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5:1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是以我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院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它是课程设计的灵魂;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具体的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的导向、原则和路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多次走访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程论证;并深入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算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企业需要的不再是能简单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员而是能使用ERP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才。

基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业务信息化处理人员的专业定位,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业务核算、财务核算岗及ERP项目实施岗。不同于《会计电算化》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部门核算岗位及存货会计岗位。

这就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导向,课程设计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

3.课程定位。作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它开设在第四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们采用嵌入式合作模式,与用友公司、银河人才网合作共同开发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实训指导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项目,同时整合了一系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基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用友公司22年与全国80万客户成功合作经验,我们直接选取用友培训教育学院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由用友公司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我们编写讲义并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动态性。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对企业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性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从事相关业务、财务核算岗位及ERP项目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下面选取具体一个单元-赊销业务的处理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任务告知,本单元的任务就是赊销业务处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确赊销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前期的参数设置和业务处理的关联;培养熟练使用软件处理赊销业务的能力。

然后进行任务准备,教师进行实训案例讲解并发放相关原始单据和凭证,包括出库单、销售专用发票、各种凭证等。

最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调研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业务演练,第三阶段:师生互动,第四阶段:要点总结、教师点评,第五阶段:流程修订,第六阶段:学生总结,自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可针对知识型项目、技能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不同灵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并有效利用FTP网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各种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

评价并检验教学成果好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引入了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平时考核突出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四、教学成果与社会评价

通过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设计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可以保证100%的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河北区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总决赛二等奖等。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单位都表现良好,获得所在单位领导较高的评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

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会计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一年多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结构的课程模式,改为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分析财务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计依据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

(二)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戴仕弘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指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教师要以职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三)现实依据

依据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同时参照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标准设计课程标准;按照会计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二、课程定位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要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审计》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共性能力需求,主要培养学生能进行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业务的核算等实务操作能力,能熟练掌握企业账务处理流程,能够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原理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同时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为学生财务会计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通过组建由行业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秉承“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念,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对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获得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课程目标,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项目,对企业会计核算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筛选、整合设计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使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工作过程相对接。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针对每个学习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最大限度地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导向开设课程,以岗位需求选取内容,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其理念主要体现在:

1.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对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转换。如原课程内容中大篇幅的理论描述,根据职业技能的需要调整到具体工作任务中的知识链接或知识拓展之中,或将部分理论描述融入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内容的一致性。

2. 充分体现全程式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教学项目的设计体现系统化的岗位工作的要求,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任务引领、项目化改造,教学内容就是相应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内容,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3. 以行动为导向,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融“教、学、做”为一体。围绕本课程实施任务导向教学策略的需求,以营造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为出发点,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实现课程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职业技能培养”的转型。

(三)课程能力目标设计

1.能够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200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财经法律法规;

2.能够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会计业务的初步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的选择;

3.能独立完成企业涉及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类业务核算;

4.能独立完成企业涉及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业务核算;

5.能独立完成企业涉及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所有者权益类业务核算;

6.能独立完成企业涉及收入、费用、利润等损益类业务核算;

7.能独立完成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和报送工作;

8.能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工作;

9.能熟练进行会计资料的整理、装订、保管、归档、调阅和销毁工作。

10.具有良好的财会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1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3

【关键词】 工作过程;学习情景;职业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如何创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内涵,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作为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主干课,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本文结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财务会计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探讨。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世界职业教育模式发展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程序。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设计思路有以下四点。

1.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并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讨论,共同确立专业岗位和岗位群。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提取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多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得出专业的行动领域,按照工作任务的关系,总结出专业的典型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3.学习领域设计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4.学习情境设计

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

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组与来自企业一线会计专业专家委员会讨论,以会计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开展职业岗位分析。针对本课程,确立了出纳岗位、往来岗位、财产物资岗位、资金岗位、工资岗位、纳税岗位、财务成果岗位、会计主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在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每个主要岗位涉及工作任务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本课程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根据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学习情境,完成会计专业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开发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在课程的整体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由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实习开始,以任务或工作岗位为导向,围绕每一个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开展模块教学、理论教学和分岗位的单项模拟操作交叉进行,完成了八个情境教学模块后,再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系统的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会计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整合,建立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八个情境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学习完一个岗位理论模块后就进行单项的实际操作,边学习边操作,教、学、做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二)“四段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和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四段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把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并加以实施:(1)认知实习(2)单项实训(3)综合实训(4)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中除了基本教学方法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先进的职教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讨论式教学法、技能竞赛等。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强化师资队伍“四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这一影响更为突出。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行师资队伍“四能力”积蓄,突出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以及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师资建设由双师“素质”向能力的转化。为此,必须有制度保障并鼓励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有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实际岗位的会计师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发财务会计工学结合岗位教材

打破传统按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校企共建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以营造会计岗位工作环境为主旨,建成具有模拟仿真会计岗位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组织的主战场。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长期合作、利益相关的工学合作企业,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提高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质量。

(四)构建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体系由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三部分组成。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考核,课程教学全面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内涵。课程的考核应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考核应在理论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加大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比重。转变单一评价模式,淡化期末考试,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集中测试、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由传统的“重理论变为重实践”、“重结果变为重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篇4

课程总体设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

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

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6.建立会计电算化精品视频公开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视频资源库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 理论课程 综合实训 事务操作 经济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一体、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为一体、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为一体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其重要价值在于对会计人才类型的重建,以及解决专业自身发展的教学弊端。

一、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必要

1.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会计人才类型具备鲜明的“能力本位”与“技术本位”特征。一方面,现代企业较之以往对会计人员“精于计算”的职业定位,更看重其提供企业综合经营信息的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等,要求会计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深入到宏观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纸上谈兵总觉浅”,经济管理学科的魅力在于“实际”、“实用”、“实效”的实践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力资本折旧,经济运行过程愈加依赖专业技术应用,伴随着会计服务领域的拓展,业务流、资金流、物质流的融合加快,需要会计人员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因此,当今会计专业教学在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操作学习系统,即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学员理论向实践的迁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的需求。

2.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自身发展存在着诸多现实障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但中等专业学校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在增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高,失业率也高的“双高”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脱节,学员无法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首先,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理论知识的课时数比重大于实践课时安排,违背了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从事会计实务的操作性人才的宗旨。其次,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设置在学期结束后的集中实习,造成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同步性不佳,且学生在学期末急于找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很难认真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宝贵的实训机会流于形式化。再次,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同时精通理论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教资能力与设备设施的落后进一步拉开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距离。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保障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一方面需进行统一的课程重构,力求课程设计适应社会会计人才需求类型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加大“基础演示课”与“现代技术基础课”的比重,夯实学生实践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则应突出“专业实践课”的地位,并辅助增加会计法规制度课程,保障学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需要改变学期末的集中实习传统,构建课程会计实训、学期会计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分层实训体系。比如课程会计实训,主要针对基础课理论环节,对应基础业务的实践训练;学期专项会计实训,主要针对专业课理论环节,对应会计岗位的实务处理能力训练;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主要针对阶段性的教学总结,立足于会计业务处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在岗位业务技能的训练上,关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同合作。

2.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促使教室环境与办公环境的一体化,即为学员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首先是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建设,比如点钞室、电算化实训室、模拟银行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等,完成相关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具的配置。其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比如以企业为依托,建立集教学与生产,职业培训与社会实践服务功能为一身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常驻办公点,组织学员定期的顶岗操作,并从合作企业处获取加密的经济业务附件,组织一整套基于原始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的实践操作素材,促使学生接触会计真实工作中的经办方式与程序。

3.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

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应构建教师传授与学生操作的一体化过程,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聆听关系,还是技能的指导与操作关系,两者共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教学整体,因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培育自身“教师+技师”型的师资力量,促使教师不仅具备会计知识资本,还拥有会计职业的经验储备与技能资格。对此,学校方面可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核,设置专项经费重点培养骨干教师;让理论课程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学习,组织开展“讲、演、练”为一体的课题研究,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还应在教师队伍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学,定期组织会议交流,有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篇7

《成本核算实务》是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该课程重点介绍成本核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成本核算工作上的系统性、操作程序上的前后衔接性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等特点。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以“课本为中心、讲授为主”,许多教师只注重生产费用的数据演算,缺乏对成本信息的来龙去脉、隐含于不同类型企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方法、理念及实施方案等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忽略了账证表实际操作能力的演练,即使技能训练,学生也是模仿教材样表计算,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有杂乱无章之感,无法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更不能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并编制分析成本报表,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目标相悖。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成本核算实务》省级精品课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将CDIO教育理念运用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CDIO教育理念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创建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CDIO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它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设计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实施方案,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去学习。其核心是一体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之间的衔接、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

(二)CDIO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在CDIO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所在的课程教学团队,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在获取大量资讯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即:以就业为导向、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按行业发展需要,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应知应会要求,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能力递进原理和职业认知成长规律及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依托不同的背景企业设计教学项目;以任务为驱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做到知行并进,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为一体;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网络教学、案例研讨、综合性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考核内容,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

三、CDIO理念下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项目设计制造业类型繁多,其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多样,产品的工艺特点和组织特点各异,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教学项目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情境具有范例性,所选择的生产企业应能囊括所授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成本核算实务》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职业领域、岗位职业能力及典型成本核算方法,并以先锋电子器材厂、五环机械厂和鸿祥时代服装厂三个典型企业真实成本核算业务为情境,按CDIO理念设计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见表1)。由于项目是按系统化同一范畴载体设计的,必然有其异同。学生只有在反复学习中才能掌握成本核算工作程序,在不同方法运用的类比中掌握其特质,通过举一反三的习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二)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任务是项目的载体。三个教学项目分别以背景企业系统化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为模板,设计三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即企业环境、岗位工作认知――核算方法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运用,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又有若干个子任务所构成(见表2)。因教学项目是按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设计的,所以每个项目的任务都是重复的,但不同项目中的重复任务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异。例如在企业环境、工作岗位认知中,不同的背景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组织特点及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所选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学生只有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进而设计成本核算方案。又如在每个教学项目的费用核算中,是按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递进式的设计理念,有侧重的选择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并贯穿其中,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三个教学项目依次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或由学生根据给定的背景企业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在任务拓展中运用,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真实工作过程的体现。再如依据五环机械厂设计的背景资料中,还存在不同于其他工作任务的成本还原,依据鸿祥服装设计的背景资料中,同样存在不同于其他工作任务的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正由于不同背景企业工作任务存在着差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历练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

为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过程,每一学习性工作任务按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设计“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评价总结―任务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其中,任务实施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中心环节,包括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实践技能操作中,与教学组织的实施紧密结合,设计了任务单、资讯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教学反馈单、总结报告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突显了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要素,能使学生不断获得完整思维和系统能力训练。

四、CDIO理念下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为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设计的,在教学实施中应采用符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以企业认知为起点,以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为依据,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构思、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方案,通过基于项目的系统化教学、案例研讨、单项和综合项目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多元化课程评价,实施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

(一)实施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现场教学与社会实践为适应课改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一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到背景企业观摩学习,企业实践教师组织现场教学;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其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通过现场观摩和社会实践,学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物流转途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岗位工作环境有了直观的认知。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企业经营环境,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对“成本”、“工艺流程”等抽象专业术语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递进,为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做好了知识与能力上的准备。

(二)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网络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同类背景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和成本核算工作环境,并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需求,运用引导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引导、角色扮演、反思等多元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将以赛促学、演讲汇报、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积极采取“合作性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4-5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会计主管,实行主管负责轮流制。教师引导学生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主动的、有目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小组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按任务书分工协作,依托课程网络资源、图书文本收集整理资料、确定工作任务方案、分析工作任务并制定工作计划、在职业环境中动手实践、检查工作质量与效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展示工作成果,汇报任务实施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其他小组提问、互评、教师讲评中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学会“工作”,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主动性、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是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执行者,从认知企业,到选择、运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直至报表编制与分析,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讨论背景企业的生产类型、工艺特点、管理要求及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分工协作“构思”、“设计”成本核算方案,在“实现”和“运作”中,完成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学生关注的是“怎样做”,想的更多的是“怎样做更好”,在互动中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动力,进而培养其“做成事”的能力。

(三)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方案基于CDIO培养计划,注重该课程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方案,将相关知识与技能运用贯穿到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高级会计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单项和综合项目实训。在单项实训中侧重于各种自制原始凭单的设计与填制,如能独立设计各种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并能依据设计的模拟资料计算相关数据、填制各种凭单,进行账务处理。在综合项目实训中,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模拟企业的信息资料及实训软件,完成手工和电算化实训。通过建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使学生既可在虚拟的工作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又可在系统的项目训练中,培养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讲座、培训及社会实践,吸纳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大赛,做到“课证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三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职业情感,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成为成本核算的行家里手,提高就业率。

(四)构建基于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多元课程考评方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督导对教师评价,评价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期末通过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这种考评方式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考核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考评内容狭窄,忽略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核。CDIO标准要求对学生获取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估。基于这一理念,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考评方案(见表3)。将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构建作为考评标准,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技能训练、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进展与收获作为考评的重点,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学习和训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五、结论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成本核算实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以CDIO教育理念和教育大纲为指导,以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的实施与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符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教学组织做到了“理实一体”、“学做合一”,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学习与训练中,实现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构建,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张永林、张莉、于建美:《基于CDIO理念的统计学课程设计与实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篇8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目标入手,以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就业为导向,阐述了现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随着新时期会计学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务实、实用型人才。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专业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适应不了单位需求。这些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实效性。因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时缺乏实效性,课程之间也缺少衔接。此外,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建立较短,缺乏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对设置哪些专业课程、学习哪些知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实践、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专业技能和就业总体规划不明确,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混乱。

2.教学实践环节滞后,重视不够。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对实践课缺乏足够重视,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这从客观上严重影响对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标准化的实践硬件,例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由于计算机数量不足,因此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更制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实践教材选择滞后。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用书选择上严重滞后,很难体现时代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也仅仅提供了一些非基本操作,缺乏时代性。所以,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适于实践实训教学的教材尤为必要,但这对于实训教师来说是非常繁重和精细的工作。

4.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教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据相关部门研究,现在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的教师中很多并不是本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和电算化相关知识,真正本专业出身的综合性型专业教师很少,很难适应新时期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随着一些大型数据库在企业财务会计软件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引进与完善,这些都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更新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主要还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任务中包含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高职学生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被分解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到位,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注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原属于会计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财会中不断应用,于是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更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确定教育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有效定位的前提下,有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效结合,培养出具较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新时期综合性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是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给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2.重视实践教学,做好实践设计。这一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他们就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推荐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会计电算化实践课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两部分。教学实践要围绕财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组织,能够通过实践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续,在有效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强化训练,通过学生亲身操作,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忽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延伸性归纳和总结。

3.解决实训教材缺乏的问题。会计电算化需要立足企业及借助软件平台实现其价值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科学有效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其实践课课时,这些都是决定实训课实效的重要因素。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很少,并且质量很让人担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实效,要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自主编写实训教材,使其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实效。

篇9

【关键词】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但由于《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加之其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增强教学效果,就成为《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介绍并简要评价常见的4种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提出了基于财务报表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并指出这种模式更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常见的4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及其评价

(一)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

学科体系下和传统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的,这7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内容安排有其逻辑合理性, 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员来讲,它是恰当的、自然的, 但对于刚开始学习会计的学生,前2部分内容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并且这种安排割裂了会计基础知识和核算方法的有机联系,无法培养学生全盘账务处理观念。

(二)基础知识模块+实训模块

这种设计根据财务各岗位的技能要求,将基础会计学科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训模块两个大模块,实训模块主要分设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模块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提高到与理论并行甚至高于理论的地位,在许多学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被采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然而,设计者希望用基础知识模块实现学生知识储备以有效应对实训,结果却造成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的脱节。

(三)基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5部分,即会计凭证的识别、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及错账的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制;综合强化训练;期末总结、答疑及复习。显然,这属于典型的项目课程设计模式。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非常适合岗位能力训练,而且预计效果应该比前面三种要好,但这种教学设计属于以职业性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功利性倾向很明显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受教育者指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

(四)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概述、借贷记账法及运用、建账、日常处理(包括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期末处理(包括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安排将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强调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且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纽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地有机结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但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操作层面能力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策略层面职业能力发展、个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忽略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循环的应有逻辑。

二、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工作过程性与结果性,操作性技能与策略性技能培养,遵循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渐繁、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循环为主线,逆序与顺序相结合,使学生既从宏观总体视角整体把握,树立全盘账务处理,又能在不同环节通过操作演练,培养会计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应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

(一)基于对财务报表解构的会计入门教育

首次讲授《基础会计》时,现场提供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实物样品,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工作过程及成果的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二)基于财务报表简化重构的会计核算流程

当学生对财务报表解构却无法理解报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变化背后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时,尝试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简化重构,达到对财务报表的深入理解。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时,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三)基于财务报表分散仿真重构的会计核算程序

即,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散仿真重构。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谓分散性,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分项实训。

(四)基于财务报表集中仿真重构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设计的优点

对会计专业学生采用财务报表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仿真重构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符合学生认知事物规律

通过财务报表解构-重构-再解构的教学设计,把基本会计理论、基本会计方法的教学合理地嵌入财务报表解构与重构的循环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有利于阐明各种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及其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与正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正原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解构,学生在感知真实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中,消除了对这一会计入门课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对会计报表解构,迎合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愉悦感逐渐积累。在对财务报表三次重构中,先通过简单重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在通过两次仿真重构,让学生从实操入手(制单、登账、编表),掌握操作技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其内在的潜能,进而带着问题来学,先做后究。学生由知道干什么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再到探究根源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教,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带着学生向纵深发展,从而变双方被动为主动,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自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前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为基础,形成了对会计核算程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仿真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基本会计核算技能,通过财务报表的三次重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通过会计报表解构与三次由易到难的重构,将会计理论合理地嵌入不同任务完成中,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探究相关会计理论与方法。另外,三种不同情境下会计报表由易到难的重构,真正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仁俊,曹志华. 会计循环-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J] . 财会月刊,2003,(9).

[2] 王觉. 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 李华,雷世平.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目标取向和模式[J] .职教通讯,2004,(7).

篇10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学科教学体系痕迹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课程的内容不适应职业的需要,像“统计学基础”、“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训课,但由于受资料、师资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材、课件适用性不强。(1)对项目的理解不正确,有的教材、课件把以前的章节改为项目,没有对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工作项目进行区分。(2)项目之间的内容衔接有空当,有的教材、课件试图以岗位为核心来展开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组织,或者直接空缺。(3)教材、课件缺乏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知识单元,能力目标表现为以前的需掌握的知识点,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

3.师资教学水平有限。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少,长期脱离会计工作,甚至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被安排到教学岗位,会计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师资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校内实训室是学校开展实训课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实训室,提供实验条件。但就实训室建设来说,有场所但教学软件不达标,仿真度不高,多数实训资料是以制造业手工账为主,经济业务类型简单,资料陈旧,脱离会计实务,学生难以通过一套账了解会计工作全貌,全面掌握会计技能。特别是税收管理征收方面实训欠缺,相对于纳税实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学校的实训课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最多的模式是建立合作企业,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进展缓慢。需要学校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见习机会。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新改革。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遵循企业认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四个阶段

企业认知应该放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企业实地考察、企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室、视频资料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向往未来职业。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会计实训奠定基础。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搭建模拟企业平台用来进行模拟企业实习,提供真实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和业务流程,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认知需要灵活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可以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也可以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穿行;也可以将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小学期,一年实行四学期制等。顶岗实习是最后的环节,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认知和学习,在毕业前夕,采用专业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投身于企业,独立完成一个岗位的工作,达到合格职业人的要求。

2.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1)按照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思路,在教学计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作为一方主体的要求,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2)在课程结构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开设顺序,部分课程采取理论课和实训课穿行,部分课程采用半学期理论课、半学期实践课的模式。整体上增加实践课课时比重,实践课课时比例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3)将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增加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训练,提高学生过关率。

3.加强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建立实训课程体系。(1)面对实训教材不适宜的问题,专业教研室应积极推进教材编写工作。根据教师上课心得和课程设计的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目的组织素材。(2)重视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的企业业务作为实训资料,并不断更新,体现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3)编制实践课程项目指导书,使得教师在执行时有依有据。根据会计岗位,学校设置出纳实训课、基础会计实训课、成本实训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审计实训课、电子报税实训课、财务管理实训课、财务分析实训课,形成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课程安排方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渐过渡,最终完成整个职业能力的训练。

4.重视实训实施过程,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整个实训过程在机房或实训室完成,做好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每周召开教学工作交流会。(2)专业教研室共同制定实训课件,科学筛选材料,重点完成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的设计。(3)建立学生实训操作手册,由学生记录每次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心得及意见,专业教研室定期总结,发现问题,探讨改进方法。(4)建立听课制度。每月每个任课教师需听课2次,并填写听课记录,提出意见,由教研室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