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8: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

篇1

心理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增进团体的活动性、实效性和趣味性?通过课堂观察与反思,结合课例的评价,笔者总结出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值得关注的以下几个“点”。

一、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确实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活动课的题目应是一种指导性的标题,它的设定就是要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一组题目:“做一个好‘听众’”“我的书包,我整理”“我是写作业的‘快’”等,这些题目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探究、体验、参与的愿望。当然,为了加强题目的明确性,我们还可以加上副标题,如“一切尽在计划中——合理利用时间”“送你一朵赞美花——学会赞美”“不一样的世界——观察力训练”等。教师在确立题目时最好不要把题目设计成含有负面暗示的,如“面对欺负”“嫉妒是红眼病”“改变自负”等,先不说内容,光看题目就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戒备心理,更谈不上敞开心扉了。还有的教师的题目像论文题目,如“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处理亲子关系”这样的题目怎么看也不像一节心理活动课,给人感觉是这位教师想要展开长篇大论,作为活动课的题目的确不是很恰当。

二、选题

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选题极其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内容。教师在选题上应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主题。如“帮助了你,快乐了我”一课,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三年级学生不懂帮助别人或不会帮助别人,进而确定辅导主题。如“我的书包,我整理”一课的选题,就是教师和班主任沟通时,发现一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是由家长整理书包,所以在学校时书包总是很乱这个问题进而确定下来的。再如“面对困难,我能行”一课,教师通过本班学生刘鹏的爸爸出车祸,妈妈在医院照顾爸爸,他克服种种困难,独自一人生活、上学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主题,学生定会对活动感兴趣,辅导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内容

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内容时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过程要流畅,层次要分明,内容设计要有梯度。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符合内容逻辑,各个环节的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序安排,并能逐层递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学生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一定的序列化。如“挫折也美丽”一课,内容是这样安排的: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2.游戏活动,感受挫折;3.案例启迪,正视挫折;4.寻求方法,克服挫折;5.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又如“你今天的心情好吗”一课:1.热身活动;2.对比体验,分析问题;3.分享感受,归纳方法;4.行为疏导,抛弃烦恼。除此之外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如“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一开始是暖身小游戏——我与父母对对碰;紧接着是体验活动——一起走过的感动;然后是感悟活动——永远无法平衡的天平;最后是实践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再如“我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智多星”一课:1.创设情境,事实导入;2.回忆误会,体验情绪;3.探讨成因,寻求方法;4.践行生活,解决问题。这些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内容设计可以不断挖掘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乐于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容易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

四、方法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旨在让全体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或模拟的现实情境中初步学会和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心理保健常识。因此,在活动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若想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露自己,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以采用随机分组、颜色分组、类别分组等形式,6~8人为一组坐在一起,方便学生交流,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另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如文字、图片、音乐、动画、影视等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形象展示各种典型案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寻找快乐”一课,学生通过玩一玩、演一演、猜一猜的方法落实教学重点;如“培养同情心”一课,通过学生表演两个情景剧,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如“专心听讲,我最棒”一课,教师用数字传真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专注力;等等。通过小游戏、情境再现、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乐学、合群、向上的良好氛围。

篇2

团体心理活动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及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进团体心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活动分享,真正“认识自我”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珍爱生命》、《走进青春》、《感悟青春》、《日新又新我常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我新形象》、《学会调控情绪》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洞口余生”、“照镜子”、“优点与缺点”、“头脑风暴”、“积极赋义”、“微笑握手”、“超级记忆”等团体心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增强了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逐步矫正不良的情绪,纠偏错误的认识,感受生命的可贵,明白人体潜能的无限等,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珍爱生命》时,我引进了团体心理游戏“洞口余生”。游戏要求:同学们围坐一圈,在靠门的位置留下一个空位作为“洞口”。游戏模拟的情景是:有一群登山队员在一个山洞里玩耍,突然发生意外,山洞即将倒塌。但是逃生的洞口狭小,每次只能出去一个人,每个人都想早出去,越到后面越危险。游戏的程序:大家依次陈述自己出去的理由,然后每个人投票,获得票数最高的人最先出洞,剩下的人再讨论决定下一个出洞的人。在这个心理游戏中,学生们的理由五花八门:“请把票投给我,我出去后马上找人救大家。”“我是家中的独子,爸妈没了我会哭死的。”“我真的很想出去,但是机会有限,我想还是让我们班女生中最弱小的小敏先出去吧。”“我不想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把票投给我吧!”……这是一个澄清生命意义的心理游戏,不关乎正确与否,每个人在游戏中感悟着自己、体会着别人的人生。这个游戏包含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遇到险情如何成功保护生命;对家人的关爱,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爱护;面临挫折不选择放弃生命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通过这样的团体心理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地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家人、关心他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欣慰的。因为当天晚上,就有一位妈妈在电话中激动地说,今天孩子一反常态,竟然主动关心起她的身体,还帮助她做家务。该班的班主任也惊讶地告诉我,最近班上的调皮生好象销声匿迹了,卫生状况也好了许多。

二、活动参与,学会“交往沟通”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我与父母交朋友》、《同学、朋友》、《男生、女生》、《老师伴我成长》、《网络交往新空间》、《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加我为友”、“盲人走路”、“背靠背夹球走”、“背摔”、“捆绑过关”、“合力吹气球”、“人椅”、“空椅子”等心理活动小游戏。此外,还可以开展“老师的一天”、“男女生交往调查”、“爱的回报调查”、“在我家中,下列事情谁来做”、“面对父母的唠叨,我……”、“我心目中的好朋友”、“我的人际交往圈”、“网友的要求”、“人际迷思”等量表调查活动。在上述团体心理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体验到沟通的乐趣,感受到交往合作的愉快,领会到合作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观念,逐步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从而有效改善了人际交往的状况,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心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竞争与合作》时,我引进了团体心理游戏“捆绑过关”。游戏要求:准备一些A4白纸和绳子或其他可以绑的东西;6人一组,每一组组员围成一个圈圈,面对对方;主持人帮忙把每个人的手臂与隔壁的人绑在一起;绑好以后,完成老师所提供的任务(画一架飞机);完成规定任务且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在这个心理游戏中,各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相互积极协作、主动配合,虽然在完成任务中丑态百出,失误频出,但是每个小组都没有放弃。学生们在紧张的活动中逐渐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合作与竞争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会到人际交往中需要信任与合作;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既有利于团结又有利于成功。这一心理活动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班级的建设。事实证明,活动后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高涨,在学校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中,学生团结协作,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二(八年级共有8个班)的佳绩。

三、活动融入,逐渐“适应社会”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新学校、新同学》、《学习新天地》、《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超级握手”、“认识朋友”、“音乐欣赏”、“理想大拍卖”、“模仿动物叫声”、“大风吹”、“找零钱”、“超级天平”、“吹气球”等团体心理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上述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步增强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掌握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抗压能力;引导学生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性分析,并在人生选择时能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理智作出抉择。

篇3

“弹力”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章第2节,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构成.“弹力”部分属于概念性教学,内容抽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力的测量.《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同时这个实验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刻度尺、秒表、常见温度计、天平四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掌握了一些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技能,并且在第七章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亲身经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难点是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五、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个托盘:钢板尺、海绵、橡皮筋、一段弹簧、一段细铁丝、一块橡皮泥

第二个托盘:玻璃酒瓶,内装满红颜色的水,配上胶塞,插上一个细的吸管

第三个托盘:弹簧测力计、钩码、前端带钩的木块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拿两个皮球,一个气儿比较充足,一个气儿不足,拍给学生看,一个弹起,一个“趴”在地上,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开始一节新课.

具体课堂教学:

(一)知道弹性塑性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这种复习式提问,简单明了,承接上节课内容,启迪本节课知识.

然后用一组简单的对比实验来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给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之后,简单介绍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并让学生利用第一个托盘中的器材,感受物体的弹性和塑性,并由学生分组展示;然后做一个小游戏,找同学到前面表演“弹性”和“塑性”.在学生对弹性和塑性理解掌握之后,利用学生的经验,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具有弹性,哪些物体发生形变后具有塑性.可以在学生之后补充视频录像:拉弯的弓、压弯的跳板、撑杆跳、拉力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包饺子擀皮儿,同时利用视频将一些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如,拍皮球时皮球的形变以及恢复形状的过程;网球球拍击打网球的过程等展示给学生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实验(托盘一):让学生用手指按压钢板尺,使之发生形变,体会手指的感觉;把橡皮筋拉长,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把一小段弹簧分别压缩和拉伸,体会手的感觉;进而引出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而产生的力.

有些物体的形变很微小,不易观察,但也产生了弹力.例如,用手捏一个玻璃瓶,给玻璃瓶一个压力,玻璃瓶形变了吗?让学生用力捏玻璃瓶(托盘二器材),注意观察吸管内液面的变化.这样展示微小形变,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学生在惊讶中体验,印象深刻,有助于理解.然后用视频展示:利用两个平面镜和激光束放大桌面受压后的微小形变的实验,最后总结:有些物体在发生微小形变时不易观察,我们可以利用转换的思想把它的微小“放大”,继而交代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三)知道弹性的限度,以及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因为到了高中阶段,才要求定量地研究弹簧的伸长和所受拉力成正比,初中只是定性了解,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处理,我采取教师演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再延伸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用手拉弹簧(小),慢慢拉,我发现弹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把弹簧拉得过大,发现弹簧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看来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它的弹性.

在黑板上悬挂一个弹簧,画出它的原长的位置,通过悬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画出伸长,最后指明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利用弹簧的伸长量可以量度力的大小.人们利用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了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也隐含了一个转换法的思想,即力的大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力的大小却可以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

(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技能训练,对力学的学习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介绍弹簧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此处可以拆开一个弹簧测力计进行介绍.

然后启发思考,使用一个测量工具之前,应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在他们原有知识基础上先发表观点,然后教师再补充,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伴随着他们自己的体验也很易于理解.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第三个托盘):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1.让学生体会力的大小: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使示数分别为1 N、2 N、直至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切身体验力的大小.

2.测量竖直的提起几个钩码所用的拉力.

3.估计一个笔袋可能产生的拉力,然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看你的估计是否准确.

4.测量水平拉动木块所用的拉力.

实验后,将学生实验过程中典型操作过程提取出来,组织学生间交流讨论,并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补充介绍,开阔视野

1.也有一些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压缩量来量度力的大小,这些测力工具往往可以承受更大的力,使测量范围扩大.例如,水果店里称量水果的托盘秤、握力计等.

2.课后延伸,帮助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指导学生利用橡皮筋和规格相同的跳棋来自制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测力计的单位就以学生的名字命名,例如,设一个跳棋对橡皮筋产生的拉力为“一刘”、“一张”等.

篇4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初中生 化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化学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并充当着学习化学的“催化剂”。可是,许多教师没有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当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呢?

1.通过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语言是初中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运用学习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目的适当鼓励学生。

教育局新出台的新课标规定,要求教师让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认识并学习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所以,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了解神奇的化学世界。另外,一个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联想。一位优秀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通俗化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一个优秀教师丰富的语言还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自己探究。斯维特洛说过,一个教育家最好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让一节课堂从枯燥无味变得幽默风趣、诙谐有趣,还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上课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面对这个神秘而又未知的化学世界都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出现的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学会把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平时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相关联,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上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的原理,同时可以发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及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渐渐学会独立自主分析生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化学小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牙膏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河边的石头里面提取的,如果想体验一下人生的话大家可以试着用石头刷牙。这样的讲解既幽默又能把化学知识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学生。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不断更进。老套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厌倦学习。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创新有趣的教学方式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机应变地根据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例如质问答疑、小游戏、小比赛或对比论证等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刚教完一个新知识点为了验证或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学生分组采取提问回答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4.教师合理利用问题设问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非常喜欢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习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传授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留下字样,让学生好奇教师写下字样的含义。在学生疑问充满心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瓶溶剂摆在桌面上,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在化学中的“1+1不等于2”。接着教师就把两个同样100ml的溶剂相混合,结果得到一瓶体积不为200ml的溶剂。此时学生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的疑问定会越来越多。这样在一节课堂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教师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这节课堂悬念迭生,扣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就可以站出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子之间是否还存在间隔,分子是否无时不刻在运动等问题,一节课的主题自然而然就导入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慢慢解开种种疑问了。

总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有位学者说过难教并不代表不可以教,只要经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有很大概率转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小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70-01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免疫性疾病中常见病之一,可由细菌、病毒、昆虫叮咬、寄生虫感染或药物、食物抗原触发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而引起的血管炎症反应,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累计皮肤、关节、胃肠道及肾脏损害的多系统疾病[1]。多见于7-l4岁的学龄儿童,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多。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10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64例患儿,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协会(ACR)制定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孩43例,女孩21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8.4±4.5)岁,病程3-7周,平均(4.6±2.1)周,初次发病56例,复发者8例。

1.2临床分型 上呼吸道感染26例,食物过敏9例,药物致病7例,疫苗接种6例,寄生虫致病4例,无明显诱因12例。先后出现皮肤紫癜,单纯皮疹为主要首发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29例,14例患儿误诊为胃肠道疾病,伴随关节疼痛8例,伴有血尿蛋白尿11例,26例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年龄、病程、临床分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给予激素、抗过敏治疗,对照组遵医嘱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入院后建立护理小组,由小组人员进行患儿过敏原追踪,给予饮食监测和指导,进行并发症观察,出院后随访1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比较采用 检验,以P

2 结果

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性小肠炎,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观察组2例转上级医院,余均痊愈出院, 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腹痛缓解天数和斑疹消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

组别 例数 住院天数(d) 腹痛缓解天数

(d) 斑疹消退天数

(d) 患者家属

满意度(%)

对照组 30 14.8±2.7 6.6±4.3 7.5±2.4 83.4%

观察组 30 11.6±2.5 4.3±4.7 6.4±2.5 96.5%

3 护理

3.1加强心理护理 患儿身体疼痛或者感觉不适具有很大的心理成分,心理活动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不适的程度,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成功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每位患儿均有一位责任护理小组护士,入院后加强对患儿及家长过敏性紫癜知识的宣教,详细询问病史,协助患儿及家属尽可能找寻接触性过敏原,促进护患儿情感交流,互相信任,共同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发病期患儿一定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可通过给患儿讲故事、听音乐,进行床上简单的小游戏以减少活动,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主动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

3.2饮食护理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应避免食用牛奶、鸡蛋、虾蟹及粗糙食物,采用最基本的淀粉易消化食物,主食以稀饭、面条等温凉软食为主,少食多餐,合并肾脏损害患儿在尽可能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基础上给予低盐饮食,限制异种蛋白进入机体,切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避免高敏状态下变态反应的发生。胃肠道症状较重或出血多者需禁食,给予止血、补液等治疗,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则要限制钠盐,以免水钠潴留并加重肾脏损害[3]。

3.3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形态、数量、部位,由于皮疹常有血浆渗出,可使紫癜呈疱疹样,在关节附近的皮疹有时呈血性大疱[4],防止破溃出血和感染,如无破溃可用温开水进行沐浴,禁用肥皂等皮肤清洁剂。保持皮肤清洁,勤更换柔软干净的内衣,及时修剪过长的指甲,皮肤瘙痒时局部可外涂止痒药水,恢复期脱皮时不要剥了皮屑以防止感染。

3.4消化道症状的护理 紫癜发生在胃肠道的患儿引起肠蠕动增强或痉挛,反复出现突发性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便血的症状,护理人员需按急腹症要求进行护理,观察腹部有无包块及肠型,记录有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仔细询问腹痛的部位、性质、规律、疼痛持续时间,观察大便有无异常,及时留取标本进一步检查,护理中警惕肠穿孔、肠坏死的可能。

3.5并发症护理 少数患儿严重紫癜可融合成大片而致出血性坏死,护理中仔细观察皮疹变化情况,对任何部位的出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一声处理。对关节型患儿应观察关节肿胀疼痛情况,采取舒适,抬高患肢,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减轻关节疼痛,尽量减少患肢静脉注射,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可下床进行肢体功能恢复锻炼。临床中肾脏病变占12%-40%[5],患儿必须卧床休息,指导家长观察患儿尿量、色、质的变化,有无浮肿、头晕不适等症状,待浮肿、血尿消失后可下床活动。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情较为复杂,通过护理人员的认真护理与观察,有利于向医生提供准确及时的临床信息,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采取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紧张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对该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做好出院指导,使家长学会继续观察病情,出院后定期复诊,减少病情复发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卫自萍,苏丽珍,王永梅等.12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3):68-69.

[2] 宋金霞,宁丽霞,陈锋等.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2013-2014.

[3] 张静.38例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0,06:166.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素质教育;兴趣;联系实际

一、转变教学观念,面向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尤其是小学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仅仅扮演知识容器的角色,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在现代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启发者、组织者,转变传统教育中老师占主体地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育中的教育模式。将以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为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的能力,思考方法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填充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在数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并锻炼创新思维。小学数学就是要从小打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级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兴趣,爱玩爱动也是他们最大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基础数学中规律性十分明显,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热情,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课开始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往往一个好的开局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进入新课;并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知识内涵和好玩因素,运用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直观方法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言辞用语也要贴近学生,多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可加入小游戏,让学生们从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思想,从视觉、听觉到感觉上充分发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单纯而又复杂的,一旦觉得喜欢或讨厌老师和这门课,想要改变它可就非常难了,小学数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启蒙老师,无论从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思想方面。老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让自己从一个成年人、一个长辈的位子走下来,真正融入学生中,让自己成为小朋友的大朋友,与他们增加沟通,关心其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事情。慢慢地就会培养出一种感情,对老师的喜爱和对数学的喜爱,打心里真正的喜欢上数学,喜欢上学习。

小朋友的心是很敏感的,所以老师要十分注意做到公平平等教育,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可以适当夸奖优秀学生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学习,一定要杜绝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漠视,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智商基本上差距不大,只是学习热情和方法上的不正确导致其落后,老师要善于引导,平等施教。

老师要具有发现学生优点的眼光,每个小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夸奖,老师的一句夸奖或同学们的掌声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四、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规律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又运用到生活之中。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完善,所以老师们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或以小动物为主体用说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进行一年级加法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设置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一片草地上有6只小白兔,然后老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表示又来了3只,这时并没有给出问题,而学生则根据图画中的变化领悟到加法的含义和算法。再比如,认识钱币并进行加减运算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分别扮演购买者和商店老板,在进行买卖的时候让其进行钱币加减运算,通过商品价钱加和和找零过程让学生们完成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算。在几何图形教学的课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课本中提到的形状,同时加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五、结束语

小学教育处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数学的教育对学生们将来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小学生们求知欲望强烈、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集中度不够和天真烂漫的童心等特点,作为国家未来希望培育者们的小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授课的可接受度。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将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模式教授于学生,保持和学生们的朋友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进展,从培养兴趣、增加乐趣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基本训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朝晖.《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注意 方法

注意力集中是学生保证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要了解注意的心理特征;二是要把握引起注意的方法。

一、注意的心理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主要功能是选择功能,即在众多的刺激中保证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刺激,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没有目标的注意,可以导致人的认知冲动。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高级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注意,可以促使人们的有意调控和积极探索行为。这两种注意的特征是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主要心理认知依据。

二、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注意适应不同的刺激,或者说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注意。因此,我们可根据注意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方法

引起无意注意有两种情况: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学生本身的状态。两者都会影响无意注意,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刺激的特点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的强弱程度。刺激的强弱程度对引起无意注意和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巨大的声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寂静的环境中,有轻微的声音,也能引起人们的倾听,所谓“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听到”,这正是刺激相对强弱作用的结果。声音有音量和音质之分,要充分利用音量、音质的不同来引起注意。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运用声音量的高低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写作课上,有的同学总爱唧唧杂杂,影响别人,这时轻轻敲一下桌子,或者故意咳嗽一声,给以警醒,那些学生会立即停止唧唧杂杂的声音;对那些听课时昏昏欲睡,神思游走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以醒神,那些学生会抬起头来注意听课;再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时而嗓门很大,声若洪钟,时而声音很低,音似浮云,时而山泉细流,潺潺而过,都会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用不同的音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朗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口气和情感变化等来朗读,使学生在“刁难”中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会很好地引起学生对问答技巧和事态发展结果的关注。

(2)刺激的对比关系。刺激的强弱、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不同特点,在构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晴朗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和“象入羊群”中的“明月”与“象”就容易引起注意。这一心理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刺激的鲜明对比关系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加强区别和记忆。比如:在给多音字“蔓”注音时,“man”、“wan”可用大小和不同颜色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别记忆其意义和用法;在学习应用文中的借领条时,要用上“大写”的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把这些字用红色笔写出来,以示重要。为了区别“大写”和“小写”的概念,再把小写的数字“8”,一个写得又高又大,一个写得又矮又小,问学生是不是“高大”的就是“大写”,“矮小”的就是“小写”,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理解了数字“大写”和“小写”的区别。另外,无论是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还是用传统的黑板上课,在板书的设计上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大小等来对比或者夸张等方法,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和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刺激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静止的背景下运动的、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例如:繁华夜景中闪烁的霓虹灯和静静海面上一艘飞驰的快艇等格外引起人们的注目。根据这一心理现象,在上语文作业课时,老师可在教室里走动,一方面观察学生,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课文时.用不断变换的身体姿势和手势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在运动、变化的背景上,突然停止运动也会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突然停止,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想。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可在讲解课文时利用突然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到《让觊觎者望而却步》的“一二・九”运动时,突然停顿下来,学生注视着老师,想知道“一二・九”运动的前前后后;同时用挥动的手势突然停在半空中,注视的目光突然停留在某一方向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4)刺激的重复次数。刺激的重复出现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电视节目里的广告。同一内容重复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重复刺激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在此而在彼的时候,重复强调一次,可以把学生的注意转移过来;一种是增强学生对刺激的敏感和警觉。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重点或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常常说:“请注意,我重复一遍”,比如:在讲解《普通人》“父亲”的性格时“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或者敲敲黑板,强调说:“我再重复一遍”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迅速的记笔记。

2.调节学生本身状态引起无意注意

学生本身的状态主要是指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对保持注意有很大作用。例如:一个生病的人,无论他怎样用意志克制自己,注意力也不会高度集中,也会分散注意力,只有身心健康,精神饱满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一般会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课时,有时由于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对于这种情况可在上课前让全班同学站起来唱一首歌或齐声喊几句口号来提一提神,转移注意;有时在课中讲一点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传闻或做一个小游戏等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振奋精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时,插入一些当时的背景资料,学生听得更专注,更精神,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

(二)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针对有意注意的特征,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如下。

1.利用明确的任务目标引起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因此,任务越重要,对目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所以在上语文课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哪些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重难点是什么,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引

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普通人》一文时,首先板书上醒目的学习目标:一是要分析钱钟书夫妇的性格特征,二是要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加以体会,学生的阅读注意都会被这一任务所吸引,专注思考这一目标的答案。

2.利用严谨的课堂结构引起有意注意

课堂结构要严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要有系统性和关联性,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重点目标为中心成为知识的系统,而且彼此关联,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在报告会上人们一般都会按照“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和“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的结构来注意听取报告内容的。学生听课也是如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要严谨,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讲解要严谨,二是板书要严谨。

(1)讲解要严谨。一堂语文课的结构简单的划分就是引入、展开和结束。导入的目的是启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范围,提出目的和要求,解说有关知识;展开是讲解、问答课文要点;结束是小结所学内容,布置作业练习等。这一活动过程如果安排的严谨,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时,首先用景泰蓝和一般瓷器的视频在比较中作引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轻松地解决了什么是景泰蓝的问题;其次讲解景泰蓝是怎样制作的,也就是说明线索的问题,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原来是按照“制胎”、“掐丝”、“点蓝”等制作工序进行说明的;最后总结出文章是抓住了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和手工精细”的特征并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在这种结构下,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完成了教学任务。

(2)板书要严谨。板书总体上要有概括性、直观性和条理性。只有具备严谨的符合人们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刺激,才能引起有意注意。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板书要具有严谨性。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书:

这一板书结构既严谨、直观,内容又概括、具体,具有条理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容易引起有意注意,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3.利用讲解过程的问答引起有意注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课文意义互动的过程,其互动的重要形式就是师生的问答,教师的提问最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提问、提示、追问和评价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母亲的情怀》时,问:“我”情愿给母亲买面包吗?答:不情愿。问:为什么?答:自己有约会。问:就这么简单吗?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想一想?学生在认真地思考……这样通过提问、追问、提示逐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加以评价,能够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利用教具的直观作用引起有意注意

教具是教学的直观手段,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当教具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学生首先会注视着它,继而会想它是干什么用的,紧接着把它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引起注意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准备了干荔枝和新鲜荔枝作为教具,同学们除了感到惊喜和好奇之外,有的拿着干荔枝与《荔枝图序》作比较,有的拿着干荔枝与新鲜荔枝作比较,有的拿着新鲜荔枝认真仔细的观察等,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很集中了。在讲解荔枝结构知识时,学生对照荔枝教具专注的听课,一节课下来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荔枝的生态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有很多方法,要根据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刺激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8

关键词: 数学 应用题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来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来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是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水平,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2)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

(3)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4)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抓好课堂讨论和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5)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每一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做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4.建立探究创新的心理情感

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探究的问题要科学。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把握程度不够,不是过易就是过难。探索性要求,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学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篇9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快乐天堂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愉悦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对此我深有感触,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到学校教育的快乐,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快乐天堂。

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快要下课时,有的学生会倒计时:“5、4、3、2、1。”铃声一响,学生大叫“Yeah!”冲出教室。他们在“Yeah”什么?他们为何高呼?他们在“Yeah”中得到解放。课堂在他们眼里成了牢笼。

看到这种现象,你是否深深地思索?你有没有感到忧心忡忡?

宋朝学者张载说:“学习达到快乐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试问,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否达到了这种地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优秀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乐学”上下功夫。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必然提高。

记得在上初中时,老师在区别mouth(嘴)与month(月)两个单词时,告诉我们:“U(油)在嘴上,U向上开口等着要吃、要讲话,是嘴。”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混淆过这两个单词。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别人讲了很多遍,我们也不一定记得住,但我们听到的若是趣味性很强的东西,那么几年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趣味,哪里就没有记忆。”法国一位生物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记忆=窍门。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的几个趣味事例,供同行参考。

一、动笔画图法

一次,我给学生上课时,要求学生根据我所画的动物,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在圆上添画上两只眼睛,“boy”,我又在眼睛下画了嘴和胡须,“cat”,我微笑着在圆上添画了两只长长的耳朵,“rabbit”。他们的好奇、激动与快乐一下子被激发了。在我的启发下,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笔,画出了学过的动物,并用英语写出它们的名称。学生在好奇、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单词,理解了句子。通过信息的输出和接收,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了如指掌。下课了,他们依然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则小故事、一个小谜语、一次小游戏,都会让他们感到乐趣无穷,也只有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才会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永久不忘。

二、幽默记忆法

单词记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我们要把学生训练成“武松”,教给他们“打虎”的本领。如:long,一只长尾巴“狼”;guess,猜猜谁“该死”;party,去参加聚会不能“怕踢”;winter,冬天饮酒应当“温它”;tomato“他妈偷”西红柿;sunday,有太阳的日子;season,大海的儿子;islang,是陆地却出现在海上;hesitate,他(he)坐(sit)在那儿吃了(ate)了,显得很犹豫;restaurant,休息(rest)时,到一家餐馆吃蚂蚁(ant),呼喊侍者:哎(a),油啊(ur);manage,男人(man)到了一定年龄(age)要设法管理好自己;museum,“se”挑着两桶油(u),两个“m”守两头;appear,阿婆(ap)吃着梨(pear)出现了;person每个(per)儿子(son)都是好人。我在教学中还经常利用拼读法、构词法、分类法、搭配法、比较法、联想法来攻破单词这个“堡垒”。我总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告诉他们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记牢单词就是最好的方法。学生要学的科目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更是不少,我们要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困难,分担他们的负荷,教学中尽量出新招,创新意,让学生兴趣盎然。

三、谐音记忆法

在学习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时,学生对于-ed的发音表示很难记住。根据音标[k?蘅ft]写单词,绝大部分学生会错写成cought。关于-ed的发音,语法书上告诉我们:清辅音后发[t],元音和浊辅音后[d],[t][d]后面发[id]。但对这句话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音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而不少学生恰恰在这一点上出现了知识的断层。根据这个具体情况,我决定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让学生弄清楚哪些是清辅音。英语中有十对成对的辅音,其中清辅音分别为[s][θ][k][p][?蘩][f][t?蘩][t][ts],-ed在[t]后作为特例发[id],[tr][ts]作为动词的结尾可能性不大,其它七个清辅音可谐音成:斯丝科普是夫妻。学生听后哈哈大笑,困扰许久的发音困难,在笑声中灰飞烟灭,真可谓“一笑了之”。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有少量的动词是AAA型,这些为数不多的动词却是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又一“罪魁祸首”,它们是cost(花费),let(让),cut(切),hit(打),put/set(放),read(读),hurt(伤害),spread(传开),upset(使人难过)。我把它们谐音成:花卉让切打放毒所伤害,这事传开了,真使人难过。实践证明,这样记效果还真不错。

四、编串事故法

根据某些特殊的需要,我们要把一组并无内在联系的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这时我们可以编出有意义的句子来帮助记忆,编篡的故事越生动、越离奇,越有效果。如: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多数加-s,少数加-es。可是,这少数是哪些?又怎样记住呢?我让学生记住下面一句话:黑人(negro)英雄(hero)吃西红柿(tomato)和土豆(potato),真有-es(意思)。学生看后,点头会意,觉得很有意思。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经常忘掉某些要双写的形容词比较级形式,因此我就编了一句话:太阳出来了,又大(big)、又红(red),天气变得热(hot)起来了,有一个胖子(fat),被太阳晒得浑身湿漉漉(wet)的,他感到很伤心(sad),伤心过度又瘦下来(thin)。并在黑板上配上简笔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把初中阶段要掌握的7个双写的比较级记住了。对于名词由单数变复数把f或fe改为ves可记成:妻子(wife)用小刀(knife)把架子(shelf)上的半张(half)菜叶(leaf)割下来给小偷(thief)过生活(life),并配上图画。学生试用后一致认为:“这个土方法还真好记!”其实,我们只要经常朝着这方面努力,就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歌诀记忆法

把一些语法现象编成押韵顺口,易于背诵的歌诀来帮助记忆,很受学生欢迎。碰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只要念动“真经”,相应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比如:不定式作宾补省略to的用法,在初中英语中经常出现,是一个必学掌握的语法点。在学习中,只要碰到这类题,我就提醒学生回忆如下口诀:不定式、作宾补,下列词后省略-to,四看(look,see,watch,notice)二听(listen to,hear)一感觉(feel),(let、have)加(make)。几番过后,凡是遇到考查这个知识点,学生的正确率很高。

另外,初中学生要求掌握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语法点。对于少数基础好、记忆力强的学生,即使照本宣科,他们也能完全掌握。可是,对于大部分学生,就要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我向学生推荐如下口诀:一、二、三全变,八减t,f代ve,去y为ie,都加th;几十几,要注意,首为基数尾为序。学生一边听解释,一边发出会意的笑声。枯燥的语法规则就在这种“美滋滋”的享受中学会了,从他们笑盈盈的脸上,我知道学生又轻松地跨过一个“坎”。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活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只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因素,平时多学习、勤总结、巧应用,就能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乐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说,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全社会都在呼吁“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今天,教师理应把创设快乐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喜欢,因为,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分量再轻也是负担。

学生的乐趣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来自教师精深的教学业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小小竞赛、一次不大的展览,都是课堂教学的“快乐之道”。当然,要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哪怕是看起来和自己教学并无关联的知识。

因此,为了教育能兴国,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首先要从课堂做起,从自身做起,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

参考文献:

[1]陈枝英.边玩边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胡思.奇物心象联想记忆法.长沙胡思智开发学校编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