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0: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升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升级论文

篇1

内容摘要:政府和企业还需要采取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活动。“家电下乡”是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对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

我国于2007年12月先后在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对冰箱、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活动,随后辽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被纳入推广地区范围。2009年2月,家电下乡继续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培养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家电下乡”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探析

“家电下乡”活动之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要求更多的是价格低廉而且实用,即实用性消费和价位性消费,对品牌的高低端之分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要求。因此大量的低端品牌的家电充斥农村市场。近年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逐渐推广,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家电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家电的品牌意识也日益提高。品牌家电在农村市场销量日增,而一些杂牌家电却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保证品牌家电下乡

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选择,国家采取的是招投标方式,为保证试点产品的供应、销售及维修服务,国家对中标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配送、销售、维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使入围家电产品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例如,生产企业有海信、海尔、长虹、新飞等,销售企业有国美、苏宁等,外资知名品牌有松下、西门子、惠尔浦、三洋等。和一些杂牌的家电产品相比,入围的品牌产品有政府的担保,质高价廉,农村消费者对这些品牌越来越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品牌意识。

(二)入围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农村消费者需求

除了高标准的准入门槛外,国家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引入的竞争机制还体现在同种产品多个品牌入围。不同的入围品牌之间的竞争,激励入围企业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以期得到更大的农村市场。如“海信”电视中标的15款产品全部针对农村特定的消费环境,专门设计了防雷、防潮、超宽电源、超强接收、适合高强度运输、待机功耗小以及说明书简易化等适应”;康佳的部分产品增加了内置万年历、农历节气等功能;在液晶平板电视方面,三星取消了省级商;西门子对苏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西门子系列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这些知名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树立了品牌形象,使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远离了农村消费者的视线。

(三)示范效应

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另一最大特点是“眼见为实”,这也是广告等促销手段在农村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下乡知名品牌家电的优异性价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村消费者眼见为实。一个农民购买、使用了下乡知名品牌家电后满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和引导,很快就会扩散到周边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大约23.66%的农村消费者是听熟人介绍或依据口碑而购买家电的。入围的知名品牌受到追捧,并正在进一步向周围扩展,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2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厂商对产品进行升级,提高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有一句名言:挑剔的消费者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摇篮。“家电下乡”引发的农村消费者(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农村消费者数以十亿双挑剔的眼睛,是我国家电业走向世界的最好的“磨刀石”,这种效果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正在显现,它可以直接促进厂商对家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了我国家电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竞争的能力。

(二)加速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质的方面拉动内需

政府对农民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不仅实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拥有了购买知名品牌家电欲望和购买能力,而且随着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产生质的提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家正在大大拉动国内需求。财政部曾会同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四年,预计累计实现销售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

3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建议

(一)拓展三、四级消费市场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是比较突出的,许多生产和销售企业大都把产品投放在一、二级市场,对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投入远远不够,许多农村的消费者没有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下乡家电及其它行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直接面向三、四级市场的销售渠道、信息渠道。以期引导和培育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清除假冒伪劣家电产品,让农村消费者在享受较低价格的同时,享受下乡品牌家电货真价实的实惠。

(二)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入围“家电下乡”大多是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然而有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不够重视,有的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把一些旧的家电进行翻新,欺骗农村消费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山寨版”的下乡家电产品,这种短视行为危害极大,会使下乡家电企业信誉扫地,最终失去农村市场。企业要树立品牌的维护意识,时刻不忘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责任感,严格监管农村家电市场,控制价格的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增加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尤其是名牌家电产品的信赖度,使他们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三)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提高品牌意识也只是空中楼阁。国家一直在推行各种惠农政策,发展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予以更多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各地部门要因地制宜,搞活农村市场,切实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这样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

政府和企业要依据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的变化,准确把握农村市场未来动向,在照顾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家电销售的持续增加和品牌的不断延伸。目前,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各种“家电下乡”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中,这对我国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并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拉动效应。而且农村家电市场出现了国内外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相关的家电生产和销售企业纷纷加大产品的改造升级,以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的公信和担保将成为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农村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活动带来的优惠,并加强了品牌消费的观念,对今后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昭许,杨青普.农村需要这样的下乡家电[N].连云港日报,20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S].中国政府网,2008

篇2

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消除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或生理)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或友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大学生)、消费客体(文化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主要指真实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兴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兴趣。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著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免费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

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管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志平,徐淳厚编著.消费经济学[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3

论文关键词:东莞,转型升级,路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东莞乘着改革之风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方。自改革开放,东莞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承接了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并快速地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东莞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其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在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消费需求放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等国内国外经济环境下显得尤其突出。因此,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以及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环境,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制约着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东莞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本文着力于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抓住了经济发展的脉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东莞可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二、东莞市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东莞靠“三来一补”起家,发展了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广为人知的“东莞模式”(刘斌,2009)。东莞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贸易城市,有“世界工厂”之称,即东莞的产业模式主要是加工制造为主。东莞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经济,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东莞的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外资,尤其是港澳台的外商投资;二是东莞的加工制造业主要向外出口产品,这使得东莞对外的依存度非常高。东莞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高的加工制造产业在现今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突显生存的困难。如今,东莞的制造业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制造业结构比例发展程度偏低,其表现在制造业的重工业化程度偏低、高加工度化偏低、以及技术集约化偏低。此外,东莞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弱,企业规模小,在以外资为主体的投资结构中,大型国企数量屈指可数,而民营企业又小而散,缺少在生产和研发上能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谢文新,2006)。本文根据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将其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4)。以东莞虎门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东莞虎门太平手袋厂的成立显示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开始。1978年12月东莞成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实行全面的加工贸易行政审批服务。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2)论文格式范文。在“三来一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1984年东莞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1985年,东莞的撤县设市政策大激励了东莞的经济发展。为了给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中小型香港企业为主,二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第三阶段:提升阶段(1992-2002)。90年代后,东莞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熟,港台资本大量进入,而且内地大量的低价劳动力进入,两者结合形成了“双优势”,使东莞展现了极大的竞争力。在这一阶段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众多的外资企业的民营企业形成了东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台商的大量涌入无疑是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特点。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02-至今)。东莞在2002年就开始进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转型,在石碣和清溪两个镇各选择三家企业开展转内销试点工作。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莞加快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这一阶段,东莞加工贸易大量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前两个阶段分别以港、台资本为主,这一阶段以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资本为主。

三、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因素分析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使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受到波及,增速放缓。由于发达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大,而本地的消费不旺,导致东莞出口工厂普遍订单下降,业务量减少。同时,由于两头在外的企业境外融资难度加大以及欧美采购商付款期加长,导致东莞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生存空间缩窄(刘斌,2009)。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2007年回落2.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比2007年回落9.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9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12.3%,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2007年下降0.6%。另外,由于外贸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日益加大,致使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略显紧张,即国外环保壁垒和反倾销迫使东莞产业升级,同时也为东莞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二)国内环境的因素分析

东莞产业转型的内部原因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与人工成本也加深企业的成本问题。二是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使政府改变了发展战略。东莞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厂型城市,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三是治安环境恶劣,投资商和市民等对此反响大。东莞大部分企业属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东莞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6:1,给东莞的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治安环境恶劣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使各级政府、投资商、市民不堪重负。四是珠三角规划中的“深莞惠经济圈”的战略性发展要求。东莞作为连接深圳和惠州的中间城市,东莞确立了“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必要和迫切。

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产业就地升级和转移

产业升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的改造和升级,主要的做法是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减少化、工艺流程技术升级和品牌化;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密集型产业。这两个阶段分别表示了产业就地升级和转移两个途径。东莞市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后所带来的成本上升。解决这一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就地改造和升级。目前,东莞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造的办法来实现产业升级,远比重新打造一个新的产业容易得多。而第二阶段的产业升级是进行产业转移。所谓的产业转移就是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低的地区,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发展更为先进的产业。东莞已经与其他地区合作共同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以把一些产业转移出去。

(二)销售渠道由外销转向内销

外销转内销对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东莞企业一直以来都以国外市场为主,当把市场转向并不熟悉的国内市场时,东莞企业缺少内销的经验与渠道,尤其是扎根东莞的台资企业。尽管这样,但这一途径是东莞企业未来所面对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论文格式范文。其中,东莞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的市场竞争,讲到底是不同品牌的竞争,很多东莞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从价值链中的代工转向自己销售,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无法容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难以与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而自己无法走向价值链的更高层级。

(三)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

东莞市政府提出加快东莞总部经济发展,是东莞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东莞市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进一步优化商务环境,推进多元化融合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2005年,东莞东城等镇区已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金融、设计、研发、销售等区域性总部中心。2007年,东莞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引导金融、保险、证券、贸易、通信、科技、法律等机构的地区性总部进驻东莞大道两侧,大力将东莞大道打造成总部经济长廊”。另外,全市也针对总部经济来快速地启动了总部一号——松山湖,而厚街也会被打造成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东莞是一个知名的制造业城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在三种产业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按照工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即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别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东莞市已重点提出要完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还需要发展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零售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五)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东莞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关键的途径是通过创新体系的建立来完成。无论是产业就地升级,还是外销转内销的行销转变,还是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都需要通过创新来达新的转变。此时,政府需要大力推动创新体系的建立,借助政府的巨大的行政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国内外企业完成创新。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东莞市的现实基础来看,东莞产业创新以政府推动为主,这是因为东莞原有的科研实力较弱,创新动机不强。

参考文献

[1]刘斌.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东莞产业升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8-220

[2]谢文新.东莞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07(2):23-27

[3]王保林.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172-173

[4]崔学海.东莞产业升级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5-227

[5]刘可夫,罗进华.东莞实施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措施[J].广东经济,2008 (12):33-37

篇4

【关键词】 手机终端销售项目管理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2.2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2.3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2.4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俐渊.项目管理理论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得实践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46.

[2]张旭.项目管理在信息安全企业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西安:中国政法大学.2011,34.

篇5

在有百余位国内一线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代表参加的“新风口·职业教育私享会”上,勺子课堂创始人兼CEO宋宣介绍了他们提供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的情况。

勺子课堂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深耕餐饮行业的职业教育机构,先后获得资本市场累计5000余万元的投资。宋宣表示,我国餐饮行业是一个有40000多亿产值的市场,大致的门店数有600多万家,从业者规模有4000多万人,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体量约为1000万人。这个行业的更迭率为30%,即全国每年有30%的门店会关掉再开。勺子课堂提供面向餐饮行业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因为在这个类别的人才供给中,一方面学校教育缺位,我国只有一所高校有餐饮管理专业;另一方面,餐饮管理人才培养这个细分领域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构架。市场上几乎没有教人们如何成功创办一家餐饮店铺的书籍,即使有,也都不成体系。

餐饮行业的消费升级非常快。消费升级的背后是行业升级,行业升级的背后就是人才升级,人才升级的背后会产生对这个行业的知识服务或产业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是勺子课堂的经营逻辑。勺子课堂主要利用线上视频+线上工具+线下培训来服务餐饮企业,他们希望能够成为中国餐饮管理职业教育的头部企业,然后再成为中国餐饮行业新蓝领人才服务商。

篇6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城镇化

 

1后危机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我国经过工业化的长期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经济显著的三次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高度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产业发展方式的粗放和质量的低下,存在着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且现代化程度低、第二产业比重大但整体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以及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增强等诸多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矛盾和问题,突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在国际分工格局上,中国基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对外产业结构布局,而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市场渠道和品牌、甚至是矿石原料等产业链两端所形成的市场势力,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进入门槛低,产能扩张快的加工制造环节来讲,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利润分配越来越趋向两端,形成了所谓的“微笑曲线”。

在后危机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从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城镇化,纷纷动用贸易保护主义,而外需的萎缩导致我国出口持续下降,许多行业都存在较大程度的产能过剩。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启用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缩减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增加市场的流动性[1],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胀风险加大。在产品价格不变和出口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加大,许多对外加工制造企业陷于困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重化工业化方向发展,而重化工业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对于就业具有挤出效应。另外其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还会对资源、能源形成极大的压力,使增长遭遇资源瓶颈,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增加生产的环境成本。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需要不断推动经济增长来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主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基于本土需求的产业竞争力,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2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因素分析

在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诸多障碍性因素中,其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且差距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且发展滞后以及体制、机制因素等杂志网。

2.1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且差距过大

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实力和规模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而社会的消费需求又受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情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从2000—2007年,劳动者报酬收入占GDP的比重从51.4%下滑至39.7%,下降了11.7%,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来看,其比例从17.4﹕17.9﹕64.7变化到19.5﹕22.6﹕57.9,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6.8%[2],而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却趋于上升,国民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倾斜。

从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其数值由2000年的0.458上升至2008年的0.496,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始终保持在3倍左右的水平,考虑到双方在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城镇化,实际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当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且低收入者众多时,社会的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到严重制约,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动力。当收入分配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者时,企业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也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缺乏对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的积极性。较低的工资报酬使劳动者难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高素质劳动者的缺乏必将制约到产业结构顺利地转型升级。

2.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3],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均较低,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如果绝大多数产业位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利润低下,无力承担创新风险去开展自主创新,在国际分工中很难进入产业链的高端。

在后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用科技来引领实体经济发展,从其战略角度考虑,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一个国家依靠引进技术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2.3城镇化水平低且服务业发展滞后

全国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加1.15个百分点[4],但是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低下会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且过剩的产能得不到及时消化,影响到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和产业顺利地转型升级。

2010年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5],大大低于中上等收入国家60%以上的水平。从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和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到40%左右,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6]。另外,我国服务业产品的服务品质、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与当前产业不断融合、全球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大趋势不相符合。

2.4体制、机制因素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是产业机构升级的主体力量。目前,我国的大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居主导地位城镇化,可以更多地依靠行政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其资本的投向往往是房地产、资源能源等一般竞争性行业,是导致低水平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市场价格信号作用不充分,要素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资源建设上也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为产业机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促进我国产业顺利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措施

3.1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以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发挥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财产水平,扩大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广大农村居民的增收是当前扩大消费的关键,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财产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教育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为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动力,能有效驱动产业持续成长杂志网。

3.2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以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为动力源泉已成为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特征,为了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制定和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其在工业中的比重,提高产业竞争力。

为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需要增加我国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技术成分,如通过流程再造、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向高端化、细分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传统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升级。把握当前新一轮世界产业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3以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能创造出消费需求,一方面农民的市民化将扩大城市消费群体,生活方式会发生较大变化城镇化,从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带来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需求,这种有效需求将成为消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比重往往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也随之较快发展,其比重会逐步提高。

应加速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等级的提高,通过有效集聚知识、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为企业提供最优良的技术创新环境。创造条件推动我国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分工,逐步使其进入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7],加速推进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3.4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保障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相关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来提供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某些相对滞后的资源配置体制,使财政、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向优势产业倾斜。一方面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体系、技术服务和技术产权交易体系等,加大对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一些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模式,鼓励和推动企业转型创新。另一方面加快环境资源制度建设,从法规制度层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抑制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过度消耗,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产业经济课题组.后危机时期中国产业的成长方式和路径转型[J].学术研究.2011,(2),82~90

[2]蒙丹.探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制约因素[J].发展研究.2010,(5),31~34

[3]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7),8~12

[4]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stats.gov.cn/. 2011,2,28

[6]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6),11-14

[7]刘志彪.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兼论“土地财政”在转型时期的历史作用[J].学术月刊,2010,42(10):65~70

篇7

        观察评论

        (2)“苹果”为什么有点酸 葛丰

        一周资讯

        (10)热点 无

        (10)世相 无

        (11)新语 无

        (12)人物 无

        (13)公司 无

        (14)围观 无

        (15)微吧 无

        (16)媒体速览 无

        观察评论

        (17)当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钮文新

        (18)德班峰会预示国际金融改革新路径 李巍

        (18)我国应力争金砖银行落户上海 孙立坚

        (20)汽车限购是惰性施政 张志勇

        无

        (22)广药“毒药门”风波“大”字战略与“外包”隐忧 李妍

        独家看点

        (30)河北尚义:难入住的新民居 李凤桃

        (32)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什么样? 姚冬琴

        (35)本刊独家专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土地资源配置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 李妍

        (38)国家发改委回复:全国发放消费券还需论证 孙维晨

        (40)视觉 无

        全景报道

        (44)哪个省份的财政透明度最高? 赵剑云

        (48)家庭农场不是养殖大户升级版 张兵 邹锡兰

        (50)医生评职称,应该看医术而非看论文 李妍 孙维晨

        (51)六安市长毕小彬:“六安将建立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 南焱

        (52)专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苏州,离“城乡一体化”最近的地方 白朝阳

        (54)“亏损王”中国远洋反周期自救? 赵明月

        (56)美的集团整装待发 李勇

        (59)迷恋“行政管理足球”是历史倒退 金佳玉

        (62)宁高宁:中粮“追”华粮好几年了 朱禁弢

        (64)2013,钢企还是苦日子 赵剑云 邹锡兰

        (66)服装高端定制:赚不了快钱的产业 王山山 侯隽

        (70)神马土地开发被“指婚” 王勇

        (72)袁志敏:敬畏速度 赵明月

        (74)罗永浩“锤子”里的情怀 王辰越

        (77)日本水泥业:从产能过剩到环保新产业 无

        服务

        (79)世界顶级艺博会如何炼成? 孙冰

        (82)创业者开发客户的六大原则 史蒂夫·布兰克鲍勃·多夫

        (84)时尚大牌爱baby 侯隽

        专栏

        (

篇8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智慧旅游成为了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是当前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旅游体验、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促使旅游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全新形态,智慧旅游的出现,在改变传统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模式的同时,也给旅游从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手段、职责与要求等多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相应地对旅游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产业,其开发和运营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这种人才,不仅要精通旅游,还要擅长于现代信息技术,会进行在线营销和在线经营管理。传统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注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门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以导游人员、景区讲解人员为主。而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严重挤压学生的就业空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培养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智慧旅游新形势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在线营销将成为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

旅游在线营销需要大量既懂旅游,又懂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以通过加大营销课程和电子商务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在线营销技能的培养,为旅游企业输送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二、培养外语旅游人才

虽然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设备及其软件具有一定的翻译功能,但并不能满足整个行程中所有情景下的翻译需求,外语旅游人才的需求仍十分突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外语课程比重,强化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为旅游企业输送外语旅游人才。

三、培养问题解决型的旅游顾问

虽然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技术能部分取代导游人员的工作内容,但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产品,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甚至学、医、竞技等各个方面,游客在整个旅游行程中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一台预先设定好程序和情景的智能设备无法全部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靠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拥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处理。在智慧旅游时代,游客仍然需要专业人员做帮手,问题解决型、顾问型的旅游人才将备受青睐。培养学生成为为游客提供全程帮助的问题解决型旅游顾问,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之一。

四、培养旅游规划师

据旅游机构统计,近两年来从旅行社预订机票+酒店的半自由行人数增长比例在四成以上。来自中青、华远旅行社的数字,自由行人数已占到出境人数的两至三成。自助游、自由行正成为备受广大旅游者青睐的出游方式。在智慧旅游时代,根据游客的特点和个性化要求帮助游客规划独具特色的旅游行程,进行私人定制的旅游产品设计,成为旅游定制化专家,也是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

五、培养智能平台使用和维护人员

智慧旅游平台每个功能的发挥都有相应的设备、软件需要操作,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后台维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以增设旅游智能软件应用,智能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课程,从培养智能平台使用和维护人员方面拓宽人才培养目标。

六、培养数据处理人才―调研员

智慧旅游是以感知互动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要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必须对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这使得旅游行业对旅游信息处理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加大消费心理学、市场调研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市场调研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旅游市场调研者。

七、旅游教练/培训师

随着旅游体验往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垂钓、攀岩、露营、冲浪,潜水、瑜伽、跑马、蹦极、跳伞等项目逐渐走入大众旅游的视野,这些项目的体验通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高职院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培训、考证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种相关技能,获取相应的从业资质,使学生成为游客旅游行程中的教练或培训师,拓宽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

八、结语

篇9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结构升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结构变化是引导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产业结构升级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力保证。产业结构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反过来,消费结构的变动将通过产业问的关联这一传导机制在产业间扩散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居民消费结构逐次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升级。当前,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正向以“住”、“行”为主要消费特征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握消费结构升级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促进山西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大致经历了三次升级换代,消费结构由层进式向渐进式不断拓展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解除,山西市场经济的潜在能量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得到释放,长期受供给制束缚的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也迅速扩张。以衣着为代表的纺织行业和以“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轻工产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结构变化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978年的18.2亿元、51.5亿元、18.3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42.3亿元、120.1亿元、56.7亿元,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20.68%:58.52%:20.79%,改变为1985年的19.31%:58.84%:21.89%。这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标志着山西省居民生活进入温饱时期。

第二次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并迅速普及。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0.6台、洗衣机6台、电冰箱0.2台、录音机13台,刚刚开始进入萌芽期;到1998年时,彩电拥有量107台,洗衣机增加到91台,电冰箱增加到76台,已基本达到饱和期。而带动这一变化的,则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从1978年到198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从301.4元增长到595.3元,而到199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4342.6元。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大大推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动,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已经由1990年的18.82%:48.92%:32.23%,改变为2000年的10.94%:50.34%:38.71%。第二次消费结构的升级标志着山西省城镇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开始步入小康社会。

第三次是目前我们所经历的以“住”、“行”为主要消费特征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34.9%、48.6%下降到2005年的32.4%、44.2%。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和其他商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它们由2000年的10.93%、7.63%、8.45%、13.94%分别上升为2005年的11.48%、8.49%、9.53%、14.70%,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的迅速增加。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医疗保健支出增加较快,交通通讯和信息消费成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的亮点。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以吃穿住为主的温饱型消费倾向得以改变,呈现出生活消费多样化和向享受型变化的新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用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比重上升,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的迅速增加。2005年农村居民交通通讯人均支出所占比重为8.54%,比2000年上升了4.29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人均支出所占比重为14.89%,比2000年上升了3.11个百分点。这表明山西农民在吃穿住用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后生活消费增量主要投向了享受和发展方向。这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标志着山西居民生活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总体上看,山西居民家庭消费已经摆脱了追求温饱及生存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在加速升级换代,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存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层次转化。

二、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居民消费一旦升级到以“住”与“行”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势能就是持久强大的,因为产业结构是由需求、以技术为主的供给和比较优势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消费需求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力量。目前山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正在向纵深发展,这为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顺势利导,就能给山西省的经济带来长期的景气与繁荣。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以下机遇: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为优化产业结构带来机遇。随着山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促成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这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初级阶段,食品、服装类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带动了轻、纺工业的较快发展;在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阶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耐用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这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现阶段即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时期,人们日益关注“住”与“行”,用在“住”与“行”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直接推动了建筑、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并且由于受产业链效应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生产和消费资料的构成,而且还影响着全省的产业结构。

第二,热点消费品的产业链效应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就是以商品房和私家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开始家庭化。住房、汽车等商品的产业链比较长,它们的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测算,由于汽车产业链很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化工、建筑、服务及其他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宅业的发展能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20多个大类近200种产品的发展,另外,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200个人就业。可见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品的拉动作用范围广、层次高,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启动并合理控制这些热点消费品的市场导向对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有裨益。

第三,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持续上涨,并且消费的规模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这些产业利用自身创造的价值来提高自己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且通过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间接价值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行业包含较高的智力和科技因素,因此它们的发展必将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提高山西省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智力装配部”。

三、山西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山西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第一产业6.3%,第二产业56.3%,第三产业37.4%。山西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可见,山西省经济支柱产业仍为传统工业产业,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表现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并高度依赖煤炭。煤炭、冶金、电力、炼焦和建材五大行业的增加值和利税占全省工业企业的70%以上。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现有的一万多个工业企业主要依靠煤矿生产,以至于在产业结构以至资源配置上,形成少见的单一格局。重工业的比重太大,而且效益又低。随着国内煤炭市场的滑坡,煤价下降,2003年一年仅煤价下降因素就使山西损失3O多亿。一旦煤矿经营出现危机或者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就会导致山西经济的彻底瘫痪。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高新技术产业在山西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最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引进高新技术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对投资商主动到山西来投资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二,思想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快,思路还没有拓宽;其三,对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信息选择和利用还不够重视。

第三,人才缺乏。在人才技术方面,缺乏“人才培养一技术创新一技术改造一人才培养”的完整科研体系。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技术是发展的动力,要加速实现工业结构顺利转型必须依靠人才体系。根据经济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将人才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将最终产生的经济价值用于人才培养,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人才一产业一人才”相互扶持道路。

第四,数据信息化产业落后。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数据信息方面,山西缺乏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化,这将导致重复数据信息测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政府在“企业一科研一院校”问扮演“联络员”而不是“指导员”的角色,更新行政人员成为加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意识薄弱和环保法制观念缺乏是当前企业的严重问题。与严重污染相对应的是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原料型、粗放型,消耗资源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山西省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和烟尘排放均居全国第一,癌症和职业病发病率也高于我国其他地区。

四、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山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严重削弱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因此,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加快山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调整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新台阶,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是要解决以采掘为主的初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带来的低效益、高污染的问题。加快传统工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步伐。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促进信息、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和法律、审计、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第二,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消费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盘。山西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机遇,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的优化组合,扶植战略产业,增加短缺产品的产量,减少过剩产品的产量,确保产业结构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形成最优的产业结构,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创造条件。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新工程发展速度的基本因素,科技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决定区域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山西省科技创新后备力量不足,而且从事“科技一经济”转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这直接阻碍了本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科研与产品的脱节,降低了实用性科研能力。

第四,注重培养人才。人才是科技研究活动中最活跃也是最有发掘潜力的因素,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是产业调整的核心战略。应着力构建一个人才“评估一聘用一培训”体系,健全人才供求交流平台,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放开人事管理制度,大力奖励和表彰创新人才。

篇10

论文关键词:大设计,创意产业,整合设计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需要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和筛选文化资源精华,正确定位和策划,突出特点,确立鲜明的主体、树立新颖的形象,创建出真正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