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3:2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合作、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阅读课程设计相关文档)、小组讨论分工、完成系统开发的各个文档、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小组汇报PPT、个人日记,个人小结的任务。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我们便对这次任务进行了规划和分工。在以后的几天中,我们组的成员一起努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网站的开发设计,并最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及个人总结。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课程设计总结和制作PPT,并上台汇报。面对这样的任务,我开始真的很担心,不是害怕要写那么多资料,而是怕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怕讲不出话来。有过两次上台经验的潘同学就耐心的给我传授一下他的心得。而且这是我们必经的过程,以后走入社会肯定会有很多场合需要我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现在如果不去讲的话,那以后我们怎么办呢?还是硬着头皮上吧,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感动,经历了一起奋斗的酸甜苦辣。也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次的课程设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课程设计中文档的撰写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就是网站的设计我真的很担心,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就不是很多,而且对于软件我就更抓狂了。这时候小组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了集体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我受到了好多帮助,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杯热热的咖啡,让人有无比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其实这次的课程设计我的最大的感受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人格的磨练和交际的能力。
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产生小矛盾的时候,我们没有逃避。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解决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它,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我想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会学到很多,学会了怎样去和别人沟通,理解别人所做的事,别人也会宽容的对待我们,从而我们就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经验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人类这个群体之中的。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么他不可能长久的生活下去的。
课程设计这样集体的任务光靠团队里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好的,合作的原则就是要利益均沾,责任公担。如果让任务交给一个人,那样既增加了他的压力,也增大了完成任务的风险,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所以在集体工作中,团结是必备因素,要团结就是要让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真诚,自然,微笑;说礼貌用语;不斤斤计较;多讨论,少争论,会谅解对方;对他人主动打招呼;会征求同学的意见,会关心同学,会主动认错,找出共同点;会接受帮助,信守诺言,尊重别人,保持自己的特色。
篇2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 综合英语微课设计
一、高校综合英语网络教学现状院
1.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基于在全国大学英语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数字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但绝大多数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记录和回放。
尽管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往往只重形式,轻内容,还停留在老师说,学生听,语言教学,而不是能力培养。此外,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的学生,对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不会就网络教学内容的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和学习差。。
2. 教师对学生网络学习监督不到位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完全自主性的学习,网络测试的时间、进度也由学生自己掌控。教师往往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需要监管,因此,只在开学或期末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单元测试成绩,平时则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度及情况不闻不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上网学习的情况缺少必要的检查与管理,对学习成效没有评估,学生学习看不到效果,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导致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态度日趋漠然,直到反感、抵触。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综合英语微课设计
1.背景介绍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是Web2.0,使用SNS,博客,RSS,WIKI,等为核心,基于六度分离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互动的网络远程教育的核心,远程学习的聚集,一个视频共享,视频广播,社会各界朋友,电子互动教室,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即时通讯,博客,播客,博客和其他功能的虚拟和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同时,它是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建设为载体,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辅以物质资源共享库。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各类学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它既是教师的教学窗口,又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这种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平台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课教师可以在网络课堂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同时,借助网络课堂,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栏目下的作业系统进行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进行监测,并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2.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1) 课前自主学习。为了支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各单元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任务,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完整的微类地图,然后分别记录到相应的几个片段教学视频微类地图的每个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他们的新知识。例如,在写作任务的情况。课前老师,完成了两个三视频写记录,这些视频到空中课堂,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同时,为了配合视频资源,我们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的视频内容,和自我测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网络课堂栏目,相互讨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的经验与启示。当然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实时交互,完成自己对写作的知识建构。
(2)课上合作学习。因此,微课程教学,我们鼓励学生提前学习视频材料,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获得的知识,通过与外部交流和内部协商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热烈的讨论,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完成了从单向到双向的信息输出的意义建构的转变,课堂气氛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改革
一、课程性质
2008年环境艺术教研室修改了教学计划,首次通过专业分班考试,划分“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知”、“应会”要求,每个专业方向由4-5门单元课程组成的多元职业岗位课程群。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岗位目标群。《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方向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首门课程,在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课程可谓举足轻重。它既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毕业设计其它课程的基础。其课程的时间安排秩序在毕业设计室内方向课程之首,是学生由二维的思维方式转向三维方式的起点,前期知识积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
二、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当前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①提高课程内容的选取的时效性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根据市场需要、就业状况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课程内容具备适时性,紧贴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对口岗位特征。
②教学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入;
由于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偏差,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没有起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
③需要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
建立集纸质与电子专业图书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参、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按照专业教学要求和区域企业、行业的设备标准,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强化教学基础建设。
三、课程需要改革的内容:
按照重庆某职业学院教改课程建设要求,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分析比较各类高职院校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理念;
③探索《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
四、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及特点:
①课程定位“三贴近”、“四为主”、“三中心”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尽量贴近新知识,贴近新技术,贴近新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改革课程目的,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②以岗定课,整合课程能力结构,开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本课程与室内装修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型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围绕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突出了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并以此为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生成了“综合技能的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先理论讲授后实践”的分离式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岗位能力为要求,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构建了“方法能力(知识点)+专业能力(技能点)+社会能力(素质点)”的三维度课程能力结构。
③以项目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教、学、做、创、评”融为一体
课堂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依托行业办专业、产学结合;以理论为引导、讲练结合;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实践”为基本原则,沿着“听”、“看”、“学”、“做”、“创”、“评”等循序渐进的程序,去启发、挖掘、培育学生的能力与智慧,使学生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居住空间创作与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过程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构建“成果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高职环艺毕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奖促建”来全面创新质量监控平台,主要体现在:在双选会期间举办“毕业设计展”,获得面向社会宣传和评估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每年参加由教育部行政部门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优秀作品竞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刘长岐;王凯;等编著;重庆建筑大学学报,出版时间:2004.12.30
篇4
[关键词] 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学习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49-03
心理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核心,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学习素质、角色素质和人格素质。其中学习素质是高校课程设计人员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内源力,是其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性因素,具有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学习素质的培养,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自身个性的完善,促进高校课程设计人员潜能的开发,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的。
1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1]。课程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理解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另外,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课程因素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综合考虑具体的课程目标、知识性质、课程范围、学员群体、学习过程、学习空间等因素,形成科学的课程设计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认知起始于对课程本质的根本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内涵、课程设计的功能作用、高校课程的特点、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指导思想及建设思路等的理解和把握上,他们在对高校课程设计涉及的有关原理、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课程设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形成基本认识,进而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课程设计人员的整体把握能力是设计工作的基本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工作的关注和接受、感悟和辨别、内化和预测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设计者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强化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相关事物经常注意和有的接受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对与课程设计密切相关的事物,如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学科与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和学的需求、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等事物,养成随时注意、认真分析研究、深刻领会精神、掌握最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并善于将这些事物有目的的加以梳理和概括,及时转化成指导课程设计谋划和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整体感悟和准确辩识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总体、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整个方案的构想、论证与制定都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的事物。课程设计人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具有全局性思维,对于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理念、方针、思想、原则等宏观设计以及流程、安排、实施等末端操作环节,要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想和理解,做到胸有成竹。优秀的设计人员对于要进行的方案都会事先作好调查和资料准备,能够提纲挈领、统揽全局,在纷繁复杂的相关事务中准确把握最适宜的事项。
3)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有效内化能力。内化是主体的环境特征或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主体意识特征的过程[2]。课程设计人员要通过他人评价和社会规范后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受来进行内化过程。内化的过程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是意识形态各要素逐渐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把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贯穿的教育理念、课程整体结构以及课程设计的实际背景等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意识,这样在设计课程时,经过内化的主体意识会通过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活动体现出来。
4)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再定义能力。再定义能力是指研究或操作某一具体事物时,能够从一个角度追求多个结果并从中优选出最佳结果的能力,或者从多个角度追求一个最终结果的能力。再定义的能力是基于课程设计人员一定量相关知识的积累、对定义对象的充分理解以及高度概括之上的,再定义的前提是课程设计者对于有关课程信息充分的认知和有效内化。再定义的水平充分地表明了课程设计人员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是每个优秀的课程设计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5)要强化课程设计人员对课程设计的科学预测能力。课程设计人员要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要保证课程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要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课程设计文本。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已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在整体上或某些侧面牵动着课程设计的走向,改变既成的课程设计思路,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人员能够在充分吸收既有经验的前提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高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预测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走向,使课程方案既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保证未来长远的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整体、和谐、持久的教育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2 强化反思能力培养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虑自己的意识、行为的能力,即要通过深刻的顺向和逆向思考,对自己的才智、所处的环境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全面的审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并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当的认知。反思不仅要从意识上、行为上质疑自己,还要在伦理、道德、情感的意义上乐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校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事事留心和精神放松是反思的前提条件。
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找出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课程设计人员的反思可以分为:创新的反思、关爱的反思、批判的反思、沉思的反思以及合作的反思。创新的反思就是在课程设计中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能促进每个学生个人理解力的发展,是否能鼓励他们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是否能培养审美参与和审美表达。一旦课程方案被创新性地构想出来,课程设计人员就应该以一种关爱的方式执行它。关爱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计主体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这种反思是通过了解学生的理解来实现的,而支撑关爱反思的是双方的信任、对话和合作。批判的反思有利于突破思维的定势,开启新的视野,要敢于质疑,勇于破疑,破旧立新就是建立在不畏上、不畏权、不畏定论、只唯实的基础上。沉思的反思非常重要,沉思中蕴涵着深刻的情感和智力,沉思是一个附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思考或适应激励自己进行课程设计的认识、感受和隐喻。它更受自己心灵的引导而不是大脑的引导,通过反思,个体能够袒露自己的最大意图、最佳美德和最深刻的灵感。合作的反思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合作的反思有益于课程设计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和发扬个性。
强化反思能力:(1)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效能意识。效能“是个体对通过个人努力所能获得的结果的预期”[3]。效能预期将决定个人作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面对挫折、失败、痛苦经验时能够坚持多久。效能感越强的人,就会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奋斗。课程设计人员的课程设计效能意识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的概念,课程设计效能意识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课程时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总结能力。适时的总结是对思维的锻炼。短小凝练的总结性语言对于课程设计者也是一种考验。能总结才能更好地从精髓上把握课程设计的本质追求。适时总结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否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设计的阶段性或终结性成果是否与实践要求相契合,是课程设计人员总结能力的重要表现;(3)要增强课程设计人员的求证能力。设计课程是一种计划,是一种设想,甚至是一种理想,其结果是否与现实需求相一致、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是否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目标,不能完全待实施后才做了解和纠正,及时求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考察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是课程设计人员的基本任务之一。提高课程设计人员的主动求证能力是完成高质量课程方案的保证。
3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的能力。作为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应当根据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结合院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谋划、组织、结构,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方案。
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思维。(1)强调思维的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把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发现课程设计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等;(2)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即在研究谋划课程设计时,能够针对目的和任务进行连贯的思考,顺利提出多种设计思想或方案;(3)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即面对课程设计所涉猎的各要素、各领域以及不同人员的个性差异能够灵活应变,改变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并进行有效的联想;(4)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操作中,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产生新颖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为他人所接受;(5)强调思维的洞察性,即能够在课程设计中,透过深潜的问题和矛盾的表象,认清其内在的涵义、特性、成因,并进行换位、换角度分析;(6)强调思维的再定义性。
其次,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必须养成创造性人格。(1)强调持久性,即意志品质出众,能够排除来自院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对课程设计的干扰因素,长时间地专注于对课程设计的研究和投入;(2)强调合作性,即能够高度接受自我、他人的差异性,能够与他人积极协作配合,善于吸取他人的成果并阐扬自己的观点,整合不同的意见;(3)强调自主性,即独立性,在课程设计中,不简单的依靠他人,不盲从他人的意见、行为,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独立的见解;(4)强调幽默感,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产生的矛盾、误解甚至错误,能够采取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和处理,以消除紧张情绪,确保工作顺利进行;(5)强调自信心,即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课程设计中遇到阻力和压力甚至是诽谤和伤害时,不会因此而退缩或踟蹰不前,能够坚持真理,充满信心,朝向目标;(6)强调容忍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其中的失误或者不合理成分,不可能完全避免,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能够坦然接受,并进行正确归因,总结经验。
第三,高校课程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为:发现课程设计问题的能力;把课程设计的问题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提出课程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对课程方案实施效能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对课程设计发展进行预测的能力。
可见,高校课程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根植于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必须根植于社会实践和院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根植于课程设计人员既有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积淀。追异猎奇不是创新,舍本逐末、弃源储水也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在于圆融智慧的奔放、内在价值的彰显,在于探索精神的高扬[4]。
参考文献
[1]郝唯学,赵和伟.军事宣传心理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123.
[2]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37.
篇5
本文作者:焦咏梅高艳玲徐红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首先,探索全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将内容紧密联系,增强内在逻辑性。把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设计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如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层次结构。在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既要考虑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实现整体优化。如把模拟电子、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内容纵向联系,递进升级,模拟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应做到熟练掌握器件特性及参数计算,理解电路原理,并仿真出结果,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三关”,即“器件关”、“分析关”和“动手关”,此阶段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能力。在此阶段基础上进入下梯级,即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硬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电子电路和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横向优化组合。单片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电路的手段,即Protel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并制版,做出实物,完成程序烧录,最终完成系统调试。结束时,学生亲身经历了硬件、软件的每一阶段,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软、硬结合的能力,为进入下一个梯级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设计的最高梯级传感器课程设计,即题目应综合模电、电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四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具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应用单片机、电路模块等手段完成一个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并做出实物,例如红外报警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设计、光敏元件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的综合设计能力,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1.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器件选择、仿真设计制版焊接、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3.学生实行全员答辩制。为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或找人代做,我系自2009年开始施行课程设计全员答辩制度,每生5分钟自述,10分钟答辩,通过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此环节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篇6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
篇7
1.1差异化教学思想
差异化教学策略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我们解决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帮助。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汤姆林森指出,“差异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设计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从而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差异教学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与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有相通之处。针对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借鉴差异化教学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新模式。该模式不但使得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具有层次化差异化,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课程设计本身的特点,我们对差异化教学策略进行拓展,采用差异化的实验对象和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手段,提高学生课程设计中的独立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的差异化
在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把课程设计实验内容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实验装置的机理建模、基于实验曲线的辨识建模、装置物理模拟和控制系统构建等;(2)综合型实验—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该部分内容包括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的使用、PID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参数变化与根轨迹的关系、串联校正技术、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分析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等;(3)提高型实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研究能力,包括最小拍控制器设计、纯滞后系统构建与控制和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等。
1.3课程设计实验对象的差异化
(1)不同的实验装置—在有限的实验室装置中,为每组学生随机指定不同的双容水箱装置,不同装置的物理参数有一定差别,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被控对象数学模型。(2)不同的装置参数—在同一套实验装置,为每组学生设置不同的水箱出口挡板阀开度,从而使得每组学生测试得到不同的实验对象数学模型。(3)不同的装置工作点—要求学生设置不同的工作点,双容水箱系统本身为非线性系统,选择不同的工作点会导致不同的近似线性模型。虽然所有学生均针对双容水箱实验装置建立二阶被控系统作为实验对象,但是以上三种措施使得学生面临不同参数的二阶实验对象,做到实验对象相似而不相同。因此从根本上避免了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的雷同性,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开展课程设计工作。
1.4课程设计实验手段的多样化
针对学生无法有效联系控制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问题,采用控制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验证多种不同实验手段相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做出的每条实验曲线,教师都要求其应用控制理论进行解释分析,同时通过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进行仿真对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发现问题时不应直接解答,而是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理论概念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想法,并在模拟实验箱上进行测试,从而真正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帮助其总结归纳分析,提炼使用控制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1.5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综合化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考核,不但要测评学生的最终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和平时表现。因此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采用综合化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成果检查与总结报告按照一定比例(如3:4:3)构成课程设计成绩。
2结语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大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也成为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介绍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之后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旨在学生掌握和具备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单元电路的设计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1-3]。我院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的,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而学生在第三学期刚学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了这两门课程做基石,给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以我院物联网工程13本1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为例,对该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表。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
2.1确定题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题,并对课题的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加深理解。然后,学生就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与课题设计相关的资料,积累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物联网13本1班共有44人,教师组总共给出3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有扩展要求,虽然有一部分同学选做了同样的题目,但是同学们都对自己做了较高的要求,同样的题目采用了不同的芯片,最后制作的实物也不尽相同,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课程设计。全部课程设计题目如表2所示。前16个题目主要是采用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来完成的,其余14个题目主要依靠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来完成。
2.2仿真电路设计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ElectronicsDesignAutomation)已经成为实用电路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4]。现在流行的EDA软件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Proteus、Multisim和EWB。EWB是其中相对简单好用的一种仿真软件,也是这次课程设计中学生们较为常用的一种软件。通过仿真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验证,还不用担心损坏元器件。当设计好的电路能在仿真软件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再进行实物的搭建就会事倍功半了。但是仿真软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电路仿真时,二极管、数码管等器件即使不接限流电阻也不会烧毁,但是在实物搭建中如果也不接限流电阻,往往就会烧坏这些器件。这也是实物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3实物搭建
实物搭建是和仿真电路设计几乎同样费时甚至更为费时的过程。电路越复杂,实物搭建的过程就越长。因为条件所限,一部分同学设计的电路在面包板上搭建完成,一部分同学设计的电路通过实物焊接来完成。而在面包板上搭建的电路因为接触不良,导线连接错误等问题,常常会出现电路搭建好后却不能得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事后寻找错误原因时却并不那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有时候寻找问题花费的时间往往比重新搭建一遍电路还要长。所以电路的搭建最好在一开始就细心认真,争取一次成功。
2.4课程设计评分
课程设计历经表1所示6个环节,评分时针对其中的4个主要环节,也即仿真电路设计、实物搭建情况、设计报告完成情况、答辩情况,分别进行评分,从而得到最终成绩。课程设计各环节占总成绩百分比情况如表3所示。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仿真电路、设计报告和答辩PPT的电子版,以及打印好的纸质设计报告。
3总结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生们在2周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一个实用电路的设计和实现,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于仿真软件的使用和电子产品实物的搭建、焊接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5-6]。然而,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能够进行改进。
(1)题目难易程度不尽相同。
尽管题目组老师尽力使得每个题目都难易相当,但是还是存在有些题目容易些,有些题目难一些的情况。导致学生们完成的进度不一致,最后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公平。建议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设置不同的难度系数,这样在学生自由择题的时候就会慎重选择题目了。
(2)实物搭建方法最好统一。
采用面包板搭建简单的电路是非常方便快捷的,电路改错也很方便。然而当电路变得复杂时,面包板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因此以后的课程设计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板来进行实物搭建,既锻炼了学生在万能板上进行实物电路搭建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实物焊接能力。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学生们的收获依然很大。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两周的课程设计做完,感觉自己收获的知识比一学期的理论学习还要多。虽然不排除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间接体现了学生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确实获益匪浅,这也是设立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和希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芸,陆洪毅,王学慧.浅谈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J].大学教育,2015(01):120-122.
[2]王美玲,陶涛鑫君,,等.基于PSoC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8):162-165.
[3]孙炳.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比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6):146.
[4]徐晓霞.基于EDA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探究[J].电子测试,2015(05):148-150.
[5]李宁,罗琴娟,钱桦,等.数字电子技术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及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161-163.
篇9
关键词:物流系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仍需逐步完善,很多实践教学停留在验证、认知阶段,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作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独立思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机会。
《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可以利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利用先进的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内进行互动式实战性操作,从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的物流仿真系统
目前,ProModel、Flexsim、Witness等都是市场上常常看到的模拟仿真软件。在实际应用和国内外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的物流仿真系统普遍需要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和特点:强大的建模规划功能、先进可靠的优化仿真、直观便捷的可视化的功能要求,以及能够产生运行数据分析报告。这里简单介绍ProModel和Flexsim,RaLC三种仿真分析软件。
(一)ProModel系统
ProModel是由美国ProModel公司开发的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可以构造多种生产、物流和服务系统模型。它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并向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环境,提供二维和3D建模及动态仿真环境场景。用户根据需求,利用键盘或鼠标选择所需的建模元素,就可以建立仿真模型。ProModel仿真软件,主要针对生产制造业的系统仿真,对制造和物流系统的人员、机器、物料、夹具、机器手、输送带等动态建模元素,可以设定元素的速度、加速度、容量、运作顺序、方向等属性。
(二)Flexsim系统
Flexsim是工程师、管理者和决策人对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动态系统的方案”进行试验、评估、视觉化的工具,能使决策者轻易地通过计算机建构及监控任何工业及企业的分布式流程,可以从Excel读取资料和输出资料(或任何ODBC数据库),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现时资料以作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模拟对象。Flexsim采用部件(Object)来建模,通过部件的参数设置,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
(三)RaLC物流系统仿真软件
RaLC系列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是一款三维动画物流系统仿真快速建模与分析工具软件系统。RaLC系列软件以3D动画为载体,对智能作业人员、搬运设备、货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等多个物流系统元素进行仿真抽象和设置,快速构建三维动画计算机系统仿真验证模型,采用视窗操作、功能模块直接拖放使用,操作简单、模型建立快速便捷。
本文将以RaLC软件为例,探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三、课程设计教学
(一)RaLC软件功能
1.软件功能组成:RaLC仿真软件中包含了仓库、配送中心的所有的设备。不仅有普通仓库用到的:货架、叉车、手推车等常用设备;也有先进的自动智能设备:自动码垛机、AGV无人搬运车、自动轨道车、升降机、自动立体仓库、移动货架、旋转货架等百余种与现实物流环境相对应的物流设备模块,只需点击按钮就可以添加设备。使用时只需按要求对其属性做相应调整即可,无需进行复杂编程。
2.建模方式:RaLC仿真软件采用视窗操作方式,物流设备及功能模块可直接点击按钮添加使用。各个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根据在设备上的货品流向方便地通过双击鼠标即可建立连接,在建模过程中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和修改人员动作、物流设备功能与参数、仿真数据驱动。
3.数据分析:RaLC仿真软件包带有仿真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解析模型日志,可以得到设备的能力图、作业时间分布图、作业内容分布图等数据图表。以此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运行情况,为改善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二)课程设计案例的提出
课程设计的案例问题最好是企业的实际问题,但这就存在企业信息或数据资料的获取问题。企业资料的获取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如果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往往存在不能找到合适企业、或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省市及大型物流公司都有举办各类物流设计大赛,这一类大赛往往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企业数据与案例资料,同时兼具问题导向。建议可将该类大赛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规划、设计与仿真的企业案例资料。
(三)课程设计教学步骤
1.给出企业案例信息与数据资料,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课程设计。
2.组建学生课程设计小组,并选出项目组长,通常小组为3-5人。
3.分小组查找资料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总体方案、任务分解方案,及各小组的任务分工情况,将方案上报教师,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4.课程设计环节,建议由学生独立进行,期间遇到的问题由各小组自行探讨解决,以此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5.课程设计初始方案研讨。各小组将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研讨会上提交,包括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组畅所欲言、相互交,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6.各小组进行课程设计方案的修改,解决问题、优化模型。
7.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提交最终的课程设计方案,由每组组长介绍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及收获体会等。再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并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评述与总结。
四、结束语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建模、运行以及优化方案后,需要学生根据仿真的结果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整个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最后设计方案与初始方案之间的区别,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等重点环节。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比较调整前后的运行结果有何不同,并写出学习仿真软件和建模的心得体会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沈丽、孙卫华.物流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0).
篇10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设计;软件仿真;硬件电路联调
在开发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时,使用最多的软件就是Keilc51软件,此软件是由Keil公司研发出来的,软件以uVision2为开发平台,具有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编码、程序生成器等。Keilc51的优点在于:其界面的友好性较高、操作便捷,支持对汇编语言、C语言及混合语言的编程、编译和调试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设计周期,在对程序进行修改时也是很方便的。与此同时,Keilc51还能够加载Proteus软件的VSM仿真器,加载之后就可以和Proteus软件进行联机调试。
一、课程设计流程
1.编写相关指导文件
在对课程设计着手之前,需要对课程设计的流程进行文档编写,为扎实掌握单片机技术打下基础。相关指导文件包括:单片机项目开发的相关教程和例程材料,Keilc51和Proteus软件的教程和例程材料,单片机课程设计完成程度的标准,课程设计大纲等。
2.选择题目
在制作课程计划时,需要根据每个章节内容的不同和课程进展程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量,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判断再对课程设计进行拟题。课程设计的题目包括针对各章内容的,也包括针对综合应用的:关于MSC-51与A/D转换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串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定时器与中断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I/O接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的综合使用方面的题目等。除此之外,还要列出详细的元件表,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并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3.使用仿真软件和实现电路功能
在课程设计实现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根据学生所选题目对学生如何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设计给予指导,以完成设计的初步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绘制程序流程图,可以使用Visio或Word进行绘制。学生在绘制程序流程图时,不但要依据所选题目的设计要求,还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内容进行绘制,为接下来的程序设计做铺垫。
(2)设计硬件电路,可以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在这一步骤中,首先要对Proteus软件进行学习,在掌握基本应用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依据设计要求设计电路。在学习Proteus软件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建立工程文件、选取和使用元件、连接电路和进行调试运行等。
(3)编写程序和编译调试,根据上一步骤得到的硬件电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源程序,再在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和调试。教师要指导学生,让他们依据课程设计要求把编写好的汇编代码导入到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调试。
(4)联合调试,对Proteus软件和Keilc51软件进行联合调试。将在Proteus中画好的原理图在ISIS上打开,在Proteus软件里的DEBUG菜单中选择use remote debug monitor选项,并对联机仿真参数进行设置。将在第三步中编译好的Keilc51工程文件打开,并设置相关参数:在Keilc51的project菜单中点击进入option for target“工程名”,在DEBUG选项的右上方下拉菜单中选择Proteus VSM Monitor-51 Driver,并设置联机仿真参数。
4.面包机设计和电路功能的实现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对集成芯片的用途和管脚功能进行学习,之后再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电路连接无误后,使用编程器将程序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最终使电路功能得以实现。
5.实行课程设计考核答辩制
教师采用答辩制的形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考核,在答辩中真正判断出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体悟到底有多深。
二、成果总结
本课程设计将软件和硬件的使用集合了起来,完成了对单片机的开发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让学生对软件电路、硬件电路以及软硬件联调设计和面包板设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还要单片机学习中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本课程设计中,拟定了MSC-51与A/D转换、MCS-51串口、定时器与中断、I/O接口、MCS-51的综合使用等方面的数十个设计题目,并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2.让学生告别“眼高手低”
仿真联调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电路设计的功能在虚拟情景中的实现,为判断抉择提供依据。根据仿真联调的结果,我们可以在硬件操作中实际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程度进行校正。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要让学生对集成芯片的芯片用途和管脚功能有所了解,之后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然后将程序通过编程器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电路功能的实现了。在课程设计的一系列环节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各环节所需工具的相关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绘制流程图、画电路图和编程等,可以锻炼学生有步骤地实现目标的能力;通过要求学生对程序进行标注,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进和完善的软件能够使硬件的运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引入软件,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熟悉联调的技巧与方法。与一般的单片机仿真软件不同,在课程设计中所使用的仿真软件除了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实际情形,还能仿真单片机周边电力和未参加工作的电路情况。此仿真实验能够很好地将实验和工程衔接起来,仿真结果的无误将为电路的实际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样的课程实训也是工程师的最基本实践内容,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建华.李临生.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6):24-25.
[2]陈淑芳.基于51单片机的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吴慧芳,陆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引入Proteus软件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5(9):123-12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