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9: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消费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逐渐被引入到消费领域,而随着消费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则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远远小于全国人均收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越来越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费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消费的合理性,并不会去追求名牌和时尚。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过多,他们有时间和经历去找出最实惠的商品进行消费,很少会有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同时,其会更注重养生,在消费过程中,会更偏向与医疗保健类的消费品消费。
1.2间接作用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积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得知,老年人的消费来源多依靠中年时期的储蓄,而并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会减少储蓄的积累。这就会增加社会总体的储蓄,进而增加资本积累。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进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当前劳动力共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储备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会减少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长期产出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制约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就会影响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积累能力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产出。除此之外,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赡养负担就会增大,老年人福利财政支出增多,就会减少社会可用资金,制约经济结构升级。
2.人口老龄化下的消费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同时也面临居民消费低迷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食物、衣着等生存资料消费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说,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文教娱医疗保险、交通通信、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们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娱乐消费,其更关注养生,会增加医疗保健品的消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下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当前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向“既储蓄又消费”的观念转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其次,还有利于发展老龄产业市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规模巨大,老年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发展老年人专用品市场、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老年人闲暇娱乐市场等等,让老年人消费更加追求消费质量、消费的舒适、方便和保健,扩大老龄产业市场。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当前,应该增加养老金支出和老年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储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对于家庭其他成员来说,轻者会影响工作,重者则会无法继续工作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老年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老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领域,不仅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展老年产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这就首先要发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社区服务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业等等,通过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来带动其他老年产业,全面启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篇2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指数化
个人所得税是现代税收制度中重要的税种,除了具有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之外,还有实现纵向公平的功能。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用分类所得税模式,虽然这种税收模式具有利于税源扣缴,征收管理简便,减少税收流失的优点,但相同收入的人若收入类别不同,就会产生税收负担不同的现象。
费用扣除作为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纳税人的具体状况指数化,设计扣除项目,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能够起到较强的作用。各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设计扣除标准以符合居民基本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如何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我国社会公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税前费用扣除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但并不是简单的提高税前费用扣除数额就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如何调整才能更好的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本文将简单介绍美国和日本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方法,借鉴其在费用扣除方面的优势,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讨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趋势。
一、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办法的评价
从微观上说,现行的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以个人为纳税主体,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数额,对纳税人的实际经济负担没有充分考虑。但纳税人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主要体现为家庭状况千差万别:子女的教育费用、婚姻状况的不同、赡养老人的多寡等,而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制度没有根据纳税人的这些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费用扣除项目,使得相同工资收入的纳税人交纳相同的税款,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同,有悖于税收的“纵向公平”原则。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笔者通过对2007年度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人口总数和就业人口数计算,进行比较分析论文怎么写。
2007年全国城镇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水平为9997.47元,则月人均消费水平为833.12元。2007年全国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7人,则平均每一就业者的月负担就为1416.3元指数化,小于2000元的税前扣除额,说明从全国平均的角度来看,2000元费用扣除标准应该是合适的。但从各地区来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统一的免征额是否合理呢?我们使用2007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基本经济数据,计算平均每一就业人口的月消费负担支出:
表-1:各省、市、自治区平均每一就业人口月负担消费情况
居民消费支出
(亿元)
人口总数
(万人)
就业人口数
(万人)
平均每一就业人口负担的人口数
人均全年消费支出
平均每一就业人口月消费负担支出
北 京
3039.03
1633
1111.4
1.469317977
18610.1
2278.68
天 津
1309.24
1115
432.7
2.576843078
11742.06
2521.454
河 北
3951.08
6943
3567.2
1.946344472
5690.739
923.0115
山 西
1869.59
3393
1550.1
2.188891039
5510.139
1005.091
内蒙古
1693.96
2405
1081.5
2.223763292
7043.493
1305.255
辽 宁
3423.38
4298
2071.3
2.075025346
7965.054
1377.307
吉 林
1819.80
2730
1096.2
2.490421456
6665.934
1383.415
黑龙江
2288.69
3824
1659.9
2.303753238
5985.068
1149.01
上 海
4455.52
1858
876.6
2.119552818
23980.19
4235.607
江 苏
7328.19
7625
4193.2
1.8184203
9610.741
1456.364
浙 江
6309.51
5060
3615.4
1.399568512
12469.39
1454.313
安 徽
3226.91
6118
3597.6
1.700578163
5274.452
747.4682
福 建
3131.13
3581
1998.9
1.791485317
8743.731
1305.355
江 西
2047.13
4368
2195.6
1.989433412
4686.653
776.982
山 东
7540.85
9367
5262.2
1.78005397
8050.443
1194.185
河 南
4820.00
9360
5772.7
1.621424983
5149.573
695.8038
湖 北
3709.69
5699
2763.0
2.062613102
6509.37
1118.859
湖 南
3961.61
6355
3749.3
1.694983064
6233.847
880.5221
广 东
11873.01
9449
5292.8
1.785255441
12565.36
1869.365
广 西
2365.63
4768
2759.6
1.727786636
4961.472
714.3638
海 南
466.65
845
414.8
2.037126326
5522.485
937.5
重 庆
1840.40
2816
1789.5
1.573623917
6535.511
857.0364
四 川
4285.21
8127
4778.6
1.70070732
5272.807
747.2917
贵 州
1608.75
3762
2283.0
1.6478318
4276.316
587.2208
云 南
2048.36
4514
2600.8
1.735619809
4537.794
656.3237
西 藏
90.84
284
153.7
1.847755368
3198.592
492.5179
陕 西
1972.66
3748
1922.0
1.950052029
5263.234
855.2983
甘 肃
1116.31
2617
1374.4
1.904103609
4265.609
676.8469
青 海
273.64
552
276.3
1.997828447
4957.246
825.3107
宁 夏
353.04
610
309.5
1.97092084
5787.541
950.5654
新 疆
1013.48
2095
800.8
2.616133866
篇3
关键词: 养老;养老服务合同;合同类型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现有的养老机构存在类型多样、服务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年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JP〗
随着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养老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化、市场化、商业化、社区化与传统的家庭化、福利性质相结合的新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的养老服务合同种类的多样化以及纠纷的多元化。因此,有必要理清养老服务合同的基本构成要件,从本质了解和规范相关合同的规定。
一、 养老服务合同的含义
(一)养老服务合同的概念
学界目前并未对养老服务合同做出明确且标准的定义。结合合同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明确彼此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笔者认为,养老服务合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或具有相应资质,主要经营养老消费、服务的企业与老人或者其监护人签订的为实现照顾老人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及疗养或返还养老金等内容的,明确彼此权利和义务的合同。
(二)养老服务合同的特征
1、合同履行的继续性。
继续性合同相对于一次性合同而言,这是根据时间在履行中所处地位不同进行的分类。前者给付内容和范围因时间的经过而变化,只有持续给付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后者时间因素对确定给付内容和范围并无影响。
首先,两者溯及力不同。可见,时间因素在合同履行上居于重要地位,给付内容取决于给付时间长短。对于养老机构,一方面根据老年人需要或遵医嘱合理配餐,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喂水喂饭,及时清扫房间,保持洁净,定期帮助老年人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更换衣物;另一方面对偶患疾病或常年卧床的老年人及时诊治护理,对突发疾病的老年人,应尽快通知其送养人或关系人,必要时先行抢救。服务人员需要24小时值班,保障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对于潜在的危险和可能造成老年人伤害的情形,有告知和警示的义务。这种以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要求养老机构24小时持续不断地提供服务,否则,一旦出现服务的空白期,将会导致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
其次,两者解除权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继续性的合同更多依赖和重视信用。合同履行一方除完成合同中的给付义务之外,还要履行一些附随的义务,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信赖基础一旦丧失,或因其他事由使合同当事人难以期望目标的实现时,法律允许一方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以上是养老服务合同履行继续性意义之所在。
2、标的的特定性
首先厘清一点的是养老服务合同的标的与标的物问题,养老服务合同的标的是送养人或者老年人与相对应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养老服务合同的标的物是相应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老年人的相关服务,包括日常照料、病中陪护、精神抚慰等等。
根据债的标的物的属性的不同,债可以分成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如在养老服务合同中,合同的履行一方须以合同中明确的特定对象为给付服务行为的标的,若按种类之债随意选择了他人作为服务对象,则造成了合同目地从根本上无法实现,从而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履行期限的不确定性
合同履行是是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订立合同过程中约定的,是用来界定合同当事人是否按时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延迟履行合同义务的客观标准,是双方履行合同的时间界限,该界限经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生效,受法律保护,违反该约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债务人依法或依约做出的给付行为。老年人年龄、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合同履行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会出现人的寿命具有不可预期性,养老机构一般无法对老年人的入住期限做出准确约定。入住老年人可能住在养老机构直到生命终了,服务不满意或自身状况变化等,随时终止合同。
4、合同内容的综合性。
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养老服务,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老年人需要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内容不仅需要养老机构具备相应的衣食住行、医疗甚至保健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服务人员具有烹饪、营养、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即服务内容的专业性与多样性。
5、合同性质属无名合同。
无名合同,又称为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未设特别规定的合同。根据屈茂辉教授的观点,合同的有名或无名,纯粹是成文法文化的产物;在英美法系,合同法本为判例法,自然没有合同的有名或无名之区分。依据该规则,首先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以确定合同的效力,只有在合同法总则无具体规定可资适用时,才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其次,如果该无名合同的权利义务类似于合同法分则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有名合同,那么,还可参照该有名合同的有关法律规定适用。
二、 养老服务模式的分类
(一) 养老合同种类
养老服务保障,即政府和社会通过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全社会老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
随着商品化社会的发展,目前各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例如异地互动式养老、消费养老等等。
(二)养老模式的异同分析
1、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不同
以上各种养老模式的区分在于提供主体的不同。社区养老提供服务的主体是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主体是一般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消费养老则是以相关企业为主体,企业通过销售本企业产品附带给买受方一定的养老金的回馈。异地互动式养老主体是相关的养老机构,但多为商业性、营利性的民办企业,以在各地建立疗养院的方式统一安排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2、提供养老服务的地点不同
社区养老提供的地点多为该服务享受者所在的社区,优点是接受服务者不但能方便的得到养老服务,把接受服务者集中起来也便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集中和高效地管理,节省社会资源,形成“双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更多的地点即为服务接受者的家庭之中,这样对接受服务者更为自主和便利,此模式的服务针对性及服务质量均较高,但一般费用也较高。消费养老在提供服务的地点上并无严格要求,然而需注意的是企业对消费者的返利应该进入消费者的“个人帐户”,并交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商业保险公司来运营,以确保安全性。异地互动式养老的地点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有显著特点,异地互动是养老的地点通常以风景名胜或者旅游城市为依托,或者专门为接受服务者建设疗养的公寓或者会所等,从而达到异地养老的特色性、专属性和疗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崔建远、韩世远、于敏.债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江 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4]周江洪,服务合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二)论文类
[1]张世峰,构建养老服务保障制度框架之思考[J],社会福利,2008(4)。
[2]屈茂辉。论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J]北京,人民法院报,2000,11(3)。
[3]张春普,闫野, 机构养老服务合同含义及其主体的探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
[4]肖北庚,论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性质[J],当代法学, 2005(7)。
[5]王文英,试论政府采购的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 2005(3)。
[6]魏立峰,社区养老服务合同的法律关系研究(D),2012年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4
论文摘要: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管理体制都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篇5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大众传播;积极健康;老年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30-02
据我国统计局的消息,2013年末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的9.7%。[1]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就标志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显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阶段。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政府在养老、医疗方面自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相比较有限的物质需求,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十分重要。这就提出了媒体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责任问题。当下媒体由于老年人消费能力和欲望较小,人际传播范围相对狭小,存在老年新闻报道量少,影视剧中老年人物被边缘化和弱化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受众的文化需求。甚至在媒体新闻中,出现了“丑化”老年形象的报道,不利于老年人和社会其他人群的和谐相处。老年媒介形象就是媒体通过符号对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形象再现的,体现在人类思维视野中的影像。老年人群由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通常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实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所拥有的人生智慧上,老年人群都是大众传播的强势群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重,“强势”群体的“弱势”传播现象应当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1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弱化”和“丑化”现象
“老年人形象是什么样的?”,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大众传播时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描绘和塑造。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之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拟态环境。因为人们“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2]所以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们往往把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作为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现实中人们对待老年人的看法及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媒介“虚拟”的老年形象的影响。而且,媒介老年形象还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通过情感认同,正面健康的老年形象会让老年受众产生积极的体验,反之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和不良情绪,不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媒体老年形象呈现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形象塑造,都有“弱化”甚至“丑化”的现象。各地“老人倒地”事件、老人违法犯罪事件及老年人被欺骗现象的连续报道,一时间社会“恐老”“厌老”情绪蔓延。根据任春香对《齐鲁晚报》1996年至2010年15年间老年人报道的分析,老年人报道的比例远低于社会老年人占人口总数比例,进入老龄化社会前报道量较大,跨入老龄社会后有所减少,老年女性和农村老年人报道总量更低于老年男性和城市老年人,而且更容易被塑造成负面消极的老年形象[3]。也有的学者抽样分析了半年间来自《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633篇涉老报道,其中老人作为弱者形象和负面形象的报道占67%,老年传媒歧视的倾向不容忽视。[4]
从影视文化产品来看,老年人回归家庭后,时间比较充裕,对媒介的需求很大,但适合他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却相对不足。目前,不仅供老年群体欣赏的电影十分少见,也没有真正属于老年人的专业电视频道,而且流行电视剧中老年形象的代表性,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很不相称。陈勃、郭晶星等对黄金时段播放的168集电视剧中人物的分析表明,在所记录的1794个人物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物有79人,仅占4.4%,远低于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剧中 绝大多数老年人物都是配角或边缘角色,所起的基本上是一种陪衬作用。[5]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如果是歪曲的,就会形成错误观念,导致特定行为在老年群体身上“自我实现”,不利于促进老年人的价值和尊严。
2老年人弱势传播的原因探析
一方面与社会对老年人消极的刻板印象有关。由于自然生理、心理的衰老,老年人行动迟缓、多病、固执、困惑甚至丑陋、无助、糊涂等客观原因,媒体对老年人的报道往往负面新闻占主导,消极形象居多,尤其是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女性尤甚。这种现象就是李普曼所描述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称“固定成见”,是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认知策略,指人们对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事物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成见系统一旦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6]媒体记者会据此形成模式化的报道,最终导致“一种不能证明是更真实的意见对一种意见的控制”。随着“银潮”的袭来,媒体对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紧缺、养老金不足等问题不恰当的报道,也降低了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
另一方面与媒介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不高有关。一般认为,媒介产品消费过程中,老年人消费不足。青壮年是媒介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老年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有限,从经济效益出发,媒介的关注重点当然不在老年群体。导致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剧,对老年生活或政策服务的关注度都较低。而有些老年负面新闻的报道也不排除媒体出于夺人眼球的经济目的。其次,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老年人的话语权缺失。从媒介从业人员构成看,各部门尤其新媒体行业很少有老年人,导致老年人话语表达权缺失甚至集体失语,其合法权益易被忽视,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难民”。老年人处于被描述、被评价、被书写的边缘化的状态,媒体社会公器的作用发挥不够。
3构建积极健康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的路径
老年人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社会的财富而非累赘。家家都有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龄化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大众媒体须以优秀的作品引领社会尊老爱老的风尚,形成浓厚的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舆论氛围,传递友善、慈爱、睿智、明理、独立的积极的老年群体形象,让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具体路径,一是加大对老年人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媒介简短的消息报道内容显得单薄,不像人物通讯、深度报道或人物专访等体裁更能呈现报道对象的全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像杨善洲、龚全珍老人等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报道,传播了正能量,影响效果非常好,但普普通通的老年人的报道还太少。主流媒体要精心策划,舍得拿出更多的版面和播出时间去展现老年人的风采,体现该群体真实的存在样态。二是涉及老年事件的报道要注意方式角度,不要炒作负面新闻。诸如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表达的主题是好的,但由于受众的逆反心理,实际上可能增加了人们互助的惧怕感。实际上社会现实中“不敢扶”的个案绝对不会超过10%,只是因为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把这些事情放大了,对诚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相反,媒体报道沈阳老翁下雪天被骑电动车的小伙撞到,他的那句“孩子,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成为2013年最感人语句之一。媒体要通过新闻评论讲明事理,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正确看待老年人家庭日常生活、劳动职业生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表现,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亲近老人、关爱老人的正确舆论导向。三是加强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制作更多适合老年人欣赏的影视剧产品,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从媒介消费看,老年群体通常被视为弱势群体,其实不然。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受众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回归家庭后,社会交际明显减少,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大的受众群,对媒介的接触频率和依赖度都较高。所以,丰富老年文化产品不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媒体很大的市场机会。四是适当增加老年人公益广告的投放,多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公益文艺节目。尤其是主流媒体应率先垂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五是提高新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如上所述,传统媒介环境下,老年媒介形象有弱化现象,而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覆盖面越来越广的环境下,老年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参与“数字化生存”,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智慧优势的发挥,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积极形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2-24.
[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2.
[3]任春香.硕士论文老年人报道研究[D],2013.
[4]汪露.刻板印象与老年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79.
篇6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
篇7
>> 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西省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论江西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策略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优化策略 对发展城镇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状况的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模式的构建机制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研究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共享研究 浅谈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在社区健身中的应用 关于优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篇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品的教材编排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编排体例改成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编排体例。再加上“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学方法的倡导和运用,注定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生成性资源涌现。那么,怎样选择利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选择利用课堂生成的错误类资源,增强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重视并合理选择利用课堂中的典型的错误资源,不但可以促进教学反思,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评价,还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会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消费”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题”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
二、选择利用课堂生成的质疑类资源,增强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学生的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并不是用相同的方式来思考同一问题。在很多时候,尤其是讨论交流时,当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时,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意外和新鲜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从而引发精彩的“非预设生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对症下药,相机引导,本着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学生协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和个别质疑学生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把说服个别的过程转化成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创新发展的过程。
三、选择利用课堂生成的情绪类资源,增强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它们有的是从课外带来的,有的是因课堂上体验而发生的。学生或喜、或怒、或兴奋、或麻木、或平静、或激动、或紧张等等。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学生的一个嘟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表情、一个姿势,也许正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一种宣泄。这些都是教师可以选择利用的资源。
案例:王海芳老师在执教《我爱我家》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大家接着听教师朗读故事:《一只眼睛的妈妈》(后半部分)(课件显示故事内容,音乐轻声伴奏)。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后讨论交流:A.你听了故事有何感受?B.母亲为什么要配合“我”说:“哦,我走错地方了”?C.母亲需要爱吗?为什么说“我的世界坍塌了”?当老师朗读完故事后,全场沉默寂静,教师扫视全场看到:有的人低下了头,有的人眼眶红了,有的人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有的人在低头擦泪。看到这个情境,教师感受到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和方法,没有组织同学们去讨论预设的三个问题,也没有按照预设去小结。而是直接走到几位正低头擦眼泪的同学面前问她们:“你们为什么眼眶发红,低头不语呢?跟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想法好吗?”没想到这几位学生的回答会这么精彩。
生甲:我是被文中母亲的表现震撼了。她千里迢迢到首都去看儿子,到了儿子的家里,儿子却因为嫌她丑,装着不认识她。她不仅没发脾气,教训儿子,而是为了顾及儿子的面子,配合着说“哦,我走错地方了。”默默地离开了。“母亲”真是宽容,母爱真是感人。
生乙:听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看过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剧情。刘俊卿的父亲刘三根一个人靠在码头边摆摊卖臭豆腐挣钱养家,供一双儿女上学读书。自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钱去治,硬撑着。儿子考取了师范,为了省钱,他用扁担挑着儿子的行李送儿子去上学。到了学校,在师生面前儿子却不认他这个爹,说是自己雇请的挑夫。老人家听到后,几次想辩解,想发作,但却忍住了。这和上面的故事何等相似。
……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大家讲得真好!我们在座的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宠爱着我们,宽容着我们。我们在享受着他们给我们的爱的同时,要承担起家庭责任,维护爱。决不能只享受爱,不承担责任,更不能因自己年幼无知或自私自利去伤害父母、家人,损害家庭的爱。
以上的细节情况,在课前是难以预设的。但王海芳老师能以智慧而敏锐的眼光发现它,并用巧妙的方法抓住情感时机,用特写镜头将激动的情绪变化为正能量。
篇9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责任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新闻会上说,我国老龄化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其中一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是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高出1.2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534亿,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计算,农村老人的数量至少在9200万,而绝对数量应该在1亿左右。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会议确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参保人为: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年领取人是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9年11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部分省区市进行首批新农保试点工作。
2010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共计4685.39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共计1569.55万人。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分析
1.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现代养老保险的运行实践来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均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公共养老保险,则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在产品属性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种制度由政府承担立法、筹资、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等责任。
2.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根据该理论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其中财政用于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比重将逐步上升;经济建设的投资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日益成熟,公共财政的不断规范,财政中的建设资金将逐步减少。这样在现行税收规模下,就可以节省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身上,为他们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三、政府主要责任的体现
1.财政支持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保定市康庄村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出发,总结了当前康庄村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中青年对未来养老问题的认识,提出了解决康庄村养老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加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家庭养老;充分发挥村两委职能,发展社区公益养老;加强养老保险宣传,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
康庄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颇庄乡,共205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05人,占总人口的10%,该群体基本上以在家休闲为主,几乎不再参加生产性劳动;20岁一40岁的人口共600多,占总人口的39%,其中90%以上到保定市区打工,只有少部分人去外地务工或读书,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正读书的人数较少不予考虑);40岁一60岁的人口数量9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43.9%,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收入水平较低。三个年龄段的人由于劳动能力、文化素质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对当前及未来的养老方式及水平有着不同的期望。
一、康庄村养老现状及原因分析
1,家庭养老为主,养老机构为辅
根据老人居住地点的不同,可将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其中,家庭养老是指居住在家族成员(一般指自己或直系亲属)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房屋内,依靠不同来源的收入进行老年生活的方式;养老机构养老则指生活在养老院等机构的方式。在康庄村被调查的46名老人中,约97.1%的老人以家庭养老的方式进行生活;只有2.9%的老人由于子女工作原因,入住了养老院。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家庭养老模式长时期在我国存在,符合“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易于被人们接受且不易被打破;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最初只是作为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而设立的社会公益性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向全社会老人开放的多种模式经营的组织。但由于其与老人的亲情需求和“孝”文化存在冲突,导致老人和子女的共同反对,在农村更是如此。
2.生活来源主渠道单一,生活水平不高
生活来源是保障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老人生活来源包括自己的劳动收入、储蓄、子女赡养费、社会养老保险金及商业保险金等。康庄村老年人呈现出生活来源“一股独大”及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低”的现象。在被访的老人中,每月平均收入300元一400元左右,平均消费200元一300元,相对于河北省老年人的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其中大部分老人的生活费用由儿子负担,占总费用的60%以上,女儿一般在老人生病或传统节日时,会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费用,均摊列每月粗略估计占到20,村集体每月发放70元,占17%左右,其余收入来源于自己的储蓄和保险金等,所占比例很小,调查发现只有5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均由直系亲属推荐),无一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单调缺乏生气的现象普遍存在,86.2%的老人反应没有村集体组织或村民自发组织的老年人文娱活动,并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类似活动,自己的日常活动就是料理家务及与同龄人聊天。究其原因,首先,康庄村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增收困难,村集体组织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没有专门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场地;其次,“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儿子是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人,女儿则居于次要位置;再次,商业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相对的新生事物,政府宣传不到位、缴纳费用过高、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人们对该险种的不接受。
3.“看病难、看病贵”严重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
目前,康庄村半数以上老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直接导致了有病医不起的尴尬局面,并已成为促使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合作医疗有名无实,存在参合者“拿药费用高,检查项目多,合理医药费报销困难”的现象,致使农村合作医疗作用失效,甚至出现负效应,并有人表示明年不再参加;另一方面,高医疗费用经常使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康庄村每户的年收入在10000元一15000元之间,出去日常生活开支外只能应付一些开销低的病,对于老年人常见大病的治疗费用则束手无策。一旦生病将会出现家庭经济危机,生活质量下降。
二、中青年对未来自身养老的认识
1.对自身养老问题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20岁一40岁的中青年人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61.1%的被调查者表示只是进行粗略的思考。并未作详细规划;38.8%的调查者还没有把自己养老问题提上日程,不予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一60岁的中年人认真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则高达39.2%,大概考虑过的占 42.3%,从未考虑过的只占18.5%。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中青年对自身养老不够重视,这必然影响今后养老质量。
2.未来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
尽管2。岁一40岁和40岁一6。岁两个阶段的人群文化素质有很大不同,其中20岁一40阶段人群初中水平以上达到73.2%,而40岁一60阶段只有49%,但两阶段人群均选择了家庭养老的方式,由于自身对子女亲情归属感的强烈需求,90%以上的20岁一60岁的被调查者希望在家养老;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与子女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而入住养老机构,这再次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应以此为基础,拓宽老年人生活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三、解决康庄村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家庭养老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为家庭养老提供物质基础。家庭养老必须以一定经济条件为基础,要充分发挥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提升其内在价值。一方面,乡镇政府及村两委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充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康庄村应充分利用紧邻保定市,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鼓励劳动力向市区流动,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预测预报体系,减少盲目性,疏通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同时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和市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高收入。
其次,加强道德教化,为家庭养老提供道德支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大对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形成养老敬老的良好会风气,有利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村两委可以定期组织先进评选活动,对那些优秀出色的养老典型及和谐相处家庭给予精神道义上的支持和表扬,并且给予物质奖励或帮助,以调动人们养老的积极性,为家庭养老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石。
2.充分发挥村两委职能,发展社区公益养老
村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等问题。当前康庄村社区养老缺失,并且没有建立专门的老年文娱活动及场地,致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高,严重影响了整体生活质量。康庄村应充分利用村落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多种式的敬老爱老活动,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身边无子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医疗疾病护理等服务,从而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同时村两委应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抓住机遇积极筹集资金,建立专门的老年文娱活动中心,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3.加强养老保险宣传.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康庄村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不够并没有建立运行机制,多数被调查者对农村养老保险不了解,当问及“是否了解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时”,95%以上的农民持否定态度。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尤其是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不利于社会养老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对社会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相关政策,了解其优越性;同时应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保障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