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胡丹
>> 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以房养老 试论以房养老信托与反向抵押贷款的比较 基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理论的“以房养老”模式研究 浅析以房养老——反向抵押贷款保险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 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风险研究 “以房养老”反向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以房养老好,何时才能“反向抵押”? 发展我国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的研究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 反向抵押贷款房产养老模式中利率风险研究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美国 日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在中国的梯度发展 对我国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研究 基于保险精算理论的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定价研究 基于住房价值波动风险的反向抵押贷款定价研究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2月25日.
[3] 《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4〕53号)
[4] 邓大洪.以房养老能否绕过“南京模式”之殇[N].中国商报2013-9-24(7).
[5] 养老按揭”阻碍多,先吃螃蟹不容易[OL].[2015-2-9]..
[6] 苏丽蓉.试论以房养老信托与反向抵押贷款的比较.时代金融.2014(7).
[7] 晓晨.中信信托推出房屋信托租赁业务[N].金融时报2006-3-9(6).
[8] 安胜.房屋信托租赁南风北渐,仿REITs试水北京市场[N].中国经营报2005-12-12(15).
[9] 胡思静.房屋产权反向抵押贷款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10] 韩进成.以房养老反向抵押贷款合同的主体及权利义务探究[D].天津商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11] 中国的银行会破产吗[OL].[2015-2-10].http:///news/1586,20140312367735329.
篇2
证人保护制度完善权利义务
一、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保护对象范围问题
1.保护对象范围存在局限
第一,从《刑事诉讼法》第61条来看,证人保护的范围仅为证人及其近亲属,而与证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如证人的恋人、未婚妻、证人的朋友等,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内。不仅如此,潜在可能成为证人的人员是否有保护的必要,法律也并未做出规定。
第二,第62条明文规定将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以及证人的近亲属列为保护对象,同时明确规定公检法为其保护机关,但是上述保障制度的适用前提是“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犯罪等案件”,那么对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的证人是否也适用该保障措施?从列出的罪名来看,能够得到公检法机关提供保障的证人都涉及严重的犯罪案件,但是并不能说其他犯罪案件中的证人就没有受到威胁的可能,那么这样规定是否打破了证人间的平等?像故意杀人、抢劫、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并没有明确列入法条,这是否意味着此类案件的证人无法受到相应的保护?
2.实体法与程序法保护对象范围不一致
由于对于证人保护的规定零散地分布于各类法律中,这使得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脱节、条文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保护对象范围界定的不同,在实务中造成困境。《刑法》第308条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该条只规定了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施以刑罚,而对证人的近亲属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人没有相关的保护规定。但是现行《刑事诉讼法》将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和近亲属都列入了保护范围,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作出对针对证人近亲属所进行的打击报复行为进行处罚的决定时,缺乏实体法依据。
(二)保护主体职责不明确
1.保护机构分工不明确
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证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请求保护,至于如何请求,若请求被驳回可采取哪些救济措施等问题均未作规定。启动程序的模糊性,很可能导致司法实践中感觉自身安全面临危险的证人申请无门,使他们在逃避法定义务与心怀恐惧地作证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理论上公检法三机关都有保护证人的义务。但如何做好公检法三家机关的衔接工作,防止推诿现象发生?诉讼终结后,由哪家机关为证人提供人身保护?对证人的经济补偿问题,究竟应当由哪个机关负责?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三机关往往各行其事,彼此衔接不上,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相应地配备到位,致使证人保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证人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只有明确划分职责后,各机关才会增强责任意识,有迅速采取行动的压力和动力。
2.责任追究制度的缺失
由于保护主体职责不明确,若因公检法三机关保护不力而致使证人受到侵害,那么要追究保护主体的责任也就不可能了。就《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而言,在证人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仅就加害人须追究其责任,至于负有证人保护职责的公检法机关在证人保护不力导致证人权益受到损害方面的责任却没有规定。没有责任追究机制,如何督促三机关很好地履行义务?没有强制力的约束,很可能导致三机关对于证人保护职责的怠慢。
(三)相关配套措施的缺失
一方面,在对证人保护的权利范围上,法律主要侧重于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而对证人的名誉、财产等其他权利的保护却不完整,这是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一大缺陷。因此,应将证人的名誉、财产等权利明确写入法律条文中,使证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全面的保护。
另一方面,证人由于出庭作证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履行作证义务而支付的费用及耽误的收益;二是因被告人打击报复造成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伤亡及物质损失。对于前者,现行刑事诉讼法第63条已给与明确保障;问题在于后者,对于被告人的打击报复,虽然可以提起损害赔偿之诉,但对被告人无力支付的情形,法律未提出解决办法。
(四)实践操作上的问题
1.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证人申请保护的条件是什么?保护机构在什么情况下能依职权直接启动保护程序?保护的期限、方式、措施、程度如何?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侦查、、审判三阶段如何进行保护证人的义务交接?哪些单位可以采取何种手段予以配合?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变更或解除保护?如果保护机构不受理申请或者擅自解除保护程序,证人有何救济途径?证人保护制度具有很强的执行程序性,上述所列举的问题,我国立法目前并没有明文规定,这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困难。
2.经费的脱节
《刑事诉讼法》第63条要求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然而,我国部分落后地区的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财政紧张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连政法干警的基本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很多单位每年实际所需经费高出地方年度财政拨款的二三倍以上,根本无力自行解决证人保护费用。一些基本做到收支平衡的基层法院,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的办案补助专款。可见,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产生的经费问题的规定,与我国国情并不相符,并非每个地区政府财政经济都能负担,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二、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重构建议
(一)明确证人保护机构的职责
新《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保护机构仅笼统地规定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并没有清楚地划分三者的职责,使得业界担心三家机关会借此互相推拖责任。对此,笔者倾向于采用公检法三家机关按诉讼阶段分别向证人提供人身保护的观点:即在侦查阶段,由侦查机关提供人身保护;在审查阶段,由检察机关提供人身保护;在审理阶段,由审判机关提供人身保护。
(二)建立证人被侵害的问责制度
建立证人被侵害的问责制度可以说加重了公检法部门的义务,然而从上文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来看,既然证人作证已成为了一项法定义务,那么通过加重公检法部门的义务来维护证人的权益,保障其权利,是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必然性要求。实践中,由于问责制度的缺失导致了证人屡屡受打击报复,应该进一步明确公检法在保护证人阶段的职责,其失职后应该承担怎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目前《刑法》上所规定的罪,构成要件中需产生严重后果,这无疑提高了问责机制的门槛。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容易使公检法机关忽略掉证人保护之重要性。
(三)扩大证人保护对象
证人保护对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近亲属,具有特定联系的人、潜在的证人等都该被纳入证人保护对象的范围内。在实践中,已有相关部门对证人保护对象具体化,值得借鉴。例如:《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证人保护工作规定(试行)》中对所需保护的证人的范围做出规定:(1)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被要求提供证据的人员;(2)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将被要求提供证据的人员;(3)在本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已经提供了证据的人员;(4)与1至3项所述证人有近亲属关系而需要提供保护的人员;(5)基于其他必要理由而需要提供保护的人员。
(四)完善证人保护措施
1.明确证人保护启动程序
笔者认为,证人保护的启动程序既可以由证人或与之有特定联系的人向公检法机关申请,也可以由公检法机关经审查后依职权启动。在此之后,证人应与相应的保护机关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写明保护方式、保护期限、保护级别等内容。若保护机关有失职或渎职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排除证人有受到侵害的危险后,证人保护程序方可解除。
2.社会辅助措施与经济辅助措施
证人保护制度并非单纯的法律问题,这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力量。第一,应当对出庭作证的证人提供最基本法律援助,尤其是当其人身权益遭到侵害时向其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以及提供诉讼服务。第二,有些证人在诉讼中起到了关键证明作用,对案件最终审判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建议对于这些证人及近亲属受到伤害而提讼的,法院应免收诉讼费用,并提供免费律师帮助。第三,设立证人保险制度,确保证人因作证而遭受到意外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能够得到补偿。第四,建议建立证人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阿儒汗.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2006(6):111.
[2]王少华.新刑事诉讼法框架下的证人保护[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59-63.
[3]蔡静.论刑事诉讼法证人保护制度[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3):110-111.
[4]胥著华.刑事诉讼制度证人保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11.
[5]禹世伦.论刑事证人保护制度[D].山东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8.
[6]张霖.改革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探索[D].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10.
篇3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学科发展;文献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篇4
关键词: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途径
近些年物流业的发展速度似乎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圈内人士都对于此感到很吃惊,的确如此,我国的物流业的确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并且还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一点从我国当前多数高校里面与物流相关专业的设立便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员工素质低、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困扰。[1]尤其是在近15到20年的发展中,许多传统的物流企业慢慢的在发展的大潮中掉了队,如果不及时变革和转型,适应物流业整体的发展趋势,迅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很有可能会有更多的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就是市场经济,既充满生机又残酷十足。
那么,笔者认为现代物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那些传统的物流企业一定会或多或少的与这几个特点不相适应:首先,物流的规模与活动范围扩大,物流企业集约化与协同化同步发展。很多人认为物流行业的技术含量不算高,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技术含量已经今非昔比,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已经从客观上加速了现代物流业技术含量的提升,这是与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密不可分的,物流企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化、技术化和市场化要求物流企业必须集中精力使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消除差异,达到服务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其次,快递在许多物流企业的营业项目中逐渐占据了主营的位置。网上购物的遍地开花使传统的快递业绝处重生,并且前景相当广阔,国内比较著名的“顺丰快递”就是在这短短数年的时间里,靠着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迅速的配送效率一跃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大型物流企业,许多人宁可花高价找顺丰快递图的就是一个“快”字。再次,“类物流”企业如仓储、运输、港口物流、货运等大型物流企业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时提供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最后,绿色物流在近年悄然兴起,并很受欢迎。物流的发展实际上是交通工具的有效移动,一些着眼于未来的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并实施如何降低交通工具的噪音、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更节能、环保的产品等。
笔者认为,传统物流企业若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拿出一定的魄力和展现出一定的决心,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借鉴和参考:
第一,人才是关键
目前,制约我国许多物流企业发展瓶颈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人才,具有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是物流行业的“香饽饽”,因为他们了解和掌握着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动向,他们的许多观念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他们的思维与视野与国际接轨。而恰恰我国许多被淘汰的物流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人,导致企业领导者观念陈旧、落后,不注重与时俱进,思想缺乏创新。所以,物流企业转型转变思想观念要先行,靠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他们是行业的翘楚,而如何得到这样的人才那要看企业如何做了。不过,我国当前物流业缺乏真正的高端人才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几乎是每一个物流企业必走的步骤,多元化发展对应的是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还是以“顺丰快递”为例,顺丰非常重视客户的需求,顺丰以“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探索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为客户的产品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在多元化发展策略的支撑下,顺丰快递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以“五矿物流”的发展为例,五矿物流作为一家央企近年来发展迅猛,之所以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得益于五矿集团物流公司的主动变革,一举变被动为主动,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一切,一举改掉央企“懒散”的形象,将五矿物流自身打造成提供运输、保险、仓储、货代、船代、租船订舱及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并开展金融物流等新型业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物流集团。
第三,发展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全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物流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早就将视野投向了全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又以超过7%的增长速度发展,我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走出去”和“引进来”共同进行。由于世界制造业和OEM中心在向我国转移,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必须在一些主要环节包括物流技术、仓储、装备、标准、管理、交通运输、后勤保障、人才方面等与世界对接。因此,我国物流业在发展国际化的层面上必须有所作为,我国的物流企业是这个发展过程的主力军,哪个物流企业发展的早,哪个企业就有可能占据物流发展行业的高点,这么说一点都不为过。
总体来说,我国的物流行业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不过上升空间很大,许多传统的物流企业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还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有直接关系的,这就需要企业的领路人看准时机,尽快将其转型,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找到适合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尽快适应现代物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立于不败之地。
篇5
关键词:公路交通;产业基金;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43-04
随着投资体制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国内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公路交通业借鉴国际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结合国内实际,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形式,积极发展公路建设事业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业投资,也称风险投资,是一种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投资主体所关注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类型;另一类是产业投资机构一直密切关注的传统产业投资,其投资对象是风险性小、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本文所关注的是后一类。下面就我国设立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一)政策支持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人民币的私募股权投资已拉开帷幕,在政策上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注册门槛,注册资金可分批到位,放宽了原定公司对外投资额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定,修改了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入股不超过20%的规定,为基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资金支持
1.银行资金相对过剩,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主要表现为:1995年以后,银行存贷款关系从原先的贷差转向存差,存差数额从1995年的3000多亿元快速增加到2005年底的9万多亿元,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01%。
2.保险公司资金充裕。从近3年的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表可以看出,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增长率和保险公司总资产增长率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截止到2008年2月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96万亿元。如此之大的巨额资金,按保险公司营业收入一定的百分比来对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必将能够推动公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3.养老、社保基金。我国的养老基金主要包含3个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00年,国家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筹集的专项基金,是养老金中最重要的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近500亿元,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有近1000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到2010年会积累1万亿元的企业年金,到2030年可能有10万亿元,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增长势头最为迅猛的金融资产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他两个养老金品种,养老金的金融资产总量是十分可观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金融资产孕育着庞大而稳定的资金托管市场。
可以说当前国内人民币市场资金充裕,不论是银行资金,还是社会居民储蓄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养老金,存量资金庞大,但均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资本的逐利性会使市场上庞大的资金存量时刻在找寻稳定的、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4.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也是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筹资对象。在机构投资者当中,国家开发银行具有筹资能力强、贷款期限长、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公路的支持,为公路建设和技术装备现代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并在降低公路融资成本、加快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根据新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直接发起、设立、管理各种投资基金。设立和运作产业投资基金也是信托公司有别于银行、证券公司的专有权力及资金集聚与运作的依托。发挥信托投资公司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理想结合点的优势,信托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在有效扩大公司管理资产的同时,使公司能获取稳定丰厚的收益。
(三)收益支持
收费公路主要是高等级公路,一般是高速公路和国道。高等级公路具有竞争上的垄断性、收益上的规模递增和稳定性等特点。竞争上的垄断性是指高等级公路技术指标高、配套设施多、服务功能齐全,投入建设资产巨大。因此,在同一交通通道内,一般很少有同类项目或一般公路项目与之竞争;高等级公路随着车道规模的增加,其通行能力加倍增加,这就意味着收取的车辆通行费也会成倍的增加;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一般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因此,呈现出收益上的相对稳定性及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
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类:契约型、有限合伙型和公司型。这三类组织模式各具特点、各有利弊,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究竟选择哪一种组织模式,必须考虑两个因素:(1)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还处于试验阶段,只有个别试点。所选取的组织模式必须有利于尽快筹集到投资者的资本,至于降低运作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应该在产业基金成立以后再不断完善。(2)不论选取哪种组织模式,一方面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设立,但是决不能囿于这些制度框架之内,必须结合公路投融资的具体特点和政策环境进行必要的创新。
为了尽快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筹到资金,公路产业投资基金应选择契约型的组织模式进行设立。理由如下:
1.公路项目投资的规模很大,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投资实力,保险公司、社保公司、政策性银行等参与投入。公路投资又具有投资期限长的特点,因此必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只有对投资者利益做到切实保护,才能不断吸取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为公路稳定供应资本的作用。契约型投资基金是在严格遵循信托法理的基础上形成和运作的,而信托法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规定了信托财产的相对独立性,即独立于信托人及受托人本身所有的财产,与后者本身的债权债务没有关系。基金组织的信托人万一经营不善,因契约型的信托资产完全归受托人所有而使得受托人的债权人无权染指信托财产,也就使作为信托人的基金投资者利益能够切切实实得到法律保护。
2.契约型基金相对于公司型基金而言,设立、运作、退出都比较简单。公司型基金的设立必须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程序比较复杂,募集资金、发售股权一般要委托承销商或经销商办理,投资者办理股票移交手续后才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型基金的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并以股息的形式获取投资收益;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是信托契约中的委托人,通过购买受益凭证获取投资收益,原则上不参与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3.虽然采取契约型的组织制度,但是决不能囿于这种制度,必须进行创新,以克服契约型基金组织制度的弊端。基金的管理层面上,公路产业基金要引入公司型的模式,选择部分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应该主动邀请投资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充分保证他们的项目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就降低了集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的基金管理人发生败德行为的概率。让他们拥有知情权,加强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以期在做基金投资决策时能有一定的发言权,维护持有人利益。
三、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交易方式
产业投资基金按照交易方式是否可赎回,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型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总额及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在发行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存续期内,基金的资本总额及发行份数都保持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而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的资本总额或基金单位的发行份数可以随时变动,既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基金单位或赎回基金单位,是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
基于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特征,结合公路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公路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应实行封闭式基金方式。理由如下:
1.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尚处于初创阶段。在一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中,封闭型基金出现往往早于开放型基金,这已为各国基金发展历史所证实。在投资基金初创阶段,人们总是希望基金运作更具稳定性,加上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封闭型基金容易被人接受。
2.采用封闭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由于产业投资基金是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因此要求投资者拥有长期投资理念和较强的风险鉴别、承受能力。因此,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政策性银行、机构投资者等,而公众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3.公路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而且投资周期比较长。封闭式投资基金更便于进行长期投资。开放型基金可以随时追加资本,这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益,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和参与大额投资,提高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但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型基金的管理公司必须承担赎回义务,因此需要保留相当比例的流动性资产和现金,以应付基金随时赎回。这样开放型基金的资本额不能100%的用于投资,特别是不能将其大部分资产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基金投资的长期绩效。封闭型基金相对来说在经营上比较稳定,其资产可全部用于投资,有利于取得长期投资回报。
四、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在公路交通产业基金的退出方式上,可供参考的有4种:首次公开发行(也叫公开上市)、出售股权、回购和清算。这4种退出方式各有利弊,具体选择何种退出方式需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进行投资前必须对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经营周期进行分析,以便选择合理的投资退出方式,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1.在投资决策时尽可能选择有上市前景的项目和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基金的专家管理,扶植和辅导所投资项目与企业尽快上市,以便基金能够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所持有的股份。
2.积极培育战略投资者,以便基金能够将所投资项目与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其他战略家持有。
3.在投资前与所投资项目签订回购协议不失为一条较为现实的基金退出投资之路。考虑到公路项目目前主要是缺乏资本金,但一旦有了资本金,就能够从银行贷款,项目建设就有了资金保障,而且项目建成后通常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
4.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投资退出。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zation),是指基于已建成项目所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以向机构或社会公众发行证券的方式募集资金;用所募集的资金购买已建成项目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权的一种新型项目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符合公路网建设投资的自身特点。公路网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费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保证了其经营期间现金收入流相对稳定。而ABS融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公路投融资领域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项目融资,通常并不涉及项目原始权益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仅仅涉及收益权。为了确保收益成为一个真实的交易,通常必须建立一个临时的特别目标媒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来进行实际运作。基金所投资项目一旦实行资产证券化,即可以获得与出售资产收益权相应的现金收入。尽管基金所投资项目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并未出让所有权,但基金作为所投资项目的原始收益人之一,此时正好可以通过向其他原始权益人出让所有权的方式,完全退出所投资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松涛.对设立交通产业基金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7,(4).
[2] 刘喜波、陈建军.关于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J].交通财会,2002,(7).
[3] 陆凤莲、殷红.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分析[J].中国统计,2007,(8).
篇6
内容摘要:为了优化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文章以为须确定具体目标,一是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二是加强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在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以采取政府行政对接、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和“产业招商”的对接三种方式。
关键词:产业转移 对接 环渤海经济圈
社会分工带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研究区域合作模式上,学者们把它归结为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及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逐渐被学者和政府认可,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的正确模式。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的展开是在我国幅员辽阔而经济发展又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下开展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问题。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区域拥有的资源及资源约束是区域产业形成与演变的基础,资源供给状况与资源间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承接状态的重要原因。虽然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都依靠经济要素的投入(土地、劳动力、原材料),靠要素扩张及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而目前,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上涨趋势日趋明朗,价格的提高、生产条件的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需要,使得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迫使一部分企业进行转移。
(一)政府行政行为因素
目前,国家在政策导向上,鼓励东部发达省市由要素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创新推动型增长方式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07 年国家在外贸逆差居高不下的前提下,进行了外贸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国家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出台。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传递出重要信号: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上的调整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行政、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地方经济发展及利益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企业从地区的转出不仅可能会使资金流失,生产能力下降,政府财政税收收入与当地失业率增加,而且可能会影响产业结构及地区竞争力。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转出地政府可能会阻碍产业从本地向外转移。而承接地政府也可能由于急切发展本地经济,而制定相对优惠的产业、税收政策,以吸引产业转入,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忽视本地产业结构不适应及承接能力限制等因素。
(二)环境保护因素
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对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很多地区,特别是第二产业发达地区的工业“三废”已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了造成了巨大破坏,环境改善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地区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很多地区政府都抬高了环保门槛,为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发展腾空间,这必然会压缩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迫使部分企业外迁。另一方面,工厂或公司必须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这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三)企业生存发展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环渤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市场总需求中,类似食品、纺织等低加工型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份额将会减少,而对家电设备、交通通讯设备、电脑及其软件、医疗及保健产品、住房等的需求份额将会迅速增长,这就给产业结构调整施加了压力。因此,本地区企业会趋向于通过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多种形式,扩大市场空间,改善企业的生存和经营状况,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外,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这也是促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与对接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与对接的目标是在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内部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并且对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协调性进行调整,即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发改委在2005年12月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确定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京津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仅仅是对区域内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进行调整,而是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以城郊型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优质高效农业。另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二是实现工业制造业的集约式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区域内尤其是京津唐核心区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比重,坚定不移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区域传统工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三是不断改造传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生产业的服务规模和技术水平。
(二)加强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环渤海地区包含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心,河北七市处于京津两极的周围,属于卫星城市,承接着两个核心区域向外转移的产业。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区域内产业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尽管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经济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本积累、便捷的交通信息、较为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市场和坚实的经济基础等众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人口密度、资源总量、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都会使该行政区域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支撑而受到制约。因此,整个环渤海地区也会因为产业结构趋同而无法形成有机的产业协作整体,导致区域经济质量的整体水平偏低。从这个意义上说,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转移与承接,不仅要优化区域产业内部结构,更要加强区域内各行政单位的协调,促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区域内各行政单位的相互协同与合作,发挥区域内各自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才能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提升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实力。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方式
(一)政府行政对接
相关政府行政部门可以作为市场主体在相关领域投资,如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成长是拉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拥有主要的钢铁企业、公共设施、大部分矿山及矿山产品加工企业,并垄断石油开采、精炼及石化部门。另外,政府可以间接干预产业对接,如以审批制、配额制、许可证制等方式干预产业转移和区际贸易。如果是地区鼓励发展的或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政府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提供相应的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出口退税等方式,诱导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觉按照政府的目标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比如,为吸引外来投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免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政府对于比较稳定、成熟的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
(二)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
企业主导的产业对接方式主要包括投资、并购、非股权方式产业对接等。新建投资是指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直接投资,新建一个工厂或新建一个企业,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以实现生产能力扩张,可以采取独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对于产业转移企业来说,在承接地与招商企业合作或合资建立的生产销售基地,一般实施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重要生产要素,如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先进生产技术由总公司提供,严格受总公司的控制。并购式产业对接。
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三者的合称,一般泛指企业为了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实际上跨区域并购是实现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的一种理想和可行的方式。因为通过跨区域并购,投资者要投入资金,等于把企业的优质资产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承接企业上,并与承接企业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产中心的转移。对于企业,并购式可以节省企业区位改变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迅速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上不易获取的经济资源。
非股权方式对接是指企业不以直接投资获取股权的方式,而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的总称。非股权参与的形式很多,包括许可证交易、特许授权经营、合同生产、分包或转包合同等。非股权方式节省了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附属机构、生产分厂与开拓市场的投资费用,能够突破单个企业的资源限制而在更大空间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经营活动在最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进行。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接受非股权方式转移需要一定的生产能力为基础,并且承接这类产业转移地区得到的只是生产订单,这是一个短期选择,当该地区成本上升时订单就会消失。因此地区应该在承接产业期间迅速提高地区生产能力,培养企业家。
(三)“产业招商”的产业对接
“产业招商”是以承接地产业聚集为主导的产业对接。承接地根据地区发展中具有的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吸引相关企业在承接地聚集,从而加大集聚效应。如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能工业、金属采选冶炼业、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等,都可以作为产业对接中产业聚集模式的重点合作产业。走产业招商的产业对接道路,必须以企业为引资主体,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承接,建立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另外,要积极利用原有的龙头企业优势,吸引配套企业。
积极发展商贸业。传统流通格局应该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从而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建立、完善中央商务区、区县(自治县、市)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4个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沟通城乡商贸流通。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利用环渤海地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基本建立起发展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网络服务、电信服务、广电服务、计算机增值服务和系统集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诚信运作的咨询、会计、评估、审计、房介、职介、法律、知识产权、技术、设计等专业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为“三农”服务、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便民有偿服务中介组织。
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跨区域票据交易,逐步形成资金集聚和辐射的规模化效应,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做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业,做大货币、资本、保险、外汇市场。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资产管理(经营)公司、保险及经纪公司、典当与评估及各类咨询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晓涛.产业转移的演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