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活动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心理活动课总结

篇1

【关键词】培养 小学心理 教育

一、明确目标,是小学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前提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接着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二、确定主题,是教师组织心理活动课的本领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因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开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立主题:

1.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问卷分析确立主题。如调查到小学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开设《架起友谊的桥梁》等课。

2.心理测量。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量,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题。如经测量小学生欠缺创造力,可开设《思维的“体操”――创造力训练》等课。

3.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个时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学、青少年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困惑,可开设《我长大了》、《男女的性别角色》等课。

4.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针对“追星族”现象,开设《我最崇拜的人》等课。

5.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误会,开设《被人误解时》等课。

6.由多个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得出的共同问题。如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开设《放松助你成功》等课。

当然,仅仅设计一两节心理活动课是容易的,难的是一学期、一年、整个小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培训。

三、以体验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是实施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要具体,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学生“不配合”。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盲人旅行》活动时,学生在盲行后,被搀扶着的学生因教师问“你感觉怎么样”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师换一下提问方式,改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搀扶着走时有什么感想”,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另外,心理活动课还须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教师可这样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会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使活动更便利地展开。

四、以训练为手段,以行为养成为目的,是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动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讲究方法。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得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篇2

心理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增进团体的活动性、实效性和趣味性?通过课堂观察与反思,结合课例的评价,笔者总结出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值得关注的以下几个“点”。

一、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确实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活动课的题目应是一种指导性的标题,它的设定就是要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一组题目:“做一个好‘听众’”“我的书包,我整理”“我是写作业的‘快’”等,这些题目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探究、体验、参与的愿望。当然,为了加强题目的明确性,我们还可以加上副标题,如“一切尽在计划中——合理利用时间”“送你一朵赞美花——学会赞美”“不一样的世界——观察力训练”等。教师在确立题目时最好不要把题目设计成含有负面暗示的,如“面对欺负”“嫉妒是红眼病”“改变自负”等,先不说内容,光看题目就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戒备心理,更谈不上敞开心扉了。还有的教师的题目像论文题目,如“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处理亲子关系”这样的题目怎么看也不像一节心理活动课,给人感觉是这位教师想要展开长篇大论,作为活动课的题目的确不是很恰当。

二、选题

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选题极其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内容。教师在选题上应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主题。如“帮助了你,快乐了我”一课,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三年级学生不懂帮助别人或不会帮助别人,进而确定辅导主题。如“我的书包,我整理”一课的选题,就是教师和班主任沟通时,发现一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是由家长整理书包,所以在学校时书包总是很乱这个问题进而确定下来的。再如“面对困难,我能行”一课,教师通过本班学生刘鹏的爸爸出车祸,妈妈在医院照顾爸爸,他克服种种困难,独自一人生活、上学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主题,学生定会对活动感兴趣,辅导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内容

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内容时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过程要流畅,层次要分明,内容设计要有梯度。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符合内容逻辑,各个环节的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序安排,并能逐层递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学生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一定的序列化。如“挫折也美丽”一课,内容是这样安排的: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2.游戏活动,感受挫折;3.案例启迪,正视挫折;4.寻求方法,克服挫折;5.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又如“你今天的心情好吗”一课:1.热身活动;2.对比体验,分析问题;3.分享感受,归纳方法;4.行为疏导,抛弃烦恼。除此之外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如“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一开始是暖身小游戏——我与父母对对碰;紧接着是体验活动——一起走过的感动;然后是感悟活动——永远无法平衡的天平;最后是实践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再如“我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智多星”一课:1.创设情境,事实导入;2.回忆误会,体验情绪;3.探讨成因,寻求方法;4.践行生活,解决问题。这些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内容设计可以不断挖掘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乐于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容易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

四、方法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旨在让全体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或模拟的现实情境中初步学会和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心理保健常识。因此,在活动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若想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露自己,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以采用随机分组、颜色分组、类别分组等形式,6~8人为一组坐在一起,方便学生交流,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另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如文字、图片、音乐、动画、影视等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形象展示各种典型案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寻找快乐”一课,学生通过玩一玩、演一演、猜一猜的方法落实教学重点;如“培养同情心”一课,通过学生表演两个情景剧,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如“专心听讲,我最棒”一课,教师用数字传真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专注力;等等。通过小游戏、情境再现、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乐学、合群、向上的良好氛围。

篇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篇4

所谓的讨论,就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切磋、争论和交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调节心态、完善人格。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激情的感染力、导行的感召力,生活的适应力,而且能促使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处理得当的话其教育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讨论前的准备

刚开始时,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需要教师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指导。首先在讨论活动开始之前要精心设计好题目,力求讨论题目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紧密联系学生心理行为和生活实际。在交流讨论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但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都应该紧扣目标和主题来进行。要抓住要点、突破难点、围绕热点,既要能吸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又要能引爆新的问题突现分歧,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指向合乎规范的道德观点和生活常规。最好在活动前先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准备的过程。

讨论题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虚拟心理情景,如心理活动教材内容及相关的材料,经典两难做事等;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如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品德行为等;三是先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操作、模拟情境后再就活动内容设计讨论题。

二、讨论中的环节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把握好讨论进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班级气氛,这是讨论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会产生快乐的正面情绪,各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使之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和思想感情。

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人人参与。学生是讨论的主体,通过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大组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人人参与,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自由而彼此尊重,做到既有同又求异。讨论也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创设了条件。

第三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握好深度广度。要根据活动的目的,紧扣中心,抓住讨论的重点,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明确教材中的心理目标和行为要求。要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依据品德原理对问题进行选择、判断和推理,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认识日常的行为规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接受生活常识,适应校园生活。

三、讨论后的总结

讨论结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要善于总结,恰到好处地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地进行简要概括总结。这个结论可以采用学生讨论中水到渠成的结论,也可以是根据大家意见师生共同进行归纳。要知道,采用讨论法教学,讨论本身不是活动的目的,通过交流、体验,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落实教育目的要求才是我们的目的。讨论后的总结如果到位,其效果将更为明显。

篇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在2013年第19期刊登了广东省崔昌淑老师《关于心理辅导课“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文(以下简称“崔文”),笔者学习之后颇有感触,并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供大家交流探讨。

崔文在钟志农老师的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模式存在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即感知、感受阶段;理解、感想阶段;整合、感悟阶段(以下对两种模式分别简称为“三阶段”体验模式和“四阶段”动力模式)。“三阶段”体验模式主张从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出发,设计一个动态活动,并对此活动进行由浅到深的体验过程,使学生从简单活动的初步体验到有难度活动的深入体验,再到最后重组活动的解决体验,从而完成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据笔者的理解,“三阶段”体验模式是在“四阶段”动力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探讨,所以下文中笔者侧重谈谈对这两种模式“同”与“不同”的看法。

一、两种模式价值取向一致,活动内涵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以活动、体验、发展、目标为价值取向,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强调心理辅导课是“活动课程”,是一种“重体验、不重认知”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一致之处,即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与本质。说到底,不同的“模式”仅仅是表现方式不同,其根基是相通的。

崔文在谈到活动取向时认为,心理课要提倡动态活动,而看视频、听故事等属于静态活动,缺乏学生的参与度。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似乎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视频、故事不过是载体,心理剧和心理游戏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采用什么样的载体,而是对于承载内容的思考与感悟。看视频、听故事表面似乎非常安静,但谁能说学生内心深处没有思想的激流在涌动呢?所谓的动态不仅是指形式的活泼与学生“身体参与”,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融入与触动。外在的形式再生动活泼,但却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那就不过是为了动而动而已。

“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非常重视和强调活动。它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规律以及团体发展各阶段的动力特征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无论动态还是静态活动,只要能“使团体注意集中、促进团体讨论参与、提供学习范例或相关信息;增加团体舒适度、激发兴趣、放松精神、推动成长”的活动,就是心理辅导课可采纳的活动。

二、两种模式活动取向一致,数量要求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和“四阶段”动力模式都强调活动,但对活动的具体数量要求不同。“三阶段”体验模式认为“四阶段”动力模式按阶段设计活动,造成“活动零碎片段化”,且“活动缺乏内在联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使主题深入,所以提出“只需一个活动”即可,认为只要对一个活动进行初级设计、复杂设计、再整合,就可以更加深入,同时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课程的效果也更好。

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则强调“有效利用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成长”,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团体活动,至于团体活动的数量并没有规定是一个或是几个。如能充分发掘,达到探索与提高的目标,一个主题活动也可;如果一个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目标的达成,那么就选择多个相关活动进行组合,使团体成员在充分的活动、互动中成长。但不同的活动“组件”从设计者的角度考虑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它们围绕着共同的活动目标,且整个团体动力的推进也必须是一个动态而延续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到底是设计一个有深度的活动难,还是围绕目标设计多个合适的活动更难,想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外,学生在课堂上情感体验的深入程度及参与的广度,与活动的数量又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呢?

三、两种模式的运作动力一致,着力方向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针对辅导过程,强调成员的个体体验。“四阶段”动力模式针对活动过程,强调在团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中改变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确,两种模式的着力方向有所不同,但活动形式仅仅是辅导的一个载体,最终仍应以辅导目标为焦点。这一点在崔文中也得到认可,“助人自助”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但跳出个体体验的过程,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团体动力的存在,它依然存在“助人自助”的进程中,并发挥着作用。

“四阶段”动力模式是对心理活动课课堂动力的科学总结,符合活动课的内在发展规律,它体现的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心理场”。活动课的过程正是促进团体动力发展、激发团体内部正能量,使学生在动力系统中获得感悟与成长的过程。这种团体动力是由团体内部要素之间互动而产生的影响团体运作的社会力,它存在于团体成员互动的行为中,是一种“力的磁场”。它是动态的、有强度的、有方向的,是可以感受的,也是有影响的。因而团体是每个成员共享的成长空间,团体动力对每一个成员的情感体验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着力于个人的体验,还是着力于团体的影响,只要是团体,起作用的都是团体运作过程中的“互动之力”。

四、专业引领要求一致,程度深浅不同

“三阶段”体验模式认为心理辅导课是有专业属性的,其专业性突出表现在“体验与感悟”方面。如果削弱心理课的专业性,会使课堂异化为班会课。

而“四阶段”动力模式同样强调心理课程的专业性,同样强调“重感受、不重认知”,而且对于团体动力各阶段发展与活动的设计,也无一不是团体辅导专业性的体现。而对于上课的教师,同样也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素养。

篇6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 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篇7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师生交往

一、研究背景: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在新的课改条件下,教师面临新型师生关系的挑战,除了思想教育他们要找寻德育的另一个翅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活动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由外化实现到内化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行为,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人际交往,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

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我们对全县10所川、山、城区300名学生和百名教师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1、师生关系是朋友式,在关键时候是顾问,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2、老师尊重、理解、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考虑他们的家庭、成绩、长相、性别等问题。

3、老师有丰富业余生活,能与学生一起从事休闲活动。

4、老师出语文明、和气,最好具有幽默感,与学生关系和谐。

5、老师开朗、乐观,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善待学生。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

1、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能体谅老师的苦心。

2、师生间做到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

3、与老师坦诚相见,彼此融洽、无隔膜。

4、互相理解、信任,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结果来看,师生关系问题比较受关注,而且总体关注的问题一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学生藐视老师,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教师不尊重学生、不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现象均有发生,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疏远、缺乏沟通、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的现象在现阶段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开展了“师生交往 ”的实验研究,期望通过实验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二、研究范围:

在城、川、山区各选择一所学校运用心理活动课进行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

参与学生466人,教师共12人。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开学初和学期末两次对学生进行师生关系状况调查。采取的是开放性的问卷方式。主要问题是师生之间对彼此交往满意的部分有哪些?(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方面,人格方面等)不满意的有哪些?建议有哪些?一方面找到实施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2、访谈法:学期初访谈所教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他们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怎样能够实现?主要是在问卷基础上的补充调查,目的在于找到师生关系冷漠或者隔阂的症结,以便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施措施:

1、师生走入彼此的真实情感世界:

我们采取了师生一起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师生在放松、回归“童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走入彼此真实的情感世界。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粘年糕的游戏。师生围成两圈,随着音乐走,音乐一停,老师就要抱住旁边的几名同学这样,我们就组成一个组,然后,提几个问题,如;你们生活中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生活中比较困惑或比较难过的事情是什么?请各组的老师和同学先组内交流,然后请老师和同学分别发言。最后,让师生交流感受。

此游戏来目的是融洽师生感情,活跃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初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让师生之间在交往的时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能感受到师生交往的快乐。

2、学会倾听彼此的谈话:

(事先准备好一些张纸条比如:1、我喜欢你2、你真棒!3、你很聪明4、你很漂亮5、你真好……)联系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提出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学生抱怨老师没说清楚,而我们老师发现当我们说了很重要的话时,我们同学却根本没听,那么,现在我们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是否能正确感受对方的话,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呢?由此,引出游戏――传话,游戏的规则是这样:

(1)每一组的每个成员都站成一竖排,每两人之间的距离是一臂。

(2)每个人在传话的时候可以加手势、口形,但不允许出声。

引导师生注意观察,同时请思考,你们觉得在这次交往中,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小,几乎没有声音,但我们都能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师生交往中,正确倾听的关键点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总结出,学会倾听的关键有以下几点:我们在倾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要目光注视对方、身体稍微前倾、用心和智慧去感受对方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

3、尝试理解对方:

我们认为了解和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最终要达到理解的效果。生活中,我们总说“理解万岁”,证明我们渴望着彼此的理解。我们通过游戏来看看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

我们准备了系列成语1、春意盎然、2、三心二意3、大吃一惊4、画龙点睛5、眉开眼笑6、惊弓之鸟7、前仰后合8、掩耳盗铃9、对牛弹琴10、恍然大悟……让师生配合猜成语,制订的活动规则是:1、一人表演 ,另一个人猜成语。2、可以解释这条成语,但不许出现成语中任何一个字,否则罚下;3、每个成语的解释限制在三句话以内。通过此活动来了解师生彼此理解的程度怎么样,师生配合的是否默契。无论沟通成功或失败,让大家总结,他们沟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再加以引申,如果不是一个游戏,在生活中,如果师生交往时,我们怎样说话,才能让对方理解呢。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彼此理解呢?各组讨论并做总结发言。

最后师生总结出:在师生交往中,交往的技巧是我们要会说话,说那些让人能理解的话,说话要说到人的心坎里去,多说赞美的话。

4、以赞美增进情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出六月寒”,在师生交往中可能由于大家由于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太熟悉的缘故,说话变得不假思索,再加上性情和素养的问题,一句非善意的话,成为师生矛盾的导火锁。为了改变这种生活中不注意状态。我们进行了学会赞美的心理活动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请每组推荐出一个成员坐到台上来,其中有老师、有学生。然后请每个组给自己组的这名成员写赞美的话,规则是:第一、写的话要不超过三句话;第二、不许出现名字、性别和老师、学生的身份。我们收上之后随意发下去。请各组依次把条上的话读出来。请台上的老师和同学注意听,猜一猜被夸的人是谁?然后请被赞美的人站起来并谈感受。

师生在活动中表示:短短的45分钟就在快乐、融洽的氛围中走过,但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让我们师生在交往中了解,了解中沟通,沟通中理解,让我们在彼此的理解和信赖中一起享受生活的欢乐,让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绽放。

五、研究效果: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们能够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区别对待,不再是简单评价式的学生观,而是共情式的学生观,我们一项小调查表明,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识到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心理年龄段的发展问题,当老师们的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变化后,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逐步上升。

2、教师的沟通技能得到了提高:

老师们普遍的的感受是遇到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时老师心态平和,感觉办法更多了。在教师会上,一位班主任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件故事:计算机课上,一位学生拷贝了一张游戏盘,老师在前面讲课,就有好几位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热火朝天地玩游戏,还通过网络发给更多的同学,引诱大部分男生一起玩。老师通过主机看到后,就将这些同学的电脑显示成了黑屏,他们不但不知悔改,还拔掉了网线继续玩。老师最后亲自删除游戏,可是当她删完最后一个时,抬头才发现刚刚删除过的游戏又回到了那几台电脑上,老师非常生气。计算机老师找到班主任,班主任对带头的学生心知肚明,但她没声张。她走进了学生家里,表扬学生的房间布置得很有特色,表扬学生爱好广泛。在不断地夸奖下,学生聊起了网络并告诉老师学生称他是电脑通,老师请他做自己的老师,帮助计算机老师维护网络安全,他愉快接受了。

家访结束,学生感谢老师在他父母面前我好好地表扬了他,没有向他父母提及计算机课上发生的事。送老师出来的时候,支走了父母他说:“太感谢您了,老师!我保证今后是不会让您失望的!”老师深深地体会到换个方式、换个环境,谈心的结果会出人意料!

3、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一个学生而言到学校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学期末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生在关注老师的同时,把爱心迁移到周围人。90%同学都说在教师节那一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对老师表示;在“三.八”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写给母亲一封信”表示庆祝。家长把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归功于老师。正如朱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学这种感情升华让我们感到欣慰。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出现了“雷锋式”的同学,她们不但在家里照顾父母,在班里帮助同学,在校内主动为教师洗座套,在校外义务为敬老院老人服务。经过调查,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94%的同学在家里都承担了一项家务。

学生学会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减少了,非常友善,在别人有困难时、需要帮助时,他们懂得伸出援助之手,在班内、外、学校内、外都有服务意识。

4、师生之间更加自我开放。

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课外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师生情感加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老师交流,体会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劳累,懂得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融洽。活动课后,学生的课堂表现明显好于从前。我们的一位老师颇有感慨的说,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自然就畅通无阻了。

一位学生在心得中写到:正向徐特立先生与的关系一样:“你您现在是现在是我的老师,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学生把一个伟人和他的老师的故事比拟成自己和老师的情感。这里再次体现了师生情是人间美好的一种情感。

当然,我们在活动中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科研水平与他们开展好心理活动课休戚相关,与活动效果成正比。今后,我们将在教师专业化培养,尤其是增强教师心理学素养方面多下气力。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第四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宋兴川、刘旺编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篇8

2009年2月,本刊记者就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师资培训的特色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重要举措等问题相继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庞红卫。

〔关键词〕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培训机制;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4-03

记者:张副厅长,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您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绪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开展,首先,领导重视和政策保证应放在第一位,要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的效率和校长的教育境界,如果领导重视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其次,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有一支科学性很强的队伍才能保障和支撑这个事业的科学发展。这既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再次,要重视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工程,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记者:2009年教育部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开展六个样本省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浙江省。您认为在这项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绪培:这项调查非常及时,而且很有意义。我认为,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情况,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一刀切。

记者:朱院长,您好。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1年就成立了,请您谈谈浙江省师资培训方面是如何做到非常系统、有特色,保持师资队伍持续发展和人员数量的稳定的。

朱永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新开展的工作,师资是最基本的保障。我们省从2002年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始阶段就主抓机构建设和师资建设。浙江省的师资培训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型培训和提高型培训相结合。目前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是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在准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要求,即经过培训、考核、面试取得上岗证书。起初的上岗证书是不分等级的,后来过了两年以后,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C级是基础型的,以全体班主任和教师为培训目标,目的是希望更多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可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理念。A、B级证书专业性强,其中B级培训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目标,要求教师能进行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为目标的A级高级培训,要求能承担个案辅导和对学校教师的指导。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基础型培训(C级培训)量比较大,A、B级也在有组织地开展。

第二,系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所谓系统培训就是ABC三级培训中有专门的课程计划,比较系统。一般情况下,要获得每一个等级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所谓专题培训就是针对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根据形势需要组织一些专题培训。如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舟山市开展了心理剧设计的培训,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教师心理工作坊的培训,下半年开展了心理游戏培训。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马上组织了全省性质的灾后心理援助,参与人数非常多,每次都是300~500人。

第三,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理论方面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培训。如在ABC三级证书培训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面试的环节,专门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另外,我们和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几个工作坊,基本上都是以实务的形式进行。后来我们又邀请了一批港台地区的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基本上是以实务为主。

记者: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人员组成是怎样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如何构成的?

朱永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领导、浙江省大专院校心理学方面的教授和专家组成。地市县的指导中心,基本上也按照这样的架构。在省指导中心下面还设有一个三十多人的专家团,主要是全省的心理方面的教授、专家,科研机构的人员,以及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在师资培训过程中,省里制定计划,组织专家团,然后具体实施。C级培训以市地为单位来组织开展,B级和A级由省里面来组织。各有分工,这样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目前已经有两本,近期还会有两本出来,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系列,由高校的专家和我们一线的老师共同编写,把一线的实例、案例融合进去,使其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浙江省有一个“百课万人”教学创新活动,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其中第九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请谈谈您当时的主导思想。

朱永祥: “百课万人”是浙江省教科院在2001年推出的,针对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的一个系列活动。之所以称“百课万人”,就是希望在几年时间里面能够提炼形成一百种有创新性的课型,每堂课、每种课型如果有一百个老师来听,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万个。基本上每次活动都有300~800人来听课,逐渐扩大影响,目前我们还在实验的过程中。

“百课万人”最初的一个思路就是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因为年轻教师的思维更活跃,创新力更强。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做得非常成功,我们推出的这批教师成长速度非常快,有相当一部分评上了浙江省的特级教师。

2006年12月,在开展第九届“百课万人”时,我们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首先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比较成功;其次,从全省来看,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在2002年、2003年才开始逐渐推进的,很多教师尽管都在做,但是对心理活动课的基本的要求、设计思路还比较模糊,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百课万人”这样一种形式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同时能够把一些好的课型向全省推广。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提到,目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地区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的问题。在此想请您谈谈,浙江省“不愿做”的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存在?如果解决“不会做”的问题会采取哪些措施?

朱永祥: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目前这种大面积“不愿做”的情况不会存在,而可能会在个例当中产生,即在个别教师中会产生。因为一个心理教师如果真正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后,就会逐渐和学生打成一片,走入学生的心灵;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新课”,相对来说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能出成绩。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些教师,也到一些学校去了解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评最受欢迎的教师,我们的心理教师大多数都进入过这个行列,这说明这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的、使人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针对部分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职称问题。现在我们培训的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教师,这批年轻的教师进入到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后顾之忧首当其冲是职称问题,现在这个问都已经解决了,因为浙江省的相关文件当中规定了心理教师可以去参加评职称。

另外,我们在慢慢扩充教师队伍。这几年每年全省都有八千到一万的学科教师加入到心理教师的队伍当中。这些教师都是自愿来培训的,这至少表明了他们对此是有兴趣的。至于从“不会做”到“会做”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毕竟培训的时间不长,目前只是一个应急性的培训。我们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现在每所学校都基本上配备了一名或者两名专职心理教师。这批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对此比较感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班出身的,即高校的毕业生,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专职是指他不做别的学科,就专门做这件事。这批专职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

第二,培养兼职教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希望班主任有能力上这样的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取得一个证书,目前浙江省有的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文件要求。如浙江省比较薄弱的澧水的某个县,教育局最新发的文件中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在特定期间里经过省里的培训获取上岗证书。经过培训,一些班主任改变了以往权威式的班级管理观念,代之以平等、尊重、理解等理念,然后用这种理念来管理班级,相信班主任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培训后,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融入管理中,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有所变化。

我们现在倡导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科教师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许他们在实践中并不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因为学校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每一项措施、每一种做法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工作思路――融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是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专门的一项工作,跟德育工作或者是其他工作有所区别,同时,又跟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甚至融为一体。在这种思想导引下我们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我们向杭州学习,在全省进行心理教师等级证的评估,在等级的评估上制定了许多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工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融入”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在工作中很好地体现的话,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困难是哪些?

朱永祥:第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会继续存在,有的地方抓得好一些,就会开展得好一些;有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去抓,就显得比较薄弱。某些地区也可能只有某些学校搞得比较好,总体上可能不是很好。这些情况都会有,所以这个不平衡的状态会继续存在。

第二,心理教师专业性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而专业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他学科都有几十年的积累,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到现在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积累。

记者:您是浙江省教科院的主管院长,亲自参与指导这项工作,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您应该如何做才有利于保证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

朱永祥:第一项工作就是调研,了解基层在工作推进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多,如我们的三期培训的系列问题,都是在调研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我们大量的经验都来自基层,从基层中挖掘好的经验,然后在全省进行有效的推广。

第二项工作就是主动地介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个管理过程省里都是委托省教科院来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推动起来。我们现在每个市的大多数的县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在做这项工作,而我们必须对全省工作的一些大的发展方向有一些指导性的思路,然后慢慢推进,推进的过程将是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都是直接参与的,具体的工作是和省指导心副主任庞红卫、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等老师一起讨论,很多种政策出台我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每年都要召开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会议,主动听取各方意见。我们跟市里负责同志的关系非常好,像朋友一样,这对工作推动非常有利。

记者:庞老师,您好。在提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请您具体谈一谈。

庞红卫: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浙江省主要通过优秀成果总结、推广、展示与研讨活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活动方法、个案研究、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定期举行全省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讨会,定期评选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科研成果。此外,为及时总结与推广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省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04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和优秀心理辅导个案)评比活动,基本上沿用了“百课万人”的模式;2005年5月召开了“三优”评比的大型研讨观摩会。这个活动浙江省已经举办了两届,每一届参加的老师都有一千人以上,远远超出当初我们的计划,这说明教师对此是非常有需求的。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老师有需求了,我们就想办法把它做好,它是一个很好的培训研讨形式。

记者: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起什么作用?

庞红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为这项工作的推动提供保障,比如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比较明确地从县区到市里到省里的一个分工,然后对培训的各个层级进行定位。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一些框架性的指导性的工作,如培训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课程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用书等。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策略

一、对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的全方面认识

(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 不囿惑于知识技能和评价标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4)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三、保证评价内容得以实施的方式

篇10

第一、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不囿惑于知识技能和评价标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4.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