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学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7: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学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学生总结

篇1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篇2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篇3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且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混合结构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钢屋架设计、门式刚架厂房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每一门课程设计都是相对应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加强指导、注重设计过程、做好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当然要保证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重要。”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2认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精心选题及合理确定设计分量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把某一设计选题用很多届,致使设计内容陈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有的课程设计其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的课程设计分量过少,使得设计过程中学生闲暇多,用到的知识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更新设计内容。对部分的课程设计,应尽可能选用近期设计的工程或正在实施的工程,以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积极性。比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都应尽量将选题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同时,在选题时,应考虑设计时间、复杂程度、提交成果的工作量等来确定合理的设计分量,使参与设计的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的。

2.2认真编写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指导性材料,是课程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些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课程设计开始的当天才口头布置设计任务或在黑板上大致抄写几条;有些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设计任务,但任务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课程设计步骤、依据、设计进度、成果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故指导性不强。每一门课程设计都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应提前编写好内容详尽的设计指导书,并发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l)设计目的、任务;(2)设计依据;(3)设计参考图纸及相关资料;(4)设计步骤与要求;(5)成果内容;(6)设计进度安排;(7)纪律要求;(8)成绩考核标准。如有必要,还应编人相应的设计例题,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参考。

2.3准备必要的资料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量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指导与管理

3.1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对课程设计进行指导,仅是抽空到教室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不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总是参考同学的设计步骤,他们甚至对书上、规范、标准或定额中的内容理解错了,就按他们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做,影响了设计成果的质量。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4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应把被动解答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对一些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不清的地方进行提或在黑板上予以提示,了解学生的具体做法或算法,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同时,对计算中或绘图中一些共性、难点问题应讲解。

3.2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成果予以评定,对设计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因此导致学生的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设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设计质量的提高。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1)明确指导时间。

(2)合理划分和安排设计进度。

(3)对设计进度中的各个中间环节明确其具体要求(内容及必须完成时间),并不断检查;错误的地方可直接在初稿中批示出来;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人下一阶段的设计。

(4)最后必须提交正式的成果和检查过的初稿或底稿;没有接受中间过程检查的学生,最后提交的成果不予批改,以不及格论。

通过上述的管理与督促,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确保设计质量和效果

4.1设计分组或设计选题

在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时,应分组或分题,不能全班做同一题目。如果每个人完成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的选题应考虑不同的平面尺寸、荷载、建筑构造做法、材料强度等,还可以要求采用不同的楼盖类型,以确保一人一题,每人可以完成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又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需要绘制较多的图纸,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即公布设计题目,并采取学生选择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分组或选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规范标准和构思方案,在课程设计周开始前即可初步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完成施工图设计提供了保证。再比如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一般的实际工程其工程量较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把课程设计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一些小组模拟招投标中的甲方做标底,另一些则作为不同的投标单位(乙方)计算报价,最后让他们进行比较竞争。

由于每一小组是合作完成课程设计,所以必须要求小组成员每人独立完成相应的内容,然后成员中间再进行互审,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别人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KPM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电算及施工图绘制,同时通过与手算的结果对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确性;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也可以应用某种预算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设计效率。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目前工程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质量。当然,课程设计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设计,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软件,手工绘图、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4.2安排上机操作时间

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安排一定的上机时间,要求每个学生会应用一种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软件上机操作。譬如,房屋建筑设计可采用Au量oCAD、天正建筑等软件进行施工图绘制;结构及基础设计可采用PKPM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电算及施工图绘制,同时通过与手算的结果对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确性;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也可以应用某种预算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设计效率。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目前工程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质量。当然,课程设计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设计,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软件,手工绘图、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篇4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4结语

篇5

从课程设计与课程之间的时空联系角度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提出“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的新形式,即利用课余时间,与课堂教学并行进行,综合本学期多门课程内容的课程设计,如下图所示。这种新形式的课程设计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进行交流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和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希望通过对这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的探索,促进和加强课程设计与学期内课程的联系性。(图1)“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模式以杜威“干中学”教育哲学和后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的教育观,杜威提出了“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干中学”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著名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杜威的“干中学”。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学习设计、学习设计创新”是指导“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试验研究的基本思想。如何组织和建立“干中学”的环境、贯彻“干中学”呢?后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教”为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为主体[7],学习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师生/学生间的对话互动性、课程信息的丰富性、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的反思性、研究结果(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和可能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自组织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转化和提高。这个基本教学观念在当前教育学研究热点“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8]。因此,在教学的各个层面上,建构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组织特性的学习平台是指导以工业设计专业为范例的“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试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试验实践

为了验证“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对其进行更加优化的改进,我们选择一门课程设计,按照与本学期课程并行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试验,并在期末按原计划安排“串行—综合型”课程设计完成相同内容的课程任务,通过对两种课程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从而更加客观、直接的分析“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模式的优缺点及可行性。

(一)“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的时间、人员、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方法设计

为了选择合适的学生安排适宜的课程设计时间,避免“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模式对学生的课余生活产生影响,在本校学生范围内使用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进行了一次匿名的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现状。在参与调查的220余份问卷中,35%的学生为大学三年级学生,总体认为课余时间适中,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其余三个年级的反馈信息显示由于所处的大学阶段不同,其相应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压力各不相同,基本上不太适用本次的课程设计试验要求。通过此次问卷掌握的数据结合对工业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并行—综合型”课程设计试验的教学对象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第二学期第9周至11周。具体安排如下:在工业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按等距方式抽取12人,即男女各6人,其学习成绩正态分布,分成并行组6人、串行组6人;以产品模型制作课程设计为试验课程,对这12名学生布置相同的设计题目、安排相同的教师和相同的辅导时间长度,并行组完成时间为3周(9周至11周),串行组(6人)完成时间为1周(在学期末集中进行)。“并行—综合型”组学生本学期学习的相关课程有设计表现技法、设计程序与方法两门相关专业课程。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设定与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相结合,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有力补充,构成此次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整体。针对并行组可能存在精力较为分散的情况,在课程设计的管理方式和辅导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以求提高或加强学生时间的利用率,改善此问题。并行组指导教师在三周内要求学生的模型制作内容与所上课程的设计作业相结合,由设计表现出发,推敲设计细节,考虑模型制作的材料与工艺选择,强化课程设计与理论课程间的联系。指导教师与理论课程教师相沟通,理论课程辅导时侧重模型制作方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由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

(二)分析与总结

在两组试验对象分别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过程中,采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焦点小组法对这12名学生的课程设计中实际体会及收获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整理。并行组6人均认为并行制课程设计增加了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自己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和连续,在模型制作、草图表现及设计程序与方法三个课程的内容衔接与整合上有较大收获,能够体会设计流程中各环节的作用与意义;在时间分配方面,其中1人认为占用课余时间较多,相应学习压力变大,其余5人感觉课余时间利用充实。串行组6人完成状态与以往课程设计相似,学习压力较小,有充分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对于两组同学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态度和水平给出了相应的意见。从成绩来说,并行组学生成绩更高,可以看到模型制作过程中,设计、表达、实现的全部过程;串行组学生效率不高,进度较慢,有3人最终突击完成制作任务。本次试验对象分布均匀,试验研究方法合理有效,数据分析清晰,成绩评判客观。通过并行组与串行组试验的比较,在学生对于相同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方面并行组优势较为明显,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安排有一定影响,但是却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次课程设计试验较为成功,并行组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今后课程设计模式的调整探索了一条新路。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传热学;任务教学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4-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且在机械、电子、土木、航天航空和轻纺食品等工程技术领域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大连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所组成。其中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是紧接在传热学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换热器设计以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完成以某一特定设计任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环节(包括自行完成主体设备的选型计算、材料选择及内部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及主要尺寸设计,主要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加工工艺难度、维护保养等因素)。因此,该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3]

一、传热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并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课程设计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指导书上的步骤来进行。因此课程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指导教师,学生按教师预先给定好的设计流程进行,被动地接受设计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设计中发生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了。

随着对培养工程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任务学习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任务导向”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当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工程型人才的改革方向。[4,5]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原则

为了将任务教学法成功而高效地运用于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改革之前必须制订某些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指导,以便使其更好地发挥功用。考虑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的途径,它强调在“做中学”,不仅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而且和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因此,笔者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根据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课程设计原则。[6]

1.将较难的任务前置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笔者多年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的前半阶段思想最为活跃,精力也最为充沛。因此,在给定课程设计任务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那些理论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掌握的较难的任务环节放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例如对换热器的选型计算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实际教学反馈效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也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地推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流程的进行。

2.将安静的教学任务前置

激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后半阶段,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再进行安静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处于科学、合理的学习状态,指导教师应当把相对较为安静的教学任务安排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

3.将整个课程设计连贯化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每名学生根据分配的相关参数独立构建设计项目,每一项目均设计任务若干,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同时把传热学作为基础技能贯穿于任务环中,让学生提前对任务环的大体框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在“教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来开展课程设计,最后对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总结。总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紧密相连,从教学设计角度保证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并让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步骤

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而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就是开展课程设计的指挥棒,其作用不言而喻。显然,大纲中的这些目标和要求应该能够体现任务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思想。

通过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标准的途径,正确地选用公式和数据,加强工程计算和CAD绘图能力,初步形成工程优化意识,并能运用简洁的文字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总结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作为前任务阶段进行改革,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日后就业的企业需求,为每名学生都构建了不同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任务设计环节中来。当学生对自身任务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后,就可以进入任务环阶段了。

2.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在任务环阶段需要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如何能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既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符合传热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是课程设计题目设定的最根本原则。考虑到传热学课程设计最多一般也就两周的时间,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到现场测量考察换热器实物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题目过大过深,学生可能会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任务而只是忙于完成形式上的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题目的设定上,指导书中会尽量选取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常见换热器类型,同时做到每名学生的初始设计参数都不一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独立工作意识。[7]

3.教学环境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要求。任务教学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课程设计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分工、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难题攻关、组内讨论、组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到设计团队的任务中,充分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轻松热烈的教学环境。

基于以往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情景式教学比较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开展,同时适当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展开对设计任务的团队讨论及研究模式,注重原理和应用相结合,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与工程体系有机结合,强化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开展专题讨论,强化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过是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一种手段。既然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侧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其评价考核方式就应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所区别,针对任务教学法更应如此。

由于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以学生实践作为中心,以老师作为辅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而不再以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既是自己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其他同学的“同行”,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价打分,因为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对彼此平时的表现也是最为了解的,这样可以提升评价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任务教学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符合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际经验,运用任务教学法,实现传热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处出版社,

2006.

[2]于靖博,董丽娜, 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11).

[3]顾丽莉,张登峰, 赵文波,等.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3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CCE2013)论文集[C].2013.

[4]金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

2010,(11).

[5]李广华,李华彦, 于靖博,等.“传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篇7

【关键词】基于项目;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课,该课程总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库项目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详细教学方案。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够。

(2)学生重编程实现而轻分析和设计。

(3)课程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任务设计和要求偏低。

(4)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和管理过程不够科学。

2.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

本文提出的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是指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难易适中、选题丰富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的项目设计任务,参照软件公司分析、设计、编程实现应用软件的基本步骤和人员组织形式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其重点在于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到软件工程项目的高度,并通过模拟实训加以实施。按照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的思想,结合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将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简单划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项目组成员通力协作、自主完成。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采用项目评审的方法,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评审,学生分组汇报工作成果,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提交阶段性技术文档。项目模拟实训根据课程设计选题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项目规模和难度由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协商决定。每个项目小组由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工作中,项目小组的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2.2.1 课程设计的选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设计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适当的项目,是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能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2)所选项目数量要足够多,涉及面要广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4)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规范,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程序编程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等理论应用到软件开发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整个开发流程,具备项目开发的实战经历。

2.2.2 课程设计的人员组织

按照开发流程,参照软件公司的人员组织形式,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组5至6人,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编程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进行调整。每个同学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开发员等。

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产生一名项目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监督实施等工作。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同学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美工好的同学负责界面设计,编程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程序调试,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教师要负责帮助把握进度,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等。

按小组形式开发项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更接近工作实际。

2.2.3 综合设计过程

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运用已学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思想和数据库设计理念、C#或C++等编程语言,具体设计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过程按以下顺序进行——自选课程设计课题,调查用户需求,总结归纳数据流程,分析性能,书写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系统功能模块),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进行系统整合和测试,功能完善,汇报设计成果(包括撰写设计报告、系统验收、结果汇报)。主要分为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

(1)需求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需求分析做得不好,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返工重做。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或相应的组织、部门、企业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据和处理进行分析,画出各层数据流图,做好详细地需求分析。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指导和评价。

(2)项目设计是关键。本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E—R模型,详细描述实体的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并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定义主键、外键、视图、索引等。此外学生还应该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设计的E-R图、关系模型和功能模块图,对每个组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即数据库的实施、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包括应用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适时组织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4)成果展示。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了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开发后,各个小组将在课程设计末期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2.4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针对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首先增加教学计划中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学时,由原来的2周改变为4周,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课设任务。其次,提前让学生进入分组和选题环节,并将每个人要完成的任何合理分配,让学生提前进入做好项目的知识储备、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2.5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对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细化评价指标。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分组汇报。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lO%,平时抽查1O%,答辩20%,课程设计报告30%,系统演示30%。其中前四项由教师评分,系统演示由学生评分,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给大家演示系统并介绍基本情况,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取平均分并公布成绩。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

通过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而且在一系列的开发设计过程工作中能够树立学生的项目开发管理思想,能够培养学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自主管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动手实践等能力。使数据库课程设计真正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的“实验场”,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实战能力的“战场”,成为体验项目开发过程的“运动场”。

参考文献

[1]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3.

[2]杜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5.

篇8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设计;改革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在日益增大,而这类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是“无聊”“无趣”“没用”,但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由此抱怨“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恶性互动,并以评优、创示范为契机,开始编制一系列针对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因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能否生动的基础,是能否得到学生普遍认同的前提。

二、传统课程设计与先进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传统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培养目标,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入学水平,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而实际上,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况下被盲目灌输系统知识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知识有困难,能力也依旧得不到培养。而先进的课程设计由于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识系统框架,讲授可以更加务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突出了能力培养目标,这就弥补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各项基础能力的欠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如果按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应该完整地讲述从审查外销合同到审核信用证再到验厂等一系列跟单流程的九大步骤,每个步骤都从概念、基础知识讲起。例如讲审查外销合同这一步骤时,必然先介绍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等相关基础知识,再讲如何审查,唯恐学生没学到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按照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可以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而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只需举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合同审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可。同时这也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案例自己总结合同的形式等相关基础知识。很显然,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细微错误的敏感性。

(二)传统的课程设计以教材为载体,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

传统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而教材对于每个知识体系的叙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于是依据教材,教师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最后才是老师介绍知识应用的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与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先进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项目展开。教师先归纳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然后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不要求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但要求学生必须每学完一个项目掌握一种能力。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依据教材对于跟单流程编写顺序一步步讲,先讲托运,把关于托运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后再讲办理保险。因此对于托运和办理保险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自然也是分开讲。但依据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完全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目标单独设计一个项目,将这门课程知识体系中涉及的所有计算问题合起来一起讲。再有就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结合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此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都会设置专门的实训课时,但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划分依据是上课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印证了传统教学的老观念: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练习为主。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结合,因为在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没有上课方式的划分,一切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机房用外贸实训软件对外贸业务流程进行操作,很显然是在锻炼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因此可以归入这一项目的课堂学习中。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与传统教学中先讲授理论再用理论分析实务相反,本课程教学将从分析外贸跟单业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人手,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理论性基础知识,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自主分析其他相关案例。

2 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本课程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解都从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入手,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总结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还将设置外贸跟单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外贸虚拟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 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将设置三个项目:跟单流程、单证审核和外贸英语。三个项目的知识内涵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项目学完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依据

本课程三个项目的设置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拟定的。其中跟单流程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基础知识及跟单流程,相关费用的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单证审核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用证的审核,单证不符时的处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单据的缮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证的敏锐观察能力;外贸英语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员常用口语,看得懂专业英语及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法

此法又称暗示教学法,它是通过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2 研讨式教学法

篇9

1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学科开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但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总体来讲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设计质量整体不高。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定。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从互联网上找参考资料,学生也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没有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引用网上资料,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2)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起初课程设计的情况是,在两周的时间内,按照选题、查资料、策划等流程执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检查。出现少数学生偷懒,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有抄袭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作用大打折扣。

(3)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并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制定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考核过程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情况评分。由于受到指导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也缺少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最终考核成绩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设计和论文没有有效区分。不少学生把课程设计按照论文的模式和结构撰写,没有理解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准确把握,理论偏多,偏离了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初衷。

2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老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为了能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专门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积极探索课程设计改革措施,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较大的改革,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2.1充分做好开题准备

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题目。由于每个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不同,所以其目的、任务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教师集中讨论决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编写完备的课程设计指导说明书。指导书包括:课程设计性质、对象、学时、学分;课程设计目的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提供自学、查资料、独立实践的任务;课程设计内容应说明必须的步骤和反映步骤完成情况的文档;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出勤、设计报告、成果汇报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得分标准。

2.2建立答疑制度

在课程设计期间,每天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值日,为学生答疑,严格考勤。学生针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主动找老师答疑,交流设计构思、想法和创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

2.3提交课程设计大纲

在课程设计开始后的第三天,学生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大纲,大纲要明确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简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要合乎管理的逻辑。大纲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和每个学生就大纲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思路。

2.4实行全过程考核

课程设计采取从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直至结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根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和性质编制。考核标准包括出勤率、各阶段的评价、设计报告的评价、成果汇报的评价等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也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老师集体讨论确立。

2.5组织成果汇报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安排了成果汇报环节——答辩。汇报流程类似毕业答辩程序:由学生自述10分钟,之后老师和同学针对性提出2-3个问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设计任务,认真搜集资料、完成报告、熟悉设计内容,总结重点、制作PPT完成汇报。

3改革效果

3.1强化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某些说法,指导老师用课程设计“混”教学工作量。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指导老师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必须保持和学生沟通,有效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3.2加深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

以前不少学生普遍对课程设计和论文的区别没有弄清楚,很多课程设计基本上就是论文。课程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设计出某公司不同职位、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表格,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根据这个考核表格很清楚的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为以后学生可能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H191

近几年来,随着高考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的扩招,低分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偏低,抽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感到很难学懂,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机械设计基础,是各个专业中学时最多,任务最重的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又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的能力,成为教师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客观真实反映教学现状,我们在7个高职院校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调查研究。

一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我们于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开展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机械设计》的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考试安排,任务驱动法的学生反馈五个方面,共40个问题。调查学生包括不同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共计1200人左右,题型以选择为主,选作安排学生对课程讲解的建议和意见。发放试卷采用任课老师安排作业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反映真实的教学现状。

二 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

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960份。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学习时目的性不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觉这门课程与今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

(二) 课程设计质量下降。

(三) 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学习方法不适应课程要求。

(四) 考试方式陈旧单一,过程不透明,没有新颖性。

三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改方案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增强立体感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减少原理阐述,把重点放在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机械零件部分,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种,另外,针对我校数控、模具和机电专业的特点,涉及到的机械设备都是高速回转机械,回转件的平衡和滑动轴承中的静压轴承在本专业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也作为必修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牛头刨床刨刀驱动机构的传动分析、缝纫机踏板机构的运动分析、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传动结构分析、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传动分析四个情景。每个情景安排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建议。根据教学内容下发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中具体化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形式、方法、环境要求。以牛头刨床刨刀的教学情景示例如下表一。

5.材料与工具 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学模型机构

6.教学重点 自由度的概念和运动副对自由度的限制,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二、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提高创新积极性

应用型高职教学不仅要重视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工作原理和设计理论,而且要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绪论中研究机械的组成和功用,以汽轮机和内燃机为例子讲授,这两个例子中,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连接件、传动件、轴系件以及弹簧等。这两个典型例子的选取,既满足了教学要求,便于学生理解,又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我校的专业特色。课程设计题目的搜集有多种途径,例如: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将企业一线急需解决的设计问题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从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截选出合适的传动装置设计部分作为题目;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和兴趣自己拟题;结合国家、省和市机械创新大赛主题寻找一些题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在此类题目的课程设计中,由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学生投入精力很大,兴致也很高,课程设计效果较明显。

三、使用现代工程设计方法和手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机械制造业已进入数字化设计、分析与制造的新时代,先进的三维设计及其制造方式正在全面展开。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将三维数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二维制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对二维设计的机械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现在领先的三维设计软件有Pro/E 和UG 等。现阶段许多学生选用传统二维设计软件AutoCAD 绘制工程图,对于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有碍于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当鼓励学生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实体设计,使设计手段与现代企业要求接轨,完成零件与系统的设计,先建立三维模型,再形成二维投影,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形象思维。三维图形模型可直接调入有限元软件,进行CAE 分析。这样可拓宽学生创造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软件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随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展,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设计计算工作,对机械设计制造中通用基础信息资源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使用CAD/CAM/CAPP/CAE/PDM 等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经常涉及各种标准规范、常用基础数据、曲线图表等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选用,也涉及常用机械零部件、标准件校核计算和设计分析等专业应用问题,设计手册的查询是设计时遇到的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我们推荐使用《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实践表明,学生应用该软件进行传动部件相关零件计算和数据查询所花时间只有以前的一半,不但可以留下更多时间去进行传动机构的三维造型,而且也通过传动部件设计实践,掌握了有别于手工计算、人工查询手册的软件版手册用法,为今后更有效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并加强课程设计的总结和答辩,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答辩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答疑。以往的答辩方式是单个学生逐一答辩,由于时间紧,提出问题的覆盖面小,难以真正反映学生对课程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分小组答辩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可以获得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提高答辩效果。同时要重视课程设计总结。学生通过认真总结,剖析自己设计中的得失、成败,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找出今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整体设计情况有一个针对性的总结,指出设计的不足,要肯定成绩并给予鼓励。通过系统总结和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计算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由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及理论知识考核四个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定标准如下。

准时提交作业、实验报告且内容基本正确和符合要求可得满分;迟于规定时间上交作业者每次扣1分;不交作业者每次扣2分;作业内容有明显抄袭痕迹或完全不符合要求者每次扣1分。

实验、设计课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实验操作规范得满分。明显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他人的扣2分,扣完为止。

全部按时交作业准确率80%以上得15分;准确率(70-80)%得12分;(60-70)%得10分。不交作业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

客观题部分,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主观题部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本次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成功的。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其优势体现在:第一,构建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对新产品、新流程、新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第二,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交流,以及日益增加的工程全球化竞争环境。第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要求。第四,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高职院校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对教学环境,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使中国的工科教育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濮良贵, 纪名刚. 机械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秦剑英.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19-220.

[3]沈晓玲,平学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132-133

[4]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98-99.

[5]唐锐,党玉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