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7:2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外保险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外保险论文

篇1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农村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种植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沿海一带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已不再满足于以前办理传统的汇款业务,随着他们务工收入的提高,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他们对现代电子银行支付快捷的结算方式、投资理财业务、创业贷款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受外出务工人员与当地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影响,跨行结算费用高、创业贷款两头难、投资理财风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问题,选择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较高的保康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走访,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就改进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对完善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起到帮助。

关键词 :外出务工人员 金融服务 保康县

我国的外出务工人员大约有2.3亿人,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对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进行调查,保康县地处鄂西北的一个贫困山区县。东靠襄阳,西接神农架,南交宜昌,北连十堰房县。是襄阳辖内唯一的一个纯山县。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县,全县有11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9个居民社区,总人口不到28万人,农民一般收入靠种植茶叶、烟叶、核桃、木耳、香菇等特产和养殖猪、牛、羊,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保康外出务工人员初步统计有650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23%,每年打工收入在19亿元。年人平打工收入在3万元左右,通过对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查9572人,占务工人员总人数的14%,在抽查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结算服务方面:打工收入每年带现金回家占65%,通过邮政汇款,只有占23%,通过银行结算渠道占12%;在贷款方面:在外地创业发展的有贷款需求的占19%,实际贷到款的占1.7%,贷不到款的主要原因是经营项目在打工地,户籍地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而在务工地由于无抵押物,也不能贷款。想回家创业需要贷款的占15%,实际贷到款的占3%,贷不到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务工人员情况不了解,没有现金流和上一年经营报表等;有投资理财需求方面:有投资理财需求的的占45%,在总额中:存入银行的占53%;购买理财产品的占5%;高息借给别人的占42%,约定利息在10-30%之间,有接近63%借款难以收回;四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需要银行加大服务宣传培训的占53%;需要完善服功能的占32%;需要在服务创新方面提高的占12%,通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比和他们创造的价值,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他们渴望的金融服务需求,希望能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能给外出务工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给留守儿童和老人一些照顾和关心。

一、保康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及分布特点

(一)务工人员比例大。保康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7.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8.1%,据统计,2013年,保康县外出务工劳动力达6.5万人。以黄堡镇寨湾村为例,该村总人口346人,劳动力191人,全村2013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38人,分别占该村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的40%、72%。

(二)劳务规模增速快。由于宏观经济下行,种植、养殖业受市场诸多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农户投入多,收益低,有的甚至出现亏损,越来越多农民放弃种植、养殖,选择了外出务工。据统计,2012年保康外出务工人员为3.9万人,2014年底达到6.5万人,2014年劳务规模比2012增长了61%。

(三)务工就业范围广。保康县外出务工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2014年在外出的6.5万人中,有2.8万人左右集中在珠三角发达地区务工,1.5万人在资源类丰富的河南,山西、贵州等地,有1.8万人在北京、武汉等大中型城市,有0.3万人在较远的新疆,东北等地。从事的行业涵盖了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加工业等各个行业。

(四)劳务输出收效大。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6.5万人,入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高于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倍,农村外出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村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在保康各个乡镇,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创收的主要方式,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了当地城乡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利用他们长期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务工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破旧的土房子,拆旧建新,盖上了新房子。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集资为家乡修上了新公路,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办起了小厂房。

二、保康县经济及金融服务现状

(一)保康现状。保康县是襄阳市辖内唯一的一个全山区县,其中磷矿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藏量达10亿吨;磷化产品远销13个国家和地区;水能蕴藏量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5万千瓦,是全国100个电气化初级达标县之一,按照保康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4年,保康县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6元。

(二)金融服务现状。截至2014年末,保康县辖区银行业机构共6个,从员人员共计509人:其中政策性银行1个,国有商业银行3个(农行1个、建行1个、工行1个),农村商业银行1个(下辖网点16个),邮政储蓄机构1个(邮储银行网点18个,邮政银行代办网点9个)。

保康县内合计6家金融机构,工行、农行、建行相对而言汇路通畅,但在乡镇无网点,有近80%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从邮储汇兑,但手续费相对较高,相对而言,农商银行手续费较低但由于体制原因结算渠道受限,很难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结算需求。

三、保康籍外出务工人员金融需求特点和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务工分散、流动性强,文化知识水平低、理财意识不强、加之工作辛苦,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受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知识培训,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很少,多数还习惯于:平时打工不结帐,年底回家带现金,发展项目私下融,高息借贷成本高,投资借钱风险大的传统习惯。但通过座谈,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有很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知识普及需求。其实外出务工人员也意识到带现金回家的风险,借钱出去收不回来的风险,发展创业也想到银行贷低利息资金,只是对银行业务不了解,对银行流程不熟悉,不知道怎么与银行打交道,也希望有机会参加这方面的学习。

(二)创业贷款需求。借款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于外出行程费用,占比约为40%,用于外出车船费及日常生活费用开支,一般在1000-10000元左右;二是在外地发展贷款需求,有的在外面承接工程,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工程、采矿行业。需要垫资约占36%,需求金额集中在5万元到100万之间。三是创业贷款主要是部分农民工计划返乡创业或者在外地经商办厂金额在20-200万元左右。

(三)汇兑结算需求。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需求程度最高的仍然是汇兑结算需求。而异地结算是主要服务需求。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如何方便、快捷的带回家是一个现实问题,调查显示,有86%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需要汇钱回家,平均每人每年在2万元左右。把钱安全、合理、便捷的汇回家,是他们主要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理财投资业务需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的增长,加上思想观念的改变,看到社会上集资诈骗和高息借贷纠纷越来越多,使他们更想通过合法投资理财渠道增加资本积累,但是因为没有接触过银行理财产品,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一定的引导,帮助。

(五)创新金融产品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如何使用网上银行购买火车票,使用电话银行转账,网上购物,提高效率;二是希望金融机构能创新一些适合他们需求的信贷产品。

(六)工资业务需求。现在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也出现不少小包工头卷走资金不给农民工兑现工作现象,也有部分工资兑现出现纠纷,他们也希望通过银行发放工资,支付工程承包款,减少现金支付风险,减少中间环节,做到有帐可查。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的需求调查,在中国农业银行保康县支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上表可以看出,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需求,信贷和支付结算是主要需求,很大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攒下几年的工资后想回乡创业,成家立业,而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而使这些想法不能实现,对信贷的需求比较大。同时,因为保康县的金融机构较少,工资从务工地回到家乡取款存在较高的手续费,汇兑结算是主要的需求之一。也有少量的人员对于柜员机操作和个人网银的操作不了解,金融知识的需求占有很大比例。

四、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金融知识普及面小。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抽查,有67%的务工人员对如何从银行汇款不了解;有83%的务工人员对如何使用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不了解;有65%务工人员对贷款流程不熟悉;91%的务工人员对金融理财业务不了解。

(二)创业贷款两头难。外出务工人员无论在务工地发展需要贷款,还是回乡创业需要贷款,都有一定的难度。

1、务工创业贷款难。一是找务工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一般不予受理,主要原因是:虽然经营项目在当地,但不是本地户口,又不能提供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在务工地金融机构不受理贷款;二是找户籍地老家金融机构,又由于经营项目不在本地,金融机构认为不便于开展贷后管理,认为风险大,不愿意贷款。如:吴家岭村张某带领有15人在武汉从事建筑工程承包,需要先垫资,待工程验收后,才结算,想贷款200万元,到务工地因不是本地户口,在武汉没有抵押物金融机构都不贷,到户籍所在地保康找了几家银行,都认为在外地风险大,都不愿意贷款。三是部分农民工缺乏信用意识,在原籍贷款到期没有及时回家将贷款归还,而且通讯号码不稳定,时常联系不上,形成不良信用记录,再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通过征信查询有不良记录,不能贷款。

2,回家创业难贷款。有的外出务工几年以后,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想回家创业,因自有资金不足,想申请贷款,但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务工与当地金融机构没有联系,在本地新注册公司上年没有报表,没有现金流,不符合贷款条件,获取贷款难。

(三)汇款结算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将务工收入带回家的主要方式是:带回现金、通过邮政汇款、在银行转账和通过银行汇款。但是存在一下问题:

1、带回现金风险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将打工一年的收入取出现金在春节回家过年时带回家,但是往往春运时期是人流高峰,也是小偷和骗子最为猖獗的时候,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被小偷和骗子卷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2、跨行汇款不方便。通过银行汇款是目前主要的汇兑的方式,但是大部分务工人员都家住农村,经济不发达,金融机构的网点也不多,结算渠道少,农村最方便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多,人员熟,服务好,但由于体制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地方法人机构,全国没有统一标识,统一机构,在城市没有网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城市网点多,但农村又没有网点,务工人员对跨行汇款了解甚少,只认准一个银行,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放心跨行汇款,不选择跨行汇款。

(四)理财风险意识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对理财知识了解甚少,对理财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1、民间融资有风险。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回报,盲目参与民间融资,造成本息无归。

2、误入保险取款难。现在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办保险业务,为了完成中间业务收入任务,将外出务工人员定期存款办理为分红保险,也不给外出务工人员讲解清楚,待提前支取时才发现本金都不足时,才与银行交涉。

五、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信贷知识、结算知识、人民币反假、电子银行业务等金融知识宣传,可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春节集中返乡时候,在车站、码头等地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金融机构可采用电视、LED显示屏、宣传车、广播进行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全面了解银行金融产品、操作流程,提高务工人员的金融意识。

(二)开展务工人员对接。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要对辖内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定期走访、调查建档,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数据信息库。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各种信息建立详实的经济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外出打工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务工地点、从事的行业,联系方式,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等等。建立经济档案以后,银行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或者通过电话联系,定时进行回访和维护,及时做好金融服务。

(三)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打造新的贷款品种。金融机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发出不同类型的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金融产品

(四)引导合法投资理财。设计符合外出务工人员理财需求的理财产品,引导他们使用金融理财产品,远离非法集资,谨防上当受骗,让其通过合法的金融理财产品轻松理财,稳定收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五)提高效率规范服务。一是要切实改进和优化对外出打工人员的金融服务,提高柜面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对辖内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金融机构要尽可能提供信贷支持。三是要积极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信贷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方式。实行阳关信贷、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其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信贷服务。四是要根据返乡农民工信用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技能特长、项目情况等因素,合理核定授信额度。对信用记录好、贷款按期归还、贷款使用效益好的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金融机构可在务工集中地建立金融服务中心,派驻工作人员,专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提供金融业务的咨询服务,发放工资,支付工程承包款,减少现金支付风险。对需要贷款的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提供贷款支持、对需要汇钱回家外出务工人员帮助提供结算服务、对有投资理财需求的外出务工人员正确引导合理投资等金融服务。?

(七)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1、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充分发挥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渠道、账务交易的主渠道作用,丰富手机银行功能,将更多的柜面业务迁移到手机银行,不断提高手机银行使用率。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2、推出微信银行。让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账务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充值缴费、客户咨询等功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时尚、便捷、贴心的服务,实现社交金融互动。3、推出网上商城。推出利农网上商城,为涉农商户提供一个产品展示、购买的宣传推广平台,为个人客户创造亲切、轻松和愉悦的购物环境,最大化地满足客户日趋多样的购物需求。建立社区交易平台,通过打折、团购、提供信息、服务预定等方式提供线上线下的金融和生活服务,将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相结合,提高客户参与的积极性。4、发展移动支付。建设银联TSM可信服务平台,通过空中发卡功能,实现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加强市场营销,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发展客户。积极拓展受理商户,努力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八)做好消费权益保护。1、做好金融服务公开。引导银行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通过公告、门户网站、媒体、产品服务手册、柜台等多种途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如实告知价格、利率、收费、风险、罚则等内容,让客户真正拥有知情权、选择权。2、做好金融知识宣传。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坚持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的活动,全面、准确、客观地宣传产品和服务,使客户熟悉和掌握金融知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强化权益保护意识。3、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要加大非法集资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依法从严打击非法集资行为。4、做好纠纷处理工作。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利益第一的服务理念,对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协调银行的现场负责人及时出面解释、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客户的损失,保护好客户的利益,要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明确投诉受理部门,设定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公开受理投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高效处理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投诉,保障金融消费者申诉权。

结论

随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农村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村种植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就业和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和金融部门的广泛关注,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战略性选择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做好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就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提升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市场意识和业务开拓能力;打造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的服务个性化、业务网络化、决策智能化,是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只有在服务上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才具有竞争力;只有在业务创新上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只有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上敢于担当,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业务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化涛.”打工经济”喜与忧[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3-03-20.

[2]周 颢.县域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调查[J]西部金融2013-08-17.

[3]刘 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06-18.

篇3

【关键词】地方;旅游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旅游保险,是指旅游活动的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在旅游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亡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在旅游活动中死亡、伤残、疾病时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行为。1997年国家旅游局了《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将旅游意外险明确为强制保险,由此确立了我国旅游保险的基本框架。1999年,中国人寿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旅游意外保险条款》,2000年后旅游保险渐成规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但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为旅游者提供安全保障的地方旅游保险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地方旅游保险,解决这诸多问题,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服务,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部门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一、地方旅游保险的现状问题分析

1.地方旅游保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旅游行业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无法对旅游过程中哪些是旅游企业的责任,哪些是旅游者的责任进行界定。以旅行社责任险为例,这一险种是以旅游社对旅游意外或事故有直接责任为前提的,如果有责任,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如果没有责任,保险公司则不负责赔付。

2.地方旅游保险发展不完善,对旅游保险市场缺乏准确定位,保险种类相对单一,险种发展不平衡。地方旅游保险没有根据具体旅途中会遇到的风险状况,确定个性化的保险范围和保险费用,旅游者对旅游保险都持谨慎态度。旅游意外伤害险及医疗救助险等承保的风险类型更广泛,对游客的保障更为充分,承保方式更灵活,市场空间也理应更大。但由于旅游险种、保险业务办理的复杂性和对消费者欠缺旅游保险的宣传,使旅游者忽视旅游意外伤害险及医疗救助险在整个旅游保险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险种发展很不平衡。

3.旅游者保险意识淡薄,投保积极性低。根据2001年起实施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行社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险,同时,旅行社保险公司出售相关的旅游保险,由旅游者自愿选择。近80%的旅游者混淆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两个险种,误以为旅行社责任险已经附带了旅游者发生意外时的保险责任。旅游者普遍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者认为买保险不吉利,认识不到旅途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4.投保渠道不畅通,地方旅游保险对开拓旅游保险新领域积极性不高。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随团旅游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出游者均处于无保险状态,每年至少应有70亿元保费潜力的旅游保险市场,实际却只有约10%至20%的收入,有八至九成的市场尚未开发。目前我国旅游保险的投保渠道主要有旅行社、机票点代售、网上投保3种方式,机票点代售的网点还不多,网上投保还未普及,由旅行社完全保险销售,旅行社成为最主要的投保渠道,而对开拓旅游保险新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5.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业务重视不够。由于旅游保险本身具有保险期限短、赔付率高而利润低的特点,造成保险公司对开办旅游保险业务的重视不够,在旅游保险的宣传、旅游保险险种的设计开发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旅游保险链,无法为游客提供全程式的服务.

6.保险公司市场缺乏旅游保险业务专门人才。由于缺少开展旅游保险业务的专门人才乏,限制了旅游保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影响了旅游保险业发展。由于旅行社人员对旅游保险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其很难向旅游者作详细准确的说明和推荐合适的险种,所以限制了旅游者的购买热情。

7.旅游保险业务销售渠道相对较少,宣传力度不够。地方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的宣传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宣传投入不足。通过旅行社投保的游客多数不清楚是否投保、投保了什么险种、拥有哪些权益以及如何索赔。更多的自助旅游者(约占90%)则成为旅游保险的盲点。由于宣传不到位,现有旅行社责任险面临的有利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二、发展地方旅游保险的解决对策

1.地方保险公司要依托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发展旅游保险,逐渐完善各项制度,出台行业法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将普及旅游保险工作作为旅游主管部门的一项监管职能,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把旅游保险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和年度考评之中,依法强调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旅游意外险的责任和义务。

2.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行社办理旅行社责任险的监督与检查,建立起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相应的制约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保险经营企业的监管,建立多元化旅游保险纠纷调解机制。

3.地方保险公司要完善旅游保险产品体系,合理确定保险责任,加强对旅游保险市场的调研,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积极开发相关的特种保险产品,为旅游业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4.地方保险公司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旅游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及医疗救助险、旅游设施财产保险等各险种之间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旅游及保险行业应联合起来,组织专门人员对当地的旅游安全风险状况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充分开发和运用各种商业保险产品,为旅游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完备的风险保障体系。

5.建立多元化旅游保险纠纷调解机制。探索建立由旅游、保险和法律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化旅游保险纠纷调节机构,快捷有效处理旅游保险中发生的各种纠纷。

6.健全销售体系。在保险公司、旅行社外,还应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旅游服务网点广泛设立机构,借助银行、邮政业务,在各网点推出简便、适时的旅游保险套餐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投保、手机投保等拓展现代销售渠道,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7.拓展保险业务范围,最大限度提供保障。积极开发相关的特种保险产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对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提供保险保障,丰富旅游险市场。加大旅游保险新产品开发力度,将旅游保险服务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增强各产品之间的互补性。推荐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

8.地方保险公司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保险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旅游保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扩大旅游保险宣传的覆盖面,加快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强化保险意识,使消费者懂得购买适合出行的保险,一旦事故发生后知道保险理赔的程序。做好旅游风险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在公共媒体上的宣传投放力度,充分调用公用社会资源来增强宣传效果。和给付的保险案例进行重点宣传,以事实证明购买旅游保险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朱媛.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7).

[2]亚妍.中国旅游保险业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3]崔连伟.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J].旅游学刊,

2006(8).

篇4

[关键词] 新形势 毕业实习 思考 对策

一、毕业实习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到现在才经历了5届毕业实习,相对属于较新专业。毕业实习的培养计划、大纲虽说也已健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具体实施起来;

第二,专业老师大都是近年毕业于交通类高等院校,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指导实习经验不足,造成在指导毕业实习以及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衔接上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三,学校由泰安搬到青岛时间较短,有一个和地方融入的过程,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定时间;

第四,对于一个新办专业,如何联系实习地点,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摆在系里年轻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五,交通工程的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青岛甚至山东地区公路已较为发达,在建工程较少,而毕业实习时间固定,再加上实习经费的限制,很可能造成实习期间无地点可实习的局面;

第六,随着考研热的升温,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有近半数学生考上研究生,而他们考的方向又各种各样,许多学生都申请最好毕业实习和设计方向能和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本着培养优秀、综合的新形势下的毕业生的原则,就必须做到针对性的实习教学,如何调整好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实习内容,需要时间和经验,这也加大了实习安排的难度;

第七,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且由于实习时间短,施工和设计单位不愿接收不能为之带来效益的实习学生,并且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实习单位和教师们的一个非常头疼的因素。

第八,目前采用的实习方式多以集中实习为主,由于学生多,现场条件有限,往往造成学生实习就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沟通能力得不到提高,实习效果比较差。

二、新形势下的实习对策

针对目前毕业实习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当前的新形势,结合以往有限的实习经验,交通工程系全体教师认真研究,群策群力,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关系扩大实习地点和范围

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大都来自交通类的不同高校,为系里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蕴藏着非常大的关系网,他们的同学以及家人大都在相关交通类单位,且部分已经居于一定职位,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是可以联系到一定的实习地点的。对此,系里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报销相关联系经费以及出差费用等,鼓励年轻老师行动起来,为系里也为教师自己都带来了扩大交往的机会。

2.需要系里尤其是学院的大力支持

由于系里年轻教师多,虽然开展实习教学的积极性高,但阅历、资历都较浅,涉外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鉴于此,交通系尤其学院的领导应大力支持,必要时在年轻教师的引荐下出面和实习单位建立联系,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3.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备足实习地点

由于公路等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一个工程的开竣工时间越来越短,从而也造成了每年、每次的实习地点都可能会不同。而我们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固定的,为了防止实习时为联系实习地点的的忙乱,必须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

具体原则是,附近有在建工程的,只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作为临时实习基地,并且积极和其上级单位联系,通过上级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当然,建立过程会有一定难度,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同时在实习基地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助活动,如利用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施工现场的部分技术问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适当给一定报酬,等等。还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习单位服务,博取实习单位的信任,为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习地点不要局限在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要敢于走出去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快速度进行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建设,鉴于交通工程条带状的特点和青岛乃至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局限于青岛周边及山东省内,应该走出去,把实习地点放眼于更大的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接触更多的工程,更方便地开展实习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并不容易,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针对目前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学校承担大部分,学生适当承担一小部分的办法来解决。经过2004级、2005级学生间的不记名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只要能学到真东西,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好处,他们非常愿意自己出路费去外地实习。

5.购买意外保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利益

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学生多,管理困难,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利益,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和严格管理外,还可以提倡学生购买意外保险。购买方法采取学校补一部分学生出一部分的方法,以自愿的方式进行,以便万一在意外发生的时候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保障。

6.实习方式由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改变以往的全专业集中实习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工地,实习工地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其余学生依旧采取集中实习。对于一些非常有特点工程,可以在认识实习或生产实习期间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这样每个工地只安排3~5名学生,实习单位也愿意接收,更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并且学生少了,可以由现场技术人员采取1带1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大大地提高实习效率。

分散实习就要求教师和实习单位一定要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相应的实习机制和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考核,并作为主要成绩,其考核内容与施工单位共同决定。

7.充分考虑考研和就业,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针对目前有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并不就业,而是继续深造的特点,可以采取提前找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的考研方向以及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以培养新形势下的真正的合格的毕业生。

8.提前定下毕业设计方向,保障实习和设计质量

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毕业实习不同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的,是对大学三年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一个最有效的结合和锻炼。鉴于目前毕业设计时间紧张,且因为学生考研复试和找工作等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的特点,应该尽可能早地定下毕业设计题目和方向。具体可以在最后一学期之初,甚至前一学期期末的时候就定下来,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而毕业实习相对也就随之确定具体的实习方向和解决办法。

三、结束语

探索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土建方向)毕业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必要,同时对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学习与训练也大有帮助。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科学、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南.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教学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1999,(03).

[2]李海涛.交通土建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篇5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性的激励问题,从理念、目标、心理、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对青年教师采取尊重激励、期望激励、物质激励和综合激励等科学激励的方法,使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3/5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的研究者也认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受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社会地位、利益分配,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青年教师业务不精深,不注重知识更新,安于教一本书,照本宣科,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教、弃教的心理。当现实生活与他们构设的理想化前景不一致时,还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抵触情绪和感情偏激等现象。

外在的竞争压力、高度自我期许带来的持久压力和社会因素影响;以及激励机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偏低。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激励,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动态系统,高校管理者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特征灵活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寻求激励的新手段、新方法,促成高校青年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热情,进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最终使学校的整体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树立新理念,进行尊重激励

古今中外的领导者,无不懂得尊重人的需要,他们总是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去争取员工的合作,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一方面要注意研究青年教师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特点,尊重青年教师的人格,设法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另一方面学校组织、领导、同事和学生要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进取心、好胜心和创新精神,尊重他们在缺点、弱点中埋藏着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只有这样,青年教师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从而更具有进取心和创造性。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能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实质是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这是现代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激励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力求学有所成、才有所用、业有所优的高校青年教师层面来说,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当青年教师在教学或科研做出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当他们工作发生差错时,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同时寻找解决困难的出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呈现出真正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是促使高校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努力工作,教书育人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之处。

“以能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进步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尤其要在用人上克服对青年教师的不信任、不重视和不放心的传统观念,按照“选贤任能”原则,大胆地启用青年教师担任教学科研负责人,有意识地把青年教师推上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引导学有所长、教有特色的年轻人相继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把少数有突出能力的青年人推上校级领导岗位。

2把握目标,进行期望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特?弗隆在期望理论中提出,当人们预期他们的行动会带来既定的成果,并且这种成果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因此,心理学认为,期望是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推动人们的行为向着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努力。所以,应给青年教师创设既远大又切实的奋斗目标,当高校青年教师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时,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期望激励时要尽量抓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效用评价最大的期望值,不能泛泛抓一般的激励措施。依据心理学的划分,人有3种期望心理即报酬期望、成就期望和机会期望。高校可以通过这3种期望的有机结合,来诱发青年教师的工作动机,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如建立适合青年教师创新性工作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成绩核算工资等以此实现有效的报酬激励。引进竞争机制,引发青年教师强大的行为内驱力,以获得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的感受,以此实现成就激励。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深造、考核和任用制度,使每一位青年教师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获得同等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形成有效的机会激励。

期望激励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期望激励的渐进性。所谓“一年入门,三年懂行,五年成熟,七年显才能”,教师的所有进步都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进取两大互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应科学地为青年教师设计近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同时应强化其每一阶段的使命内涵,以光荣的使命感来驱动其奋发进取;二是期望激励的调适性。倘若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实现不了,会产生心理挫折,如果缺乏信心,期望值过低,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应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调整期望值,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以便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这样有利于潜能发挥,克服消极因素,强化行为动机。

3调节心理。进行物质激励

人的行为不单纯受思想、观念、立场的支配,还要受到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激励的过程,实质是通过外部刺激使教师把内在的心理需要和动机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外在行为过程。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由于心理、客观外界的刺激因素而导致其严重的角色压力和强烈的内心冲突,加上教师“奉献”应多于“索取”的职业特点,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从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青年教师的心理偏失,按照青年教师需求的不同,建立柔性的薪酬制度,比如,设计具有差别化的激励性工资、福利、保险及津贴等项目是提高青年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可适时增加青年教师的工资,进行工资晋升、晋级;及时给予医疗保险、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准时发放奖金、岗位补贴、津贴等等;可根据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偏好,采取菜单式福利的办法,由他们自主选择福利项目,各取所需。通过以上方式,不断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上务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激励要有足够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予以重奖。

4创新手段,进行综合激励

不断寻求多元化的激励新手段、新方法不仅是改进学校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贯彻利益驱动原则,注意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外,针对当代青年教师人心思新、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特点,始终牢记列宁同志提出的“少玩弄行政手段、少发号施令”,对知识分子“要手段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地教导,不断地寻求激励机制的新手段。

4.1以“自我实现”激励为前提。满足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就是创造条件让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建树,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所有潜能。青年教师往往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活动,挑战自我的成功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在安排青年教师工作时不仅应考虑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也要注意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富有挑战性,以激励他们最大的工作积极性。如在教学中给青年教师压担子,适时开展教学考查、考核和评优、最佳课堂评比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组织学报、校刊开辟专栏为青年教师;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及时予以表彰;鼓励青年教师自己组织“青年教师研讨会”等l8J。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学校党政工、校级、中层的领导层面中要有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在学校教代会、职代会中增加青年教师代表名额,以及设校领导接待日和公开校领导信箱,听取采纳青年教师的一些合理化建议等,使他们得到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

篇6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激励

企业的薪酬制度科学与否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如何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吸引和留住人才,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在我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的,我国当前流行的许多薪酬管理的观点、思路以及技术,总体上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目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主要照搬西方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从我国目前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实际来看,薪酬制度体系不完善,未能把薪酬体系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不科学,薪酬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

1.2薪酬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货币工资

我国大多数企业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很重视。薪酬结构未能使货币化分配与非货币化分配相结合。

1.3薪酬体系不完善,比较单一

我国企业薪酬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企业在定薪酬时未重视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的作用。没有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工作性质,采用多样的报酬方式。

1.4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主要实行的还是单一工资而非多样化的薪酬结构,静态工资而非动态报酬,因此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构建与完善现代薪酬管理体系

2.1设立合理薪酬结构,制定公平公正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首先要进行薪酬调查,从企业岗位分析和评估着手,进行有效的薪酬设计,建立内外部相对公平的薪酬结构,解决薪酬的外部公平问题。由于人才逐步市场化,因此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薪酬水平,按照企业的地理位置以及行业特性,将外部地区行业企业薪资水平作为企业薪酬体制制订的参照物,来确定企业薪资的整体水平,完成薪酬设计,搭建合理的薪酬结构。合理薪酬结构的关键部分是薪酬设计,企业管理者设计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方案需要通盘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外部的国家宏观经济、通货膨胀、行业特点和行业竞争、人才供应状况等;公司内部的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人员的素质要求;企业发展阶段、人才稀缺度、招聘难度、公司的市场品牌和综合实力等;员工个人职位等级、技能、资历和个人绩效等。

同时要重视对团队和精英骨干的奖励,在薪酬结构中设立团队奖励,可以防止上下级之间由于工资差距过大而导致低层人员心态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企业为了发展,可以在薪酬结构中设置对精英骨干的特别奖励。

2.2合理确定员工的总体要求,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合理确定员工的总体报酬,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建立和实施多跑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通常的激励方式有荣誉激励、福利激励和成长激励等。

现代企业可以从各个方面尝试,例如在成长激励方面,为职工设计多条跑道并存的激励机制。如除了做官激励之外,为有突出业绩的员工设计更多的工资和奖金,使他们安心现有的工作,不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价值,使员工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

在目前缺少其他激励方式的情况下,绩效薪酬是满足个人薪酬公平感的最好方式,因此绩效薪酬应当成为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绩效分企业总体绩效与部门或个人等个体绩效。总体绩效涉及企业经营规模、销售指标、盈利水平等。部门绩效涉及部门计划的完成、责任目标的实现等。个人绩效涉及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其中,总体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同时,要使福利与工作绩效相联。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对绩效薪酬长短期比例设定,以保证绩效薪酬的发放能够有的放矢,可以达到对员工进行不同激励的目的。

2.3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统一

目前,薪酬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有时候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内在激励性因素更是至关重要。

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员工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企业经营者必须重新思考现有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方式,正视设计和完善物质报酬之外的精神报酬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充分地运用好。

要想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必须做到注重间接薪酬和非 财务薪酬在激励中的作用,给员工以情感上的关怀。同时管理者要意识到员工激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应当单纯依靠高薪来激励员工,还必须通过一些间接薪酬和非财务薪酬来激励员工,比如对做出成绩的员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赏以增加其工作的成就感、给员工设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等。

2.4薪酬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建设社会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一切事务的核心,但在实践中人的尊重和关心过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原则性的内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薪酬管理是对人的看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间接体现,经营理念往往反映在各个薪酬决策的细节中。

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不仅要提供给员工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优厚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是作为薪酬补充的一系列措施和实物的总和,分为强制利和非强制利两种。强制福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非强制利是企业自己设计的福利项目,常见的有人身意外保险、旅游、年休假等。

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核算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8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高等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我国科研事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工作已成为学校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财务处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科。有的学校把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工作并入会计核算科与教育事业费一起管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都很重视,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日常核算管理,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高等院校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科研经费申报时预算不合理。由于各高校搞科研的研究人员绝大部分对财务工作都不太熟悉,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经费的使用考虑得不是很全面,在做预算时,一些必须的开支没有考虑进去或预算数不够,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时,各预算科目实际支出数与申报时的预算数不一致,从而使项目审计不能通过甚至无法结题。科研人员经常为了准备审计材料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个大问题。

2.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目前高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类科研各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预算科目与目前各单位所的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造成科研成本的归集和核算都不够明晰,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例如燃料动力费、实验外协费和管理费等科目,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并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在上述支出内容发生时,财务部门通常只能凭借会计人员的理解归集到其他的会计科目核算,到了课题结题时,再人为地归集汇总支出类别,通常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本。

3.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大。根据审计部门披露,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有的科研人员甚至使用科研经费购置数码相机MP3/MP4、旅行箱、手提包等私人用品,还美其名曰课题组成员使用。很多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够重视,经费预算只是为了申报课题,当经费到位后,并没有按预算严格执行。有些课题负责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根本没把当初的预算当回事;等课题结题时,经费使用情况与预算相去甚远,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还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喜欢到偷漏税的私人经营店购买实验材料,无法取得正式发票,在财务处办理报销业务时,由于票据不规范,而无法报销经费。

4.科研项目申报成本不断增加。目前,高校各类评估、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都要以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科研实力越强,学术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越高,而且决定着高校的“排名”。高校对教师考核和评价也以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以及论著或论文的发表数量、成果鉴定数、专利数、获奖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并成为高校教师提职、提升的重要依据。致使许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甚至出现“拉关系”、“走后门”和“跑项目”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大大增加了项目申报经费。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办法

1.专人负责做项目预算。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并不熟悉,在做预算时可能考虑不周。为了避免预算不合理或不完善,学校财务部门应该指派专人协助课题组做经费预算。财务人员因为熟悉各种财务制度和日常核算方法,可以综合可虑各种因素,作出的项目经费预算会更科学、更合理和更全面,避免了以后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加强会计人员和课题组成员培训。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会计业务,如测序费、专利申请费、外出调研采样人员意外保险费等。由于这些新型业务没有很直观的对应会计核算科目,会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记入相对比较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中。由于每个会计人员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相同会计业务可能会记入不同的会计核算科目,违背了会计一贯性原则,而且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业务、新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以保证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所取得的消费票据不规范。尤其是现在很多课题负责人都是研究生导师,所以需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

3.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有效控制项目预算的执行。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都具备预算控制功能,科研经费立项建账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课题组提供的项目预算表,建立相应的分类控制指标(如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实验外协费、劳务费等)。当课题组使用科研经费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支出性质归并到相应的分类指标,这样可以做到预算分类指标实时控制,为课题负责人解决了支出不符合预算的问题。课题负责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工作中,为课题的顺利验收起到很好的作用。所谓的支出类别编码实际上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每一笔支出分别按课题经费、支出成本及具体明细的类别进行分类编码。编码由三组数据构成,每组数据两位数,共六位数。第一组数据为课题经费的类别编码,如:01为国防科技项目,02为863项目,03为支撑计划项目,以此类推。第二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的类别编码,如:01为材料费,02为人员费等,可根据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要求设置项目支出类别。第三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类别明细项的类别编码,如:人员费中可细分为01聘用人员工资、02在职人员绩效、03临时工工资等,

支出类型编码的设置和使用十分简便,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按单位需求根据科研资金的不同管理要求编制支出类别编码,利用现有的财务软件系统,通过编制程序添加支出类别编码实行数据共享。第二步,在课题组报销费用时,在报销单中增加支出类别编码栏目,由课题组人员根据费用实际开支内容按填制支出类别编码,财务部门审核后再由课题组负责人签字确认。第三步,会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时,同时录入支出类型编码信息,通过财务软件可随时根据需要按支出类别编码进行自动归集成本,账目清晰,成本真实。

使用支出类别编码至少能有效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解决了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经费项目成本支出项目不一致的问题,财务部门能轻松地对科研项目的支出成本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集。(2)课题组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支出构成情况,可以很好地根据批复的预算来控制支出的进度和内容。(3)加强了财务部门与课题组的沟通和联系,财务部门较好地融入到课题组的经费核算和管理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的实际情况,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审计。学校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当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设备购置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两种方式。定期检查,主要是检查课题组履行合同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如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和相符,拨付合作单位资金是否规范,有无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转移项目经费情况,有无自行分解、擅自转拨项目经费情况等。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主要是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在校园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将每个项目支出明细上传到校园网上,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朱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7-38

2.刘振奎,殷伟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9-41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09(18)

篇8

[关键词]钻探施工 安全生产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80-2

钻探施工属高危行业,风险大、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多,主要概括为:人为因素、气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地理环境和地质因素等,因此安全管理工作难度也就相当大。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人的管理方面的工作,以科学的理念完善制度,同时抓好落实。因此,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不断地更新观念,并且重点在制度的落实上下大力气、真抓实干,不放过任何一个盲点。

1以人为本,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时刻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1]。

(1)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安全和健康是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人是安全保障的客体,也是施行安全行为的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影响安全的其它要素也大都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努力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工作中,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也就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任。

因此我公司近年来不断地加大投入,加强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上工地前对他们进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三级安全教肓并要求各机台购买意外保险。通过教育,使员工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自身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定位,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督促他们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例如今年3月31日,我公司在四川攀枝花钻探工地实习的员工祁某,操作钻机升降机时,被山上一群羊踩落的滚石击中头部,安全帽被打烂。事发后,项目部及时将员工送往当地县人民医院检查,经CT检查确认滚石没有对头部造成其他伤害。这归功于该员工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因此,此次事故虽然危险性大,却也只造成了轻微的伤害事故。通过这一事例我们认为员工主动地参与、密切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2)以人为本,要把握“人的因素”,落实各级人员的责任。

1.1要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安全生产法》第五条明确提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直接掌握生产经营决策权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单位的安全生产要亲自抓,负主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要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的落实,其他领导及单位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管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钻探施工作业人员严格执行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事故的发生[2]。

1.2要强化对钻探施工作业队伍安全生产的考核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要求“地质勘探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地质勘探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地质勘探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因此,我们严格按要求对钻探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考核,全面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一是每一个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通过送培,都取得了地质勘探《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资格证》;二是加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使从业人员掌握有关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掌握安全技能;三是从事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要经过专业性技术教育,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2]。

1.3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钻探施工作业规程

我们根据钻探施工作业的实际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程序简明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钻探施工作业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将各种操作行为有效置于规程的框架内,强化以规程促规范,进一步增强钻探施工各级人员执行规程的自觉性,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钻探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事故隐患[2]。

2健全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和完善

安全工作能不能搞好制度是保证。因此在对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认识上,不能认为它仅仅是空洞的条文,而是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尖兵利器。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深人生产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安全管理制度要及时进行修订。根据工作实际,详细制订了钻探生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一道工序(尤其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都加以规定,使制订的岗位责任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3抓好制度的落实

安全管理制度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实现钻探施工作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钻探施工作业中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设备巡回检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技术岗位练兵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制度。我们在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单位统一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公司与各机台班组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

(2)加强日常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定具体负责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安全检查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周查、月查,按照大队的要求,认真开展安全月活动。根据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求和生产现场影响安全的有关因素,统一设计安全检查表,在现场检查中按照安全检查表的要求,逐一细查隐患和薄弱环节。在安全检查中,除了要注意物(环境、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要密切观察人的生产行为,查找不安全行为,制订隐患整改措施,安排专人负责,限定整改时间,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领导安排专人再进行检查验收,直至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4搞好机台、班组建设

班组是钻探施工作业整个机台机体生命力最强的细胞,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点。在班组安全管理中所进行的一切旨在提高班组安全素质、减少工伤事故、实现安全生产所做的一切具有建设性的安全工作。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地勘生产单位加强安全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方法。班组安全管理是钻探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就抓好了钻探施工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 [3]。

(1)加强班组建设,班组是机台安全生产的细胞

因为机台的班组长工作是在生产一线,他们所在的岗位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他们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工作态度他们最了解,因此班组长的工作水平和责任心,往往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影响一个班甚至于整个机台、整个钻探施工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对于班组长要加强管理,对他们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调动他们开展班组安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熟悉班组安全建设的做法,熟悉在班组安全建设中,班组具体要做哪些事。在工作上和思想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

(2)开好班前班后会

坚持开好班前会,交待清楚生产中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对策,使班组成员全面了解钻探施工任务、作业过程中的作业环境,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标准,熟悉生产工艺和安全措施,同时分配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开好班后会,及时总结钻探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取钻探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教训,达到消除事故隐患的作用[4]。

(3)班与班之间也要加强沟通,认真进行交接班

因为钻探生产工作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一个班出现了事故,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班组的正常工作,上班为下班的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钻探施工就会连惯性。交接班时,交班要交隐患、交险情、交安全措施,接班要接隐患、接险情、接安全措施。我们要求班组“下班六不走”(电器没有断路不走、设备没有擦洗不走、工具没有检查不走、钻孔没有措施不走、卫生没有打扫不走、安全记录不全走)[3]。

(4)做好班组安全检查记录工作

班组安全管理要做到“明”“严”“细”“实”,安全管理目标明确,各种活动有记录,事事有记载,以便检查落实,记录内容有班前安全教肓、安全检查表、安全活动日记、安全交接班报表等,做到安全信息畅通,班组设立安全信息板,及时宣传各种安全信息。班组各危险部位悬挂明显标志,以提示人们时刻“注意安全”[5]。

(5)机长要认真履行职责,当好机台带头人

班组建设好了,机台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机长作为机台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应根据地质设计要求和工作实际,认真制订钻探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认真作好施工现场勘查和各项准备工作,经常组织召开机台工作会议,详细布置工作,将设备、工艺、工作量、钻孔地层情况等交代清楚,对安全操作规程和要求也要交代清楚,对施工组织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加以修订。立塔、拆塔、孔事故处理等工作,机长都亲自参加,做好现场指挥协调和监护工作。

5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只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就会得到广大干部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就能够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浅析》,广西地矿政研会论文获奖文章(2004年).

[2]《如何进一步搞好地勘生产单位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广西地矿局安全技术管理经验交流获奖文章(2010年).

篇9

根据教育部转型发展改革的思路,鼓励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要真正实现应用型转型,必须对企业人才现状需求与目前高校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在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分析现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存在的问题,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参与的项目和存在的顾虑,掌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看法和展望,以为校企协同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7902

1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1.1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根据被调查企业所填的调查问卷来看,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1)日常财务会计核算;(2)纳税申报、出口退税;(3)内部一般审计;(4)财务分析与预测;(5)计算机应用;(6)英语等六个方面。一般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下设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出纳、营销财务控制应收账款等,全部由财务总监负责管理这几个部门。财务部包含出纳、费用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大部分都是使用各类财务软件如金蝶和用友来进行日常财务系统操作。因此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能够就熟练掌握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

1.2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素质要求分析

(1)德才兼备,诚实诚信。这表明诚实信用、责任心等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考虑的最关键因素。

(2)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会计人员不仅仅是做账,还需要和其他会计人员、生产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主管等做好沟通交流。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是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在调查中发现,小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更加看重,而规模较大企业更加注重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1.3其他要求

(1)实操性要求。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职责分工十分明确,一人一岗,对刚引进的毕业生没有指定师傅指导过渡,要求毕业生一进单位马上就能独立从事某项会计工作,独立完成某项会计任务。

(2)稳定性要求。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且涉及大量企业商业秘密,用人单位为了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往往要求引进的会计人才能较长时间在本单位工作,尽量减少流动性。

2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的大而全教育模式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定岗专业技能需求

企业要求定人定岗,希望高校能培养直接上岗的人才。不同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同,生产企业对产成品生产成本核算要求较多,而贸易企业不需要产成品成本核算,就业后学生在企业里能运用的知识局限于某几个科目或某一章节,与书本上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有很大区别,学生进入企业后还希望能学到新的知识,但往往企业需要他们在某一科目固定操作,企业的规章和职员要求严格固定,一般不会实行轮岗制。大型企业的账务多,一个人做全盘账应付不来,精力有限,而且每个企业老总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关注库存,有的关注外部欠款,有的关注销售收入,侧重点不同,方方面面决定了部分侧重点还需要提供明细账来支撑数据结论,这些原因导致了选择做全盘账的学生不可能应付下来。企业发现,学生在工作前说的头头是道,什么都懂,可什么都不专不精。

2.2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素质欠佳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表现出的职业道德有欠缺,普遍表现为责任心不强,缺乏自我约束。

被调查企业的70%的人力主管认为,刚入职的学生往往请假比较多,迟到早退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可在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时表现出不耐烦。比如企业的财务会计软件。虽然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时都开设了财务管理软件的实验课程,但校内财务软件偏重于教学版,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区别。企业往往会提供相应的软件再培训,但学生会认为自己学过,不重视这些培训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要求加工资,不愿意吃苦,甚至更恶劣的是随意离职,没有责任心。

3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校企合作的看法和展望

3.1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分析

在对30家企业的调查问卷中,课题组首先就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情况进行了调查,企业可就列表中的十项动机选择最主要的三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显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愿主要表现在“优先获得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向社会展示企业正面形象”和“与高校建立和加强联系”三个方面。而与设想中有区别,“获得廉价劳动力”、“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这两个动因排在了最后。这说明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强调企业正面形象,注重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获得,而并不是看短期的廉价劳动力。正基于此,企业才有意愿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3.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项目分析

确认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课题组继续对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显示:企业最愿意参与的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其次才是为学校提供专家专题讲座。这说明企业很愿意发挥自身优势,将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而关于“企业向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一参与项目形式却并不靠前。原因在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岗位需求人员少,企业一般很难提供大量的会计实习岗位。同时实习学生管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就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但人培方案的具体落实,企业的参与度不高。

3.3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顾虑

目前企业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企业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深入到企业、由企业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企业顾虑很多。

(1)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现有的与高校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一般会以《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进行规范和约束。这就让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难以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建立合作模式可能只是某一届企业和高校管理层达成的协议。一旦企业换届或者政策变化,这种合作可能就会解除。另一方面,协议书的约束性较少,政府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对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是否可以在税收方面得到补偿等都没有相应的立法进行说明。所以对于这种短暂且缺乏保障的合作关系,是否值得企业花费精力承担风险进行投入,企业对此存在较大的顾虑。

(2)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管理上提出极大挑战。

30家企业中有25家企业都提出,学生如果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管理上问题很多。企业职工管理偏重于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着重于引导。当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如何管理就成为了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比如,实习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事故,虽然对于会计岗位工作来讲,这些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不去考虑。那么学生的意外保险缴纳是企业交还是高校交。在调查中,大多数小型企业都认为这个原因是影响企业接收定岗实习生的最主要障碍。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上的顾虑集中在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心态和生活管理上。大中型企业接收会计专业实习生较多。根据以往实习学生的情况反映表明:对学生的管理态度,轻不得重不得。学生的思想理念尚未成熟,属于被保护对象,管理态度严格,学生的心态会受到极大打击,可能会引发各种事故。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学生并没有严格的保密意识。如果泄露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给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同时,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了后勤安排等。学生进入企业后,住宿问题也会引起企业的较大负担。是否需要统一安排住宿?如果安排,学生的安全管理就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担。

(3)学生进入企业的实践时间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会计活动。

调查中企业提出,如果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上很难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学生毕竟还需要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企业工作上。从企业以往的经验来看,就算是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也会不时向企业请假回学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或是一些其他事宜。这就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

小企业人手不足,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很严格的规定,只能轮休不能请假。对于人手充裕的大企业来说,学生请假上相对宽松。但他们也反映出学生在这方面还缺乏严格自律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念,企业宽松,学生更放松,随意请假,排斥加班。如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提出有效的机制来确保学生的实践时间,合理协调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会计岗位实践活动,那么企业对于引进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是持否定态度的。

(4)接收较多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较多困难。

调查中,课题组提出希望企业能够接收较多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操作,企业认为存在很大困难。有17家企业提出“企业规模小,会计岗位有限”,往往只能接收少量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规模较大的企业如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接收的武昌工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人数也仅为1人。企业会计岗位有限,一方面使得企业无法接受大批量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没有富足的会计人员对这些尚处于“新手期”的会计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师资力量只依靠企业是无法提供的。因此,没有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的解决措施,没有完善的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设计方案,企业对于接收较多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存有很大疑虑的。

3.4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建议

在与企业的深入访谈中,企业也提出了很多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

(1)建议校企合作应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下进行,光依靠企业和高校的自发行为没有保障。政府可以出台具体的措施来奖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比如减税或者专项基金等。而对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承担的风险,应可以通过立法来明确企业和高校的责任分担。

(2)建议对学生的管理应双管齐下,即高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高校不能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就万事大吉,什么都不关心。高校应派出相应老师负责进入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与学生关怀,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帮助其顺利完成学生到会计专业人才的转变。

(3)建议学校制定合理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时间分配方案,确保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操作可以具有连续性。一般来说,进入企业进行会计专业实践的时间不能太短,最好在半年及以上。时间太短,无法熟悉岗位工作具体内容,实际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的,企业也无法获得优秀的人才。

(4)建议完善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设计方案,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顶岗实习方案要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师资力量解决途径,高校教师负责理论讲授,而企业会计人员则作为兼职老师负责实践操作培训;注重学生责任意识要进行培养,让学生知道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重要性;增强对学生保密意识的教育,对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性进行强调。

参考文献

[1]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