高校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作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作为班主任,在自己管理的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分类,钻研应用技术的学生,鼓励他们组成兴趣小组(比如嵌入开发小组、电子设计小组、信息安全技术小组、数据库应用技术小组等),在实际项目的研发中提高编程能力。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长为国内一些IT企业的技术骨干,而将来选择从事IT领域非研发方向(如管理、市场、技术支持类工作岗位)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扩宽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的一些技术类证书考试。为他们收集大量的考试资料,调动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通过相应考试。对于立志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更多的将精力放到比赛的训练和准备上来,并指导部分学生获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

四、结论

针对高等院校尤其是二本高校计算机课程群的实训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程序设计能力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实训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并总结了为提升学生编程能力所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以期为广大的工作在教学岗位的计算机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建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改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9,(5):112-113.

篇4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

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

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

1.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

2.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

4.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均改在了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大量的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基础课、图形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都是以CAI教学为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

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1.1课程设置体现不出任职教育特点

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岗位经验,有部队工作经历,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知识和水平,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然而,目前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还主要围绕学科体系,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乏对任职教育学员层次和水平的全面分析。一些学员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还在按部就班地接收教师讲授内容,经常感到吃不饱,而基础薄弱的学员却听不懂课程内容、跟不上课程进度;一些课程的设置与学员的岗位差异比较大,学员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员用传统的学历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任职教育,没能针对任职教育学员信息素养要求的不同和岗位任职的个性化差异等特点“因岗施教”。

1.2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任职学员多样化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不够,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员的岗位特点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差异性大,有强调基本操作的,也有注重应用发展的等,传统的围绕某一本或几本教材内容进行的讲授很难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的要求;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也必须要求将这些新的知识内容纳入任职教育的教学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在这两方面还存在不够与时俱进的问题,脱离部队现状的纯技术式课程内容也满足不了学员有针对性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需要。

1.3教学方法满足不了提升能力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理论知识,有限的实践内容也往往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开进行,可以说还是以围绕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起主导作用。然而,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综合应用和研究能力,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加大研讨式、案例式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2以任职岗位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

2.1任职岗位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分析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中要想谋求更多“信息优势”,需要用信息化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信息化人才和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各类人才。从目前军队干部队伍特别是管理干部的现状分析看,学历、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但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信息意识不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比较欠缺,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结合不同任职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养必不可少。信息素养的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初提出,其基本解释是“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1]。我们综合考虑军队工作岗位和专业,将信息化人才分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人才4类,针对这几类人才,将信息素养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基本素质是各类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普遍的素质,专业素质则是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的与履行本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素质,是对各类型人才信息能力素质的特殊要求[2]。军队信息化人才任职岗位信息素养能力分析见表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新时期军队干部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3方面:①知识层面,即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②技术层面,指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③意识层面,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果要培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能力的高信息素养干部队伍,就必须加强以计算机课程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计与规划。

2.2计算机课程对提高信息素养的作用

从任职教育学员信息素养分析看,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意识是先导和保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流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素养提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即是计算机技术,信息能力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得以提升,如在信息的获取方面,现代各类传感设备越来越智能化,以计算机原理为标志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信息传输方面涉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尤其是以因特网为核心的各类网络传输与应用越来越普及;在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方面,离不开高效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信息安全、最新的云技术等;在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涉及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的各种应用技术涉及的层面就更加广泛,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处理、搜索引擎等。从军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到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更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因此计算机课程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且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在计算机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起来也更直接和高效,对信息素质的提高相比其他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见,通过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大大提升任职教育各层次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2.3以岗位任职能力为驱动的课程体系

围绕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如何科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合理规划课程模块和评价机制,提升任职学员信息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任职岗位对信息素养的能力需求层次呈递进结构,而且根据任职培训不同层次岗位的信息素养能力素质要求,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细化为五大模块,即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计算机操作课程模块、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计算机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指挥课程模块,分别对应各类人才岗位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能力需求,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设置若干单元,如在计算机指挥课程模块中设置信息作战单元、计算机管理模块中设置信息化建设单元、计算机技术模块中设置程序设计单元等,学员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取不同模块、不同单元进行学习。新课程体系的评价考核主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目标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包含完成的质量、完成的效率、学习与工作态度、综合评价等[3]。评价机制分为上机笔试、上机操作、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口试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单元灵活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任职培训层次与计算机课程体系及评价考核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任职岗位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优势体现在3方面:①针对性强,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岗位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模块学习;②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基于岗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模块与单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进行强化;③促进教师对与部队建设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指挥等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3以任职能力提升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要重点关注的就是教学组织与实施,关键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3.1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员快速学习的能力离不开从大量信息资源中对信息的检索、识别和利用,为此教师可以依托校园网搭建多层次、多体系的信息素养公共学习平台,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在线信息素养学习,使得信息素养的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平台中除了要提供详细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等资料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和辅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起到督导作用,同时需要科学研究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通过最终的考核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如针对某些信息技能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上机自动选题的方式,关键是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3.2开展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对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需要在任职教育各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大力提倡。例如,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单元中可将部队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整理成案例,供学员分析研究。在对案例的研究中,学员自然就会对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运用等能力得到提升。实施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设计要全面,对能力的训练目标要明确。

3.3运用模拟仿真与实战培训相结合,提高实战能力

“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模拟演练场学习战争”已成为当今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2]。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教师要加大利用模拟系统、模拟环境进行课程教学,构建网上作业、网上训练、网上推演、网上对抗等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员在近实战的实践与演练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能力和素质。

4结语

篇6

关键词:高职、软件课程、教学方法、项目开发模式、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计算机专业以高就业率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高职计算机技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然而,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走低,根据最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的统计数据,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中,计算机专业高居第二位,而且,真正无法就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高职院校。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大多数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不能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好计算机专业教育,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现状,同时对解决办法作了一些探讨。

一 目前高职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目前的高职计软件课程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软件工程实践经验,教学只能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上机实践一般也只是教材上独立的小例子,不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该专业毕业的部分学生不太能适应软件技术岗位的工作。其次,各门软件课程孤立教学,各自为阵,没有科学地形成系统,没有主线和目标,学生尽管在单独的课程中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横向联系,知识不实用,可扩展性差,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大打折扣,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岗位的需求。

二 教学对象

火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背景下顺应潮流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的还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学院,广纳生源。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入,学分数递减,生源素质不断下降。绝大多数学生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基础不好,学习成绩、方法和态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入学校后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认真学习,大部分学生只在进入学的头几个月或每门课程的开始阶段能够认真学习。这都加大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软件课程的教学难度,如何来达到教学目标,就需要高职计算机软件教师付出更多心血和技巧。

三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一般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工作。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课程之间连贯形成体系,有主有辅,明确辅助课程中哪些是为主要课程服务的要重点讲解。同时由于高职计算机软件学生与计算机本科生相比侧重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适当删减不重要的理论部分,加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内容,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四 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的引入

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突出“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软件项目开发模式,做出适合学生能力的相应调整才能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4.1 以项目完成为目标的学习

在课程前制定出课程的应用目标,选取适合学生的实际项目,对该项目按完成顺序进行划分,并对项目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整理。整个课程围绕该项目的完成顺序来进行,在课程中分阶段演示项目,对项目中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对关键或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应用性很强的小例子来进行演示并讲解实际使用技巧。当讲授完该部分所需使用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部分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课程结束时,该项目也完成了,即使有时学生的项目不够完整,那也是让他们受益匪浅的。

4.2 项目开发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软件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而又往往因非正式授课而容易被轻视,将软件项目开发与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计相结合,先将软件开发案例从需求分析到框架形成,开发实施、测试及维护等整体讲授给学生。再让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分工合作,自主完成。让学生以一种在工作岗位完成项目开发的角色进行课程设计,以后他们在工作中就会心中有数,不再会感到束手无策。学生也能从项目开发的学习中逐步积累相应的开发经验。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做好课程设计指导书。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指导教师就要事先准备好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指导书,首先要摒弃传统给出一个主题的做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所能熟悉的行业自主选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散地思考。另外,还要对项目中所使用的编写规范,文挡格式进行制订,使学生养成好的编程习惯。

做好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相应条件,不能让学生到社会应用一线做调查工作,指导教师可以先掌握题目的需求,然后让学生模拟调查,将需求用一种模型来表示。

项目分析设计及项目实施。根据需求进行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建立数据库、编制应用程序、数据入库等。

测试及维护。强调培养学生的测试能力,要求对每个模块进行单元测试和边界测试,让学生体会测试能很容易消除一些隐患。它能培养学生的软件技术职业素养。

验收总结及文档。整理项目各阶段所产生的文档,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还需每个人写出学习全过程的心得总结。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高中 兴趣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到了高中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课程更应该加强。学生们大多数对于计算机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习压力较大,作为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

一、关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习内容教学时设定一种教学场景,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成绩。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要联系日常的生活,设计出合适的场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切勿设计的场景内容华而不实,看着挺丰富,花样也很多可是里面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能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很高,学习氛围也很活跃,但是对于没有达到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按实际出发,把握好尺度,以学好知识为依据,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高中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情境构建的要点

(一)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学习的动力,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现在电脑的普及,大多数的家庭中都有电脑,学生们大多数也能进行电脑的简单操作,但是对于对数学生来说,利用电脑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玩游戏就是在看影片,真正运用电脑的操作技能的很少。

高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电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生们一般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采用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可以编成容易上口的顺口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

(二)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不能掌握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案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活动,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时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答案要点,教师最后再总结说明,这样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要点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的记忆就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变得更加牢固。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是不能完全的掌握的,有的学生看着在很认真的听讲,其实可能已经在开小差,对于教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听进去,有的学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习一点也不用心,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也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只有一人,只能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提问也只能是针对个别学生,很难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教师很难把握清楚。计算机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章节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如果前面的章节学习的不好,后面的知识肯定会受影响,所以应保证每个学生都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掉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场景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对每个学生都赋予一定的责任,例如有的学生是小组长,有的是资料员,有的是记录员等等。这样就可以保证没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造合适的教学情境

篇8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 课程体系 试点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09-0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是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最为关键的工作。[1~3]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计算机课程平台教学的实际特点,我们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班实施。本文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本要求、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试点班的改革与实践经验。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要求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控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主线大体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在硬件方面,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流CPU结构与原理(有取舍、有侧重地学习X86、单片机、PLC、嵌入式、DSP、FPGA中的一到两种),存储器组织,总线结构,读写时序,常用基本接口电路,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等。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常用的信号输入输出通道的硬件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要求掌握基本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底层,要求能够编写驱动程序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与数据传输,应用层要求能够完成数据的简单计算处理。在达到软硬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流行的数据传输总线、协议及链路,能完成数据的传输、显示、打印的硬件通道设计;可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可视化编程、网络化编程方面的软件程序编写,实现仪器的虚拟化、智能化、网络化。

改革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归纳如下:以学生最终能够应用乃至设计完整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包括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为教学目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基础到应用,分阶段、分步骤,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多个学期连续不断线教育与短期集训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余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由多个任课教师分成小组,分工配合地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方案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的优化整合方案为: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着力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注重基础,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有效克服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分散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学环节不连贯等问题,解决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课程科目与实践环节过多与总学时有限的冲突、知识面广而不精等问题。

1.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软硬件方面的课程设置均存在一定的弊端。软件程序方面,必修课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一门,开课时间设置在第一学期,与后续课程脱节,导致学生到第五、第六学期的实践环节用到时已基本遗忘。另外,教学内容不充分,没有覆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硬件方面,必修课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同属硬件类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的内容不尽合理,如没有目前常用的PC机板卡资源、嵌入式技术等。此外,选修课多而杂,教学主线不明确,与专业培养目标配合不紧密。

具体来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几个原则如下:①综合性: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自成一体的单个课程范畴,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达到以软硬件基础知识为主体,以计算机测控应用技术为主线,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②先进性:将传统的测控技术与当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原来单一模式的分析方法转变为生动丰富的多方案优化,加深了对现代测控手段的理解和掌握;③实用性:找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夯实软硬件基础、拓展系统综合应用能力,避免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的单调性和复杂冗长化。

2.教学内容的深度凝练

经优化整合后,3门必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归纳如下:

(1)《程序设计基础》是本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综合了《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软件基础》等课程的内容,并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计算机测控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计算机硬件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着重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中存储器、I/O接口、总线、中断、人机交互等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同时通过实验,初步形成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3)《计算机测控技术》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设计基于微型计算机的测控系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基于微处理器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常用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常用人机接口的设计、常用数据传输电路的设计、简单数据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机测控技术的若干新进展,形成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改革后,上述3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多门课程优化整合而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强,见图1。在保证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其逻辑思维及理工科思维能力。

3.独立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下设精密机械与测试技术、传感技术、光信息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可开展全方位的独立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从课程分类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应用的转化。

(1)作为实践教学必修课,《计算机测控实践》安排在计算机系列理论课程全部结束之后进行,集中设计时间为两周,相比改革前其教学力度加强。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多人共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及协作技巧,并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工程师的素质。

(2)《测控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第7学期,学时为3周,题目均来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模式,建立起了新的设计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实践环节体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际的小型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或大系统的一部分)的设计与调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分群体加强学生在某个具体技术领域的技能培养,做到学以致用。

三、实践探索及初步成效

以上计算机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实施的。具体地,首先,在测控08级尝试独立的实践环节《计算机测控实践》,在第六学期初由教师集中讲解,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与要求,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查阅资料、制订设计与调试方案。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分散在相关实验室进行系统分模块设计和调试,教师分组指导与答疑。最后两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联合调试,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成课程设计验收与答辩。

其次,针对测控09级,有意识地对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与取舍,注重教学环节的搭配与教学内容衔接。同时,花大力气建设了计算机系列课程实验系统。针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门设计、制作了模块化的实验系统,该系统让学生采用搭积木的思路来设计、调试、验证简单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及其应用,如温湿度测量、处理、输出显示等系统。

最后,根据前期积累的改革实践经验和教训,形成了2010级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教学文件,在测控2010级特色专业建设试点班中推广实施。实施新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测控1001班(试点班)学风突出,在大一全年的各次考试中单科与总体成绩均名列前茅,为后续几年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并结合我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总结经验与摸索创新的基础上,我系对该专业的计算机系列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适应性改革,构建了合理有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特色,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试点班进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 唐鸿儒、郑洁、黄亚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5):71~74

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中职学生每个人均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目前已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为了更好的提高其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简单阐述一些教学改革举措。

一、教学目标改革

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而IT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计算机网络

以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为主,掌握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2.平面图像处理

以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技术员。

3.办公自动化

以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员。

4.多媒体技术

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员。

二、教学课程改革

1.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做到先易后难。

3.由于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把知识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并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核心

1.以学生为主─高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自主式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情感的丰富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提升。这使我们感觉到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目标的相适应。我们要制造这样一个环境:走进课堂,三尺讲台消失了,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见了,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台上”学生有的表演、有的辩论、还有的讲解,“台下”学生站着、坐着、蹲着,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互动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走进学生,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朝气蓬勃的孩子,有着灵活的思维,张扬的个性。

2.分层教学─高效教学的基础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都不同,若在教学中布置一样的教学任务,就可能导致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让学困生完成,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要求中上等学生完成。这样教学,既考虑到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兼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从而让他们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3.多元化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其次,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四、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无法较好的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特点,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突出专业的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比如说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一个学期可以采用多次阶段性的考核,学生学一点会一点,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今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并且不断向农村进军已经成为家庭中的必备品。事实上,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学校工厂还是企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基本都达到了自动化、信息化。计算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日渐增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都有着较高的水平。这就要求我国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通过不断学习、改革和创新,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渐增多。在当今世界,出现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产业人才严重紧缺的状况,这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教学古板缺乏个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也同样有着惊人的更新速度,但是在教学中使用的书籍和知识却很古板没有新世界的“新鲜血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没有相应更新与改革,导致了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与知识更新速度的严重脱节。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参差不齐的状况,基础较差同学往往跟不上进度、对部分内容不理解,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内容落后、课程安排的盲目性、教师的行业经验缺乏是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都存在的问题。

2.2 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缺乏深度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原始的课程设计,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只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而缺乏深入性。教材通过大量的文字、图例、实例来讲解工具软件的用法,即使通过任务教学法来讲授,也难以使学生对工具软件有个系统级的认识。导致学生知识技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严重状况。

2.3 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实践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是是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软件的使用方法,更关键的是能够将这些软件熟练掌握,一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个人学习上的兴趣与装也长项来进行刻苦钻研与尝试,是自己能够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再者,由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非常的抽象,尤其是在更深层次的知识阶段上,如果不进行多次的实践操作来进行试验与研究,就会很难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正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所严重缺乏的。

3 如何有效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所谓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之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我们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改革制度和相应标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将中职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贯彻,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走向进一步稳定与持续的发展。

3.1 要善于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由于计算机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所以要在教学中注重实例的讲解,将理论知识浅显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要注重添加实例教学,计算机是的实用性非常强,一些软件必须经过实践训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比如目前常用一些流行软件压缩软件winzi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下载工具、网络播放软件、豪杰超级解霸的使用及如何剪切、压缩、转换音频和视频文件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直观的教学和亲身体验才能掌握并应用。还要根据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因素,为学生准备各种习题,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且掌握你各种理论知识,以有助于各种事件活动。也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实践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因材施教。

3.2 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深度讨论,以有趣又意义的问题、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因为在课堂上老师单纯的、死板的教学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是学生自己来探索讨论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还会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亲自上台讲课,并对这些学生给予硬顶程度的鼓励。教学还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还可以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准备各种习题等学习资料以及一些有趣直观的教学材料,以加强网络协作学习。

3.3 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计算机知识极其抽象化、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一些专业课程章节进行了增删,同时调整部分课程章节的教学次序,加强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要避免一些杂乱而且比必要的大量程序编程的编写,多对章节页面进行一下美工修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课程教材,如今市面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一个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对的教材。

3.4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核制度

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就业,合理分析就业岗位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得需求作为学校得培养目标,作为考核学生得一种机制,是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4 结束语

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我国的信息化速度更加迅速,社会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同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计算机课程,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好坏,关乎到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乎到他们就业状况的好坏,更加关乎到我国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总之,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实施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绍华.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数的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2012(1).

[2]赵建萍,唐培和.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