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1: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

篇1

>>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销售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走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浙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合理化程度评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与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③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④ T.H.Marshall, social policy, London, Hutchinson univ. library, 1965,p.7.

⑤ 韩枫《大众媒体与乡村文化福利构建》,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吕效华《流动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机制构建研究》,《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⑦ Cultural Well-Be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Report 1: Definitions and contexts of cultural wellbeing。http://mch.govt.nz/search/site/cultural%20wellbeing,2012.

⑧ 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⑨ 同⑥。

⑩ 李占乐《现代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变迁与模式转换――以武汉市为个案的制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B11 侯志阳、孙琼茹《农村文化福利资本与文化福利治理》,《改革与发展》,2013年第3期。

B12 方福前、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B13 Jarrod M. Haar,Dave M. Brougham :An Indigenous Model of Career Satisfaction: Exploring the Role of Workplace Cultural Wellbeing ,Soc Indic Res,2013.110:873890 .

B14 也包括在城镇、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以及短时居住在城镇的居民。

B15 欧文・休斯认为对于公益性部门的绩效评估除了应该有关于目标的全面进展情况,或者关于财政目标的成就指标之外,还应该有关于顾客或委托人满意程度的指标。[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Opening for Free

CHEN Bo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

篇2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因素分析;回归检验;ADF检验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

一、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更是引起社会的热议,房地产泡沫日趋严重,进而影响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房地产的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也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同的学者对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因素进行了不同的分析。

本文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在众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中,选择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房屋竣工面积、通货膨胀率(本文选用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这三个因素为样本,选取北京市的住房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1993-2012年间四个变量的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回归结果分析,然后对这几个变量的年度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判定,紧接着再实施协整检验,最后结论得出结论。

二、关于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因素的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分析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李朋和冯玉梅选用了7个方面的因素对房地产的价格分析检验,这7个方面的因素有: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因素、各地区的因素、物品的特点因素、基层设施因素、共有的设施因素、外界环境的因素、开发商的主观因素,并采用粗糙集这一工具对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因素进行检验,最终得出了6个主要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即:地理方位因素、交通状况因素、各种服务方面的因素、对多样的建筑需求和攻击的因素、房屋潜在的升值能力因素、不同开发商因素。虎吉祥以理论分析为主,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了房价上涨的三个特点以及治理现阶段房价的四种方法。闫金秋认为银行信贷、GDP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并利用实证分析得出了这些因素与房地产价格的正相关关系。

吴敏认为需求因素:房地产投资额、人口城市化、人口可支配收入;社会房屋供给:房屋竣工面积;共有的因素: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房屋材料的价格因素、房地产的生产总值上升水平、土地价格方面,这8个因素对房地产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并进行了多元模型的回归分析,最后得出房地产投资额、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和房屋材料的价格这三个因素为主要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郭策和肖逸这两位学者首先将现代西方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供给方面包括房屋供给的面积、建筑的成本考虑、房地产商户的多少;有关需求方面的因素包含了人口的数量和人均收入;对供给和需求方面同时产生影响有国家对货币的供应、国家的利率、房屋的环境因素、房屋政策方面的因素。

三、理论分析以及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吴敏在《基于多元回归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房屋竣工面积设为影响因素对房地产的价格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房屋竣工面积与房屋的平均价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闫金秋在《基于多变量协整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利用了通货膨胀率这个因素作为影响价格的研究对象,并通过检验论证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房屋价格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虎吉祥在《房价上涨影响因素的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这一影响因素,并分析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增加会使得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因此,本文选取了这三位学者提出的以上这三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实证分析。

(一)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因素的分析

1.房屋竣工面积

正如我们看到的全国各地区省市,大批的空地、农田正在被施工中建筑占用,而且大批已建好的住房还未销售出去,房屋竣工面积大幅增长,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增长趋势。随着房屋的竣工面积越来越多,住房价格也日益上涨。所以只要我们了解了房屋竣工面积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在调整好房屋竣工面积的同时,使之对房地产价格发挥良好的作用。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研究房地产价格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的程度之间具有类似的作用,所以我们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近似替代通货膨胀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答案,而且我们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想到这个因素在影响房地产价格方面的作用,在探讨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因素时,我们一般都不会考虑它。为了探讨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后文对之进行了研究。

3.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它的高低基本上也决定了人们购买住房能力的高低,进而就会影响到房地产价格的高低。正如我们从图表一所看到的那样,职工平均工资是在逐年增加的,而我们的房地产价格也是在增加的,它们之间是否有一些联系,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们后文会利用实证详细进行探讨。

(二)指标选取与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房屋竣工面积S、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职工平均工资水平W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住房价格P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1993-2012年间北京市这四个变量的数据为分析依据

(三)平稳性检验

各变量对数值的ADF检验结果均不否定具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各变量的一阶差分之后的ADF检验结果,变量LP和LCPI的一阶差分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变量LS和LW的一阶差分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四个变量均为I(1)过程。进而可以判断变量间的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四)协整检验

协整是关于非平稳的变量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的表述。非平稳的变量间存在的长期均衡的关系被称为是具有协整的关系。假设有N个时间序列之间具有协整的关系,那么非均衡误差一定就是平稳的。假设有N个时间序列之间并没有协整的关系的话,那么非均衡的误差就是非平稳的。验证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本文选择Johnsen(1991,1995a)提供的检验方法。

变量LP、LS、LW、LCPI组合进行Joh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根据ADF检验中显示的个变量的特点,将表2所表示的协整方程的形式设为左端向量有确定趋势,协整方程只有截距的形式。比较表中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及相应的P值,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均无法拒绝至少有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因此,基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变量变量LP、LS、LW、L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分析论证

(一)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建立如下的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P表示住房价格(元/平方米);S表示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CPI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2年=100);W表示职工平均工资(元)。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各变量取对数,则模型变为双对数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对图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二和表三所示,从表中的系数值我们可以得出:房屋竣工面积(s)、居民消费价格指数(I)、职工平均工资(W)与房地产价格(P)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 =0.80,可以知道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再由表可知F检验为0.000002,所以变量之间是明显线性相关的。由DW=0.456,参照T=20,k=3时的DW检验5%的临界值dL=1.00,dU=1.68,则DW值小于dL,所以住房价格P与房屋竣工面积S、职工平均工资W、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些变量都是以5%的水平相关。即:房屋竣工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住房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从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差分项是对于短期的波动影响的真实反映,ECMt-1代表着长期均衡关系。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的房屋竣工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波动的影响,另一部分是房地产价格与房屋竣工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对于误差修正项ECMt-1系数,它表示当短期的波动远离长期均衡时的状态时,就可以凭借这个系数对此进行调节,再由上面得出的系数的估计值(-0.359)来分析,当短期波动远离长期的均衡状态时,就可以凭借(-0.359)这个数值进行调整,使得不均衡状态返回到均衡时的状态。

五、结论

我们根据上面的所有分析论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房屋竣工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对房地产价格是有一定影响的,其中房屋竣工面积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房地产价格有负向作用,职工平均工资对房地产价格有负向作用。而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最为显著,房屋竣工面积变量不显著,说明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较小一些。

(二)虽然本文对这三个因素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以及变量样本多少的选取可能也会对模型的分析造成误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本文采用了很多工具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以及最后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这些工具所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也就是在以后的房地产价格问题上,人们可以利用本文得到的结论,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预测,而且本文所得到的结论也符合社会实际现状。

(三)从现实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化水平加快,进而使一些房地产商加快房屋建设,使得房屋竣工面积逐年升高,进而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由于人们的生活逐步奔上小康水平,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升高,;职工平均工资水映的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平均工资的增加也就是人们收入的增加,进而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就是房价上升。

参考文献:

[1]李朋,冯玉梅.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2).

[2]虎吉祥.房价上涨影响因素的经济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闫金秋.基于多变量协整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经济,2012(11).

[4]吴敏.基于多元回归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导报,2012(07).

篇3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着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着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着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着的。

篇4

【关键词】区域CPI;CPI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1 绪论

众所周知,我国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察赋、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人和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些方面又是影响市场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准确研究区域CPI波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必须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价格配置地区间经济资源的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就针对西部12个省份来进行CPI的影响因素分析,缩小了范围,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2 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2.1 指标的选取

影响CPI的因素众多,其影响特点、影响机制也不尽相同。在洋葱模型中,将CPI的众多影响因素按照对CPI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分层处理,如内层有利率、汇率、GDP等,中层有进出口总值、股票指数、PPI等,外层有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贫富差距等。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三个指标,分别为区域GDP、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2 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类型

一般情况下,根据面板数据待估参数的不同特性,我们将其分为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很固定效应模型,判断该模型属于那一种用Hausman检验。通过计量专业软件Eviews进行Hausman检验,我们可以得到模型的P值为1,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除此之外,对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时,我们还要判断被解释变量y的参数αi和βi是否对所有的截面都是一样的,据此分为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H1:β1=β2=……=β1 H2:α1=α2=……=α12 β1=β2=……=β12

如果接受假设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情形3,即模型为不变参数模型,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假设H2,则需检验假设H1。如果接受H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情形2,即模型为变截距模型,反之拒绝H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情形1,即模型为变参数模型。利用软件可直接求得S1=357.3044,S2=509.5926,S3=520.2143,我们可以计算得F2=0.00014392F1=0.00017938。因为F2

CPI1=m+GDP1β11+IE1β21+INCOME1β31+u1+α1*

i=1,2,…,12 t=1,2,…,10

m反映模型中的个体影响的跨成员方程变化的截距项被分解成在各个体成员方程中都有相等的总体均值截距项(m)和跨成员方程变化的表示个体对总体均值偏离的个体截距项(α1*)。个体截距项α1*表示的是个体成员i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可以反映省之间的结构差异。

最后利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为:

从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本文中的西部地区12个省来说,其自发消费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且偏离平均自发消费的幅度均偏小,最大的是青海,最小的是重庆。

面板数据虽然减轻了数据的非平稳性,但是还有可能存在单位根,造成伪回归,如本案例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与GDP相关,所以,进行伪回归的检验,检验结果为P值均为0,所以我们可以认定该模型为平稳序列,即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 政策建议

3.1 促进实际GDP增长

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估计,我们可以看出,GDP对CPI呈现出很小的负相关关系,而论文采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的方法。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保障实际GDP的增长,而抑制名义GDP的过快增长,不仅可以保障经济持续有效的增长,而且对物价水平影响不大。

3.2 西部地区加强生产资料价格的管控

目前,西部地区物价与生产资料得价格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在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在“投资推动”的模式下容易造成物价的大幅波动。此模式下会对石油、煤炭和电力造成价格大幅波动,经过层层传输,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使可支配收入得绝对值减少,进一步造成CPI的波动。

3.3 调整收人分配格局,增强城乡居民收人预期和价格上涨承受能力

居民收人和消费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最直接的因素。有关部门应调整收人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人群体的收人水平。继续完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降低城乡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防止因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居民 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49-03

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这为人们所共知。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话,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就直接表现为一国或地区GDP的增长。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GDP的形成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指的是消费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还会通过消费的变动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

既然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性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居民的消费需求,重点探讨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宏观视角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通过购买消费品而表现出来的特定需求能力,这实质上是市场对消费品的现实需要。这种需求的层次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愈大,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和转变。正是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方式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1.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重点的消费需求理论,建立在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国民收入是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更能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无可替代。由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需求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根据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模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增加,但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强度。因此可以得出,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2.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恩格尔定理告诉我们,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的支出结构由原来的购买吃、穿等必须的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向购买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而个人消费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消费资料产业的构成,而且还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卖方市场中,生产商主导,是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在买方市场中,是消费者主导,产业结构决定不了消费结构。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即不为社会所需,那么生产就没有必要,经济增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从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的角度看,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可以说消费产生着需要,而消费结构产生需求结构。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形成个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通过不同的需求结构制约产业结构,且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不断地促进消费市场发展,还可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说,消费需求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不仅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3.消费需求影响投资和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社会会调动各种因素予以满足,出于利益的驱动,各企业也会动用各种资源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必然要增加投资,而投资的增加又要求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必然又要增加投资,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产生新的生产需要,成为生产商的动力,而生产又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因此,生产创造消费,决定着消费的性质、方式,即生产创造出按特定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消费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连带生产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见,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二、微观视角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调配”的作用上,进而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影响作用。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各自行为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方式,还会改变生产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生产策略。

1.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生产者的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消费的最终完成。可以说,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促使企业进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决策、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对社会生产提出要求,为生产提供直接目的和动力。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创造利润,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结果,最终都会使其处于消费需求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的扩张。而消费需求对企业的约束,必将使企业都要改变固有、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在投资的规模、方向等方面走上强化科学管理、注重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的“集约型”增长轨道,进而助推经济的总体增长。

2.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消费选择,影响经济增长。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指受收入和购买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的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其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意愿指在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等情况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它与消费支出、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支出越多。消费者意愿的变化是动机、预期、倾向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当消费者受到某种刺激时,其内在的需求就被激活而衍化成一种消费动力,从而推动消费者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作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生命,涉及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被社会认可的大问题。消费意愿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消费需求既是内生需求,又是最终性需求,而投资需求是引导性需求,出口需求是外生需求。消费需求不仅有很高的可调控性,而且其所占比重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应对外部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现实意义重大。

增加居民消费,最本质的就是要更多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1.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更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首先要重点增加和提高农民的现实收入,努力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城镇居民的大幅度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要实现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需要国家推行差异性经济政策,改变当前收入分配不均衡格局。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居民的消费首先就要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2.切实转变居民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人们更多地存在着“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多年以来,城乡的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则很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政策的反映仍然根深蒂固。为此,政府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真正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居民消费。在调节市场和经济运行上,应着力实行消费启动。提高存款税率,弱化居民储蓄偏好。应充分认识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服务的供给,促进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要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供更加完备的消费环境,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

3.培育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消费热点会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

当前,居民消费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正确引导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即要引导居民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引导居民树立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要强化对文化消费的调控,增加享受文化消费,扩大发展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对外文化宣传,向基层、低收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消费者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强化文化消费的管理,要从体制、制度、职能、程序、方法、手段上进行合理管理,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实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旅游消费,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业冲击会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但对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义重大。今后应引导居民把消费视点转移到自身素质提高上来,开辟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住房消费。住房是居民最基本、最主要、负担最大的生活资料,而且普通居民的需求呈刚性。当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主要以打压投资、投机为主,笔者认为这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之策。因为,单纯打压,其后果必然是减少住房的供应。而在现行利益格局下,影响政府财政更是必然,因而难以持续。老百姓手里有一定的游动资金,是个客观存在,加之又有需求。因此,治本之策是增加住房供应,但只增加保障房的供应和商品房的供应,仍然解决不了中低等收入群体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要考虑更大规模地改革住房制度,把满足居民合理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产业还可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服务消费。在我国,服务消费具备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服务的消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服务消费将会成为下一轮扩大消费的重点。诸如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产业等。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且还能为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汽车消费。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产业关联度大,不仅直接拉动消费,还可以拉动钢铁、石化、轻工等机械制造业。因此,国家把汽车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政府应在扩大汽车需求、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减免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费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从而加快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

五是信息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指出:“我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当前,信息消费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成为追求生活高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潜力巨大。

信息消费不仅具有效益功能,更具有强大的福利功能,因此成为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信息消费具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作用。发展居民的信息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发展还很不平衡,政府必须在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引导信息消费等方面作更多更艰苦的努力。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促进与金融、物流、现代制造业等有机融合。

[本文为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善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5-190

[3] 孙超,孙婧文.沈阳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8):48

[4] 李志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4):29-30

[5] 张俊良.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难点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9):14

篇6

关键词:消费水平 可支配收入 消费价格指数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与投资拉动,消费不足成了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由于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力量,分析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浙江省制定恰当的消费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意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可以说,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要使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启动消费需求,就要正确解决“潜在需求很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再生产总是以生产为起点运行的,生产是消费的基础,并为消费提供了对象,决定消费水平。但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首先它是生产的归宿和目的,它使产品得以最终完成和实现,其次它把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再生产出来,为生产提供生产主体,三是它充当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的鉴定者,四是它为再生产提供动力和投入的导向,从而促进再生产在规模结构和布局上的优化、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消费增长和扩大,加快经济运行,增加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此也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利用浙江省1986年到2009年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找出可能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进行分析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几点提高消费水平的建议。

3.理论假设、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根据大量的消费理论文献的借鉴和研究可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收入的预期、消费心理、消费偏好、消费惯性、消费者年龄性别及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生产力水平、消费价格指数等等。由于消费心理等一些因素是不可度量的,因而本文排除这些不可测量的变量,从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生产力水平、消费价格指数等四个可度量的方面来考察其对浙江省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状况,其中本文以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代表人均消费水平。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参阅,本文选择四个对消费水平可能存在显著影响的因素,具体如下:

第一个因素,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得的实际收入。收入和消费的关系非常的紧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消费的基本因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增加,所以居民消费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第二个因素,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用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除去全省人口数就得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知投资具有乘数的效应,较小的投入可以引起大的资产流动。投资乘数的放大作用体现在对生产的拉动和引发居民消费上。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必然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这样社会各部门的劳动者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消费增加。

第三个因素,消费价格指数指居民支付所购买生活消费品和获得的服务项目的价格。CPI提高,则通货膨胀率提高,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下降。CPI提高,则居民可分配收入减少,恩格尔指数上升,生活水平下降。CPI提高,刺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第四个因素,全社会人均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因此这将导致产品的价格的下降,从而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支出。

变量选取及数据收集主要来自于《浙江统计年鉴》,本文共选取5个变量: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t]);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t]);消费价格指数([x3t]);人均生产力水平([x4t])。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收集有关数据(1986-2009年),整理后得到所需数据。

本文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全省社会人均生产力水平和消费价格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因素做解释变量外,其余的因素都归到随机项中。

4.分析结果

4.1 数据描述性统计

通过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生产力水平均值大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价格指数。同时,各变量的标准差较大,1986年至2009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社会人均生产力水平、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价格指数都在稳定增长。

4.2 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表2可以看出,R2=0.998,模型整体拟合较好,则模型系数不全为0。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价格指数系数在1%水平内显著不为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5%水平内也显著不为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消费价格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即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及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但人均生产力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经济理论不符,且以人均生产力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做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回归,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357,在1%水平内显著不为0,因此本次回归中人均生产力水平的回归系数不具有经济意义。

4.3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消除

从表2可以看出各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均远大于10,因此认为各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且对各变量间做pearson相关系数,得表3。

表3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N = 24)

[\&1\&2\&3\&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1.00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76\&.987\&1.00\&\&\&消费价格指数\&.878\&.848\&.760\&1.000\&\&人均生产力水平\&.986\&.995\&.994\&.800\&1.000\&]

从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间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关系数最大,因此根据经济理论与统计检验,收入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选出最优简单回归方程为[yt=f(x1t)],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都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对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从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城镇居民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工薪阶层,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是消费的来源及基础,只有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后才会去消费,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该部分消费的制约,因为剩余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时,由其而带动的引致消费就会越高,引致消费对消费水平的贡献较大,所以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消费价格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即收入及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

为了使我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增加人们的消费。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消费的增加。这样才能使我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从上面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加人们的消费。

第一,要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把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作为重点和中长期目标加发确立;逐年提高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总分配中的比例,使居民收入保持一个合理的、较快的增长速度,使其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努力增加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重视对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产业的大力扶持,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覆盖现更广、更规范、更透明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当前,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保证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等款项足额到位,及时发放,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居民消费预期的负面影响。

第三,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这里的信贷不仅包括耐用消费品及住房方面,还指居民对子女教育信贷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居民对本期收入的严重依赖性。

第四,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消费热点、开辟新的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涌现出大量的新的消费热点,比如旅游、住房、汽车等。当然上述的消费品必然要有政府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推进城市住房、用车信贷的制度。还要调整在短缺时期与消费一般水平内限制性消费措施,如高消费税等,调整社会的消费水平偏离度。

第五,强化舆论引导。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合理消费。传统观念制约着居民消费的倾向,间接导致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消费不足,倡导科学消费、文明消费、适度消费。可以从舆论引导和典型示范两个方面入手。要坚持“适度超前消费”的舆论导向。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实际效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教育是指对广大消费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消费教育,不仅可以直接增长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消费者形成各种必要的消费技能。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网站.浙江省统计年鉴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娅玲,王智慧.浙江城镇居民消费现状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

[6]尧华英.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2

[7]陈乐一.收入分配与消费不足[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篇7

[关键词]文化消费;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20

1引言

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原因主要是我国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有效需求还不足,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全国文化总消费的比重是偏低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方面严重不足抑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rito和Barros(2005)的研究表明,收入ξ幕产品消费起正相关的作用。DinizMachad(2011)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收入对文艺服务消费起正相关的作用。王娟等(2014)定性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认为文化消费在将来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力量。仝如琼等(2010)的研究分析,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热点和消费环境对文化消费有重要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了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并且以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

2理论方面的分析

21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

在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中,字母RC表示被解释变量――文化消费支出,字母RY表示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表现出文化消费发展的继往性,引入前期文化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

在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的关系中,字母RC表示被解释变量――文化消费支出,解释变量以收入结构的指标表示,字母RG、RJ、RZ分别表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22构建理论模型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的数学模型:

RCt=α0+α1RYt+α2RCt-1+μt(t=1,2,…,n)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数据差异较大,不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先对数据作取自然对数的处理,处理后的文化消费分别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分析,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logRCt=β0+β1logRGt+β2logRJt+β3logRZt+μt(t=1,2,…,n)

2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上选取全国范围内的时间段为1995―2013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适当处理在分析之前,在研究收入结构时,为了减少数据之间的差异和消除异方差,对RC、RG、RJ、RZ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3实证分析

31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31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如果不经检验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可能引起伪回归的争议。本文同时利用Eviews对RC和RY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并检验了变量的平稳定,表1为其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RC与RC都是不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两者都是平稳的,即ΔRC~I(1),ΔRY~I(1)。故可用EG检验分析RC与RC的协整关系,同时判断RC与RC有无长期均衡关系。

312变量的协整检验――EG检验

注:本文中***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无标志说明检验值不显著。

采用单位根对上述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根据简单OLS估计的收入与文化消费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的残差的平稳性较好,由此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协整与文化消费支出。

对协整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性依次进行检验,结论为:协整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而不具有序列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因此可运用广义差分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差分后得到的方程为:

经计量检验该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高,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87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RCt与线性关系显著,与RCt-1线性关系不显著。

31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佳滞后期为1,继而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结果。

RY是RC的格兰杰原因,即收入水平的前期值可作为文化消费支出本期值的解释变量。

31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上述协整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文化消费支出在短时间范围内总是偏离均衡值的,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即ECM模型来反映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短期内的关系。

32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3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利用Eviews进行ADF检验,ADF单位根依据SIC准则检验最佳滞后阶数,SIC值越小,表明滞后阶数越佳。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根据简单OLS估计的收入结构与文化消费的协整方程的残差是平稳的,因此,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文化消费是协整的。

对协整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性依次进行检验,结论为:协整方程具有多重共线性,而不具有序列相关性与异方差性。因此可运用广义差分法克服多重共线性,差分后得到的方程为:

对差分后的方程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方程与样本有较高的拟合度,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logRCi与logRGi、logRZi线性关系显著,与logRJi线性关系不显著。

32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佳滞后期为1,继而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见表6。

32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

考虑到滞后分别的影响,建立ECM模型,经过WLS调整后得到以下方程:

33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对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然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文化消费支出随居民的收入增加1元时而增加0015元,但是本期文化消费支出随居民在前期文化消费支出增加了1元却可增加0874元。说明长期内虽然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远不及前期文化消费,即居民的消费习惯强烈。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文化消费的增长与收入水平在短期内的增长线性关系不显著,而文化消费的增长与前期文化消费及收入水平增长的线性关系显著。由此得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的当期水平及增长额都主要取决于前期消费水平,也就是居民的消费习惯。

根上述对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其收入结构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其弹性为0822,即RC随RG每增加1%而增加0822%;家庭经营收入对文化消费扩大不具有显著作用;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产生抑制作用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选取的数据过少,无法准确地估计出转移性收入的情况,因此得到的弹性值不具有实际意义。在短时间范围内,文化消费的增长受到所有因素的影响,但是本期工资性收入和前期工资性收入产生的影响最显著。

4结论

本论文从实证分析方面验证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与收入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很大部分上取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工资性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宋焕如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刘丁瑶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Merike Kukk,D Kulikov,K StaehrEstimating Consumption Responses to Income Shocks of Different Persistence Using Self-Reported Income Measure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16,62(2)

[6]Fangfang Hou,Kefeng Ai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Income for Chinese Urban Residents[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5,5(6):251-258

[7]徐和清,张桂香收入结构对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6)

[8]谭涛,张燕媛,唐若迪,等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2014(9)

[9]刘晓红经济学视阈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探析[J].经济与管理,2012,26(2)

[10]于淼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1]李国年中国制造业与碳密度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80―2011年数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2):57-61

[12]王娟,陆克斌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0-92

篇8

Abstract: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ural products in Shaanxi Province is imbalanc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consumer demand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is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 and ELES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has a surplus of production capacity, the self price elasticity of cultural product consumption is not sensitive,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can promote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Shaanxi Province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to raise the will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关键词: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价格弹性;产能过剩

Key words: cultural artifact;consumer demand;price elasticity;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61-03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在当代,文化产品是一种珍贵的经济资源,大力创造和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将它合并、嫁接于生产,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殖。”[1]《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陕西如何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抓住丝绸之路起点省份的良好机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是当前新常态下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同时将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实施互联网+多媒体计划,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对于陕西省企业走出去,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产品价格来看,秦霖等分析了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价格形成,认为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产品使用者的需求程度,而成本和效用共同决定了文化产品的价格区间。[2]岳红纪等对文化产品的特征、价值属性和估价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3]王志标则分析了影响文化产品价格的因素,认为生产所花费的时间、历史沉积时间、奇巧性、偏好与时尚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来看。[4]刘诗白认为,文化品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文化品拥有的满足购买者需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于产品反映现实生活的紧密度和深度。[1]左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教育层次的不同以及消费者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文化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同时,与文化产品消费相关联的专业技能教育的高低也是影响文化产品价格的一个显著因素。韩冲在分析了杭州居民文化消费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探究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并得出相应结论。[5]刘晓红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分别进行了测算。结论表明:居民文化消费受自身价格影响最大;食品价格对文化消费影响明显。[6]本文将对陕西省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分析文化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收入弹性,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根据对文化产品概念的界定和数据的可得性,文中的文化产品包含教育文化娱乐。

2 陕西省居民文化产品消费的现状

文化部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在发达国家,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一般占居民总消费的20%~30%,而我国2014年的数据仅为10.6%。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及时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2.1 文化产业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7.88亿元,至2011年达到374.86亿元,平均年增长31.8%,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0.4亿元,占GDP总量的3.46%。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35亿元,增长率26%,占GDP总量的4%。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1%,而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50%。较高的产值要求文化产品消费相应增加。陕西省居民家庭文化产品消费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365.5元到2014年的1500.4元,近15年间增长了4倍多。且增幅较为平稳。多数年份增加值在10%以上,但2014年仅增长了4.33%。说明陕西省文化产业供给大于需求,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图1是陕西省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

2.2 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从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陕西省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较高,达到70%~80%。文化消费占比在10%~20%,且基本呈现整体下降趋势。造成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较多,如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高价格无补助的局面造成消费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较高造成的价值观危机等等。但从2014年陕西省居民家庭消费型支出构成中可以看到,我省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达到了13%。而全国仅有11%。一方面与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说明陕西省居民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重视。见表1和图2。

3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

3.1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介绍

3.2 回归分析结果

运用《陕西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以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为例,模型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得到了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各项可决系数都在90%以上,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计算出来的piri表示各项消费支出的基本需求。继而根据公式计算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见表3。

3.3 结论分析

3.3.1 自价格弹性分析

陕西省农村居民各项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均为负值,说明了价格和需求量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文化产品来说,需求的自价格弹性为-0.27,说明价格每上升一个单位,需求下降27个单位,表明需求对价格的变动较敏感,但与其他消费品的自价格弹性相比较,可以看到文化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文化产品的特性有关,由于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物质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因此很可能较多的受到如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文化层次以及消费观念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文化产品需求对价格的变动不如其他商品那么敏感。另一方面与本文中对文化产品的界定有关,在文化产品包含了教育的情况下,理解其价格弹性较低就比较容易了。陕西省是教育大省,省内高校众多且居民家庭都十分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支出已类似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对教育的消费、投资占比较大。

3.3.2 互价格弹性分析

互价格弹性的分析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其他消费品对文化产品的互价格弹性,即其他消费品价格变动对文化产品需求量的影响。二是文化产品对其他消费品的互价格弹性,即文化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消费品需求的影响。考查其他消费品对文化产品的互价格弹性,可以看到食品、烟酒对文化产品的互价格弹性最大,其次是居住、医疗保健,说明当这些消费品价格上涨时,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较快,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食品烟酒其互价格弹性达到了6.2%,而文化产品对其他消费品的互价格弹性中,文化产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用品及服务的影响最大,达到了5.44%,其次是交通通信,说明当文化产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从文化产品中减少的消费更多的会用于生活用品及服务。

3.3.3 收入价格弹性分析

收入价格弹性从概念上指的是收入每变动1%,需求量变动的比例。从计算分析的结果来看,文化产品的收入价格弹性即β为3.3%,意味着收入每增长1%,文化消费需求增长3.3%。因此,要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促进家庭收入增加也是必要的条件。

4 总结

通过分析陕西省居民家庭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得出以下结论:①从陕西省现状来看,2014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50%,而全国仅为12.1%。对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较全国增长幅度大,2014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增幅50%以上,而全国仅为21%。文化产品供给较大,政府投资较多,但供给大于需求,存在产能过剩。②陕西省居民文化产品消费受自身价格因素影响不大,由于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物质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因此很可能较多的受到如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文化层次以及消费观念和个人偏好的影响。③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文化产品消费需求。推进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最终增加实现居民收入增长。④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的意愿。[7]一方面文化消费需求受居民文化素质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鼓励居民增加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形成全社会文化消费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参考文献:

[1]刘诗白.论现代文化生产[J].经济学家,2005,01.

[2]秦霖,邱蔻华.文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3]岳红记,何炼成,刘吉发.试论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经济师,2007,04.

[4]王志标.影响文化产品价格的因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5.

[5]韩冲.杭州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宏观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3,12.

篇9

摘 要:本文基于江西省2002年—2013年的11个市的农村居民面板数据,对江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江西农村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农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及支出不确定性对他们当期的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不确定性越大,消费越少。而且农户在对当期消费做出选择时,消费习惯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 不确定性 消费习惯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的是储蓄率持续大幅攀升的现象,该现象被成为“中国储蓄之谜”。那么,是否也存在着“江西储蓄之谜”,答案是肯定的。继1978年以来,江西省生产总值持续攀升,1978年为87.00亿元,2013年为14338.50亿元,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是1978年的31.98倍,经济高速增长。1980年江西居民的消费支出为68.45亿元,2012年居民的消费支出为4753.79元,是80年的69.45倍,而且2013年江西省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1549元,1978年为13元,30年增长为原来的1888.38倍。

为什么人们的收入增长如此之快,消费却跟不上呢?而是急切的倾向于储蓄。而且储蓄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速度?预防性储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当行为人未来的劳动收入不确定时,那么行为人会较收入确定的情况,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而因不确定性增加的这部分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国内外对预防性储蓄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围绕预防性储蓄内因的研究。Leland(1968)是预防性储蓄研究的奠基者,他使用一个两期数理模型证明了:如果未来收入是不确定的,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0时,消费者将会较收入确定情况时额外地多进行一部分储蓄,而这部分储蓄就是出于谨慎动机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Deaton(1991)发现,如果把不确定性引进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激励那些面对流动性约束的行为人进行储蓄。万广华(2003)等人以中国农村居民微观数据测定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现流动性约束是制约农户消费的主要因素;罗楚亮(2004)利用1995、1999、2002年的城镇入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受到经济转轨时未预期到的医疗、教育等改革的影响,而产生了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Filippo Pericoli和Luigi Venture(2012)研究了家庭解体对预防性储蓄是否有影响,他利用了意大利关于收入和财富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一个概率模型来估计婚姻分裂的可能性。

第二个方面是围绕预防性储蓄强度的研究。Miles Kimball(1987)定义了绝对谨慎度系数和相对谨慎度系数,其目的是帮助研究不确定性对期望边际效用的影响,并以此来衡量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龙志和与周浩明(2000)利用Dynan(1993)构建的理论模型框架,采用1991—1998年分地区的消费、收入与物价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性系数进行了估算。他们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性系数约为5.2,由此得出我国城镇居民在这期间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结论,但是施建淮与朱海婷(2004)从标准的理性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推导出消费函数的一个显式解和衡量预防性动机强度的公式,结果是相对谨慎性系数约为0.878。Manuela Deidda(2014)调查了可能导致预防性储蓄的流动性约束在意大利的情况。用了收入增长的主观差异的指标以及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的流动性约束指标来衡量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

第三个方面是围绕预防性储蓄地区差异及其时序变化的研究。易行健(2008)选取中国农村居民1992—200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检验。周绍杰(2010)利用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数据(1988—2003)构造合成面板数据,然后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检验,比较跨期之间代与代之间相对谨慎系数的差异。

国内国外关于预防性储蓄研究的指标都存在选取片面,数据不完全等问题。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完善,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理论的分析,缺少实证检验。且部分研究尚无定论,如储蓄性动机的重要性,流动性约束的研究等。

本文基于2003年—2012年江西11个市的农村居民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江西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内因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第二部分为模型设定,第三部分为数据与模型估计,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模型设定

(一)预防性储蓄模型

Zeldes(1998a),Caballero(1991),Dynan(1993)等,基于跨期最优,建立了一生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模型,可是由于现有技术问题,模型无法求解,Carroll(1998)在他们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储蓄的缓冲存货理论。而一些学者,根据缓冲存货理论,设定了财富持久收入比恒等式。这已经被很多学者使用,包括Carroll 和 Samwick(1998)、Lusardi(1998)、Engen 和Jonathan(2001)、Dynan 和 Krane(2003)等。

(二)面板数据

上述模型为截面数据模型,而在实际应用中,面板数据较截面及时间序列数据有更优良的性质。其优点列举如下:通过使用因调查对象的不同而不同的变量,面板数据可以研究不同对象单位之间的异质性;通过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的混合,面板数据提供“更加有信息价值的数据,变量增加变异性,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削弱了,并且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通过对重复横截面数据的研究,面板数据更适用于对变化动态的研究;面板数据能够更好的检测和度量纯粹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所无法观察到的影响;面板数据能够使我们对更加复杂的行为模型进行研究;通过使用数千个单位,面板数据能够将偏差降到最低。

(三)江西农户预防性储蓄模型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择使用2003年至2012年间江西各设市的农村居民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通过250份江西农户预防性储蓄动机调查问卷,笔者发现,江西农村居民在进行储蓄时,会因为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及节约习惯等而储蓄。所以在设定符合江西农村居民的模型时,适当的增加了影响预防性储蓄的变量。模型如下:

三、数据与模型估计

(一)数据与变量说明

利用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等十一个市的2003年-2012年的“农村年人均消费水平”表示农户消费水平,利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久收入,然后计算了消费收入比,数据来源为《江西统计年鉴》。之所以没有直接利用财富收入比,是因为没有找到较好的财富的变量,从而为了减少模型的误差,可从其对立面考虑问题,因为预防性储蓄,人们会减少消费。消费数据可直接获得。

对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引入“收入离差”的概念,定义:

对于支出不确定性的度量,主要考虑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支出不确定性,所以,利用2003年-2012年各设市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支出不确定性。数据来源为《江西统计年鉴》。

对于消费习惯,承认人们的加性消费习惯,所以,利用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水平”。

(二)模型估计与经济说明

笔者使用Eviews 6.0对模型进行估计,鉴于本文主要研究江西省整体预防性储蓄的状况,采用混合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当然,笔者考虑过横截面及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由于其系数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所以不宜使用这些估计方法。混合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t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而且P值很小,接近0,从而所有的系数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也就证明江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确实存在,而且与他们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消费习惯有关,其不够高,但不影响结论。其值比较高,说明数据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质良好。

还可以看到,收入不确定性的系数为负,表示其与消费收入比成反比,收入不确定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就会减少0.0001个百分点。而这与先验信息是一致的,收入不确定越大,人们的消费就越少,预防性储蓄就越多。支出不确定性的系数也为负,也与先验信息一致,支出的不确定性越大,消费越少,预防性储蓄就越多。习惯性消费系数为正,表示以往的消费习惯对当期消费产生了正的影响,与实际相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也就增加0.306723个百分点。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江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受三个因素影响:收入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和习惯性消费。其中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对预防性储蓄有正的影响,习惯性消费对预防性储蓄有负的影响。

人们无法完美的预测未来的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未来收入不确定性越大,人们为了保证以后的消费水平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也就越多。

江西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主要与江西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江西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关。江西农村居民收入多元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收入不确定性,多元化的收入结构能够相对降低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而且,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会增加收入的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部分与传统农业部分形成的江西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就业机会,而就业机会随着城市对民工的需求量的变化变化,并且他们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如拖欠工资,收费等。因此,农民工进城工作的收入的暂时的,不稳定的,而这又增加了江西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

降低江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要减少他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继续加强江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收入来源多样化,如: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收入等。第二,发展和规划江西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价格等各种信息服务,协调生产与销售关系,供给与需求关系。第三,发展江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替代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向专业化,一体化生产靠齐,减少交易费用。第四,完善江西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体系,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同时,可通过适当的培训机制,提高江西农村居民的劳动力素质。

支出不确定性也是江西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考察了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支出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越大,人们的预防性储蓄也就越多。

江西农村居民的支出不确定性主要与江西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教育、医疗支出有关。江西目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力度不够,补贴金额相对较少,农村居民还得依靠收入,增加储蓄,防老养老。江西已实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尽管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但是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受教育阶段的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子女必须依靠家长从现有的收入中增加储蓄,来负担未来的教育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存在社会满意度低,保障水平低的问题。

针对江西农村居民支出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立完善的江西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计划,使得江西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第二,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适量建立农村居民子女的高等教育基金,提高高等教育奖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率。第三,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消费习惯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消费习惯的存在,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储蓄习惯的存在,人们会多进行一部分储蓄。这在江西农村居民中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人们的当期消费往往和过去的消费有关,会形成一种惯性,表现为消费曲线一般较平滑。所以本文利用滞后一期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本着节约,子孙传承等传统观念,江西农村居民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江西省应大力提倡积极消费,合理节约的思想,改变江西农村居民的传统观念,促进消费,真正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水平。

参考文献:

[1]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

[2]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10).

[3]王健宇.收入不确定性的测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

[4]陈冲.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科学,2014,(3).

[5]孙凤,王玉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

[6]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7]刘兆博,马树才.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研究[J].世界经济,2007,(2)

[8]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9]张玉周.东北基于Dynan模型的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以河南为例[J].储蓄行为定量研究,2009,(3).

[10]易行健,王俊海和易君健.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2).

[11]周绍杰.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10,(8).

[12]邓翔,李锴.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2).

[13]杜宇玮,刘东皇.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差异——基于1979-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1,(3).

[14]郭香俊.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15].我国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及其成因与对策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6]Filippo Pericoli and Luigi Venture.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J].The American Economist, 2012.

[17]Barsky, Mankiw, Zeldes. Richardian Consumers with Keynesian Propensit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st, 1986.

[18]Caballero, R.J.Earnings Uncertainty and Aggregate Wealth [J].The American Economist. 1991.

[19]Carroll, C.D, Jody R. Overland, David N. Weil. Saving and Growth with Habit Formation [J]. The American Economist. 2000.

[20]Carroll, C.D, Hall, R.E, and Zeldes, S. P. The Buffer-Stock Theory of Savings: Some Macroeconomic Evidenc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2.

[21]Carroll, C.D. How Important Is Precautionary Saving? [J].NBER Working Paper, No.5194.1995.

[22]Donatella Baiardi, Matteo, Manera, Mario Menegatti.Consumption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under both financi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J].Economic Modeling, 2013.

作者简介:

篇10

论文关键词:天津市房地产价格波动,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目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投资模式、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同时,房地产业又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应当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相制约。

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与建筑业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建筑业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业作为房地产业的支撑性部门,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房地产开发通过建筑业对地区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很大的间接性的拉动作用。房地产业作为建筑业的上游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形决定着建筑业的兴旺与否,因此二者密不可分,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

另外,房地产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社会生产部门,与其相关联的产业部门也应当中类繁多。下面则通过价格波及效应对具体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

2 天津市房地产业的价格波及效应计算

根据《天津市200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公式4.1计算房地产业提价对其余部门价格的影响。把计算结果按照房地产业提价1个货币单位对其余部门价格影响的大小进行分类,结果如表4.1所示。

表1 天津房地产业提价1个货币单位对其余部门价格影响大小分类

相应提价

部门

部门分类

相应提价

部门分类

相应提价

>0.03

(9部门)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3868211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105699778

金融保险业

0.062502663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4994571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31450885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03825511

其他制造业

0.030063136

邮政业

0.030643094

住宿和餐饮业

0.052135907

0.01~0.03

(23部门)

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05~0.01

(7部门)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金属矿采选业、

(2部门)

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

由表1可以分析出,我国的计算结果中提价大于0.03的部门中可以发现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邮政业受房地产业影响较大,这些部门中多属于第三产业,也包括少部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各部门的业务范围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我们也不难看出,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如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都直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紧密联系,这也和上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商品房价格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相一致,说明商品房价格确实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情况。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提升必然会导致上述各部门的产品提价。而第二产业相较之下受房地产业提价的影响较小。

3 小结

与房地产业关联较大的一半为第三产业中的相关部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第三产业对房地产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中均能占据较大比重,或者其从事的相关业务范围与房地产业有密切联系,因此,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其相关部门的提价。第二产业收到房地产提价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天津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M].天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沈悦,刘洪玉.住宅价格与经济基础面: 1995 —2002 年中国14 城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 (6):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