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4:1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投资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投资课程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扩建,风险评价

 

1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要发展就得使企业不断的在规模和技术上不断的扩建,然而企业的扩建并不是有简单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对于增资扩建问题就更需要加倍的小心、认真分析,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将其运用到此领域,并通过实证分析以便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当下能够合理正确的对企业扩建问题作出判断。

2 研究现状

现代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管理论文,提出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较早的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后来美国于1929-1933年卷入20世纪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风险管理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问题得到了理论探讨和在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发生重大损失促使高层决策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使风险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中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专门处理那些因未发生的事而带来可能性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主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风险分析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运行、网络安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投资分析、灾害规避、信息安全与动植物贸易安全等方面。风险分析评价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行轨迹的系统运行过程,要提高风险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必须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做指导并贯穿于风险分析评价的始终论文的格式。

有关投资风险评价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己经开始,其起点是Marquis和Myers做的大规模实证研究。Moriarty和Kosnik认为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Souder和Bethay认为应分为技术、资金、设计、支撑体系、成本与进度和外部因素等六类。

钱水土(2002)研究投资风险因素分析,在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引入了成长风险和道德风险分析。

高斯林和巴格(1986)研究表明,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管理质量和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是企业家组建了经营管理小组管理论文,既然是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了风险企业合同,因此企业家必须具有挑战性素质。

关于企业扩建的研究方法,许多专家运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量化,将数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目前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模型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蒙特卡罗经济风险分析法、期权定价模型以及人工神经性网络的应用等方法。本文将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建立模型。

3 建立模型

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排序[2]。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

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运用AHP进行决策时,可以分为4个步骤:

3.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其构造原则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元素。然后按照其属性将元素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这些层次大体可以分为[3]: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3.2.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①确定比例标度:就每一个上层元素对与其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进行一对一的成对比较。 即通过分析、判断确定下层次元素就上层某一元素而言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结果显示在判断矩阵中采用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作为比例标[4]论文的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标度的含义

 

标度

含义

1

3

5

7

9

2、4、6、8

倒数

表示两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冈素稍微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上述两相邻判断中值.如2为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因素i与j比较为,则因素j与i比较=I/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适用性;案例分析;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63-02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激发学生从案例中发现未知,深化、活化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使枯燥的科学理论变生动,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活动。著名俄国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案例教学法就是克服这种被动学习的利器。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据了解,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如果从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首倡案例教学法算起,该方法已经问世140年了。这种教学法经过无数前人的探索实践,已经发展了很多类型,其运用之妙,全靠教师去把握。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实务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在此,笔者将自己在金融专业本科课程《投资银行学》的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投资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具有实务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学科。这类经济金融领域带实务性、综合性的学科,使案例教学法大有用武之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用分析决策型案例教学法学习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一般是一些技能性和操作性的原理,用分析决策法非常适用。比如在新股发行时的股权定价、兼并收购发生时给目标企业的定价,甚至是给风险投资对象定价时,教材一般是介绍一系列所谓科学的定价原理和方法,一般教科书还会补充说明在现实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定价结果。这些原理如果就是只是说说,一般学生虽然也能听懂,但是很难领会并掌握其精髓。有了案例分析就不同了。学生会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的案例去发现很多未知:该怎么定价?为什么会有这种科学定价和现实定价的差异?发行定价的现实过程中,哪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了这种定价?这样既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合理定价的基本原理,也促使学生去研究实践,深刻理解市场定价,深刻了解丰富的市场力量如何左右定价结果;借以了解社会,甚至产生人生启迪。这是教材所没法教授的。

(二)用问题评审型案例教学法来学习基本知识

一些涉及方法和原理的内容也可以用这种案例分析法来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综合性。我把这归类于问题评审型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内容,无论教还是学,没有案例很难学到其精髓。就以BOT项目融资为例:很多大学教科书上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尤其是其中操作层面的介绍,真的非常枯燥。不用案例来解剖验证,学生多半要打瞌睡。这时需要有案例来说明具体操作事宜,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在讲授到项目融资风险防范这一内容时,笔者分别用一个国际上失败的案例和一个国内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来剖析其运作成败的关键。这样,通过研究这些成败案例来了解项目融资的运作和设计,并通过这种对比来加深对BOT这种项目融资方式的风险防范措施的认识,就使学生学得比较深刻,对一些原理的理解也会透彻。同样的,在教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时,一般教材对这章的处理是顺序而谈,讲述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原理后,教材的任务就完成了。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上风云变幻,风险莫测,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是和无数巨大的风险相伴的。平淡的知识背后,是波澜壮阔、诡异莫测的市场,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章没有案例,就好比画龙没有点睛。虽然这方面案例很多,但要用好这些案例,教师就需要别具匠心了。要用好案例,就要让学生关注自营操作的细节,洞悉细节,才能由感性到理性地体会自营业务及其风险的防范,才能有真正的领会。要用好案例,还需要学生平时多多关注各种各样的著名典型案例,多多了解造成自营风险的种种因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

(三)案例教学法的意义还在于教书育人

1.可以用案例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些案例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融会贯通起来。比如,一些风险投资案例,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了解到自己需要增加财务会计方面、企业管理方面、法律方面的哪些知识,甚至是具体的某些专门的生产知识。知不足,是求知的第一步。还有什么感觉比这种感觉更能激发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呢!

2.可以用案例来帮学生树立智慧观和成败观。一些案例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可贵之外,还能使其了解到创造力的可贵、独具慧眼的可贵!案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现实金融活动中那些书本学不来的经营管理智慧,体会金融大师的投资智慧,体会风险投资成败的悲喜。

3.用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将来自己的发展空间,增加对自己的信心。看到那么多创业和投资的事例,看到那么多金融活动的成败,带着那么多问题去求知,对于一个关注自己未来的学子而言,教师用案例所能给他的,不是最好的礼物吗?

4.案例教学还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比如投资银行的咨询业务。用兰德公司的发展案例,学生不但学习了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的咨询业务,还拓展了眼界。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务型专业课程教学中得以成功运用必须注意的事项

1.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程序。进行案例教学,要建立在对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对学生知识面和能力基础的正确洞察的基础上,要以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准绳。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好案例材料,让学生们发表意见,然后再点出要传授的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组织案例材料集思广益,再来交流。这样可以使材料、观点都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拓。

2.精选案例。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应该符合下列标准:(1)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代表性和典型性是用案例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前提。(2)案例要具有可开发性。每个案例至少要涉及若干个理论问题或若干个原理和方法,所涉及的原理、理论或方法正是教师要传授的,有的甚至远远高于教材和老师所想传授的知识。(3)案例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未知,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探索答案。

3.开发案例,消化案例。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有较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基础上,还要开发和消化案例。要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案例教学课,设计好激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出彩的机制。教师只有为了案例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案例教学成为精彩的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篇3

关键词 创业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不少高校的高等教育都开始将目光转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高校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入大学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初步构建适合本校的、比较科学的培养模式。

1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双元”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模式主要通过传授学生创业的方法和技能,同时结合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战,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商业化运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保证创业的成功率;第二种模式是“三元”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该模式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质,另一方面则是以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竞赛确定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组织,第三方面则是通过专业师资队伍对创业项目辅导;第三种是“综合模式”,典型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该模式注重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将创新作为创业的根基,在创业中着重强调创新,同时学校组建专业团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资金保障和必要的咨询服务;第四种是“全程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该模式是注重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创业过程的全过程扶植,特别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战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第五种是“实战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是湖南科技学院,这个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创业实战教学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 高校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时的注意事项

(1)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同时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创业型人才培养又是一种不同于一般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培养模式,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手段方法等,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通过观念上创新、内容体系上创新、方式方法上创新、体制机制上创新,才能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

(2)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非常注重创业人格培养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业型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夯实创业的基础,再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大学生的创业人格。

(3)创业型人才培养要结合实战来进行培养。创业是实战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创业型人才培养不能依靠单纯创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与创业实战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使学生逐步积累创业实战经验,在创业实战中直接地接触社会,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具体地认识自己,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4)加强对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创业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已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综合国外的文献分析,国外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可供我们借鉴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民教育的重视,在国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注重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如美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第二,社会的广泛支持。比如在美国,许多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及创业活动会获得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如在美国有许多的创业基金中心、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等社会机构均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及其创业提供资金赞助。第三,高水平的创业导师队伍支撑。国外很多高校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从事创业实战,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注意吸纳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创业经验的人士加入创业导师队伍,同时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的创业导师。第四,开展多张多样的创业实战活动。如组织学生通过商店选址,商店店面、名称的设计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活动,如讨论财务预算、预测营销目标、进行广告设计等等。

3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准备工作

(1)立足区位经济,转变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灌输、封闭、应试为主要特征,把学习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学生以后的工作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所有这些教育思想,都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其核心思想是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同时高校在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注意和高校所在的区位经济相结合,如浙江的义乌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义乌市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紧密联系,培养出相当多的创业型人才。

(2)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通过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视创业隐性知识的教育,包括创业信念、创业价值观、风险判断力、创业激情、创业责任心等,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要求是提高创业素质。创业型人才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品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四部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创业知识。既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创业者、机会评估、商业模式、创业融资、企业组建、企业运营、公司法这些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创业的的理论基础和创业理念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创业的规律,掌握创业的过程,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分析问题,把握机遇,选择恰当的目标,及时采取行动等。培养大学生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尽量减少创业的风险性、盲目性,努力提高创业活动的成活率。

(3)大力培养一批创业导师。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水平的创业导师是关键。高校可以培养相关专业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创业导师,吸收具有创业经验且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等作为创业导师;聘请那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家到高校任教,壮大创业导师的师资队伍;选派一些校内创业导师参加专业的培训,同时鼓励创业导师兼职创业或者有计划地选派一些创业导师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战。

(4)大力推行创业实战。通过校企联合,能够让大学生有创业的实际环境。高校可以在一些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战基地,一些高校也可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创办企业实体,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场所;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制定科学的创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鼓励大学生举办和参与各式各样的创业比赛;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教育讲座,通过创业者的现身说法,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4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是创业者和创业机会相结合的过程,成功的创业主要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在培养创新能力时, 学校应该把创造性思维作为创业的基本能力, 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和运用方法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形式。同时, 创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除了与外因有关, 在很多时候还和创业者的内在因素相关。这种创业者的内在因素, 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 是创业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2)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是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 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 取决于创业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业导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 创业导师要通过各行各业成功的创业故事, 将创新与创业及创业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动起来,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采用系统性创业教育方式。所谓系统性创业教育方式,就是从大一的学生中通过创业宣讲会,面向全校选拔创业孵化班。这样下来每个年级一个班, 班级人数可以控制在40人以内。选拔的方式可以是经过报名信息初选、笔试与面试三个环节,选拔的角度可以是创新和创业的意志品格、意愿、协调性等。笔试内容, 可以从心理学等角度来考察该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而面试主要创业导师的面试,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思辨力、反应力等。

(4)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许多高校将创业类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是把与创业综合素质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或其他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必修课程主要面对创业先锋班的学生, 制定了创业演习和课程讲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通常围绕创办新企业或新事业的全过程来展开。一般来说,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识别机会、机会评估和创办新企业或新事业。在授课形式上,创业类课程又分为实战性课程和讲授性课程。具体课程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开展,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一些课程:创业管理、创造性思维训练、创业模拟、风险投资、新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课程。比如风险投资的课程, 创业导师在使学生了解风险投资方面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介绍每一种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方式, 以及相关的案例。同时创业导师可以邀请业内的一些专家到课堂讲解具体的操作环节, 也可以邀请创业者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融资的经验。

(5)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一般来说创业类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主要由理论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和实战模块构成。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 通过学生模拟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感知。创业类课程设计一般可以按照“企业是什么”、“创业者的特质”、“如何成为创业者”、“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组建和运营一家企业”这样的逻辑结构, 使学生明确了从决定成为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企业运营的基本过程。课程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互动和实际操作环节。比如通过心理评估和团队游戏等,帮助学生明确创业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素质;通过案例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拟沙盘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小组项目完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 能够提升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6)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搭建一个创业实战平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战项目实现学生与创业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对参赛的创业小组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对于获奖的好项目,学校可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另一方面在校内可以开展相应的创业比赛以及营销策划比赛等,搭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另外这个平台还可以和校外工商界实业家衔接,一方面可以请他们定期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心得,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介绍给企业,企业也可能对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学生可以进行校园创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现代高校教育的热点话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推进大学生创业型人才这项工作,高校可以结合以上思路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登菊.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1.3.

[2] 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6.

[3] 尹金慧.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湘潮,2012.2.

[4] 俞金波,王洪影.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战途径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 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

[6] 常建坤,李时椿.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5.

[7] 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

[8] 马玉海,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篇4

论文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都十分重大。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类开设最普遍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也称工管专业、企管专业),由于其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就业渠道十分广泛,其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如某非“211”本科院校的工管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2009年就业率达98%、2010年达100%。就业率较高,并不等于就业质量高。就业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两个指标:一是表现为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二是表现为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麦可思(MyCOS)-2009年度中国高职高专主要专业(小类)就业率排名的就业指标中,工商管理类就业率排30名,而专业对口率只有51%;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均在50%左右。显然,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需要创业型人才,而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1%。要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质量,关键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推器。本文试图从创新和创业的视角,运用实证分析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指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务技能训练教学的总和,包括专业课的设置与课内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实验课、岗位实训、企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专业技能以外(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为了探讨现行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实践教学情况和创业教育情况设计了39个封闭式问卷题目,对某校高职高专07级(已毕业)和08级工管专业两届110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文中以下有关数据均来自该问卷调查),并考察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整理归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部分偏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决定了应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是,现阶段多数院校工商企业管理高职生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已有教学资源优势,没有鲜明突出高职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致使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某校工管专业高职生对开设的14门“专业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卷结果统计,有5门课重要性没达到6%。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兴趣,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学非所用现象普遍。这是造成不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所以,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被动地求职,“就业质量差”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不佳。学生对“印象最深、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实践环节”评价是“实验教学”36.0%、“企业见习”31.2%,其它环节评价都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师多数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讨论性氛围不够,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练习等重要实践环节置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对“教师注重启发教学,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结果是:“较好以上”31.7%、“一般”55.0%、“差”13.3%。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差,工作满意度低。

第二,“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是指既获有大学教师资格证书,又获有经济师、工程师等职业岗位技术资格证书和实践技能师资证书,还具有一定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一支优秀“创新创业型”高职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效果的关键。但仍有不少教师缺乏业界实践经验,缺乏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善于讲授理论性内容,而不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专业见习、企业岗位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实践技能环节的教学。

第三,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误区。现行多数院校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评价是:毕业顶岗实习42.5%、仿真实训38.0%。显然,毕业顶岗实习和仿真实训实践教学的提高,依赖于校内和校外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首先,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软件不全、技能实训的设备设施不足、学生亲自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不够等现象。其次,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性还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二个误区:一是认知差异。目前大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学校,企业只需选人。部分企业出于维护生产正常秩序等因素的考虑,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在学校方面,虽然都认为校企合作重要,但对校企合作的运作体系与本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二是制度缺失。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进行规范。目前,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就企业来说,开展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奖励机制,积极性不高;在学校方面,主要精力放在抓“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上,忽视了对“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第四,过多考虑岗位证书教育,忽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麦可思研究的“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在这主要指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质,包括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诚信观念、责任意识等,这些能力素质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您觉得学校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哪部分素养”的问卷调查数据是:社会沟通与协调能力29.6%、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24.6%、实际操作能力22.3%。对“面临毕业的压力来源”问卷调查结果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5.8%、社会适应能力差23.9%、专业知识不扎实27.5%、组织能力不强12.8%。

(三)创业教育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目前为止,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开展了14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2010年5月,中国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一些本科院校首次计划在2010级新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概论》课程,而对其高职生却被排除在外。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以创业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无论对高职教育本身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在高职工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因为 “企业管理”等创业课程就是其专业课。我们在对某校工管专业110位高职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对创业的看法”很有兴趣为22.2%、比较有兴趣为39.7%、没兴趣是零,说明创业教育已得到高职大学生的共识。但现行的高职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其教学往往局限于片段性和点位式知识传授,没有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于少数学生,其落后局面让人担忧。如“对创业计划书的书写要求的认知程度”熟悉仅为4.8%,“对现有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满足只有4.5%、说不清和不满足占80.5%,“参加创业方面讲座的次数”统计为0次33.3%、1~2次60.3%、3~5次6.4%,“在校期间参加的创业实践竞赛人数”统计为挑战杯6%、职业规划4.4%、广告策划1.5%、数学建模7.4%、市场调查16.2%、没参加任何竞赛63.0%。现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只有就业体系,没有创业体系,使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意识低、创业精神缺乏、创业能力不强。

二、构建高职工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一)整合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鄙弃长期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顽症,彻底改变针对已有教学资源优势开课的做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要求是“必须”、“够用”、和“实用”。因此,高职工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心,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开发课程。第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行业很广,专业课程设置应与职业岗位相关。对地方综合性高校,除了订单教育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一般以工业企业管理应用为主,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主管、质量主管、人事主管、营销主管等,或者自己创业。在准确判断其岗位后,专业课程必须与其相对应。 第二,设置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包括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课程两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概论》为创业专业课程,企业管理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关与礼仪、商务谈判等专业学科都是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些课程知识对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需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时,应巧妙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在《企业管理导论》课程中可结合“校园创业企业调查”等创业教育课程,笔者在高职财管专业和一些工科专业开设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这样做,取得较好效果。第三,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发展,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实行学分制,拓宽学生自主选修的空间,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可多设置一些如演讲与口才、人员沟通技巧、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税基础、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及讲座。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后对教学对象(学生)产生的最好效果,这种效果既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等职业素养能力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关注课堂教学,也关注课外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的指导;既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关注对现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计划性强、课堂利用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好,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科学评价。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展示、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对“专业课考试应采取的形式”问卷结果是:综合设计占45.5%、开卷为18.%、闭卷为15.6%、论文为13%,在学习评价上,应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等多元化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应加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活动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师的智能储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业界的创新创业科研实践活动;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和高职技能教师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首先,完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文科实验室在总结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的ERP软件实验、模拟工商经营管理的沙盘实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还要加强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等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对承担生产技术基础实训的金工实训中心,如不能尽快添置相关设备,可采取外包方式以保证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如开辟创业商业一条街或指导学生开网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和创业平台。其次,着力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它主要指承担专业管理课程企业见习、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以及专业教师定期挂职实习、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多项职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有两个途径:一是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消除认知差异,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才有可能确保校外合作的可持续性:健全约束机制。既要明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更要明确企业、学生、学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奖励制度。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如按接纳的学生数,划拨一定的学生实习费;或在税收和信贷上享受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等;成立跨企业的高职教育实训中心,弥补学生顶岗专业实习企业不足。二是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院校和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签约,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评价考核系统;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院校和企业每学期,或至少每学年开展一次校企联谊会,共同探讨“校企合作”中的经验与问题,实现校企共赢。

篇5

前言:

工商管理课程是传统经济学课程中的一种,由企业管理课程演变而来,工商管理课程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通常涵盖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等方面的课程,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管理性人才,而对于学习实践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工商管理课程则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大部门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都不能确切的用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给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上也带了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课程,每年都有相对多数的学生愿意愿意选修这门课程,工商管理课程的开设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综合全面,而工商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强,许多学生通常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的改变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的首要任务。//sixianghuibao/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不断提高,大部门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拓宽了教育的方向,不再是局限于技术实践类的课程,也开始不断的增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工商管理课程就是其中的重点课程之一,工商管理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模糊性,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处于发展提高的一个状态,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立仅仅留存于形式,对于该类理论性质的课程都不够重视,课程管理上的缺失,课程考试的不严格,都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2.1 工商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贴近企业最新需求动向,因此将工商管理课程与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市场研究,工商管理课程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管理课程,而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面所学的技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应该缩小课程内容的范围,挑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管理技能加以讲解。/

篇6

关键词:创业优化;创业制度;创业环境

创业长久以来被看作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引擎,创业不仅仅能提高经济产出与人均收入,还能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形成,如英、美在创业技能迅速扩散的条件下快速地完成了工业化(Casson1990,Storer1994)。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无论是技术开发型创业还是服务型创业,一定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是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社会创业环境的影响。积极的、有利的创业环境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培育和催生更多的创业者,并使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变得充满活力。因此,改善创业环境是促进创业发展、提高创业活动水平的根本措施。

一、创业与创业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一般指创建企业,现代意义的创业更强调新价值的创造,从广义上讲,创业并不仅指创建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在原有企业内部进行创业(内部创业或二次创业)。JohnP·Ulhoi(2004)指出内部创业可以作为一种战略用于大企业中。内部创业也可以使企业维持较高层次的创新水平,跟上瞬息万变的环境形势,营造一种创新和积极研发的工作氛围。创业者创业成功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有密切联系的。Saxenian(1990)提出硅谷的成功绝大部分应归功于其环境(socialenvironment)。而对于创业环境的定义以及创业环境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却是众说纷纭。池仁勇提出创业环境应该是包括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成功报酬系统和创业网络系统六个子系统的社会经济技术大系统。

GEM(Global Entrepreneurial Monitor)认为创业环境主要是由影响创业活动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发转化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九大方面因素构成的。GEM是由美国百森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共同发起的,通过建立一套详细的评价体系每年对全球不同国家的创业活动进行跟踪和报告生成的一份全球创业观察模型,参加GEM的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己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2%,GNP占世界总数的92%。

二、创业环境和创业制度

从制度上讲,创业环境分为制度环境和非制度环境。研究创业环境,目的是为政府提供改善创业活动的建议,须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环境是政府和个人可以施加影响改变的,因此研究创业的制度环境比笼统的研究创业环境更有实际意义,而非制度环境,比如我们提出改善经济环境,实际上很难进行操作。从长期来看,制度环境的改变将极大影响非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制度环境,因此,制度环境是创业环境的关键要素。比如有形基础设施属于非制度环境,而政府政策属于制度环境,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改善有形基础设施的政策措施,这属于制度环境影响非制度环境的一个例子。

Gompersand Lerner(2003)提出创业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环境。MariaMiniti(2008)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创业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政策,采用有效政策引导更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创业活动,例如在低收入地区政府应该通过保护商业自由、知识产权、奖励政策以及为创业者投入一定所需资金来鼓励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在研究欧洲的新兴经济国家后,MihirDesai、PaulGompers和JoshLerner发现,政治、法律、制度等变量对于创业活动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同样与企业所处产业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关,由这些制度因素导致的资本约束对创业率以及企业转型和成长能力都有影响,尤其是对不发达的市场来说更为显著。Saxenian(1996)通过研究美国两个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即硅谷和128公路后则发现,两个地区创业活动的差异与文化和制度环境因素有关。

三、国外创业政策比较

国外创业政策涉及各种类型的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各方面,但是针对不同国情有所侧重。本文简要介绍美、韩、日的创业政策。

(一)美国创业政策

美国是实行创业教育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政策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业计划大赛,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创业教育基金,各个大学也设有创业中心,把师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美国创业教育课程涵盖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各个阶段。成就斐然的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颇具影响力,像Yahoo、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的创业氛围中产生的。

2.发达的融资和创业投资体系。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联邦小企业署与7000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每年拨出经费以合同的形式或者捐赠的形式交给小企业。;为创业投资行业提供税收优惠,探索有限合伙制,较好地实现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结合建立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韩国创业政策

1.多项措施促进大学创业。设立专门的机构推动大学生创业,各大学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帮助师生转移科研成果,设立大学生“创业支援中心”,扶持社会化的创业支援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创业同友会和联合会等活动有经费及资金支持,每年通过这类机构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百余家。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培训班。

2.完备的法规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韩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涉及科技创新、创业支援、采购在支持、税费、金融等各个方面。

3.扶持创投企业发展。建立创业企业投资基金等公共基金,加强风险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出由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较大的产业集团如三星等组合投资的新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人才优惠、场地住房支持等,完善创业资本退出机制。

(三)日本创业政策

颁布“大学技术移转促进法”,鼓励学术研究机构设置技术转移组织TLO,实践表明,设立TLO的大学成立创业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以教育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意识,打破了国、公、私立大学界限,引入重点研究经费竞争机制和业绩外部评估机制,若无法通过外部综合评估就很难获得竞争性研究经费。扩大高校等学术机构的自,使其能够通过技术转移或兴办企业等形式参加创业完善创投机构的法律基础,引入了合伙制创投基金,回避了双重纳税的问题,立法确保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责任。拓宽资金渠道,健全金融支援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培育与退出机制。开展创业人才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培养实战能力的研修班、举办风险企业洽谈会等。

四、创业环境与制度框架模型

DeviR.Gnyawali&Daniels.Fogel(1994)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组合,并且把这些因素分为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金融支持和非金融支持五个维度,并在五个一级维度下面设计了更加详细的子维度。这个模型经常被国外的创业环境的研究学者采用是至今为止描述创业环境的权威模型之一,这与GEM模型是异曲同工之妙,如图1所示。

Lundstrom&Stevenson(2005)提出基于M-O-S的六维度创业政策框架,包括:创业教育、创业促进、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和目标群体政策,并指技术创业政策(创新性创业政策)包括对风险投资税金优惠、资本利得税减免、特许申请程序等行政程序简化、商业化以前阶段资金支援、国家级孵化器运用、对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创业教育等在内等。

五、总结

现代意义上的创业强调新价值的创造并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创业活动是意愿、技能和机会耦合的结果,为此创业政策和创业支持应该围绕意愿、技能和机会进行设计。创业环境是个人、社会和政府相互作用的创业支持系统。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创业就是在社会的创业环境系统上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从社会角度的创业必须形成创业的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从政府角度出发,必须建立一个创业支撑政策环境。国务院2008年也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创业政策的框架和创业支撑系统。以创业政策带动创业环境的优化,创业环境的形成和运行动力机制需要精心设计,政府积极组织引导,把创业支持的聚集点和创业支持实现的着力点落实在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创业意愿上,培养创业合成系统,才能把我国的创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

2.高建,盖罗它.国外创业政策的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7(1).

3.DonaldF.Kuratko.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第6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素

自国家科委于1987年开始在武汉创立我国首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服务中心以来,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在我国蓬勃发展。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创业理论指导和创业相关软硬件的支持,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有效方式。同时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有利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化链条,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虽有诸多好处,但我国高校创业孵化体系的质量和效果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为了对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促进高校创业孵化体系的良性发展和各种孵化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

1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同时指标的取舍评价和计算都必须遵循科学的依据。

(2)系统性原则。由于对于孵化体系的评价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需要服从系统性原则,考虑到指标间的相关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根据评价的主体和目的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价。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基本的定性分析外,还要进行适当的量化处理,这样才能客观准确的进行对比并发现问题,力求揭示问题实质。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含义应该十分明确,具有可行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这样才能进行统计调查获取,并且容易计算对比。另外指标体系应简洁实用,便于采集数据,使评价工作能高效率运转。

(5)导向性原则。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除评价功能外,还应当引导其关注孵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提高高校孵化体系的运营能力和孵化能力。

2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

目前对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侧重评价孵化能力的某一方面,整体不够系统健全。为了构建一个比较全面、可以具体操作的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一系列的相关评价指标,从中进行分析和筛选,为指标体系的构建选择合适的指标。参考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如下:

国外学者中代表性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其一是强调学校领导者的重要性,如Hill(1998)认为教育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学校领导者的支持等是推动学生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David和Keith(2005)也赞同此观点。Poon和Ainuddin(2006)认为创业园举办方领导和园区管理负责人的人格特质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鉴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重要性,Hoffman和Hegarty(2003)研究则表明.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文化会影响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新意愿和行为,并会直接影响创业园管理人员的决策模式偏好。

国内学者也从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学者们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是对孵化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彭展声等(2006)构建了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服务水平和孵化绩效3个一级指标。于庆东等(2008)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包括本年在孵企业数、当年新孵企业数、在孵企业总收入等9项指标的企业孵化藉孵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罗公利、边伟军(2008)指出,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包括自身的自我孵化能力和对在孵企业的孵化能力两方面内容,由基础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五大要素构成,并调查发现科技政策、企业孵化器内部团队素质、市场、信息服务等依次是影响孵化力的最重要因素。李明(2010)从影响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础服务及管理能力、入孵企业孵化效率和自身发展运行能力三大要素入手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有学者从更全面的角度,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评价研究,如我国科技部颁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7)中,则从社会效益、孵化效率、服务能力和发展规范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单从某一具体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刚登峰(2009)针对孵化企业的孵化绩效建立了评估体系。黄昱方(2009)则是从创业孵化环境进行研究,采用独特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创业者认知的创业孵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孵化网络、政策支持、辅导培训、公共服务设施和创业氛围构建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基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如胡长生(2009)根据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原理,就是从投入(包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专利、论文、资金和设施等)、产出(包括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和效益(投入与产出比)等几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也有学者并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单从具体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罗公利等(2006)认为创业人才的开发力度和对在孵企业员工的培训是影响孵化器孵化力的重要因素。蔡莉等(2007)对创业环境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提出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新创企业的运行绩效。张晓凌(2008)指出大学生创业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及对入驻企业提供的融资咨询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是促进企业顺利通过初创期的重要手段。此外,大学生创业理团队是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服务园区创业企业的能力如何响着创业企业的成功孵化。朱有明(2010)从孵化新创企业的能力和创业园自我孵化的能力入手,以基础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管理与发展能力为主要方面提出了影响高校学生创业园孵化力的重要因素。

在对以往高校创业孵化体系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探析,本文首先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五个基本维度,并将学者们的指标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指标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并对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类指标过少或过多情况进行适当增删,由此确定了以基础服务能力、政府政策、高校服务能力、融资服务体系和孵化效果五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较多的23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基础服务能力,包括:①区位;②场地面积;③商务及辅助设施条件;④管理团队概况及管理机制;⑤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及服务情况。

(2)政府政策,包括:①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②法律扶持;③行政管理效率。

(3)高校服务能力,包括:①高校科研水平;②创业项目的挖掘、筛选机制;③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④创业导师。

(4)融资服务体系,包括:①政府、高校等孵化基金;②银行投资;③银行投资;④风险投资;⑤信用担保机制。

(5)孵化效果,包括:①在孵及毕业企业数;②年度毕业率;③毕业企业平均孵化时限;④毕业企业平均孵化时限;⑤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⑥孵化企业总收入;⑦在孵企业的单位孵化面积人均销售收入;⑧在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

3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因素定义

3.1 基础服务能力

基础服务能力是为创业企业提供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区位、场地面积、商务及辅助设施条件、管理团队概况及管理机制、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及服务情况等。除当地的交通、土地、劳动力等基本要素情况外,办公条件及水、电、通讯、网络等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在必备基本硬件设施之外,软环境也必不可少。高校创业园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如工作流程标准化、透明化、便利化,对于创业园区的健康运转和良性扩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创业园区内还应有完备的中介服务市场,为各项运作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并提供技术、生产、销售和市场等信息中介。

3.2 政府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孵化基地的支持与推动是孵化基地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为大学生创业者们专门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补贴,以便其在申请项目、工商税务及利用地方商务平台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享受优先服务,并帮其积极向社会上宣传和倡导等,另外政策的连续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此外,作为法律的制定者,政府应建立孵化基地完备的法律环境,如园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规范孵化流程、控制孵化风险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法律支撑和援助。同时,政府的各项行政办事效率也影响着创业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高校服务能力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依托于高校,就必须发挥高校特有的知识、人力、技术等资源的作用。孵化体系应基于高校的科研水平,如师资情况、各种科研技术成果、专利、科研项目及经费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创新和孵化,并且建立健全创业项目挖掘、筛选机制,减少前期风险。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开展创业课程,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可成立由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家和咨询管理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对创业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3.4 融资服务体系

启动资本约束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而创业投融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学生因缺乏资产抵押和商业信誉普遍难以融资。因此,高校创业孵化体系需要提供内部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高校专项投入构成的孵化基金就至关重要。但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还需要银行投资和战略风险投资的加入,为了吸引投资就必须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机制。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多维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兴起并广泛开展的形势下,探讨研究有效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十分紧要的。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e)被概括为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大学生创业能力既具有创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又富有其自身特色。大学生因其自身的思想先进性、时代创新性、高知识能力等特点,其创业欲望、创业能力、创业活动都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我们的研究体系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分解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做事能力的有机组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系统的思想和专业教育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体系性激励、内化,具有较其他人群更强的创业潜力。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如下特性:

1 个体性。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个体能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其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等方面凸显多元性,对创业能力的激励、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大学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呈现多样性,对创业能力的调节规划作用趋于尖锐化,主要体现为具有开创型个性。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个体表现是能直接面对威胁与挑战,在成败得失中灵活应对,独辟蹊径,且意志坚定,敢于行动,直接影响创业能力的启动、作用和方向。

2 综合性。经历过学科初级、中级、高等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大学生具备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建构了以某一专业为主线的综合框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创业能力具有综合性。大学生对自身内部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因素的理性认识,如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独具特色,是其创业能力的核心,可外化为三个层次,即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它们凝聚融合表现为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整体性。

3 创新性。大学生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探索创新的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力军,是开创新思想、新事业、新行业、新领域、新技术及新产品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大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转化实现,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发潜能、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地超越现实和自我,敢于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的集中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寻求最佳答案,他们具有极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实践性。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创业实践活动功败垂成的重要主体因素之一。同时创业能力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而存在,创业实践活动是产生创业能力的土壤,是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舞台和评价标准,也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实现,又要以实践性为核心,建立其科学的运作、评价体系,保障创业能力的有机形成提升。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多维培养形成

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机构成。目前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和做事能力。大学生创业者掌握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有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ar_ticulate knowledge)”转化而来的技巧和能力和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授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特殊能力。显性知识能力可以由明确的规范的训练得以提升固化,而默会知识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因此,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两者的关系,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2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实施。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培养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核心的创业价值体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出发,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与面临的形势,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素质,并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个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创业实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实施途径多样化的特点,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先导。

第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学改革,在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真实内涵和体系。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组织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举办创业沙龙,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杰出校友做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用讲座、报告等方式普及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准备创业者和已经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为高校和学生联系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合作提供便利,组织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有效途径。鼓励创业大学生广泛参与,可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创业学习、交流与合作,可有效培养他们的相互学习借鉴、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

第三,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效开展创业教育。以学校师资队伍为基础,配合聘请专家、校友,专兼职结合,组建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团队、教育实践团队、教育宣讲团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为学生创业与发展提供更直接、更专业的全方位咨询和服务。并通过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理论研讨会、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师资培训、KAB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调研、工作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以提升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四,开展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因受教育大学生的个体创业发展及需求不同,要分层次开展专项培训。

针对全体学生,可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激发创业意识。针对有创业设想的学生,可通过创业、管理、金融类讲座及创业计划书指导、创业沙龙等活动,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针对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及优秀自主创业团队,可开展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项目)培训、SlYB培训等,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和企业发展经营能力。

第五,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环节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可通过丰富的创新创业类科研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立发展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领导管理、组织协作等其他创业能力。还可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以社会实践为落脚点,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篇9

没人想到,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网络天才和商界精英,却是一个锅炉工的儿子!

锅炉工父亲循循善诱,

从小立志要上北京大学

李彦宏于1968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李贵富是晋东化工厂的锅炉工,母亲是一家制革厂的工人。李彦宏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到大,他在家里很受宠。

李贵富很喜欢晋剧,在李彦宏小时候,作为对他学习进步的奖励,父亲常常带他去看戏,为此他一度迷上了戏曲,拿一棍子在家里像模像样地练。

看到儿子对戏剧越来越入迷,李贵富着急了:他带儿子看戏,原本只想让儿子多一种爱好,却并非希望其当戏剧演员。在那个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决定循循善诱地帮儿子选择读书路。

所幸不久后,全国恢复高考,李彦宏的大姐李秀华考上了晋中师专,这让邻居们羡慕不已。看到邻居们对大姐投去敬佩的目光,李彦宏突然意识到:相对于演戏,能考上大学似乎更加荣耀一些。于是他死心塌地选择了读书、考大学这条路。

中学时期,李彦宏的成绩不错,但自制力不强,贪玩,这让李贵富很着急,如此下去怎么考得上高中?

初二下学期的一天,实在无法忍受李彦宏贪玩的李贵富把他痛打了一顿,并训斥他道:马上就要进入初三了,如果他再不努力学习,今后只能接自己的班,当一个锅炉工!那就不仅想玩玩不了,还要受人歧视!父亲一反常态的暴怒和痛心疾首的话深深地刺激了李彦宏,他真不敢想象自己今后也当一名像父亲那样满脸煤灰、生活得很苦的锅炉工。

此后,李彦宏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模拟试卷,并将做错了的题集中在一个本子上,注明出错原因,编成错题集……就这样,李彦宏在几乎没人会相信他能考上阳泉一中的情况下,如愿考上了阳泉一中,令师生感叹不已。

考入阳泉一中,在人们的夸赞声中,李彦宏有些欣欣然。这时,李贵富又向他泼起了冷水:“你的三个姐姐不都毕业于阳泉一中吗?所以,你应该明白,考上北京大学才是你的目标!”父亲的话让李彦宏冷静了许多,他从此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在他的努力下,他的成绩一直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然而临近高考,李贵富却奇怪地发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李彦宏虽然将学校的第一志愿填上了北京大学,可专业却并未填上他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是填报的图书情报专业。为此李贵富很恼火。

“人们都说计算机专业很有前景,而你又喜欢这个专业,你为啥不填报计算机专业?”李贵富问儿子。其实,李彦宏何尝不想读计算机专业啊!但他内心也有苦衷:上高二时,山西省举办了一次计算机编程大赛,李彦宏在阳泉赛区排名第二,顺利进军太原参加决赛,结果却败得一塌糊涂。后来,颇为郁闷的他发现了自己落败的原因:在太原的书店里,与计算机有关的书很多,但这些书在阳泉却根本没有!他甚至觉得自己计算机在阳泉算好的,那只不过是矮子中拔高子的结果。

通过不懈努力,他对考上北京大学有了信心,但却在选专业时不自信了:计算机是他喜欢的专业!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万一自己填报了后未被录取,岂不落榜北京大学了?而选择一个冷门的专业,被录取则十拿九稳,进了北大的门,将来想在计算机专业上发展,也可选择迂回路线。

果然,李彦宏如愿被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录取。虽然在专业选择方面有种小小的遗憾,但能成为北大学子,他依然很开心。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天之骄子的!

选“错”专业渐渐厌学,

“冰棍疗法”拯救网络天才

随着在北京大学读书新鲜劲的渐渐消失,李彦宏的自豪感也渐渐没有了。更令李彦宏不能忍受的是,图书馆系的计算机课程很简单,这让十分喜欢计算机的他很失落,他开始后悔自己选择这个专业了。喜欢挑战的他不甘于在毕业后当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时时都在面临着挑战的计算机人才!于是,他厌学了。

得知儿子对所学的专业开始厌学之后,李贵富很着急。当儿子刚考上北京大学那阵子,他为儿子给自己争了光而高兴。可现在儿子刚刚进入北大就有了厌学情绪,如何是好?为此他决定锻炼锻炼儿子。

1988年夏,当李彦宏暑假回到阳泉之后,李贵富便若无其事地激将起他来:“我们家有喜欢看书学习的传统,但却不见有人经商。”李彦宏想了一阵没想透,便问父亲是什么意思。李贵富答道:“这段时间天气太热了,冰棍卖得很好,我突然就想,要是到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去卖冰棍,一定会发一笔小财的!可惜我要烧锅炉,走不开!”

父亲的话让李彦宏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于是那个暑假,在火车站汗流浃背地卖冰棍的小贩中,有了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幸运的是,那些天,因叫卖冰棍而变得口干舌燥的他除了赚来一身身汗臭和精疲力竭外,还真发了一笔小财。

随着暑假的结束,李彦宏也提早结束了自己的“冰棍贩子”生涯。这时李贵富语重心长地问他:“你这个暑假卖了这些天的冰棍有何感受?”

“我觉得虽然能挣些小钱,可是这个活儿好累人啊!”。“那你觉得卖冰棍跟读图书情报专业的书比呢?”……

这时李彦宏才明白了父亲叫自己去卖冰棍的良苦用心,这是父亲在对他进行“冰棍疗法”啊!他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因为那些天他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学图书情报专业、当图书管理员怎么也比卖冰棍强!毕竟室内工作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啊!而且劳动强度也比冰棍贩子轻松多了!

当那个暑假结束又回到北大校园后,李彦宏收到了父亲写给他的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虽然你喜欢计算机专业,可你既然选择了图书情报专业,那么图书情报专业便是你的主业,你即使想经营计算机专业这个副业,也应该首先保证把主业经营好再说!……”

这次,李彦宏没再对父亲的建议产生抵触。那之后,李彦宏重新重视起图书情报专业来,成绩也冲到了班上的前列。在这基础上,他又利用选修课的机会,去学计算机。

那时的李彦宏,并没有意识到,当日后的某一天他成为搜索引擎大佬之时,正是因为他将自己所学的这两个专业结合得如此完美,才创造出了百度。

当选修计算机课后,计算机知识越来越丰富时,李彦宏心里却又迷茫起来:在中国,分配工作是按所学专业分配到对口单位的,自己就算选修的计算机学得再好,可今后哪有用武之地呢?而就在此时,李彦宏的三姐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成了一名去美国公费留学的留学生,李彦宏很快便将自己奋斗的目标锁定为出国!因为国内重视文凭锁定的专业,国外却并非如此!

1991年秋,李彦宏终于等到了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计算机专业,有奖学金!拿到通知书那天,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父亲谆谆教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能成为一名留学生,李彦宏有一种腾飞的感觉。但美国并非人间天堂,李彦宏从小到大受到姐妹们的关照,受到父辈们的宠爱,考上大学后更是天之骄子。现在到美国留学,西式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却让他很难接受;更有学习和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到身上,且还要不时地受到美国人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中国人的轻视……他几曾受过这样的罪啊?因而,刚开始那段时间,李彦宏甚至后悔到美国留学了。

当李贵富从儿子的来信中得知了儿子的这种郁闷心情之后,又给他鼓起劲来:“……你能到美国留学,家乡父老羡慕不已,怎么能打退堂鼓呢?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事,只有吃得苦中苦的人,方能成为人上人……”李贵富要李彦宏坚持,同时要求他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

父亲的信给了李彦宏极大的信心,他开始努力地进行着自我调节。同时不服输的他暗暗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要在互联网行业有一番作为,彻底改变外国人对祖国的认识和印象,并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回报祖国,用技术创新来改变祖国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

此后,他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经常忙到凌晨两点过后才入睡。1992年,李彦宏的导师意识到信息检索将会有大的发展,得知李彦宏本科学的是图书情报检索,便让他做信息检索方向的研究。

很快,他便在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方面出成绩了――他将在北大学的图书信息检索跟计算机技术巧妙结合,搞出了一个科研成果,并写成题为《利用信息检索理论解决光学识别问题》的论文在美国电子工程学会会刊上发表。由于该论文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李彦宏凭此拿到了美国绿卡。

李彦宏当初赴美留学时,给自己制定的人生奋斗目标也跟三姐一样,是博士――教授――权威……但自从在读博士期间去一家公司实习之后,他便调整了人生目标,在工程师与科学家两种角色中选择了前者。原因是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单纯在学术研究上,更在做实用产品上。

于是1994年,李彦宏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而去闯荡工业界。对他的这个想法,一直很器重他、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科学家的导师虽然很舍不得,但最终还是予以了支持。

然而,当李贵富得知儿子要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后,却坚决反对!李贵富希望儿子有一个博士学位,国内唯文凭是重,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就不能入好单位的门。然而,思考很久后,李彦宏又一次“叛逆”了,他觉得自己到美国应该学的东西是实际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他最终拿着硕士文凭离开了学校,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

对儿子的“一意孤行”,李贵富虽然生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是渐渐认可了儿子的选择。之后李彦宏去了华尔街一家公司工作,为职业炒股人提供金融新闻的实时信息检索,年薪5.4万美元,还有奖金。

但在华尔街干了3年之后,李彦宏意识到华尔街最有前途的是金融家而非计算机天才,而自己热爱的却是计算机,于是他又来到硅谷当时最成功的搜索技术公司INFOSEEK工作。在此,他不仅见识了一个每天支持上千万流量的大型信息系统是怎样工作的,还写成了第二代搜索引擎程序。

在INFOSEEK公司,李彦宏仍觉得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又一次辞职,不过这次他还有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回国创业!李彦宏的这个决定遭到了母亲和姐妹的极力反对,认为他简直是疯了:好不容易出国、拥有令人羡慕的绿卡和高薪,且在美国过着住别墅、开豪车的生活,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计算机编程工作,为什么放弃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而回国呢?

但令李彦宏吃惊的是,这次父亲却力排众议支持他回国!理由是:“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报效祖国乃匹夫责任!你愿意回国我当然支持!”

篇10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

一、民办本科高校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一般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社会范围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①产学研结合是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既加快了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又推动了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大学教育改革中许多院校都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工科类大学,他们在实行产学研模式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成效。②

产学研结合同样也越来越受到民办本科高校的广泛关注,他们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自己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长远目标,以期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努力提高本校的综合实力。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据调研③在27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不少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绩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安徽新华学院与美的武汉制冷设备公司、美的荣事达公司等单位进行校企合作,组建了“美的新华班”,另外还相继与上海索恩软件等60余家国内知名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三江学院与西门子共建实验室并与爱立信、宏图三胞等多家著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黑龙江东方学院与黑龙江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先后共同创办了乳品工艺等专业,并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上海杉达学院与多家星级酒店、旅行社签署了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并依托上海浦东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与四家软件信息技术公司签订了学生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合作协议;广东白云学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校内实验(训)中心34个,引进企业设备价值2 340多万元,并与广东珠三角1 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或就业合作关系;南昌理工学院与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和全国其他一些企业签订了“订单式教育”协议。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还局限于和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例如和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共同创办专业、由企业派出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将企业作为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场所以及和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围绕的还是解决高校资源和就业问题,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产学研对接比较薄弱。

二、民办本科高校与老牌公办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

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虽然得到了有效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潜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受办学时间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能真正有效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还不是很多,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与一些老牌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科研条件有待改善。一些老牌公办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比较早,加上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扶持,一般来说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善,科研条件较好。出于一些项目的实际需要,部分高校还购买了比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因此公办老牌本科高校相对来说拥有更好的科研平台,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而民办高校建立时间比较晚,特别是创办初期重心基本放在授课以及就业上,科研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科研仪器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跟不上(虽然有实验室但仅处于演示或重复性实验的层面),因此总体说来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还很薄弱,科研条件提高不上去,导致民办本科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比公办本科高校要弱。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大部分公办本科高校由于长时间的办学积累及发展,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师资结构也比较合理,所以人才资源雄厚,而且教师基本上都是以专职为主,能够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而民办本科高校起步较晚,目前在吸引优秀教师的程度上远远比不上公办高校,因此与老牌公办本科院校相比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另外民办院校的教学是专、兼职教师并存,有些甚至兼职教师的比例比较大,这些兼职教师一方面在平时基本以授课为主,在所兼职的民办本科高校中承担的科研很少,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有他自己本校的教学安排和科研任务,加上路上来回花费的时间,其在兼职的民办高校的工作时间(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不可能做到跟自己所在的高校一样多。因此从总体上看民办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也比较少。

(三)生源层次有待提升。我国的民办教育跟国外的不同,国外一些私立高校由于办学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美国的哈佛、耶鲁以及英国的剑桥、牛津,这些私立高校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已经挤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综合能力非常卓越的。而在我国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被招进了公办本科高校,这就导致了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基本上以上课为主,创新能力、科研动手能力离能够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我国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都不招收研究生,而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中研究生的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目前民办本科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较弱。

(四)校企沟通力度有待加大。企业要寻求产学研合作一般都是要解决自身存在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当解决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或者急需攻关的项目时,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性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一般会优先考虑本地区的公办本科高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高校)。在本地的公办院校无法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有些企业宁愿跨区域和外地的公办院校进行合作,在主观上很少会考虑到民办本科院校,从而在这类合作方向上导致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机会要比公办本科院校小。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拓宽自身产学研合作的渠道。

三、进一步提升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产学研结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建设是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我国的民办高校目前还得不到国家的投资,所有的资金必须靠投资者自己筹备,在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现象;另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验室以及科研仪器方面的配套建设还比较薄弱,对开展产学研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这种模式下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合作需要拨一部分款项给高校建立实验室和购买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给高校的实践课程提供已有的实践场地和必要条件,解决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开销全部由企业来买单,高校也必须承担一部分资金的筹划,但至少可以大大缓解高校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供教师进一步学习机会

民办本科学校在有效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还应要引入一些在本专业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扎实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自身的科研水平。同时要提供教师自身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例如校外途径,平时可以让教师多参加一些跟自己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他们和外界的交流渠道,加强他们对所研究课题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校内途径,可以邀请外校或者科研院所的教授、学者到校内做学术讲座,在校园内给全校师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机会。对于有科研潜力的教师,学校还可以让他们去相关单位和机构进行长期的在职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打造自身品牌效应

一种商品要在市场中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效应必须要有它自己的特色,同样一所高校要办出名气、办出品牌也必须有它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拓宽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和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能力。民办本科高校在基础学科以及传统学科的研究方向上跟公办本科高校相比不具有优势,因此必须利用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并根据所处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具体需求,依靠升本之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提高选择某个或者某几个方向作为特色学科和专业重点发展,围绕这些学科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并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广泛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四)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进一步开展

1.高校内部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制订具体的关于产学研绩效管理、绩效奖励等规定及实施办法。对于科研水平较高、在产学研开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荣誉之外学校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或者福利奖励,并将其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工资效益以及岗位竞聘等有效结合起来,在以后的科研课题或者产学研项目申请中优先考虑这些做出成效的人员,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实验条件,以此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

2.校企双方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许多高新技术项目在获取高科技带来的高回报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问题。要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当投入的数额较大时,投资方将面临类似于“研究能否取得预期的目标、产品是否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并取得最终的经济利益”这样的风险。这种状况使得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使产学研合作的双方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能共同承担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3.校企双方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制约产学研活动开展的因素之一,根据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在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④这说明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行为,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产学研合作。因此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和合作方来说在签订产学研合同时就应该要确定哪块设备和项目是哪一方投资(如果是双方共同投资的话,各自的投资比例又分别是多少)、核心技术由哪一方负责等问题,双方根据各自投入的多少、对项目所做的贡献大小以及承担风险的大小确立合理的利益、职权分配的权重。

(五)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民办本科高校经过专科阶段的积累以及升本以后的进一步努力,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为高校提供设备和实践场地等方面的合作教学,还应该与企业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民办本科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某些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创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对当今社会较新的和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目前在实验室内可以应用但还缺少实用价值的成果进行长期合作开发。资金、人员投入方面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或者由企业出资,学校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以及科研设备。民办本科高校通过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科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研究机构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外由于有企业的参与,最终研究出的成果在生产、销售等方面也有很好的保障。

(六)将教学型和研究型模式相结合

从高校履行社会职能的情况来划分,可以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⑤研究型大学是指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教学型大学是主要履行教学职能、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三种高校的产学研形式也不同,⑥研究型大学主要以针对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大、尖端问题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型大学既要合作办教育,又要合作搞研发,在合作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型大学主要以产学研合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的民办本科高校是由专科升级而成的,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办学初期考虑的核心工作基本上是教学和就业两大块,对研究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基本上实行的是教学型模式。在升为本科以后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都比专科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从长远规划来看有条件也有必要进行将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尝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和层次。民办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研究型成分的含量比较低,现阶段只能先进行一些按照自己的科研条件能够实现的项目研究,不可能像一些老牌的公办本科高校特别是“985”、“211”这类重点本科高校去进行国家重大项目或者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项目的研究工作。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将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先偏重于教学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逐步稳定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产学研结合的能力。

注释:

①张得英四川理工学院[J].社会科学版,2007,(1)88-90,124.

②蒋运承,甘丹,林勇娟.高教论坛[J].2006,(6)46-48.

③2006中国民办大学评估报告[R].

④张经强.技术与创新管理[J].2006,(1)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