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23: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学年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工作
组织了应用经济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学科参加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和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对于找准学科的优势和差距,推动学科自主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步建立了博士生导师库,分析了近三年新增博士生导师学术状况,全面总结了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为进一步改进学校博士生导师工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加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博士论文的双盲评阅制度和答辩材料的形式审核制度,严格执行硕士论文抽查制度,强化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了学位授予质量。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
加强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的改革,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增博士生导师25名,新增硕士生导师75人,形成了一支与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相匹配、整体学术实力较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完成了新一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职业型科学硕士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论证工作,积极推进了学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健全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保障体系,增加了257门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统一排课,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处理了两起教学事故,实行了网上排课、制定培养计划和选课等系统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全面推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变了旧的研究生分类,施行了完全学分制,健全完善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资助制和新型的研究生奖学助学,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覆盖75%博士生和70%的硕士生,优秀博士生在学期间获得的最高奖学助学金可达10万元。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引起了省内外新闻媒体的热烈反响,在省内几家大报的重要版面或头版头条、经视卫视台的黄金时段均有报道,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和新浪网等纷纷刊载了专题新闻。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
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健全与完善了我校研究生招生管理制度,形成研究生招生报名、初试、复试和录取各个关键环节的程序保障,促进了我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招生工作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标准化保密室、考场和考点的规范化建设,建设了高标准的研究生考试保密室,配置了先进的保密技术防范设施,为保障研究生入学考试安全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
加大了推免生复试权重,革新了特殊人才选拔机制,开辟了校内跨学科、跨学院交流的通道,促进了学校推免生工作机制的创新。学校推免生工作机制创新的基本做法在今年《教育部简报》第79期专题刊载,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并向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
四、综合管理工作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开展了新一轮研究生院管理岗位的聘任工作,对部门结构和岗位职责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院管理职能,优化了管理队伍的结构。
制定了学校研究生秘书工作标准,初步形成了研究生培养基层单位管理干部的工作规范,促进了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网络PBL模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5JG006)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3—),女,湖南祁东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赵飞骏(通信作者)(1973—),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195-02[收稿日期]2019-10-22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南华大学研究生院仍沿用传统导向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1]。该模式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导致研究生的科研专业知识积累有限,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很难实现,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对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需要。许多问题在研究生科研实施及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2]。
1.早期科研设计阶段面临的问题。尽管部分高校采用弹性培养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仍为三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固定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往往还是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随堂听课,这期间学生尚未真正进入导师实验室,导致研究生真正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时间变得相对紧迫。
2.科研方案/计划具体实施阶段面临的问题。此阶段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通常通过课题组间隔性地召开组会进行工作汇报或阶段性总结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实验进展,而研究生们平时的沟通交流则通过与同年级或高年级师兄师姐的当面相互请教,甚至依赖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一些实验技术方法的传承学习,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生通常直接按照导师已设计好的科研方案来实施自身学位科研课题的研究。导师们常因日常工作事务繁忙,无法做到与学生第一时间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导致研究生们在其整个科研计划实施阶段,只会被动按照导师要求实施课题计划方案,而无法自主去探索如何从具体科研实践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1,2]。
3.科研计划完成后成果评价阶段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仍以发表科研论文的多少和优劣作为衡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参考标准,却往往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效果、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等一些相对抽象指标[1]。经过三学年的阶段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们真正领会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由于研究生科研实施阶段时间紧,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完全被动实施和执行的环境氛围下来完成科研计划,这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和答案的科研探索精神培养不够。
以上问题存在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且不同程度制约着现代基础医学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2]。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交流模式的兴起及应用优势
1.流媒体技术。该网络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等格式的多媒体文件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的一种沟通形式。集体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医学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及科研指导工作,因为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招生特点显著不同,学生之间年龄、经历、学习背景都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个性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及并引起关注。
2.云端储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储存资源放到云端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任意可连网的装置在任何地方均可连接到虚拟云端上,十分便捷地进行各项数据的存取。该项存储技术的容量超大,可以将科研教学相关的所有重要教学课件、科研文献、研究会议及教学视频上传存储,师生可通过云端上传与下载。
3.微信/QQ交流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等界面即可实时迅速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资源一对一或多对多传送他人。应用微信/QQ平台进行教学或科研指导,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①只要用户保持实时在线状态,微信/QQ平台推送的消息、图片或视频就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手机并会语音提醒,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②在教学或科研指导过程中,能够使导师针对不同学生出现或提出的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沟通、解答和引导。③导师可将课题组成员微信/QQ号汇集到一个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小组交流群/平台,及时传播自己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科研动态,展开科学问题讨论和后续科研计划的布置。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交流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1.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阶段的应用实施。研究生导师首先可围绕最初科研设计的科学问题/假设,提出一个或系列引导性问题,或者精选与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几篇经典文献,结合该科学设想的研究背景,录制一个相对应的教学音频或者制作PPT课件,现场讲授录制视频并以流媒体形式上传云端,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文献参考资料,形象而直观地突出重点。
篇3
推荐一:迈阿密大学牛津校区HiamiUniversity一Oxford
首先要说的是,美国留学申请选校千万不要把这个位于俄亥俄州的大学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ofMiami)混淆。
迈阿密大学牛津校区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79位,建于1809年,公立大学。《纽约时报大学指南》给予三颗星的学术评分,并指出,该大学提供私立大学的教育环境,但只收公立大学的学费,所以有“Publiclvy(公立常春藤大学)”之称。
该校最著名的专业是商务、会计和建筑。自然科学方面,化学、微生物学和植物学都挺突出。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27,468,65的新生可以获得奖学金等财政资助。
由于学校位于俄亥俄的牛津小镇,所以生活花费不高,新生如果住校的话,一年所有花费校方统计数据为$9,786。
推荐二: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
爱荷华州立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94,建于1858年,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全校学生26000多名,国际学生有1成左右。
爱荷华州是最能体现美国本土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的文化极大地反映了美国白人文化的核心:简单、朴实、友好。大学位于该州安姆斯市,是一所美国中西部典型的大学城,拥有全美治安良好城市的美称。居民失业率低,平均个人所得高,整座城市艺术气息浓厚、活力充沛。
爱荷华州立大学以其在科学,工程,农学,商务方面的专业见长,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一贝瑞计算机的诞生地。在生物和物理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大学在农业生物科技,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工程,农产品和市场开发,人类营养,人类电脑功能,生物再利用和食品安全等重要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新的成果转化研究。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7,668―19,584,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每年$4,000-7,000不等。食宿费大概每年在$6,000-8,000。
推荐三: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Kansas
堪萨斯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04,是全美就读后投资报酬率最高(theBestBuys)的公立大学之一(全美仅有22所公立大学上榜)。堪萨斯大学上榜的原因是:价格合理且师资齐全。大学所聘雇的专任教师就有2,100人之多,其中92拥有该学术领域的最高学历与权威。
堪萨斯大学成立于1865年,本科专业中:商务、教育、工程、护理、新闻、医学预科、通信、音乐以及社会科学都很强。《耶鲁大学内部指南》对堪萨斯大学的总结很到位:“堪萨斯大学拥有很强的校园文化精神、积极的社交生活和充满活力的课外活动,称得上是一所很棒的学校。再加上漂亮的校园、很好的学术名誉以及和蔼可亲的人们,这所学校一定会令学生非常享受他们的大学生涯。”
《绿野仙踪》中美丽的风景原型就是来自堪萨斯州,而堪萨斯大学则位于一个树木茂盛、山丘绵延起伏的小镇上,所有评论报道都认为堪萨斯大学的校园很漂亮。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21,578,生活费校方统计为$10,974。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而且可以入读HonorProgram。
推荐四: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
犹他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29。大学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因此学校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有很多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教授和学者。
犹他大学成立于1850年,位于盐湖城,是200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大学的宿舍和操场都曾经为奥运会服务,所以大学的设施一流。
犹他大学学术水准遐迩闻名,尤其是生物工程研究方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这里成功的。学生选读最多的学科是心理学,获得好评的学科则有商科、传播学、美术、计算机科学、工程、采矿及自然科学。
犹他大学不是宗教院校,虽然盐湖城是摩门教的中心。入教是个人的事情,教会从来不会过多干预,而且摩门教的教义是:尊敬长者、重视教育、反对婚前、不允许未成年人饮酒等。这些使得校园特别安全。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7,804,生活费在$9,000左右。
推荐五: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StateUniversity
俄勒冈州立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39,成立于1868年,以农科和工程最为突出,《TheCollegeGuide》指出,美国留学申请的学生选读的最多学科,依次是商科管理(18%)、工程(12%)、社会科学(11%)、文科(8%)和健康科学(5%)。
俄勒冈州立大学被卡耐基基金会评级为“极高水平的研究活动”,也是全美获得政府赠地以及参与海洋、航空、能源资助计划的2所大学之一,每年获得政府过亿的赞助。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林业、海洋学、核工程、公共卫生、生物化学、食品科学、动物学和生态学专业皆在美国大学里名列前茅。
大学所在地科瓦利斯市,是一个友好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城市,是美国“最佳居住城市之一”和“最注重环境及最安全城市”。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9,417。
推荐六: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
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以工程系闻名的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和低廉的收费标准,不仅登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大学排名榜前20名之列,也在《金钱》杂志“最合算的大学排行榜”上荣登榜首。
综合排名:17位
留学学费:$26,108/年
国际留学生获奖学金概率:34
推荐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rlla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是州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9所分校中历史最久、最著名的一所。1868年创建于奥克兰市,1873年迁至伯克利市,1952年采用现校名。学校实行1学年分3学期制。学生每学期应修习15个学分。研究生部负责管理全校各学院研究生的学习。该校的研究生部是美国最大的研究生部,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约有500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美国教育理事会评定该校为美国最杰出的研究生培训中心。
篇4
研究生研究课题的确定不仅是导师带教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而且也是研究生真正开始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它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导师带教工作的成败息息相关。该过程是一个“双向”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相互探讨和共同论证完成。对于有固定研究方向的导师,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对于还没有形成固定研究方向的年轻导师而言,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验室条件,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又不失研究价值的课题。导师为学生选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能力的差异,对于综合能力相对突出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难度相对较高、跟踪学科前沿的基础性研究;对于能力相对有限的学生而言,做一些难度相对较低、面向生产实践的研发项目则较为合理。
2课题质控
研究生课题的完成质量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需要多角度和长期全程控制的工作,也是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的根本途径。首先,学生全面准备、积极动手,是确保课题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关键。学生在第一学年选定研究课题后,一方面要查阅文献准备开题报告,另一方面就要着手购买实验中可能会用到的药物和辅料,避免实验开始时因缺少某些材料而耽误实验进度。第二学年,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后,可马上做预实验并继续完善开题报告,对拿不准的关键问题,师生应共同讨论确定,必要时可以先做部分实验尝试和验证,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学生要养成及时记录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的习惯,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记录保存制度,做到记录本不乱丢、不外借,电子记录在工作计算机中和在其他存储介质(如移动硬盘、光盘等)同时进行备份,保证实验记录保存的安全性。
第三,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定期总结和汇报制度对于学生课题质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导师应定期组织开展小组研讨会,讨论的内容可不仅仅局限于在研课题,可以选择某一学术主题(如某一剂型或某一技术)的研究进展,优秀SCI论文的翻译和研读等都可以在研讨会中进行。研究生每月要向导师提交一份书面的进展报告,导师要每半年组织一次大型的实验汇报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毕业论文格式提交书面汇报材料,并制作幻灯片进行口头汇报,以便导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验情况和课题进度。
3导师自身建设
导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对研究生将有着直接的影响。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因此,要提高研究生们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导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应该树立品德形象、智慧形象和行为形象,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专博结合、终身学习、永远探索、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完成授业解惑的使命,才能让学生“服其师而信其道”。一个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的学术道德、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知识素养、对学术创新有着孜孜不倦追求的导师,一定会自律律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导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把握教育的艺术,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既不可“呵护太紧”,也不可“不闻不问”。导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如果个别问题自己研究不深,要鼓励学生向其他资深教授请教,切忌“关门”教育。
4培养方式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不断丰富培养方式,进行多元化培养,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开发和锻炼。其中,高年级研究生协助导师进行带教工作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和责任心的有效途径。让研究生成为本科生的带教老师,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促使研究生能更加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探究试验方法,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通过高年级的研究生带教低年级研究生,可以打造以大带小、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这也是一个实验室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因此,让研究生参与带教工作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对于研究生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人文教育
研究生要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人文教育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力的提高和健康全面地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善待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再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生活中健康快乐,在学术上不怕困难、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使他们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善于将遇到的问题向他人请教。因为,药剂学专业的综合性较强,经常遇到一些跨领域的问题,学生除了保持与导师和同行之间的良好沟通,还必须学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沟通与交流,只有懂得沟通、学会合作,才会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更有益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6结语
篇5
摘要: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导师制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导师制度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进而引起了导师制度实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如何衡量导师制实施的效果缺乏指导性的指标规范。本研究通过结合案例在九个方面分析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基于此以推动导师制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并优化导师制的实施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
导师制;实施效果;比较
前言
大学导师被誉为学子们人生重要阶段的“灯塔”。大学的初始阶段,正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期,也处于个人从心智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沿袭青春期的遐想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以及窘境尚未经历太多,对待问题的方法和审视角度往往缺乏适当的调整,而导师作为这一人生阶段的良师益友在鼓励青年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我的道路上给予其指导和帮助,成为大学生人生重要阶段的指路人。大学导师制的研究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早期研究多移植国外经验,重视认可导师制的重要作用,以及针对我国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的研究[1-5]。二是对于如何发挥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的路径和模式探讨[6-8]。三是对导师制度的实施、监管、激励的措施和路径的探讨[2]。以上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综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就目前中国大学导师制实施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能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引入导师制度,缺乏实施基础
导师制度始于英国,后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作为现代导师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的英、美、德、法等国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方面倍加推崇这种模式。中国引入导师制度虽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但是真正普及现代大学却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引入大学导师制度正是看中了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对锻炼具有革新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作用,也契合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研发的科技人才的需要。但是毕竟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时期有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其中差距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和生均经费缺口大,特别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的能力和意愿以及氛围是很缺乏的,盲目引入国外大学导师制的做法并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要比在学习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更有优势,也更具有导向意义。这并不否认在普通高校引入导师制度的可行性,总之,要结合师资力量、实施制度来正确引入导师制。
(二)夸大导师制的应有作用
导师制度的核心是导师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心智教导和影响,但是其并不是功能强大的制度,它是大学教育的辅助,并不是基础。原因在于导师制度下的导师本身并不是知识全能,他可以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发挥作用,基于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导师可以侧面指导或者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境、生活中的情感困惑等,但是学生自身的能动力的激发并不能靠导师单方面鼓励,目前很多实施了大学导师制的学校出现了一个现象,导师的作用对于那些乐于参与导师科研,乐于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导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并不是像初高中一样作为学生的保姆看护者,其指导并不具有强制性,这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对于不善于与导师沟通,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学生效果甚微。
(三)对导师制度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
从很多文献检索来看,很多学者对导师制的内涵了解更多侧重于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的带动,缺乏对导师在推动学生心智不断健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某种意义上,导师制是大学辅导员制的补充,帮助学生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生自我发展,也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其无暇顾及和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领域。现代大学多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性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能同步推进,而导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平衡学生的学习和心智,在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十分缺乏。目前,大学生身心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恋爱观、责任感、担当感、荣誉感、个性彰显、人格、内心承受力、品格,集体观念等等,虽然学生的智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前述心智,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心智培育的缺失,现代大学恰恰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有很多学生出现自杀、精神异常、性格孤僻、人格扭曲、自控能力极弱、学习不专心等问题,导师制这一作用和功能是我国大学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度忽略的方面。
(四)导师制度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导师制虽对部分学生发挥了作用,但有些学生并未受益。高校目前大学导师制度的发展出现了偏颇,侧重发挥导师制度的科研引领,大学时期学生除了按照基本的要求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之外,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增进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锻炼也是很多学校设定的目标。坦白来讲,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很实际,往往需要在基本的学习之余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大学导师制侧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适合那些乐于跟随导师做科研,喜欢搞学术的部分少数学生,特别是经济类文科生更是往往存在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情就完成了任务,缺少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耐心,很多学生不善于跟随导师,与导师沟通都很害羞,如果导师不主动与之交流,那么他就会走自己的路,不会参与可能对他自己有意义的各项活动中去,自我展示的惰性就会深埋在这些学生心中。如果导师忽略了不善于沟通、不喜欢主动展示发掘自己才华的学生,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游离于群体之外了。就笔者在指导过程中的了解来看,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
(五)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衡量
高校导师制度的实施应该从制度完善开始,主要是导师的选取、聘用、考核并形成制度来规范保障导师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学校并未形成规范的导师制实施制度,并未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这对导师制度的作用发挥形成了极大的制度约束,而进一步发挥导师制度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另外,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受益程度,很多学校在对导师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时候都主要参考了学生的直接评价即给导师评分的衡量标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所推出的评级体系与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比较相似,包括学生测评、管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这种测量体系相对最简便直接有效。但是,导师制度的实施有别于其他考核制度,应该在考虑客观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对导师的具体工作范围进行指导。
二、导师制度实施的比较分析
依据对安徽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导师制实施的评价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和教务处学生工作老师5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及老师10人。综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从学生的一般成绩的变化统计、参与校内外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习氛围状况,课余时间的分配,参与科研和知识面拓展情况,自我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意识变化情况,毕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和质量,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即师生情感度作为考察维度(如图1)。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位本文作者为导师指导的40名本科生(实际是一个教学班)和2012级没有实行导师制的随机抽取的国际贸易专业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总人数40人)。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年级沿袭以往辅导员负责制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无法进行学生的纵向对比研究,只能是对不同届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数据真实可靠。
(一)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
实行导师制度的2014级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相对明显,从四位导师的各自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及从教务处整理的两个年级的学习成绩变化对比来看,2014级的第二学年与第一学年相比有三位导师学生的成绩排名特别是2-7名发生了重新排列,另一位导师的10名学生的第4-6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他名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平均成绩提高3-6分不等。没有实行导师制的2012级学生的大一到大二的学习成绩排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且平均成绩提升-1~3分。学习成绩的变化看似与导师的管理关系不大,实则关系密切。新生进入大学后很多沉浸在大学上课不需刻苦努力只需临近考试冲刺就能顺利过关的思想中,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过去刻苦学习的习惯,没有意识到大学自我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而导师的跟进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做出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根据2014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每位导师都在与他们交流时强调了大学阶段自学的重要性,都会告知学生大学老师会引领你走入知识的殿堂,但是要拓展自己的认知必须毫不放松,更不能丧志,不能得过且过混日子,自己的未来前途实际上仍在大学这一重要时期,而且四位导师也通过各种讲座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总体效果非常明显,2014级实行了导师制度的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二)参与校内外竞赛活动积极性对比
实行导师制的2014级学生第一、第二两学年参加了国际贸易商科技能大赛、物流大赛、全国创新训练计划大赛、校营销策划大赛等共18组,而2012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统计结果为10组,无论是参与积极性还是组队热情,2014级学生都比2012级的学生高。其中,导师的鼓励和号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导师向学生们阐明了参加此类竞赛对学生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很想参加技能比赛,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想过多麻烦老师进行指导,对参加此类比赛认识不够,始终停留在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学生缺乏组队热情,参加队员凝聚力缺乏,多数以完成任务或者搭便车而不是挑战自我为目标参与比赛,其惰性明显。
(三)任课老师评价对比
国贸专业学生每学年课程较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像初高中一样,任课教师特别是大班授课的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只能大概凭自己的授课过程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予评价,课题组选取了两个学年都给同一班级授课的任课老师进行咨询,其中2012级咨询4名教师,2014级咨询4名教师。由于大学前两个学年都是基础课较多,因此重复授课的老师不多。咨询统计结果如下:大学英语老师对于2014级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虽对2012级也同样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从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对比来看,2014级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2012级学生第二学年则表现的有所懈怠。高等数学老师对两个年级的评价相差不大。而从西方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对两个年级的认可度来看,很明显2014级的评价要高于2012级,这其中与学生的上课质量和课程重要程度有关,2012级学生很少说得清楚学习这几门课程对自己有何意义,而2014级的学生在导师的阐述下都对以上几门课程有足够的认识。以上几门课程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课程,科学研究对以上几门课程要求很高,经济学知识不仅让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宏观政策也是他们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习目的的阐明中导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氛围的变化对比对
学习氛围的比较主要是学生的整体学习热情的比较,平时自习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自我班级和导师成员的评价,对于2014级学生,每位导师都要求鼓励学生们之间要进行竞争,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落后的同时,平均成绩不能落后。在激励和奖励机制方面有导师自掏腰包设立进步奖等方式,相比于2012级,2014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好。总体来看学生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意识也很强,但是后进的学生学习动力始终不足,班级的总体排名没有明显的变化。
(五)课余时间的利用变化对比
大学导师制度目前比较重视学生的科研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大学设置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本校在这方面同样重视,2014级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高达60%,课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利用平时的很多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在导师指导和压力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其中,解决了以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以及整日与手机为伍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科研参与,本文四名作者担任导师所指导的40名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增进了很多,阅读和写作水平有所增进。2012级的学生则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很少,40名学生只有四五个人有此经验,大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甚至上课的时间用来上网,甚至沉迷于互联网不能自拔。2016年毕业的2012级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让论文指导老师感到不满的就是论文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逻辑思维和文章组织能力较差。
(六)自我学习拓展和创新意识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并不和其他授课教师一样专门教授基础知识,特别是以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探索能力为主要目的导师制度更加专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更多参与校内外专业的学科竞赛。比如,导师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每个学生或者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知识也许无法满足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腾出时间来阅读参考文献并参与调查研究等工作,这就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意的发挥。从2014级和2012级学生的对比来看,2014级各导师指定了相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2014级学生就普遍增加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而2012级的学生一般只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阅读图书,图书借阅量比较分散,有些学生甚至在一个学年里都没有借阅一本图书。
(七)表达沟通能力的变化
导师制度的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通过导师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导师会定期与指导的学生开展交流,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增进师生的情感。导师都会遇到几个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甚至寡言少语的学生,各位导师也纷纷希望自己能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心理障碍,辅助他们多参与集体和公开的活动。主要做法是主动邀请学生参与科研讨论,指派他们进行校外的调查研究并负责调查工作,这就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从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过去性格内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没有实施导师制度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八)毕业继续深造人数和质量
由于2014级即将迈入大学三年级,所以其考取研究生、海外继续留学等继续深造的实际数据无法与2012级进行比较。2012级学生全年级备考研究生人数约30人,约占年级总人数37%,考取研究生人数5人,考取率16%。对于2014级学生,导师对学生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和有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进行了鼓励,三位导师所带领的30名学生经询问有考取研究生意向者20人,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咨询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要求、适合的学校,如何进行复习、是否报班,如何寻找所报考学校的历年考试资料以及相关的信息等问题。与往届相比,咨询数量上升了好几倍。学生研究生备考需要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作为指路人导师的作用非凡,特别是对已经有了少许科研经历,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的学生。
(九)学生与导师情感度
学生与导师情感度可以评价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工作的被认可情况,这是衡量导师制度实施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学生与导师情感交流融洽,相互之间信任度高,说明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就会被鼓励。对导师与学生情感度的衡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导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二是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频次,三是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度。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感。师生情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纽带,从本校师生情感角度调研结果来看,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交流内容深度、对导师的信任度,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普遍情感要高于没有导师的2012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度。
三、结语
本文从九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也相应提出了衡量导师工作如何评价的几个方面,以上是根据本校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笔者在导师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思想,可以为普通高校制定评价标准时提供一些参考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今后指导本科生导师工作方向的基础,提高导师制度的运行效率。目前,导师制的运行和绩效衡量仍大多沿袭学生测评和监督领导测评以及导师自我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希望结合以上几点的思考能促进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师制度在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益处,进一步从导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共同推进学生的心智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6):694-697.
[2]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汤琳.浅谈导师制对本科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4):36-39.
[3]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4]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5]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63-65.
[6]张远索,崔娜,董恒年.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5):3-5.
[7]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64-65.
篇6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篇7
首先,研究生秘书是研究生教育的分管院长的参谋和助手。分管领导对本院研究生管理的新决策和新措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研究生秘书给出的详细信息和参考意见。作为一个参谋和助手,决定了除了管理方面的常规工作外,需要许多创新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协助分院领导选拔拔尖研究生培养人才,对这些人才如何采用不同于其他研究生的培养途径和手段;这是分管院长需要决策的问题,也是研究生秘书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研究生秘书是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的中介。研究生院作为主体决策者,具有许多信息需要通过研究生秘书下达给分管院长、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以及研究生。同时,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以及分管院长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更需要通过研究生秘书上传研究生院或分管院长。尤其是当前,在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职研究生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群体,信息传递的工作往往需要更加细致和科学化,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估计信息传播到信息执行之间的合理时间。
第三、研究生秘书是研究生教育的日常管理的枢纽。高校研究生秘书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涉及院系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人初步统计过,研究生秘书每学年内要完成约 100 多项工作,①这个数据说明了研究生秘书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比较繁琐的工作。简单地说,一个研究生需要经过考试、复试及录取成为受培养的研究生,在培养阶段,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研究生小论文,需要通过学位论文撰写、评阅、答辩及最终的学位授予,从招生录取直至学位授予的全过程管理均是研究生秘书落实完成的。
第四、研究生秘书是一项针对多对象的服务性工作。②研究生秘书的工作对象包括分管院长、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硕士生导师和研究生,面对多种复杂关系,需要研究生秘书站在学院的全局角度,努力提供服务策略和服务水平。研究生导师在职称、学历、个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许多外聘导师,他们许多时间不在聘任单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许多落在研究生秘书头上,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生秘书的难度,尽量合理安排这些外聘导师的工作时间是研究生秘书需要在复杂关系中不断协调的工作。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从全局管理整个学校的研究生,但是各个学院存在诸多个性差异,研究生秘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工作,同时需要协调自己学院的个性差异。研究生在家庭背景、学历层次、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许多研究生出身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几乎耗尽了家庭所有积蓄或本是借款读完本科阶段的。对于这些特困研究生,研究生秘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的较短时间内需要准确掌握这些情况,通过协助学院或学校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比如:通过学校建立的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家教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帮助经济拮据的学生渡过经济难关。当前,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断深入,大多高校纷纷增加研究生获得助学金、奖学金、创新基金和困难补助金的机会,为了使得评定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学校针对实际情况均指定了相对详细的评定细则,研究生秘书参与这一评定活动,同时根据自己掌握的比较详细地情况,可以提出参考意见。
第五、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研究生秘书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而具有较大创新的工作。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把培养优秀或拔尖人才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拔尖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也是关乎学校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研究生教育之中的重中之重。这个群体一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但往往逾越导师的指导框架,甚至指正导师研究成果的不足,同时,他们的跳跃式思维,往往决定了他们思维具有较大的创新性,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成果,短时间内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很小的进展,但往往可能是一个失败的结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答辩,需要研究生秘书组织聘请大师级人物,对他们的研究结果作合理评价。同时,对于这些拔尖人才,在规范管理和非常规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改善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
2 研究生秘书在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的质量关系有直接关系,研究生秘书在把握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起关口作用。③良好的生源是培养合格的研究生、优秀的研究生以及培养拔尖研究生的基础。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研究生秘书和待录取研究生是最先保持联系和接触的,尤其是非本校研究生,来参加考试或面试的学生总是最先和研究生秘书沟通,从他们的言行举止、谈吐礼仪以及相关信息可以粗略判定这一学生的大致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热门的专业,在调剂过程中,待调剂的生源很多,有分数很高的,有动手能力很强的,如何从上百个备选生源中挑选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优秀生源往往是研究生秘书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和相关领导、教师共同拟定复试人员的一个难题。因此,往往要求研究生秘书最先掌握比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也需要他们最先从大量备选对象中挑选出一定比例的生源供院级领导或教师再筛选;为了比较科学地挑选生源,在面试过程中,有时教学秘书需要协同教师决定面试内容,布置面试场景等。
第二、研究生秘书在组织探索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打造良好培养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④2009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明确地将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步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对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和培养目标在本质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组织硕士生导师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培养大纲、培养计划,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目前,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许多方面需要在原来培养目标或计划中做出较大的调整,这些调整需要研究生秘书在征求导师们提出的各种创新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学校及学院特色有的放矢组织制定。当前,随着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科技产业园,企业科技产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产业园等相继建立,为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搭建了有机平台,研究生秘书需要协同分管院长积极组织导师参与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同时共同探讨联合培养的基本框架。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校企合作,并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许多高校为了精简结构,将科研和研究生秘书合为一体,这样,研究生秘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第三、研究生秘书在研究生合格培养中起重要的督促作用。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学位管理条例制定了操作性更强的管理细则,研究生秘书是管理细则的主要实施者,作为常规管理,重要的在于把学校或学院的研究生管理指导思想、具体实施办法、研究生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的任务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细则的规定,一项一项地让学生落实下去,这是一项比较繁琐,且难以看到成绩的工作,但是却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研究生秘书的基本职责所在。实施这些细则最终落在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头上,因此,研究生秘书需要同时对导师和学生均加以督促。
3 当好新时期研究生秘书工作的探讨
首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好研究生秘书的首要条件。研究生秘书的工作对象面广人多,保持良好的素养、客观公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观的处事态度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二、善于总结、及时总结,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研究生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短时间内难以胜任这种超负荷工作。培养多总结、多梳理,建立适合自己的工作章程,是简化工作程序的有效方法。此外,通过学院及分管领导的支持,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人制度,研究生课程群建设设立课程负责人,研究生论文设立各专业答辩小组组长等,这样,只要保持与负责人的良好沟通,就可以圆满完成各培养阶段的任务。常规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研究生培养方案框架下需要建立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研究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作为研究生秘书,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学校建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不断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和交流,⑤从各方面提供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篇8
关键词:双导师制;法律硕士;培养
一、双导师制的提出与意义
所谓“双导师制”,顾名思义,就是为一名法律硕士研究生配备校内和校外两类导师,以校内导师为主,以校外导师为辅,共同开展并完成对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导师制度。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特殊方式,实行双导师制的根本宗旨是解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单位师资力量不相适应的矛盾,让校外导师参与到实践项目、实践课程教学、论文写作等环节,加强对法律硕士的实践指导工作。究其实质,双导师制倡导校内理论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与培养中的应用实践成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弥补校内导师纯理论教学与培养的不足。因此,双导师制中的“双”确切地讲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或“两部分”或“两类”,并不是仅限定为“两名”,条件许可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培养单位完全可以为一名研究生配备两名以上的校内导师和两名以上的校外导师。
环顾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不外乎是以研究为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和以实践为方向的应用型研究生之分,两者各有所长,各依其重。法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实务操作的专业教育,但中国传统的法科教育却过分偏重于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归法科教育之本质,法科教育正悄然由过去以法学理论教育为主转向法学理论与法律技能技巧并重的综合型实务教育;法学教育的理念也正逐步实现从传统法学教育遵循的“法条-法理-法哲学”的教学程序向“法条-法理-法实践”的程序转变。基于此,国家在逐渐减少学术型法学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同时,适当增加包括法学和非法学专业在内的应用型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这种政策性转变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的体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讲,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还要指导实践,失去实践的理论将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理论。在研究与问题的关系上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离开了问题,研究将会迷失方向。法律硕士的培养更是如此。然而,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凸显,法律硕士培养单位的师资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或根本不能对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展应用型的指导,培养的学生虽能毕业但难以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所以,双导师制正是在这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国家、培养单位、学生和老师,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有助于实现国家制定的法律硕士培养目标。中国目前的法律硕士分为两类,一类是入学前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简称非法本法硕或法律硕士(非法学),另一类是入学前为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简称法本法硕或法律硕士(法学)。在目标定位上两者是基本相同的。但法律硕士(非法学)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的专业复合,即法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简单形态的专业复合。法律硕士(非法学)在入学之前已经完成一个或一个以上其他学科一定程度的学习或已经取得非法学学位。经过法律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学生还要掌握法学一级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这种学科的复合是法律硕士(非法学)将法学学科知识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二是思维方式和技能的复杂形态的能力复合。法律硕士(非法学)既要拥有法律职业人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又要拥有一类或一类以上其他职业人群所具有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技能,而且,还要能将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事法律实践活动。此外,其在强调坚实、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的同时,着重于宽广的法律实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位获得者具备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实际工作能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个实务性的学位、实用性的学位。应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国家和培养单位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必须加大对法律硕士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知识、职业方法、职业信仰、职业伦理等方面的训练,要更加重视法律实务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分量,配备有实务经验的老师开展教学与培养。没有校外实务部门导师的参与,仅凭满腹经纶的研究型导师闭门造车,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实务型法律人才,即使能培养,也可能不符合成本与效益之经济原则。
二是有助于弥补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师资力量之不足。什么样的师资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需要呢?有法学博士学位?是教授?事实上,学历、学位和职称重在反映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教学科研水平或经历,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教师就能胜任法律硕士的教学,就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比较理想的教师是既通晓学理,又熟谙实务的法律人,但只是凤毛麟角。因为在法律硕士培养单位支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一毕业就开始教学生涯,虽熟悉图书馆,娴于查阅文献资料,擅长写理论文章,但缺乏法律实务经验甚至必要的社会历练。虽能应付讲授法学原理之任,却难以担当训练学生法律实务能力之责。有的教师虽从事一些兼职法律顾问或律师工作,但因兼职之局限,其专业化执业水平也较难适应培养高级实务人才的需要。更有甚者,有的培养单位对法律谈判技巧、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职业伦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干脆不开或随便应付。因此,建立双导师制,吸纳法律实务部门的法官、检察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等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士与大学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法律硕士的教学和培养,既可以弥补培养单位师资力量的不足和结构性缺陷,又可以让每个学生同时获得校内理论和校外实务导师的双重指导;不仅可以克服学理和实务脱离的难题,还能充分利用实务部门的资源优势,借鉴实务导师的宝贵经验,拓宽培养单位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增加法律硕士的就业渠道。
二、双导师制的实践与问题
目前培养单位采取的导师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单一导师制,即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名固定的导师。在法律硕士试点初期,多数培养单位在前两个学年不为学生分配导师,直到第三学年的上半学期开始或第二学年下半学期结束时才按照撰写论文的方向分配论文指导教师。由于配备导师太晚,学生在前两学年像“没娘孩儿”一样没有归属感,容易涣散,导师像“后娘”仅在第三学年才接手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难以结合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应有的及时跟踪指导,学生与导师之间的配合往往缺乏默契。近年来,为克服上述缺点,不少培养单位都把配备导师的时间前移,有的提前到第二学年的上半学期开始,有的甚至提前到学生一入学就为其配备导师。第二种,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即培养单位按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进行导师分组
和学生分组,学生没有固定的导师,导师也没有固定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因为导师组里的导师往往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且许多导师还有法学硕士或法学博士要指导,再加上其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实践中容易导致导师组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结果是“人人皆有导师,人人皆无导师”,“人人皆是导师,人人皆不是导师”。第三种,双导师制,即由校内专职指导教师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对同一名学生共同指导培养。在配备导师的时间上,有早有晚;在配备方式上,有培养单位单方面指定的,也有以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为原则,由培养单位最后协调为学生确定导师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为学生配备有校内校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料导师。校内导师是具有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则是从事法律实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专家。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各位导师各司其职,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侧重在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和论文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事实上,在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之前,有些培养单位就已经实行了双导师制。有的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由培养单位统一聘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机关、企业、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等资深法律实务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在入学之初就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专家、一名校外专家作为导师,导师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有的实行“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在实践阶段或论文指导阶段参与指导培养;有的规定校外导师仅参与指导,一般不承担课堂教学;有的规定校外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应用实践、论文写作、就业规划等,还要承担实务课教学。
毋庸讳言,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培养中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一是主管层面缺乏关于双导师制的制度规范。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实行双导师制,但并没有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例如,双导师制是对培养单位的必备要件还是提倡性要求?校外导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对校外导师支付报酬?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基本要求和规程是什么?等等。这些制度规范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较大的随意性。二是校外导师资源渠道不畅,于法无据。校外导师资源主要集中在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职业中,但《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律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没有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参与高校法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当这些符合条件的实务人士被邀请担任校外导师时,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和国有企业的法律顾问,有不愿意担任的,有个人愿意担任但单位不同意的,也有一个人担任多个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徒有虚名、疲于应付的。三是培养单位对双导师制没有给予应有的高度重视。有的培养单位根本就没有关于双导师制的考虑,有的形式上有规定但缺乏实际行动,有的关于校外导师资格、校外与校内导师职责、学生与校外导师关系、校外导师的奖惩等混乱模糊,也有比较好的培养单位制订了双导师制的相关规定,但囿于传统的观念,只想让校外的“牛”到学校“拉犁”,不想让这些牛“吃草”,甚至连一个与校外导师相称的“校外导师”、“校外讲师”、“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等荣誉称号也不想给,从而挫伤了一些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除上述三种主要表现外,个别校外导师自身素质和修养不高,定位不准,责权利不清,工作繁忙,精力不济,缺乏经验,与校内导师配合不好;个别学生不会正确处理与校外导师的关系,缺乏积极主动性等,都是双导师实践中常见的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双导师制作用的发挥。
三、双导师制的完善与推广
虽然双导师制实践中存在问题,但瑕不掩瑜,推广双导师制不仅有利于法律硕士的教学和培养,也可为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其他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培养所借鉴,因此,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 推动立法,调动法律职业共同体联合育人的积极性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的职能机构,首先,应积极参与《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律师法》等与法律人共同体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制订和修改,呼吁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人士参与法律硕士培养作为义务性规范或倡导性规范,写入相关法律法规,并作为考评和奖励的一项指标。其次,应该积极协调法官协会、检察官协会、律师协会等法律职业协会形成一种联合培养法律硕士的有效机制,为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积蓄力量。再次,要把有关文件中关于“双导师制”的规定明确为强制性规定,各培养单位必须做到至少为一名法律硕士配备一名兼职校外导师,凡达不到要求的,应相应减少下年法律硕士招生人数。为使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订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双导师指导规范或细则,供各培养单位遵照使用或参考执行。
2 严格选拔,提高校外导师的质量和水平
选拔校外导师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校外导师具备的条件。一般讲,法律硕士的校外导师应当是在法律实务部门工作一定年限,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在某一法律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的法律专家。不宜一味地盯着法律专家的头衔、职务等,因为有些专家由于头衔多、职位高等,自身事务繁忙,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法律硕士进行实际的指导,会让学生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虽然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方法和精通实在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但培养单位也绝对不宜要求校外导师一定要出版专著、编写教材、主持科研项目、发表文章,因为校外导师毕竟不是也不必都是理论专家;更不能把选择校外导师作为利益交换,要求校外导师尤其是律师必须向培养单位提供一定的捐助。一旦作为利益交换,校外导师就可能被滥任,法律职业道德就有可能被玷污。其二,校外导师认定的程序。科学合理的程序有助于保证校外导师的质量。一般应按如下顺序进行选拔认定:(1)培养单位制订并在相关媒介上公布校外导师任职管理规定;(2)校外法律实务人士向培养单位提出书面申请;(3)培养单位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审查确定合格人选;(4)培养单位与校外导师签订聘用正式协议;(5)学生与校外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有些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由各教研中心或教研室甚至教师个人自行聘请,程序混乱,缺乏严肃性,聘请的校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给培养单位造成不少管理上的麻烦。
3 提高待遇,物质与精神鼓励并重
法律硕士培养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主要经费由国家拨款,对在职教师是按事业单位的相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定编定岗定责定待遇。校外导师一
般都是兼职,不纳入培养单位的人事管理体系,无法享受导师的相应待遇。有的校外导师连正常的交通、用餐等补助都享受不了,有的甚至还要自己贴钱,从而挫伤了部分校外导师的积极性。校外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协助培养单位开展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必然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应该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适当按劳取酬,或由培养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除此之外,许多校外导师可能更看重名分给自己带来的社会认可,培养单位应当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他们适当的名分,如“法律硕士校外导师”、“法律硕士校外讲师”、“法律硕士校外副教授”、“法律硕士校外教授”等,让校外导师出师有名,千万不能只向校外导师索取,不给他们任何待遇。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对校外导师的考评机制,做到赏罚分明,优胜劣汰,防止个别校外导师“挂羊头卖狗肉”,沽名钓誉。
4 人尽其才,拓展校外导师指导环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因此,校外导师应发挥优势,侧重实践,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结合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参与制定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实践部分设计,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2)承担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参加到法律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法律文书写作、案例分析、法律谈判技巧、模拟法庭训练等实务课程。让学生从中获取实务理论并锻炼实务技能,把各种知识融合到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方法、职业信仰、职业伦理的综合素养之中,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的素质;(3)定期对被指导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实践指导和检查(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并适时接受和回复被指导学生的电话、电邮、短信等,也可以通过实践专题讲座、共同讨论等形式进行。较好的做法是,校外导师能够接纳其指导的学生到自己工作的单位开展法律实践活动;(4)指导和检查被指导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实践性问题,从法律实践的角度对论文的构思、成文和修改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积极参加被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答辩;(6)协助校内导师做好对被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毕业鉴定工作,对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做出评价;(7)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协助培养单位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
当然,校内外导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双导师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不可偏颇。校内导师应积极负责与校外导师的日常工作联系,帮助校外导师协调共同培养的相关事宜。
5 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分配校外与校内导师
就目前各培养单位反映的情况看,双导师制受到了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大多数培养单位都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但是,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在学生选择导师阶段,往往因为导师数量、专业、职称、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学生选导师相对集中在少数甚至是某几位校外或校内导师的现象;在导师选学生阶段,因每位导师所带学生的名额限制,最后会让大部分学生失望,而被动接受培养单位为其分配的其他导师。因此,建议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受学生欢迎的应用型专业的导师,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其有最多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名额,可不为其配备或少配备校外导师,但可以为其配备校内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老师做助手;对实践经验较少或没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专业的导师,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纯理论专业导师,按第二级别分配学生名额,可根据情况有选择性地为其配备校外导师;对于既没有实践经验又属纯理论专业的导师,原则上可以不分配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名额,如果分配名额,则一定要为其配备校外导师。此外,为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导师,每位导师每级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应控制不超过5人。
参考文献:
[1]付子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法律实务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7-12-25
篇9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我们还应当学习、分享不同国家间的会计思想、实务及教育等问题,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应当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SWOT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明确的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通过分析各高校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术型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侧重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专业型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重于实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两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较本科及以下学历更为乐观,相当大比例的会计研究生都能进入到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及各领域内翘楚的私企、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来看,入职后的研究生在单位的发展大多呈良好趋势,这与其在校期间获得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息息相关,再加上入职后的实务锻炼,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在单位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单位自然愿意为研究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另外,会计研究生的基本聘用薪酬、福利与各地经济发展、工资状况等有关,但基本上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近几年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生的录取虽然有扩招的现象,但是录取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能够得到研究生就读资格的学生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有资格培养会计研究生的各大院校,国家教育部对每个会计硕士导师培养研究生数额有明确规定,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对于会计研究生优势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国家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三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两年,从而使得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了解,两类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基本都于第一学年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事实上,除了学生自主安排这些时间来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导师也会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引导,因此,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多会计研究生都能够在巩固本专业学习之外,在导师的推荐下结合自身能力、兴趣,合理、有效的吸收其他知识。
会计研究生的劣势: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定,会计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到会计实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毕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很难提供大量的实践教育机会,案例教学也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还无法做到全面地推广,导致会计研究生实务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有不少学校及会计硕士导师关注到这个方面,并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但是由于会计岗位在公司的性质比较特殊,学生们被允许接触的往往是实训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做到对于会计实务的真正认识和掌握。可见,会计研究生在锻炼实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实务处理能力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因此,实务处理能力较差是会计研究生的一大劣势。
会计研究生的机遇: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有缩减的趋势,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以及各研究机构的高级分析师等少有人能够胜任,再加上目前跨国公司、国际性单位等的涌现,无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能力高素质,这给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脱离了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很快具备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一事实,加强了各大培养单位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研究生基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协作其供职企业在国际会计事务上的处理,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趋势下会计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进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作为会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好培养方案,尽可能的杜绝研究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服务社会这些现象的出现,鉴于当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会计的大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由于各大高校会计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研读方向分别安排导师及其所修课程的,因此,所修课程没有统一的设定,但我们应当统一课程体系,尤其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应当特别注意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授课内容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最直接的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必须围绕这一点,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国际性的系统完善,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篇10
关键词:高校;内分流制度;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明文婷(1986-),女,湖北广水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庆聪(1982-),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03-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分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内分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内分流涉及到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和课堂设置等几个方面,这些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内分流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实证调查法,通过对湖北省7所211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结合文献法分析高校内分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分流是高等教育分流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流对象的意愿和条件决策调控的、由分流机构实施操作的对分流对象的有计划、有差别的高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造就各类专门人才。①
高等教育分流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外分流和高等教育内分流。高等教育内分流是指进入了高校的大学生依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分别流向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班组和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和教育层次的活动,即在高等学校内部所进行的教育分流活动。这是各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等主体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意愿所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分流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流让学生自主流向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方向。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个性差异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②
二、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湖北省7所211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学校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952张,有效问卷937张,有效率为93.7%。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第二部分是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包括确定专业的时间、确定专业的方式、对专业的满意度、转专业;第三部分是课程分流情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情况、选修课开始时间、确定课程的方式;第四部分就是课堂分流,主要包括课堂设置情况、课堂分层、学生对课堂分层的态度,共计22道题。
三、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并没有涉及问卷中所有的问题,而是对内分流中的专业、课程和课堂的确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专业分流――入学即确定专业仍占主导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学实行的是入学即确定专业。进入市场经济后,通过总结以往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现在我国有些高校采用在入学后的其他学年定专业。根据调查的湖北省当前的情况,71.2%的学生是入学即确定专业,11.7%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分专业,7.9%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分专业,5.6%的学生在第四学年分专业,3.6%的学生在第五学年分专业。可以看出,入学即分专业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其他学年确定专业仅占很小一部分。
那么学生的反映又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入学即确定专业的学生占27.2%;赞成第二学年分的占35%;支持第三学年分的占28.3%;支持第四学年、第五学年分的比例很少,分别是4.9%和4.6%。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倾向过早或过晚分专业。在开放题中学生们对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学生对各专业还不了解,过早确定专业很容易造成所选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容易后悔,入学后对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有一定了解后再选专业会更好。太晚分专业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目前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确定专业才能既保证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各专业,又保证充足的专业课学习时间。
2.课程分流――必修+选修占主导
课程分流,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选课而进入到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目前湖北各高校因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分流情况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实行完全必修课的占11.1%,半必修课半选修课的占38.1%,主要必修课少量选修课的占5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选修课占的比例并不高。那么学生们的需求又是怎样的呢?83.8%的学生支持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支持完全必修课的占5.9%,支持完全选修课的占10.2%。74位同学中除了一位同学抱怨喜欢的选修课选不上以外,其余73位同学都赞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他们认为,完全必修课太死板,完全选修课又太自由,学不到专业知识。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则最合适,必修课学习专业知识,选修课则培养学生兴趣,扩展知识视野。
可以看出,传统的完全选修课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更倾向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发展个人兴趣,在课程确定上既有一定约束指导性又有一定自主选择性,因此,选修和必修课相结合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及选课机制。很多学生反映可选的课程种类不多,受欢迎的选修课又爆满以致部分学生选不上自己喜欢的,只能选择不喜欢的以凑学分。另外,选修课所占比例不高,很多课仍然是老师指定,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
3.课堂分层――中立占主导,利弊参半
大学中的课堂分流主要是公共课的分流,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为不同的班级,一般通过学生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班级,不同班级上课的内容不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课堂分层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所有课程都实行分层的占9.8%,完全不分层的占38.7%,大部分分层、小部分不分层占16.5%,小部分分层、大部分不分层占35%。
对课堂分层持中立态度的占62%,反对分层和支持分层的分别占20%和18%。在一个开放题中学生对课堂分层进行了评价:支持课堂分层的学生认为分层有利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分层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反对公共课分层的学生认为,分课堂教学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公平,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挫伤自尊心,打击学习积极性;持中立态度的学生认为课堂分层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差异;小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分不分层没什么意义。另外,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要视学校、学生的情况而定。可以看出课堂分层有利也有弊,关键是看如何有效利用。
四、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对以上三大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专业分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小部分专业是让学生在其他学年确定专业,但是并没有为学生了解各专业提供充足的信息。比如学生在第二学年确定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就学公共课,而学生对各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专业是校内分流的一个主要方面,决定了学生以后的课程、职业,因此,所选专业是否是学生兴趣所在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更容易学有所成;如果所选专业非兴趣所在,学生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学好,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对此,各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选择合适的专业对学生未来的重要性,应努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确定专业最好不在入学时,最好是留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先适应大学生活并对各专业有大致了解后再定专业。在这段预留时间里,学校可组织人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学生自填个人信息的方式进行),并提供给学生有关各个专业情况的信息,也可以以演讲的形式让各专业指派一名老师来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内容最好包括专业的大致学习内容、是否需要特殊的天赋、未来就业方向等。第二学年让学生结合个人喜好和对专业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
2.课程分流――增加选修课的多样性,适当给予学生选课的自由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高校都采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的选修课所占比例很低,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课还是学校或院系统一安排,可选择的课很少。对此,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比如,有些跨学科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很多,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充分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既然是选修就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当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
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课,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科目,开阔视野。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多热门的选修课程爆满,班级大小也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学生花了时间却没学好。对此,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先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适当增加一些选修科目。另外,对一些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可根据报选的学生人数适当多增加几个班,让学生尽可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
3.课堂分流――加大课堂灵活性,具体情况具体安排
课程分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到不同的班级,这样更有针对性。但也有弊端,首先分班的标准是通过一次摸底考试的成绩来确定,不一定能说明学生的能力水平。其次,容易增加成绩差同学的心理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另外,很多人质疑大学的学习是否有必要向高中一样设置这种分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又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调查结果显示,不赞同课堂分流的学生只占20%,这说明课堂分流被大部分学生接受,总体上是可行的。但也应该考虑到这20%的学生的情况。对此,学校可按原来的方式实行分不同班级教学,但应适度增加灵活性。比如公共英语,有学校按学生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如果被分到C班的某学生认为自己在摸底考试成绩中没有发挥好,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要求到A班上课,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这种情况不会很多)。学生想分到A班至少说明他有想学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学好,因此在调整班级的时候应广泛听取学生们的需求,根据情况而定。
五、结语
虽然本次调查只涉及湖北省几所重点高校,但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从这几所高校中看出我国高校内分流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内分流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设置都比传统模式有所改进,这是在总结以往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文中提到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课程设置上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够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取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逐步改进,越来越好。
注释:
①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7(4).
②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志勇,黄小洁.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分流中的合理定位分析[J].科教文汇,2006,(12).
[3]董泽芳,李晓波.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4]董泽芳,黄红霞.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趋势[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