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16: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站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1],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针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展开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它不同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简单的实验过程。它是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技术思维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外,还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的技能、工具解决与其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很多本学科的学者与施教者总结了不错的经验,比如“激励机制”[2]、面向对象的自主实验教学[3]、课程相关体系研究[4]及相关的案例法教学实践设计[5]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我取其所长,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设计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作了系统的探讨。
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实际应用需求严重脱节[6]。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虽然也有设计的要求,但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忽略了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目前,大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目标不够明确,实验和设计不加区别。把软件工程实验和设计的要求同等对待,从而使设计内容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偏多,实验过程变成了重复的复制和操作的过程,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很多从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本身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从一些参考书籍的实例中拿过来让学生去做,有的甚至多年不更新设计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抄袭的机会,达不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同时,很多学生对设计的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在项目组划分确定方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基础,性格和技能的分析与匹配,导致没有凝聚整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的开发能力。组长的核心作用很重要,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一般就是简单的按学号自然的分化,或者学生的自由组合分组,前者失去了团队能力的柔化组合与应用,后者导致少数技能较差的学生不能分到组中去而处于孤军作战的局面。
4.教师制定课程设计的指导要求目的不明确、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安排任务不合理,出现某些成员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
5.学生成绩的评分结果过于单一,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设计成绩的评价往往是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设计结果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
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软件人才,高等学校探索良好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当前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如下探讨。
1.指导老师根据软件工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与通过该课程设计后可取得预期的收获。下面是我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制定的目标和可能的预期收获。
(1)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及其前后的准备与总结,复习、领会、巩固和运用软件工程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知识,比如,软件项目的完整设计与开发过程、结构化技术、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等。
(2)为学生适应毕业后团队合作开发规模稍大项目和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例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比如,对Web网页设计、或ASP交互网页技术、Java开发环境、网站构架如Struts,Hibernate,Spring,商用数据库应用、电子商务、客户机/服务器技术、Visio与Rational Rose,Sybase powerdesigner软件工具等内容的学习)、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的机会。
(3)使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团队的开发实践,了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客户交流、文档编写、口头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
(4)使每个学生了解软件工具与环境对于项目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重点深入掌握好一、两种较新或较流行的软件工具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5)通过“稍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软件设计项目开发实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与团队其他成员交往和协作开发软件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参与开发稍大规模实际软件项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自信心。
2.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十分重要,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和难度的适当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整个动态有总体掌握。下面是我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进行的大致归类。
(1)网站开发类:包括休闲娱乐(音乐,影视,聊天,休闲运动,旅游景点等)网站;工商经济网站(摄影,日用家居,玩具等);文学网站(诗词/韵文,港台文学,民间文学,科幻文学等);体育与健身网站(极限运动,球类,健美/健身,运动常识,网球,乒乓球等);卫生与健康网站(医学理论,医疗器械,保健/养生,论坛等);国家地区网站(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教育培训网站(小学/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软件,培训机构等);其他等类型网站。
(2)应用软件类:如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输入,转换翻译,文字处理,压缩解压,电子阅读,文档管理,字体工具,数据恢复等。
(3)系统软件类:如系统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具等。
(4)游戏娱乐类:如网络游戏,Flash游戏,牌和棋游戏等。
(5)其他:如安全病毒,桌面工具等。
这样,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学生选择的项目难易程度,同时提出所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完成日期,演示时间,学生所要提交的成果,文档资料,等等)。
3.课程设计项目具体实施
(1)确定开发团队。指导老师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协助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并选定好组长。
(2)确定开发项目。指导老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开发任务,组长写好开发计划进程安排并提交指导老师检查以便及时修进。
(3)中期检查与指导。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开发计划,对各团队开发项目进程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各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各个小组的开会记录,所查阅的资料,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协助与指导小组面对困难所要采取的解决方法等。
(4)成果提交与演示。课程设计结束时指导老师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的相关成果,并组织小组团队进行演示与简短的答辩。演示过程要求学生用5―10分钟时间叙述设计原理、过程、系统运行的情况和体会,叙述完毕后由指导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记录该学生演示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为了对每个开发团队中的成员成绩有个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成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提交成果,学生演示与答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分。学生提交成果根据表1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来交付;学生演示与答辩重点体现对系统的原理、过程、结论,以及开发体会进行表述;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互相认同感;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教师的评定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考虑:(1)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总体表现;(2)项目组织是否有条理,协作程度;(3)软件系统文档资料表达格式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简单明了;(4)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正确,人机界面是否友好;除了符合上列基本要求具体评定可以参见下表1。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0.4×教师评定分+0.2×学生互评分+0.2×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0.2×学生自评分。
表1 评定标准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课程,我结合自身从事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抄袭设计成果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73.
[2]张引,杨小虎,陈越.“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激励机制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5):30-32.
[3]江颉,石晓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自主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12-114.
[4]王薇.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8):31-32.
[5]巫华芳.软件工程教学案例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1):139-140.
[6]马燕,张根耀,王文发.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
篇2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4701
网页设计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必修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而现今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趋于饱和,单项专业性精通的人才却明显短缺。现今,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网页设计的课程,培养网页设计的专门人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为了提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从课程设置特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多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总结如下。
1 明确课程地位,彰显课程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网页设计课程不是仅作为一门孤立课程存在的,它是要靠多门学科的知识给予支撑,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依赖,而构成的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网页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实际动手使用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制作出专业的、精美的网页页面和网站站点,包括站点构建、页面设计、数据库和网站后期维护和管理等。其中还重点体现在它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操作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
2 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计
在信息迅速膨胀、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互联网也正以其惊人的速度空前发展,我国互联网的用户正在持续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企业商务网站设计专业人才。因此,针对社会市场岗位需求,课程设计也应紧跟市场步伐,在课程设计中,应突出对企业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技术的掌握,如访问计数器、意见反馈单或各类商务单证、动画及广告模式、商贸业务及相关热门话题论坛、导航器及搜索引擎、菜单以及数据库等。为此在对传统网页知识技术掌握的同时,还必须有其他相关知识点的穿插,在动态网页设计和数据库方面有待加强,这样才能更符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对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
3 及时更新知识,重组教学内容
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页设计技术不断的更新,网页设计软件也层出不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十分迫切,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更新和强化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企业的岗位需求重组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目前,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是以Dreamweaver作为主要工具,其中以静态网页设计作为学习的重点,主要培养设计人才,但在培养方面,也需要配以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介绍,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静态网页设计技术的基础上,还应掌握HTML语言、JAVASCRIPT脚本语言、VBSCRIPT脚本语言、ASP、数据库等相关内容,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早在孔孟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智能及动手能力各有差异的,因此,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设计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类题型,对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完成相应提高部分的题目。为此,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关键,网页设计实际操作性很强,相比那些理论性的课程,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个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还应不断摸索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的方式,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展示案例、分析案例、讲解知识点、教师演示和学生操练,最后再进行综合案例的应用,这样既让学生对案例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和学习,又能充分的去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和强化实训。
5 加强实训环节,变革考核方式
网页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实训至关重要,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训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都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来设计实训,每次课都经过精心设计做成实训单元,每2节课为一个实训环节,并详细描述实训要求、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及步骤等。学生实训时将具体网站案例进行模块化分工,全班进行分小组完成各自实训模块,并且实训完成后要求写出完整的实训报告。同时,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而这种考试模式对该课程很不适应,因此笔者将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20%)+实训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按每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考勤进行打分;理论考试注重学生对网页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的方式进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实训考试则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有一技之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多元化教育 课程设计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如何提高高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现状
《信息系统》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温州医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大四的学生。由于在实施此课程教学时学生已具有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如果教师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模仿”,学生们可能会缺乏积极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就变成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最后任何作品没留下”。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决定采用“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
二、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在实践课程中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做,教师主导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杜绝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其具体内容如下:
1.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统筹安排为辅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避免各小组起点水平差距过于悬殊的情况。
2.每个小组自行选出小组长并由组长分配各个组员角色及需完成的任务。
3.每个小组自行进行课程设计的选题,并向教师递交可行性报告,经教师批准定下最终的课程设计题目。
4.组长定期向教师汇报工作进度和组员的工作表现。
5.系统完成后各小组交叉评阅,找出对方小组的优缺点,为答辩做好准备。
6.各小组进行PowerPoint演示答辩,其成绩为其他组别打分和教师打分的加权和。
7.教师跟据各小组的成绩,然后参考组长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评价给出每个学生的最终实验分。
8.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总结和评价各小组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9.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以及行业应用实例,提供在线电子作业递交平台及师生间互动的电子交流平台等。
三、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保持各个学生小组的平衡,避免各小组水平差距过于悬殊。我们按照学生学号顺序进行了分组,如学号1~5的学生为一组,不过在分组前我们还是需要先通过辅导员了解了一下各个学生的大概情况,如果某些小组之间的确出现水平悬殊的情况,教师还是必须进行一些微调的。此外每小组的人数也是很有讲究的,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各小组人数以5人~6人为宜。
2.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动态平衡。当每个项目小组完成课程设计进入个小组交叉打分阶段时,如果实践课程的最终分数完全有学生决定,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组乱打分(包括故意压分或太高分数)的现象,而致使结果有失公允。根据我们几年上课的经验,学生和教师各占50%的分权还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一来我们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又保证了教师控制全局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实践课程的每个检查阶段,对各小组的阶段性工作给出正面或反面的评价之外,这样可以激发各小组学生的好胜心。此外为了让个小组学生能博采众长,对其他小组设计的系统也能有个全面的认识,我们特别设置了“找茬分”,在最终答辩之前,让各个小组交叉检阅其他小组的系统,找到其他小组的一个缺陷则获得一个“找茬分”。
4.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和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中肯评价可以激励课程设计做的好的小组,也鞭笞了做的不好的小组,这样一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个正确的荣辱观。教师做评价的方式可以比较诙谐和多样化,可以采用“颁奖仪式”的方式,教师颁奖同时讲出每个小组的特点和获奖理由。
5.为了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直接和便捷,我们还建立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BBS。
课程网站不仅可以用来公布教师的通知,课件等信息,还可以让各小组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各小组的课程设计的成品和半成品都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这样也方便其他小组的“找茬”。
四、总结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采用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对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有了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己担当工作团队的各个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分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并且可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各个小组互相交叉评阅点评作品,并且进行统一的演示答辩,可以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评判流程,为同学们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我们要为《信息系统》这门课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网站,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分享学习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经过我们统计,2010届信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相加近80%,比2009届毕业生提高了大约10个百分点,说明采取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篇4
【P键字】 行动导向课程设计网页
一、了解工作过程,制定课程主要内容
行运导向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内容是网站建设的,有必要先了解网站建设的基本工作过程,其过程为:(1)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2)网站地图规划;(3)网页结构设计;(4)网页美工设计;(5)网页素材收集;(6)网页代码编写;(7)网站测试和以及上线;(8)网站运行维护。要完成上述的工作过程需要多门科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比如“网页美工设计”就需要photoshop知识,“网站上线”需要用到服务器、域名等知识。因为课程时间有限,就必需对工作工过相关知识有所取舍和有所侧重,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网站地图规划、网页结构设计、网页代码编写这三个内容作为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一定的photoshop基础技能,可将网页美工设计和网页素材收集这两个过程纳入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没这些基础,则无须花太多时间在本课程中讲解和练习,在网页结构设计中采用草图,在美工设计中教师可直接给出相关的素材。
二、了解工作岗位,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
与本课程相关的常见岗位有:(1)网站设计员;(2)网站美工制作员;(3)网页前端开发员;(4)网站后台程序开发员;(5)网站维护员。其中网页前端开发的工作量是最大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将网页代码编写作为重点知识与技能。根据工作岗位的情况,设置了三个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它是弊端是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却不会应用在工作中,但学习基础知识是为了有能力去完成任务,知识目标是基础,不应被忽视,现将本课程知识目标制定如下:
(1)了解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
(2)掌握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相关知识;
(3)掌握HTML基本标签的使用;
(4)掌握表格布局、框架网页、层的布局等知识;
(5)掌握模板和库的使用;
(6)掌握CSS的样式的定义、设置及应用;
(7)掌握Javascript、JQuery脚本语言的使用。
2.2能力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非常强调动手能力,在学完某一课程后,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相关的工作,是否有能力去胜任相关的工作岗位,现将本课程能力目标制定如下:
(1)能够设计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
(2)能够通过HTML、CSS及JS等代码实现网页。
2.3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传统讲授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于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部分,主要内容有:
(1)网站及网页概述与开发步骤;
(2)网站地图及网页结构;
(3)HTML语言与CSS样式基础;
(4)Javascript、JQuery基础。
第二部分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开发过程中获取的技能完成案例网站的开发,以网站完整的开发过程为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网站的开发流程,主要内容有:(1)网站地图的设计;(2)网页结构的设计;(3)网页内容的实现。
之所以在本课程中加入教师讲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在以往的行动导向课程中发现,直接进入案例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是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就需要从大量的知识中找到任务所需的知识,这犹如大海捞针,所以一个任务完成,学生不知道要学哪些知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进行,从而缩小学生自学知识点的范围,减少学生的迷茫,减轻学生在行动导向过程中的学习负担,提高汇报知识的准确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讲授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对能力及情感的要求,应用到网页开发工作过程当中,故因将课程的重点放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平台,让学生掌握完成网页实现的方法,有能力完成案例中的网页,并能将技能扩展到其他网页设计与制作中。但仅仅一个网站的案例无法完整展示该门学科的知识,需要在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补充相应的小案例,以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
四、细心地设计各小案例
教师在每次课前都应细心地设计每个小案例中的教学任务,每个小案例的教学任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每个小案例中都应体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在不同的案例中运用相关的技能实现网页的制作,需要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因为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的网页制作中是不够用的,学生只有即掌握技能又有方法获取新的知识,才能胜任网页设计与开发的岗位。
(2)同一小案例中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前期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相对复杂的任务,对于掌握较差的学生提出相对较简单的任务,无论哪种难度的任务都能完成本案例,鼓励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实在困难先完成简单的任务,在课后再完成复杂的任务,这样即能让知识较差的学生学习该案例中的知R技能与方法,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妨碍较好的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掌握。
(3)任务相关知识的扩展与提升,比如:某个效果可以用多种方法实现;某个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效果上实现。行动导向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在设计小案例时应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扩展提示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4)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与分享,每个小案例完成后,让学生分享通过本任务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分享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口头语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5)教师的教学行为重点放在课程准备教师点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从旁辅助。但并不是说教师的工作并不重要,一堂好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案例、课堂流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在点评中即可以表扬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可以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时的方式方法的正确性,更主要的是能完善学生学习与总结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并提出任务的相关扩展知识与应用。
(6)通过学生工作页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实施,在完成相关任务或习题后,达到该次课的教学目的。
以“用CSS制作弹出菜单”课题为例,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HTML列表标签与CSS浮动,学生只需要找开所需的“: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的使用方法,这个任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这个案例的操作技能非常简单,因此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不在操作技能的掌握上,而是在培养学生“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情感能力上。
(1)制定的学习目标为:知识目标,掌握: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的使用;能力目标,能够通过CSS样式实现菜单显示与隐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驱动法,有布置工作任务、任务分析、任务实施、展示与评价、教师讲解、教学小结、作业布置七个教学过程,其中任务实施过程由学生通过电脑自己网络上的相关知识,并应用到本堂课的任务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学生工作页任务流程:
①有哪些功能尚未实现?应该怎么办?
②请问你查找知识的途径是?
③本次任务中的关键代码是什么?
④请简述关键代码的作用。
…
请在电脑上编写本次任务所需的代码。
(4)采用两种难度的任务习题,在较难的习题中,要求学生先用前期学习的列表标签及浮动属性制作静态导航条,并在适当的地方加入“: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就可完成本堂课任务,在较易的习题中,已经将列表标签及浮动属性的代码编写好,只需在适当的地方加入“: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就可完成本堂课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用何种难度完成本次任务
(5)提示学生进行两个方向的知识展,第一个扩展方向:弹出菜单功能除了可以用CSS样式制作,还可以用哪些技术制作(扩展知识点:Javascript、JQuery等脚本语言);第二个扩展方向:“: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还可以实现哪些效果(鼠标滑过图片放大显示的相册效果等)。
(6)要求学生对本次任务的完成经过进行汇报。
(7)教师点评与总结,表扬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鼓励尚未完成的学生,并重点讲解“:hover选择器”与“display属性”与“遇到未掌握知识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网页设计和制作工作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基本胜任各公司的网页设计师和网站管理维护等岗位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林姗,刘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6(44-48)
[2]苗树红.基于学案导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79-81)
篇5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 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h动画、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篇6
关键词:Moodle平台;开发与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13-02
Moodle平台是一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开源代码软件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自从Martin Dougiamas博士于2002年1.0版本起,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目前已到3.13版本。根据2016年12月Moodle官方平台(http:///sires/)显示的数据,使用Moodle平台的共有121029个网站,这些网站分布于232个国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根据相关文献显示,Moodle本土化于2004年,2006年以后引起研究热潮,随后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Moodle期刊、论文为样本,并从内容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出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进展及为例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Moodle平台的安装及功能介绍
Moodle传人中国伊始,国内研究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一些论文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Moodle的安装问题及功能介绍等方面。例如:刘新阳、王秀芳等(2006)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特性及各个模块的功能。王秀丽(2007)等详细地介绍了Moodle平台的安装配置方法以及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
2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软件,为教师和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者不需要掌握高端的技术,只需要熟悉各个模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邓国民(2008)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网课为例,介绍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对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何元(2008)以《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臧艳美(2009)从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它们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并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流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学习单元的设计方法。许仕杰(2013)结合《信息技术基础》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给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教师和研究者从开始的设计课程到反思总结,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研究由浅入深。
3利用Moodle平台探究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林军来(2009)探究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实践。仉明珠(2010)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m》一课为例,对其进行了课程设计、架设和实施,还做了后期调研,完成对Moodle平台下的协作探究式课程的评价以及用户分析。李明(2011)详细论述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苏仰娜(2016)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评估的原则,构建具体化、实践化的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利用Moodle的测试、讨论、互动评价与电子n案袋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与追踪。沈良忠、胡捷臻等(2016)以.NET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利用Moodle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在线延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张琼(2017)以《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例,介绍了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对《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更为效。实践表明,多元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4利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教师的专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刘晓峰(2007)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唐洛(2010)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出混合式培训教学,弥补了传统培训的缺陷,对完善“农远工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孙晓云(2013)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美国BFR-DA项目和我国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来研究国内外远程农民培训,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新模式。通过对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实现了视频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功能,还设计了农民远程培训课程。马振中等(2015)总结了目前幼师培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幼师培训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并结合了混合式教学,从中总结了成功的经验。
5起到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邵敏等(2007)分析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以及Moodle平台的优势,并比较了Wi-ki、概念图等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黄欣钰(2008)以Moodle平台为实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的学习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中删。王文旭(201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Mood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6对Moodle功能模块的二次开发
对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方面的研究由最初的模块的简单应用,到根据个人或者教学需求来写代码进行开发。刘平(2008)通过创建以及安装HTML板块,展示了Moodle平台模块的二次开发删。许亚锋(2009)系统地分析了Moodle相关技术及架构,研究了Moo~e平台可供二次开发的接口,最终总结出四种主要的Moodle功能模块扩展方式,并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相关功能。王新勇(2010)总结出了板块开发的一般步骤,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一个具有简单功能的板块。李如亮(2014)介绍了Moodle系统中QQ登录模块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并分析了应用的效果,同时讨论了目前该模块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倒。
篇7
关键词:网络课程 误区
网络课程的兴起,无疑为现代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随着网络课程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逐步深入和网络教学广泛开展,如何进行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怎样确立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效地发挥师生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系统等等,已成为网络课程教学理论者和实践者着重研究的问题。通过一年来网络课程设计制作和网络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不论是任课教员、网络学习的学生,还是设计制作人员,对于网络课程的概念、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中的技术含量以及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这不仅束缚着设计制作人员的思维,而且影响着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就网络课程设计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谈谈自己的观点,愿与同仁共飨。
误区一:关于“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是多媒体教材的网络版,是课程网站,是信息资源库;
“网络课程”是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单元练习题的综合体;
“网络课程”是“书本搬家、”“课堂搬家”。
“网络课程”的概念是什么呢?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描述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一)“网络课程”是多媒体教材的网络版,是课程网站,信息资源库。
在开办《网络课程》培训班时,我们请每个单位带一部“网络课程”,用于观摩学习,结果发现有许多同志拿来的是多媒体课件网络版或是多媒体课件,原因在于对“网络课程”的概念有误区。“网络课程”是多媒体教材的网络版?有的同志认为:网络课程是借助于网络开展教学的课程,多媒体教材是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课件,将其在网上,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这就是网络课程。笔者认为:多媒体教材的网络版在某些方面与网络课程有相似之处,关键的区别在于: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的教学过程是多媒体教材网络版所不具备的功能。
“网络课程”是信息资源库?
持此观点的同志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仅限于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上,片面地认为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足够的信息资源就是“网络课程”。笔者认为:网络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其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还要对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地、合理地、综合地设计,以体现网络课程所具有的教学意义。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资源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教师在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时都不应忽视这一点。
那么,“网络课络”是课程网站?在校园的各教研室课程群中,每个专业课程都拥有自己的课程网站,它主要是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件、模拟试题、相关教学资料以WEB页的形式在校园网上,教师可利用网站资源进行教学辅导,学生可运用课程网站提供的自学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课外自学。但课程网站仅对课堂教学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作为某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所依托的教学系统,也不能够通过其进行课程教学的管理、评价、组织与实施。作为一门网络课程,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网络课程”是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单元练习题的综合体:是“书本搬家”、“课堂搬家”。
持这些观点的同志认为:网络课程就是将文字教材的电子化,是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单元练习题、相关资料的综合体,基本上是将书本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网络“搬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恰恰反映了目前还有些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观念的错误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仅仅是文字教材的电子版,何苦要牺牲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文字教材沿用了几千年,不是很好吗?许多科学家都是通过阅读文字教材成长的,是否只有电子教材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忽视了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听教师讲课是主要的接收方式;而网络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依托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化学习,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电子教材不仅包含着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因素,而且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加入了学生网络化新式读解的思维,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如果我们仅以传统教学模式状态下的教与学的方式来设计网络课程,单纯地将“课件搬家”、“课堂搬家”或“课本搬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教学实况录像”或“电子文档”等比较单一的表现形式,误以为只要教学内容上网就可实现网络课程教学,使学习者通过浏览网页来接受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的网络课程,即使运用再多的媒体形式,也是不科学的,它仍是以“教”为中心,只是这个教授者并不是在课堂上直接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师,而是网络上的“电子老师”。这种硬性的“搬家”,禁锢了学习者的思维,使网上的自主、轻松式的学习又变成了规范性的、被动的课堂教学,因此,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单元练习题的综合和“书本搬家”、“课堂搬家”,都不是网络课程的全部内涵。
同样,受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催生的网络课程,在组织内容时以如何运用媒体的各种长处作为设计思想,总是考虑将媒体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优势用在哪些内容的呈现上,技术因素超越了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不仅使教师和学习者不易操作,影响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且一味地讲究设计制作中的功能多样化和模块复杂化,片面强调媒体优势,又会陷入以技术实现为设计中心的误区。
转贴于 笔者认为:“网络课程”直译即是“网络”的“课程”,是运用网络技术的硬件环境进行教学的载体。它不是教学模式,也不能称之为是手段,究其内涵,网络课程在不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它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学习为中心的某门课程的新型学习资源;当它运用于教学过程时,它是依托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网络课程教学,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承载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承担着教学实施教程中的教学组织、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功能。《美学基础》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一是支持教学活动全过程;二是给学生、教师以及系统管理员分别授予使用本系统不同权限等级;三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创建界面友好,交互性强,信息丰富,富有启迪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强化研计、答疑、评价等环节,加强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功能设计,完善远程考试系统的功能,使《美学基础》课程成为一门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系统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体系。
误区二:关于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课程教学
网络课程教学可有可无,不可能替代课堂课程教学。
网络课程教学是可以代课堂课程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投影仪、实物展台、黑板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媒行进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与学生在同一个时空内面对面的进行教与学。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新型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区别主要表现在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网络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可同(异)步进行,也可同(异)地进行,师生可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组织并实施教学活动。
由于目前全国各院校的校园网建设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网络技术实现对网络课程的制约,网络课程不一定适合每一种类型的课程,比如:网络传输速率、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技能类知识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现存在较大的难题,网络课程教学在目前是不会代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沿袭了几千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学方法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仍能觅其踪迹,但网络化、信息化的进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决定着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性,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课程教学将时在院校教学中并存的两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一致,都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教学信息,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的。在形式上或在教学模式,两者既不互相替代,又共存并行。能否选其优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在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网络状况、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进行了反复研究之后,确定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适合师生同校的教学模式。通过《美学基础》、《电影史论》等网络课程三个班次的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中课前引导、课后总结以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精讲保留下来,引入网络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开展同步同(异)地协作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教师做教学中的“五导”即: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和督导,并适时进行网络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同步(同)异地协作式课程教学是可行的,较好地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师生普遍反映较好,并得到教学主管部门的肯定。
误区三:关于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不参与网络课程教学;
教师是网络课程教学的控制者。
(一)教师不参与网络课程教学。
这是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角色问题。持此观点的同志认为,网络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任课教师在完成课程设计与制作,并于网上后,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是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进行学习。
教师与学生都是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共生对象,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不是学生唱独角戏,也不是教师唱重头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网络课程教学不是教师不参与,而是在解放教师繁重的、重复的课堂讲授基础上,对都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如何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怎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如何实施网络课程教学?进行师生网上答疑交流时如何讲究其艺术性?是否把握专业学术前沿?等等。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是教师应重视的教学内容。它既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保证了网络教学是受控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放任的自主学习。
(二)教师是网络课程教学的控制者。
一味的强调学生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一味强调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主控地位,都会走入误区。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口耳相传”,直接控制教学过程,而是对学生们的网上学习进行教学干预,引导进入学习情境,指导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小组研讨,督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协商的结果,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控制地位,任课教师可依据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具体分析课程目标和学习对象,结合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和信息反馈,设定严格的教学实施流程,把握教学干预的时机和环节、适时、适度地实施教学调控。
浅析网络课程的误区,是笔者在设计制作《美学基础》、《电影史论》等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与网络课程设计制作者和网络课程教学者共同研讨,为提高网络课程设计制作和教学的质量,推动网络课程在全国高等院校的进程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2]谢幼如,《高等学校网络课程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0.08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 学科融合 内容集成 实训体系
[作者简介]李俊(1973- ),男,湖北随州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技术实验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网络犯罪。(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视阈下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B3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67-02
构建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教学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网络技术实训的教学模式,提高网络技术实训教学的起点和教学效益,这是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条件下对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技术实训教学和职业能力需要接轨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教学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依据高职院校教学任务,横向要以网络技术学科实训为主干,把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组成及维护、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网站开发、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和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融入网络技术实训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纵向要以初级网络技术实训、专业网络技术实训和综合网络技术实训为主干,把网络技术实训的教学内容按照要素进行集成归纳、有机整合,形成初级实训打基础,专业实训理论相结合,综合实训重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网络技术实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网络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任职能力需要,能应用、懂理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目前及未来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网络组建、安全和管理中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大多网络技术实训受单一学科的制约,难以形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致使学生在遇到诸多复杂网络技术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学科体系。按照“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要求,将网络技术实训教学课程内容按层次区分为初级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三大模块。初级实训由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实训和操作系统安装及应用实训构成;专业实训由网络基础实训、组网实训、网站开发实训、网络设备管理和配置实训、网络安全实训构成;综合模块由企业实训、项目设计管理与实施和课程设计构成。
二、网络技术实训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运用
为了切实加大网络技术实训学科融合的力度,达到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上的高度融合,必须把学科融合的思想贯穿于网络技术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在理论和网络实训技能中体现“合”。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树立“一盘棋”的合成教育思想;其次要切实围绕教学目标编写实训教材,将与网络技术实训课程相关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网站开发、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和网络安全等实训融入网络技术实训中去。二是在网络实训中要注重各个相关实训环节的“合”。首先,在实训指导思想上要合。疏通各个相关环节实训内容,整合实训的一条线,既要避免重复性实训,让实训各个环节具有一定独立性,又要注重实训上下环节的逻辑对接,防止出现上下环节的绝对独立,保持逻辑上的“合”,做到网络实训上的“一条龙”。其次在实训内容上要合。各个模块的实训内容,严格按照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开展,各个模块内容分开,但要逻辑一体,前后紧密相扣,逐渐深入开展实训,做到内容上的“合”。三是实训评估上要合。在实训课程评估上要从各个模块完成效果看,从各个模块连接看,从整个项目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看,最后得到一个科学的“合”评估。
三、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课程体系中各个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辅助,按照理论体系逐渐深入开展,所以在开展网络技术实训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训需求分析。实训需求是整个实训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实训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依据。根据市场调查,要适应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的需求,应该从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安装和维护、网站开发、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入手,针对这些职业需求,开展有效实训,才能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根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国内有近百万的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缺口,需求情况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理论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管理服务和专业培训人才四大方面。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高级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还很大,网络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
2.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原则。“网络技术实训”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针对不同对象,要求和课程目标都不同,都是围绕适应社会信息发展的需要,提高不同岗位的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针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培养学生在不同应用环境中,制定科学的网络规划、实施网络工程的能力;基础课程主要针对信息化应用岗位,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要求掌握常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高职院校在具体“网络技术实训”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实训目标导向性原则、实训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问题解决性原则、实训效果评估性原则。
3.课程内容设计。(1)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实训: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相关硬件、功能及常识,掌握计算机组装及维护常识,并能对硬件及相关故障做一定检测。(2)操作系统实训: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能够熟练安装、优化和备份,并能做系统恢复,同时对系统安装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性实训,并强化驱动和硬件之间的关系,明确计算机及相关终端设备安装及规范,并能对相关应用软件(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和数据恢复软件)做熟练操作。(3)局域网组建:首先根据网络使用需求,进行网络规划,制订相关实施方案,规划应用服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可靠性需求,根据需求,设计施工方案,做好工程预算,最后组织网络工程实施(虚拟布线)。(4)网站开发:主要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网站代码使用、网站功能规划(信息、留言反馈、在线调查、模板调用和后台管理),通过实战,达到熟练使用网站开发工具进行相关研发,并能掌握网站环境搭建、网站和网站维护等相关技能。(5)网络设备管理与配置:包括服务器配置、交换机配置、路由设备配置、防火墙设备配置、入侵检测配置和行为管理设备配置,特别是交换机配置,要结合网络拓扑和实际规划,结合网络其他设备的功能,全局规划,做出合理的设计,实用的策略,保证网络高效、安全的运行。(6)网络安全配置:主要掌握服务器安全策略配置、网络设备安全策略配置、网站防篡改系统以及数据备份系统,学习根据实情,分析相关协议,选择安全性好的通信协议。
四、实训模式与实训环境构建
实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实训思想和实训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实训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实用的实训结构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训活动方式。一是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模式。所谓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模式,就是将对应的实训内容,按照逻辑体系划分为若干子实训任务,然后分别实施,通过任务来形成动力驱动,形成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理论,在实训中培养职业技能。二是以项目工程为引导的实训模式。以项目工程为引导,就是把市场网络工程按照实际实施进程,分解为各个项目步骤,然后针对各个步骤进行实训,让学生扮演市场网络工作人员,通过项目实施学习岗位技能,培养岗位意识。
实训环境的构建是教学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何根据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网络技术实训要求,建设适应职业能力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培训要求的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大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浓缩化,构建一个验证型、系统型、研究型和扩展型的实训平台,特别注重结合社会企业实际项目流程,能完全按照实际项目规划做实训。并在实训环境构建中,考虑其他实训场所的关联,使实训场所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在实训学科上成为一体。
五、建立立体评估体系
传统的笔试注重学生理论掌握的考查,和目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严重冲突,建立立体评估实训体系也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训过程中,首先通过围绕网络技术讨论、交流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讨论、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探讨合理实训方案,通过探讨、交流和辩论的表现,进行评估,分配占总成绩的20%;其次通过项目管理和实训效果,考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60%;通过实施答辩考查综合应变和实用能力,占总成绩的20%,形成一个以围绕职业能力为导向,立体考察实训课程的评估体系。
六、建立专业的实训专职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组织网络技术实训过程中,实训老师具体承担实训指导、引导并向学生传授实训技能等任务。专职老师的实训能力是决定实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1.网络技术实训专职老师的基本要求。和传统教学不同,实训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实训学科的实施,从实训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这对实训专职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实训专职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丰富的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练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综合才能、良好的引导实训能力和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
2.建立高素质网络技术实训专职教师的途径。网络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跨专业多的学科,适应市场,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实训专职教师队伍,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体制,交流实训技能,开阔实训思维,掌握先进实训手段,深究实训前沿理论,掌握网络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其次,建立教师网络技术实战平台,通过参加网络项目实际管理和实施,掌握实战技能和技巧,才能方便在实训教学中展示。再次,要建立多到地方网络技术相关公司调研的通道,通过调研,达到“教、训、练、学”一体化。同时,可以组建相关团队,参加地区、省和国家级的网络实训比赛,大力推进网络实训技能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网络技术实训是一个学科融合、内容高度集成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不同于市场实际网络项目,也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实验,它是把各个专业环节的实验和市场网络项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搭建一个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平台,构建培养职业能力的环境。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平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学科融合、内容集成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真正发挥网络技术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重要作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武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何晓青.高职院校网上实训室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117-04
公共选修课教学现状
学校为拓展学生的视野,一般会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公选课)。此类型课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为宽松,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修,但这也为此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共课,学生不分文科、理科均可选修,因此学生的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无法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需求,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教学进度太慢,有的学生认为内容太难或教学进度太快无法跟上,而且一些实验的教学设计难度也大大增加。
二是课时较少,公选课不分课程,学校一般将公选课的课时统一定为30学时。以笔者任教的公选课“网页制作”为例,与其他课程的课时相比相差近一倍。因而,在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减少教学章节、降低知识讲授的深度与广度等方法来缩减时间,这样会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是选修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生之间大多数互相并不认识。因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无法及时向同学求助,导致难以开展团队形式的课程设计作业。
翻转课堂与微课对公选课问题的适应性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教学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传授+课后内化”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并学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课上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即“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公选课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
“网页制作”是以技能为主的课程,主要讲解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制作具体的操作及讲解的微课。学生观看的微课与课上教师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区别,而且也不用担心因远离讲台而无法看清等问题。因此,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网页制作这类以软件操作为主的课程。
同时,学生对篇幅较长的学习视频接受程度较低。因此,为降低学生学习的负荷,保证学习效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的长度应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而微课短小精简、便于传输及下载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反复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翻转课堂模式下“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指出:适合我国的教育思想应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不是“翻转”学习的地点和时间,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把以往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作辅导”。教师必须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即课前、课间及课后。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解答疑问,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笔者以此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公选课课程设置、学生的情况及网页制作课程的知识内容等特点,按照“自由设计、自主学习、全程引导”的教学策略,以自由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为课程设计任务,将该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引入任务―翻转课堂―互评总结”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
1.引入任务阶段
选修同一门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首次上课时,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同学和教师,且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教师应在第一次上课时,先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学习什么知识、学了后有什么用、用什么方法学等问题。然后说明具体的课程要求、授课方式、作业要求、考核方式,等等。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消除其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困惑,并引导学生注册教学平台、尝试登录,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正常地登录教学平台,进而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例如,在上“网页制作”课程的第一次课时,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并在完成上述的课程介绍、教学平台登录等步骤后,开始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摩一些优秀的网站,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网站中哪些元素值得学习及涉及了哪些技术。然后,向学生展示目前主要的网页制作技术,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上的初步认识。接着,给出第一次课的课后作业任务:初步构思自己要制作的课程设计网站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自主学习的计划。
2.翻转课堂阶段
第二阶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公选课课时较少,除去首次上课,仅有9次集中上课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把网页制作中的主要技术,分为九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在学生学习前
课前,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类学习资源,并对每个专题内容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如基础级、提高级、扩展级等,分别制作微课,放到微课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结合自己构思的网站在制作上涉及的技术,自主地在学习资源库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微视频等资料进行学习。
(2)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学平台上设有学生互动交流区、教师定期在线答疑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答疑,并给予提供正确答案的学生适当的平时成绩加分作为鼓励。
(3)课堂活动前
要求学生先完成课前自测题和课前思考题。其中课前自测题偏重基础,目的是供教师在上课前简单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确定课上交流的内容,避免出现学生掉队的情况。课前思考题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扩展性,用于在课上展开讨论,使有能力的学生有更进一步展示及深入学习的机会。在每个专题的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先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提问较多的问题,并设定课上要研讨的问题,同时,还要准备一定的扩展性问题在课堂上交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
(4)课上交流时
根据课前了解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按照“学生提问―互动交流―思考拓展―专题设计展示”的流程来展开。课堂上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并提供学生展示已完成的对应专题内容的课程设计的机会。
3.总结互评阶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专题教学阶段结束后,就进入了最后的课程设计及互评阶段。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个子阶段为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日期前上传课程设计初稿至开设好的Web服务器空间。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页互相浏览观摩,取长补短,而教师可监督课程设计的进度及质量,对进度较慢或质量较差的设计,要按要求及时整改。同时,此阶段让每位学生都掌握FTP上传及Http访问调试的方法。
第二个子阶段为正式展示互评阶段。教师利用课程安排的考查学时,将全体学生集中到课室内,每位学生在3分钟内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全体学生现场观看并在评分表上打分。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以教师和学生评价的总平均分来计算。这种互动评价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做好课程设计及上台演示的准备。
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在尝试了新的教学手段后,需要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以验证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教学数据的收集采用教学平台自动统计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1.纵向比较
选取的比较对象均为公选课的学生,其基础及授课课时一致,但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来对比,比较项目及结果如表1所示。
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发现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余学习时间明显高于传统模式,这说明了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中,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多。
从平时成绩的统计结果看,在作业提交率、上课出勤率方面,翻转课堂的学生都有更好的表现,显示出更高的学习主动性,而课程设计的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这说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要优于传统授课模式下的学生。在课程满意度方面,翻转课堂的学生对新颖的教学模式接受度较高,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2.横向对比
横向对比是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课时数、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首先,公选课“网页制作”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对比对象需要对比课前计算机技能基础不同。计算机技能的水平以必修课“计算机基础”的成绩为数据来源,其中公选班的学生来源分散,文科生占较大比例,因此平均计算机技能基础较低且学生间差异较大。而选取的普通班为工科专业,计算机技能平均水平较高,且学生间相差不大。其次,学时相差较大,其中普通班开设的课程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周期,64学时,而公选课则为30学时。再次,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课堂模式展开教学。对比项目及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对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虽然普通班学生的学时更多、基础更好,但最终课程设计平均分反而略低于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公选班,而公选班的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这说明了公选班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实际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多,且学习效率也会更高,效果更好。反观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经常会看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打瞌睡的情况。这从另外的角度也反映了仅依靠课上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即使安排再多的课时,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的课程教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解决原来公选课所面临的难题,还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环节,对公选课网页制作课程是非常适合及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495-497.
[2]曹育红.“翻转课堂”在软件技术实训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6-120.
[3]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篇10
对“网页设计”课程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行传统课程的全面改革[3]。根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之一———网页设计与制作员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为途径,以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为原则,以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以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为原则,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和学习内容,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按照项目任务实施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形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实训、教学环节设计等环节的系统化内容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应用
(一)课程的总体设计对于“网页设计”这类面向应用的前沿课程,应该结合该课程自身实践性强的特色和通过查阅相关行业企业资料、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等手段对与网页设计制作员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据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比如,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如下:收集、处理信息、规划网站的能力,设计开发静态与动态网页的能力,设计开发网站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要达到的方法能力如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要达到的社会能力如下: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责任感和效率观念。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构建教学过程的思路,而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按照项目真实的工作程序,以完成具体网站项目所进行的活动为主线,对传统课程进行了解构与重构。首先,为达到教学目标,抽取出“网页设计”课程中应包含的包括网站规划规范、网站效果图设计、网页色彩与布局设计、网页动画设计、HTML语言基础等12个知识单元。然后以实际项目为引领,将知识单元融合到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将总任务划分成若干子任务,采用教师按步骤演示、学生动手模仿的形式,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现以项目企业宣传类网站建设为例,将课程内容分解为5个任务,分别为任务1:企业宣传网站设计规划,子任务;任务2:创建数据库表;任务3:制作静态页面;任务4:制作商品展示后台管理系统;任务5:网站的测试。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要达到的能力如下:表格布局网页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规划网站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进行,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以真实的项目操作为基础,着重把握网页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建站流程、策划、设计与制作、动画制作与动态网页制作等关键性技术的讲解与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步骤,整个课程的教学以项目总任务的导入为起点,逐个完成总任务划分而成的子任务,其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所要完成的子任务进行分析,给出子任务的完成样本[4]。制订出任务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内容。然后,以学生为中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项目结束后,学生提交学习成果,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以记录到总成绩。现以项目企业宣传类网站的建设为例,说明其中任务3———制作静态页面的教学实施过程。将教学安排划分成以下五个工作步骤:步骤1:明确任务(15分钟)。结合真实企业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和启发学生共同分析,请学生思考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和实现步骤。步骤2:任务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步骤3:演示指导(3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实际操作,学生跟随教师,构建新的内容。步骤4:学生练习(3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网站的静态页面的制作,教师辅助指导。步骤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归纳总结。
(三)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无形指挥棒,目前高校的评价机制有很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对传统的“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积累”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应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课堂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以及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并易产生反复的指标(比如责任感、协作精神、判断及处理能力等)。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主要包括课内项目和课外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根据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实际开发设计的能力给予评价。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根据站点设计是否规范合理、作品是否实现主要功能、界面是否美观、布局是否合理、所用技术的全面性和最后设计报告的撰写情况给予评价。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