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1: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刘永红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篇2
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 : 高中 语文教学 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各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但要说更丰富、更多彩、更生动非语文学科莫属,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涵着高尚的价值观念。《劝学》《师说》《沁园春・长沙》《死水》《再别康桥》《荷花淀》等名篇都是高中生很好的德育材料。可以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是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的、隐蔽的,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功效。
例如,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对统治者和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耍并为之而奋斗。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成语接龙,收集简报,做手抄报,让学生练习书法,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自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专题《优美的汉字》从汉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形体、构成,又讲到汉字的文化,内容很全面。努力追求汉字教学的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取得了感受文字美的教学效果。宋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这样,在活动中,在读书中,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第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到了发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他们的理解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喜欢写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对于《苦与乐》、《顺境遇逆境》、《张和驰》等一类命题,一般都能从两方面辩证地来分析论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得出结论。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喜欢阅读报刊,对改革开放的变化,对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喜欢议论,谈看法。如十以来的反腐败问题,民生问题,高考移民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引导他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语文课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更多的德育渗透的方法。
参考资料: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方式
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功利性越来越浓,过于注重教师职能的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惑”,却忽视了教师职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育人”。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它不仅为语文教师指明了任务: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法:德育,应渗透在语文课程中。
我们应该看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今日的中国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君不见,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人类传说及无形著作遗产”,更有甚者,韩国政府还拟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其世界文化遗产。严峻的现实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得不认真而严肃地思考,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自觉地背负起更深远的使命。面对种种“文化侵袭”,我们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教授语言文字,不只是在教学生使用一种工具,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生命,一种尊严。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生长在语文课本中,我们怎能让它沉沦?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它们,并爱上它们。一个个鲜活的汉字,我们怎能机械地停留在怎么读、如何写上?方块字中所蕴涵的民族智慧岂能因为它不考而被我们埋没?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立足语文课堂,深挖文本,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之渗透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美好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具体做法有:
1.潜心会文,借树生花。
大凡既做语文老师又做班主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有一次讲到《淮阴侯列传》,正好讲到那个著名的“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我让学生讨论韩信为什么会甘愿忍受如此大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渐渐达成共识:韩信是不愿逞一时匹夫之勇,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这样一个小人身上。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要实现。正好,那段时间班内有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目标,对生活感到迷惘,有厌学情绪。于是我顺势总结道: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逞一时之气的只是小勇,这种人只是受着一种本性驱使,缺乏理智的头脑和冷静的情绪。韩信此举实为大勇,他能忍一时之羞只为胸中抱负。这大勇的背后又实乃为一种大智,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在乱闯乱撞中便也荒芜了。
2.披文入情,披文入理,感悟人生,感悟高尚的灵魂。
语文学科之所以是最富有激情的学科,语文学科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丰富多彩的情感,融入深邃而又启人心智的哲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智慧之门,使之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体悟深邃的哲思。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也需要冷静的思索。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能看到司马迁在屈辱求生还是为保清名而死之间所做出的艰难抉择,而千年之后,史铁生也在地坛边进行对生与死的严肃而又认真的思考。读着这些在生死之间所做出的凝重的思考,学生们在入情入理后,相信也会进行思考。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还从《辛德勒的名单》中看到人性的光芒;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看到人性的善良与美好;从《雷雨》中看到人性的复杂。
(二)放眼课外,拓宽视野,注重品德熏陶。
学语文,单靠几篇课内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德育渗透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具体做法有:
1.名言警句的积累。
永难忘记在那样一个午后,冬日的暖阳慵懒地照着。我本是为了应付名句默写中的课外部分,将那老祖宗的一条条名言“搬”上黑板,回过头来,台下的学生手不停笔,忙忙地抄着,但眼中却射出迷惘的光。本来我并不想对这些名句做过多的讲解,只是想让他们记住,能背、能默即可。现在看着台下那是迷惑,满是渴求的眼神,我不禁细细给他们讲解起来。那天,讲了很多,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这样一个午后,我相信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某个字、某个词的含义,更是这句话背后的人生智慧。一句名言也许能成为他日后生活的标杆,也许能让他们咀嚼上一辈子、实践上一辈子。一句名言,也许让这世上多了一些美好,少了一些丑陋,多了一些明亮,少了一些阴暗。
我相信,这就是名言的力量。
2.国学经典的诵读。
现在,国学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课余,让学生读一读经典,或在课堂上花一点时间与学生共读经典,相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一天,我给学生了这样一则《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讲完大概意思后,我还适时补充了一个佛家故事,大意是:一个老和尚与一个小和尚过河,遇到一个姑娘,姑娘过河有困难,老和尚背她过去了,小和尚看到这一情况,想问又不敢问,忍了二十多里,最终还是忍不住问。老和尚的回答真是堪称经典,他说:“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多里地还没放下呢?”我与学生一同感悟这个故事中的人生真谛: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语文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这“不说”,其实就是情境的熏陶。语文活动课就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教育,这是最佳的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每当看见自己教学成绩非常好时,心中有根弦总是被莫名触动,于是,暗暗发誓,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学生收获更多,学到得更多。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放平心态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如何适应新的课改潮流,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更快地去实践新课程,进入我们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角色呢?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1.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2.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篇6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境界
1、加强自身学习: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以及时时关心国家大事,认真抄写政治笔记。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2、同事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的,因此,我也是这样做的。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3、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一身垂范,严格要求,以自身的道德素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二、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作为教师不但教好书,更重要的要育人,因此,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立足学科教学学科活动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老师,在这学期中我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语文学科为教育内容,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本学期我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结合这门课程在学习知识、参与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的品德,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2、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本学期我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对照。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3、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我们在本学期中开展的“学伟人 寻足迹”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的搜集革命先烈事迹,讲故事、出板报等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4、真诚地关心学生,与学生共享甘苦,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从而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5、抓好常规管理,培养好习惯。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允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都包含了一定的道德理念。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个单元的德育思想,然后依据每一个单元主要的德育任务,具体设定每一课的德育渗透步骤,然后有计划地结合课文内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德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把教学与德育完美结合,使教书和育人两不耽误。例如,《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又能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重视写作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的习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形形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把这些人和事记录下来,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教师在批改日记时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指导,而不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比如我在批改日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学生写到:“今天王叔叔来我家里做客,我一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却批评了我,说我没有礼貌,我很委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学生没有服务意识,不会待人接物,缺乏礼貌等,我在评语中首先安慰了一下学生受伤的心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导,让他明白基本的礼貌和态度,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处理了。
三、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教学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如经常有学生的作业本、同步练习之类的东西在往下发的时候找不到了,他们就来向我告状。我在处理时并不责怪谁偷了这些,而是问“错放”在了谁的抽屉里了。这时,就会有学生说错放到了他那里或者错放到了谁谁那里了。这样做可以避免揭穿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恰当的表扬和引导还能会把这些孩子引向一个良好的品行之路。孩子们就是一颗颗小树,他们很柔很韧,你把他扶直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二)在语文第二课堂中渗透德育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德育渗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为爸爸妈妈制作礼物、组织参观活动等等。
四、注重课外实践,让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五、利用CAI,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进行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在教学课文前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效果。
六、通过设立榜样,达到德育目标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所以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语文是基础学科。它肩负的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在教学中,从小学就应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只有重视了语文教学的德育感染,语文教学才真正有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万万不可偏废了德育感染工作。要善于从课文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语文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春娜.学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程强.道德感悟引领学生理性成长[J].现代阅读,2011(2).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素质教育
How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ang Fa-ling
【Abstract】Language classe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a "endeavor responsibility" and "fair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Quality edu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bounden duty, is also the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at should be done.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语文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是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
从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一面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圣陶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实现塑造“中国心”的重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
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入阅读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篇9
一、渗透道德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新高中语文课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德育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熏陶,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加强对德育的渗透,着力开展抗诱惑力训练。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一般属于心理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道德行为则不然,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往往是要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道德行为是考查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准,它应该是德育的中心。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这是指学生学会面对不同情境、对象等,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道德行为,不然很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或是动机正确但效果不好的情况。比如,帮助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时因为方式不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等。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学校常规和文化习俗,从而能够合情合理地实施道德行为。制造各种让学生获得学习、模仿正确道德行为方式的机会,比如设置一些情境进行讨论或是举行一些典型事例供学生体会、学习,使学生区分不良行为和“好心办坏事”的行为,并且正确对待和处理后者。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经常出现的,那就可以称之为道德行为习惯了,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说明某种道德要求已经真正在个体身上内化。促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有意练习。学生在充分理解道德行为意义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进行有关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2.及时强化。对练习的及时进行强化能明显增强练习效果;3.提供榜样、典型让学生进行模仿。
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习惯包办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范围进行,告诉学生要做哪些练习,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可以忽略的等等,学生在学习上很被动,学得机械,没有自我的学习意识,过分依赖教师。自主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需要学习者建立自己的认知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产生相应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教充当了引导、启发和帮助的作用,教要通过学生的学发挥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学习者“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学习策略,如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总结归纳主要知识等。教师还要协助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外练习等四个环节制定自主学习的进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及时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总结自主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帮助分析思维过程,寻找原因,并运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例如,课下教师给学生解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来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先讲一下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说明了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因为对教师的喜欢和认可,进而才愿意学习其所教的学科。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认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只有师生之间友好相处、互尊互敬,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齐心协力搞好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情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他才可以教孩子。”教师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应是真挚的,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真诚,而不是简单的说教。一个鼓励的眼神、点头的肯定、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都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展现了爱生的一面。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严厉指责,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学生关怀;当学生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当学生有心事时,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善于倾听,进行开导。一个被教师爱的学生,会心情愉快,学习进步。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承担着学生智力开发的重任,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资源。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要兼顾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而学生也只有在知文(智)、知礼(德)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有效凸显,教师也没有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出发进行德育渗透工作,这极大地制约了课程教学的效果。笔者立足于此,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做了相应的探究。
1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多重的必要性。首先,就语文课程自身而言,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具德育教育的优势,因为它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凝聚着大量的美好品德,如团结、友爱、爱国、敬业等,正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德育教育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其次,就基础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流话语,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纲”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深化尽一份力[1];最后,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言“才者德之师,德者才之帅”,才与德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缺一不可。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主动追求,它对于课程优化以及学生成长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学策略的完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1做好教学导入,实施课前渗透:教学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它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引导环节,它能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学导入也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导入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2]。就小学语文而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情景导入法、背景介绍法等,这也是都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首先,就情景导入法而言,它指教师将课文内容以图片或视频等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情景导入还能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提供帮助。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笔者就将圆明园的复原图与当前的实物图展示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今夕对比中感知其昔时的繁华与当前的没落,从而牢记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其次,就背景介绍法而言,它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做一些背景介绍的工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减小学生阅读文章的阻力,也能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认知。比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笔者就将前的一百年屈辱历史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到建国对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激发其爱国情感。2.2完善教学活动,创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主要是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它对于最终的德育教育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何如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式:(1)语言分析法。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课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语言优美,蕴藏着浓厚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就以《梅花魂》而言,它里面的“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就有着很好的作用;(2)形象分析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人物事迹等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发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分析的方法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就以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这里涉及到廉颇、蔺相如以及赵王等主要人物形象,其中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以及赵王的知人善任都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优质资源;(3)情感分析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选篇感情真挚,如《慈母情怀》等,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分析的方法来渗透德育教育。2.3优化教学评价,完善课后渗透: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终端,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以外,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恰如其分且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来完善课后德育教育渗透。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实时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需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内容,还要包括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使课堂评价更趋于综合化,提升其评价效用;其次,教师要做好作业评价的工作。练习作业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业评价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效果所作出的具体评价,教师要突破那种单一性的作业评价模式,在评价环节中纳入德育教育的因素。就以写作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过《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样的命题论文,笔者在评价时,并未仅仅着眼于文章的文笔或叙事结构,同时加入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的评价,对那些有着正确价值取向的文章,笔者给予必要的赞扬与肯定。
3结语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深远。小学语文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从教学导入、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
作者:付建忠 单位:米易县普威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何金侠.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06):72.
- 上一篇:一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 下一篇: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