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20:1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毕业总结

篇1

基于银行实际数据,一些学者对银行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Boss等(2004研究发现,奥地利银行间市场网络的度分布服从双幂律分布,同时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性质。Soramaki等(2007研究显示,美国银行间支付转移网络具有小的平均最短距离和低的聚集系数,同时该网络的度分布是幂律分布。对于巴西银行系统,Tabak等(2009研究发现,私有银行和外国银行倾向于形成群聚结构,同时不同规模的银行更易于形成连接以形成群聚结构。Cram和Von Peter(2014)}4}研究发现,德国银行系统具有分层结构。对中国银行网络的结构特征,巴曙松等(2014分别对中国的不同类别银行、不同地区银行的支付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这两个网络不仅体现了小世界网络典型特征,而且前一个网络的边权分布和后一个网络的节点度分布都服从幂律分布。吴念鲁和徐丽丽(2015利用2007-2012年98家银行同业机构的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数据,研究发现中国银行网络属于无标度网络。

也有学者基于银行网络结构对银行间传染风险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假定银行同业拆借关系具有一定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冲击引发的银行违约或破产通过网络结构进行传染的过程,其中Allen和Gale ( 200娜n}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研究了银行间市场结构在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两种情况下的风险传染特征。随后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Nier等(2007在银行网络为随机网络的情况下研究发现,银行网络集中度对风险传染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在银行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的情况下,万阳松(2007寸银行间市场中违约传染机制进行了定量研究。Gai等(2008〕在具有任意结构的金融网络中研究系统的和特殊的冲击、网络结构的变化以及资产市场流动性对银行风险传染的影响。Caccioli等(2012)"}研究表明.无标度网络对于冲击具有更好的弹性.但当攻击具有较高连接的点时.其传染概率要比随机网络高。李守伟和何建敏(2012)研究了银行间市场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中银行间传染风险特征及其差异。Georg(2013〕通过构建银行网络演化的动态模型并结合计算机仿真,发现随机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效应比小世界网络要大,而比无标度网络更大。鲍勤和孙艳霞(2014通过多主体仿真模型研究发现,相比于完全连接网络,中心边缘的层级网络将增大金融风险传染的范围和程度。范宏(2014研究了银行随机动态网络中风险传染累计问题。隋聪等(2014) 研究发现,集中度越高的网络由于传染而倒闭的银行数量越多,当基础违约的银行数量不多时,网络集中度越高,由于传染而倒闭的银行的总资产越少。Steinhacher和Steinbacher(2015 )研究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规模以及不同网络结构对银行系统稳定的影响。石大龙和白雪梅(2015研究了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3种金融网络中危机传染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隋聪等(2016)提出了基于网络模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银行系统性风险VaR和银行系统性风险ES。邓超和陈学军(2016 )基于多主体建模分析了银行间核心一边缘网络的系统性风险。

由上所述,这些文献基于某种网络结构或多种网络结构对银行间传染风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上述研究中银行网络结构往往是外生的,而不是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基于资金需求通过交易决策机制形成的。同时基于网络结构研究银行间传染风险时,网络结构往往是静态的,这与银行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构建银行内生网络模型,进而研究银行间传染风险特征。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非学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现状

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有活动具体形式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②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学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主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所有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涵括在内。活动形式非常丰富,而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且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很多精品活动。同时,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也在进行反思,这么多活动中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大学生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接受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对现有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1.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深刻。至今还没把该活动真正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活动会耽误学生学业。

2.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未能完全发挥教育作用,无法吸引学生,其中不少活动是因政策而推行,在执行过程中强制参与活动,缺乏人本思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机制尚未完善。活动机制不完善使得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暂时的手段,常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使活动流于热闹的场面,教育意义无法深入。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过程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2)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活动结束后缺乏学生的自我反思,对活动效果的评估缺乏相应的体制。

由此可见,打造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意义重大,精品活动的培育模式有待探索。在此笔者以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为案例,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进行分析。

二、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

非学业因素是宁波大学自2004年5月开始推行的德育评价考核体系。该评价体系用以考核学生学业外的实践和学习成果,主要由以下10项评价指标组成: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1~6项指标以“优秀”、“合格”、“不合格”区分,7~10项以“有”或“无”加以区分。其程序由自评、班组评定、班主任总评组成,评定结果由学工办审核并给予公示和存档,作为本学年的学生评奖评优依据。该体系是对原有的德育评估体系的一次重大进步改革,与传统的德育考评相比,学生在评价中由被动的反应转变为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从单一归因到多元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群体合作技能的掌握。可以说该体系在设计上是非常有创意,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很多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只要求结果,而忽视了考评过程,使该体系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学生受教和自我学习的目标。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便是针对现有非学业因素考评活动的弊端,并为达到该体系预期目标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通过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该活动被评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特色奖和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受到全校表彰。并即将在全校推广。

三、从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探析精品活动培育

总结和反思该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有以下启示:

1.精品活动设计的制度。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相符,并建立长效制度。如宁波大学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是以宁波大学德育评估体制而设计,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具体执行方案,通过各班为点,举办主题活动,并进行全院评比,评出优秀组织奖和最佳陈述奖,并通过毕业生晚会进行总结将影响推向全院乃至全校,由点及面地开展。与此同时,还可将活动成果编辑成册,将优秀学生的大学经历材料纳入新生始学教育中,从而建立起长效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活动设计上需要与育人主题相契合,与高校德育机制相符,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

2.精品活动设计的对象。需以学生为本。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等过程,体现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回顾和审视大学四年非学业因素的现状,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同学提供一个清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被人认识的机会。因此需要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精品活动设计的内容。设计内容要根据任务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内容上要求每位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总结非学业因素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讲述属于自己的宁大故事。鼓励同学展示个性化的大学生活,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陈述过程中,每位同学能够有一个自我定位,互相对比、相互学习。为迎接毕业后的挑战而努力。这也应对着精品活动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从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活动资源,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探究,激发他们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4.精品活动的设计要项目化操作。使活动以项目化运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真正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项目模式来操作活动,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再此基础之上形成精品活动品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通过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让毕业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同学们展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做到了”,进一步在面对即将投入的求职战争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毕业生的优秀成果可以告诉低年级的同学“大学生活我们可以做哪些”,从而使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大学生,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在总结该活动的同时提出以上浅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在设计和培育过程中,需要依托高校教学和德育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尊重个性,提高参与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成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整体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07,(2).

[2]顾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3

一、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严格执行《运城中学学生行为奖惩条例》,以班级量化考核为具体抓手,每月一个工作中心,每天一个检点,逐步强化。并且通过检查、监督、通报、反馈等手段既注重检查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

我们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对学生一日常规提出明确要求,各班级能利用班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同时德育处对值日工作进行改革,制定了严密的值周管理细则,德育处所有人员每两人一岗流动检查,实行岗位负责制。各值日人员同心协力,检查公正,管理透明,发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从而过细过实地抓好过程管理,切实发挥德育值日组管理职能。学校常规管理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态势,校园整洁有序,无一卫生死角,两操整齐划一,深受社会好评。

二、礼仪教育多想点子,成效显著

我校持续开展礼仪教育,逐渐收到成效。在我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以来,全校师生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拾金不昧的现象不断涌现。4月初平定一中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对我校学生礼仪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 注重宣传和落实。

为了更好贯彻礼仪教育,德育处带领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想尽心思,通过多种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礼仪空间。真正做到:入目,到处可见礼仪提示;入耳,到处听到礼仪教育的声音;入心,礼仪教育要促动每个人的心灵;入魂,把礼仪教育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德育处不但通过电子荧屏标语、国旗下的讲话、班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礼仪教育,而且还派专人细化礼仪教育知识,整理相关文字材料分期发放到各班级,组织各班通过班谈、板报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规范和落实。并且组织老师们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课程,通过这些工作让全体学生“知礼”,了解礼仪内涵,学会遵守相关礼仪规范。

(2)颁布《运城中学礼仪之星评选方案》,筹建班级礼仪教育推行小组。

德育处暨《运城中学礼仪之星评选方案》颁布并实施后,又积极筹划和协助各班建立文明礼仪推行小组。目前各班礼仪小组人员已经确定,下一步这些成员将配合学校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并积极策划组织富有班级特色的礼仪教育活动。

三、高度重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影响深远。

(1)环保志愿者活动异彩分呈,注重实效。

开学以来,山西省运城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环保志愿者活动。活动中各班志愿者披挂条幅,深入校园,义务拾检校园垃圾,制止边走边吃、随手乱扔食品袋等行为,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理念,倡议大家从自身做起,积极维护洁净的校园环境。此外各班老师始终与学生一起,共同组织,共同参与,既收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能力,还拉近了师生感情。校内环保志愿者活动圆满结束后,我们精选各班环保志愿者标兵共计70名,并与区环保局联手组织这些同学深入本地著名旅游景点五老峰景区宣传环保。

这次环保志愿者活动成效显著,影响深远。《运城日报》、《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台、山西黄河新闻频道、山西科教“都市110”栏目等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做了相关报道。

(2)毕业典礼活动,场面感人,激人奋进。

德育处本学期初,就开始研究部署20xx届学生毕业典礼工作,为了该活动举办成功,德育处全体同志群策群力,经常加班加点反复研究相关程序和细节。5月3日, 20xx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学校运动场隆重举行,效果良好。该活动秉承德育处礼仪教育这一德育阵地,充分发挥典礼、仪式的教育功能,重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我、对校、对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学生迈向人生新的历程鼓劲、加油。

(3)后进生帮扶活动持续有效,引起震撼。

我们高度重视后进生帮扶活动,通过好朋友计划以及导师帮扶责任制等多种措施切实帮助他们纠正不足,健康成长。

5月19日下午德育处召开各年级帮扶大会。会上高二、初二年级介绍了他们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推荐了高二年级任泽鹏、段晓敏、侯晓栋、孙瑞阳、陈悦等五位同学,初二年级薛振飞、张淼、李岩等三位同学作了典型发言。这些同学袒露心迹,话变化、谈感受。他们真诚的交流引起了所有与会者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会后德育处结合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了《行为考核条例的补充说明》。明确规定,被帮扶同学只要奖励分达到15分,并由班主任提名获得过一定进步加分就可以提出申请,减免相关扣分处分。这项措施旨在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发展的机会,增加改变自我、成就自我的希望。望大家积极努力,团结向上,把握机会,创造未来。

四、弘扬师德,树立典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定期推介优秀班主任,将他们的典型事迹通过电视形式向大家展示,生动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局面。

在工作中,我们还利用德育工作渠道,积极努力,多方联系为学生成材,教师成名拓展渠道。

此外还注重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素质。本学期我们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班主任培训会,交流会,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总结会,使一批工作敬业,富有创意的班主任受到学校公开表扬,为班主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文科班特点,我们还召开了文科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议,所有文科班主任积极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共商策略。

这些活动使广大班主任全身心扑入到工作中去,班级管理措施实,热情高,方法活,…………等老师,班级管理有声有色,班风正学风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凝聚力强,养成教育好,在管理积分中排在前列。

篇4

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技术融进德育内容,并且结合当前煤炭及选煤企业遇到的难题,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使学生先耳闻品德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性,逐步对他们进行品德方面的培养,使他们以后进入企业能尽快地融入到队伍中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实践为基础,并且与生产密切结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把实践教学融进德育内容,让学生与一线企业工人密切接触,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吃苦的矿业精神,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厂矿里面优秀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座谈,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对厂矿及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危害,使学生目濡德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此外,除了在专业课和实习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培养外,在每个学年教研室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和训练在平时自觉主动养成。并要求每个学生毕业时进行德育答辩,总结他们大学四年来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个人体会。通过他们答辩,间接评价四年来对他们进行德育培养的效果,为以后德育培养融入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提供方向与目标。学生毕业后,对其进行跟踪调查,真正检验德育建设融入矿物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让学生和教师意识到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人”远远比培养“才”更重要。而因为受到应试大环境的制约,很多时候教育的定位被强行扭曲了,重在培养的是“才”而不是合格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方向就偏离了轨道。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2.如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品德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启蒙,在家里,父母是最好的启蒙,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榜样都是最好的启蒙,同时每一个榜样也是无形的教育者。学生在从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得到这些有形无形的教育印记后,便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发挥其被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单就在学校里,首先教师要具备品德培养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通过他们言传身教,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品德的人,同时当中品德优秀的又会对其他人起着无形的教育。

3.协调学生学习专业课与品德培养,并使之同步进行

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一些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方面可以采用自然渗透法,顺其自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此外,由于矿物加工专业是工程背景很强的专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寓教于做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即使有些课程内容从表面上看与德育教育联系较少,但只要善于挖掘,可以采用引申发挥法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 软技能 专业渗透 课程体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企业调查显示,用人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软技能”要求强烈。同时,由于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软技能”要求也不断增加。其实早在1996年,以德洛尔为首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新世纪需要青年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其实也可以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个支柱。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既要掌握技能和技术,还要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中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软技能的培养,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1软技能的内涵

软技能又称非技术技能,指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影响力、团队建设的能力等等。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

“软技能”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相对于求职者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则是注重职业素养。这是各种职业的一种共同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不管社会和岗位如何变化,“软技能”是个人发展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包括:(1)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3)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4)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2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状

就近年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合用人单位企业反馈情况,总结较为普遍的现象:(1)工作纪律散漫,不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2)不按企业有关规定辞职甚至是不辞而别;(3)短期内多次更换工作;(4)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较差;(5)自我意识严重,大局意识淡漠,缺少团队合作意识;(6)自身定位有偏差,对工资待遇等有不合实际的想象。分析造成毕业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当前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是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比如说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对企业文化很陌生,很难适应岗位职责和管理环境,一时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他们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律能力较弱,制约他们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总结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方法能力,自我批评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责任心、自信心、质量意识、经律性、积极性等。由此看到,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落差。

3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前总理曾讲:“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要切实解决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必须把学生的“软技能”与“硬技能”并举并重作为培养目标。下面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基础课改革、班级德育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破除“楚河汉界”,把软技能培养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软技能与硬技能之间的联系就好像象棋的“楚河汉界”隔一道鸿沟,没有多大的联系。现在我们必须要破除本就不存在的“楚河汉界”,使软技能与硬技能相互穿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合一的围棋局面。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上专业课程时都是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必须把握职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使得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点挖掘软技能培养素材,找准专业知识教学与软技能的“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以机械类专业中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在讲授图纸幅面的大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每人拿一张A4的图纸,让他们想办法拼出其他图纸的幅面,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只能拿一张A4的图纸,这样他们只有多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改革公共课程,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公共课程一般有英语、语文、数学、德育、法律、就业指导等等,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比较泛,不明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且不贴近实际,学生总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我们从培养学生软能力的目标出发,改革这些课程,从品行素养、人文素质、心身素质等方面重新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生活实际提炼教学素材,让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表1: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3发挥班级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渗透软技能培养

班级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贯穿在校学习期间,把软技能渗透其中培养,是最直接的途径。其中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技工院校为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共四个学期,根据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特点,确定每个学期主题班会的主题,如下表2:

表2:班会主题

3.4借助校园文化熏陶,拓展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校园文化熏陶是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软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熏陶形式多样,如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加入学校里的社团,在社团里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经营、自我运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团队沟通协助的培养和锻炼;主题活动月,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月、法制教育活动月、爱国教育活动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教室板报、实习场室等相应的场所开展相应的教育。可见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拓展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另外,还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军训、企业文化大讲坛、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软技能培。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而培养学生软技能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光阴有效地进行软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

篇6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有关纪念活动及学科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班纪和学风。

二、工作方法与措施

1、以安全教育为工作核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配合政教处做好日常常规检查工作。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的常规训练,规范学生的言行,把学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4、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做好家访及家访记录。

5、抓德育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及文明习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抓好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配合教导处认真做好各种教学工作。积极查找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1周:1、开学典礼2、制订教学工作计划3、科组集体备课

第2周:1、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会;2、安全教育活动开展;3、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中考备考会

第3周:1、科级组长会议;2、教室布置及板报评比;3、教案、教具、教学手段自查;4、集体备课

第4周:1、九年级学生家长会议;2、采购充实数学教具

第5周:1、学生书画展;2、八年级学生会议

第6周:1、科组教研活动;2、集体备课

第7周:1、体育比赛;2、集体备课

第8周:1、校园网建设检查;2课件库建设检查;3、集体备课

第9周:1、毕业班工作检查;2、段考复习

第10周:段考

第11周:1、段考质量分析;2、集体备课;3、新团员入团仪式

第12周:1、八年级学生家长会议;2、集体备课;3、读书活动征文收集

第13周:1、集体备课;2、数学竞赛;3、七年级学生家长会议

第14周:毕业班备考检查

第15周:1、少先队活动;2优秀课件、教案评比

第16周:1、课件库成果检查;2、集体备课

第17周:1、公物清查回收;2、集体备课;3、困难寄宿生补助申请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管理 方法

当前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以下共性:进入门槛低,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不是很情愿来到这里,只想学一门技术、混一张文凭、找一份工作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初中阶段,或许一个班里只有几个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的人,来到中职院校后,客观上集聚了较多这种思想意识消极、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互相支撑,有时候技术学得并不精,处心积虑违纪的习惯却在交流融汇后日渐提升,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过着上课睡觉、下课打闹的生活。这部分学生造成的管理难度,是学生管理者应重点攻坚的内容。在中职院校中,教学和科研虽名日主打项目,实则为高难度的学生管理所困扰。管不住就教不好,所以强化学生管理是中职办学的重中之重。

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培养优秀教师,提升课堂效果

如果一个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几个好老师来安顿,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就稳不住,稳不住课堂秩序的老师,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师生问的互动就少,课堂的效果就不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渐渐降低,甚至无事生非,这样的恶性循环会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专家治学、教授治校,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做好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对提升课堂效果、安定教学秩序、促进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教风和学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服务全班学生,做好德育渗透

“讲好课,带好班”是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核心工作,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每位教师都应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有能力、有精力的教师在学工管理方面应积极出谋划策、身体力行。

3.坚持实训制度,培养职业技能

确立教师带学生下企业的实训制度,定期实行与企业的对接。了解企业和商家的用人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确保教学与实训的有序动态调整。光一门心思干职教、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到企业去,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拓展横向课题,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创造条件。“教授手上要有油,学生身上要有黑”,充分体现理实一体、教学合一,练就技能的职业特征。有了下企业的经验和履历,职教讲台上的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切合实际,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养上“光说不练假把式”的纯理论讲授,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力求使实践教学的总时数达到50%。坚持工学结合,利用假期社会实践,让他们在从业顶岗中获益,在学以致用中成长。

二、在育人管理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地位

1.完善“三证书”制度体系

不断探索学生的“三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时,应该是职业人,具备德育合格证;应该是技能人,具备专业资格证;应该是中职人,具备学历毕业证。首先,将学生的日常行为量化为具体要求,注重规范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其次,纳入毕业资格审查的工种证书,工种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通过培训,操作合格才能上岗就业。学生毕业时,只有德育合格,获取了专业资格证,才能取得“毕业证书”。拿不到德育合格证和专业技能证,文凭只能是单薄的一纸空文。各种学业的德育考核和考证制度在指引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求知规范,朝着职业人的目标努力。

2.实行层次化学生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性化管理,实行分层评优法。学生管理是“良心活”,不能以简单的量化统计来褒贬班主任的工作。干得多、跟得紧,不一定就不出事。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特长各有所好,客观上要求评优选模不能一个尺度,更不能以学生的错误来苛责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要切合实际地出台相对合理合情的分层次评优法。

3.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好的管理者也是一个好的人脉专家”,“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长”,关注弱势群体及家庭离异、经济特困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从而增强每位教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任课教师不能只管教,不管学,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要能叫得出所带班

级大多数学生姓名,要经常和学生谈谈、聊一聊,掌握学生各自特点。一旦出问题,便能水到渠成,大体评估定位,并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引导。多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要对话不要对抗。

4.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要做学生的尾巴,而要做学生的领路人,时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召学生。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教书又育人,贴近课堂教学,时时进行德育渗透。作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生存技能,更要教他们生存智慧。例如:在召开主题班会时,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总结“我们要当好自己的总经理”,“总”就是总要为父母着想:“经”就是要经得起老师的批评和唠叨:“理”就是理应对自己负责,学生对此肯定会铭记在心。在主题班会分析“影响就业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关系、文凭、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能力才是金饭碗,是肯定会升值的”,这样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去启发学生的心智,照耀他们成长,饱含德育渗透的主题班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彭盛宏.校园文化与新时期中职学生管理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07,(35).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德育教育;护理专业;方法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护理专业的人才。很多职业院校也开设了护理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护理专业就业仍然很难,也有一部分人放弃这个专业,转行做了其他专业。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加强护理专业就业指导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生就业时面临的难题

(一)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

中职生大多因为没有通过中考而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学业成绩不好而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一般都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即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很难改善以往的不良习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二)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模糊

中职学生普遍年轻化,他们对就业的意识还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上,也怕苦怕累,不能坚持下来。许多学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想去大医院工作,而没有切合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三)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虽然目前社会上对一些技术性的岗位要求不高,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护理这个专业来说,很多岗位还是有一定的学历要求。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学生在毕业时还未成年,许多单位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学生。即使一些单位会接受,会害怕刚毕业的学生不够稳定,工作不了多久就会跳槽。

二、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择业标准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经成为许多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决定。对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标准,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去学校安排的工作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然后当毕业后再选择合适的单位。其实这样的选择也没错,但是要考虑一些硬件因素。例如,首先,学生要确定自己喜不喜欢护理这个行业,要让学生明确,虽然学的是这个专业,如果自己学得不够好,或者自己不喜欢,可以选择其他行业。其次,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行业,也打算毕业后从事这个行业,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护理这个专业的门槛要求,以及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等要求。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准备好应有的技能或者资格证书。

(二)职业道德指导

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基本要求,也是各个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才可以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同时,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并且能让学生学会依据职业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为以后的从业道路打好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那么,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护理专业可以说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专业,它不仅考验着从业者的耐心,还应该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当具备这样的精神,这样才能在这个职业中走得更远。(2)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工作中是一个集体,很多时候得服从指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比其在学校时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因此,在德育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来尽快地融入新的工作集体。

(三)成才道路指导

帮助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学生指引成才的道路。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出谋划策,认清就业现状,制订合理的目标。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或者边学习边工作。例如,对于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择业建议时,要让他们制订长远目标,不要觉得大医院起点高,都想进大医院工作。要让学生认清现实岗位需求条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等到积累到一定经验,再让他们选择学历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然后再选择更好的岗位。

三、总结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未来具体做什么工作。对此,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面临的难题,并且以护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德育教育就是关乎职业道德的教育,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才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作者:周轮 单位:重庆市医药学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德育课 案例教学 案例选编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价值引导,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1]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不断改革,案例教学法因其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特点,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也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德育课案例教学要获得成功,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的关键。在德育课教学中所选编的案例,必须具备教学性、德育性,既符合课程标准,贴近教学内容,又蕴含丰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及满足开放性教学需求等要求。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如何选编优秀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材案例

德育课教师教学案例选编的首选途径应是德育课教材案例。首先,教材案例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便于教师的教。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案例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所选案例能与书本理论紧密结合,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够紧密联系教材,将教材深入地研究下去。其次,教材案例便于学生的学。运用教材案例,对学生来说,便于预习和复习、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最后,现行的德育课教材提供了典型案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增了很多典型和优秀的案例,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以2009年江苏省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为例,这本教材颠覆了传统的课程逻辑体系,采用了模块和话题的形式,一改传统的章节形式。教材共收集了91个经典案例,教材编写按照“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实践探究、启示感悟”等体例展开,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质疑讨论实践,这大大方便了教师对案例的选编和运用。

同时,我在教学中发现,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使用书本上现成的案例,就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一,教材案例缺乏时效性。教材的滞后性使得部分教材案例显得老化与陈旧,案例的说服性大大降低;其二,教材案例缺乏新鲜和乐趣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该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阅读材料。[2]好奇心强烈的学生在拿到一本新的教材之后,常会用最快的速度去翻阅新书,看看上面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利用书上案例进行引导的话,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会有照本宣科之嫌;其三,教材案例缺乏针对性。德育课教材常常是全省乃至全国材,但各学校、各专业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班级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学习特点,所以,使用同样的教材案例,带来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我的教学对象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上述《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教材为例,教材中案例很多,但整本教材没有一个关于护士的案例。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补充一些与自己学校和专业有关的案例,特别是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指导,除了教材案例外,还需要其他案例的补充。

二、课外文本案例

报刊、网络等媒介信息量非常大,更新非常快,是教师收集课外文本案例的理想渠道。通过一些报刊及相关的网站搜索相关案例,效率很高,并容易找到刚刚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能弥补部分教材案例时效性、新鲜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在讲《劳动合同法》时,我选择了扬子晚报上的一则案例:《十二名应届生无薪酬工作半年后获知工作无望》,2008年5月至8月,南京市某医院陆续招聘了12名应届学生(其中一名是本校08年刚毕业的学生),并承诺年内有名额,她们都可以成为正式的在编人员。冲着这句承诺,她们接受了“进编前不签合同、不给报酬”的强势规定。然而到2008年底时,院方却忽然通知她们,2008年没有进编名额,要她们另谋高就,这些无助的学生傻眼了。案例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又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特别发生在刚毕业的学姐身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趁机提出了下列问题:大家以后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的事吗?假如你就是这位校友,你当初会接受医院提出的条件吗?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怎么办?你怎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具备哪些知识等?这一设疑导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

教师选择课外文本案例时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案例一定要典型,[3]内容要简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巧妙地筛选。如上述案例在报纸上展现时有两页纸,教师不可能一一呈现,因此我在使用此案例时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编选,最后整个案例不到一百字。其次,尽量选择正面案例。德育课案例应具备德育性,以法律课程的教学为例,法律案例很多,但可能更多的是反面案例,教师必须谨慎使用,对于反面案例应有驾驭能力,否则教学会适得其反。最后,注意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将案例打印发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为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上课时以PPT或口述的方式呈现案例。

三、视频案例

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视频案例是师生都喜爱的一种案例形式,视频案例相比较课外文本、教材案例等文字案例更生动、形象、有趣,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同学们简单地认为创业比较自由,不受约束,还能挣大钱,毕业后都想创业。在学习创业内容时,我从网上下载了2008年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节目《潘勤创业》视频,案例讲述了潘勤从学校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不愿意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想干一番大事,但又不知如何着手,后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养鸡,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到最后小有成功的过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如:同学们想创业吗?我们现在去创业怎样?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创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创业如何取得成功?等等。引导同学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知识,布置同学撰写创业计划等。在后来的调查中,同学们反映这节课让她们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教师收集视频案例的途径有电视节目、各种影视出版物、网络等。现在视频案例很多,但能直接拿来用的较少,教师使用视频案例需克服一些困难:一是耗时,网络等媒介信息量大,查找便捷,但需要花较多时间沙里淘金;二是剪辑技术不过关,收集的视频案例观看时间长,需要进行剪辑,剪辑的工作量大,设备条件要求高,教师缺少相关技术;三是教学设备得不到充分保证。

四、表演类案例

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模拟、再现社会情境。这种方式直接让班级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准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式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面试》内容时,我首先对几年来接受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作了调查,了解我校学生面试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编写成小剧本,请同学在班级表演。在教学中,案例一呈现即刻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面试时我该怎么办”,大家互相讨论,出谋划策。

表演类案例适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此案例在使用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课堂占用时间长,学生上课表演耗时较长,并且有的同学表演时会紧张,影响效果;二是对表演场地要求较高,讲台地小,不太适合表演;三是课前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指导学生的表演,否则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德育课老师同时上四五个班的课,还要分别指导,工作量大。由此可见,此案例不适宜经常使用。

五、自编案例

为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还需要自己编写案例。自编案例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理解力、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加工,使案例更具时效性、针对性,更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如在学习就业心理内容时,教师根据往届学生的经历自编就业心理案例,在教学中更贴近学生心理,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学习。

自编案例对教师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自编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做到“源自生活,服务教学,回归生活”;(2)在进行典型化的处理时,强调学生对基本原则、根本问题的把握;(3)案例的篇幅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尽量简短,语句通俗易懂;(4)多采用正面案例,不过分强调社会中的消极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结合专业特点,强调职业色彩,引发兴趣,增强实效性。

在生活中,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平时看到与教学相关资料要及时收集,建立一个分门别类的庞大的案例资源库。教学时,教师应事先阅读多种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学后,应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得失,不断完善案例,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07.

[2]黄建新.选编教学案例要略新探[J].成人教育,2005,(4).

[3]刘红霞.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9):117.

篇10

本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