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4: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ERP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3] 刘俊杰.转变观念探索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篇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teaching and shortcomings of JAVA cours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systematic the teaching pattern on the JAVA course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design, these methods were positive fo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JAVA;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Key words: JAVA;course design;teaching pattern;evaluation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26-02

0引言

当前各类高等院校都会在本、专科开设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必修课程,例如:Visual Basic语言、Visual FoxPro语言、C语言、C++语言等[1],并安排了相应的课程设计。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课程教学低效。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JAVA课程设计为例,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国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课程设计认识不到位,目的性不强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课程设计无非是把该课程的几个知识点简单凑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拼盘式”课程,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大作业,并在授课时基本上按教材章节顺序授课,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2]。

1.2 课程设计选题单一,内容陈旧现行的JAVA课程设计存在着选题单一、内容陈旧、理论过多、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不能从多视角去发现和创新,寻找新的命题。很多从事JAVA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师本身缺乏大型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和经历,对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往往无法准确的地位,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同时,部分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1.3 课程设计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标准简单大多数课程设计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参与学生多,指导教师制定课程设计时要求不明确,分工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某些学生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并且现行课程设计的评价往往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可能只反映出小组整体水平甚至是某个学生的水平,而不能反映出小组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1.4 实验室设备落后,管理不够完善指导教师在安排课程设计时使用的是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而学生到实验室所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过时的、陈旧的和落后的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很难真正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另外,大多数实验室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实验教学任务,无法有效保障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

2JAVA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设置

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将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训练、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为改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2.1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学生对JAVA课程设计往往具有畏惧情绪,不知从何着手,指导教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帮助同学们消除恐惧感,同时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现象的发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2.2 研制课程设计教学平台,规范设计成果组织有关人员,在现有硬件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基础上研制课程设计教学平台,开通FTP功能和WEB方式管理功能,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管理。

指导教师可利用该平台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求、进度和答疑,以及查阅和审核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等相关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和未来就业意向通过该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和指导教师,并通过FTP提交课程设计成果和总结报告等相关资料。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开发项目,设计和论证项目的总体方案,规划出项目计划(包括编写目的,项目背景,参考资料,标准、条约和约定,以及项目概述和团队组织等),配置计划和开发计划等,报告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开始实施。课程设计完成后,按照统一制订的文本规范,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必须提交一份关于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结报告正文主要包括项目需求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论证等内容)、项目总体设计(系统的总计结构设计等内容)、项目详细设计(各模块的设计、算法原理阐述、完成的程序框图等)、项目复审(对分析、总计设计和详细设计进行详细的复审)、编码(设计结果进行编码的程序清单)、项目测试(使用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排除故障;选用合理的测试用例进行程序系统测试和数据误差分析等)和总结(本设计核心内容程序清单及使用价值、程序设计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改进办法和意见等),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2.3 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4],但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无法及时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和前瞻性,而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校内或者到企业开展项目研究和开发,通过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程序设计开发的一般方法,掌握项目开发的过程及方式,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标准化、规范化文档的学习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项目设计开发能力,满足和适应社会和IT行业的需求。

2.4 培育课程设计意识,完善过程管理没有过程管理必然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中主要狠抓五个环节:一是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是指导教师填写并经审议后按组提供给学生的,每组一份,主要包括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计划进度和规定学生必须阅读的重要文献,以及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等,要求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二是师资队伍,选拔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或者引进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设计指导团队,并备课,以学进度和重点安排,保障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学有所得;三是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文本,以增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保证课程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四是对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汇总管理,教研室并组织抽查与评估,保证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五是把课程设计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提供经费和设备保障。

2.5 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为保证课程设计的实现效果和考核的准确性,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将评价的过程分解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成果,演示与答辩和互动评价三部分,详细评价标准见表1。表中给出了各评价项目达到A级的具体要求和评价主体,各项目的评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范围。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40%×课程设计成果+30%×互动评价+30%×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评价的表达既有等级性的定量评价,又有描述性的定性评价,这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学习的兴趣,而并非简单的成绩评定。

3结束语

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等能力的任务。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操技能和项目经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缓解“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坤.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探索[J].科协论坛,2010,(5)(下).

[2]韦宇炜,聂笃宪.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0,(11).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师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良好的课程是良好教育的核心。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与课程设计人员之间存在的不协调。课程设计人员控制材料收集和整理的权利,教师负责材料的实施,很难使课程设计尽善尽美。通过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教学大纲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教学大纲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和具体的分析。教学大纲的设计必须从学科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面入手。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设计目标,教学大纲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而改变。课程大纲的修改可能会被许多课程设计者忽视。事实上,课程设计的大纲更灵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课程设计者的英语教师应根据反馈,为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发挥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二、英语教师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发挥作用

1.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在新课程中,英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开放和关怀的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习者,而不是灌输式的直接告诉学习者。教师知道如何观察学习者,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在需要时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通过对学习者的观察与切身的教学体验,教师就能更体会到课程的作用,也更明白学生对课程的切实需要。所以,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发挥英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实践等,就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在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角色的作用。

2.英语教师在n程设计中应该具备的特点。

(1)目的性。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不仅包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且教师应该积累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知识与发展处理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他们的知识是封闭的,不愿意接受新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模拟的词汇甚至描述语法出现了。教师必须要积极的学习所有这些新知识,否则,他们将脱离现代教学。

(3)先进性。教育必须面对未来。教师不能落后,必须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在教学内容中,应该有新的可学习的东西。在规划课程时,教师必须通过互联网来搜索到更多的附加信息来适应课程。介绍新的有趣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4)动态性。知识的增加将产生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重建他们的旧知识结构,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他们必须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每当有新的知识,教师必须知道它,并尝试掌握它,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3.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教学大纲的设计必须通过这些因素来进行,这些因素是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有些人可能只是认为这是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或者是教学的主要指导。事实上,在对大纲的理解中应该有更多的含义和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可以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而改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大纲的修改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的角色。但是,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有一个困境,那就是语言是无限的,教学大纲必须是有限的。作为执行者,教师也有其困境,这个有限或选择的内容需要某种组织,达到特定的语言目标。如何选择课程?选择一个教学大纲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决定。英语教师应根据一定的准则设计教学大纲。但是很清楚,没有单一类型的内容适合于所有的教学设置,并且每个设置的需要和条件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不能进行特定的组合。教师在实施语言教学大纲时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步骤:

(1)做出决定:教师应该确定将什么内容添加到课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

(2)考虑学生的特点:为了设计一个教学大纲,教师应该考虑他们学生的特点。例如,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应考虑环境。这些都应该在大纲中体现。

(3)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在英语课堂中有很多种大纲可以实行。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有利于发挥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的角色。

(4)指定一个或两个类型作为主要教学大纲:英语教师选择教学大纲很重要。事实上,在教室里使用单一的一种教学大纲是很少见的。通常,选择两个或更多个教学大纲。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教师必须决定哪种教学大纲是主要的,哪一种是补充。教师选择什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总结

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中有重要的作用,而英语教师既扮演着英语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又充当着课程设计者。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点以便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大纲作为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教师该如何实施教学大纲,进而有效的进行课程设计。虽然英语教师可能不参与更广泛的课程设计,但教师绝对需要很好地掌握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政策,课程要求,课程的标准和评估方法。每个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而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课程贡献者。

篇4

关键词:Java;语言;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81-02

Java语言是时下首选的软件开发语言之一,《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1 《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

通过广泛调研,在充分了解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并参考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订了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编制了三种类型的教学载体:JAVA简单应用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桌面信息系统设计、JAVA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载体中实施教学。即由任务驱动学习,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存在的学生学习了各种技术后,仍然不会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真实软件项目设计的局面。

表1 《Java程序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本门课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为了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得到落实,我们构建了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和推进式的不确定性的动态页面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13个单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五个模块13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载体进行了整合序化。表1是《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2 《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以教导学、以做促学,学以致用。把软件开发模式引入课堂,把从企业聘请来的软件设计师引入课堂,以真实软件项目为载体,实行开放式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结合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具体方法如下表2。

表2 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

《Java程序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是按照单元进行的,各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定相同。各模块的课时安排如下:

模块一:Java程序设计基础(12学时)

模块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24学时)

模块三:图形程序设计(40学时)

模块四:高级应用(40学时)

模块五:课程设计(整周40学时)

合计:116学时+整周课程设计40学时

教学过程按照下列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展示效果。展示动态网页或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在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的同时,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内容。剖析学习任务,分解学习内容,以载体为目标讲解各个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以软件作坊为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第三步:实践训练。训练学习编制程序模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制订步骤的方式逐步实施,老师起指导、协调、监督、验收的作用。

第四步:归纳总结。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过程的归纳,也要重视结果的小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点和程序编制的注意事项,勇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第五步:巩固拓展。在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设计任务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完善或扩展界面功能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辅导。达到熟练掌握技能和拓展知识面的效果。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业的来源有两个渠道: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自举作业。在作业中反应出来的个别问题通过答疑辅导解决、共性问题拿到课堂讲解。保证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步步为垒。

其中模块一、模块二和模块四的第十二单元简化上列步骤。其它各个单元按照上列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Java程序设计》的考核方式综合了平时、单元实训、模块实训、笔试和课程设计五个环节。囊括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各个环节所占的比重和依据如表3。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院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中的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编译技术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学习计算机软件的重要课程。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仅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内实验时间是不够的,课内的实验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涉及并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进行一些综合性的设计练习,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广大同学对编译过程有更好的掌握,提高运用编译技术和有关形式语言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编译过程及涉及到的编译技术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编译器设计的思想,加深对编译技术和应用程序的理解,针对编译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编程,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强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在开设此课时,虽然开设了实验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但只是对编译理论中的某些算法单纯地实现,缺少或根本没有实际背景,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在现行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从编译技术本身的角度来思考的,为的只是让学生掌握编译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学生易感觉太抽象;

(2) 重理论轻实践,将语法技巧理论的讲解作为主要部分,与实际工程联系少,缺乏活力,学生易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

(3) 与实际工程鸿沟大,学生易产生惧怕思想。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我们提出了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思路。

2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第一个编译程序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多数早期的编译工作是将算术公式翻译成机器代码,奠定了对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FORTRAN等一批高级语言,相应的一批编译系统开发成功。随着编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编译程序需求的不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编译程序的自动生成工具,提出并研制编译程序的编译程序。它的功能是以任一语言的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和语义解释出发,自动产生该语言的编译程序。目前很多自动生成工具已广泛使用,如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LEX,语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YACC等。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人使用自展技术来构造编译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征是用被编译的语言来书写该语言自身的编译程序。1971年,PASCAL的编译程序用自展技术生成后,其影响就越来越大[1][2]。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编译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随着并行技术和并行语言的发展,处理并行语言的并行编译技术,将串行程序转换成并行程序的自动并行编译技术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另外嵌入式应用迅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交叉编译技术的发展,还有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和关键EDA技术的研究,也带动了专用语言VHDL等及其编译技术的不断深化。

3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指导思想与内容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提升,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职高专相比,又应该有更宽、更深一些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课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编译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首先就要开始参与课程设计的选题,以教师确定的指导为前提,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到理解课程设计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因此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必须让学生唱主角,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提出题目,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结合课程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筛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结合了社会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了编译技术课程理论,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将获得的充分的激发和保护,既不会因课题枯燥无味而淡漠,也不会因难度较大而畏缩不前。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内容如表2所示。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的特点是以编译技术理论与编译实验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和科研的需要,由学生提出合乎自己实际能力的课程设计的课题,并尽力发挥其创造力,向工程方向扩展。

4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施实方案

4.1设计内容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

就设计内容而言,让学生们感到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相当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打破了以往学生总是为最后的成绩而做实验的被动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在向学生布置任务时就有意识地将实际科研中需要完成的一些内容落实下去,使学生的工作成果得以充分的利用,就这一点来说,可以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时间上,依据可扩展式课程设计实际,专门时间为1个星期,之后根据设计扩展的情况,延长2~3个星期,甚至还可以之后扩展为毕业设计。

4.2设计小组采取优化组合的方法

在设计前,将全班学生按平时主干课程的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每一个小组中三个人刚好可以按不同等级各分配一人,以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思想完成同一任务,在最后整体连接时,可选择各组中较好的程序。这样既保证了最后的程序质量,同时又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取长补短,效果较好。

4.3选用合适的激励机制

为把编译技术课程设计做好,我们选用了以下激励机制:其一是合理的成绩分布,让真正做出了东西的人得到较高的成绩;其二是引入竞赛机制,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其三是以适当的资金进行资助,以达到其实用的目的。

5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如下所述。

5.1形成式考核

与传统考核模式的区别在于:形成式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5.2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3软件系统评价方式进行考核

对于工程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开发出一套能满足实际需要的、规范的软件系统,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不少学生的软件系统几乎达到了实用产品的程度。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结合以上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以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一纸报告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过程评价为标准。从整体设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编程能力是可开发的,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会使课程设计变得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观的教学效果。

6结束语

通过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编译技术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向工程方向扩展,要尽量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思想,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编译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是圆满成功的,是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认真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就一定能够将编译技术课程的设计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燕京,李彩霞,周子琛,罗海宁. 编译技术研究与逆向工程实践[J]. 现代电子技术,2007,(16):99-102.

[2] 张红霞,王宝库,陈郭成. 编译方法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J]. 东北大学学报,2000,(2):117-118.

The Extensible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for Compiler Technology

TANG Shi-xi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YanCheng, China)

篇6

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深入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高级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而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因此,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第二,以社会体验和科学研究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全面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力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育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计非常重视。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四个方向的专业规范均建议有单独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每个专业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综合课程设计范例(每个本科学生可以选修其中3~4个)。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至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project)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该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该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将于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两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以及四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系列教材涵盖了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详细分析一套典型的实际案例――银行系统的开发,指导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及使用相应工具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练习项目,供读者进一步练习。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SPL(Simple Pascal Language)及其编译器;涵盖了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阶段的内容。通过对该语言编译器的分析,使学生们对编译原理有一个形象、直观和透彻的认识和感受,以便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内容和实现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观;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303-01

一、引言

19世纪,在美国流行的是殖民地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当时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作为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新教育的拓荒者,杜威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创见解,并以此影响了整个教育界。他的教育观是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以此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并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教育观。对杜威的这一教育目的论进行的研究有很多,大部分的都是集中在对他这一教育目的论的反思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上。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与现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结合。

二、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王承绪,2001:6)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教育应该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过程。因此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李朝军,2004:138)另外,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包括民主的教育,指出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教育制度的革新,英语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教育的普及。为了更好的促进高中英语的教学发展,从1951年到2003年,国家就颁发了12个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而且每一个新的教学大纲都对旧教学大纲的不足进行了修正。2003年的教学大纲历经52年,在工具性目标、人文性目标和综合性目标上都做出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也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比如在工具性目标上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描述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合作学习”、“个性培养”、“情感态度”等等,课程目标更加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另外,2003年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与在新课标指引下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以及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等等相结合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提倡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主的全身心的参与进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潜意识之中让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提高。高中新课改下的课程设计也基本上按照这种思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为主。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参杂进更多学习语言之外的动机或是目的,那么这种更多的是功利性地学习,学生的个性就等不到张扬。目前很多省份都已经实行了新课改,很多学校也将新课改的精神付诸到实际行动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分学校也只是以旧酒来装新瓶。英语的教学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改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来进行。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校把新课程中设计的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设计的一些学生合作动手的活动省略掉,选修课程更是马虎对待。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给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一定要贯彻新课改关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也让学生把学习看作为是经验的不断增长。

四、总结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之一的杜威,在教育上提出的一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并将他的这一教育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的课程设计的现状以及新课标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进行结合来分析。他给现在的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让学生把语言当成发展自己的一项能力来学习,而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外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去学习,能够让语言的学习也具有让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军.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宋卫民.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英语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

篇8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篇9

摘要:本文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上机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想。

关键词: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需要在教学环节、上机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下面分别详细阐述。

1教学环节

1.1增加程序设计语言入门之前相关知识的介绍

在正式开始讲解程序设计语言之前,应该先讲授与编程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计算机运行机制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此举对那些在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之前没有开设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院校是极其必要的。

例如,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程序运行的基本原理、各种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形式、各种数值进制之间的换算方法等,这些都属于基本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和基本概念以及各种实现机制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程序设计中的自动变量、静态变量、动态内存开辟和撤销、结构体、共用体、类、指针等知识点的讲解都离不来内存空间的概念。

1.2学生兴趣的引导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新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每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大相径庭;同时,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且容易出错,加上本科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教师授课速度快、听不懂、收效欠佳。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课上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往届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一些辅助教学的经典程序。在讲解每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前也是如此,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现场用C++语言编写源程序上机运行,向学生们演示,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可达到的目标,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启发大家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递归函数时,可以给学生演示用C++编写的汉诺塔例子,尤其是结合图形函数用动感的图形实例来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达到兴趣驱动学习的目的。

1.3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导引作用,当问题提出以后,应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程序设计内容十分丰富,若讲课时面面俱到,必然会使重点难以突出,学生印象不深,约束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同时使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因此必须精选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很好地把握,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做到难易知识点分明,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前题下,对讲授的内容进行一定调整。

在程序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删减,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上机实验加以验证,从而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对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详细地讲解,要通过大量的例题验证,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各种解题方法,开拓解题思路。讲程序设计时不能孤立地讲语法规则,要把它结合到程序应用实例中,通过阅读和编写程序自然地理解和记住有关规则。在课程学习的初期,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到后期,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从易到难,由读到写,完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

1.4教学应具有启发性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法,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程序设计的实践分析对比不同的算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对同一例题的讲解,教师应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点,用不同的实现方法来进行讲解。采用此方式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对于多个字符串的排序,我们可以利用字符数组、字符指针、指向字符数组的指针、指针数组、二级指针以及运用字符串类对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再如,比较经典的例题──Josephus问题,它的设计可以利用数组、结构体数组或链表这种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个Josephus类这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来完成。各种算法的分析思路、解题难度和程序运行效率都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知识点印象深刻,并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运用的知识点。

2上机实验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配套,对重点知识要加强训练,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范完成上机实验。具体要求为“明确实验目的,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应根据实验给定的题目编好程序,进行自查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设计好测试数据。做实验时学生编辑程序、上机调试,直到程序运行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上机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编程技能。

学生的编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面对学生在刚开始编程时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指导,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一起分析,指出本质性的错误,帮助他们提高分析、编程、调试的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和指导学生会针对学生提出的程序问题进行相关讲解,保证学生知道问题出在哪,为什么出错,应该怎样修改,以保证学生彻底理解。教师在上机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掌握,更好地帮助授课。

在上机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提高程序调试能力。学生在编写程序时,总会出现一些算法错误、语法错误等。语法错误可以根据编译的提示信息进行修改,算法错误有时非常隐蔽,只能通过运行程序来检查。因此,在课程教学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应该教给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学会使用debug工具来进行调试,这对今后开发较大的程序或者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上机实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布置一个大作业,让学生组成合作小团体(4、5个人)来协作完成。开始时,专员要进行任务分工,最后进行功能聚合,对衔接部分或疑问部分进行讨论,最终完成整个任务。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上机实践过程中的实时指导外,教师还应该及时对上机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上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在理论课上进行强调,因为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忽视或出错的问题。

3课程设计环节

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专门安排一周或更长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和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具体编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组织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方式是,在设计前教师把设计题目列表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列表中选择其一进行设计。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题目中包含了所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总体课程的把握。缺点是:不能避免选择相同题目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拷贝。

组织进行课程设计另一种方式是,在设计中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爱好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自由地选取题目,让他们按照科研工作的步骤,自主决定研究内容,教师只需负责审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做好启发引导工作,使课程设计真正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这样无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切实地获得相对满意的训练效果。缺点是:学生自选题目往往覆盖的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全面考察。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严格审核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有意识地加强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运用。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加强辅导及检查,对学习能力强的适当提高要求,充分挖掘潜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思考和创新方法,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以至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编程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加引导,从而进行精英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惠青.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法探讨[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

[2] 景雪琴.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6).

篇10

[关键词] 课程设计;翻译教学;笔译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65-04

1 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本科英语专业,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几乎都开设了笔译课,作为专业技能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尤其要注重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执行新《大纲》时,要注意改变过去教学中对英文写作和口笔译重视不够的情况。”[1]因此,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笔译教学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有鉴于此,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普通存在的弊端,以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笔者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2 课程设计的过程

设计语言课程包括诸多成分。Graves[2]介绍了一个课程设计发展过程的流程图(见图1),包括界定环境、表达理念、构建教学内容、评估需求、建立教学目标和目的、教材开发、设计评估计划、课程组织等。同时他指出课程设计的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等级,也没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课程设计者可以从框架中的任何一点开始;二是课程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不同成分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对一个成分的计划或改变会影响到其他成分。设计一个课程无论从整体还是部分来讲,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工作。因此笔者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界定环境开始,根据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发展,对其它各个环节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

2.1 界定环境

一个既定环境是引导教师做出决策的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课程设计的前期对环境进行界定是必要的。笔者以授课老师的身份对某高校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笔译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和行动反思研究,课程和学生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课程案例的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时 学生人数 授课学期 备注

英汉互译 专业必修 72 108 第5、6学期 2课时/周

如表1所示,本研究涉及英汉互译课程一个年级共4个班,时间跨度为1年,学生共计108人(其中女生为15人,男生为93人)。学生入学时基础较薄弱,虽经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英语水平仍亟待提高。在课程开始初期,对学生各类英语水平考试的过级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通过专业四级的学生有18人,占17%;通过公共英语六级的学生有21人,占19%,通过公共英语四级的学生有90人,占83%。继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仍然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生基本上全部是90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有大量机会接触网络和各类信息,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

笔译课授课教室相对固定,且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可以联网,桌椅彼此独立,可以根据课堂活动安排随意移动。课程已有指定的课本,但内容编排比较陈旧,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加新的内容和素材。

2.2 表达理念

理念在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是做出决策的基础。在笔译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将以下几个教育理念尽量融入到课程中。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老师只是学习框架的提供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辅助者和监督者,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而学生则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是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是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他们也可以和老师一起参与练习材料的选择、课堂任务的设定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以交际目的为中心的理念。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跨文化交际行为[3]。翻译任务以实现交际目的为中心,在目的指引下做出宏观和微观的翻译决策,任何没有实现交际目的的翻译都是失败的翻译;三是以意义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文本意义的传达而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重视语言细节和准确性;四是以过程为中心的理念。和翻译结果相比,更关注翻译过程,对过程的强调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翻译步骤、翻译决策,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等。

2.3 建立教学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同时,大纲也提到,“打好英语基本功是英语专业学生业务素质最重要的部分,应贯穿大学4年教学的全过程。”[1]因此,本科英语专业的笔译课程在加强翻译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在课堂内继续贯穿对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夯实。有鉴于此,结合教学环境,笔者倾向于把英语专业笔译课程定位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结合,既是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

在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双重定位下,笔译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作为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学生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基础,包括语法的掌握、词汇的拓展等,同时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体意识、语篇意识;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学生应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对中英文进行灵活转换。同时根据自己的方向,熟悉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在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文本翻译时,能迅速适应。

2.4 构建教学内容

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教学”是不能忽视对于文本类型认知的重要性的[4]。在课程设计中,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巧为主的课程内容,将各种文本类型也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具体操作为每两周(共4课时)进行一单元,使学生了解一种翻译理论或技巧,并熟悉一种文本类型。每一单元首先设计一系列不超过20分钟的“微型课”,将翻译理论或技巧作为导论介绍给学生。然后通过翻译某种类型的文本,将翻译理论或技巧 “语境化”(contextualize),即在文本的翻译中强化理论的指导功能,掌握技巧的实际运用。

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选择以所用课本为主要框架,包括翻译概论、遣词用字、转换、增词法、省略法、结构调整、肯定与否定、被动语态、各类从句和长句的处理方法等。值得一提的是,翻译概论需增加两项内容,一是德国功能派目的论,因为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对文本形式的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是翻译工具,包括辞典、计算机辅助翻译、互联网资源、软件工具等手段的使用,学生对翻译资源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在文本类型的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真实的文本,同时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做到学有所用。如笔者在所在院校的笔译教学中,将商务文本、新闻文本,政治文本、科技文本、旅游文本等翻译划入不同的单元,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本类型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文本功能(如信息、表情、感召等),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执行特定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翻译技巧在具体字词句层面的运用。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翻译任务,亲自操作,不断总结巩固,熟悉各类文本的处理方法,同时将各种翻译理论或技巧内化为个人的翻译能力。

2.5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及课程目标和目的的界定是课程组织的依据[2]。考虑到上文提到的笔译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将任务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形式。翻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实践以任务的方式分配给学生完成,通过任务的确定、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在实战中理解、内化、总结、提高。

翻译任务的实施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在任务前阶段,了解语篇的语用和语境因素,了解翻译纲要,分析翻译目的,自上而下做出宏观决策,同时借用图式、背景知识、语境等帮助原文意义理解,如果涉及翻译项目还需要进行术语的统一和任务的分配等;(2)任务中阶段包括学生的翻译操练、自我校对、互审校对和修改,引导学生在宏观方面以实现文本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重视翻译环境和文本功能,灵活处理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类翻译问题;在选词、句法、修辞等微观方面充分考虑英汉文本的差异,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3)任务后阶段包括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撰写反思日志、教师评价总结以及布置相关的课外翻译作业等。在每个学期末的时候,各个小组需要完成一次大型翻译项目,英译中和中译英各8000字左右。项目组长负责确定译文格式、统一译文术语、分配任务、组织协调、审校定稿、总结翻译问题、撰写翻译报告;项目组员负责按时按质完成翻译任务、译文互审、汇报翻译过程和翻译问题。

总之,不管是独立翻译还是项目翻译,从任务的前期准备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成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连续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独立翻译、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各种翻译任务,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中体验翻译过程,学习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

2.6 需求评估

按照逻辑,如果课程设计反映的是学生的需求,那么必须先评估学生的需求,但Graves[2]指出,从经验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机会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需求评估,而大都是在教学后才开始做需求评估的。因此笔者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部分教学内容后,在第二学期期末,即笔译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

对于课堂上已涉及的各种文本类型,从兴趣的角度来讲,2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影视翻译最有兴趣;19%对广告翻译最有兴趣;17%对旅游文本最有兴趣;13%对人物简介最有兴趣;11%对媒体文本最感兴趣;各有10%对习语翻译、简历翻译、经贸翻译最感兴趣;9%对公示语翻译最感兴趣;8%对文学文本最感兴趣;5%对时政文本最感兴趣;4%对合同翻译最感兴趣;0%对科技文本最感兴趣。

就实用的角度来讲,22%的学生认为简历翻译对自己最有用;20%认为经贸翻译对自己最有用;各有13%认为文学文本、合同翻译对自己最有用;11%认为时政文本对自己最有用;9%认为广告翻译对自己最有用;7%认为科技文本对自己最有用;各有6%认为人物简介、习语翻译、影视翻译对自己最有用;各有4%认为旅游文本、媒体文本、公示语翻译对自己最有用。

以上结果为今后笔译教学内容中文本类型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和对学生有用的文本类型,可适当延长学时或者增加实践数量。

2.7 教学材料开发

教材并非教学的中心,而只是一种刺激物或手段。在吃透教材内容后,可以把教材作为基础知识框架来拓展教学内容。由于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其中的翻译素材容易过时,所以本课程由教师和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共同搜集选取合适的、新鲜的教学材料,弥补教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不足;同时,教师推荐多种课外阅读书目作为参考书,供学生自主学习。

2.8 课程评估

笔译课程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见表2)。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加大到60%,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定,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档案(包括个人翻译实践和反思日志)和小组翻译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和学业水平的提高。终结性评估以试卷为形式,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翻译实践或比赛,针对其完成的任务量或比赛成绩适当加分,形成覆盖课堂内外的、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表2 课程评估方案

考核项目 所占比例

出勤 10%

个人翻译实践 20%

反思日志 10%

小组翻译项目 20%

期末考试 40%

3 应用及反馈

笔者将此课程设计应用于笔译教学,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通过网络匿名评课结果、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验证课程设计的应用效果,为改进课程设计中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案等的安排提供依据。

3.1 总体评价

总体上,学生对笔译课程设计比较满意。2010级4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了网络匿名评教,表3是评教结果。

表3 学生网络匿名评教

基本情况 得分

综合排名 5

课堂授课的认真程度 94.63

讲述清楚,或示范准确,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情况 94.81

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 94.32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情况 95

调动学生积极性情况 95

等级 优秀

综合得分 94.752

参评人数 108

笔译课程最后综合得分为94.752,等级为优秀,在整个外语学院本学期35门课程中综合排名为第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实施此课程设计之前,笔译课的评价一直在良好等级(80~90)徘徊。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此外,通过学期末的匿名调查问卷也验证了学生对笔译课程的整体评价。问卷显示:对笔译课程,60.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2.4%的学生表示满意,7.4%的学生表示一般,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翻译本身,56.5%的学生认为感兴趣;42.6%认为有些兴趣;0.01%认为没兴趣。对笔译课对现在或将来的学习与工作,48.1%的学生认为很有用;51.9%认为有一定作用;0%认为没用。

在访谈中学生表示笔译课程中主要的收获有:能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内容丰富的翻译实践,很有成就感;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掌握了基本的文本翻译技巧;提高了翻译兴趣、翻译水平;提升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翻译项目学会了团队合作等。

3.2 学生反馈对课程设计的形成性作用

评价最佳或最有效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5]。形成性评价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目标高度认同,目标的设定才能起到自发调节学习行为的作用[6]。关于笔译课程的学习目标,问卷显示,15.7%的学生认为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5.6%认为是了解翻译理论与技巧,提升翻译能力;0%认为是提高中文综合能力;78.7%认为以上皆有。这说明将笔译课程定位于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结合,其教学目标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关于笔译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显示,对于每两周以一种翻译技巧结合某种文本类型为单元划分的教学安排,62%的学生表示赞成;38%表示基本赞成;0%表示不赞成。对于课堂上选用的各种文本类型翻译材料的内容和难度,问卷中51.9%的学生表示赞成;43.5%表示基本赞成;4.6%表示不赞成。在访谈中,学生表示教师的补充材料难度适中,非常有趣,应不断更新和丰富翻译材料,注重热点,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

对于翻译任务实施的三个步骤,88.9%的同学认为非常合理,9.3%的同学认为合理,1.8%的同学认为不合理。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活动,问卷显示:59.3%的学生表示喜欢;35.2%表示一般;5.5%表示不喜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喜欢小组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原因

(下转第81页)

主要有: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气氛活跃;可以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效率;通过相互讨论和借鉴,既培养了团体意识,增进了解与感情,又提高了译文质量。对于不喜欢小组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原因主要有:难以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容易形成个人依赖情绪导致缺乏独立思考;会出现有人偷懒或者不配合的情况;有时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等。因此,翻译任务的布置应将个人独立翻译和小组共同翻译相结合,既要鼓励个人努力,也要促进团体合作。

而对于笔译课程评估方案,77.8%的同学认为非常公正合理,20.3%的同学认为合理,1.9%的同学认为不合理。在访谈中,大部分同学对注重形成性评估的理念表示了认同,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对评估方案做出微调,如减少翻译项目所占的比重,加大个人翻译实践所占的比重等。

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笔译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提高学习任务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材料选择、课程组织、评估方案等,学生表示出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对小组共同完成翻译项目,其满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小组翻译项目如何更积极有效地开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2.

[2]Graves K.Desining Language Course A Guide for Teachers[M]. Beij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8:4,141,7.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

[4]Colina S.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