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德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6: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课德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络综合布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
1983年贝尔实验室最初提出“综合布线”的设计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综合布线技术引入我国,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我国网络工程和楼宇建筑中的迅猛发展,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智能化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学科的基础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涉及电子电路学、物理学基础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还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多,动手能力要求高,教师讲授、学生学习都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课程学期安排。由于网络综合布线是整个网络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左右,在学生已经学完物理学、机械基础和电子电路基础之后。另外,该门课程中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网络综合布线图的话,笔者强烈建议在此之前开设工程制图和AutoCAD课程,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和读懂一些基本的图纸。
其次,是授课内容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泛泛而讲,没能把握重要的和关键的理论知识。比如双绞线参数的讲解,仅仅告诉学生有关参数的规定是不行的,而应该结合电学物理学基础,讲解参数的由来和设定的原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重视相关国家标准的介绍。我国现阶段综合布线国家标准包含两个规范,分别为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这两个国标是综合布线设计、施工和验收的重要标准,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这两个标准是经常使用的。所以,从长远考虑,教师要重视标准的介绍,对相关的内容最好安排一定的课时讲解。整个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不仅仅包括工科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工程管理的科学内容,很多教师常常忽略这点。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最终成功与否,除了跟设计、施工技术有关系外,跟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甚至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讲授工科技术内容的同时,多向学生渗透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案例教学则效果更佳。还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发展迅速,对一些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介绍,也应该及时地纳入教学大纲中。
再次,授课方法的建议。对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有些院校不够重视,实践课和实习课很少,并且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差,甚至与一些综合布线中的常用设备只知道名字,对基础操作和使用一无所知,影响了其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掌握基础操作和一些常用设备的使用;最好能够安排学生参加实地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有一个总体把握。“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学生才能够具有更深刻掌握知识和提高的能力。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语言结合幻灯片讲授之外,最好结合一些实物,动手操作演示,比如,RJ-45网线的制作。实验课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另外,教师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分组协作、互相沟通的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
最后,有些中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全国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大赛的成绩,抽出全校的人力物力去培养和锻炼几个参赛选手,这样虽然有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名次,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这种脱离实践和就业情况去搞竞赛,恐怕只能培养比赛选手,而不是造就真正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就反应了这点,有些比赛获奖的选手企业并不认可,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很多企业并不看重学生参加这种技能比赛的成绩。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扎实工作,操作规范,懂得合作,能长期不懈努力的人才。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的核心。笔者针对目前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期望能够对有关课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篇2
关键词:活动教学 德育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随着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中职教学逐渐朝着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方向发展。德育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德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概述
1.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针对德育课教学实际,对其进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德育课的活动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1]。德育课活动以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转化为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愉悦的氛围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1]
2.德育课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德育课教学应该重视实践与教育的结合,这也是德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活动化的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2]。中职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中职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是思想波动性较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化的德育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不但符合学生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而且满足了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中职学生大多讨厌刻板的课堂讲授,喜欢在活动中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对德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应用策略
1.组建活动小组,实现互动合作学习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教学的载体,为方便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活动小组,组建起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时,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很好机会。例如,教师在德育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组建起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由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同学共同组成,但是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要基本相当[3]。当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组,但仍要保持成员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公平竞争,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成绩,还要帮助别人提高整体实力。这种油然而生的双重责任感会激发学生的斗志,小组内人人追求进步,全组齐心协力共同成功。由此可见,小组模式在活动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德育教学的效果。[2]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投身教学活动
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德育课教学,也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及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擅长的事,使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从而自发地投入学习中。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角色,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写字、绘画较好的同学可以绘制宣传海报;口才较好的同学可以作为小记者采访校园的同学;做事认真细致的同学可以整理、统计调查问卷。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完成好活动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调查活动,而且也懂得了很多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3.总结学习经验,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含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德育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反思可以说是知识的一种升华。反思的目的是将课堂活动的体验上升为理论思维,进而用这种思维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反思的过程是自我升华的过程。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适时引导他们利用德育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每一次德育课活动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自己也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行为。学生只有将这种总结和反思的模式转化为一种主动的行为,才真正实现了德育教学的意义。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德育课活动教学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总结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自觉抵制社会中不良风气影响。[3]
结束语: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德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真正使德育教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种活动化的教学可以有效补充常态教学方式的不足。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德育课活动教学对提高德育课的教学魅力,发挥德育课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德育课活动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使德育课活动教学真正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 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
[2]宋运娣.提升问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感受文化的影响》“一课两讲”反思[J].增城教育,2011(01).
篇3
一个思路:全局工作要深化、具体工作要实化,运行机制要创新化,工作绩效要成果化。
三个目标:
1. 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二级传导”三线推进的培训模式,通过“构建学校和谐的与网络”专题培训,深化理念,提升技能,促进德育领导及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2.在初步形成校本德育特色的科研模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注重引领,整体推广。
3.以心理教研会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全面提升我县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三个转型:
一、德育科研的转型
由XX——XX年度开展的关于《全教科xx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向XX年度和谐德育“xx”规划重点课题的全面推广阶段转型。
在过去的五年科研研究基础上,XX年度,教研室将通过宣传、指导、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手段,以点带面,面上推广,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全力做好“xx”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申报及开题工作。
二、培训对象的转型
由对班主任的培训转型为对德育领导及班主任的培训。
1.以往的培训对象为基层学校骨干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师,本年度,为了大力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坚持推进德育工作创新,教研室将把培训对象重点确立为学校德育主管领导上来,立足德育科研,以“如何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网络”为主题,采取辅导讲座、交流研讨、答辩质疑等方式对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及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对集中培训后的二级传导落实情况的管理,做到有序、有效,有成果。
2.结合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六个一”创建活动,开展德育领导及班主任论坛,为德育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交流,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3.为了促进德育领导的专业成长,开展《农安县中小学德育领导才、能大比拼活动》。评选活动以全县中小学德育领导为申报对象,以设计一个以某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现场演讲以及特长展示为评选内容,分别予以量化打分,并按参赛领导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
三、心育渠道的转型
以往的心育管理模式是以培训及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等为载体,本年度教研室将以心育教研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通过观摩、研讨等双向交流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1.在XX年度心理健康“十佳”教师评选基础上,组织开展《农安县XX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大会》,研讨大会采取示范课展示、现场说课、教研员评课以及专题辅导等方式,旨在提高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素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和谐、阳光、快乐、健康”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预计在XX年上半年教研室组织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展演暨颁奖大会。
3.本年度,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阳光评语征集活动,并将优秀评语汇编成册,在教师中广泛推广。
其他工作:
篇4
一、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
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渗透的宏观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所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
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辩论模式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诸如:“在校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人生幸福的标准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网络用语是汉字的繁荣还是克星”等问题,在讨论、演讲和辩论中,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和对比,反省或者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接受正确观点的时候就自然水到渠成。
篇5
摘 要: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是当今德育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德育课教学中,不仅活跃了德育课堂的气氛,促进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提升了德育课的实效。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德育课 改革
当今,职业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化理论课改革。然而,就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而言,通常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无疑这极大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德育课能否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德育课教师当前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笔者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德育课堂进行改革,是希望变革、改革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德育课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无疑能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打瞌睡、教师声嘶力竭的传道士式的说教,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概念和道理的现象。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由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设计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牢固地掌握德育原理,并运用德育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所谓的“思维导图”,又俗称“心智图”(Mind Map),也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是使用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通过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德育教学,笔者通过以下思路进行了探索。
一、简单解说思维导图的理念和优点
开学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所以,第一次上课时,笔者会通过引入思维导图实例直观地告诉学生们,思维导图是可以通过颜色、图像、符号等建立起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思维导图运用得更加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它具有能把书读“薄”、把握重点、增进记忆、方法独特、解题更准的五大优势。通过将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引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用于实践中。长期坚持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训练,能帮助学生们用以分析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随后,可以引入一个实际、简单的例子,如“分析本班同学的入学情况”。最后,引入一些学生们的作品。通过用丰富的颜色、图像、符号等让学生感到笔者的德育课与以前的不一样,与笔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兴趣。
二、根据简单、就近原则,给学生分组
一个组的学生不能太多,而且距离也不能太远。所以,笔者采取简单、就近原则,将前后四张桌子的同学分为一组:一是方便讨论,二是可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就不会因小组人数太多,而有些同学忙得不可开交,有些同学无所事事,导致分工不均,最后团队产生分歧,不利于团队合作。将思维导图引入德育课堂中,必须将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各司其职。如,组长负责组织工作,分配任务;策划负责设计用何种形状来表达其理念;编辑负责排版、画图;编写负责书写等。每个同学都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高涨。
三、教师要耐心做好第一次思维导图辅导教学
“德育课就是过去的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这种刻板印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况且,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实施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笔者第一次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总是说:“太难了!”“为什么要做?”“不就是手抄报吗?”“我不懂!”“我字不漂亮,不写!”等问题。因此,笔者花了很大的工夫为学生一一解答和辅导,甚至有时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顾不过来。但是,改革本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又是在文化理论课中的德育课中进行改革。虽然是这样,笔者并没有放弃,用努力、韧力辅导,用耐心、诚心解答原理,通过实例、网上下载的作品等,用一切办法手把手地教,甚至有时放学了,只要学生还想继续完成,笔者都会留下来指导,直到学生完成第一次的作品。
四、用心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第一次的思维导图作品,要做到及时批改,并在每组作品上都附上详细的批改意见。这些意见多为站在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通常都会表扬在前,然后再婉转地指出不足和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肯定中兴奋,又会在笔者提出的意见之下进行修改,下次的作品就会更完美。其实,学生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每一次批改完思维导图作品,发回学生时,学生都会很在意地去进行比较,看老师给他们组多少分,有何意见,别的组表现又如何,然后,拿着自己组的作品,津津有味地研究。
五、进一步总结点评,提出希望
上新课前,笔者将班上的全部作品做进一步的总结性点评,并提出本次课的希望。
有了第一次课的讲解与辅导,再加上笔者的批改和点评,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做思维导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更加轻松了,而且作品越做越漂亮、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当然,不能缺少批改、提出意见的环节,不管是在第几次批改,都不能缺少,因为老师的批改意见是学生们的期待,这些批改意见是给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过在上课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应表扬,口头的表扬激励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鼓励。学生也有虚荣心,笔者认为要经常鼓励学生,要满足他们,只要满足他们,下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一个组做到更好,其他组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服输,也会更加努力,这就是“羊群效应”!
最后,学生的状态是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高度浓缩,并以组为单位轮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导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解说。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胆量。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善意地提醒:“掌声在哪里?”慢慢地,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给出阵阵掌声,肯定同学的进步。当然,在课堂尾声阶段,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本次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学知识点,这是对学生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教学环节的完善。
德育很重要,但从教学课程结构上来讲,德育课毕竟是一门考查课,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有限。但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将每次课程内容的
关键词 、字、句等作为核心,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的代表词汇、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构建图解方式,进行细化分析,这就需要组内学生高度紧密合作,对内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真阅读教材、研磨教材,最终总结出核心词。有时候,学生会在研究过程中讨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要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用自己的客观认识来化解矛盾。所以,整个课堂中,教师需要多方观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在德育课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慢慢地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更加喜欢德育教师。笔者看着学生以主动求学的态度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不由感慨只要用对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潜力是无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育教学,笔者明显发现引入思维导图后,带动了学生在德育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并将思维导图推广于本校的德育教学中,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堂,确实成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作业难布置、难批改等问题。在德育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分类管理、资料的累积等方面,展现个人的潜能,提高了思维技巧,增进了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有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个人或企业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巨大的功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白纸和彩色笔,最好是A3白纸和彩色铅笔,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装订成册用来展览,这样可能就会增加教学成本,不过,成效确实显著的。
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网络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超过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以上[1]。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00余万,9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上网,可见,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2 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网络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最集中的地方,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信息以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但网上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难以控制,加上网络具有交互性、选择性、超时空性、隐蔽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
网络德育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德育手段,包括网络文化、网上心理辅导、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等,这些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难于推行的原因探析
尽管大多数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网络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德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阻碍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少德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并不熟悉,他们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学生上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们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劝阻,德育工作者不适应网络环境、看不到网络这种先进科技手段给德育工作带来的便利和机遇,是网络德育难以开展、效果不佳的首要因素。
(2)对大学生应对网络的心理和行为缺乏引导。从信息传播学角度来讲,德育过程是学生接收信息源传来的德育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通过网络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他们上网的时问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但是,很多大学并没有向他们开展系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教育以培养他们对网络“虚拟社会”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学生就很容易陷入“网络文明”的陷阱,容易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以及对现实社会认识的扭曲。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并规范其网络行为。
(3)网络德育环境不能适应现有网络的发展速度。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数量上严重冲击了高校德育在学生思想成长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方面造成了对德育环境的污染。三是,学校本身的网络信息太少,有些交互式栏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引导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回复,这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网络环境限制了德育工作的空间,无法掌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
4 构建网络德育体系,打造高校德育工作新平台
(1)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德育工作者应更新德育观念,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新模式。德育工作者不仅不能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正视网络发展的趋势,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特点。主动驾驭网络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德育,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从而改变目前网络控制人的被动局面。
(2)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校园网络德育环境,开展多样的网络德育宣传,积极有效地建设德育资源,建立正确导向的网络宣传阵地,通过监控、过滤、清除侵入学校的不良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评判中正确选择并合理吸收。同时,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大环境,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以及学校与社会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学校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优化组合。为网络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争取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3)积极干预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加强网络德育课程体系研究,开展网络德育课。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还需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加强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文明、以及网络犯罪等内容研究;要将德育课搬上网络是网络德育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调用课件库中的德育课件,有选择性地、自发地感受德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要渗透网络德育,在计算机文化、法律常识等课程的教学中贯穿网络与道德、网络与法律,努力培养学生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的渗透和消极腐朽文化在网上的传播。
5 结束语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总结经验,加速德育现代化进程,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不断探索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13.01.15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方法 关爱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63-01
大学毕业后我便走上讲台,当上了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七年多了,在教学中有心酸也有欣慰,有摸索也有进步,下面就是这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就要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先讲一下目录,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本书主要是围绕哪些内容而讲授的,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内容,让他们心里有底,觉得信息技术这门课挺贴近生活的,并且容易掌握,让他们在第一节就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且非常向往要学会它。另外每一次新课都要精心设计导入部分,让同学对本节所要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
二、教学方法要得当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是在教室里完成,而信息技术课则是在微机室里完成。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老师先讲解并演示主要知识点,然后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自己练习。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刚入学的时候就会发现,高一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同学操作起来非常熟练,而有的同学甚至连鼠标键盘都没碰过,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麻烦,讲的内容太简单,那些熟练的同学觉得没意思,而拓展太多,后进生又跟不上。经过几年的总结,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每节课都有基本内容和延伸内容两大部分,基本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所有同学都要求掌握,而延伸内容是给那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有内容可做,每节课下来自己都收获很多。除此之外,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也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作为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没有班任、科任之分。虽然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状况,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爱,让他们在爱中学习,在爱中释放。关爱学生还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要在教学中出现“偏心”现象,只对“好同学”关心,对“差同学”不闻不问。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施爱,懂得自爱。平时多找同学谈心,只有你把心交给学生了,学生才会把心交给你。
四、德育渗透
在教课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同学进行德育渗透。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上网人数也逐年增加,网上诈骗、网上犯罪时有发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义务告诉同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的话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不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告诉同学平时上网的时候不要随意泄漏个人资料,不登录非法网站,不发表不利于国家的言论。多给同学介绍一些健康的,有利于学习的网站。
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篇8
【关键词】无痕德育;思想教学;无痕
传统思品教学中,教师常采取“读书-分析-提问-讨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说教,显得生硬,刻板,毫无生气,就其效果而言,学生虽然表面上知道了某些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实际上既不入心也不入脑。在倡导“尊重学生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下,思品课堂呼唤――“无痕德育”。无痕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重视体验、重视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对学生的知、行、情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韩艳老师的一堂德育课《平安回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堂课里笔者感受到了无痕教育的力量。
一、以游戏润心―无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好课,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请看韩老师的教学片段:
(播放课件)
师:看,上面有“智慧果”,每个果子里都有个交通标志,由小组长回答小组成员协助回答,回答正确奖励一只“智慧果”,听清规则了吗?好开始吧!
生:(组长选择一颗“智慧果”认标志,其余学生聚精会神都投入到紧张的气氛中……)
师:好,现在再来一次比赛,规则是这样的:组长选择一颗星,开火车认标志,在固定的时间里,认识正确的最多的小组获胜,哪个小组先试一下?
生:(十分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认识交通标志是本课教学重点,小小的游戏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心,既检测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刚学会的交通标志通过再认巩固了记忆,不仅如此,活动中的合作、竞争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无限的快乐。
二、以师范润心――无痕
学生的向师性注定了教师本身就具有教育和榜样的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无穷”,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这种作用的呢?请看片段:
(播放课件:一位警察叔叔在用手势指挥来往车辆)
师: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位警察,但是她是阿姨,你瞧!(韩老师脱去外套,带上警帽,俨然一位漂亮威武的女警察)
生:(小声议论,可很快静了下来)
师:愿意和我学手势吗?
生:愿意!(严肃而兴奋)
韩老师身着警服,昂首挺胸,很有精神,学生肃然起敬,她这样的设计正抓住了小学生崇拜权威,喜欢模仿的心理,学生自发地认真地去学习手势,并期待着学以致用,在下面的环节中好好表现自己,动作是简单而枯燥的,可学生的心里却充满热情。
三、以表演润心――无痕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当让学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角色扮演把学生转换到积极主动的位置上,是一种艺术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只是帮手、导演、组织者,这样学生能更有效地在活动中主动运用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担任某角色,用生动丰富的情景将学生引向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韩老师设计了一简单的情节:一位学生快要迟到了,要闯红灯,应该如何劝阻呢?学生不但要动脑筋想,还要演出来,从表演中认识到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更是危及生命的。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只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才有学生道德情感的参与。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也不妨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扭转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四、以事实润心――无痕
篇9
诸多研究表明,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和谐度与教育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师生互动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输、接受和内化程度。就课堂管理而言,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往往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课堂,效果很好;而在紧张、消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充满专制和压制,学生的对抗情绪严重,课堂管理效果很差。不同的师生互动的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态度、神情、言语、行为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若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必会有所改善。
一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讲课策略,以及教师的态度及行为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米德的“镜中我”理论,说明他人对个体的观念和评价直接影响着个体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说,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显性或隐性的评价也将左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通过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不良品行,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观因素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个性特征都将影响到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一直把自己当成知识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递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其次,教师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也对教学活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以及亲和力能给学生带来亲密感,若对学生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将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从学生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较为注重知识的习得,泯灭了好动、喜新奇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参与意识不强,极大地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只是埋头记笔记,很少注重老师的提问,更不可能积极地反思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某种惰性,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个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不好,思维也很难清晰起来。在藏族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理解了,也想明白了,但自己回答时却不能用正确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差,词汇匮乏、句式单调,不能形成流畅、正确的思维。思路不清晰,分析理解能力就差,这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所用的教学方法与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程度。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他们青春年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人生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见解而又偏执、极不成熟,渴望交流而又不善表达。他们厌倦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对课堂活动却很有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德育课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为采取多样化与现代化的课堂形式。
采取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所不知晓的原因何在。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故事,以自己的声音讲话,因而认可自己的道德观点和体验。要采用师生对话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有效引入多媒体、网络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德育课的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材料于一身,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将最新、最佳的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中,做成高质量具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幻灯片。德育教师也可事先布置学生就将要讲到的内容进行资料准备,为课堂上师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可能,使德育课堂的信息量远远超出德育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职业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 班主任的责任
篇10
一、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一)加强德育领导力量。
1、成立以吴水泽校长为组长,陈曲萌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教导处、总务处、团委会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德育领导小组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确定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切合实际的系列教育活动。
2、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中,促进了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初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3、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我校坚持精选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严格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每月一个主题,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有班主任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总结。构建健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着力表彰在教书育人中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
(二)健全制度,完备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1、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和规章制度,对学校德育工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其更系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2、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教育形势,提前制定好本学年、学期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开学后,各班都能制订好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学校把相应的德育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三)强化硬件设施,为德育工作提供充分物质保证。
学校为了改善德育大环境,不仅从软件上入手加强工作力度,还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在硬件上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添置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工作,画廊、墙报的宣传工作责任到人,定期更新,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在校园内新建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的宣传牌;教室等地方悬挂着名人画像及宣传标语,充分突出学校的教育功能;通过上述努力,我校基本做到了使学校的每块土地,每一寸墙报都能说话,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环境育人氛围,育人效果良好。
二、强化行为规范管理,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加强对学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习惯养成教育,敦促学生做到养成求规范,规范促发展。开学初,抓好学生的仪表、服饰、发型等行为规范,中午和晚上放学、晚自习后的骑车情况,平时上下课的提前到位等。还有学生宿舍的管理,生管组加强住宿生的教育管理,杜绝夜不归宿、容留外人住宿行为,宿舍管理员正常进行检查,学校生活指导老师夜间巡视配合生管组对学生生活起居进行指导。又如各年段、班级能做到按照学校的统一布署,保质保量的做好常规卫生工作,保证校园大环境的整洁、清新,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效能。
2、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安全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家乡;学习法律,遵纪守法;讲文明礼貌,做时代新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3、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着力点,着手加强团干部的能力建设,增强理论学习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十七大的精神和上级团委的文件精神以及团章知识,增强团员的意识教育,塑造团员青年的高尚品质和培育团员青年的民族精神,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
4、加强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法制报告、主题班会或其它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运动安全、人际关系安全、饮食安全、实验安全等各项安全教育。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班会,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法制知识和守法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崇尚科学、拒绝。
1
三、倡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搭建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
1、坚持抓好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的建设,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舆论导向方面的宣传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建立德育阵地。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着重从班级静态文化建设:班级布置好卫生角、“读书角”、班训、学习园地、清理学生课桌椅,尽量做到统一、整齐、整洁,贴上“自我激励卡”等等;班级动态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热爱文化学习,经常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上好每周的班会课、自修课、定期编辑班级学生优秀作品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学习等等。
3、坚持组织班级的黑板报评比活动,做到每次有统一主题,每次有专人布置,每次有评比结果,真正发挥好黑板报阵地的宣传作用。如:教师节期间开展尊师重教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庆国庆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第十一届校运会的黑板报评比、庆元旦的黑板报评比、庆五一的黑板报评比、温书迎考的黑板报评比、交通安全的黑板报评比等,同时,团总支认真布置好校园橱窗、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
4、坚持组织每周的综合评比工作及统计、公布:班级学生的出勤、班级卫生、班级学生的课间操、班级学生的仪容仪表等,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后进行公布和班级流动红旗的授旗,一学期来各个年段班级获得流动红旗班级次数如下:
c一年段:(1)班9次;(2)班14次;(3)班1次;(4)班3次;
(5)班16次;(6)班3次;(7)班6次
c二年段:(1)班1次;(2)班5次;(3)班22次;(4)班3次;(5)班4次;(6)班10次
c三年段:(1)班12次;(2)班35次;(3)班3次;(4)班2次
5、堵疏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利用信息技术课,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有效地遏止了一些不良思想的抬头。
四、深化道德体验,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1、开展纪念“”70周年——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警示广大
青年学生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电影记录片《》并要求各班学生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
2、积极做好学校第十一届学校运动会的组织工作。校团总支、少先队着重抓好运动会入场仪式的仪仗队的组队、培训,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的组织协调,“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比等,在全校师生中掀起——“我为校运做贡献,校运为我添光彩”的热潮,本届校运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3、开展“文明交通迎农运,我和家人共答题”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学生家长中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热潮,为迎接2010年在泉州举办第六届农运会期间,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4、着重做好学生在校期间违规行为的处理,对学生的违规行为给予及时的纠正并配合家长适时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的处分。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一种讲文明、讲团结、讲学习的良好校园氛围。
5、积极畴备学校小记者站的创建工作及晋江德育网校园小记者站授牌仪式。本学期共出版四期《榕树风》的校刊。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一种人人爱读书、写作的文化氛围。
6、以节假日、纪念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健康、有益的团队活动,10·1国庆节开展征文比赛;10·13建队节在初一年段开展班级迎面接力比赛;10年元旦庆祝活动:定点投篮、中国象棋、弹珠跳棋比赛、年段班级拔河比赛;10年3月开展植树活动、学雷锋活动;开展服务区中小学围棋联赛;庆五一系列活动等。
7、4月份校团总支与少总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墓,举行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并参观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等活动,表达了新时代青少年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