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20: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篇1

摘 要 高中生是城市居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无收入,却是家庭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普通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目前抚顺市普通高中生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合理化建议,为我市高中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 抚顺市 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个人消费。而狭义的体育消费则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它包括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购买运动器材从事体育活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抚顺市第一、二中学、抚顺市第十、十二中学、抚顺市第五、六中学、抚顺市钢厂子弟中学、抚顺市第一、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和抚顺市女子现代服务学校的540名在籍学生,其中男生276人,女生264人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论文等共计10余篇,并进行参考。

2.访谈法:笔者走访了从事高中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部分体育消费场所的有关管理人员,了解高中生体育消费的状况。

3.问卷调查法:问卷经过严格设计,并经指导教师审查后使用。本课题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1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在对消费水平进行统计处理时主要采用常规百分比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

本文通过对抚顺市高中生在体育消费金额展开调查,体育消费金额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体育消费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540份有效问卷中,每年度的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为608.56元。详细情况见表1、表2。

表1 2013年体育消费金额、人数及所占比例

体育消费金额 人数 所占比例

1000元以上 58人 11.62%

750元~999元 89人 17.8%

500元~749元 172人 34.24%

250元~499元 158人 31.52%

0元~249元 24人 4.82%

表2 2012年体育消费金额、人数及所占比例

体育消费金额 人数 所占比例

1000元以上 30 7.5%

700元~999元 58 14.6%

550元~699元 137 34.4%

300元~550元 113 28.3%

0元~299元 61 15.2%

此次调查的每项数据均高于往年,说明了我市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另外,本次调查显示,在有效调查的501人当中,年度需要的各种生活消费支出总额平均为12423.14元,年度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与之相比,仅占4.89%。今年的调查显示,体育消费金额为0元~249元所占的比例仅为4.82%,体育消费金额为250元~499元学生所占的比例为31.52%。体育消费金额为500元~749元学生所占的比例为34.2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体育消费金额集中在250元~749元。说明现在抚顺市高中生对体育消费的意识处于萌芽阶段,相对去年的调查有明显提高。这样的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为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费用的30%~40%。当今美国人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因此,我们大体上还应该认为,抚顺市高中生在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上还是相对较低的,但同时也说明了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

图1 体育消费类型

(二)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1.体育价值观念对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我国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双休日也很少到校外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一般在学校参加自习或参加教师有组织的补习,学生的减负落不到实处,从而造成较少有余暇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活动。高中生群体在整体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意识上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许多相关资料均表明,他们体育消费意识取决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认为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是导致其体育消费动机,发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基础因素。因为一个对体育的价值毫无认识的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将较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向体育,进行体育消费的。

2.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

表3 男女生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男 5.4% 10.7% 24.6% 32.1% 27.2%

女 29.1% 21.4% 30.5% 14.6% 4.4%

表4 不同年级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高一 9.9% 14.1% 16.4% 24.2% 35.4%

高二 5.6% 21.4% 26.3% 21.1% 25.6%

高三 4.9% 31.2% 28.7% 19.8% 15.4%

表5 不同类型高中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普通高中 8.9% 12.6% 18.9% 27.3% 32.3%

重点高中 15.4% 38.6% 18.3% 11.9% 15.8%

调查统计显示,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男生在整体的消费金额上要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男女学生在体育思想行为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整体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动机上的差异;整体体育活动频度、内容、时间结构上的差异等等。也可以从男女性别差异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两方面来加以分析,男生更喜爱体育似乎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而女生的体育更需发挥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详细情况见表3,低年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高年级学生,这说明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升高,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的消费动机出现了不断扩大和分化的现象。另外,从一些调查结果看,低年级学生之所以比高年级学生对体育有更大的兴趣,或许与他们学习体育的直接兴趣有关。再就是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实物消费等提出了更广的要求,他们的要求更偏向于有利于高考的实物消费。详细情况见表4,普通高中学生消费水平方面要明显高于重点高中学生。重点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许多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学生升学压力相对小一些,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详细情况见表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抚顺市高中生目前每年度的平均体育消费为608.056元,年平均体育消费金额占年平均生活消费总金额的4.89%,虽然比去年水平有所提高。

2.男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女生;低年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高年级学生;重点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

(二)建议

1.应尽快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高中生负担过重有外在原因,如升学难、就业难等,也有内在原因,如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效率低、知识本身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所以要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2.组织团体活动吸引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 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应组织建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体育兴趣小组,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由体育教师或聘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引导高中生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3.培养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意识 城市高中生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城市高中生的体育消费趋势已从单纯的运动锻炼消费转向了生活方式消费。不过部分高中生在体育消费上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日趋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出版社.1999.

[3] 蔡军,等.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4).

[4] 李向.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

篇2

关键词: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创设民主课堂: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宗旨。

一、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一段文字的叙述、一幅图画的展示,还是一张图表的分析,或一个多媒体动画的播放,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舞台。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体现出由教程式向学转化,真正实现教程和学程、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民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摸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精心设计,紧扣环节,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一味地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进行创新教育,还必须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基础之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以学生普遍较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完成,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四、消除应试影响,积极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篇3

[关键词]污染海域;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精神生态;利己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2-04-11

《污染海域》是日本当代推理小说作家西村京太郎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71年。作品发表之际,日本先后发生了“水俣病”、“森永奶粉事件”、“萨利德迈安眠药事件”等多起公害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为了应对和消除这些公害事件对日本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对策,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7)、“大气污染防治令”(1968)和“噪音防治法”(1968)等一系列法规,并认定“疼痛病”、熊本与新泻的“水俣病”等为公害病。这一系列举措,为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指明了方向[1](8)。

《污染海域》讲述的是一起公害污染、公害杀人事件。小说以律师中原收到一封来自17岁自杀少女梅津由佳的来信拉开序幕。该少女----主人公梅津由佳是新太阳化工厂的一名工人,工厂位于伊豆半岛的锦浦。由佳因长时间在废气弥漫的环境中工作,患了哮喘病,痛苦至极。她认为这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请求公司补偿,可公司的回答却是:如果住院就开除。中原律师虽然能干、正直、善良,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以能赚钱的诉讼案件为先。所以,由佳的信就被搁置起来。直到某一天,中原从报纸上得知由佳从游船上投海自杀,良心受到谴责,才奔赴现场调查这起事件。在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质朴的高中教师吉川,这是一位领着一群高中生投身于家乡环保事业的教师。同时他还遇到了“公害调查团”的团长、公害“专家”----吉川的老师冬木教授等人。冬木等人出于私利、竟然无视公害事实,公然断言该地域没有污染。作者以中原出于正义,着手调查少女投海自杀事件为主线,揭示了海洋污染给民众带来的身心伤害,凸显了“利己主义”等精神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这一主题。

生态文学研究者鲁枢元曾将生态学分为“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并将梁漱溟指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人的复杂性与其提出的生态学三分法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对应。他认为:就现实的人的存在而言,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观点强调了精神生态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和研究价值。[2](146-147)论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解读,从精神生态角度对《污染海域》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该作品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积极探索,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作者生态智慧的作品。小说的题目《污染海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生态观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考。

一、 人与自然的对话

“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对自然的理解,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3](28)。早在日本古代,人与自然的对话已悄然开始。那时的人类尚未意识到自我,对自然抱有依偎和敬畏之情。随着历史的推移,特别是到了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立国思想浸着人们的心灵,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抬头。自然成了被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和平等对话关系被彻底摧毁,处于矛盾与对立之中。诚然,大自然是脆弱的,但只要不过分施压,它仍然富有弹力和韧性[4](93)。正是因为人类的施压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大自然遂对人类的胜利进行报复。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描写的正是日本战后在经济复兴、工业发展过程中破坏自然、破坏环境,导致大量公害事件发生,从而招致严重后果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四日市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工厂废水排入伊势湾,使得海水变臭,大气浑浊。仅几年光景,整座城市便黄烟弥漫,上空几百米厚度的烟雾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的重金属粉尘[5](31)。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市民在病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几年后,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痛苦而自杀[1](8)。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继50年代后又迎来了以出口急剧增长为背景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维持着世界第一的水平。70年代,石油制品的消费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农业、林业和渔业为代价的。梭罗曾经慨叹道:“感谢上帝,人类现在还飞不起来,所以还不能像蹂躏地球一样去蹂躏天空。”[4](99)但是,一百年后,梭罗的感慨不仅在美国,在大洋彼岸的东瀛也变成了现实,蓝天、大地、海洋无不充满了人类破坏的痕迹。《污染海域》就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污染海域》发表于1971年9月,正值日本四日市哮喘病患者剧增之时。小说中的锦浦海域,曾是一个海天一色的小渔港。自从这里建了化工厂以后,昔日美丽的自然、这片纯净的海域和清新的空气被化学工业吞噬殆尽,人们终日为污浊的海水和空气所困绕。片片褐色的油污漂浮在海面,臭气熏天;座座烟囱吐出的毒烟形成厚厚的天幕,令人窒息。“残缺不全的大自然,成了一首被抽调了某些更令人兴奋的乐章的交响乐,一本失去了很多章节的书。” [4](91)工业霸权摧毁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与侵占,招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冬木教授前一天还断言,锦浦海域没有污染,而遇害后被扔入大海的他,尸体上却沾满了油污。冬木的死被断定为他杀,是因为他死后,胃里灌满了伪造的干净盐水,而尸体上却沾满了海里漂浮的废油。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吉川带领着高中生“专家”,建起了“锦浦高中公害研究所”,三年如一日,奔走于山间、海边,做着亲近自然、拯救自然的努力。小镇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鲤鱼旗下,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风向;用温度计测气温,用手表记时间。手里的温度计各式各样,女学生拿的,还有可爱的人偶形温度计。鲤鱼旗也好,温度计也罢,都是他们走进深山、靠近大海、与自然对话的工具。他们用最柔和的方式感悟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最质朴的对话。

二、 人与人的对话

当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话关系也被无情摧毁。梅津由佳在与厂方交涉无果的绝望中最终投海自杀。律师中原正弘出于自责和义愤,毅然挺身投入到案件调查之中。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中原意识到公害调查和诉讼是一场困难重重的持久战。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的不同而处于相互排斥甚至尖锐对立的状态。

年轻女子自杀,通常要选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吧,可这个女孩却偏偏跳进了污浊的海水里。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对公司和县政府的讥讽,有的说是为抗议而自杀。[6](16)

——《污染海域》笔者译

主人公梅津由佳因工厂不承认自己患病是公害所致,而住院治疗又要被开除,于是绝望中走向绝路。她在投海自杀之前,曾试图与企业管理层对话,期望通过对话唤起对生命的共鸣,寻求一种生命关怀。但企业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又怎能愿意开辟对话的空间!律师中原几度去找新太阳化工厂的管理人员,甚至去找企业老板佐伯大造讨说法,希望通过对话,唤回理性,为那些控诉无门的渔民开拓可能的生存空间,但也是无果而终。

受害的渔民在对话无果的情况下,竟也采取了默许公害的态度。查明公害产生的原因,超出一般渔民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如要渔民举出因果关系的证据,实属不易;若通过科学检验方法取证,势必拖延诉讼,而且也无力承担觉得诉讼费用。而受害人若等得到赔偿后再行医治,恐怕早已处于绝境之中。这一点,从中原的叹息中也可窥见一斑。

公害审判难,且久拖不决,这是常识。证明发病和公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尤为困难。常识上认为理所当然应断定为公害病的,在诉讼审判时,这种常识却行不通。就连发生水俣病的熊本,那些行走困难,有语言障碍的患者中的一部分人,因不能完全证明患病与公害间的因果关系,而一直得不到认定。[6](49)

——《污染海域》笔者译

于是,受害的渔民为了生存,抑或为了眼前利益,只好选择了自欺欺人和欺骗他人的妥协方式。与其等待漫长的公诉,还不如在谎言的世界里实现人与人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换来企业捐赠的市立医院,换来高中的若干现代化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污染的海产品卖给不知情的市民而换来维持生计的钞票。

环境卫生部长:

近来,传言锦浦海域受到了污染,导致向京滨、关西地区出售的海产品被杀价。这是关乎我等渔民生死的问题。

锦浦海域并未受到污染。这里捕获的鱼贝类全部是新鲜的,绝对安全。恳

请县环境卫生部门向各方人士澄清事实。[6](24-25)

——《污染海域》笔者译

这是《污染海域》中“锦浦鱼会”写给环境卫生部长的一封“请愿书”。由此可见,利己主义的魔咒已经将人与人的对话推向了不可实现的境地。原为师生关系的冬木教授与高中教师吉川之间竟然展开了师生对决。受雇于新太阳化工厂的冬木,率领“调查团”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谓的公害调查,并发表了“中间报告”,向当地民众宣布该地域没有公害。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背弃了道德良知和责任。但冬木遭害前,与自己的学生吉川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是富有良知和值得庆幸的。冬木在弥留之际,终于被眼前这个领着一群天真的高中生,进行空气和海水污染检验的吉川所感动,他读完了吉川和高中生们记录的公害日志后,在最后一页写道:“惭愧。我竟然不如这些高中生。吉川君,你是对的。”[6](206)

冬木与吉川通过对话达到了生命共识。只是这种共识来得太迟,冬木在被企业利用后还是难逃被杀害的厄运。

三、人与自我的对话

人类精神生态的健康是当今自然生态健康的前提,而健康的人类精神生态需要汲取自然生态中的健康营养[7](88)。在被人类异化的自然面前,人类的精神生态也无法保持平衡,这其中包含人与自我对话的建构失衡。在工业立国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渔民变身为工人,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人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人自身原本包含精神与物质、肉体与心灵两个方面。作为完整的人,应该两者兼顾[8](11)。但现代人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往往看重物质欲望的满足,忽略了精神追求,精神受到了污染。这也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的根源之所在。

在《污染海域》中,在主人公中原由佳自杀前,人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受害者的苦痛和公害的危险。观念的改变是源于由佳之死。律师中原在赴锦浦调查公害事件的途中,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的偏颇言论,某种程度上和中原曾有过的想法不谋而合:企业进驻后,贫穷的小镇摇身变成繁华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了酒吧,有了脱衣舞剧场,就连近处的艺妓,只要招呼,都会雀跃而至。那些整日喊“公害、公害”的家伙,真是烦死人。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里有钱赚?但由佳的死令他幡然醒悟,开始自我反思,并从灵魂深处进行自我批判,进而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公害事件的调查中去。出租车司机的偏颇言论,非但未让中原动怒,反而使他深刻反思自己此前的态度和行为。

锦浦的工厂、医院均是新太阳化工厂老板佐伯大造出资建造的,整个小镇都被束缚在他的权利和金钱桎梏之下。物欲堵塞了人的心灵渠道,科技文明腐蚀了人的健康心态。在这个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小镇,人的精神空间也被侵蚀殆尽。

我作为冬木调查团的一员来到这里,但请大家不要误解,并不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公害我才来的。

我说说来到锦浦后的最初印象。这个地方充满活力,各位气色颇佳。我问了镇长,他说自从引进企业以来,镇里的收入飞速增长,道路修得好,今年内下水道也将全部铺设完毕。我也参观了漂亮的镇医院,由此理解了锦浦活力四射、各位红光满面的缘由。[6](77-78)

——《污染海域》笔者译

镇里的公害事实,一目了然。但在这位学者专家的“专业考证”下,锦浦摇身变成了一座活力四射、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现代化小镇。物质欲望的膨胀远远超过了自我精神欲求,“在自然生态系统蒙受严重损伤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在随之恶化[9](36)。”

比利时生态学教授P.迪维诺(Paul Duvigneaud)早在70年代初在他的《生态学概论》的最后一章中就正式提出了“精神污染”这一概念[10](21)。这种精神污染具体体现在自我和道德感的丧失。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自然万物中的一名思考者,在敌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是无法寻回原初意义的人的善良本性的。而三年来凭借一己之力和非凡见识,率领一群高中生,从事公害调查的高中物理教师吉川的行为,如同黑暗中的一抹曙光,让有良知的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吉川憧憬的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他与冬木的斗争,可称为“竹枪战术”,一方是由所谓专家学者指挥的调查团,配备精良,一方是高中教师率领的学生团,工具简单、粗陋;一方是直升机、发烟筒、二氧化硫自动检测装置,一方是自行车、鲤鱼旗、学校化学实验室、宣传册等。势不均力不敌、几乎赤手空拳的吉川,在几近挫败之时也没有退缩。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认为,大众幸福(the general happiness)是唯一有价值的和值得追求的东西[11](59)。“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以行动者的共同利益作为道德和行为的基础优于仅仅以行动者的个人利益作为道德和行动的基础[11](37)。”吉川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他是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并将大众幸福和大家的共同利益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而付诸行动的。人类认识自我,是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摆脱自身行为的盲目性和愚昧性,真正主宰自己。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人类才能实现与自我的对话,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结语

与自然为友,天长地久。生态文学表层上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求其深层研究意义,是探讨人与人、人与自我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于生态文学而言,也许自然环境只是外在的物态,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12](378)。所以,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深入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作品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日本社会上世纪70年代的生态环境和精神意识状态,而且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日]佐岛群巳:《学校中的环境教育》,东京:国土社,1992年。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译:《生态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4][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张庸:《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环境导报》,2003第22期。

[6][日]西村京太郎:《污染海域》,东京:德间书店,1987年。

[7]钟燕:《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一个“蓝色批评”个案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8]吴先伍:《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9]鲁枢元.《生态解困:期待一场精神革命》,《绿叶》,2007年第3期。

[1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知识与能力 桥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这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宗旨。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导学式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1. 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纸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 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民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摸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一味地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进行创新教育,还必须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基础之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以学生普遍较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完成,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四)消除应试影响,积极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之下,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注重学习任务的完成,一等二靠三要,更为严重的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金科玉律,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死读书、读死书。这种机械单调的学习方式只会加重学生左脑的负担,严重抑制潜能的开发,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消除应试影响,不断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和谐氛围。譬如若淡化分数的考评,学生则可能成为“多料”的全才。其实,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背离素质教育本身,也并不排除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看到,考试本身就具有两重属性,它既可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把另一部分学生推向厌学、辍学的边缘。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把学生的德育、智育、审美、实践等要素都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让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全都“行动”起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三、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篇5

关键词:出版 畅销书 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30-02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图书策划人金丽红曾说过:“做畅销书和研究畅销书完全是值得的,虽然畅销书做起来非常难,但是回报也相当丰厚,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这是图书市场必然的规律。”当前虽然畅销书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畅销书的概念,还存有争议。市场销售量大的书就是畅销书吗?究竟如何科学界定畅销书?要想探讨畅销书的市场运作,首先需要面对这一基本问题。

一、对畅销书概念的梳理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畅销书,国内外业界同行及专家学者等有着不同的界定。国外方面举例如下: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EB)给畅销书下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销售量超过一般情况的书”。美国《时代周刊》(Time)、《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基本上是按照销售量来决定某本书是不是畅销书。法国对畅销书的界定,不仅限于销售量,还有其他一些规定,即由评委们一起来做一个评定,然后整体评出畅销书,并且很讲究图书品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销售超过一般情况,或者销售量头等的书。”

我国畅销书的概念源自西方。对于畅销书的定义,我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根据自身实践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孙庆国:“短期内销量巨大的书”。王宏:“畅销书是指根植于已产生大众文化的现代社会,在图书的零售市场中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于短期内实现巨大销量、能够辐射整个市场,并能通过排行榜对其销量进行量化排序的各类图书”。郁建兴:“具有较大销售量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书”。高欣:“畅销书,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市场细分和读者定位,在目标读者群中实现销量的最大化。”黎波:“畅销书是指那些最大限度到达目标读者的书。”《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在一段不间断的销售过程中,持续销量达到10万册以上,通过开放、自然的市场渠道获得,并由读者自主认同、自主阅读的图书。其实质是经济、文化交融的结果。”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张文红用五个维度定义畅销书:销量(经济)维度,这是衡量畅销书最直观、最表象的衡量标准;时间维度,与其他类别图书相比,畅销书最鲜明体现“时令性”和“生命周期性”;空间维度,在空间上畅销书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某类或某本图书的代称;质量(内容)维度,畅销书制度起源不仅表明畅销书诞生机制中的“亲经济性”和“轻文化性”一面,而且从畅销书文本内容角度考查,畅销书主题内容大多呈现为“故事性”、“奇异性”、“时尚性”、“实用性”等特点,而畅销书叙事技法也以通俗易懂、亲近大众阅读习惯为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维度,畅销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图书。

上述可见,自从出版业转入市场化以来,国内外对畅销书基本上是以销售数量来界定的;国内一些学者还体现出注重“双效衡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二、畅销书的市场运作

畅销书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品创作―成品印制―营销宣传―渠道支持―信息反馈。通过卖场销售,到达终端读者群。限于篇幅,本文对于畅销书的市场运作主要论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宣传三方面。

(一)市场调研

哪些书好销,哪些书不好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首先涉及图书市场调研。畅销书的市场调研可分为策划前、策划中和上市后的调研三个阶段(高欣,2005)。

1.策划前的调研。市场走势。从市场走势中可以分析:哪类图书受欢迎但市场已趋于饱和,哪类图书有市场前景但开拓需要大的投入,哪类图书市场需要减少投入,等等。这对确定畅销书选题策划方向十分重要。

外部因素。如:国家推行某项重大政策,某种社会思潮对市场购买力引起变化,读者阅读热点的转移、消费观念的变换,社会时尚引起购买力的动机等。

读者需求。如:读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目前图书市场存在哪些需求空间。要认真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策划选题。

策划前的调研关键要与时俱进。许多畅销书的成功运作都得益于策划者与时俱进的选题思路。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学书和小说的畅销,以及后来的素质教育图书尤其是子女教育图书(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理财图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网络文学图书(如《明朝那些事儿》)等的畅销,都与所处时期读者的阅读需求密切相关。

2.策划中的调研。读者定位。主要了解畅销书选题的目标读者的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地域及欣赏兴趣、阅读水平、购买动机、购买力等。这些因素对确定图书的具体设计(如封面、版式、开本、定价)十分重要。例如,《哈利・波特》的读者主体是13~17岁的儿童少年,因为它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广受欢迎,持续畅销。

市场竞争。即要弄清所作选题有哪些竞争威胁。例如,同行在该领域的竞争实力、同类书的市场情况、图书运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等。这些调研都是必须的,有利于设计选题时的正确决策。

出版优势。确定目标市场时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和竞争,还要考虑出版社内部的优、劣势所在。要根据本社自身性质、出书特色、销售渠道的特点等确定畅销书的选题方向。

3.上市后的调研。畅销书上市后主要了解其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读者和媒体的反应、图书的策划方案有无达到预期目标、图书的宣传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些调研,不仅对现有图书制定营销策略有帮助,还可从中分析权衡策划方案的利弊得失,为今后调研积累经验。

(二)选题策划

1.畅销书运作对策划编辑的要求。畅销书的策划编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辑,而是需要对策划图书作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准确定位读者对象和选题特色,筛选作者并参与提纲的拟订,帮助和督促作者写作,还要实施图书品牌、市场宣传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策划。在畅销书的运作中,策划编辑敏锐的捕捉选题能力、高超的社会公关能力、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丽红认为,这一环节的智力投入最大,需要下功夫去挖掘和加工。

2.畅销书的策划运作有规律可循。有人说,做畅销书如同摸彩票,很大程度上是在“撞大运”。撞上了,便成就了一本(套)可以为出版社带来丰厚利润的畅销书;撞不上,只能说明客观实际难以把握,也就无能为力了。其实这是对畅销书运作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虽然畅销书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但实际上不少图书是因为先引起新闻界、公众的争论或注目而畅销的,貌似偶然,却有规律可循。以作家出版社策划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例(张胜友,2007)。最初该社策划编辑在成都的《都市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高中女生刘亦婷毕业后同时收到美国最好的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用全额奖学金邀请她去读书。而这个女孩很为难,不知去哪所大学好。她与家长、同学、老师、亲友一起商量,最后决定上哈佛大学。而且这个女孩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父母离异。策划编辑一看到这个消息,就产生了可以做畅销书的想法,马上与刘亦婷母亲联系,商讨如何做这本书。为什么要做这本书,策划编辑分析这本书的卖点和市场所在:父母离婚往往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扭曲,成绩急剧下降;刘亦婷的父母离异了,她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还健康地成长,而且成了高才生。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作。策划编辑当时同作者商量时就谈到:作为母亲,应当怎样更关爱自己的女儿;作为亲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如何;作为继父,怎样完成这个职责;作为老师,如何尽量减少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作为同学,又怎样对她进行帮助。将这些思路集中一起,就发现了市场卖点:离异的家庭会买来看,为什么人家离婚后孩子不但没受伤害,而且成长得很好;而没有离异的家庭也想看,人家怎么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作为中学生也想买来看,怎样对待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如何出国深造。可见,畅销书需要被发现,畅销规律值得探索;要下大功夫去做,绝非简单从事就能成功。

(三)营销宣传

说到宣传,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炒作并给以贬义。实际上,宣传对书而言就是一种告知和服务性的工作。金丽红认为,任何一个出版社都要把做畅销书当作课题来做,要研究;宣传是很必要的,不能当成炒作;宣传技巧也很重要。畅销的秘密在于宣传,畅销书的宣传本身也需要策划。三石说:“图书的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图书营销系统应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价格、设计、纸张、制版、印刷、渠道、运输、宣传、销售、促销、信息反馈等出版系统流程。”畅销书主要做的是营销宣传,甚至可以说营销宣传是畅销书成功的关键。比如《哈里・波特》,出版商统一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凌晨某点全世界多少个书店要卖此书,给读者先造成悬念。当然要提前10天和商、书店等签下“军令状”,必须在什么时候才能卖这本书。到那天早晨,店员们有的扮成巫师,拿着小神灯……这是一种硬性的宣传策划,却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它非常有特色。再如,作家出版社选择在2000年零点出版发行《智圣东方朔》,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就突破了之前的签售、演讲等传统方式。这些都是事先的营销宣传。还有一种事后的营销宣传,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最初没做什么宣传,后来就有报道说中关村每一个被辞退的雇员都会收到这本书,这种“后发制人”的营销手段也非常有效。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还要善于“借势”。《谁动了我的奶酪》封底上有一段话:全世界头号的、前百位的大的企业的CEO都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每个人只有一句,一目了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一个很浅显的、带有点寓意的故事,以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向人们指出应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才能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点这样一个道理(金丽红,2007)。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更要重视市场细分。畅销书往往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谁都可以看的书,谁都不会去看。韩寒《三重门》用高中生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描写高中生的生活,中学生看了后就感到很亲切、很可信,特别喜欢。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者多数为青年人,大学生尤其多。崔永元《不过如此》的女性读者居多,且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畅游海洋科普丛书(10册)”读者目标定位中学生。据说国外还有一本专门给17岁孩子办的杂志《十七岁》,发行量也非常大。其实,做畅销书注重市场细分,就是研究目标读者群体,即把读者群体加以细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

三、结语

畅销书的出版运作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发现并把握规律,建立成熟的畅销书出版运行机制,可使出版社自主出版一系列畅销书;出版社的书畅销后形成品牌,又会带动其他书的市场,从而迅速增强自身应对业界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说,畅销书既是出版社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出版社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标志。出版社要努力去做畅销书品牌,力争“在优秀的前提下畅销,在畅销的基础上优秀”,实现双效共赢。

参考文献:

1.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省略/techforum/content/476/1/262.shtml,2006.1.16

2.张胜友,梁刚建,金丽红.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中国图书评论,2007(4)

3.高欣.论我国畅销书的市场运作及其机制革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4.金丽红.关于畅销书的一点看法和做法.big5.省略,2010.

4.吕晓东.畅销书是这样打造的.新闻出版交流,2002(9)

5.刘京京.如何做好图书的策划工作.出版参考,2004(3)

6.陈颖.畅销书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4

7.张玉.畅销书何以畅销――畅销书构成要素刍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8.孙利军.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初探.国际新闻界,2009(3):94-97.

9.三石.图书――行走在营销的现场.出版广角,2003(9)

篇6

初中总算毕业了,大家呼啦啦地冲出校门,商量着聚聚,一人付70块。那几天,我常常在网上看到同学们说“今天看了某某电影”、“去某某店吃甜点”之类的话,我也留了言:“当大家看着3D电影,吃着西式快餐、甜点,一次消费上百时,陕西山区有很多孩子因为付不起一年几百块的学杂费而被迫辍学。”

去年,爸爸到陕西省西乡县采访,发现那里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他通过“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资助了一名叫婷婷的8岁小女孩。他到西安后给大学同学王平伯伯说了这件事,王平伯伯又号召了一些朋友来资助了七八个孩子。

今年年初,爸爸给婷婷家打电话才知道,婷婷18岁的大姐要上技术学校,两年需要两万多元,但她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婷婷的妈妈实在没办法,想让姐妹俩退学。爸爸赶紧号召朋友们筹了些钱,不让她们辍学。

爸爸想再多帮助一些孩子,有一天对我说,让我和王平伯伯的儿子王邦杰一起到西乡去,了解一下那些穷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募捐。爸爸妈妈一直都热心公益,我自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只是那时我正上初三,面临中考,无法成行。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准高中生”了,暑假有大把的时间。我给王邦杰打电话交流了一番,制定了一些计划,就收拾行李,出发前往陕西。

2012年7月10日,我在西安与王邦杰会合,然后换乘大巴,四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的衡琳阿姨到车站来接我们。

一、婷婷和罄馨的梦想

到达西乡的第二天(7月12日),衡琳阿姨租车带我们到峡口镇的圈腰村去看望婷婷一家。

一路上,两旁的玉米和水稻像绿毯子铺在地上,进了山,车在山坡脚下拐来拐去。他们住在山沟里,土筑的房子后面是山坡,房前是一片不大的田地,8岁的婷婷和10岁的馨馨站在门口等候我们。婷婷穿着红裙子,馨馨身着灰色马夹。到了房前,下车,婷婷的妈妈李阿姨跑出来迎接我们,让他们叫“哥哥”。

叫完“哥哥”,两个孩子就躲进了“卧室”。我和邦杰拉开帘子跟了进去,馨馨坐在床上,在一张破桌子上写作业,李阿姨不停地拉他,让他到外面去,他连头也不抬,“专心致志”地写着。李阿姨很不好意思,笑着说:“他刚才还盼着你们来J农村的孩子怕见生人,他又觉得家里不好,害羞。”她又拉了一下馨馨,小男孩却流出了眼泪。见此状况我们走了出去,让邦杰留在屋里陪着馨馨。

后来邦杰告诉我,他哪里是在写作业,眼中一直含着泪水,在作业本上一遍一遍地描着作业题目。邦杰还看到了馨馨的日记,上面写着:“我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我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吃蔬菜……我想变成孙悟空,把这里的地变成金子,分给所有的穷人们。”

婷婷带我到山坡上去看茶田,她穿着拖鞋,走得很快,不停地扇着扇子,样子极为潇洒。我跟在她后面,担心有野狗,她笑着说:“没有,我上学就走这条路。”我问婷婷,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做什么。她走了两步,突然停下,转头对我一笑,说:“想当医生!”

馨馨也慢慢和我们熟了,午饭后,他蹲在地上就着椅子写暑假作业,并让我们辅导他。我拿同样的问题问他:“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大人们在一旁笑着说“孙悟空啊”,他的脸涨红了,垂着头,靠着墙坐到了地上,咬着手指。我把他拉到院子的一处角落,小声说:“来,只告诉我!”他悄悄说:“我想当发明家。”眼中露出兴奋的光芒。

回到县城的旅馆,我们把一天中拍下的照片发到微博上,并附上解释,真实地展现出婷婷一家人的生活。我也写下了在婷婷家这一天的内容,希望能够让别人来关注他们。

二、生活在寂静世界中的梅梅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县城汽车站坐车去骆家坝镇。听说那里有很多穷孩子。

“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的何老师长期住在骆家坝镇金家岭村,何老师把我们接到他的办公室(其实那就是他的家)。这里还住着一位薛叔叔,是研究生,正在村中准备论文材料,他已经在村里一个月了,认识了不少村民,他带我们去看一些人家,手持一根细棍,走在前头开路,并提醒我们防备野狗。

我们先去了一户姓郭的人家。穿过村中最“繁华”的小巷,走在田间的路上,玉米和水稻左右包夹着我们。一条小溪流过稻田,我们踩着石头到了对岸。走上一个土坡,土坡最上面就是郭家。

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小女孩走出来。他就是郭叔叔,小女孩六岁半,叫郭冬梅,小名梅梅。他把我们领到一间低矮的土屋前,墙都是土坯做的,密密麻麻的裂缝像蜘蛛网一样。我们低头钻进屋子,坐在门口。屋里没有窗户,很黑,靠从门外射来的一点光照明。

薛叔叔曾在梅梅家住过,送了她一些做手工的书和玩具。梅梅一坐下来就开始专心地剪纸。

“梅梅,叫‘哥哥’!”郭叔叔对梅梅说。她呆呆地看着爸爸,然后很费劲地从嗓子中挤出一点声音。

“她是个聋哑孩子。”薛叔叔小声说。“啊?!”我惊讶地把目光转向了她爸爸。郭叔叔叹了口气,告诉我们,梅梅一岁半的时候得了一次病,发高烧,送到镇上医院都说没救了,后来去了县城,抢救了一个星期才醒过来,然后她就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了。

我们默默地听着。梅梅还在做手工,有些难度较大,她想让薛叔叔帮她,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我们谁也没听懂。她开始着急了,脸涨得通红,一边跺脚一边使劲地拍桌子。薛叔叔连忙接过她完成了一半的剪纸,小心地剪起来,梅梅这才渐渐平静下来,凑过头去,漂亮的眼睛专注地看着。

篇7

作为新一代青年,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具有许多优点———朝气蓬勃,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果敢利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等。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不少缺点———崇尚自我,强调客观,心态浮躁,学术不端,政治淡漠,急功近利等。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祖父辈“溺爱式”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习惯。加之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或缺,以及社会上负面信息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上课缺勤,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和高考前的冲刺学习,大学生迈入大学后有了松懈思想。不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或者不想上课就写病假、事假条逃避上课,自习时间下棋打牌、上网聊天,到交作业时则借他人作业抄袭了事。考试时则想方设法作弊,不惜“以身试法”。

2.在文体比赛中弄虚作假。

有的同学参加校园体育竞技活动时存在冒名顶替现象,参加校园文学、科技创作活动时由他人及存在其他一些弄虚作假现象。我们发现,在学校乃至自治区的竞赛中都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文学作品。这不仅违背了竞赛的宗旨,使参赛学生本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极为尴尬,而且导致了不诚信风气的日益蔓延。

3.恶意欠费。

近几年,大学生欠费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来愈严重之态势。据了解,在校生一万四千多名的内蒙古医科大学,每年学生欠费就达一千多万元。这些欠费学生中,不排除一部分申请贷款的贫困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钱不交”。他们把开学时父母带给的充足学费用于高档消费而不及时缴纳学费,只有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一再催促下,甚至直至毕业前夕才不得不补交求学期间的欠费。还有一些学生开取虚假困难证明进入贫困生数据库、伺机获取助学金。前年就有两名自称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放开一定数量的二本和三本学生可以互转相同专业时,竟然转入了高收费的三本专业。

4.拖欠贷款。

国家设立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制度,本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少数贷款学生诚信意识较差,他们相互攀比意识较强,用贷款购买智能手机、品牌电脑、高档服装等,还请客吃饭;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有的贷款学生到期不能还贷也不申请展期,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贷款数额和还款期限。

5.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医科学生实习时期,穿上白大褂,跟着老师学习实践经验。缺乏诚信的学生,在反映病人提供的病史时,马虎对待、敷衍了事、反映失实;在给病人体检时,超越范围、越位体检;还有的在跟班的时候,收取红包、吃拿回扣,帮助药商宣传;撰写毕业论文时,大段抄袭网上的文章进行加工。所有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医科学生在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6.求职时虚构简历,伪造证书。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虚构自己在校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甚至伪造荣誉证书。我们在帮助用人单位汇总求职简历时,发现在“任职情况”一栏中有多名学生填写同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或同一班级的班长,真是天下奇闻。

7.就业中随便违约。

前些年从事就业工作时,经常碰到毕业生违约情况。他们在同一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在遇到更好的用人单位时,又与之签约,根本不考虑违约的后果。只有在用人单位和学校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时,他们才瞠目结舌。这种随便违约行为,不仅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大打折扣,而且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最佳招聘时机。

二、当代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及长久存在,都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同样,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缺失,既有传统教育体制、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干扰。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多年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体制下,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似乎只有学业优秀,方可出人头地。虽然上世纪末以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但是传统观念一直在指挥着莘莘学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乃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刻意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教育。即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被放在了选修课、零星的讲座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

2.社会腐败现象的侵袭和学校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时期。在这样一个并不完善的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社会还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如一定领域内的商业欺诈,人情关系、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的学历造假、学术掺假、论文剽窃、成果注水、学问浮躁、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3.国家对失信者的约束体系不健全。

古人讲,人无信而不立。自古历来,我国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家。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权高于一切”、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极端思想的冲击下,使得一些个人和单位片面追逐部门和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利益而不择手段。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约机制尚未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在不讲诚信规则下攫取的不当利益并未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处罚力度很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判断,认为讲诚信是傻子,不讲信用又奈我何。

4.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保姆式”的越俎代庖。

当代大学生多位90后的独生子女可以说,从出生起,父母和亲人就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即便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父母,也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而要满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如此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不仅淡漠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且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有父母提供,从而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意志。以至于在上学期间庸庸碌碌、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

5.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影响。

虽然在理论上大多数人都认同诚信的重要意义和可贵价值,但在现实生活别是在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时,他们却未必愿意身体力行。数额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诱惑。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又使得他们敢于冒着被查处的危险而去伪造求职材料。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诚信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家庭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1.积极健康的品德教育不可或缺。

既然学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那么大学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责无旁贷。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宝贵品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此,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国家在各类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中,首先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已经显示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诚信作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可试行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置之中。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诚信的考核占有一定比例,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首要内容,尽快走出仅凭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误区。

2.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高校的教师一定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严谨科学对学术道德以及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坚持客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在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在这一点上,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加强。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能,他们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在导师教育中要注重诚信,这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救死扶伤、捍卫健康的神圣职业,他们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将来从业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大问题。

3.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和学校应将诚信宣传纳入宣传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微信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橱窗等宣传阵地,通过举办主题教育、讲座研讨、校园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有关诚信的正反面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都来做诚实守信的典范,坚决摈弃不诚信行为。

4.健全诚信监管机制。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首先是建立诚信档案,做好诚信记录。把学生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和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依据之一。其次是制定科学的诚信考评体系,学校和社会的信用评价体系应该相衔接、相一致。再次是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教师的学术腐败予以曝光和惩治,以此引起大学生的高度警惕,深刻认识到不诚信的严重后果,尽早悬崖勒马,防止重蹈覆辙。只有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才会使试图失信者对由此将付出的高昂成本“望而却步”。在这一点上,学校和社会均应积极作为,且在惩戒机制上相互衔接。

5.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篇8

学生整容人数上升,是什么原因催发了学生整容热?

调查显示:大学生整容70.3%为的是增强求职竞争力。他们普遍认为,良好的外形能帮助提升自信和竞争力,因为就业形势令人忧心,在相同条件下,越来越多单位把外形条件作为录用的重要标准,所以,大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决定未雨绸缪,把增强竞争力的希望寄托在整容手术上。

除了就业难的原因之外,低龄孩子自我认知偏低是选择整容的内在原因。不少孩子在校园里出现强烈的失落感,情况严重时会导致自卑,有时甚至会陷入心理误区,把所有的不如意和失败都归于容貌不出众,因此盲目整容以求表现自己。

家长的态度较以往相比,以不干涉、支持者为多

对于孩子的“美丽行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整容的社会背景变化明显,学生整容日趋理性化,尤其是家长对子女整容的支持、认同、参与率高得惊人。

几年前,要求整容的都是瞒着家长的孩子。与之相比,现在来做手术的学生大多有父母陪同。甚至有些父母比孩子更主动,主动带孩子来做整容。整容已经成为他们为孩子规划人生的一个必然项目。

很多父母对孩子整容的态度非常开明,支持孩子整容的父母中分两类:一类是父母为孩子前途着想,主动带孩子做整容。孩子做整容时态度并不坚定,反而是父母在为孩子不断打气,给予孩子最强大的支持;一类是父母以不干涉孩子意愿为主,如果孩子觉得某个部位长得不好想改变一下,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基本都不会反对。

在太原时光整形美容医院,王潜的妈妈告诉记者:“暑期给王潜做隆鼻手术是她的意愿,孩子的鼻子不够挺拔,明年高考,准备报考播音主持专业,因为自己是从事媒体工作的,深知好的外貌在入学、就业中都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现在孩子还没有感觉到社会竞争的压力,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先替孩子安排、打算。”

现在医疗水平高,小手术不会有风险,张先生对女儿的“美容行动”非常支持,他和妻子一起陪着女儿去医院做了双眼皮手术。暑期过后,孩子上高一,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崭新的面貌可以让孩子在新环境中更自信更出色,甚至可以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再说花费也不多,经济能达到,也满足了孩子的心愿。

也有大三、大四的大学高年级学生来整容,期望在求职面试时为自己加分。与有些孩子受到娱乐界明星效应的驱动,贸然要求整成“宋慧乔的嘴唇”和“赵薇的眼睛”的情况相比,这种具有人生规划性的整容,似乎显得更理性。

“孩子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做一些小手术来弥补外貌上的缺憾,是对以后发展的一种投资,外表漂亮了,也能让孩子更加自信,这是一件可以支持的事情。但是,我要让孩子懂得,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本事’比‘容貌’更加重要。”庞女士说。

整容,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家长受到当前“就业难”的压力,不得不支持孩子的美容行为。还有一部分家长则对此表示担忧,担心做手术会对孩子的健康有害。

多数企业认为,形象好的学生机会更多

本刊记者采访了位于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鹏程公司总经理。他认为,作为企业,招聘面试时对学生不可能有太深入的了解,学历和个人魅力是他们择才而用的直接标准,外表好看一点当然有利于开展工作,至少比让客户看着难受要好。

大学生整容,一方面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们重视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折射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相貌歧视’”的现实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自然是“水涨船高”,除提出学历等应聘条件外,一些企业还在乎应聘者是否漂亮,是否能喝酒,是否会应酬,以及家族人脉如何等“软件”。大学生们不得不全方位包装自己。太原理工大学一位“整容女生”谈了自己的想法:“现在的用人单位,对人相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所以,在毕业之前,自己不得不把有关‘整容’的事宜提到日程上来。”

目前,有许多行业和岗位,对于应聘者的身高和相貌,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航空公司的空姐、服务行业的接待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的行政接待、公关人员,以及学校中从事艺术类教学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仪表。

在近年来的人才招聘会上,很多单位把“相貌端正,形象气质佳”写进招聘岗位要求。“我们公司招聘职员,除去年龄和身高的规定外,还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气质。”鹏程公司总经理说。

一位知名社会学家表示,追求美丽是正常的行为,社会不应指责爱美之心。随着社会人群审美意识的提高,不满现状的大有人在,满足整容需求的行业自然会发展下去。

选手术项目、整容机构和整形医生时要慎重

想要增强自信心是孩子甘愿忍受手术之痛的一大动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借外貌的改变而重建心理层面的信心,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法。但是,自信心才是成功的前提,整容只是提高自信心的一个途径,并不是成功的绝对因素。知识和能力,才是自信心之根本。所以专家建议,不管外貌整容与否,都不能忘了进行“心理整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莉女士说:“整容满足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有助于个人树立信心。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准大学生”的整容行为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真正的美丽并不仅限于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面对忙于整容的学生,太原时光整形美容医院的专家提醒,尽管现在的家长都比较支持孩子做整容手术,也能和孩子一起理智地选择医疗机构。但以往都会有一些学生是瞒着家长自己存钱来整容,当他们得知18岁以下必须有家长签字后,就转向了不正规的整形美容机构,从而加大了手术隐患和风险。

再就是准大学生不要盲目做整形手术,正处在身体发育期的你,很多部位都没有完全“定型”,此时做整形手术很可能对身体器官的进一步发育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整容具有不可恢复性,会留下一定的烙印和创伤。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缺陷,不必急于手术。如果一定要手术,涉及骨骼改变的整容手术更要慎重。应该事先咨询整形美容专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手术前需要做一些身体检查,疤痕体质或者患有某些身体疾病的人都不适合做整容手术,而有些手术并不适合未满18岁的准大学生做,比如隆胸,一些少女尚处于发育期,从手术的安全、效果和日后可能对哺乳造成的影响看,最好不要过早隆胸;抽脂手术也不宜过早做,因为青少年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他们的肥胖是因为生活习惯和饮食问题造成的全身肥胖,而并非人们步入中年以后在小腹和腰部出现的局部肥胖。

手术最好取得家人的支持,并与医生充分沟通,表明自己的想法。要诚实告知自己的病史,医生才能凭此正确判断是否适合手术,并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选择整形美容医师时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整形外科医师主要为科研型、实力型、理论型三类。其中,实力型进入整形医院较早,经过大量手术锤炼,是整形医院的主要力量。因此选择医生不要只看头衔,不要迷信专家、教授,要注意了解临床经验。

2.重视医师的沟通能力,医患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就相关事项达成共识,是顺利完成手术的保障。重要的是能使医师客观的把握消费者的身体和气质特点,正确理解消费者对美的期望值。

3.选择外籍医师的时候,必须查看注册在所执业的《外籍来华执业行医资格证》,否则为非法行医。

篇9

但是,中国20年来什么价格上涨速度最快?大学学费用自然位列其中。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这个惊人的数字,让人不由得发问:大学既然在培养普通劳动者,为何收费那么高贵?

而对耗费巨资读完大学的学生和其家长而言,投资教育的回报正在走低。

那么,原因何在呢?

大学学费上升太快

中国的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标准。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事实上呈下降趋势,而老百姓承担教育费用的比例却在上升。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700亿元,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大大超过25%的设计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

去年,新加坡报纸报道了一名中国大学新生收到的浙江某名牌大学城市学院广告专业的收费单――

学费:(人民币)1.6万元/年;住宿费:1200元;书费:600元:卧具费:400元;体检费:100元(进校、毕业各一次);保险费:40元/年;就餐费(预先打入校园卡):115元;住宿押金:100元;军训服装费:95元;预计生活费:600元/月。总计约1.9万元。

大学应该收费,但大学并不因此就享有任意提高学费的权利。高等教育毕竟是准公共产品,不是私人产品,大学生个人固然从中受益,但国家和社会受益更大,因此大学经费应该主要以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为主,学生缴纳的学费应该适度,不应该在大学经费中占据太大比例。

但高校“贷款热”使高校收费降不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目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致为1500元至200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4年对4城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结果表明,银行贷款占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而实际取得的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论点。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

现在群众反映的“最困难的是升大学,考得起读不起”;“辛辛苦苦忙一年,不够孩子学费钱”;“一人上学,全家受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都是实情。

就业竞争过于激烈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降至2005年的72.6%。

而且,这还是一个含水分的数字。2005年12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就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高校临到毕业时,干脆直接给学生下“最后通牒”:一定要在毕业前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找个单位“签”或者“挂靠”了,然后上交学校一份,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而且档案直接打回原籍。

在2005年12月的寒风中,北京最有才华的大学生们排队等候在三环的农展馆门外,他们已经冻僵了。将于2006年毕业的3万名大学毕业生急于进入北京招聘会的大门,他们引起了交通堵塞。

在此背后,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以上,原来中国100个人中,只能有3或4个人上大学,现在100人里有20人能上大学,大学已成为所谓的“大众化教育”。

而来自中国教育部的消息,2006年大学仍继续扩招,扩招比例预计在8%左右,大学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不是好消息。

近几年,每到春夏之交,上海人力市场总会传出大学生过剩,人浮于事的说法。更有所谓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感叹,使得被视为社会宠儿的大学生,失去职场关爱的眼神。与90年代初上海崛起之始,外企抢着预约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景况,不可同日而语。

从表面看,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直接原因,“但结构性失业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劳动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失业。

调研数据显示,199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约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

专家分析,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已越来越不明显。

可以预测,未来十年间,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仍很难改善,而仅仅靠目前的手段更难奏效。建议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应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将原先每年20%的平均增幅,调低到6%-8%左右,控制大学扩招规模。除此之外,只能寄望于通过改善高教质量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因为依赖于既有的师资力量,老化的专业设置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造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相匹配。

工资起点逐年下降

现在已经很少有大学生自诩为社会精英,或者怀有精英心态,更多大学生只是想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只想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月收入千元以上就很满足,月收入六七百元也可委屈接受(这够“普通”了吧)。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连这样的普通工作都找不到,连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机会都没有。零工资就业已非新闻。

事实上,2002年以来,上海职场维持多年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就业薪资“三六九模式”(即月薪人民币3000、6000、9000元)标准就直直滑落,形成目前“二三五模式”,即大学生、硕士、博士的薪资分别是人民币2000、3000和5000元,比过去水准几乎少一半。甚至眼前不少大学本科生进入职场时起薪已降至1000元人民币。

而上海劳保局规定,建筑业农民工最低工资为635元,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工资指导价平均为1000-2000元。在学历的巨大落差之下,分属不同群体的劳动力价格竟然如此接近。

如果说经济的粗放式增长造成了民工荒的泛滥,那么中国由于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更凸显了大学生收入之低下。

1998年的高校扩招,作为刺激教育消费的手段之一,使得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但扩招和高等教育模式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伪造推荐信、抄袭论文和师资力量不足。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培养出了大批无分析和动手能力的书呆子。

上海一家民营不锈钢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曾代表公司在上海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招聘的岗位从文员到工程师,涉及到公司经营的各个领域。该公司设了两个名额的文员岗位,工资1200元,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是最容易找人的,简历已经收了20多份。”这位主管说。

现场工程师职位1个,要求本科学历。“这个很难招,工民建专业的名牌大学生都去国企,非名牌大学的对这个职位薪水要求也不低,最后很难谈拢。”这位主管叹息道。

内贸业务员招10个,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最好有工作经验,招来就要能办事的。但即使如此,大多数大中专生胜任不了此工作。

所以这家不锈钢企业尽管是行业翘楚,但这两年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要么薪酬谈不拢,要么应届生进来短期做不了事情。”

篇10

论文关键词:江西高等职业教育;SWOT态势分析;发展战略

一、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主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职业岗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江西省职业教育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质量。从2005年起,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占据着江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9年,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完成了14.25万人的招生任务,占江西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7.8%;在校生42.66万人,占江西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3.8%。[1]目前,江西省现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43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另外,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和成人高校也举办了高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职业学校,成为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SWOT分析法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他的《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在SWOT分析框架中,S指企业的优势(Strength)、W指企业的劣势(Weakness)、O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 ats)。采用SWOT框架分析,可以在结构上进行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外部机会与威胁同内部优势和劣势加以全面权衡。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反复强调:“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2]以下笔者将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通过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进而认识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发挥现有的优势,把握机会,使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在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加快了改革,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创新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双赢”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经占江西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与普通高校相比,在管理机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更为灵活、高效的优势,往往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性,针对市场化需求,大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完善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大部分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取人才聘用制度,并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2009年,江西省有166家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协议,十余家光伏企业与区市教育部门合作建立多个光伏职业教育基地,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之间的矛盾。

三、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劣势(Weakness)

(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规模与教学质量存在现实矛盾

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偏少、固定资产规模总体偏小,考虑到人口基数、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化需求,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江西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普遍面临校舍、经费、师资和生源短缺的困扰。不少高职院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无特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较落后

从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真正从事过生产实践的专业教师较少;不少院校没有较好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教师培养仍采用传统的大学师资进修方式,目标简单停留在提高学历层次上。此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繁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空间狭小,专业教师在教改和科研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实践技能提升欠缺,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仍然偏低

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江西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社会因素;既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从教育体制层面来分析,职业院校往往受制于经费约束,教学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特别是实验和实训条件差,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机会,致使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整体仍然偏低。

四、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和行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持续扩张需求,国家及江西省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职业教育极大的鼓励与扶持,给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高级技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成为稀缺人才,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确立了“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奋斗目标,确立工业化核心战略。为了实现这一关乎江西全局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数以百万计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江西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这是江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大量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进入企业后的必然要求,这也为江西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并不断加大投入

据统计,在“十一五”时期,江西省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明显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3.57%,比2006年的2.5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为实现2012年达到4%的目标,将适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另外,从2009年起,江西省用四年时间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达2亿元,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同时,为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省政府在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50个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重点专业建设群。近年来,江西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逐年增长。江西省财政年初预算时以每年增长10%的比例安排高等教育经费预算,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省政府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提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院校,推进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

五、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威胁(Threat)

(一)普通高校扩大招生的冲击

近年来,江西高校连年扩招,门槛一降再降,许多学子涌向普通高校以圆“大学梦”,2008年江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了22.57%,2010年达到25%左右。根据2011年招生计划估计,江西普通高校的扩招仍将继续,江西省内有13所高校适当增加了本科计划,比上年增长1.61%。这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产生冲击,显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还将呈减少的趋势。

(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总体偏低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较低,职业教育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教育路径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不正规、师资不强、办学软硬件条件不到位。仅受制于优质高中生源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难免会打折扣。虽然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容易,但传统的偏见和形成的路径依赖下,高分考生报职校是非常罕见的,中下游考生往往是迫于无奈才上职校。

(三)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威胁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受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社会上的“文凭热”、“人才高消费”现象仍然在有些用人单位占主导意识,这些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如有的酒店招聘司机和保安时均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盲目地抬高了人才的学历要求。这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同时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往往没有及时改变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少毕业生很可能因社会劳动力职业需求变化而失去就业机会。

六、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江西省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江西的重要途径。根据以上对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SWOT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前提下扩大教育规模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在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将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再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并成为学校确定培养模式、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产学研合作模式。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内涵,在“做强”与“做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强化质量意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规模质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发展道路,才能为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动力。

(二)加快建立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以职业工作特征为逻辑起点,不断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大纲与专业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立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新进入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拟先派到企业实习1至2年,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前的重点应落实在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轮训上,改变以往只讲学历、只讲论文的考核标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且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比例,通过公开观摩教学和传帮带,使得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和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三)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往往是造成高职毕业生竞争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面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特定层次和类型的专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实施“错位竞争”理念,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更加注重特色的打造和培育,强调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生产实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专业特色是学校的招牌。

首先要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职业的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开发的灵敏性,紧跟产业发展变化的新需求。其次,深入研究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努力凝练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以专业特色培养人才,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站稳市场。最后,通过科学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把优势专业做大做强,建立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四)坚定不移实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是当前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必须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简而言之,高职教育最有效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毕业后的就业形成挂钩。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

工学结合的形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有效克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弊病,教学针对性更强,专业学习更系统、更扎实,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和专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也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可以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企业的用工问题,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