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0: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消费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标准;制造;质量控制

1机械设计标准的内容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引入了很多全新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不能采用传统的机械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需要在传统机械设计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也是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的生产方式正由粗犷型逐渐转向集约型,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计企业要在保证地区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经济,因此要求机械生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机械的设计标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保证机械设计的安全标准基础上,技术人员要不断树立机械设计的安全理念,保障设备安全及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运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设备,引入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维护,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要求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原材料坚固可靠,这样能在设备运行中有效防止对工作人员产生的伤害,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技术人员还要做好对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评估工作,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要及时做好备案,将其作为实例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样能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性的提示。最后,在进行机械设计时技术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标准的智能化,这样可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使用疲劳的现象,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升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十分有益。

第二,机械企业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在绿色设计的标准上,遵循环境保护理念,否则企业无法实现长期发展。很多企业因为没有遵循环境保护理念而被当地政府取缔,因此坚持环境保护理念也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市场竞争机制及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坚持环境保护理念也是现代化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落实的机械设计标准,当前环境保护设计在机械产品中的分类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资源属性绿色设计,其二是生态环境属性绿色设计,其三是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基本属性。绿色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机械设计中,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标准。在结构设计阶段,技术人员须在保证设计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细化机械设计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降低物料成本,遇到具体的机械设计问题时,技术人员要明确设计产品的质量和体积,保障机械设计成本策略的实现,促进结构设计可以在绿色环保理念下进行。在物料准备阶段,机械设计人员在设计初期就要体现出绿色保护这一理念,尤其是在选材环节,应尽量选择环境优良、污染少、能循环使用的材料,不要因价格问题而选择存在高污染等质量问题的原材料。在机械制造阶段,技术人员要保证减少废水、废气及废物的排放,降低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表现形式。在产品使用时,还要对消费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消费者也应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理念的形成。

2机械制造质量控制

2.1质量控制概念

机械制造企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下得到了极大提升,机械制造所面临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机械制造的种类有多少,永远是用产品的质量说话,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才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首要因素。产品的质量控制一般都是通过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实现的,单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在整个机械制造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2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精度影响。机械产品对精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精度是对所加工产品质量的一种直接体现,一般来说产品的精度与生产成本是成正比的,精度越高就说明生产成本越高,但是产品的精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精度越高,其生产效率就会越低。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精度,只要达到生产需求即可,过高的精度不仅不会对需求产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施工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度标准,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率。第二,生产工艺。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生产产品不同,因此所使用的生产工艺系统也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来说,须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工艺系统流程的调节,这样能有效避免系统出现生产误差,对机械生产过程影响深远。第三,外部因素。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可能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导致变形,无法正常工作,再加上受生产过程中加工部件自身惯力以及重力的影响,使得最终的加工精度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2.3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测算。这一控制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加工完成的零部件成品的精度测算,主要是对成品的位置、尺寸以及形状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测算程序来达到提高机械精度的目的。我们的技术人员主要是通过对尺寸精度的把握来提高形状和位置的精度。第二,抵消外界因素。我们的技术人员要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针对机械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工序检测系统,及时调整问题,将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了解清楚,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外界因素对机械设计产生的影响。第三,工艺整合。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工艺进行分析和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艺生产路线,有效减少系统出现的误差。

3结语

本文主要对机械行业的发展及技术手段进行简要分析,指出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质量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设计标准和绿色设计两种设计体系,希望能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郑伯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和答辩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2]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3]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4]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4.

[5]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5.

[6]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4.

[7]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8]贾宝贤,何风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手段[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2016.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17-02

决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根据多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重难点突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求:“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触类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设计要有明确可行的日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日标必须科学化。从纵向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1)课程标准要求――总日标;(2)年级要求一一阶段日标;(3)单元要求――单元日标;(4)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具体日标,要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日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双向重复,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然后由下而上,步步紧扣,避免思想品德教学日标的盲目性、简单性、随意性。

从横向来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维来设计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在思想品德教材的逻辑性、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意在克服以往将知识和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分裂开来的弊端,强调三者的结合,注重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实用性。因此,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在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提问。这种提问有互动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切忌模糊的、空泛的、不着边际的、游离在教学内容以外的提问。切忌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营养价值的提出。这是一种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随意的、肤浅的提问,当然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深度、广度,也就不可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要紧扣教学日标、重难点,提问要具有梯度,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研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有效预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使自己的设计问题具有明确的、恰当的、梯度的、层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注意讲究技巧,追求提问的及时、适当、务实,所提的问题要有个体性,不能低于或者高于学生个体的水平,难的问题,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通过讨论、酝酿来解决问题。总之,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还能造就较好的课堂互动交流的气氛。

三、适时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想得到肯定和表扬是人的普遍的心理,学生更是如此。表扬能唤起学生的自尊,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自信、自爱、自立、自强,因此,表扬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创新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根据激励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表现为表扬激励、赏识激励、批语激励和体态语激励等。在新课程改革中,适当应用激励教育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耿得良好的效果。校本教研证明,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感到兴奋,而且通过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自然合理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来传达、展示这种兴奋,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声无息地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所以,在堂课教学中,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当学生圆满回答了某一个问题之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例如,在思想品德小论文教学中,用充满欣赏的语气朗读学生的范文,用赞美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小论文的逻辑、语言、条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开展互评、互改、小组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目的都在于以激励学生为评价主体,通过老师的激励,或者同学的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里,学生会享受到民主,体会到和谐,同时会发展个体能力,张扬个体。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好思想品德课的自信心。

四、密切联系生活,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提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十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十富多彩的生活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源泉,离开了十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只剩下空洞的说教,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联系生活既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学习《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时,在学习绿色消费这一知识时,可以联系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低碳环保是世界趋势,绿色消费符合低碳生活,也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大理市市场禁塑、喜欢买绿色无公害产品、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做法,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使思想品德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十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更是学生践行的指南。

五、注重实践

篇3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篇4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篇5

关键词:师范专业;可再生能源教育;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28-03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作为优质能源,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将人类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棘手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生成时间漫长,不可再生,终将枯竭,造成全球能源短缺。人类能源使用的低效率加速了化石能源的耗竭,而化石能源使用所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我国是典型的能源消费性污染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为此,世界各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越来越重视全方位的可再生能源教育,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们选择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一、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教育现状

可再生能源教育在教育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关于可再生能源及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教育,其基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积极关心能源及环境问题,提高能源意识;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含义;认识能源的有限性和节能的必要性,树立节能观念;认识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确理解和把握能源及环境问题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养成科学地处理能源及环境问题的实践态度以及对能源问题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和意志决定能力,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并采取积极行动,协同共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展能源教育。例如,美国国会《2007美国绿色能源教育法案》的颁布,建立《国家能源教育课程内容标准》,形成了覆盖全国 、所有年龄段的能源教育体系。日本《能源基本计划》指出: “能源教育是长期、综合、有计划推进能源供给措施的必要事项之一。” 2006 年日本能源环境教育信息中心颁布的《能源教育指南》,对学校能源环境教育的性质、目标及内容等做了具体规定与说明。我国台湾1973年颁布了 《台湾地区能源政策》,并于1979 年、1984 年、1990 年及 1996 年分别对此政策作了四次修订。2002 年,台湾“经济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加强中小学推动能源教育实施计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源素养,促进学校能源教育的发展,培养能源教育师资,推广学校能源教育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制定节约能源政策、进行能源教育势在必行。1986年国务院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但却没有把能源教育作为节约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起来。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能源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师范专业可再生能源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师范是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承担着未来青少年的培养重任,通过他们将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和观念带给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因而师范专业要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的教育,提高师范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师范专业开展可再生能源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开设选修课程,保证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作为普及性的教育,受教育学生的人数越多越好。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一般都有课程文件将其固定,特别是必修课程,很难随意加减课程。但选修课程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任选课程,学生可以随意选修。将可再生能源教育列入任意选修课程,全校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保证了全校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中渗透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课程是保证教育效果的最有力武器,通过课程将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基本的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养成自觉节约,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避免学生知识支离破碎,学习与生活行为分离的局面,有效保证学习效果。

2.利用“三小”活动,深入开展再生能源教育。在中小学可再生能源的教育除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外,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师范生将来要承担专门课程教学,光靠选修课程所学的知识,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选择重点专业,如科学教育专业,将来很可能会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等专门课程的教学,对这样的重点专业可深入培养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等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指导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培养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中重点抓“三小”活动(即小论文、小制作和小发明)。“三小”活动是武汉市教育局每年针对市属高校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学校非常重视,在制度和活动经费等各种保障上都非常支持,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三小”活动中,指导学生多选可再生能源的课题,如“武汉市小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情况调查”、“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中水系统设计”、“生态校园设计”,“绿色小区制作”、“新农村、新能源制作”等,在课题完成过程,需要深入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有关知识,反复调查和设计,才能完成调查报告、论文和设计等并参与比赛。从查资料、整理资料、实践、总结、交流成果等一系列过程,步步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除了抓好“三小”活动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补充。我们和中山路小学、光谷一小、蔡店小学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手拉手”活动,“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在和中山路小学、光谷一小的观鸟活动中,安排了太阳能小车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吸引了许多家长。大学生的大手牵着小学生的小手,小手又牵动了大手,让大学生、小学生、家长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受教育、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和指导能力。在和蔡店小学进行的“家乡水资源调查”中,大学生了解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来源,完成调查报告,指导小学生完成“家乡河流”和“未来的河流”等绘画作品。

三、学生党校课程中渗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高等学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是品学兼优、工作积极的学生。他们是学生先进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着其他学生,因而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他们大多是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学生活动,引导他们组织可再生能源的活动,对其他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作为教师党员,学校安排笔者给党校学生讲“生态文明”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不得不提可再生能源,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关心国家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养成良好的环保、节能习惯上完课后,学生就发出倡议垃圾分类处理、采用节水节电的措施,建议学校将所有的灯都换成节能灯,同时更换太阳能路灯,建议学校将未开工的体育馆建成零排放体育馆,在学生中开展“节能20%行动”等。

抓好师范生可再生能源教育一定会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和谐。

参考文献:

[1]吴志功,王伟.美国能源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春玲.美国国家能源教育课程内奢标准简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 存在的问题 时尚性 教学方法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1]。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例如:超市的土鸡蛋、陕北狗头枣、洛南干豆腐等原生态的食品。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关注营养学,并注意自身的健康,绿色食品正是在此情况下满足了人们需求,在人们的心目中扎根。《2013-2018年绿色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到,目前世界范围内绿色食品销量仅占整个食品销量的2%-3%,预计这一比例在21世纪20、30年代将达到10%。因此从地方高校的教育来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绿色食品相关概念和理念应用到包装设计当中去,和地域经济相结合,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 商洛地方的主要绿色食品种类

从地理位置来看,商洛位于秦岭南麓,气候比较湿润,属于南方气候和北方气候交汇处;山川众多,气候多样,造成了物种种类繁多,特产也比较丰富。以下对绿色食品种类进行分析,可为特色教学提供依据。

1、商洛是著名的核桃之乡,特别最近几年核桃节活动带动了其发展。目前,商洛市核桃种植面积已超过百万亩,年产量二万吨以上,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核桃生产基地。而商洛核桃品种比较多,有皮薄味香的、有含高蛋白的、还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玩核桃等等。其口感油香味浓、色泽白黄如玉、营养价值高,很受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对人体有较高的保健作用。商洛核桃产于陕西省东南部境内的秦岭山区,以商洛地区的洛南、商县、山阳、柞水等7县产量最多,年产量达1000多万公斤,占全国核桃仁出口总量的20%左右,故享有“核桃之乡”的美誉。

2、板栗是商洛农村四大优势产业之一。板栗是木本粮油树种和乡土树种,既是“干果之王”,又是当地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镇安、柞水、山阳等县种植数量较多。尤以镇安大板栗名气最大,栽植面积多达70万亩,板栗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主产品。近年来,商洛整个地区板栗产业成长迅速,已初步成为全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

3、黑木耳,史称“上洛耳”,系天然的食用菌,无论从食用,还是从药用,其用途广泛,深受人们的青睐。《续修商志》载:“万山栎树繁多,土人伐木生耳,近年收买成包,水陆发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可见商洛木耳自古与郧耳齐名,久负盛誉,是请客酬宾、馈赠亲友之佳品。商洛黑木耳栽培范围遍布全区,尤以丹风、商南为主产县,产量占全区的25%左右。商洛黑木耳有十几个品种,如:棕树生耳、构树生耳、桑耳、槐耳等,尤以棕树生耳(也叫光耳子)品质最佳,产量较大。

4、商洛豆腐干历史悠久,而洛南豆腐干久闻天下,其质地略呈茶褐色,一律一寸见方,一厘米薄厚,以青藤穿连,五十块一串。其特点是:浓香味浓,柔劲适口。目前市场上多是以塑料袋简易包装,价格便宜,是外来游客带回家的必备品。此外还有丹江源头的黑龙口大块豆腐也远近较为文明,但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包装精美的。

二、商洛主要绿色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1、 绿色食品包装缺乏合理的档次分类

经过大量的地方调查发现,商洛地区大多数绿色食品在包装上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针对不同消费阶层的系列包装。例如,商洛地区的商南茶的包装,最便宜的包装产品为散茶包装,也有简单包装的二十克的茶叶,再贵一些为一百元钱以上的礼品包装,不能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需求。

2、绿色食品包装缺乏时尚元素

在商洛地区,代表商洛食品文化的绿色包装如:商南绿茶、木耳、核桃仁等,包装材料比较简单,采用瓦楞纸包装较为常见,设计风格上多使用大自然拍摄的食品照片,很少借鉴时尚的绿色食品包装设计,颜色上多采用绿色为基调。在长期包装使用中,只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疲劳而最终影响销售。

3、绿色食品包装造型简单化

从绿色食品包装的造型来看,简单是商洛地区食品包装最大的缺点。常见的是长方体,在结构上很简单,可以连续重叠在一起,虽然节约了成本和占地空间,但是在外观上缺乏生动,达不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三、绿色食品包装设计需要时尚性

设计的时尚性是当代各行各业最大特点,绿色食品包装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多考虑到时尚元素,来突破人们的视觉审美疲劳,获得新的包装的愉悦感,来推动商品的销售。绿色食品包装要以环保、功能、智能、个性化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1、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的包装[2]。在人们对生态环境极为关注的今天,食品的绿色环保包装也成为一种必需。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绿色食品将主导世界市场,而绿色包装则是绿色食品在消费者中间的通行证,它对子塑造绿色食品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世界各国都把减量、复用回收及可降解作为生态环保包装的目标和手段。

2、保鲜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发出一批功能独特、品种多样的包装新品,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和经营者的关注。当前,追求日益完美的保鲜功能已成为食品包装首选目标。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这对绿色食品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借鉴作用。

3、智能包装

智能包装通常采用光电温敏、湿敏、气敏等功能包装材料复合而成。它可以显示包装空间的温湿度、压力、时间等一些重要参数,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功能包装。还有例如四川好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新颖防伪包装,薄膜为无色塑料薄膜,上有由激光全息摄影特制的金属版在其上压印出的深浅各异的凹凸压痕图案和文字,而凹凸压痕深度并不明显。

4、个性化包装

个性化的绿色食品包装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刺激,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与设计产品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体验,这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包装设计营造了更多的空间。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能力的增强也使得人们追求特色的意识更强。食品包装更有个性,才会有市场与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四、 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包装教学方法

在特色教学实践上,应该让学生全面认识感受至深的地方特色食品,并且贯穿整个教学上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确定绿色食品的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针对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展开,应该抓住当地有影响的、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例如:在确定茶叶教学目标后,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有步骤展开教学活动。

2、 在包装教学设计阶段要体现地域文化内涵和时尚性

在进行包装教学设计阶段,从外观包装上多融入地方文化,深入领悟地方文化,合理地考虑到外包装的设计中去,以增加绿色食品的文化内涵,达到宣传特色的目的。

在包装材料的选取上,应充分考虑当下包装设计的时尚性,把绿色包装,新材料以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设计融入到一起,最终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3、 加大实践力度,重视校企联合

在包装教学实践实施阶段,需要了解很多的工艺流程,这仅仅从课堂教学上是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需求,需要借助企业。通过大量的校企联合,来完成一项双方都不能依靠单方就能很好完成的包装产品,需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做出适合市场发展地、具有时尚性的包装是双方共赢的结果。

五、结语

包装设计教学活动展开,需结合地方食品特色,让学生在做好大量的市场调查来进行具体设计,融入地方文化内涵,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和企业联合进行包装设计,把包装课程落实到实践中去,成功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最终带动教学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燕君. 开创“绿色”新天地——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食品.2012(13):20

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全球气候变化;工程热力学;教学

作者简介:张昊春(1977-),男,河北万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山东掖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2-02

一、欧美教学体系中的全球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教学

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经济增长,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张。但是,由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以使用化石燃料为基础,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象灾难、海平面上升,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低碳基础之上,通过低碳发展,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发展碳吸收技术,以及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消费模式更新和制度创新,大幅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效率,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代表着一种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事业是国家基本国策,也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强化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没有将其全面而系统纳入现有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在教材、课堂教学和素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占有相应的重要地位,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整合这部分内容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7年,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美国Connecticut大学举办了名为“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传输现象研究和教育前沿: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国家安全、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研讨会。国际工程热力学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内华达大学机械工程系的Yunus Cengel教授做了题为“Green Practices into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工程中引入绿色实践及挑战气候变化的非工程教育)”的特邀报告,加拿大皇后大学的Patrick Osthuizen教授做了题为“Some Factors to Consider in Teaching Renewable Energy in a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Program(在工科本科生教学计划中讲授可再生能源的一些考虑因素)”的报告,旨在改进现有的工程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力[1]。

实际上,长期以来,与气候变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教学和素质拓展内容在欧美的《工程热力学》教材与教学体系中一直得到很好的整合,涉及现实中与能源相关的经济、设计及国家安全问题,既学以致用,又帮助学生提高对工程实践及安全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代表了当前国际领域内工程热力学教学的最高水平。如美国内达华大学(里诺校区)Yunus A. Cengel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Boles合著的《Thermodynamics:An Engineering Approach》一书[2],是全球范围内最为畅销的工程热力学教材,迄今为止已更新至第7版,其中关于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及能源有效利用的非传统经典内容在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彰显了在前言中作者谈到的著书宗旨:talks directly to tomorrow's engineers in a simple yet precise manner,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thinking,and is read by the students with interest and enthusiasm(直接与未来的工程师以一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对话,鼓励创新性思维,让学生读起来感兴趣并有热情)。另一个例子是国际工程热物理界著名学者Heniz Herwig教授所著的《Technische Thermodynamik(工程热力学)》教材[3],包含了温室效应及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的实际应用案例。

二、教学内容的重新分配与系统整合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及热能有效利用的科学。“工程热力学”课程是热工、市政、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工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计算[4]。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为学生毕业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为核心内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与该主题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纳入现代元素,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分配与系统整合如表1所示。

三、实践性环节

在实践性环节中,[5]结合工程专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论文题目有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调研、日常生活节能方案、教室照明用电浪费情况调查、航天系统能源设备调研等。

表2给出了一位2006年本科生完成的《个人节能计划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强化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尚未在教材、课堂教学和素质培养过程中占据相应的地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全面而有效整合这部分内容,业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欧美大学《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体系中有效整合了气候变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代表了当前国际领域内工程热力学教学的最高水平。

笔者在宽专业和多学时“工程热力学”教学实践中,将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国家政策、全球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现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术与工程热力学各教学章节环节相整合,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与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整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玉顺,张昊春,贺志宏.工程热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昊春,王洪杰,窦亚茹.高等工科《工程热力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0,(3):153-155.

[3]T.L.Bergman,A.Faghri,R.Viskanta.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51,2008,4599-4613.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自主参与 协调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二经济学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

三、实践尝试有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的教师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时候,有的教师发现许多同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了《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这样的课题。

篇9

[关键词]诚信 危机 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等经典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人们的道德风向标。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恶意欠费普遍存在

当代大学生恶意欠费情况日趋严重。各大高校为了贯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精神,在开学之初,纷纷开设“绿色通道”,申请学费缓缴等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将父母给其交学费的钱,用于平日的高消费,吃喝玩乐,拖欠学校各项费用。作为高职院校来讲,“2+1”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三年在校外实习,部分学生就是拖欠学费直到毕业之时才交学费。

2.贷款学生诚信缺失

各高校均采取各种“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当偿还贷款之时,部分学生则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得寻求学校帮助提供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名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从校内的期中、期末考试一直到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等级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虽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对作弊行为有很严厉的纪律处罚,但是小部分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铤而走险。

4.弄虚作假情况严重

学术抄袭,小到作业,大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无一不存在抄袭现象,而抄袭的手段通常是百度、搜狐各大网站,复制粘贴,拼拼凑凑,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个人简历注水,各类证书作假,更甚者毕业证书亦能作假。为了获得国家资助,冒充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

大学生诚信危机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借钱不还,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好吹牛;就业方面:随意违反就业合同,不辞而别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二、诚信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所致

(1)政治环境

社会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有权有势的党员领导干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使得民众对党员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种不正之风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左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经济环境

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3)社会文化环境

假唱、盗版、兴奋剂、虚假报道、教育乱收费、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出现路上有人摔倒,都没人敢去搀扶的“怪现象”,因为好人好事做不得,怕惹祸上身,这对大学生起到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乏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品德形成,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多数是独身子女家庭,而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些家长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放任不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4.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80、90后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他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虽然他们深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做不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统一。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诚实守信之美德,批判各种违背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之风。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失信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书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诚信管理机制

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避还贷的现象,保障了经济的有序发展。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失信成本过低,赏罚不明。所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建立完善的征信奖罚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到毕业的所有成长历程都在档案中详细、及时、完整地记录,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入党等事宜相联系,也将作为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学生的考量依据。此外,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平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珍视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肩负重担,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开始做起,诚信做事、诚信待人,做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相统一,实事求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整个社会讲诚信的风气。

篇10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状态,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维处于活化的状态。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时我在黑板上写下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接着问学生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并引导学生赏析: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驶的轻快、迅速,舟在江中驶,猿在岸上啼,只觉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啼鸣着,所坐小船却早已飞快的穿过万重山了,诗中展现的生命情调,明朗愉快飞扬奔放,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一哲理。

这样用名人佳句所进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归纳哲学观点,把学生置于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足生活,梳理成思

列宁曾说过,理论要变为实践,理论要由实践来鼓舞,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政治课的内容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人类社会生活在沧桑巨变中留下了许多闪耀理性智慧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以及洋溢着时代气息,启人智慧的当今社会流行语等,这些都是我们政治课用之不竭、历久弥新的信息宝藏。例如在讲《文化生活》“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时就用了孔子的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由此得出“潜移默化”这一特点;在讲“深远持久”这一特点时让学生背诵《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学生总结,得出这一特点。而后请学生齐声唱起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演唱更深刻体会到海外游子的心声。

三、联系实际,落实行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其重要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实践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去尝试,并从实践中去总结,去归纳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外,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这一框题时,布置小组成员去居委会、村委会去调查,学写政治小论文等内容。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过程中生成知识,并将其化为行动。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例如,我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例如,在学习了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我让学生学着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