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6: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篇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依托特定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被公认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及“一课多上多研”情况进行总结,我校组织全校实验教师举行了课题研究现场报告会,要求每一位教师制作课件,回顾和陈述自己的研究历程,重点讲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做法、感悟及团队给予自己的帮助,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研究团队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最初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茫然、青涩发展到了现在的深人理解、运用自如。其间采用的“一人一课多上多研”“多人同课异构”均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的“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评比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评好课”等途径和手段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研究性、本土性,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付出并快乐地收获着!我们在得其法,力学笃行,三省吾身之后完美地蜕变了!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游戏活动;解决问题;充分体验;目标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心理健康课中游戏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协助学生认识“真实自我”、发掘“自我潜力”。游戏活动又因其形式新颖、参与面广、操作独特、震撼力强等特色,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的游戏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关键。如何上好活动课,让游戏活动充分的发挥其效果。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

1 根据学生的年龄来设计合理的游戏

我们都知道心理游戏就是游戏加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虽然游戏可以让人快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有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需要精心地设计心理游戏。所谓心理游戏,就是把游戏的形式和心理教育的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小学生在游戏的快乐里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恢复他们健康心理的自然状态。 但如果给高年级的学生设计过于简单的游戏。学生不但不配合,还会拉开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认为老师不了解他们。而给低年级学生设计难度过大的游戏,学生没有办法完成,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所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发育来制定心理活动课,如小学阶段主要是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初中阶段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高中阶段培养高中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面对升学或就业,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要设计好心理游戏,首先要求教育者把学生装在心里,用学生的感官去感觉,用学生的心灵去思考;通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爱好,性格变化,身心发育都有哪些特点,针对常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游戏。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长期以来,教师在心理活动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活动讲解、活动实施、学生谈感触、教师小结。多数教师在游戏指导上讲究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讲解规则是严厉刻板,使学生的思维及心情被禁锢在教师的指导上,顾忌太多,反倒体验不到游戏的经历。如果游戏活动中没有轻松愉悦的心情,游戏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只会期待着教师的游戏后讲评。针对有些难度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尤其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游戏。教师可以选择多次做。先不要给学生定的标准太高,让学生应达不到要求而失去兴趣。要循行渐进的提高要求。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学之路是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装在心里, 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游戏活动课由“不完全”的自主与“有限制”的合作

在教学中自主与合作是新课标提出的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心理活动课上自主学习应该是“不完全的自主”,合作学习应该是“有限制的合作”。“不完全”是指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具体活动的任务,避免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时的盲目性,这样的游戏活动才会有效。“有限制”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处理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总结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游戏活动以一般游戏的区别,以免游戏活动流于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游戏主要就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探究解决问题。

4 善待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错误”,让心扉在游戏中敞开

游戏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效果与活动氛围,心理活动课上比较糟糕的是,教师一看到不去参与或在活动环节做错的学生,教师怕影响其他学生的活动心情就着急,轻者会埋怨几句“老师刚才讲的规则这么不认真听……”重者会中断游戏开始说教。殊不知,就因为你这样的表现,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此游戏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处理此类问题,比如在游戏环节中,把教师设计到游戏中去,如:充当活动中的“正义的裁判”角色,当学生没有按照规则或比较难以控制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正义的裁判”角色惩罚学生。以和学生平等的角色来纠正学生在游戏中的错误。很容易接受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还比较方便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无等级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施展“自我”。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因此,游戏活动的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真情赏识,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的得到自身特有的体验,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自尊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游戏中自由释放。

5 在游戏活动中燃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心理游戏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亲自体验、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尽量的在游戏活动中燃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如当教师设计玩一个游戏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是,和学生探讨,游戏的合理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一开始上课学生就情绪高涨。接着,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后过程,在和前面的遇见问题进行对比。一起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及今后的解决办法。这时就掀起了这节课的,顿时,班上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围绕着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展开了探索、讨论和交流,那气氛可是热烈非常。学生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逐步发现、猜想和验证,使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就这个游戏活动课对游戏前预设问题和游戏活动后后问题的对比,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6 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艺术评价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游戏活动式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心理游戏活动课堂后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艺术。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教师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学生活动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诚意切、实事求是,从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7 与学生平等交往,真诚相待,建立平等民主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篇4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其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甄别、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促使这门学科朝着更加规范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篇5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结构;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2.

篇6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性问题为主题的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如何有效地把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一、两节主题班会简要介绍

我们在小学低段二年级和小学高段六年级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小学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其实我能行

基本过程:

1.暖身活动:“掌声响起来”

首先,学生预计,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能鼓多少下。把预计的数字写在纸的左上角并把纸倒扣在桌面上。然后,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边鼓掌边默数鼓掌的次数,结束时把这个数字写在纸的正中央。最后,比较左上角和正中央的两个数字,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正中央的数字高于左上角的数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2.心理剧《其实我能行》

场景一:主角芳芳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女生。课堂上,她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发言。

场景二:下课时,同学叫她出去玩,她总感觉自己样样不如人,犹豫着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

场景三:班级要竞选班委,她很想参加,可是因怕自己写不好、讲不好而放弃了竞选。

场景四:每人必须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小演讲就要轮到她了,她再也逃避不了了。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芳芳一遍遍地练习。

场景五:在演讲的那一天,芳芳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进行演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芳芳演讲了五遍,一遍比一遍自信、自然……

3.讨论分享与现场训练

演员和学生观众分享校园心理剧所带来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上前展示自己。

4.结束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我能行,我要 ”卡片,一个一个走上台,握紧拳头,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内容。

(二)小学六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和虚荣心说拜拜

基本过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开宗明义引入主题

2.心理剧《虚荣能博得自尊吗》

场景一:主人公小臣家境不富裕,父亲又有病。军训马上就到了,同学们有的说要穿名牌运动鞋,有的说要带iPad,还有的说要带进口巧克力……虚荣心使小臣夸下海口——带iPhone4。

场景二: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下班后还要辛苦地做着小坐垫给爸爸攒药钱,小臣内心极度矛盾。但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还是提出了买iPhone4的要求。

场景三:军训的寝室里,当同学们看到小睿的iPhone4s后,都纷纷抛下小臣的iPhone4,围着小睿玩。一旁认真看书的小龙的一句话,点醒了小臣。

场景四:回到家后,看到爸爸难受地躺在床上,得知父母用给爸爸治病的钱给他买了手机,小臣后悔不已。

3.讨论分享

演员分享演出的感受,观众学生联系自己,围绕虚荣与自尊进行讨论与分享。

4.故事提升

主持人呈现16亿美金的成功人士——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诗朗诵结束班会

学生们分组走到前台,投入地大声朗诵有关自尊的诗句。

二、总结与思考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再现

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故事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现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论是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角色安排,还是语言的表述、动作的表现、内心的活动,都是现实真实的经验。越是真实的表演、现实的呈现,越能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

《其实我能行》的心理剧选择了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景——课堂、课间、家里。主人公芳芳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她在演出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自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她在演出中的内心顾虑与冲突就是不自信学生日常的心理体验。真实经验的再现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尤其是当看到班级里最胆小的芳芳扮演者能够站在众人面前并大声地演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震撼——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很多学生分享时,没有了空话、大话,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一位学生说:“我跟芳芳一样不敢表达,其实很多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当别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时,我很后悔。看了这个心理剧,我以后要大胆发言,就是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得到老师帮助纠错的机会。”

还有一位学生说:“看了这个心理剧,我想起了今年元旦的事情。元旦联欢会前我在家里精心准备了歌曲《小燕子》,可是当老师说谁来演节目时,我却没有勇气上台。老师鼓励我说:‘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我给你录像。’我还是没敢,看了这个剧我挺遗憾的,下次联欢会我一定自信地给大家表演。”当班主任邀请他立刻上前演唱时,他大方地为大家演唱了《小燕子》。

六年级的《虚荣能博得自尊吗》以刚刚结束的学军学农为故事背景,以班级一个经济条件较差但盲目地想以虚荣心换取自尊的小臣作为事件主人公,演绎其心理冲突。剧中所有的语言均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真实而感人。观看之后学生们的分享更是有感而发。最后学生们的诗歌朗诵,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走形式,而是群情激昂的发自内心的表达。班主任在最后说课中提到,在前期不断排练的过程中,几个小演员的日常言行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饰演小臣的学生以前很愿意抢答问题,这以后抢答的行为消失了,而且在看到其他同学抢答时,竟说出:“就你会啊?不要炫耀,是不是虚荣?”

(二)校园心理剧要巧妙地整合到主题班会之中,体现出班会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校园心理剧是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为了心理剧而心理剧,其故事的选择、组织与安排,都要从主题班会的整体框架出发,与班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整个班会应衔接自然、一贯而下。

比如,“其实我能行”主题班会,其前期的心理剧编排和整个班会的流程设计同步进行。自信心的主题关键点在于自信心训练,训练的方法之一是主动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因此班会设计流程之一是学生自信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作为前面环节的心理剧要能够助推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去。于是在心理剧解决问题阶段的事件选择的三个方案中:交换优点卡活动、贴绿叶子活动、课前小演讲活动,教师选取了以实际行动训练自信心的课前小演讲活动。一方面,对于芳芳的扮演者,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另一方面,女主角的行为表现会在学生中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尤其是芳芳最后的内心独白,“原来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大胆地挑战困难,其实,我能行!”于是我们看到,当班主任在分享阶段适时邀请学生上前展示时,学生们都迈出了自信的一步。最后,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一个个走上台前,面对大家,握紧拳头,坚定而大声地说出了“我能行,我要 ”。整个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自然承接,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指导者

一个好的校园心理剧应集辅导性、艺术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以及对心理剧这一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校园心理剧排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剧排演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辅导过程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了教师作为校园心理剧指导者的角色职责。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心理剧由班主任亲自创作。班主任根据日常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选取了不自信学生常见的事件展现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阶段,运用心理冲击疗法原理,设计了让女主角芳芳暴露于众人面前进行演讲的情节。在每一次排演中,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所以教师要从角色理解、角色动作、语言表演,以及舞台空间走位等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六年级的心理剧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如学生创作中,小臣醒悟只因父亲病重,这显然不符合人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反而会显得很假。教师根据班级同龄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启发创作团队搜集班级的榜样言行,在同学弃小臣奔向iPhone4s这一当头棒之后,安排了正向榜样小龙的一句话使小臣觉醒。同时班主任又指导学生适当加入小臣内心活动的独白与旁白。最终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独白旁白的渲染,主角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深入地展开,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观众,引发其强烈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更好地体现了其真实性与冲突性的特点,助推学生心理成长。

(四)教师是讨论分享的引领者

心理主题班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之后的讨论分享都是学生澄清认知、释放情感、获得正确行为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整个班会最终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讨论分享阶段,教师不能任之自由发展或只是在最后出来进行简要的评价与总结,而应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二年级的班会全程由教师主持。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领学生将观看心理剧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并把自信训练与学生的实际感悟结合到一起。六年级的班会虽然全程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在讨论分享时站出来,运用提问、反馈、自我表露等团体辅导技术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并适时点拨提升。

(五)校园心理剧安排在主题班会的哪一环节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结构而定

心理主题班会的基本过程包括点明主题、展示主题、深化主题三个环节。校园心理剧安排在哪一个环节要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而定。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安排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环节比较恰当。随着剧情对心理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呈现,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这为深化主题环节即对问题的本质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及探讨解决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问题的解决方法,安排在深化主题阶段比较恰当,以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探索问题,并能够以直观的感知与切身的体验强化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如果校园心理剧是完整地围绕着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戏剧发展过程呈现,放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阶段比较合适,能使学生从心理剧完整的演绎中感悟问题的本质和促进自身的改变。

(六)不必过于追究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区别

不论是心理主题班会还是心理活动课,都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现实经验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困惑,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两节班会课的尝试中,也刻意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如主持人的选用,一般来说,班会由班委来主持,所以二年级的班会曾考虑让学生来主持,但最终多方思考后,还是由班主任来承担。再如活动内容的准备,一般来说,班会的活动内容与流程大都由学生作好准备,因此二年级班会最后孩子们“我能行,我要 ”的卡片,六年级最后的诗朗诵都是学生们之前作好准备的。如果是心理活动课,则一般是学生当场写下卡片,诗歌则由教师准备,学生课堂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是形式上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刻意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区别,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束缚,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其内涵与本质,形式上的区别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把两者弄得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下).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篇8

1 要做好对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

1.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1.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不囿惑于知识技能和评价标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1.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2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2.1 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2.3 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2.4 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

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3 保证评价内容得以实施的方式

篇9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 小学数学 教学 优势

中图分类号:G3623.5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演示在教育领域得到空前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和运用的灵活性,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优化了课堂教学,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会给教学带来无穷地魅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如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长期以往,他们很有可能会对课程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活动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为达成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必要在教学设计上予以创新。一旦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平台将会为教学内容增添更多新鲜、有趣的因素,多媒体技术设备也可以成为多元化教学形式的辅力量。

一副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境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想象。例如教师讲《平移与旋转》时,运用多媒体制作:物体运动录像(视频),感受并区分平移与旋转i演示金鱼等物体的平移,切实感知平移的特征,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等活动;上海音乐厅顺利平移66.4米的真实记录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网络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一系列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真实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为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概念知识的意义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改变这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和愿望,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点及面,由抽象到形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的感受通过视觉形成鲜明的时空印象。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 合理运用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4-7,电脑画面上先出现两捆火柴棍,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四根火柴棍和一只小白兔,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白兔把一捆火柴棍拆开,然后和四根火柴棍和在一起,去掉七根火柴棍,等于十七根火柴棍。小白兔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3.1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3.2 加强活动指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4 及时做好活动评价

当一堂活动课结束后,师生应及时对活动课做出总结,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总结,再由教师总结。教师要对于活动过程中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不足的方面给予修正。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另外,有效地开展好数学活动课,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积累实践活动素材。学习数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出门坐出租车的计价问题、商场打折活动、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班级买奖品怎样分配、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社会调查等都可以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学具、教具。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学具、教具,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学具、教具的原理,熟练掌握它的用途;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来满足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教师平时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全员参加,对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特别关注。课外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可以开展数学游戏,猜谜语、讲数学家的一些小故事等。这样一来,学生平时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开展数学活动课就相对容易些。

数学实践活动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同时对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