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11: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教学 德育 渗透

一、高中数学学科德育现状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案例场景:

场景一

学生甲:数学太难了!

学生乙: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丙:数学课么,就是讲讲概念,讲讲题,没什么其他的了。

场景二

教师甲:上课讲清每一个概念,讲明每一道题,最后归纳总结一下。

教师乙:德育工作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情,与数学老师无关。

教师丙:数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讲两道题目。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接受的数学德育太少。心理因素,意志品质等也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这些都是对数学德育不理解,或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张奠宙老师曾在文章中指出: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自信,让其坚持自己的想法,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1]

所以,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数学德育,实践教书育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春夜喜雨话如何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2]因此,如果说数学教学是春夜,那数学德育就是喜雨,离开了谁,都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在数学看似平淡、枯燥、繁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和时事或人生经历相吻合的实例,使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就像知时好雨,当春乃发,让学生沐浴在春风细雨中。既学习了数学,又滋润了思想。

比如,在正弦函数图像教学时,研究了波峰波谷后,又加上了几句:人生就像这个函数曲线,起起落落。学习也是,有顺境时的波峰状态,就会有逆境时的波谷状态。你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也有时会由顺利阶段进入受挫阶段吗?不要气馁,不要消沉,看看正弦函数曲线吧,记住:波谷过了,就是新的波峰!这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样不但对正弦曲线加深了理解,而且激励了不怕挫折顽强的学习意志,真可谓一举两得。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出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自己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全力以赴,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3]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教育内容化作细雨,随风潜入,于悄无声息中,让教学难点悄悄解决,学生感觉不到难,渐渐的学生就会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

3.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不但要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还要让每个同学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要让学生不但要有“云俱黑”的共性,还要有“火独明”的个性。

在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按照教材要求只介绍一种推导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索性"放任"了一次,将余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讨论,思考此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推导方法。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给出了多达8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最令人欣慰的是运用了新教材中的向量知识来证明。在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潜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自己学习的自信心,他们在解题成功的喜悦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风雨固然让人烦恼,但是风雨过后总会有“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例如在讲求函数的值域问题时,我观察到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都不太理想。就适时点拨:你看这个式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和学过的哪个公式形式上很像?“和两点(cosx,sinx)与(2-2)的斜率公式有点像”,有学生在思索中呓语。“对啊,把函数看作点(cosx,sinx)与(2-2)的斜率范围来理解y的取值范围不就行吗?”,“啊,太妙了” ,一时间教室内一片沸腾。

这时点评说“通过本例的学习,我们应该体会到多角度、多视野地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做人也要这样,平时同学们相互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矛盾,个人利益上会有一些冲突,这时双方如果都能退一步,则会有”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感觉。这难道这不正是人生的哲理吗?

三、数学学科德育实践的反思

“数学学科德育”实践对教师组织能力的挑战。数学教师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进行数学实德育渗透。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完善。

实践“数学学科德育”对教师授课时间的挑战。由于实践数学学科德育需要占用一定的授课时间,就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草草收场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既要完成教学,又能完成德育渗透是对教师授课时间的挑战。

实践“数学学科德育”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更丰富,态度更端正,心理更健康,毅力更坚强。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挖掘素材,让恰当的数学问题成为好雨,当春而发,随风潜入,无声润物。做到江船火独明,花重锦官城。这不就是数学学科德育吗?!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数学学科德育--新视角 新案例.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构建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立涵盖了多种网络资源,在平台上的各种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共享。学校要强化基础信息的投入和使用,例如,在每一间教室中都安装互交式的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提供条件。学校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德育专题网站以及学生档案袋,这些有特色的网站对小学数学教育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学校要建立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其中主要包含教师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素材方案等内容。在此平台上,教师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德育的渲染能力,还能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通过这些较为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媒体让学生把学科学习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奠定教学基础。

二、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在数学教学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数学学习需要建构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去探索,以此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和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学科教育当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魅力。数学学科教师要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建立起德育教育的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减少德育教育的盲点,让德育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网络平台的工具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需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论坛以及博客上发表自己数学预习的结果,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可以使用论坛和博客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在课后阶段,可以让学生把作业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点评、回复,这样的方式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不断的丰富学习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大的促进性作用。例如,在学习《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就需要在数学知识点的挖掘下,对当前的污染情况以及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给学生布置研究作业。例如,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这样能够节约多少水?水量和水费之间的转换是怎样的?在节约用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把道德教育和美德教育结合在一起,从人性美的观点来审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美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节约用水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德育的主体意识,达到了学生道德教育的学习目的,又收到倡导全体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现有的水资源的效果。

三、网络基础上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面对小学生,思维还没有形成,品德教育有较为广泛的空间。基础学科的数学更需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任务,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但是德育功能却非常突出,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在上文所提到的《节约用水》案例中就打破了以往重视书本知识传输,轻视知识构建的过程。另外,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获取,轻视了人格的塑造,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挖掘数学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然后在网络平台的影响下,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仅实现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回归数学生活,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成为德育因素,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道德素质。例如,教师在平时数学单元考试中对知识点的分析中,通过对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发现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学生在成绩上高于普通班学生,并且使用网络平台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增强。从自己做起,自己构建节水计划,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得到了多个学校的认同,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经过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出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教师构建数学学习活动———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德育渗透———网络平台中获得学生思考的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及学习成果的展示———布置学习任务———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实例列举———联系生活和道德———促进学生的知性统一。

四、结束语

篇3

按照字面理解,STE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有一种通解由此引申出STEM指代了四门学科,顺着这样的诠释逻辑,开展STEM教育,开设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课程便成为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缘于这样的语境,不少人会羡慕“数学”学科被理所当然地推上了时代的最前沿。然而,对此巧合之机缘,我们有话要说。

首先,我们看看STEM最初的定义(及其语境),就不难发现,早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就发表过《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从而被视为STEM教育的开端。随后,美国政府提出“STEM战略”,它特别针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亟待重点重塑而言(更关注理工科和前沿科学),同时也映射出对(国际)人才抛出的橄榄枝:如果你的专业属于这一类里面的,你将获得比别人多17个月的OPT(全称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专业实习)时间。在此之后,全球近80个国家对STEM的典型“约定值域”,也呈现出类似的国家战略意图。由于特指高校系统,所以我们只能把STEM视作相关领域的泛称,而不是专指四个学科。

至于STEM延及至基础教育层面,确实方兴未艾,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国家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明令专设科学、技术、工程课程;自然,这不影响学段衔接的联动机制在其中引发出积极主动和自主创新的教育侧重、课程导向和学习形制的迁移;而其中关于“学习形制”话题的提出,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相关机构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

其实,STEM选择数学,不仅是一种科技发展的功利性需要,更是对数学学科具有的重严谨、重思辨、重论证、重批判等学科隐形属性的某种张扬;尤其是STEM所倡导的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理工科综合教育,对帮助未来人才适应未来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且更重视合作的大趋势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提出“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过程和解决问题的五个过程性标准,即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交流、连接、陈述”,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随着科学教育的内涵变化以及时代的需求,“纯”科学教育已演变为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科技教育这一现实。

当然,即便是得到“传承待遇”的数学学科,我们同样有必要厘清其中已然呈现出来的微妙却关键的变异,有必要重新释义,甚至重起炉灶去重构数学学科的内涵外延,以适应时代的召唤,契合STEM应有的期待。因为数学学习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数学思维习惯。而STEM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和课程、自由推理复杂问题、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结果,这些更多的是来自基础教育阶段对STEM培养的兴趣和意识;STEM教育强调多学科的整合与协作,也对课程设置、学校教育以及课堂教W等带来了挑战。

数学对STEM战略应有之义

现代数学必须建构在大数学(包括数学文化和数学哲学)的范畴之上,必须同时适应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两大板块的充分融合,必须吸收和运用大数据思维和物联网概念去提升数学的学教元素,必须切实地肩负起数学意识和数学方法对传统计算数学之外的基础学科领域的引领作用。

如果说,STEM与科学、技术之间形成日益紧密的联系,是一种社会共识的话(时下国内STEM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推广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展开的),那么数学要承担的使命,恰恰是对STEM表层理解的自我批判,以期达到自我升华的新境界。我们注意到在2013年正式颁布的《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缩写是NGSS,其前身是2010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以及1年后正式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中有大量篇幅体现了STEM教育概念的辨析;将工程设计、相关数学、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分别作为独立的章节,与学科核心知识等内容并列陈述;对不同学段(幼儿园至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具体目标。这与STEM教育是一种“后设学科”相一致,即这一学科的建立是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整体。STEM素养是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素养组成,但它们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把学生学习到的各学科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STEM课堂的特点就是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批评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复杂的学习情境包含了多种学科知识关联,而在这点上,与海外课程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沿用的是学科课程主导模式,客观上建构在几十年书本知识(总结性知识)的识记生态之下,所以在如何兼顾数学学科自有的成长性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兼顾作为系统工程理念指导下的STEM教育,确实任重道远。

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行先试,给了我们启迪和借鉴。美国有两个专门致力于在初中和高中提供严密的STEM教育课程计划的机构:一个是“项目引路”机构(PLTW)。从1997年开始,该机构在纽约州的12所高中推行“工程之路”课程项目,其设置类似于四年制高中的课程设置顺序,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化课程和顶层课程。另一个是“变革方程”(Change the Equation)。这是在盖茨基金会和纽约卡内基公司的支持下,由多位商界精英和社会名流创办起来的。这两个机构都在指导美国基础教育STEM课程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都要求在课程实施层面,需要在既有课程框架下努力开拓STEM教育的机会,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在组建联盟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需要努力做到项目化;在教育评估方面应尽早启动建设全国性的质量监测体系。

我们特别注意到这类课程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够进行以活动为基础、以项目为基础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同时获得实践的课堂体验”。IB数学课程中有数学探究(偏纯粹数学)和数学建模(偏应用数学)两类课题研究,且都比较均衡,这与国内高中课程的方向和本质完全趋同,只是所占比例和重点有所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走过场或走样变形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不同地区这种差异也非常之大。

STEM生态与数学学科成长

STEM带给数学学科的启示包括立足于本学科,整合不同课程、教学资源和强调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我们认为,数学教育在对接STEM战略之后,可以灵活采用“有机分类、彼此融合”的方式,具体有三个阶段:一是在既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加大数学建模内容的渗透;二是充分结合数学探究性研究课题的展开,有计划地增加数学建模活动的比重;三是把学科成长的重心从“数学建模”逐步渗透到“数学思维”的教学和训练,逐渐形成体系。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对应设计不同的课程,能够有效调适现阶段现代数学的内涵与外延。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种新的学科课程观――学科成长。成长概念的确认与学科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这只是一种宽泛的表述,而我们界定的“W科成长”理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学科建树(包括适时解构和阶段重构),涵盖以下五大领域:国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与时俱进、学科课标在教学验证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学科教研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挖掘、学科联动对本学科的影响因子界定与把控,以及学教双方对既有学段设计的灵活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这方面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一方面,学校首倡“首席教师制”荣誉(同步推出了“骨干教师制”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同时要求首席教师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青年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向首席教师“取经”……虽然学校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但一直规避对“竞赛唯一”的功利追求,更趋向于借力学校在科技特色和国际课程实验、国家课改的深度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学科间深度统整。另一方面,学校80多位教师开发了百余门学校课程,一人至少开发一门课程。这些学校课程可以分为综合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荣誉课程四大类,涵盖了天文、地理、通讯、能源、生物、电子、宇宙、环保等多个科技与人文领域。学校在实现“给每位学生以特权”这一教育理想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科间的融合、学科自身的发展。

现代数学观为基础教育重释

直到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才在《成功的K-12阶段STEM教育:确认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有效途径》报告中,阐明了在中小学实施STEM教育的三大目标,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类似的动作要远早于美国,以数学教改为标志,经过孵化的现代教学观直接激活了全校上下对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全面应用。不同于坊间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有“去数学化”的倾向,也不同于某些数学课堂存在太多形式化、空洞的讨论、问答、互动、研讨形式,而不关注数学学科的本质和内涵,我们始终认为,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课本习题,还应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高中数学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创新素养培育的前提是对数学本质有着准确到位的理解与掌握,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而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体思维融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中学数学教学更应该跳出题海,回归本源,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所以掌握数学本质是数学创新的基础和根本,抓住数学本质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创新素养培育的根本途径。鉴于此,我们渐次开发了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新课程实验,具体如下:

①通过数学阅读的导入,帮助师生一起解读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背景,洞悉发展变化中的素质教育与“数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因果关联……

②通过数学写作的开展,摸索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途径及实践,抓住数学本质的课堂教学,在走向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同时,关注数学学科德育,进而建设数学拓展型课程……

③通过数学课题的研讨,营造高中数学文化氛围,倡导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学探究和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

④通过数学竞赛的解析,主动思考基于数学创新素质培育实践,探究数学创新素质培育与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习惯从创新素质培育的视角看数学高考改革……

⑤通过导入先修课程的引进,为数学教育主动嫁接其他学科,既创设了可借鉴的榜样,又为学有余力的智优学生提供了同级不同法、同类不同种的学教体验和学习比较,有效实践了数学学科同时作为方法思辨课程和技巧验证辨类课程的学习实践引领示范作用……

⑥通过数学课改的深化,不断积累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成果,在数学小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努力达成数学学科创新素质培育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学校“数学学科创新素质培养指导意见(高中阶段)”……

⑦通过历次数学PISA的参与,明晰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命题,有了世界视角的切入体悟……

我们想做、能做和正在做的

在经历了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先行一步的大胆尝试之后,我们必须正视三大瓶颈:一是形式大于内容,较多精力花在了实践操作技巧层面,而对学习方法、思维逻辑和运作环境等课程元素的关照明显偏少;二是有普及意愿,但缺少梯度衔接谋划,导致点燃的好奇火花得不到有效承接和延续,在初中高级各领域布局上的规划明显滞后;三是全学科的渗透(至少是理科相关)环节始终处于自发散漫状态。

鉴于以上症结,我们想做的事情首先是不等不靠,充分挖掘现有条件(环境),鼓励更多教师都来参与STEM课程开发,让STEM教育贯穿更多学科的教学和课堂内外。其次是积极主动地释放对STEM的理解心得和实践实验,联合周边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规划STEM学习。最后是发挥示范校、师范校附中的优势,同步展开关于STEM与国情、学情的匹配探讨,特别是注重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并行提高,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支撑理论。

我们能做的点位有很多,还是以数学为例。为了响应STEM新教育对数学学科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正在部署三大举措:一是创设数学实验室,在与工程教育建制方面有效倾斜,在既有课程框架下努力开拓STEM教育的机会。我们拟议中的数学实验室至少包括数学史文化、数学教具实验、精典数学案例研讨、以TI图形计算为特色的多媒体数学教室、数学发展与数学应用展望五大板块。二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支撑。已经实践的资源体系依次是:学科实验室打破演示实验的壁垒,全面向学生开放;不同学科实验室间敞开大门,对应学科交叉的实验请求;完善学校确定的特色实验环境;联合学校周边的科技场馆和专业博物馆课程向学生开放;争取学校区位环境内的百强企业实验室为学生项目提供方便;全面利用68家承诺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实验室资源和师资;寻求中科院各研究所实验生态为青少年的高端课题答疑解惑;建立国际著名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离岸实验室。三是着眼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数学教材的再修定、再发散和再优化;重点在分科课程与跨学科整合课程之间搭建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