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6: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后勤工作年终总结

篇1

今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后勤管理处党政领导班子遵循“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顺利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日常后勤保障工作。同时,根据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把握契机,深化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一年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后勤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廉洁自律、服务素质、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获得了今年年鼓楼区房屋整治小区出新先进单位、南京市节水先进单位、校运会团体第一名等多项荣誉,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廉政建设与行政工作相结合

后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党员和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院纪委组织的廉政教育录相片,开展反腐倡廉和纪律教育。尤其是下半年新一届领导上任后,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强班子建设和宣传工作力度,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工作有条不紊,形成合力,上下齐心协力干事业,成为学习、工作、廉政建设的带头人。大家勤政廉政意识加强,并在实际工作中完善和落实各项廉政建设制度。主要有:(一)办公会民主集体决策;(二)加强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如学生超市招标;(三)推行物资的“阳光采购”和集中采购,如学生床上用品的采购;(四)财务管理、奖金分配公开;(五)坚持礼品礼金上交制度,今年上缴礼品礼金价值约5500元。从机制上避免人为因素和不正之风,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加强与职工的沟通,提高管理透明度。

二、转变观念,职工队伍建设初见效果

新任班子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对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也常抓不懈。数次召开会议,加强思想教育,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并着重对现任11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考核。考核工作受到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制定详细方案,经过开会动员、本部门述职修改、全处大会述职接受民主测评、院系科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综合意见反馈等步骤,发扬民主,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找出差距,认准方向,改进工作,考核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后勤1个办公室、4个中心的负责人岗位面向全院竞聘工作,力图选拔出更胜任、更年轻的同志上岗。竞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共有20位同志报名参与,经过前后两轮演讲,面试答辩和民主测评,大家普遍对未来后勤发展做了大胆构想,将有8名同志脱颖而出。此次竞聘,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淡化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强化了后勤干部的全局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优意识,这是后勤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后勤人事制度改革的开篇,考核竞聘工作的圆满结束,有助于提高后勤整体素质,逐步形成民主、健全的干部工作运行机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后勤分工会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组织职工开展排球、唱歌、舞蹈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组织职工参加校运会,有力地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抓住重点,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

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尽可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后勤全体同志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注意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后勤服务工作做细,将水平做高。在确保日常服务保障的同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学院重大的工作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服务水平在不断总结中逐步提高。

1、工作早计划 ,早安排。上半年完成三味书屋节水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暑假高温期间,完成对古平岗校区改造工作,清理、粉刷教学楼和食堂,拆洗换装日光灯、吊扇、门锁、晾衣架等等。

3、家属区1#、2#楼平改坡工程中,多方协调,妥善解决各住户的要求。

4、在学院各项重要事项中,加班加点,仅校园管理科一年累计加班达405个工作日。

(二)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1、今年6月25日,一场大雨使教育技术楼外地窖水涌入大楼负一层,造成积水约1米深,大楼的配电柜泡在水里。处领导和技术楼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严密组织,夜以继日的工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保证了大楼办公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2、古平岗校区食堂由于承包金较高,经多次谈判,在开学前半个月方签订下协议,立刻与原承包人进行交接,改善环境,组织招聘工作人员,确保在新生报到前完成了所有工作,保证了师生伙食的正常供应。

(三)加强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关、协作,节约经费,产生效益。

1、加强与水、电主管部门联系,为我院用电争取享受居民电价,节约支出约70万元;将学院门面房的营业用水由按学院总用水量30计价调整为小表计量收费,仅此一项,每年为学院节约经费12万元;争取到减免超计划用水加价5万元等等。

2、与区老城环境整治办公室多次交涉,为我院要回相关补偿款126万元。

3、平改坡、教学楼亮化工程节约近50万元。

实践证明,后勤队伍识大体、顾大局,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基础,是一支经受得住考验的、值得信赖、能战斗的队伍。

四、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迈出第一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后勤管理处用发展的眼光,求实的精神,重新整合职能部门,变原来的“科”为“中心”,目的在于淡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为未来企业化运作打下基础。这仅仅是后勤体制机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未来高校后勤既具有企业的经济属性,更具有为师生服务的社会属性。通过稳步推进,确保达到学院稳定,群众满意,后勤职工乐意,领导放心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预期目的。

篇2

从农民工到研究生,他是第一个;从研究生到农民工,他仍是第一个。这个人就是滕振国。对于他来说,尴尬就业的背后,隐含的也许是当今教育的就业之殇。

高考落榜生的艰辛路

河南省汝州市南郊的钟楼街道郭庄村,有一处当地典型的民居,堂屋坐北朝南,院子左侧是光秃秃一面墙,右侧是不足12平方米被隔成两间的小瓦房,这就是滕振国的家。

从小学到中学,滕振国一直住在小瓦房里,屋内阴暗、潮湿,房屋的顶棚是用高粱秆编成的。一个小木凳,一个小方桌,一张小木床,外加一盏煤油灯,是当时滕振国的全部家当。

滕振国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姊妹六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读书。1968年出生的滕振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是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现实版。滕振国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高中时,滕振国成绩很好,在班里虽不是数一数二,但最少是前十名。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三度参加高考,平时被老师看好的他却接连失利。滕振国说,他感觉压力特别大,沉重的思想包袱使他无法进入最佳状态,还患上了脑神经衰弱,每次高考前几天都头疼。后来有同学开玩笑说,是他太用功了,如果不那么用功,说不定还能考上,他也觉得此话有道理,并最终斩断了上大学的念想。那一年,他22岁。

从学校回到家中,滕振国感觉落差特别大,就如同《人生》中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的那种心态,自卑、怕见人而又不甘心等,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下地干活时,戴着近视眼镜的他还要极力避开村里的人,他害怕被人嘲笑。

1991年初,经亲戚介绍,滕振国到汝州火车站当了一名临时工。之后几年,滕振国卖过菜,做过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和保险推销员。在此期间,他还听取别人的建议开始自考大专。

1995年春节,滕振国的父亲因患肝癌,卧床不起。为了满足老人的夙愿,27岁的滕振国结婚了,并于一年后生下了儿子。为给父亲治病,滕振国四处借钱,债台高筑,虽经多方求治,最终也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生活的艰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夫妻间的矛盾也开始升温,有好几次,妻子冯俊梅连离婚的念头都有了。

滕振国想凭着大专文凭在汝州市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可结果不了了之。于是,他便将证书束之高阁,一门心思在土地里扒钱。青春岁月在奔波中一晃而过。看到很多高中同学在县城里有了不错的工作,过着充实稳定的生活,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种不甘心的酸痛感直往上涌……滕振国后来感慨地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打零工赚钱。每当和老同学说起此事,我都后悔自己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就好了,比如厨师,生活不至于如此难。”

“范进中举”,前途并不光明

2002年夏天,滕振国的初中同学董遂强从江苏常州市返乡探亲。困顿中的滕振国突然想到,请老同学帮自己找一份工作。3个月后,在老同学的帮助下,滕振国来到了位于常州市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在那里做了一名教学楼管理员,月工资540元。

滕振国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教学楼,管理多媒体设备。滕振国为人实在,工作负责,后勤服务公司领导很赏识,得知他有文秘专业的大专文凭后,就把公司的年终总结交给他来写。连续3年,他都被评为学院后勤工作先进标兵。

后来,滕振国把妻子冯俊梅也接到了学校,公司安排她做了一名清洁工,月工资500多元。滕振国很满意这样的工作,觉得好像在梦里一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捧着书本的学生,平静而又向上。

滕振国与该学院艺术系老师吴锦川相识后,吴老师鼓励他趁着机会继续学习,这正好迎合了滕振国压在心底的求学欲望,其妻子也十分支持。滕振国很快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秘自考本科,过了10门后,他得知专科学历就可以考研,便决定用5年时间考上研究生。

他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早晨5点30分起床,利用零碎时间记背英文单词;午饭后不休息,看会儿英语读物;晚上12点30分以前不睡觉,温习白天所学内容。除了吃饭睡觉,不浪费一分一秒。

那时,滕振国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才1000多元,除维持自身生计外,还要赡养老人,供儿子读书,日子过得异常艰苦。为了省钱,滕振国和妻子从不舍得到学校食堂打饭菜,一日三餐喝面疙瘩汤,佐以自制的韭花和辣椒酱。

2005年,滕振国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这一次,他因专业课分数差一点,未能如愿以偿。

2006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滕振国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生。38岁的农民工摇身成为硕士研究生,消息一出,滕振国很快成为名人,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命运将从此改变。

滕振国工作所在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校园内和学校附近的街道上,到处悬挂着大红色的条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后勤公司员工滕振国考上研究生。该院党委宣传部专门为他召开了座谈会,听他谈过去、谈感受、谈理想;开学时,后勤公司领导还为他举行了欢送会,并亲自开车将他送到火车站。

在家乡平顶山,滕振国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春节放假一回到家里,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滕振国当时觉得自己确实值得汝州人骄傲,心里有些飘飘然。春节去岳父母家拜年,岳母也比以往热情多了。

当年,汝州市春节联欢晚会邀请滕振国参加,并以他为原型,编排了小品《我是汝州人》来夸赞他是“汝州人的骄傲,是常州人的骄傲,是重庆人的骄傲”。时任汝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国重说:“每年考上研究生的人不少,但是滕振国年龄大、没有正式工作、工资少,考研的精神值得学习。”

在汝州老家,村里人见到滕振国都大老远笑着打招呼;到城里买年货,许多陌生人也跟他打招呼:“这不是滕振国吗?”数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和同学都主动跟他联系起来;一些多年以前的同事也发来短信祝贺。滕振国感觉自己像“范进中举”了一样。

高龄硕士就业难,无奈再当管理员

2009年春节前,距离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时间,滕振国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他想回河南进一所高校教书或者考公务员,或者到中学教书。他先是给学校投简历,但大部分学校的回复是:“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紧接着,他又想报考公务员,但由于年龄偏大丧失了报名资格。最后,他又想到了去企业上班,但投出去的简历也大多是石沉大海。

原本信心满满,谁知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滕振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跟原来打工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联系。学校后勤服务公司的领导说:“你是研究生,至少应该找一个学校去教学,在我们公司岂不是学无所用、浪费人才吗?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能做得好的。”滕振国无言以对。

2009年8月,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一名熟悉的老师的帮助下,滕振国重新回到了这所学校的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成为物业服务中心的一名管理员。对于滕振国来说,唯一不同的是,原来他是教学楼管理员,现在是图书馆管理员。

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少人还是从事原来的工作,他们见到滕振国都很惊讶:“你毕业回来了?”有的人说这句话时是惊喜,有的人说这句话时带着些许瞧不起。滕振国说:“这与当年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的情景极其相似。我当初离开时曾说,会永远把常州当做我的第二故乡,但压根就没想到还会再回到这里。”

滕振国每天需要做的是,检查管理图书馆的中央空调、报告厅和监控室,保证这些地方的设备正常运行,工作很简单,和原来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滕振国说,现在基本上很少看书,每一二十分钟就会有人打电话找他干活。不过,滕振国很高兴得到公司的重视。图书馆的管理台账、上交的工作汇报、对外工作联系等,都由他来帮助做。

如今,滕振国每月的工资是1850元,他曾经做过的教学楼管理员的工资也已经涨到了1400元。这样一比较,他的工资比3年前多了,但却是工资普遍上涨的结果。

读研期间,滕振国在重庆上学,妻子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当清洁工,80多岁的母亲在老家看管孙子上学,一家四口三地分居。如今,最令滕振国忧心的是正在读初中三年级的儿子,由于疏于管教,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甚至经常逃学。他想把儿子带到身边上学。

2010年7月底,滕振国从常州回到老家,想办法解决孩子的事。此时的滕振国和读研前相比没什么变化:一双30多元的廉价皮鞋、一条带暗纹的涤纶西裤……和先前不同的是,他的鬓角已生出几丝白发。滕振国说:“我不后悔读研究生,这种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心里发堵的是,现在的工作和理想中差别太大,不能学有所用。”

滕振国的妻子有不少埋怨,说读研究生不过如此,白白耽误时间又少挣钱。面对老婆的埋怨,滕振国曾经的“对知识的信仰和崇敬”已被现实撞击得四分五裂。他说:“考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毕业之时年近半百,谁会要我?42年的人生其实是走了大弯路……”

对于最终又回到原点,滕振国说自己不需要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滕振国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收获很多果实。路是走出来的,努力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认认真真做事,一切都有可能改变。

在滕振国的博文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是求真务实派,我依然认定读书提高了我的层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欣然,我圆了我的求学梦,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坚信,我的前面有一条光明的路。我前行,我依然在希望中活着。我昂首挺胸,我永远在希望中前进……”

有关人士发表看法指出,滕振国,一个中国的硕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掌握真技术的重要性。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与此相对,在职业教育中才能掌握到真正的技能。在中国,这两种教育常常是混淆的,“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已成共识,这其实才是造成滕振国现象的本质原因。一个人纵使学富五车,但如果没有一技傍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迟早还是会被淘汰的。

滕振国最大的尴尬,还是错把今朝当前朝。30年前,或是更久远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张硕士证书或许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那时候,一个本科、专科乃至小中专都能轻松跻身“国家干部”之列。不幸的是,滕振国生不逢时。高校接连扩招,学士硕士博士们都已褪尽了华美的光环,从“天之骄子”转身为“普通劳动者”。“毕业即失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在当前“博士一礼堂、硕士一走廊、学士一操场”的就业环境下,想凭借一张硕士证书来获得所谓的成功显然过于天真和自负。职场如战场,在一大群20多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面前,42岁的滕振国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呢?

有的人说,滕振国的尴尬,正在于其错把文凭和知识画等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因为知识本质上是智慧的凝结,知识足够多的人,自然会对生活、对未来乃至对人生观都有自己的认识,这足以改变命运。事实上,文凭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仅仅是文凭。知识改变命运,而非文凭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