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支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0: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支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国内外对于农民消费支出问题研究有很多,本文主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他们研究成果的理论借鉴为农民消费支出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农民收入调查结果,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对农民消费支出问题做一个探讨,把不同收入类型的农民对应不同的需求层次。
关键词 农民 消费支出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本研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居民不同收入层次,对辽宁省部分农民的收入消费支出情况做了入户调查,并设计了入户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中,在农户抽样上考虑尽可能覆盖全面不同收入的农户。本研究在辽宁省共调查300个农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96.7%。通过对300户农户的调查中把家庭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四个部分,不同收入的农户对消费支出的理解不同,需求层次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等,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等。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现在社会中大多数农民在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吃的饱穿得暖,生活和谐是人们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在调查过程中,不同收入的农民对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差异表现不明显。社交需求包括友情、交情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收入四个部分对这个层次需求程度不同,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社交活动相对频繁,而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户相对社交活动较少,这些社交活动中涉及的消费支出包括休闲娱乐、人情往来等。总体而言,不同家庭收入农户在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中表现出的消费支出差异不是很明显,因为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仍较为狭窄,这三个层次的消费需求都是生活最基本的消费支出方面,所以为了做进一步研究,我们要继续分析其它两个需求层次。
尊重需求包括有能力、有信心的个人尊重,也包括有地位,有自信,收到别人的尊重。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家庭收入越多的农户在尊重需求方面表现的越明显,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在分配消费支出时帮助其他农户一起致富,或者购买私家车,修建更好的房屋,担任领导干部等,这类农户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收入相对较少的其它三类农户更多的消费支出表现在购买食品,家庭设备,储蓄等,其中家庭收入在5-10万元的农户倾向于追求更多的尊重,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四个部分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户中,表现差异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例如收入多的农户会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其它三个部分农户共同发展,各自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农村居民中这个观点同样适用。
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层次需求,为了引导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居民对层次需求的理解。
首先,通过政府公益性培训,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加深农村居民对需求层次的理解,让农村居民不但得到尊重需求,更要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企业研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让农村居民获得更多可以支配的现金收入,在消费支出过程中慢慢的从低层次的需求向高层次的需求迈进。
篇2
论文关键词:非基本生活消费,ELES模型,贡献率,自适应预期模型
问题的提出[①]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8年按支出法计算,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8473.1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最终消费支出为7759.33亿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消费支出2011.2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48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1%(居民消费
图1 河南省消费不足的逻辑推理
率),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实证研究,政府消费率一般维持在11.9%—15.0%之间,河南省政府消费率符合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箭头 1),但是居民消费率却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大于60%的水平论文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37.46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6.7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据初步统计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自1996年已进入小康层次,消费方式已经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基生活消费已经基本稳定且弹性较低(箭头2),所以非基本生活消费低是才是问题的根源(如图1)。
一、基于非基本生活消费模型分析
1、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概念及界定
生活消费按满足人们需要的顺序,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非基本生活消费,基本生活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消费。非基本生活消费则是基本生活消费的对称,是超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一般而言项目管理论文,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消费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非基本生活消费。本文参考了《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的合理词义解释部分,并对非基本生活消费做了一定的延伸和补充论文服务。非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满足人们维持和延续其生命的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用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发挥其体力、智力以及为使生活舒适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称。生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用CE(consumption expenditures)、BLC(basic living consumption)、NBLC(non-basic living consumption)表示。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下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构建
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的ELES模型需求函数[②]:
参数是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
对模型的进行变形:
令V=;a=;b=
对方程式进行回归可得a*和b*,进一步可求出:
3、非基本生活消费的计量分析
模型采用1993—2008按收入水平分组的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为了修正和避免数据出现异方差,本文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法对方程参数进行回归估计项目管理论文,权重W=resid^(-2)。显著水平选取为0.05。t(d)是β*i的t观测值,R2为方程的可决系数论文服务。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WLS回归结果如下[③]:
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8.6320 R2=1.000000 D-W=2.276046 F=358360.2
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64 R2=0.999890 D-W=2.310967 F=988.8286
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77045 R2=1.000000D-W=1.776125 F=3572.506
200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019.675R2=1.000000 D-W=1.427389 F=4079087.
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39.4272R2=1.000000D-W=1.674908 F=57325.39
200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128.6925R2=0.999795D-W=1.609279 F=16561.75
200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80.7875R2=0.999991D-W=1.718861 F=32684.13
2001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75.2843R2=0.999999D-W=1.181300 F=30724.59
200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0.37496R2=0.999990D-W=1.323353 F=922.6385
199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45.2760 R2=1.000000 D-W=2.680368 F=198270.7
199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33.6603R2=0.999997D-W=1.623019 F=17865.07
199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41.95878R2=0.999954D-W=1.505179 F=1760.539
199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99.82376R2=0.999999 D-W=1.794003 F=9964.783
199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196.196R2=1.000000D-W=1.504203 F=1430885.
199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403R2=0.999990D-W=2.396234 F=20891.89
199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2.16312R2=0.999993D-W=2.142866 F=1777.729
199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202.8902R2=0.999990 D-W=1.223436 F=41164.42
汇总回归方程估计结果,通过Excel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表1 1993-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类别
年份
CE
a*
b*(β*i)
BLCi(BLC)
NBLC
2008
8837.46
1475.782
0.562177
3370.727
5466.733
2007
7826.72
1268.192
0.593939
3123.156
4703.564
2006
6685.18
1603.482
0.511453
3282.145
3403.035
2005
6038.02
1209.152
0.541007
2634.358
3403.662
2004
5294.19
1197.215
0.522404
2506.753
2787.437
2003
4941.60
955.1838
0.562634
2183.946
2757.654
2002
4504.68
1417.536
0.480717
2729.795
1774.885
2001
4110.17
676.3441
0.651922
1943.082
2167.088
2000
3830.71
814.1469
0.633153
2219.309
1611.401
1999
3497.53
745.6160
0.607170
1898.063
1599.467
1998
3415.65
882.5848
0.605248
2235.796
1179.854
1997
3378.02
590.5870
0.681768
1855.838
1522.182
1996
3009.35
596.1219
0.635379
1634.908
1374.442
1995
2673.95
622.2854
0.615177
1617.069
1056.881
1994
2155.15
359.2111
0.684511
1138.585
1016.565
1993
1609.26
393.4778
0.608181
1004.234
605.0264
1992
1342.58
260.5322
0.674353
800.0448
542.5352
数据来源:1994-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二、基本生活消费与非基本生活消费图示分析
1、量的图示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1992年仅为1342.58元,在2008年达到8837.46元,基本生活消费自1992年的人均800.0448元变化到2008年的人均3370.727元,非基本生活消费也从1992年人均542.5352
图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基本生活消费与非基本生活消费比较
元增加至2008年的人均5466.733元。如图2所示,我们不难发现,基本生活消费的变化趋势比较缓慢,而非基本生活消费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其中,2001年非基本生活消费在首次超过基本生活消费,虽然在2002年有所下降项目管理论文,但是在2003年非基本生活消费又超过基本生活消费,并逐渐扩大差距,截至2008年非基本生活消费已超出基本生活消费2096.006元。
2、增量投向与拉动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量(CE)明显呈倒“U”型,从1993年的人均266.68元降低至1998年的37.63元,随后逐步上升,其中,近两年的人居民消费支出增量明显,2007年为人均1141.54元,2008年为人均1010.74元。基本生活消费增量(BLC)的波动不明显,在九十年代前期逐步降低,随后又逐步上升到1993年的水平项目管理论文,维持在人均200元左右,增量投向比和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基本生活费已趋于稳定。与基本生活消费增量不同,非基本生活消费(NBLC)波动比较明显,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说明非基本生活消费受外界影响较大,也是拉动增量增长的主力论文服务。增量投向比与贡献率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非基本生活消费增量投向比从1993年的0.23433上升至2008年0.75506,期间虽然起伏较大,但是趋势比较明显,贡献率也从1993年的4.7的百分点扩大至2008年9.8个百分点。分析的结果(表2)表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拉动潜力比基本生活消费大。
表2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量投向与贡献率比单位:元、%
年份项目
CE
BLC
NBLC
增量投向比
贡献率
BLC/CE
NBLC/CE
CR1
CR2
1993
266.68
204.1892
62.4912
0.765671
0.23433
0.152087
0.046545606
1994
545.89
134.351
411.5386
0.246114
0.753886
0.083486
0.255731578
1995
518.8
478.484
40.316
0.92229
0.07771
0.222019
0.018706819
1996
335.4
17.839
317.561
0.053187
0.946813
0.006671
0.118761009
1997
368.67
220.93
147.74
0.599262
0.400738
0.073415
0.049093658
1998
37.63
379.958
-342.328
10.09721
-9.09721
0.112479
-0.10133984
1999
81.88
-337.733
419.613
-4.12473
5.124731
-0.09888
0.122850116
2000
333.18
321.246
11.934
0.964182
0.035818
0.091849
0.003412122
2001
279.46
-276.227
555.687
-0.98843
1.988431
-0.07211
0.145061098
2002
394.51
786.713
-392.203
1.994152
-0.99415
0.191406
-0.09542257
2003
436.92
-545.849
982.769
-1.24931
2.249311
-0.12117
0.218166218
2004
352.59
322.807
29.783
0.915531
0.084469
0.065324
0.006026995
2005
743.83
127.605
616.225
0.171551
0.828449
0.024103
0.116396465
2006
647.16
647.787
-0.627
1.000969
-0.00097
0.107285
-0.00010384
2007
1141.54
-158.989
1300.529
-0.13928
1.139276
-0.02378
0.194539115
2008
1010.74
247.571
763.169
0.24494
0.75506
0.031632
0.097508152
注:CR1、CR2代表基本生活消费、非基本生活消费对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贡献率。CR1=g*BLC/CE项目管理论文,CR2= g*NBLC/CE,其中g=(CEt-CEt-1)/ CEt-1
三、预期收入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分析
1、预期收入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构建
建立预期收入与非基本生活消费模型需要对预期收入的形成机制做出某种假定,本文主要采用自适应预期模型,假定消费主体对收入的预期是通过一种简单的学习过程而形成的,其机理是,消费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作预期收入时所犯的错误的程度,来修正他们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收入,用数学式表示就是:
Yt*=Yt-1*+λ(Yt—Yt-1*),其中Y*为预期收入,λ为适应系数,0≤ λ≤1项目管理论文,模型的推导过程为:
NBLCt=??+??Yt*+??t………………………………(1)
将变形后的收入自适应过程代入(1)式:NBLCt=??+??[λYt*+(1—λ) Yt-1*]………………………(2)
将(1)—(2)×(1-λ),整理得:NBLCt=λ??+λ??Yt+(1—λ) NBLCt-1+[??t—(1—λ) ??t-1] ………………(3)
令a=λ??,b0=λ??,b1=(1—λ),ut=[??t—(1—λ) ??t-1] ………………………………(4)
模型可以变形为:NBLCt=a+ b0Yt+ b1 NBLCt-1+ut t………………………………(5)
对(4)式一阶自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可以得到a、 b0、 b1的估计值,代入(4)式可求出模型估计值。
2、预期收入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实证分析
1)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得出以下回归结果[④]:
表3 自适应预期模型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05.7075
128.1870
-3.164967
0.0075
Y
0.607486
0.090002
6.749687
0.0000
NBLC(-1)
-0.538431
0.253073
-2.127573
0.0531
R-squared
0.978529
Mean dependent var
2276.867
Adjusted R-squared
0.975226
S.D. dependent var
1383.685
S.E. of regression
217.78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77229
Sum squared resid
616618.6
Schwarz criterion
13.91715
Log likelihood
-107.1784
F-statistic
296.2347
Durbin-Watson stat
1.97388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2)模型检验
德宾h检验:
通过excel软件计算,Var(b1*)= 0.221790948,回归结果中D-W=1.973887
= 0.059412
因此接受原假设??=0,说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统计推断检验:
由表3数据可得可决系数R2=0.97852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5226,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论文服务。由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t(b0*)=6.749687项目管理论文,t(b1*)=-2.127573,prob(b0*)=0.00000
3)预期收入与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方程
NBLC=-263.7151+0.39487Y*
从式中我们知道,预期收入对非基本消费有显著影响,当预期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有0.39487元用于非基本生活消费。
四、政策建议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已达到富裕层次,通过基本消费与非基本消费支出的趋势描述以及各自的增量投向与拉动分析,可知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已经趋于稳定,非基本生活消费是扩大消费居民消费的关键,从回归的结果看,预期收入对非基本生活消费有显著影响,所以增加和稳定城镇居民预期收入是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黄心田,易法海.湖北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趋势分析[J] 统计与决策,1999(02)
[2]黄雅丽,吴彤.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J].消费经济,1999(04)
篇3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人口曲靖教师人群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而当今的消费已经不是局限在为需要而消费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消费作为体育经济系统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1]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体育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一定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前提,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还是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体育人口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进行资料收集,查阅有关体育消费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中的体育人口发放问卷48份,收回46份,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4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体育消费的原因分析
1.余暇时间:在46位教师体育人口中认为余暇时间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3.5﹪,接近半数。余暇时间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体育活动时间少将导致参加体育消费方面的时间减少,对各种体育消费的需求量也就下降。
篇4
近日,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小学生“轻负高质”的调查报告中对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作了量化:对照成人的工作时间,小学生的学习相当于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初中生每天“工作”11小时,高中生每天“工作”12.5小时;而且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酣,顶着压力,奋力拼搏。
8成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苗苗科学社的同学们在“多元智能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主题研讨会上阐述了他们一年来对饮料危害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成学生只喝饮料,不喝学校的白开水。据了解,该社成立于2009年,下设“环保与科学”、“生活与科学”、“知识与科学”、“习惯与科学”四个工作站。
103所
2012年12月24日,“百所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首批签约的北大、清华等103所高校免费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其中既包括专业性课程资源,也有大众化学习资源。
44%
从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中发现,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平均金额为1370元,占家庭总支出的44%。从用于孩子消费支出额上来看,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消费支出额度也随之增加,大学阶段消费支出额度最高。从教育消费支出比例上来看,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尤其在高中阶段,教育支出比例增幅最为明显。
声音
学在民间,教育因你而改变!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虎妈狼爸”的教育,绿领巾、红校服等“色彩缤纷”的教育,令举国震惊的校车悲剧,是2011年刻画出强烈年代特征的重大事态。但身边越来越多自下而上的、局部的、个体的、非制度化、非主流模式的自主创新正在出现,故倡导每一个力量应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
正确的分配应该是爷爷和奶奶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间,平平自己一间。如果家里房间不够,平平也应该和爸妈一间。
――人教版小学课文《平平搭积木》中的房间分配方案是:爷爷和他的书一问,奶奶和平平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问。家长认为描述有导向错误,不符合现代伦理。
盛怒发微博等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酒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1月2日下午开始在微博上炮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认为顾秉林涉嫌贪贿行为,并与一个叫“波士顿设计院”的机构有不正当合作关系。但一天以后,尹稚又发微博称,一天前的“大义举报”不过是一席“酒话”。
在量子物理这个领域,智力没有太大的差别,成功与否就看耐心。有耐心就不怕失败,失败可以再来一次,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愉快的。
――2011年当选中科院最年轻院士的潘建伟认为成功=兴趣+耐心+幸运。他曾为一实验耗费4年,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其科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实验论文。
篇5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 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 (1)
(0.002)(8.237)(2.469)
R2=0.873 D.W.=1.212 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 (2)
(1.095)(40.793)(3.908)
R2=0.997 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篇6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重庆直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较大比重,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将极大地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一、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西部大开发和鼓励农业政策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1998-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33.41亿元增至581.91亿元,提高74.53%;人均生活消费从1417.08元上升至2008年的2884.92元,年平均增长7.3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但与重庆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滞后,在消费层次上相差两个等级。2008年重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8%,而消费总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的20.9%,农村消费明显乏力。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缓慢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仅远远低于重庆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见表1)。重庆农村与全国农村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1.26:1下降至2008年的0.79:1(全国人均为1);与重庆城镇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0.29:1进一步下降为2008年的0.24:1(城镇人均为1),农村人均消费还不及城镇的1/4,而这种显著落后的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就是与西部省份相比,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居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五省之后,也处于较落后水平。
表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全国农村居民
重庆城镇居民
重庆农村居民
1998
1128.16
4894.54
1417.08
1999
1144.61
5352.44
1388.64
2000
1284.74
5475.17
1395.53
2001
1364.08
5765.07
1475.16
2002
1541.83
6360.2
1497.72
2003
1656.32
7118.06
1583.31
2004
1842.75
7973.05
1853.94
2005
2231.14
8623.29
2142.12
2006
2533.91
9398.69
2205.21
2007
2970.65
9890.31
2526.7
2008
3660.68
篇7
摘 要 为了说明我国武汉市居民家庭收支结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本文采用《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和十一运会上武汉代表队所取得的成绩及积分进行建模。
关键词 收支结构 全民健身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选取是以武汉代表队在十一运会上的积分,并将其与武汉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建模。分析城镇居民收支结构对十一运会积分的影响,从而也可以得知城镇居民收支结构对群众体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发展群众体育。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上武汉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指标、支出状况指标;十一运会各个武汉代表队的积分(以下简称十一运会积分)为研究对象,共计13项指标。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经济与群众体育方面的资料,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使本论文有充足的资料保障。并从《武汉市统计年鉴2010》、《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网站上获取各主要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2.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为了找出城镇居民收支结构方面各个指标与十一运会积分的关系,了解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居民收入结构与十一运会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
1.城镇居民纯收入与十一运会积分。根据统计年鉴上定义:城镇居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由表我们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十一运会积分与当地的工资性收入(r=0.659,p=0.000)、家庭经营性收入(r=0.248,p=0.178)、财产性收入(r=0.560,p=0.001)、转移性收入(r=0.485,p=0.006),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十一运会积分不呈显著性(p=0.178>0.005)。2010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虽然有上升趋势,但是在居民纯收入增加中的作用不明显。2006年城镇居民年纯收入为2936.40元,但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却只有192.15元。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收入较低,政府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投入过低,导致居民转移性收入低。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十一运会积分。据调查可知,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所有的消费支出指标均与十一运会积分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
(二)回归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各指标做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多元回归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t检验,t值为0.000,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四、结论
(一)通过城镇居民收支结构与十一运会积分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对十一运会积分影响最大是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其次分别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由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城镇居民的纯收入贡献很小,所以他对群众体育的贡献也不明显(p>0.05);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所有的消费支出与十一运会积分有相关显著性(p
(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除了受经济发展制约外,还受到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武汉地区。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受城镇居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经济的发展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最大的因素。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主要体现在地区、城乡等方面。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就是地区、城乡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级课题。项目编号:2010101。
参考文献:
[1] 李莉,柏慧萍.新城镇居民建设中城镇居民体育的制约性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2] 200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05.
[3] 任丽丽.中国城镇居民不同年度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7-8).
篇8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 流通业 消费 动态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经济都得到了一定发展。消费市场必然涉及商品流通,而流通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无疑是引导消费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我国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流通业增长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十”明确指出,流通发展能够实现消费、引导消费和创造消费,要把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现阶段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部分地区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贯彻落实“十”精神,不断推进流通业转型升级。
学者们采用不同方法实证检验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如李骏阳、包伟、夏禹铖(2011)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检验了我国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丁凡凡(2012)则运用协整、因果检验、回归分析等一系列计量方法检验了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但纵观研究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以流通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固定为前提,能够分析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动态影响的文献非常罕见。本文实证分析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同时,考虑到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故分城镇和农村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为了定量研究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本文采用Akaike在1976年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状态空间模型属于动态时域模型,是一类将隐含的时间作为自变量的计量模型,它多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的估计和预测。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参数方程,分别为量测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和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设yt表示含有k个变量的k维向量,该变量向量与m维的状态向量αt存在相关性,该状态空间模型可写为:
(1)
其中,第一个方程为量测方程,第二个方程为状态方程,Zt表示k×m阶的量测矩阵,Wt表示m×m阶的状态转移矩阵,dt和ct分别为k×1和m×1向量,Rt表示m×g阶矩阵,ut和εt分别为k维和g维的误差向量,而且两个误差向量互不相关。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原理,两个误差向量应满足如下关系:
(2)
其中,Ht和Qt分别为两个误差向量ut和εt的协方差矩阵。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等式右边除误差向量和状态向量外的所有矩阵或向量,以及两个误差向量的协方差矩阵统称为非随机的系统矩阵,这些矩阵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因此矩阵也可预先确定。
以式(1)为框架,可以将线性的固定参数模型扩展为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yt = xtβt + zt γ+ ut (3)
其中,βt表示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系数向量,反映解释变量xt对被解释变量yt影响的动态性,γ为固定参数变量。假设变系数向量βt的变化满足一阶向量自相关过程,即有:
βt = φ βt-1 + εt (4)
式(4)也称为AR(1)模型。其中,φ为自回归参数向量的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原理,式(3)、式(4)的两个误差向量应满足如下关系:
(5)
对于式(4)而言,由于参数向量βt为不可观测向量,因此需借助可观测向量yt 和xt进行估计。具体地,可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估计。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1996-2011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城镇和农村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对各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作如下说明:
1.被解释变量:消费水平。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作为消费水平的指标,其中,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城镇层面的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7-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作为农村层面的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7-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解释变量:流通业发展水平。以往有部分学者仅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冉净斐,2008),这样的选择存在其合理性,因为它是流通经济规模的总体反映。但是,仅以此作为流通业发展水平来检验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影响,显得较为片面,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侧重反映商品市场交易方面,而忽视了流通业生产的行为过程。流通业作为一类综合性生产服务业,其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经济。本文在保留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个变量的基础上,参考李俊阳(2011)等的研究,以C-D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引入流通业劳动要素和流通业资本要素两个变量,分别反映流通业的组织规模和发展环境。其中,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采用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且由于城镇消费零售规模远高于农村,故直接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指标。
在选取流通业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指标时,首先对流通业进行界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大行业综合作为流通产业体系。城镇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表示,农村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乡村就业人数表示,城镇和农村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2005年之前没有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两大行业的具体数据,而分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本文以这两大行业的数据之和作为流通业数据。城镇流通业资本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示,农村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示,城镇和农村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控制变量:收入水平。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是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采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名义消费水平往往不能真实反映消费水准,因此有必要根据价格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同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居民收入水平也都需要根据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按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调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按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按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表示。由于难以具体获取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故对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所有价格指数的数据来自199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城镇层面
1.模型设定。根据前述状态空间模型理论,设定本文的计量模型如下:
量测方程:
ln CONt = β ln INCt + α1,t ln SELt +α2,t ln Lt +α3,t ln Kt + ut
状态方程:
α1,t=α1,t-1+ε1,t
α2,t=α2,t-1 +ε2,t (6)
α3,t=α3,t-1+ε3,t
其中,下标t表示年份,CONt表示t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SELt表示t年社会消费零售额,Lt 表示t年流通业从业人员数,Kt 表示t年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INCt表示t年居民人均收入。β0、β1均为固定参数,α1,t、α2,t、α3,t均为时变参数。ut为量测方程的误差项,ε1,t、ε2,t、ε3,t分别为三个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2.实证结果及分析。城镇层面相关变量的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式(6),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城镇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α1,t = α1,t-1,α2,t = α2,t-1,α3,t = α3,t-1 (7)
其中,α1,t、α2,t、α3,t的最终状态估计值分别为0.033、0.039和0.068。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见该回归结果是比较稳健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流通业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影响,根据式(7)的回归结果,给出时变参数α1,t、α2,t、α3,t的变化情况,具体如图1、图2、图3所示。
根据式(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系数为0.885,且在1%的水平显著,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提高0.885%,这与以往大量研究得到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水平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非常类似。由图1可知,1996-2011年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波动特征,且这种波动基本表现在1996-2004年期间,2004年以后该弹性系数呈平稳增加,但增幅很小。在1996-1999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消费增长的初步加速期,随着“九五计划”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内市场消费水平明显提升。而消费市场的崛起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由于流通业的发展促进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断扩张,因而能进一步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但是,1999-2001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显著降低趋势,原因很可能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滞后性影响阻碍了我国城镇消费零售的快速增长,进而影响了城镇消费零售市场扩张对城镇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在2001-2004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N”型波动特征,原因可能是这段期间我国消费零售市场在新一轮改革中不断调整。2004年以后,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基本稳定,表明城镇消费零售市场已不断成熟,对城镇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基本稳定下来。图4描绘了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贡献率计算公式为:δ = α1,t×100×(SELt/ SELt-1 - 1),其中,δ为贡献率,SELt为t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α1,t为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从中可以发现,整个样本期间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与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由图2可知,我国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正婉转式地提高。但是,从图4也可以发现,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并没有出现类似变化,在2007年以前基本呈零点附近波动趋势,原因可能在于城镇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从表1的数据也可以看出,1996-2006年从业人员规模不断缩小。由图3可知,我国城镇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两端平缓中间波动”的趋势。尤其是在1996-1999年期间,城镇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趋于零,原因可能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流通业投资重视度不够,以致流通业投资对象较为单一,投资效率低下。但1999-2005年期间该弹性系数的波动很大,原因可能是政策的调整使得流通业投资不断提高,但由于流通业自身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环境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致使其投资效率发挥不稳定。
(二)农村层面
根据式(6),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城镇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α1,t = α1,t-1,α2,t = α2,t-1,α3,t = α3,t-1 (8)
其中,α1,t、α2,t、α3,t的最终状态估计值分别为0.299、0.038和0.059。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均有较显著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流通业各个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影响,根据式(8)的回归结果,给出时变参数α’1,t、α’2,t、α’3,t的变化情况,具体如图5、图6、图7所示。
根据式(8)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提高0.718%。由图5可知,农村消费零售规模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存在明显波动特征,尤其表现在1996-2006年期间,在2006年以后该弹性系数基本趋稳。在1999年和2002年该系数均达到波峰,这与城镇的情况基本类似。由图6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先波动后趋稳”的特征,在2002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波峰和波谷。2005年以后,该系数基本稳定,表明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趋稳。由图7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U型”变化,且在2007年以后,该系数基本趋稳,表明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趋于稳定。综合观察城镇和农村该系数的变化特征可知,两者均于2007年以后趋于平稳,表明我国流通业资本环境改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城乡基本保持同步。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框架,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综合实证结果得到结论如下: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发展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均存在时变特征;城镇、农村消费零售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均存在明显波动,且波动特征类似;城镇、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城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村为中间波动两端持稳;城镇和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同时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2.丁凡凡.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Mats V.Subspace-based state-space system identification[J].circuits systems signal. Processing,2002,21(1)
篇9
国民经济相关论文范文一: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摘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中国;国民经济
前言: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姜巍浙江大学2003-11-15
2、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包学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15
国民经济相关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此外,近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部门缺乏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现在核算的方法单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为缺乏年度财务统计,推算系数使用时间过长。针对流入流出核算等长期估算和推算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核算人员应该考虑国家各个部门的实际核算状况,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国民经济各个系统的不同,核算实际状况的差异,自上而下的提出相关的要求。当地的长驻单位要向统计部门提供相关的统计报表与财务指标,解决上级部门的资料供应问题。此外,加强完善服务业的统计工作,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中出现的难题。服务业市场增加值核算分为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非市场产出三个部分。关于市场产出,如金融保险产业,应该建立起它的财务指标统计制度。对于自给性产出和非市场产出,要积极的研究改善统计工作的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搜集方式,让数据更好的反映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篇10
何谓政府成本?我国管理学家何翔舟教授提出政府成本理论时给出的概念界定是:政府成本是政府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及其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这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费用开支和负担是可以通过政府的优化决策和行政管理行为加以适当控制的。我国学界在政府成本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出现了一批很有深度、很有分量并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价值的成果。其中,何翔舟教授在2001年第7期《中国行政管理》发表了《论政府成本》(《新华文摘》曾全文转载)一文,初步建立了政府成本理论,此后他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的“政府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成本问题实证研究”,并先后在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行政成本及其治理》、《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等研究论文,出版了《政府管理半径及其成本的研究》、《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问题研究》、《政府成本论》(合著)。此外,郭正平在当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地方政府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实务》,贺新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重塑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等等,都是近年来研究政府成本的重要成果。在此前后,一批学者包括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政府公务员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政府管理成本问题,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一些重要问题,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是从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以及和谐社会角度考虑的政府成本。如何翔舟教授认为,政府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可以通过政府的优化决策和行政管理行为加以适当控制,并从政府组织与管理社会的基本职能、政府“生产”与政府成本的转嫁、控制政府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樊刚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认为政府成本决定区域竞争力,并把政府效率、服务水平等与政府成本联系起来分析。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多数学者认同上述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是从政府行政支出的角度认识政府成本的。他们认为,政府所要关心的是自身在行政活动中的物质损耗情况,通过对自身组织的约束或自律,规范自己的收支。这样,政府成本就是政府最终消费支出的大小,研究政府成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用会计方法、审计方法来规范行政管理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