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3: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1

关键词优质高中 心理活动课 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学生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也会导致优质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优质高中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高级人才的后备军,心理素质亟需提高。

一、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了解了多所优质高中的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还有部分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及效果都不甚乐观。

1.心理活动课自习化

很多学校虽然将心理活动课安排在了课表上,但因为升学等压力,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心理活动课可以随时拿来补课,被主课老师占用;在很多学生眼里,心理活动课属于“自习课”,学生忙着完成作业,无暇听课。

2.心理活动课活动化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心理活动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组织多个活动、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活动与主题是否相符考虑不全,活动各环节之间关联不紧密,逻辑性不强,虽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但过多的活动占用很多时间,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心理活动课随意化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至于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考察,导致心理教师开设课程时过于随意,想到什么开设什么。学生课堂上表现自由松散、随意发言,甚至打闹,课堂纪律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内容安排缺乏连续性和序列性,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4.心理活动课课堂化

不论是从心理教师的角度上,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态度均是“重课上,轻课后”,急切希望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体验少,而在课后也不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知识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脱节。

二、心理活动课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学校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衡量其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从学校的领导层面还是基层教师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发展”,而“学生心理的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数提高来得有效,开设心理活动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动课这种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师缺乏专业技能

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需求,导致课程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当前需要,课程满意度低下。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因缺乏具体理论支撑,不能全面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不符。对课堂规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忽略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生的“随意”是课堂自由的表现,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心理活动课是“自由课”“好玩的课”,就是在学习之余缓解压力、放松的课。

3.课后缺乏实践延伸

由于优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不忍心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很多教师也意识不到实践练习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师每节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查反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也自然会忽视。这就使得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去运用和提升,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动课实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1)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培训

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有两个角色,一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二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活动课教师,心理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1]。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提高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师热衷于“绘画治疗”“意象对话”“催眠”等技能的培训,但这些技能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而不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能力。教师要准确定位,合理选取培训方向和内容,使培训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设置、评价等标准不一,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心理活动课的科学持久发展。虽然也有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可供学习,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师仍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学校间、市区间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师备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不同学校间、区乃至市级的心理活动课的交流教研平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讨,从专业的理论学习到课堂主题的选择,从活动选择安排到课堂的常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

(1)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调整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要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去感受、思考、总结、提升,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根据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动课可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分享感悟-实践拓展”四个环节。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长;通过分享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拓展将课堂所学进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2)合理选题,精心准备

由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课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被专家称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易受挫,走极端。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需求,还可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来选取相关的主题,最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

心理活动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安排要服务于主题,活动的深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各个活动环节之间有逻辑关系,能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提升课堂的实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3)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体验、讨论、分享基础上达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能否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团体动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在课前与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承诺“尊重、支持、参与、保密”的心理课堂原则,做好课前规范。从我做起,树立真诚开放的榜样,让学生开放自己,真诚表露。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尽可能积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负面行为能够积极正面引导,使学生回归课堂活动。

3.注重课后延伸,及时反馈改进

(1)增加课后实践延伸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效果非常有限。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心理活动课更是如此。它让学生就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外有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训练,感受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每节课后针对主题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上完心理活动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到底感受怎样,收获如何等一无所知,致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反馈是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就整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感受、收获、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增强课堂的针对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下节课课前的表演、展示、感悟、体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检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后延伸的重视,自发去实践练习,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提高学校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这就要求领导及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学校才会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心理活动课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它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如果不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就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上要避免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游戏太多,方法太少。

游戏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许多游戏引进心理活动课中,为游戏而游戏,而不重点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明显是不妥的。首先,现在国内流行的一些游戏,有许多是从西方和港台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经典的游戏。例如“闯关”、 “信任之旅”等等。第一次做学生可能很兴奋、很好奇,但过了一个学期又做,换了一个老师还是做,就不免令人乏味。其次,很多游戏原本是给成年人设计的,这些游戏大多适合于小组辅导,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游戏的效果在陌生人群中最为明显,如果把它们照搬到心理活动课中,就不一定合适。再次,有些教师,不是根据学生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某一个游戏来设计心理活动课,不是游戏为活动主题服务,缺少明确的辅导理念和主题的针对性,因此,学生最后的体验分享就往往是很肤浅的。

心理活动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自我宣泄等,最终达到“促人自悟,助人自助”的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不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游戏中。例如《澄清误会》一课,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解除误会的几种办法,①主动进行解释,澄清事由;②寻找他人的帮助;③谅解宽容别人,不予计较;④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又如《缓解紧张》一课,就从心理训练的角度教给了学生一些克服紧张的技巧和方法,如:①采用深呼吸放松疗法,排除杂念,稳定情绪;②什么也不想,全神贯注的投入行动;③熟视无睹,旁若无人,自我安慰;④转移注意力,暂时忘却等等。

心理活动课提倡的是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应该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通过互动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在最后时帮助归纳、总结、补充、提炼和升华。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单单的游戏要好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误区之二:表演太多,投入太少。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换位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如果老师情感投入不多,对学生态度不够真诚,表演成分太重,就很难把活动引向深入。比如教师语速过快,不注意学生接受情况,像是独自背台词;表情夸张,不像给中学生上课,更像哄小孩;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以具体的就事说事的表扬,表扬过于随意,显得不真实或者老师在活动中却总是以专家的身份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感悟;过于依赖教材,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等等,所有这些表演,不仅达不到活动的效果,而且加强学生的心理防备,反而事倍功半。

误区之三:认知太多,体验太少。

不少老师总认为心理活动课就是教给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因此活动时想方设法传授知识。其实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心理活动课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每个情境的创设,要能起到让每个学生有话要说,能够使学生在这个情境的感染下,重新思考、辨析、澄清问题的本质,达到真切的、令学生感动的心理体验,起到对旧有问题进行调整的作用。 心理活动课中真正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就是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妈妈的唠叨》不是学生简单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而是要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面对父母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老师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真情告白”,同时利用抒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心话写到爱心卡上贴到爱心屋里,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话轻轻的读一读。这样的情境非常能带动学生的内心感触,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体验、理解父母的艰辛,明白了自己的幼稚,从而产生改变自己,孝敬父母。

误区之四:教导太多,引导太少。

心理活动课上,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因为过多的理论说教、填鸭式等这些教导只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无法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心理活动课不重在教导,而重在引导。引导的基本方法是倾听同感判断商量。引导的操作方法是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例如在进行《我是最棒的》活动时,如果仅仅告诫学生要相信自己,学生肯定个个正襟危坐,发言也是三思而虑,不愿轻易敞开自己 的心扉,虽说辅导的是能充分让学生交流的“优点轰炸”,但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的优点,因此活动不能圆满成功。因此在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学生们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他们渐渐地对辅导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这样就能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敢于向大家表露心迹,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

因此,心理活动课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人际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是引导学生自助的过程。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使心理活动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创新,特别是需要心理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心育观念,丰富专业知识和辅导技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篇3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8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日益加重,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也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我们努力实践并进行总结。在具体活动中,应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特点,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营造氛围,真诚沟通

心理健康活动课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则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师要倾情投入。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础技巧,如倾听、共鸣等。教师一旦进入活动,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学生和自我,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真挚感情。在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微小变化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实感。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对每次活动的内容、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沟通、乐于交流。小学生天真活泼,只要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就能大胆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甚至还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这就说明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

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心理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生活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产生共鸣。如,在《快乐在哪里》的活动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快乐。结果不容乐观,却能激发教师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责任心。

2.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围绕活动展开讨论,在活动中融入音乐、舞蹈、美术、、小品表演、游戏等艺术形式。例如,在《两个小人儿》的情境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表演:我去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我几块钱,我会怎样做;妈妈整天出去打麻将,我很生气时我会怎样做。当多种活动形式直观且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会更容易从中体验乐趣,并且有所收获。

三、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游戏活动;解决问题;充分体验;目标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心理健康课中游戏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协助学生认识“真实自我”、发掘“自我潜力”。游戏活动又因其形式新颖、参与面广、操作独特、震撼力强等特色,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形式的游戏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关键。如何上好活动课,让游戏活动充分的发挥其效果。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

1 根据学生的年龄来设计合理的游戏

我们都知道心理游戏就是游戏加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虽然游戏可以让人快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有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需要精心地设计心理游戏。所谓心理游戏,就是把游戏的形式和心理教育的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小学生在游戏的快乐里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恢复他们健康心理的自然状态。 但如果给高年级的学生设计过于简单的游戏。学生不但不配合,还会拉开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认为老师不了解他们。而给低年级学生设计难度过大的游戏,学生没有办法完成,会产生不良的效果。所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发育来制定心理活动课,如小学阶段主要是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初中阶段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高中阶段培养高中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面对升学或就业,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要设计好心理游戏,首先要求教育者把学生装在心里,用学生的感官去感觉,用学生的心灵去思考;通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爱好,性格变化,身心发育都有哪些特点,针对常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游戏。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长期以来,教师在心理活动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活动讲解、活动实施、学生谈感触、教师小结。多数教师在游戏指导上讲究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讲解规则是严厉刻板,使学生的思维及心情被禁锢在教师的指导上,顾忌太多,反倒体验不到游戏的经历。如果游戏活动中没有轻松愉悦的心情,游戏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只会期待着教师的游戏后讲评。针对有些难度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尤其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游戏。教师可以选择多次做。先不要给学生定的标准太高,让学生应达不到要求而失去兴趣。要循行渐进的提高要求。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学之路是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装在心里, 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游戏活动课由“不完全”的自主与“有限制”的合作

在教学中自主与合作是新课标提出的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心理活动课上自主学习应该是“不完全的自主”,合作学习应该是“有限制的合作”。“不完全”是指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具体活动的任务,避免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时的盲目性,这样的游戏活动才会有效。“有限制”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处理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总结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游戏活动以一般游戏的区别,以免游戏活动流于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游戏主要就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探究解决问题。

4 善待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错误”,让心扉在游戏中敞开

游戏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效果与活动氛围,心理活动课上比较糟糕的是,教师一看到不去参与或在活动环节做错的学生,教师怕影响其他学生的活动心情就着急,轻者会埋怨几句“老师刚才讲的规则这么不认真听……”重者会中断游戏开始说教。殊不知,就因为你这样的表现,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此游戏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处理此类问题,比如在游戏环节中,把教师设计到游戏中去,如:充当活动中的“正义的裁判”角色,当学生没有按照规则或比较难以控制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正义的裁判”角色惩罚学生。以和学生平等的角色来纠正学生在游戏中的错误。很容易接受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还比较方便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无等级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施展“自我”。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因此,游戏活动的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真情赏识,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的得到自身特有的体验,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自尊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游戏中自由释放。

5 在游戏活动中燃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心理游戏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亲自体验、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尽量的在游戏活动中燃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如当教师设计玩一个游戏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是,和学生探讨,游戏的合理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一开始上课学生就情绪高涨。接着,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后过程,在和前面的遇见问题进行对比。一起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及今后的解决办法。这时就掀起了这节课的,顿时,班上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围绕着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展开了探索、讨论和交流,那气氛可是热烈非常。学生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逐步发现、猜想和验证,使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就这个游戏活动课对游戏前预设问题和游戏活动后后问题的对比,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6 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艺术评价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游戏活动式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心理游戏活动课堂后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艺术。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教师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学生活动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诚意切、实事求是,从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7 与学生平等交往,真诚相待,建立平等民主的“伙伴式”师生关系

篇5

所谓的讨论,就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切磋、争论和交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调节心态、完善人格。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激情的感染力、导行的感召力,生活的适应力,而且能促使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处理得当的话其教育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讨论前的准备

刚开始时,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需要教师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指导。首先在讨论活动开始之前要精心设计好题目,力求讨论题目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紧密联系学生心理行为和生活实际。在交流讨论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但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都应该紧扣目标和主题来进行。要抓住要点、突破难点、围绕热点,既要能吸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又要能引爆新的问题突现分歧,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指向合乎规范的道德观点和生活常规。最好在活动前先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准备的过程。

讨论题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虚拟心理情景,如心理活动教材内容及相关的材料,经典两难做事等;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如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品德行为等;三是先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操作、模拟情境后再就活动内容设计讨论题。

二、讨论中的环节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把握好讨论进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班级气氛,这是讨论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会产生快乐的正面情绪,各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使之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和思想感情。

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人人参与。学生是讨论的主体,通过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大组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人人参与,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自由而彼此尊重,做到既有同又求异。讨论也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创设了条件。

第三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深度广度。要根据活动的目的,紧扣中心,抓住讨论的重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明确教材中的心理目标和行为要求。要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依据品德原理对问题进行选择、判断和推理,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认识日常的行为规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接受生活常识,适应校园生活。

三、讨论后的总结

讨论结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要善于总结,恰到好处地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地进行简要概括总结。这个结论可以采用学生讨论中水到渠成的结论,也可以是根据大家意见师生共同进行归纳。要知道,采用讨论法教学,讨论本身不是活动的目的,通过交流、体验,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落实教育目的要求才是我们的目的。讨论后的总结如果到位,其效果将更为明显。

篇6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 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篇7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师生交往

一、研究背景: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在新的课改条件下,教师面临新型师生关系的挑战,除了思想教育他们要找寻德育的另一个翅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活动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由外化实现到内化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行为,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人际交往,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

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我们对全县10所川、山、城区300名学生和百名教师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1、师生关系是朋友式,在关键时候是顾问,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2、老师尊重、理解、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考虑他们的家庭、成绩、长相、性别等问题。

3、老师有丰富业余生活,能与学生一起从事休闲活动。

4、老师出语文明、和气,最好具有幽默感,与学生关系和谐。

5、老师开朗、乐观,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善待学生。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

1、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能体谅老师的苦心。

2、师生间做到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

3、与老师坦诚相见,彼此融洽、无隔膜。

4、互相理解、信任,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结果来看,师生关系问题比较受关注,而且总体关注的问题一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学生藐视老师,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教师不尊重学生、不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现象均有发生,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疏远、缺乏沟通、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的现象在现阶段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开展了“师生交往 ”的实验研究,期望通过实验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二、研究范围:

在城、川、山区各选择一所学校运用心理活动课进行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

参与学生466人,教师共12人。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开学初和学期末两次对学生进行师生关系状况调查。采取的是开放性的问卷方式。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对彼此交往满意的部分有哪些?(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方面,人格方面等)不满意的有哪些?建议有哪些?一方面找到实施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2、访谈法:学期初访谈所教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他们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怎样能够实现?主要是在问卷基础上的补充调查,目的在于找到师生关系冷漠或者隔阂的症结,以便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施措施:

1、师生走入彼此的真实情感世界:

我们采取了师生一起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师生在放松、回归“童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走入彼此真实的情感世界。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粘年糕的游戏。师生围成两圈,随着音乐走,音乐一停,老师就要抱住旁边的几名同学这样,我们就组成一个组,然后,提几个问题,如;你们生活中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生活中比较困惑或比较难过的事情是什么?请各组的老师和同学先组内交流,然后请老师和同学分别发言。最后,让师生交流感受。

此游戏来目的是融洽师生感情,活跃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初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让师生之间在交往的时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能感受到师生交往的快乐。

2、学会倾听彼此的谈话:

(事先准备好一些张纸条比如:1、我喜欢你2、你真棒!3、你很聪明4、你很漂亮5、你真好……)联系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提出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学生抱怨老师没说清楚,而我们老师发现当我们说了很重要的话时,我们同学却根本没听,那么,现在我们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是否能正确感受对方的话,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呢?由此,引出游戏――传话,游戏的规则是这样:

(1)每一组的每个成员都站成一竖排,每两人之间的距离是一臂。

(2)每个人在传话的时候可以加手势、口形,但不允许出声。

引导师生注意观察,同时请思考,你们觉得在这次交往中,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小,几乎没有声音,但我们都能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师生交往中,正确倾听的关键点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总结出,学会倾听的关键有以下几点:我们在倾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要目光注视对方、身体稍微前倾、用心和智慧去感受对方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

3、尝试理解对方:

我们认为了解和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最终要达到理解的效果。生活中,我们总说“理解万岁”,证明我们渴望着彼此的理解。我们通过游戏来看看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

我们准备了系列成语1、春意盎然、2、三心二意3、大吃一惊4、画龙点睛5、眉开眼笑6、惊弓之鸟7、前仰后合8、掩耳盗铃9、对牛弹琴10、恍然大悟……让师生配合猜成语,制订的活动规则是:1、一人表演 ,另一个人猜成语。2、可以解释这条成语,但不许出现成语中任何一个字,否则罚下;3、每个成语的解释限制在三句话以内。通过此活动来了解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怎么样,师生配合的是否默契。无论沟通成功或失败,让大家总结,他们沟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再加以引申,如果不是一个游戏,在生活中,如果师生交往时,我们怎样说话,才能让对方理解呢。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彼此理解呢?各组讨论并做总结发言。

最后师生总结出:在师生交往中,交往的技巧是我们要会说话,说那些让人能理解的话,说话要说到人的心坎里去,多说赞美的话。

4、以赞美增进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出六月寒”,在师生交往中可能由于大家由于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太熟悉的缘故,说话变得不假思索,再加上性情和素养的问题,一句非善意的话,成为师生矛盾的导火锁。为了改变这种生活中不注意状态。我们进行了学会赞美的心理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请每组推荐出一个成员坐到台上来,其中有老师、有学生。然后请每个组给自己组的这名成员写赞美的话,规则是:第一、写的话要不超过三句话;第二、不许出现名字、性别和老师、学生的身份。我们收上之后随意发下去。请各组依次把条上的话读出来。请台上的老师和同学注意听,猜一猜被夸的人是谁?然后请被赞美的人站起来并谈感受。

师生在活动中表示:短短的45分钟就在快乐、融洽的氛围中走过,但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让我们师生在交往中了解,了解中沟通,沟通中理解,让我们在彼此的理解和信赖中一起享受生活的欢乐,让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绽放。

五、研究效果: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们能够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区别对待,不再是简单评价式的学生观,而是共情式的学生观,我们一项小调查表明,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识到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心理年龄段的发展问题,当老师们的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变化后,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逐步上升。

2、教师的沟通技能得到了提高:

老师们普遍的的感受是遇到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时老师心态平和,感觉办法更多了。在教师会上,一位班主任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件故事:计算机课上,一位学生拷贝了一张游戏盘,老师在前面讲课,就有好几位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热火朝天地玩游戏,还通过网络发给更多的同学,引诱大部分男生一起玩。老师通过主机看到后,就将这些同学的电脑显示成了黑屏,他们不但不知悔改,还拔掉了网线继续玩。老师最后亲自删除游戏,可是当她删完最后一个时,抬头才发现刚刚删除过的游戏又回到了那几台电脑上,老师非常生气。计算机老师找到班主任,班主任对带头的学生心知肚明,但她没声张。她走进了学生家里,表扬学生的房间布置得很有特色,表扬学生爱好广泛。在不断地夸奖下,学生聊起了网络并告诉老师学生称他是电脑通,老师请他做自己的老师,帮助计算机老师维护网络安全,他愉快接受了。

家访结束,学生感谢老师在他父母面前我好好地表扬了他,没有向他父母提及计算机课上发生的事。送老师出来的时候,支走了父母他说:“太感谢您了,老师!我保证今后是不会让您失望的!”老师深深地体会到换个方式、换个环境,谈心的结果会出人意料!

3、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一个学生而言到学校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学期末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生在关注老师的同时,把爱心迁移到周围人。90%同学都说在教师节那一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对老师表示;在“三.八”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写给母亲一封信”表示庆祝。家长把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归功于老师。正如朱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学这种感情升华让我们感到欣慰。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出现了“雷锋式”的同学,她们不但在家里照顾父母,在班里帮助同学,在校内主动为教师洗座套,在校外义务为敬老院老人服务。经过调查,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94%的同学在家里都承担了一项家务。

学生学会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减少了,非常友善,在别人有困难时、需要帮助时,他们懂得伸出援助之手,在班内、外、学校内、外都有服务意识。

4、师生之间更加自我开放。

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课外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师生情感加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老师交流,体会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劳累,懂得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活动课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明显好于从前。我们的一位老师颇有感慨的说,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自然就畅通无阻了。

一位学生在心得中写到:正向徐特立先生与的关系一样:“你您现在是现在是我的老师,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学生把一个伟人和他的老师的故事比拟成自己和老师的情感。这里再次体现了师生情是人间美好的一种情感。

当然,我们在活动中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科研水平与他们开展好心理活动课休戚相关,与活动效果成正比。今后,我们将在教师专业化培养,尤其是增强教师心理学素养方面多下气力。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第四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宋兴川、刘旺编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篇8

【活动理念】

由于受到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高中生的恋爱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校园中,从高一到高三,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谈恋爱,而高中生在公共场合“表白”、亲密接触等现象,在新闻中也是屡见不鲜。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对两性关系感到好奇、憧憬;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较为波动,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比较弱,因此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行事不够妥当,从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如果采用粗暴压制、责怪训斥等“堵”的方式,往往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采取耐心教育、正确引导等“疏”的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其一起分析讨论,才能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情感问题。

本节课从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如何表达或处理对他人的好感”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通过适当引导来帮助他们学习处理这一问题的恰当方式,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平稳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学习处理“爱”的恰当方法,学会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2.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恰当表达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拼图纸、彩色贴纸、海报纸、彩笔、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

一、 拼图分组,引入话题

1.课前游戏:拼图分组

游戏准备:事先将分别打印有“L、O、V、E、爱”的5张不同颜色的A4纸裁切成30张小纸片(纸片数可根据班级实际人数进行适当调整)。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拿到一张小纸片,根据纸片的颜色和上面的图案,寻找到颜色相同、图案匹配的其他纸片。持有这样纸片的学生组成一组,全班共5组。每组将纸片组合好,并将上面的字母或汉字报告给老师。

2.引入话题

师:请各组同学将拼好的图片向全班展示,大家就会知道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主题——LOVE(爱)。在我们这个年龄,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对某个特别的人产生或朦胧或强烈的好感,这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受,有时也会让我们陷入困扰。例如,不久前在西安的某位高中生,就产生了一些这方面的困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心理剧场“如果我是你——”

1.新闻聚焦,创设情境

新闻呈现——“升旗仪式表白”:高中生小丁在升旗仪式时在台上当着众人的面向一名女生“表白”,声称“我就是喜欢她,我要对她负责”。(2013年4月10日《华商报》)

2.心理剧场,分享方法

活动过程:

(1)全班学生在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引导想象:“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时间回到升旗仪式的前一天。”

(2)由一位学生扮演新闻故事中的“小丁”,站在大圈中心,向班上其他同学求助:“我喜欢上了一位女生,我打算在明天的升旗仪式上向她表白,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3)“我的立场”:每位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贴纸贴在黑板上,表明自己的立场,赞同小丁做法的贴红色的“赞”,不赞同小丁做法的贴绿色的“踩”。

(4)每位学生在被“小丁”问到时,都要用“如果我是你……”的句式来分享自己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的处理方法,如:找个私下的场合表达,写信或发短信表达,放在心里不表达,视对方对自己的态度而定,等等。

教师在学生分享时的做法和注意点:

(1)对每位学生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澄清,确保班上其他学生能够理解。

(2)在黑板上简要记录每位学生分享的方法和该学生的性别(可用“”或“”符号表示)。

(3)教师对学生分享的方法只作记录,不予评价。

(4)在分享结束后,请“小丁”统计学生的立场(“赞”和“踩”的比例)。

(5)在心理剧结束时,对“小丁”和其他学生进行去角色化。

三、分组讨论,引发思考

1.分组讨论:以最开始形成的组为单位,讨论在刚才学生们给出的处理方式中,你喜欢和认同哪些方式,你不喜欢或不认同哪些方式?分别列在活动纸上的表格中,写出分类的标准或原则,并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

分享。

2.教师提问引导:“一般来说,高中生处理自己对他人好感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表达、不表达、看情况。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选择呢?如果选择了表达,那么在表达方式上,我们应考虑哪些因素呢? 请大家根据讨论结果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很多同学都认为,青春不应该留下遗憾,要选择把‘爱’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在表达‘爱’之前,要先仔细思考,自己选择的方式、场合等是否会影响到表达的对象甚至身边的其他人,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只有是经过这样的思考再做出的行动,才会是更负责的、不容易伤害到他人的。”

四、背景呈现,总结引导

1.呈现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后续

背景:之前小丁看到班里两个男生因为喜欢同一个女生而大打出手,不认同这种方式,所以才想在升旗仪式上表明,喜欢一个人就要对其负责任。

后续:小丁的微信“喜欢一个人没有错,但不要连累别人。”

教师总结:小丁的做法是否达到了他的初衷?他的反思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2.“爱”字拆分,结尾点题

招贴广告“爱”:“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教师提问:“上完这堂课之后,你觉得‘爱’当中的这颗‘心’代表什么?”

教师总结:“‘爱’正是因为有‘心’才更美好。相信一节课下来,大家对于这个‘心’有了更多的理解。这个‘心’可以是同理心、责任心,也可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之心。用‘心’表达爱,让爱更美好。”

点评

这是一节贴近高中生成长需求,目标订立恰当,课堂生成自然,促动学生提升的高中生爱情心理活动课。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爱情心理辅导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对异性有好感会影响学习吗”这样的话题了,据调查,高中生更需要的,是如何表达爱情、如何友好分手等方面的指导。设计和实施这节课的康老师,正秉承了尊重学生的需求的原则,对学生学习处理情感的恰当方式,学习负责任的行为方式,思考如何恰当表达情感,给予了科学的指导。辅导理念的科学性是心理活动课成败的前提。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以一段新闻事件作为引入,以心理剧为主要活动方式,吸引学生并让所有学生在安全和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中有许多真实、自然的表达,让执教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对现在的高中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难得的。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又呈现了这段新闻事件中主人公的自省,首尾呼应,将“以爱的名义,怎样做才是真正地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思考带给了每个学生,引发他们思考和提升。

这节课着重于态度改变和行为指导,在态度的改变上,主要的方法是同龄人的讨论,以及对讨论过程中观点的辨析和澄清,因此,对心理剧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观点,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加以梳理、敏锐地发现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因素,进行追问和深入讨论,这对教师的临场应变和反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和提升。

篇9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我市的“科研兴教”办特色学校为契机,严格按照市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定课题,做好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拟定了“小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教研课题,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做好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设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特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研究领导组,抓紧抓实师资队伍培训。

组 长:汤爱民(校长)

付组长:李国庆(业务校长)

李水香(教导主任)

成 员:袁 燕(心理健康老师)

白会霞(语文老师)

牛丽萍(数学老师)

周 玲(大队辅导员)

张永刚(总务主任)

教师培训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2)、常见小学心理问题及对策;

(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遵循的活动原则等。

2、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教育思想、奋斗目标、心育教学特色实施步骤等四方面进行设计,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4、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5、定期进行话题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观摩课,认真开展咨询活动课,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三)初步开设“心育”课,执行教学课程计划。

有课题研究组研究探讨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先分年级做课,然后在班级中逐步开展心理活动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健康团训室和“快乐驿站”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咨询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团训室”、“阳光信箱”以及电话专线和“心育知识专栏”、校广播对学生和家长开放,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龙头,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和典型案例,做好跟踪记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困惑、焦虑。

(五)建立家校之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开设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家长交流座谈,共商教育方法,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要争取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确立目标:

(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根据各年龄段的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学习习惯差,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我校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一)、改变认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2)错误的学生观。(3)错误的人才观。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正。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感情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要求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理解,由已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如人意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我调试

1.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和挫折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否则,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客观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中的感受,对于学生顽皮,成绩差,应该看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若给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再次,与人相处心理换位。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发生矛盾,这时,试着心理换位,即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会发现各自都有道理,本不该互相敌视,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不良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心身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

3.学会放松。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工作,又是调节心态。

三、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具体措施

1、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进行心理剧表演

(2)、发动学生集体互动,相互促进心理健康

2、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1)、孝心教育

(2)、环保教育

(3)、做人教育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通常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学习兴趣较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能力较弱等,导致学习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学困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衍生出一些不堪于老师、家长的压力,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缺乏动力的学生――“学困生”。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加剧、教育手段欠科学,学困生群体在慢慢扩大,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忽视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一部分对象,这不仅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也阻碍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成因,依照学困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特征,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的健康学习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开发。

2.满足学困生心理健康五大营养是其转化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困生需要五大心灵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生为本,人字当头,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五大营养需要,肯定强心、自由护心、情感乐心、宽容养心、梦想系心,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三、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认真做好基础性工作

首先,认真确定学困生范围。在学校各个年级部、各个班级学生中将那些智力正常,但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差、学习方法不正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出错较多、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

其次,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认真了解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和学习基本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学困生成长档案,如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习进步档案等。同时调查原因,跟踪辅导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期召开学困生科任教师会议,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积极开展多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通过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品质。问卷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给予学生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好的,但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薄弱。同时也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有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的现象等。

第二,通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考试焦虑的测试,发现学生在个性、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动机测试:在我们设计的量表中,如果学习动机为14~20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严重问题和困惑,需要调整;如果学习动机为6~13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一定问题和困惑,可调整;如果学习动机为0~5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少许问题或没有问题。学习方法测试,包括学生是否善于总结,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学习是否主动自觉,对知识的涉猎是否广泛,等等。

3.采取具体措施,努力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学困生自尊心比较脆弱,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如批评学生时讲究艺术性,做到批评讲场合、讲时间、讲善后工作,把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把敏感的问题含蓄处理,现身说法感动学生。

第一,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存在,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愉快教学、分层次教学、成功教学等方法。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贯彻“三优先”政策,即优先提问、优先解答、优先辅导。布置作业时分梯度、分层次,确保他们写作业时的实际效果。如在练习题上让学生分层达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二,强化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上进的个性;制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投入行动是三个威力巨大的“风火轮”。帮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交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转移焦虑情绪,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开展学习咨询活动,帮助学困生解除心中疑惑。学校设立成长乐园咨询室,让学生在心理上完全放松,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通过教师专业的咨询,一对一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通咨询热线,让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曾经遇到的心理难题说出来,更好地走出学习中的误区。

第四,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孤独心理。作为教师,应及时疏导学困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第五,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班会课的形式而设计的班级活动。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方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可设计简单而有效的游戏,让学困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和发言,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实践证明,心理活动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级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活动空间不拘泥于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户外等场所作为活动空间。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或没有固定的桌椅,围圈而坐均可。组织学生参加以班级为单位的对抗赛,让他们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增强意志。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年龄特征,可通过“星秀展示台”“快乐比拼苑”“优点采撷园”“实话实说栏”“心灵法宝屋”五个版块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心理体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树立自信心,逐步领悟到增强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总之,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困生发现自己身上的潜能和闪光点,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让学困生能够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转变学习态度,实现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每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