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2:2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调度与规划;教学;研究
0 引言
《电力调度与规划》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领域课程,我们将《电力系统调度》与《电力系统规划》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调度的认识与规划设计能力,本课程要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等课程为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与现代电力生产运行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其目标如表1:
表1 课程目标表
2 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目标,为使学生能做好调度与规划工作,本课程设计了11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呈递进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49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2[1-2]。
表2 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3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电力调度与规划》教学内容包含电力系统调度与电力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由于调度的内容较少,多购买一本教材不太合理,教师只能在讲课过程中对调度的内容进行补充,详细讲解,督促学生做好笔记。
2)本课程的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足够好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计算能力与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施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只给学生讲解规划设计的实例,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原始资料进行规划设计。
3)由于综合了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届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下发规划项目的内容加以练习。
4 总结
《电力调度与规划》是开设在三年级第一期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调度与规划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且相互割裂的,本课程课构建一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及其规划等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将《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生产与运行有了更全面的概念,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MOOC;校级资源共享课;操作系统;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50-03
一、引言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以具有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分布式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引领了网络教学的全新模式,[1]为传统高等院校改变和发展新的教育供给模式提供了机会。[2]校级资源共享课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为高校师生提供最直接的网络资源服务,推动着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涉及了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与用户三者工作和交互的关系,是一门重要的过渡性课程。将MOOC特征优势融入“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可有助于改善共享课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在一定意义上带动“操作系统”网络课程的开展,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MOOC与校级资源共享课
1.MOOC课程设计特点
(1)创设真实情景感知
MOOC依托Web 2.0的交互特点,在虚拟环境中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真实情景感知,实现师生与生生亲临课堂般的实时互动。课程资源在设计和组织上具有简洁性、清晰性、层次性、紧凑性和动态性,它不仅作为知识的载体,更承担起创设情境、学习引导、发起协作、激发会话的建构作用。[3]
(2)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
MOOC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建构主义原则和行为主义原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与认知。[4]视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时间精短并内置交互式小测验,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学习。课后的练习与测验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与程度进行了基础和拓展的划分,促使了虚拟课堂中的因材施教。论坛的开设使网络教学行为活跃起来,带动学生情境化的解决问题、开拓思维。
(3)专业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MOOC设置教学评价与反馈环节,为学生就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及授课过程中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发表看法提供了专业的渠道。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拓宽了课程改进的空间,有利于课程的循环发展和长效运行。
(4)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
MOOC课程中真实情景感知的创设、教学活动与评价反馈的设计等主要来自于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的支撑,依靠学习支持服务提供的学业支持、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优质的自主学习。
2.校级资源共享课模式
(1)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在资源设计上,校级资源共享课尽管以网络形式呈现,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5]校级资源共享课中资源呈现的方式以实境课堂教学为设计蓝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来自于传统课堂的授课流程和教学依据,通过在线交互的虚拟形式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模式上,校级资源共享课与传统课堂存在着差别,如图1、2所示。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承接在教师和回收教学信息中,教师扮演了主导者角色,学生相对被动。校级资源共享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教师将学习信息综合分析后再反馈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存在感与主体性,教师只作为学习的辅助者与高级伙伴,为学生的自我提升起到过渡作用。
校级资源共享课能够打破传统高校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解放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拓宽学习视角,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利于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2)课程制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校级资源共享课制作的优势体现在课程的制作者基本来自高校的一线教师,这为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共享课的设计在学习支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资源往往在完成了电子化之后,教学组织的匹配不够充分;二是课程内容对学习者大多完成单向传输,交互和评价等辅助环节不够完善,较难促成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再生;三是缺少课程的后期管理,即课程的持续性和可扩展性不够好。
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对MOOC的优势特征进行酌情、合理的借鉴,通过深化网络资源设计理念、加强交互和评价及对课程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等方式改善共享课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以传统课堂为依据,体现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支持服务并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课程。
三、融合MOOC元素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软件,也是计算机工作的前提。[6]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带领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之间的工作及交互关系,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融合MOOC的优势元素,以学习支持服务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教学需求、具有普适性的“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如图3所示。
1.第一阶段――教学引导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理论多,知识点大多以原理叙述为主,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7]教学引导的设置可以在网络教学中模拟真实课堂中教师课前的导学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前支持服务。
“操作系统”是在学生先修过C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设的,课程简介可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分别制定理论与实验部分的学时与培养目标,使学生可以清晰地掌控课程的进度。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目的,设计两种建议性规划:一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随堂规划;二是针对非专业学习爱好者的自学规划,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学习。
2.第二阶段――教学主体活动
第二阶段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串联,是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也是本课的核心部分。依据“操作系统”课程教材,将课程内容分为操纵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六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细化为知识点集。而根据本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每个知识点集都由课程视频学习和课余辅助学习组成。
(1)课程视频学习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操作系统”课程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相对枯燥,那么为降低学习的疲劳感,视频的制作要秉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每节长度平均设定在10分钟左右,给予学生对知识点充分理解与消化的时间。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视频中设置交互式练习,提高学习的高效性。
对于校级资源共享课,视频的制作可采用操作简单、制作效率高的平民化方法,通过后期编辑将教师的影像与PPT进行合成,并配备字幕。[8]为满足学生线下学习的需求,视频资源和教师授课中的PPT等教学素材要可供下载,学生可将其存放于云盘中。
(2)课余辅助学习
课余辅助学习由练习与作业、实践与拓展、考核等环节构成,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巩固知识体系,提供学中支持服务。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实践较为集中在这三部分,例如设计时间片轮转法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实现处理机的调度、动态分区和LRU算法处理缺页中断等一系列实验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级资源共享课还可采用虚拟机技术,在丰富“操作系统”课程实训内容的同时,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增加了网络实验的安全性。
操作系统复杂、多样且更新较快,传统课本中的知识面涉及有限,那么共享课的拓展环节可为学生提供除Windows外,其他较为典型的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如Unix系统和Linux下的Ubuntu系统等,并做到定期更新。举一反三的拓展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开拓学习视角、培养发散思维。课程中练习、作业与考核环节由系统题库随机出题,确保学生检验学习的客观性。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论坛的开设鼓励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心得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和讨论。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利用普及度较高并支持多种终端形式的QQ、Skype、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提供单点交流与群组互动的途径,在虚拟课堂中组建学习团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另外,共享课可鼓励学生采用Evernote、有道云笔记、百度云记事本等网络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
3.第三阶段――教学改进与反思
教学改进与反思阶段是对本课的评价及反馈,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提供学后支持服务。教学评价是从学生的视角对“操作系统”课程资源的适用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教学交互的及时性和教师的视频讲授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课程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学习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可由学生在阶段性调查问卷中进行的自评和互评组成,总结性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练习、实验、考核的完成度和论坛中学习活跃度的考察给出的分数及评语的点评方式。学习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带来反思,是自我重识的过程。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观念的转变,校级资源共享课将渐渐成为高校师生进行在线教与学活动的一项直接而重要的选择方式。“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融合MOOC优势元素,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努力设计、制作成为符合现代化资源设计理念、具备学习支持服务的优质网络课程。在为本专业学生和计算机学习爱好者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有助于学生高阶能力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报, 2013(3):191-193.
[2]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3]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6.
[4]罗芳,杨长兴,刘卫国.MOOC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软件导报,2014(9):183-185.
[5]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6):80-85.
[6]左万历,赵东范,闫昭.操作系统课程的多角度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黄云志(1976-),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93-02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工程教育缺乏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脱节使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等。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教育部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依“国际实质等效性”原则制定了认证标准。截止到2012年,已经完成国内部分高校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类专业的认证工作。
在工程教育的学历互认方面,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是1989年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代表上述6国签订的国际性协议。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结果,同意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将成为引领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航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其认证标准,认证标准依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准则建立,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通用标准与专业补充标准两个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项一级指标。[3]
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全体学生的表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围绕着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内容设计是对学生进入工程专业领域的的预期,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必须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强调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基础是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的常态性评估与评价,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
二、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等都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1.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10条毕业要求。专业的培养规格一定要覆盖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培养规格确定后,建立毕业要求与专业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以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保障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具体实施中:第一,遵循“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的总原则制订培养方案。第二,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的原则,加强通识教育,构建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公共基础教育平台;按学科大类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拓宽专业面向,形成宽口径专业培养计划。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原则,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设置个性化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创新性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课程体系建设
为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教学充分依托和利用科研优势与特色,以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优化基础理论,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知识点的要求,按照工程基础知识、技术知识、能力模块三部分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等课程,以优化夯实为导向,整合和完善课程之间内容上的衔接和知识点上的更迭,实现整体的优化。对于专业课程,拓展两个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方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课程;电机与电力电子方向“现代电源技术”、“电机设计基础”、“特种电机”等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对抽象出来的数学描述从工程实际需求引入,强调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选择等。对于专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在实验装置上调试而非单独的计算机上机仿真。同时结合科研优势与特色,将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现代电源技术等新能源利用方面的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践内容包含基础认识、综合应用和研究创新等三个层次。具体内容为认识实习、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给出各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列出能力矩阵。
基础层次涵盖物理综合实验、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实验、基础课程设计和基础综合实验,以及工程训练、电子实习、EDA与数字系统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基本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初步工程概念培养,使学生认识专业,掌握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和综合实验/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初步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研究创新层次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将教学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统筹规划与建设,同时结合专业教师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
针对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问题为引导”的课程教学,并结合认证标准,重新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强调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知识点的掌握具体通过哪些教学目标的实施,课程过程规范等内容。
3.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结合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面向“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三个阶段的教学全过程,本专业建立“以质量监控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约束与激励结合,反馈与改进互补”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督导组为主体,全体师生参加,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管理中,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过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级内容和评价主体三个基本要素。评价对象是全体教师,评价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包含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价主体是学院的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全体学生。评价体系是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来表现,按照评价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量化评分标准。理论课程教学包括:讲稿及课件、督导及听课、学生评教、试题评价、试卷分析等。课程设计教学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指导过程评价、答辩过程、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等。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书评价、开题报告、中期进度检查评价、论文情况、答辩情况、指导答疑过程及毕业论文文档等评价。实习实训类课程主要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评价、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
面向理论教学全过程,建立了重过程、重平时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面向实践教学全过程,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评价难的问题,切实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从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及课内外实训项目入手,例如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采取精细化管理,按照多教师、小分组、一人一题,小组答辩的方式,督促学生改变过去课程设计相互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在综合实验环节发挥科研的优势,将科研中的问题抽取出来,作为设计性的实验。如“自动控制原理”中磁悬浮系统和倒立摆系统的设计;“现代电源技术”中开关电源负载实验;“继电保护与调度自动化综合实验”中负荷预测和状态估计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应用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美新杯物联网大赛、中国大学生DSP设计大赛等。
本专业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建立了持续的评价机制,对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评价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反馈信息,用于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持续改进,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小结
篇4
[关键词] 物流运输管理;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一、《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功能主要是讲授运输或物流企业组织货物运输的技术、方法和流程,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从事物流运输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本课程是一门货物运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综合性课程。
(一)课程现状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管理学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基础核心课是其前修课程,后续课程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实现物流两大核心功能之一。即:物的空间位移是通过运输来完成的,因而,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基础
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了物流运输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忽视了物流运输技能和方法的运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认知少、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针对实际问题,本次课改主要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物流运输行业岗位及管理岗位的要求来设计本门课程。
课程设计的基础是: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企业运输调度实践指导为辅。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懂运输的操作,还要会对运输的成本等进行管理。同时,课改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运输管理软件操作、运输调度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教学形式为主,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较好的相融合。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职业能力定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的物流运输方式的基本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物流运输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及作业方案,能基于成本与绩效修改优化作业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一是掌握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四种方式的特点;二是掌握不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组织流程;三是运费构成和计算方法;四是了解货物运输风险类型,熟悉货物投保的程序;五是了解货物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运输合同的内容、订立与修改程序。
2.能力目标:一是能熟练描述出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充分利用其优缺点;二是能够根据已知的运输作业流程组织运输作业的实施,具备对作业流程相近企业的运输作业组织并实施的能力;三是熟悉运输费用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方法,会计算货物运输费用;四是熟悉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证的缮制方法及运输合同的内容。
3.素质目标:一是在锻炼熟悉运输作业流程各环节作业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于基本工作熟练程度的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单调、繁杂的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货物运输组织管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构建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懂运输的操作还要会对运输的成本等进行管理,所以本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根据货物的性质不同,将运输分为普通货物运输、鲜活易腐品货物运输、超大与超限货物运输及危险品货物运输,然后根据运输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序化。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物流实训室、与校企合作情况、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物流运输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来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同时,又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知识。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物流运输的具体工作过程为主,实施项目教学。以真实的物流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相对应,形成若干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若干任务,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衔接、将学生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又获得了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和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为主要的评价体系。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校内的物流实训室、物流软件及校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将物流运输管理的教学内容通过物流运输软件、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完成,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如:通过利用模拟仿真实训,实现全真情景式教学。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程内容和所教授的学生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1.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物流运输管理的具体项目,教师进行任务展示、任务告知、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评”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通过物流实训室的物流运输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如货物运输的执行,等内容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来来完成教学内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现场教学法:根据运输管理的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货物的配装与配载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即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直接的操作,能生动形象的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既可独立采用,也可共同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展现课程内容。课程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开展教学,设计出生动新颖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信息量,增强了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提高了课堂实效。
2.远程教学平台的利用。充分利用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优势,充分利用学院远程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认知,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获得更多外部信息,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具体如下:过程性考核(60%);课堂表现、作业、出勤(60%);实训任务完成,包括小组成员互评、专兼职教师评(40%);终结性考核(40%);课程总结性考试成绩。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这次这个单片机的课程设计我们完成的不太理想,我们小组两个人都是交流生,并且不是在物理学院学习,同时选课时没有认真全面的了解这门课程的安排导致没有选上和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一个学期也就没有做过一次实验,在后来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这次这个课程设计的作品完全是在没有任何单片机制作经验甚至是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电路的基础上开始的。选题的时候其实只上了几个星期的课,对单片机能做什么或者说以我们的水平能让单片机做什么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担心自己的选题最后做不出来,所以当时选题时的原则是尽量的简单可行,因为毕竟我们没有实验课,一学期下来必定会比物理系的同学在具体的实验方面落后不少,同时平时我们都在南新校区,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都很困难,在后来的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几乎不可能跑到实验室去向老师请教,同时现在社会上都在大力提倡节能,于是我们打算从这点出发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当时我们听周围的同学说起济南的夏天白天相当的炎热,可是晚上退凉很快特别是深夜的时候温度其实已经不高了,但是同学们一般晚上睡觉都比较早,都会叫风扇一直开着最大档,可是到了深夜后已经没有必要这么强的风速了,这样一夜下来将会浪费很多电能,同时还容易把同学们吹感冒。于是我们想能不能做一个单片机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定了这个方案,在最初的计划中我们还准备加入对风扇转向的控制,使之能实现人体追踪功能,不过在后来的具体设计中发现现在风扇的风扇转向控制基本都是纯机械装置,要用单片机控制比较的困难,而电子控制装置一般都出现在高端的风扇之中且价格比较昂贵,而且机械部分方面我们也无法解决。所以最后决定放弃对转向的控制,等以后对机械方面的只是有所学习之后再做。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作品的制作让我对单片机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的应用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书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理想化后的结论,忽略了很多实际的因素,或者涉及的不全面,可在实际的应用时这些是不能被忽略的,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的问题,这让我们无法根据书上的理论就轻易得到预想中的结果,有时结果甚至很差别很大。通过这次实践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会更加的注重实际,避免称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课程设计贡献排序:这次课程设计从最初的规划到后来的理论设计到最后的具体制作都是我们两共同完成的,实在无法区分贡献排序。各取50%吧。
课程改革建议:我们强烈建议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部分合并成一门,以避免想我们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我觉得做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已度过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课。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如何去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如何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课程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大量的设计资料了。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查阅这方面的设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在做单片机课程设计,但我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可以抛开实际尽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而我们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是构想,永远无法升级为设计。
接下来的4月,我意外的接到系学生工作处主管陈老师来电,说我系承办了院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南方擂台知识抢答竞赛,而学校又没有抢答器,要我组织几个学生做一个抢答器。我当时想,那好啊,做抢答器不难。以前有用与非门做过,于是我便爽快的答应了陈老师,并保证没有问题,保质保量完成。当是可能是我想得太简单了,抢答器不就八个按键一个数码管显示不就完了么,把最先抢到的组别显示出来。可是到主任给我们提要求的时候才发现抢答器要实现我功能远不只这么多,倒计时、蜂鸣提示、范规报警、电子计分器,这些我都没有考虑进来。主任也说了,这是一次院级的比赛,电子系做的东西要拿的出手,要做就做点样子出来。我想也好,虽有点难度,但符合我喜欢挑战难度的性格。我说行!这个活我做了!
接到任务开始布属,我把计分电路分了出去由其它几个同学做,我专攻抢答部分。由于没有独立设计电路的经验,刚开始得一步步慢慢深入,正好我会PROTEUS。软硬件的调度都靠它完成,这样可以省很多的时间。做抢答器,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没日没夜的调试程序(当时单片机课程还没学到定时器中断,还得一边自学。)做PCB板,采购元器件,安装,调试,运行。那时,他们的计分电路也做好了,用了16个数码管做显示。我们将计分和抢答电路板及数码管安装在了事先木制的外壳上,进行整体调试。记得那时正赶上五一放假,而五月8号就是比赛了。我们都没有休息,将工作间从实验室搬到了寝室。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很充实,每个人收获都特别大。
为了让自己的编程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我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发到了论坛里与大家共享,并下载网友们的程序进行分析。电子钟程序、液晶密码锁程序、跑马灯程序、大屏幕点阵屏程序、上下位机通信程序等等,这些我都能熟练的掌握。我认为,学编程读别人的程序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相同的任务却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在每个程序里都能找到些经典的段子,让人回味。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方法,并且有些可以直接的引用。一个出色的程序员在编程时,并不是从零开始,而应该是先找出类似的例子进行分析,参考,看看有没有值得引用和借鉴的地方,加以修改,为自己所用。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对的。从当初不知如何着手到现在随手就能写个几百行,短短几个月,我进步还是蛮快的。
做单片机课设那会,我帮助了班上不少的同学,帮他们调试过硬件,修改过程序,并为他们解答了一系列的疑惑。当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很自豪,这些都是我努力的结果。当然,努力归努力,方法也很重要。在这里,我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勉:
1、基本功要杂实,要有一定的数模电基础。学单片机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基本结构和存储单元的分配。
2、在学单片机的过程中,最好自己动手做一个单片机系统。先找现成的程序,现成的电路图,做成实物,并以这个例子为开端,带着疑问学习,往往更有目的,更主动。
3、有条件的话先个好的开发板,便实验时之用。没开发板,PROTEUS软件仿真也行。
4、多读有代表性的程序,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学到很多的好方法。可买本单片机子程序集看看,也可网上下载程序分析。
5、多泡泡单片机相关的论坛,与大家多交流交流,单片机完全可以自学的。
我觉得以上几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对我帮助很大,算是将我领进了单片机的大门,以至于我学起来不那么吃力,没有感觉到像大家说的那样的难。我看过很多的程序,也调试过很多的程序,每一次收获都不小。我的实验室就是KEIL和PROTEUS。这使我做实验很方便。虽是虚拟的,但调试程序还是可以的,省去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最近我在学CX51,因为学单片机掌握C语言是非常重要的,C语言的通用性对学习其它类型的单片机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想做嵌入式系统工程师,想学ARM,想搞操作系统。所以我现在必须打好基础,这样才能进步。
我学单片机的一些经历。其实我并不是很厉害,我懂的也只是一点皮毛,只是晓得单片机是怎么回事,能编几个小程序罢了。写这些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我初学单片机的经历。同时对于那些想开始学习单片机的朋友们,还是可以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大家都能学好单片机,那些觉得难的学得吃力的同学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多做多练,这样才能培养学习兴趣。只要坚持就能如愿,同志们,加油!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做了两周的课程设计,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有关于单片机方面的,更多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
我们组一共有三个人,但其他两个人是真的神龙见首不见尾,除了在最后答辩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在了我旁边,冠冕堂皇的指着我画了几遍的图说了几嘴,我想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怎么,虽然有的东西他们也答出来了。我佩服他们的勇气,羡慕他们的运气(我见到的很多做了10天的人最后的成绩都有不如他们的),但是鄙视他们的做法。
所幸的是,我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我想没有他们我可能都要放弃了,因为我本人对单片机也并不是很熟悉,学的东西好像它是它,我是我似的,理论联系不了实际。以前的汇编语言没学好,一开始的程序这块儿就要令我抓狂了。后来请教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每次跟他一起到试验室调试程序(他们组也只有他一个人动手),看他边做边给我讲解。最后在开发机上做出来的时候,虽然不是我自己写的,但看他那么高兴,我也有一种分享到的成就感。后来我们组就用了他写的程序,他自己又抽空做了些拓展。
接下来就是做硬件方面的焊接工作了。没想到这项看起来不需要多少技术的工作却是非常的劳心劳力。很多次是早上起来带瓶水带些吃的到实训中心,一泡就是一天。我看到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同的是他们是三三两两,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做。在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人帮助我,或是热心的帮我带饭,或是在我打盹儿的时候帮我做点焊接。大家都鼓励我,即使最后出不来东西,但是一定要坚持把它做完。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也这么对自己说,即使你做出来的是次品甚至不合格品,但是你一定要拿出来一件成品。
在要验收前,终于做了一件成品出来,不幸的是它真的是一件不合格品。帮我的那个男生做的已经出来了,所以最后应该还是我的焊接方面的问题。有一点灰心,想再重做来不及了,单是检查线路却也查不出来什么问题。那么就准备答辩吧。我对着电路图再看课本,发现以前很多觉得很难记的东西现在记起来容易多了,因为整天都在同它们打交道。51的引脚及其功能,A/D转换器的,驱动器的,所有我用到的我都一再的看书了解,同时请教同学我看书过程当中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以前焊接当中出的一些问题,能改的就改,不能改的,咳,要是时间再多一些,或者我能早点做好,要是不只是我一个人动手算了吧,不要想那些如果,还是准备我自己的,做好我现在能做的吧。
篇6
关键词:支架搭建;学导式;操作系统 ;引导;主体
一、引言
1.1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最底层系统软件。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习操作系统可为学生较全面的建立起关于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本课程从资源管理和用户接口等角度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实现机制和基本算法等。并结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课程中有许多必须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其特点是理论知识多,概念性强,涉及相关课程多,抽象,枯燥,难学。
1.2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生感觉只要会用操作系统就行,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好象用处不大。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对该课程并不是很重视,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同时,操作系统原理与硬件关系较大,在实验中,实现易于操作和理解的系统化的实验体系较难,教学方法单一,一般的操作系统教材大多是以抽象的原理叙述为主,理论往往与实际应用融通不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讲解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点的串联和实例化的讲解,使得学生学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把所学知识与目前常用操作系统联系起来,更无从实现操作系统的功能了。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和师生的交流中,普遍反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难教也难学,枯燥而繁杂的理论,往往又不能真正应用于操作系统的现实中,纯粹是各种原理和算法的罗列,教与学两方面都觉乏味。特别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了较大发展,必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机实验等环节上都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再加上课程自身的原因和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因此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人通过十多年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建立理解问题的构架——>组成知识的概念框架——>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支架教学、问题教学和学导式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2.1搭建操作系统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具。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本人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经过长期教学实施和研究的积累,建立“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的教学讲授模式。逐步形成了卓有特色和成效的创新人才教学方法,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实施管理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1、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也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先分解学习任务,以便于把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2]”支架式教学法认为恰当的教学应该从教师的外部辅导到学生的自我内化这一次序进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控制权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自我学习的方法。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哪种支架教学法,应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支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也就是进入支架的某个层次,再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从而确定与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掌握当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思想。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和解疑”,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去主动获取未知的知识[3]。#p#分页标题#e#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是支架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结合。教师需要在课前明确教学主题的目的和重点难点,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知识层次,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支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2、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研究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实践,在十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改革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了“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讲授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中,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系列内容搭建成一个个支架,让学生首先体验学习主题的任务情景,并产生任务意识,以“疑“为主轴,学为主体,探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也可以“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或者进行探索与研究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培养、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协作及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4]。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形成对事物的概念框架;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还要会动手、动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具体教学中,还设计并实施了“问题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互动”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形成一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2.2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按照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建立理解问题的构架——>组成知识的概念框架——>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的方法”展开教学内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
在操作系统课程里,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然后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整堂课程的教学,譬如:在讲解进程同步问题时,应搭建一个案例支架,以病人去医院看病为例,看病过程可以看成是两个活动:化验活动和诊断活动,这两个活动就是两个进程,化验单和化验结果类似与进程同步问题中的信号量。在讲解进程调度算法时,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在车站排队等搭建案例支架;又譬如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进程”、 “线程”、 “紧凑技术”等很多概念和技术的引入都有它的原因,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可以搭建问题支架: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和技术?他们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在这种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讲解和任何一种技术的引进,都努力去搭建问题支架。有问题的提出,就有引发思考和争论,就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也就不再感觉操作系统“枯燥和乏味”了。这样就把抽象难懂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感觉课堂讲授有趣味。因此把“问题”引用到学导式教学中,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实现
3.1要把握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以“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教材的,通过多年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该课程学中应注重把握操作系统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典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 单道与多道、并发与并行、同步与互斥、设备缓冲等概念的理解与区别;进程同步与互斥中的信号量机制、进程调度等算法的理解;存储管理的原理与算法、虚存、页面置换等算法的理解;磁盘调度等算法的理解与实现、中断/异常处理过程、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文件存储、访问权限等等。把握了这些重点和难点,就能抓住操作系统课程的精髓。
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在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组织方面,教师通过教学研讨教学主题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精心设计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支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引导学生思考、答疑、解疑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施调整引导策略、更新教学手段,并辅以分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施方面,对于概念通过建立概念框架、结合实际操作系统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于各种算法,则通过案例支架、图表支架等,直观地讲述算法的原理和流程,同时通过多种算法的比较获得更好的讲解效果。
3.2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
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操作系统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便决定了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彼此间教学内容的重叠性。另外,就操作系统教材本身,好多章节中的内容相互重复,譬如:在进程调度算法中的FCFS算法和FPF算法,在设备分配算法中也有FCFS算法和FPF 算法,基本缺页置换中的LRU算法和LFU算法,页式虚拟存储中也有LRU算法和LFU算法,这部分内容相同,前面讲过,后面可一带而过。又因教材中的信息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学生未知的。也可一带而过,而那些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培养能力的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直到学生满足为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熟悉教材各部分的内容,避免有的知识点重复多次的被讲解,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呈现都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备课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取舍,力求实用化,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及时添加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再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p#分页标题#e#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安排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知识竞赛、创新训练的实验教学链,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安排分工等。由于没有标准的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实验前要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方案,交流讨论。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体验操作系统的抽象思维方法,培养规范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操作系统课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相对成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完成所有实验,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做实验,我们应该改变这个现状。
在操作系统实验中,设置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系统实验,使学生掌握针对实际应用的系统,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授原理和实验中,因 Linux操作系统源码公开,应用广泛,而且还是免费的,故引入Linux操作系统作为实例,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题、内容及要求的确立和操作系统综合模块化实验开发平台的建设等两方面。目前实践教学内容以“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四个方面来展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可考虑引入进程与线程的实现、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实验项目。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学与操作系统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内容融合到操作系统教学中,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知识竞赛+创新训练”的完整的实践教学链。学生可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建立操作系统案例库,优秀作品可选入案例库,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和不断改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基本方法,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探索,在经历创新的艰辛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先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2008级全体学生中以及在应用技术专业200生中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搭建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平台,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交互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使学生不再感觉操作系统课程抽象、难懂、枯燥,而是觉得有问题可以探讨,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感觉课堂讲授有趣味。
2.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和实现机制,并结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统(以Linux操作系统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3.注重能力的培育。
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精心构造涉及现代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和面向应用的创新型课程设计,精心选取实际操作系统环境。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激发创造性,提高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操作系统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学生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性比较强的课程,老师应能以多元化,多层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对于该课程,学生能按自身学习基础,兴趣及认知风格来自主学习,,实现互动学习,主动学习。
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理论的探讨,还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地论证和改进。还应完善教学网站,建立操作系统试题库,开发该科目的在线考试系统。教育在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在个改变。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不断地研究,我们的教学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汤子赢.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64
篇7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015
1 引 言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是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介绍配送业务流程和物流中心管理技能的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配送中心作业及管理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物流中心业务操作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今后进入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从事物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专业课程定位不清晰
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物流管理人才与运输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流通管理、物资管理等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实质区别,这些对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具体、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给予清晰的回答,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定位就不明确。
2.2 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界定清晰的专业主干课程。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尽管都规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但这主要是基于自己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解,不同高校对主干课程规定有时大相径庭。
2.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刚性很大,难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程度脱节,课程过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和分析,缺乏对活生生的物流管理案例和实践的探讨。因此应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2.4 教材内容滞后与课程资源不足
教材撰写“低、乱、重、虚”。“低”是指教材质量低。随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教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编写教材的队伍也日益庞大,“鱼龙混杂”,尽管也编出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教材,但大部分教材质量低劣,编写者急功近利,在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厚重积淀、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动手编写教材。“乱”是指教材编写混乱。“重”是指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虚”是指教材远离实际。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国内不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过分偏重于理论,内容过于抽象,脱离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际,不仅教师教学感到吃力,学生学起来、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
2.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团队力量薄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除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改变仅以黑板、粉笔为工具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一元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使用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原因:从存量方面看,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匆忙上马”,在缺乏专业师资情况下开设的。这些高校为了抓住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紧缺的机遇,缓解学校就业压力,从其他专业抽调师资组建物流管理专业,这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师资力量“先天不足”;从增量方面看,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不少高校希望借助于人才引进措施来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
3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3.1 课程定位明确
明确课程建设理念,做好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层物流配送岗位的操作管理技能与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该课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设计和分解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课程培养岗位包括采购员、验货员、保管员、理货员、拣货员、配货员、信息员、送货员、调度员及相应基层管理者等。
3.2 课程内容鲜明具体
该课程主要讲授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与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选址规划、系统规划、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章节。同时就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功能以及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探讨。课程内容以其丰富、深入,体现了该课程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3.3 改善与创设实践与实验教学条件
本课程目前开设有《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作为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后续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将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实践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使学生熟悉物流运作,深刻理解一个物流中心的构成、功能和作用;达到对该课程具有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选用优秀新教材及课程资源动态更新与补充
该课程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新教材,利用网络搜集补充教材上不具备的物流行业最新动态及物流新技术,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目前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为教材,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逐期完善,具备与时代、与教学内容同步的电子教案,不断更新与补充的视频资源库(目前已达128个),试题库10套,并做到试题不断补充与调整。案例库不断丰富中,目前已多达200有余,具备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1份;课内实验任务书、指导书1份。
3.5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团队梯队化
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有兴趣、有享受。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熟知自然界现象;要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要进行开放式教学,使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要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猜想、能够变通、能够求异、能够创造;要提倡学生思考问题多、新、奇、活;要保护学生的奇特联想的热情;要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放得开,收得拢,开关闭合,运用自如。
(1)头脑风暴法:能够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意识。“头脑风暴”的主体是学生,形式是各抒己见,互相脑力激荡。让学生交流代替教师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头脑风暴”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头脑风暴”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思考,有赞同,有辩驳,相互激发,争相发表各自观点与主张,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2)角色扮演法: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区别出发,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设计物流中心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的基本框架,做好知识模块的组合,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3)模拟教学法:借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对物流中心的整体全面运营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运营仿真,输出仿真报告来进行实证分析 。
(4)案例教学法:选取京东、苏宁、海尔等物流中心的实际运作,并对案例进行点评与评析。引起学生讨论,关注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5)项目教学法:把该课程转化为若干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过程。例如,围绕给某一配送中心的布置这一任务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方案的制定并互相评价。
在将以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尝试参观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思考与学习,做到推陈出新,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与效果。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教学队伍由7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位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骨干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师资配备完善,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4 结 论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并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深入研究课程建设的关键点,探明其程序和操 作方法。经过努力,我校的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也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为之不断积累经验和实践总结,以探索出更适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课程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梅,胡彦蓉.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类课程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15(8).
[2]段红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J].中国市场,2013(38).
篇9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 微课 集成化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19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lesson
LUO Yan[1], LUO Wei[2]
([1]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2]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aves off again, an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has became the inevitable result,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lassroom layout. The micro class to meet th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needs can construct a complete system of sophisticated teaching scene according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Micro class; integrate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启以来,经历了一个“多媒体―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变革的中坚力量。如今,进入了移动互联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势将再次掀起变革浪潮。
1 集成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有一定的“集成”理念的应用,代表性的有以综合集成方法论实施网络辅助教学,①有以系统集成教学法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予以有机统一的课堂实践,②还有从模块化原理出发的集成式模块课程的设计运用。③通过这些成果我们可以总结出集成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不同层次和侧面的应用情况,为我们从整体上构思一个完整系统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完整系统的集成化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包含集成理念在内的囊括宏观教学方法、中观课程设计和微观课堂布局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上,它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纽带,构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综合系统,经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是其主要的物理基础。同时,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集成方法论予以调和,目的在于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引入教学处方理论以生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处理模式,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与演变方式,将知识习得所要求的总能力分解成具体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与封装好的课程模块相一致,从而形成一个满足能力获得序列的自上而下的能力目标体系。这种集成化的模块课程满足了教学改革的动态需求,有较强的灵活性,诸如教学案例、理论要点等资源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能够很好地兼顾实践实训与理论学习两方面的要求。在微观课堂上,主要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的集成,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帮助下,这种集成更便于实现且收效颇佳。不管是传统课堂、慕课还是微课,课堂中的手段与素材集成都是必要的,区别是依据授课内容和课堂形式的区别采取更合适的策略。
集成化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创新改革所提出的必然选择,因为随着教学资源调度范围的极大拓展和学习者来源的更加多样化,必然要求执教者将资源、方法和手段等更加细致地组合,以满足日益苛刻的学习者的要求。④集成化教学模式克服了常规教学模式的被动性,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推动下,学习会变得更有趣味,学习者会产生与学习情境相符合的角色意识,对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把握将更精准,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资源的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集成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一个知识点,学习者要完成记忆、理解、熟悉和运用的过程,必然要求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传统教学多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面对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空白区学习者往往不能及时填补,导致学习过程的一再犯难乃至不堪其负,而集成化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集成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应用集成化教学模式会对教师执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熟练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要求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并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职业要求,在集成化教学理念推动下,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必然会得到提高。集成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成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充分考虑给学生提供表现获得成绩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像传统学习那样因课堂形式而被边缘化的情况,参与式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信心不断增强。
2 基于微课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构建
2.1 微课的内涵及应用
微课的兴起源于互联网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即人们希望通过传统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在一小段时间里学习一个短小精悍的内容。2010年,微课作为一种最初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新兴教学方式在广东佛山悄然兴起,随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各个层次教育教学领域争先关注与实践的对象。人们对微课进行观察与总结,认为“微课”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设计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再辅之以学习指导、进阶测试、在线问答、教学评价等其他要素共同组成的“微集成”教学资源。⑤微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学主题突出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明显,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高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新型学习空间。
近几年,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⑥这次比赛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总计有1600多所高校和超过12000名选手参赛,大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互动,获奖作品平均网络点击12730次,平均网络评论达288次。⑦微课教学比赛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微课教学的发展有意义重大,有力贯彻落实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于建设高水平高校师资队伍,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推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2.2 集成化的微课模式设计
创建微课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这些教学资源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开放性”,这是由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所决定的,信息化为其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微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放式教育资源的集成。开放式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是免费、可复制重组、无任何获取和交互障碍。诸如世界开放课程联盟、“开放大学”这类的开源课程,能够为微课提供共享的涵盖几乎所有学科的课程资源;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联盟”和“平坦世界的知识”这些能够提供丰富的开放教科书资源;iTunes大学、网易公开课能够提供丰富的开放式音视频资源;MERLOT和“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原件”能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FLICKR和视觉搜索网站能够提供海量的教学图片,CC Mixter和 The Freesound Project能够提供各类满足教学需求的声音和音乐,至于学术期刊资源,其数量也是极为丰富的。
微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实现,核心在于对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集成。微课在形式上就是一段视频,所以视频制作工具可以说是其主要的技术工具。当前很多微课视频就是用录屏技术工具制作的,只是单纯使用这个工具制作的微课应用效果会不大好,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要用到素材处理的工具,如处理静态图像的,制作动画效果的,进行音频处理的等等。在做原始视频素材时,可用专门的屏幕录制工具,或者用PowerPoint自带的录制功能,后者能将幻灯片展示的动画效果体现出来,还能用到荧光笔的功能,互动性很好。总之,微课制作,需要尽量多考虑到技术手段、技术素材的融入。以内容为核心,以情景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持,方能为制作优质的微课提供条件。
好的微课必然是在内容、资源和技术上均有较高集成度的成果。这种集成化的思路是针对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各个维度的需求,将至整合到一个框架下,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本身就是模块化的,针对各个需求点形成单独的实体或概念上的构建,构建之间当然是具有适度耦合的,同时可以依据外部需求的变化予以动态调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集成化的微课模型依托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网络视频课堂、自定义学习、交流互动、教案课件下载、在线教程阅读、师生互动及教学评价等多项工作,传统教学这些工作是分散于不同时空的,但集成化环境下这些工作过程实现了“一站式”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得到了有效实现。
3 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系统性更强,越来越需要考虑到学习者需求导向这一现实。微课教学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集成化的微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同时通过创建强化师生互动的场景来提高课程的教学应用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XJK011QGD018)、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公众需求导向的政府电子服务集成体系构建研究》(11C1239)的研究成果、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G2012A010)、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输入、互动和输出”理论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探索和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信息生态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研究》(XJK011Q XJ00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欧阳明,陶艳萍.基于综合集成方法论的网络辅助教学设计系统初探――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108-110.
② 陈树文,唐子茜.研究型课堂“系统集成教学法”探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8-170.
③ 任娟,袁顶国.现代教师培训新型课程――集成式模块课程的功能、结构、特征与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4:41-44.
④ 蒙华贞,李翠芳,彭翠英,吴小燕,伍东亮,蒋跃贵,兰照军.集成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探究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23-224.
⑤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