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9: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德育渗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德育渗透总结

篇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2)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 g/L);(3)水肿;(4)高脂血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3种类型。最常见的原发性肾病又分为单纯型和肾炎型,在儿科主要为单纯型[1]。临床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但由于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临床用药受到限制,特别是儿童。为探讨复发率低、副作用少,较为适合儿童的用药方法,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肾病综合症的病人采用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及相应的护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治疗盘内备:一次性输液管及输液瓶一套,血管钳一把,肛管一根,卫生纸适量,油,弯盘,棉签,透析液(50~100ml)根据患者选择,整个装置须每人一套。

1.2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为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6~68岁。其中6~21岁45例。

1.3 方法

1.3.1 综合治疗

降压、抗凝,纠正贫血、酸碱平衡紊乱及中医辨证用药等。

1.3.2 结肠透析、中药灌肠

采用护肾利尿、排毒、降尿蛋白的自拟方,配制成透析液。先用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后,退出肛管,瞩病人保留1h后排尽大便。取配好透析液一次量(成人100ml,小儿2ml/kg),加温至38.0℃后倒入输液瓶中,液面距高度约40~60cm,小儿灼减,以每分钟15~20ml的速度灌入结肠,保留45min至1h,嘱患者卧床休息15min,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胀、腹痛情况。记录每日灌入总量,排出量,颜色及性状,必要时送检。

2 结 果

在60例患者中,56例病人疗效显著,症状得到改善,尿蛋白均降低,水肿得到改善,有效率为93.3%,有4例病人无明显效果,其中3例出现腹泻,1例病人出于插管原因导致痔疮出血,其余无明显不适反应

3 体 会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其病程长,复发率高,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虽然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大。通过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病综合征副作用小,疗效明显,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阻止或延缓肾功能的损害,通过临床验证,中药结肠透析对于肾病综合征病人效果显著,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整个护理的实施直接影响到透析的效果,而透析的成败又与病人的病情、、肛管选择、透析液温度、滴数、保留时间等因素有关。

3.1 规范的操作流程

(1)在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次结肠透析的病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里,因而在操作前,须向病人解释清楚,操作的方法,所起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关闭门窗或屏风遮挡,注意病室的温度避免受凉。(2) 询问有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痔疮、肛裂、肠道手术后和直肠狭窄等透析治疗的禁忌证。(3)瞩患者先排便,排尿,休息30~60min。(4)选择适当的,一般选择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防止药液溢出。(5)做好肠道清洁:清洁灌肠后可增大肠道与药物的接触面,并可避免粪便填塞肛管,清洁灌肠一般选用生理盐水,勿使用肥皂水等刺激性较大的药液,以免引起腹痛或者加重肠道出血。(6)选择适宜肛管: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软硬适度的肛管,过硬、过粗易损伤及肠道黏膜而出血,过细、过软导致插管时较为困难,管腔易堵塞,且药液从周围溢出,肛管用少许油。(7)注意透析液的温度及滴数,液体温度加热至38~40℃为宜,灌注滴数每分钟200~300滴为宜。(8)透析时观察: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明显的腹胀、腹痛等,有异常立即停止。(9)保留时间:灌完后,瞩病人左侧卧位10~15min,尽可能忍耐,使药液保留1h以上,耐受度不好的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走动。(10)记录每日灌入总量。排出量,颜色及性状,必要时送检。

4 实施整体护理

一般护理:(1)休息和活动:卧床休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少于2~3周,为防止肢体血栓形成,应保持肢体的适度活动,病情缓解后,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2)用药护理:严密观察各种药物用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3)监测病人的血脂、肝功、血常规以及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及病人体重变化。(4)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构造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和减轻肾脏负担,应特别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病人采取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以1g/kg.d为宜)[3]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油脂以及高盐饮食,注意各种维生素的补充。(5)心里护理:给患者讲解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功的病例,做好透析的解释,告知工作,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89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而且和其他学科同样承担着学生的德育重任。体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上的天然优势。因此,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应进一步提升,在教育手段方式上须与时俱进,将德育巧妙融于体育教学中,达到“育体”与“育心”的有机融合。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优势分析

1.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突显了德育形式的生动性

在其他学科中的德育主要以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抽象和理性,而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无论是体育课堂规则,还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无论是场地和器械的管理,还是各种球类比赛、接力比赛,都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挑战精神等。体育学科鲜明的德育优势,使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具体可感、入脑入心,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彰显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品德教育的实施。如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与团结协作精神、田径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的品质、一些艺术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其审美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平时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在体育项目和集体运动中舒展身心,改变性格,收获快乐,培养其健康人格。

3.体育学习的连续性契合了德育的长期性

体育课是每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要学习的课程,而德育也会伴随一个人的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一生。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实施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体育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这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实施。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才会内心认同、积极参与,也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觉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有机结合原则

体育教材内容多,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游戏、接力跑、拔河等项目,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等;结合学生表现,因势利导,结合榜样力量渗透教育等。

3.系统性原则

广义而言,教师要有系统的、长远的德育计划,将德育渗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狭义而言,教师应该从课堂导入到终课小结,都有德育渗透意识,将体育教学与体育德育融为一体,健体育德,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发展。

4.差异性原则

不同班级、不同年段、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存在诸多的客观差异。在体育中渗透德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最适宜自身特点的最优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操作策略

1.结合课堂常规有机渗透德育

严格的课堂常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的课堂纪律,二是严格的考勤制度,三是严格的考核制度。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守课堂常规的过程,既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也是有效开展德育的过程。体育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顺利实施,这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着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活动中互相保护、互相帮助。从集合到站队,再到队列队形的变换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秩序的习惯,在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场地、整理器材和修理器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

2.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强化落实德育

初中的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德育因素,教学中充分遵循教材特点,将德育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人格。如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勇气、坚强、果断等优良的品格;武术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敢于吃苦、自信果断的品质;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教学此类项目时,不仅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再如,在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教学中,虽然一些学生的素质和技术完全能完成动作要领,但有些学生就是不敢过箱。在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从动作僵硬、缺乏技巧、不得要领到最终达到动作纯熟协调,就会真切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事都要历经磨炼和准备。在困难面前不泄气,不气馁,才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和勇气的德育目标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 利用群体性活动适时实施德育

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群体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这些群体性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染,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受同伴欢迎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激起自己对学校的热爱,对集体生活的珍惜,对他人的责任感。学校往往会在每周对各班级早操和课间操进行检查和评比,并将集体活动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一项依据。教师可在班级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如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参与奖、精神文明奖”等奖项,真正将体育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尊重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运动会等大型群体活动更是如此,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凝聚力极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被充分激发后,合作能力往往会得到超常发挥,德育效果常常能超出预期。

4.借助体育比赛巧妙开展德育

丰富的、多样化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敞开胸怀,真诚沟通。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而且能明白,比赛中胜者只有一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拥有不被失败击垮的信念和精神,拥有反思和总结教训的能力,就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对于胜者,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的是如何做到胜不骄,将心比心,关心对手,在比赛中升华友谊,实现精神的提升。在小组赛中,每个人不能只想彰显自己的实力,而忽视集体力量的发挥,要明白团队的概念和内涵,学会与同伴协调配合。

总之,体育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实现在“教书”中“育体”又“育人”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田雨普.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篇3

一、把握体育课堂常规渗透德育教育

与其它课堂一样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课堂中有种种的常规,如:开课的师生问好、任务布置、队列队形、准备活动到基本活动部分再到最后的放松和课堂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这样德育教育就能在学生头脑中渗透进去,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二、把握体育教材自身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首先要深挖、把握住各年级各种教材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研究体育教材特点,挖掘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如: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就要进行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时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时就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教授跑这一项目时,教师就要注意要加强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奋力拼博、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自己等德育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在进行队列队形、集体操等教学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各项要求各项纪律,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教材中项目众多,各有特点,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因素,适当地进行教育,往往能有起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教材合理的搭配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才能达到最佳运动效果,所以教师要合理搭配教材,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十分重要。凡是单一枯燥的、毫无生气的动作练习,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结合教材内容做好计划,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练习的量、练习的强度、练习的质量要科学,上下肢搭配,多利用游戏和各种比赛方法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向上,让孩子们喜欢上体育,喜欢上运动。体育游戏和比赛,学生都会积极参加,体育情绪也会达到,学生的思想品质会真实地表露出来,此时教师应及时观察适时地进行教育,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四、把握榜样的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明星的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如:在教学的恰当的时机讲一讲我国优秀运动员,姚明、刘翔、郭晶晶、李小鹏等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他们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一、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个体,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爱好这一活动,也就不可能对这一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产生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使其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体育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其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是学校的德育、智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外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些年来随着“音乐舞蹈进课堂”,“激发兴趣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既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面向跨世纪的青少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与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五、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篇5

关键词:小学 体育 教学 德育 渗透 策略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常说做人要以德为先,学校教学也将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素材,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运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从教师入手做好德育教学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体育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的在体育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先从教师入手做好德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蔼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体育德育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体育课堂是一个互动性较强的课堂,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从教材入手做好德育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现行的体育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内容,但是由于地区间的差异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本地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模仿动物走》这节课就是一个充满趣味特色的课程,我国古人使用“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开展运动,有着极大的体育价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中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质,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很好的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目的。

三、从评价入手做好德育教学

篇6

2005年8月,新学年的开学式上,厦门市莲花中学新任校长李子朔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朗声说:“‘莲花’的美称,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品味高雅,追求卓越的君子美德,这正是‘莲中人’的本色和追求!”

可在此之前,在许多师生看来,“莲花中学”的“莲花”二字,实在是因为学校坐落在莲花社区不得已而冠之的名称,多多少少带着点“土气”。

然而李校长接着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莲中人’应该修养莲花般的气韵,应该努力成为志趣高远、品格高尚、操守高洁的谦谦君子,而我们莲花中学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创建一所特色鲜明、文化浓郁、质量上乘的厦门市品牌学校!”

李子朔校长以这样一种发人深思的方式,让“莲文化”成了莲花中学的专属名词。在之后的九年间,他带领“莲中人”赋予这个词以丰富的内涵:锻造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态度,营造人文氛围,培育君子品质。

润物无声:让每一颗心灵涵泳高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要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于是,步入校园,可以看到校门口醒目地嵌着写意莲花的校标LOGO;门厅里,悬挂着长幅的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校中庭,一方莲池倒映天光云影,莲花娴静安然,一屏“莲之韵”水瀑墙清流潺潺,一段《爱莲说》古朴隽永……绿意、书香和着莲韵扑面而来;中庭花圃,一坪绿草,几树蔷薇,数棵芒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配上几张古朴的木桌椅,无怪乎有的学生抱上一本书,恨不能在这清净闲适的天地里呆上个小半天。

李校长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大到整体布局,小到对联上的描金,他都反复推敲、仔细检视,不留一点瑕疵。他说,《荀子・劝学篇》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学生天天在校园中耳濡目染,因此校园环境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与创造。

2012年,学校德育处在编印德育专刊《发现莲中之美》时发现,那些在大人们眼中习以为常的小花园、莲花池,在那儿站立了二十多年的芒果树、操场跑道,甚至教学楼的楼梯台阶、操场边的一棵小草,不管是写实还是寓情于景,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是那么生意盎然,都给他们以心灵上的触动。

一位孩子在文中写道:

夏日的荷花池是最迷人的,也是最耀眼的。当阳光照耀着那一池碧绿而清澈的池水,远远望去,它如同一块无瑕的翡翠,在偌大的校园里熠熠生辉。那每一位莲花仙子,都在这一块无瑕的翡翠上尽情舞动。偶尔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莲花池中间的石阶上来回跳跃,嬉笑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园……这一切,无不成为莲中校园里最美的画面。

另一位孩子则写道:

许多时候,伴着小园流水歌唱的,还有响彻四周的朗朗书声。陪着小园沐浴阳光的,还有操场上,走廊边,充满青春气息的莘莘学子。那时漫步校园,感受到的,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意境。所有年轻鲜活的生命,都会在这里一步步成长,书写下弥足珍贵的回忆。

……

我一直认为,莲中花园其实是有生命的,可以思考,可以聆听。在逝去的时光里,所有步入园中的人都是她的朋友,依偎在她的怀里,靠在树旁,看晚霞朵朵,倾诉烦恼,畅谈梦想。或许它的美,不是春花秋月烟波万顷,只是夕阳下的静静相伴,但这不妨碍她以用不磨灭的姿态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观园足以窥一校,爱在花园,爱在莲中,爱在心中。

大部分学校重视环境育人,李子朔校长的创见在于,学生不仅是校园文化影响的对象,也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这个观念的引领下,走进莲中,你可以看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师生合影,有班训和寄语;每个班级都有装饰漂亮的读书角、环保角;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的风采展示板和励志标语。学校的走廊上,有学生的绘画作品;楼梯转角处,有莲中读书明星寄语及其大幅照片;而在操场的涂鸦墙上,则有漫画社学生们的激情创作;春秋游后,学校门厅都会张挂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如果注意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包涵了“莲文化”的要素:背景是一抹浅浅的莲叶新绿;边框是淡雅轻盈的莲花;题头或落款处是校标LOGO……

2012年,学校参加厦门市“为马拉松喝彩”啦啦操比赛。由于意见不一,比赛服装的选择成了久议不决的事。李校长提议:为什么不自己设计有我们莲花特色的演出服呢?在他的建议下,体育组的老师、学校漫画社的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款连衣裙:纯白的底,镶着浅玫红的边,领口处由漫画社学生亲手绘制了一朵浅玫红的盛开的莲花,裙子的上身是传统旗袍式,下身是A型短裙。这套精巧雅致中透着青春气息的服装一亮相就引来了观众的热议。表演当天,在限时投票中,莲花中学以最多的票数荣获了“观众支持奖”,这与有着浓厚“莲花”特色的演出服不无关系。

莲花中学地处“寸土寸金”的成熟生活社区,规划面积本就不大,近几年由于教学质量与社会口碑越来越好,生源爆满,尤其近三年每年招新生时都要扩班。学校老师每每看到李校长为教室、办公室的安排紧锁眉头的时候,都会私下打趣说:“校长又要‘乾坤大挪移’了!”但即使在生均用地还不足11平方米的情况下,李校长还是“挪”出了一个280平方米的练功厅,为近三百名七年级的女生开设了形体课。

“我希望孩子们拥有莲花‘亭亭出水中’的美好姿态,更希望她们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修养莲花般清新脱俗、沉静典雅的气质。”李校长这样解释他近乎“奢侈”的举措。

站在莲花中学这一方育人的沃土,李子朔校长带领老师们从文化的高度,将清新、雅致、灵动、和谐的“莲文化”气息铺陈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气息无声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温和地引领他们发现、感知、创造、合作与成长。

果行育德:让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

“果行育德”语出《易经》:“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君子应当下定决心,以果敢的行动,才能培育出好的品德。

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对《易经》颇有研究的李校长将这个富有深意的词语告诉老师们:培育良好的品德与修养,光靠环境的濡染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是由两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字组成的,且“教”且“育”,教师必须有积极有效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由此,李子朔校长提出以“果行育德”为校训,以“志趣高远、品格高尚、操守高洁”为校风,在德育活动中渗透“莲文化”,培育学生君子之风。

在莲花中学,提到“莲文化”,师生们一定会想到“中秋咏莲诗会”,这是李子朔校长特地发起的一个特色活动。每年中秋,在莲花中学校园里,都会有一群诗友在校园中庭摆开桌椅,团团围坐在一起,以“莲之韵”水瀑墙为背景,以莲池前的草坪为舞台,品茗话诗。这群诗友中有学生、教师,也有校领导。

诗会开始,由李校长带头,师生齐上阵,或筝曲淙淙、笛声悠扬,或舞姿翩迁、歌赋动人。而作为诗会主题的诗歌吟咏则或慷慨激昂,或抑扬顿挫,或柔美沉静,或咏今怀古……等到圆月初上,大家才怀揣着未尽的诗意,踩着如水月华离开,留下校园里的一派空明澄澈――这样的体验,难道不是远胜于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原本古典优美、意蕴悠长的诗词歌赋吗?

事实上,咏莲诗会只是莲花中学“读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的“书香校园”德育活动中的一部分。

在李校长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让他感动至今。照片上,一位男生正随意地靠在学校门厅的柱子上,捧着厚厚的《时间简史》认真阅读。李校长说,当时正是中午放学时分,天下起大雨,门厅里很多没带雨伞的学生在等待家长,谈笑声混着雨声,周围一片喧闹杂沓。这个七年级的小男孩独自倚着柱子,翻读着这本深奥难懂的“厚书”,他是如此安静、如此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里就剩了他和眼前的书。这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李校长爱书,也爱喜欢阅读的孩子们。他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阅读的习惯,是造福孩子一生的事情。有这样一位热爱阅读的校长,莲花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全校所有场室中装备最“豪华”,同时也是最宽敞舒适的图书馆;他们可以在老师们精心策划的体验式的阅读活动中选择、思考与成长:他们可以评选“读书明星”,参加唐诗宋词吟诵比赛,组织“读书漂流瓶”活动……所谓知书而达理,这盈盈书香,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莲中学子不一样的气质与风骨。

书香校园活动让莲花中学的老师们逐渐意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渗透而非灌输,同时,“果形”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育目标坚定执着的基础之上。

2012年,学校所在的思明区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夸夸班主任”主题活动,要求每所学校送两篇参赛。没想到,一次看似例行的任务因为孩子们的情真意切打动了所有老师。由于好文章太多,学校决定编印一本《夸夸您,我亲爱的班主任》。后来,当这本薄薄的册子在学生的毕业式上送给老师,老师们无不感动至深。

这次活动让李校长和老师们都认识到,零零后的孩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我行我素、感情淡漠,相反,他们对老师的温暖关爱是那么在意、那么珍惜!他们其实也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

由此,李子朔校长意识到,德育应该触及孩子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挖掘他们平时不轻易表露的情感,引导他们感受身边世界的美,激发他们珍惜与热爱这一切美好事物。

带着这样的想法,学校决定再编印一本德育专刊,但主题该怎么定呢?有老师提议,刚踏入校园的新鲜感渐渐淡化后,一些孩子对校园环境不那么爱护了,对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间的情感不那么珍惜了……我们该引导孩子们静下心来,好好感受校园中美的气息,让他们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为维护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氛围而努力。

这个提议得到一致认可,活动主题最后确定为“发现莲中之美”。为了不让德育专刊变成了一本优秀作文选,从而失去有针对性的德育功能,老师们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计划。最后,他们邀请了校漫画社的同学为校园写生,并以插图的形式配在文后。另外还邀请了32名教工为学生的文章逐一点评,收获了意外的教育启悟。

这一行动的初衷源自老师们对校园之美的认识。他们觉得,校园之美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感受,对老师们而言,学校更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即使教学生活常让人感到辛苦或枯燥,但总会有美好的场景或瞬间印刻在脑海中。如果能请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文章进行点评,同时抒发自己对莲中之美的认识,一定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有了这些深刻的感悟:

千百年来,莲花深受人们的爱戴,被称作“花之君子”。我们学校有幸以“莲花”冠名,既得承她高雅芬芳之气质,更得承她“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德。

“莲花”的美吸引眼球:那飞泉流瀑的“文化墙”、那草长莺飞的校园中庭、那师生脸上真诚的笑容……“莲花”的美震撼心灵:“果行育德” 校训是其魂魄,“内涵发展”是其追求,“志趣高远、品格高尚、操守高洁”是其校风,“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是其办学特色。

是谁创造了这种美?答案当然是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和勤奋努力的同学们!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正是创造者对于“莲中之美”最好的阐释。

――这是李子朔校长为专刊撰写的刊首语。

的确,美丽无时不刻体现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我们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去发现,总会得到一些真善美的真谛和启迪。操场上总有奔跑的身影,教室中总有琅琅的书声,走廊上,迎面走来三三两两谈笑的同学,青春飞扬,举目都是风华正茂的绿色。在这样的环境里,总会觉得时光是如此美好的东西,不忍心让它溜走。

――这是英语教研组郑艺芳老师的点评。

刘怡波同学心细如发,在她眼里,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身为莲中人,我们都热爱这个工作和学习的地方,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我们留下的足迹。闭上眼睛,依然能感受到校园的美,因为莲中的美已经深刻烙印在我们的心里,谁也无法抹去。

――这是学校图书馆蔡阿惜老师的点评。

对孩子们来说,老师的文字是一种参与、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榜样。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发现校园之美的体验中,师生之间产生了“共情”: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一样,对工作生活的这个校园充满感情。这对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作用明显。

许多人将教育形容为“播种”,那么这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如何在孩子们蒙昧初开的心间生根发芽?李子朔校长以他的独特理解给了莲花中学老师们最清晰的启发与引导:以文化渗透式的体验触及孩子们的内心,引感,提高认识,真正实现“果行育德”――而“文化渗透式的体验”即“行”,这是果行育德的关键。

增值评价:让每一朵鲜花如约绽放

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无论时节早晚。孩子的“盛开”也一样。

在老师们的印象中,无论是在哪一个考试质量分析会、德育沙龙和青年教师培训会上,李校长一定都会强调同一个要求:有教无类,尊重、关注、爱护每一位发展中的孩子。

是啊,作为教师,我们都会看到由于各种原因,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总有一些孩子的眼神会渐渐地茫然起来、黯淡下去。这让许多老师心中隐痛,却无计可施――除了用课余时间为暂时落后的孩子辅导,还能做些什么呢?而没有孩子们的自觉自愿,改变学业水平落后的现状是多么困难的事!

“再难,也得想办法!”这是李校长的态度。

在李校长看来,初中学生正处在心里转折期,他们敏感而脆弱,此时成绩对他们已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暂时落后的孩子在“唯分数为大”的评价体系里天天面对失败,因为那样无异于一种摧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

李校长相信,“抬头走路”的孩子应该是阳光的、自信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这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莲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谈何品质与修养?

于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研、思考与铺垫,李校长带领老师们为莲中的学生量身定制了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增值性”学业评价。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原有的发展基础,更关注其取得学业成绩的“增值”过程。各年级采用“发展等级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教师需要在每学期的期中或期末考后,将每位学生的测试成绩与前阶段的“一般期望值”进行比照,计算“增值”,并评定发展等级;为每位学生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出下阶段的“一般期望值”。

一个学生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步,即使是后进生,如果他的学习成绩超过一般期望值,也能获得“发展优”的成绩评价和隆重表彰。孩子们在数据面前真切地看到,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变得优秀,并能从数据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一来自自身努力的成功体验是任何苍白的口头表扬都不能替代的,它极大地鼓舞了学习基础比较落后的学生。

说起来,陈紫红老师最先在她的年段尝试“增值性”评价。德育处的林老师特别清楚地记得,那天紫红老师抱了一大叠奖状来盖章,她特别兴奋地嚷道:“哇,这个学期评上‘发展优’的这么多!有好些是原来学习比较弱的孩子,实在太高兴了!我要亲手为他们每个人填写奖状!”林老师后来回忆道:“那叠奖状足有一百三十多张!”

不以纯粹的终结性测试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发展、进步的程度论英雄。“增值性”评价把所有的学生放在平等的标准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尽量公平的发展机会。也许这多少会让老师们增加负担,但那也一定是甜蜜的“负担”。

为了鼓励孩子们积极进取,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在每学期结束时,组织校长、中层干部、科任教师随同班主任,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登门送奖状,真诚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进行“专家会诊”,场面令家长和学生激动不已。

“增值性”评价实施以来,老师们从中得到不少启发。有的年段把“增值”评价方式用在管理上,为各个班做“增值”评价,每个月为发展优的班级颁发“年段明星班级”奖牌,展示在教室外的荣誉栏上,激发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也能为班级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

有的老师则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做“增值”评价,除了评定发展等级,还试着把孩子的历次测试的“增值”结果做成折线图,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反思学习过程。

年轻的陈老师记得,在一次期中考后,他把学生的发展等级评价表放在讲台上,孩子们一如既往地争抢着翻看自己的评价结果。在他们中,他看到了一位生性胆怯的孩子,他同样的笑容灿烂,神情活泼。这让陈老师心中倍感宽慰。

如果孩子们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学校就有责任让他们在清风雨露中如约绽放、吐露芬芳。“增值性”评价的背后,是李子朔校长和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尊重、爱与智慧,而这也正是“莲文化”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有关要求,继续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大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德育德育,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①形成1项自己的少先队工作特色。②继续开展已有的特色活动,使特色更专。③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经验。④严格按照《大队辅导员岗位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出色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5、开展以“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和《改革开放30年 说说家乡新变化》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6、认真学习《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研究本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施细则,形成材料,按时上报中心小学。

7、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制定德育工作相关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育网络。吸收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并通过观摩、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培训、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督促班主任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并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加强“五老”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他们到校做报告、开讲座、进行法制、科技、安全教育,做好共建共育工作。完善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励机制,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增强队干部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干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学校根据教育内容,分类建立不同的校内外德育基地。针对学校驻地附近果园多这一特点,开辟相应的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训其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建立校园之声广播站,定期广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黑板报、评比栏等宣传阵地推出优秀学生榜样,成立班级图书角,有计划地组织读书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各种兴趣小组,做到活动经常化、序列化、规范化,将德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

3、抓好常规建设

依据《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抓好德育常规工作,学期初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大会、开学典礼、国旗下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按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晨夕会、后进生帮扶等日常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系列化的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逐步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确保教育实效。同时,还要结合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庆祝、荣辱观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科技环保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亲情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设绿色莱州、建设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做好关心下一代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完善家长委员会职能,密切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探讨德育序列化,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4、突出德育特色活动

继续突出本校“双休日五个一”特色活动,开辟校外劳动基地,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习惯养成、文明守纪、法制环保、安全出行等教育,美化学生的德育生活。

*月份工作安排*

2月份

总结假期工作

3月份

开展“学雷锋”、“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启动“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

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

4月份

组织清明节祭扫和教育活动

实施“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结合市局要求启动“改革开放30年 说说家乡新变化”教育活动

5月份

组织节假日实践活动

迎接第十三届杰出儿童评选活动

6月份

搞好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爱我中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7月份

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8月份

组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9月份

组织第六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10月份

组织庆“十一”假期实践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1月份

组织“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展示活动

12月份

迎接学校德育团队工作评估

开展一年级新生队前教育,组织新生入队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 幼儿教育 品德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高历高智商的人,缺乏应有的基本道德修养,这种种有失道德水准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不单单只是学科领域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一个有高尚情操,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应该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是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核心。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关系着全民的素质及国家的未来。道德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最终结果。

一、关注孩子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孩子入园是迈入人际交往的第一步,第一次在集体的生活中体验与人的相处与合作。目前多数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家庭的呵护关爱过多,优越感很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互助协作,更不懂得在获取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扩展和深化幼儿道德情感为切入点,注重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养成教育”,看到不好的行为及时抓住教育点,给予纠正和适当的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形成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培养幼儿良好品行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应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高尚人格的初始阶段,也是道德意识形成的萌芽期。在教育过程中,那种只流于形式,没有让孩子从内心被良好道德行为感染,是幼教领域中德育低效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有好的德育内容,更重要的是有好的方法承载。那种枯燥、抽象的说教对于幼儿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方式以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为特点,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具体道德意识,并能够形成自觉能动意识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孩子们在幼儿段的道德体验很有限,教师尽可能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对道德有初步理解,感受与同伴之间友好、互助、分享、协作的体验,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感受到在大家的心目中受欢迎的愉悦。如游戏“玩具要回家”,孩子们在游戏中懂得幼儿园的玩具不能随便拿回家,否则它会哭着找不到家,小伙伴也不愿再做你的好朋友。在形象化、童趣化的游戏中,孩子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思想意识上对“善恶、好坏、美丑”有初步的判断和理解。在活动“我为妈妈过生日”,孩子们知道在获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妈妈为我们过生日,我们也不能忘记妈妈的生日,让妈妈也能感受到孩子对她的生日祝福;“妈妈的一天”中,体会到妈妈一天的辛苦与忙碌,为家庭和孩子付出的爱。懂得宝宝在小时候需要妈妈的照顾,但当妈妈生病或年老时要体贴关心妈妈的道理,并争做妈妈的小助手。在游戏中开发适合孩子的德育资源,寓品德教育于幼儿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反复训练强化。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提高德育的实效,进而促进幼儿品德的最佳发展。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团结合作的竞争氛围,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穿越障碍”和攀、爬、跳、跃的运动,培养孩子们不怕困难、坚强勇敢、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在体能得到锻炼的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磨练。

三、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建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风气及社会道德评价取向的影响。需要家庭、教师、社会的关注和通力合作。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如“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让孩子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并能使颗颗幼苗茁壮成长。但社会上一些“拜金”思想、对人的歧视、利己主义思想等,都会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全社会应重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弘扬。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摇篮,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阵地。父母的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于儿童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鼓励家长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肯定儿童点滴的道德进步。对道德言行不足的,及时纠正。就目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孩子惰性、依赖性很强,家长重智轻德现象尤其严重。如何使家长的意识提到提高和转变,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力度,做好幼儿园与家庭之间配合与共建工作,开展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观摩课并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德育工作的计划及安排,邀请思想道德教育专家来为家长和老师进行宣传讲座。开展“小手拉大手一起来环保”,“我为灾区献爱心”等活动,做到家长与儿童互学互动,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意识。

四、教师个人思想道德情操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到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有失道德水准的行为会被我们忽略,教师要具备对自己行为举止的检省意识,不断总结自己,提高个人道德综合素养,作好表率作用,用言行感染教育孩子。孩子最初的行为是以模仿开始的,教师的言行会被孩子效仿,一位具有良好道德敬业负责的教师,会直接对孩子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担负起把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的责任。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用高尚的品行和人格之光点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幼儿时期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先育德”是教育的基础,是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幼儿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使命。

篇9

关键词 系统工程 高校德育模式

1 引言

行为反映思想,思想支配行为,引导思想就等于转化了行为,大学生的思想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系统工程的属性去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特性和社会实际形势需要,按照德育模式运作的机制,构建一套现代德育操作体系,可以切实发挥德育的有效性。加强德育实践模式构建、做好预警体系和德育科学规划工作,可以将系统方法与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以当前德育运行体制为突破口,注重整体性思维和系统分析方法,利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决策、层层渐进,加强德育活动过程的规范与控制,克服德育的僭越,搞好德育前瞻性研究,从而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2 运用系统方法和工程手段使高校德育模式最大程序化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将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和工程手段可以使德育实践模式更具有可控性。从工程技术出发,对德育活动程序进行科学定位,可以分为:

(1)明确目标。运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的高校德育模式的预测、评价、计划和规划、分析等问题,必须要弄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目标、范围,条件、要求等,即必须首先明确工作目标。一般说,工作目标是由国家或其他主管部门提出的。如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就是由党和政府提出的。但是,由于客观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加上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使提出任务者只能说明目标的一部分或说出笼统目标。这时,就得需要从事德育模式实践的人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才能清楚。

(2)调查研究。要精确地分析各种具体道德系统,如区域道德建设系统或整个国民的道德信念、活动等系统。必须把握反映这些系统的某些基本情况——关系数据或信息,然后,依此制定该系统的现实基本发展状况,描述出它的基本结构,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考察。这些数据或信息,最好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研来取得的。它更客观和准确,是通过各种统计部门或书面问卷、重点走访取得的信息,当然也可以作为研究时的重点参考。要在每次调查之前确定好具体目的,安排好行为计划和应急措施。

(3)建立模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把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分类,研究优选,然后根据选择结果及所反映出的基本情况,概略地描述出该系统发展的基本结构模型。由于高校德育模式较之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更为复杂,人的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更大,且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又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其模型的建立就应较其他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在对高校德育实践建模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具体道德系统的接受影响和传出影响建立模型。

(4)分析、决策。有了高校德育发展的基本结构模型,就可以依据对它的一定作用和它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了。如可以针对一个学院道德建设发展模型,给它输入一定的新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尺度和思考方式,然后看它在该区域产生的反映,即引起人们的道德关系和活动,以及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有多大的变化,来认定该模型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印证程度,来确定这个模型是否是客观和基本准确的。若是,则应把它固定下来,用于各种模拟试验。有了客观的模型,就可以进行模拟试验,就能够有效地协助各级决策人员,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有效而又可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发展的最好方式、政策和策略。在决策者进行决策时,应该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行为方案。

(5)评估反馈。虽然我们使用科学方法对德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协助领导者进行了决策,为德育实践提供了具有重大参考和使用价值的方针、政策或规划,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种效果究竟能否保持下去?它的优点和缺点到底是什么?如何不断完善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把人们观察到的实践结果不断反馈给分析者和决策人员,以便这些人时时对比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情况,对德育效果进行针对性评估,检验实施过程,反复修改已有决策,以及行为方式和目标。

3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来加强高校德育过程和体系控制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性,涉及组织、政策、管理、教育等上层建筑因素。系统工程是随着解决各类综合性很高的复杂任务发展起来的。德育实践模式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也基于此点。

3.1 从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入手看待德育过程

对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要进行系统思考,从反映系统控制科学的出发,启发现代德育控制论的思考,针对人们思想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可以采取系统思考、整体控制”为核心的德育过程理论。

对于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事物的控制,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设“网”,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控制目标。这是一个现代控制论的控制能力问题,也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德育工作,也必须承认自己有限的控制能力,寻求科学的控制“网”,以便对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控制对象实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同样,高校德育也不可能网罗天下,但它在一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有作为和有效果的,即是有控制能力的。控制论的理论依据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接受教育,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教育作用于人。它也符合德育方法论思想,即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一旦形成了这样被人们共识的教育“网络”,从内容、载体到方法上都比较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能有效地实现德育的目标和功能,真正体现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能获得满足的价值。

3.2 从系统工程的层次性原则入手看待高校德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工程的认识程序理论是20世纪大系统工程实践与科学哲学和一般认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上各种系统大工程的工程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的经验总结。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实践也有重大意义。

(1)系统工程方法论是技术科学方法论与管理科学方法论,层次性是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既然系统工程方法论将目标选择与价值评价的问题当作技术管理认识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来认识,这就启示我们,德育的渐进目标也是德育模式的重要问题,要着重加以研究。

(2)我们过去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对于应该取什么样的认识程序模式,是采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的程序模式,或者是二者同时采用呢?一直犹豫不决。通过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发现系统工程的认识程序模型与运筹学解题程序(认清运筹目标—确定约束条件—描述目标函数及可行解—构造数学模型求最大可行解—评价其模型及不行解)以及基础科学认识程序极为相似,这就加强了我们在工程德育模式中采用从思想现象入手的认识程序模式的决心。

(3)系统工程方法论启示我们,科学哲学的认识程序模式要具体化。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的对象范围很广,德育工作的内容、手段、方式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分层次地开展工作。这不仅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3.3 从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原则入手看待高校工程德育模式的整合体系控制

不论何种结合方式,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诸如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它是现代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建立起与新形势下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整体德育目标一致的要求下,形成幼、小、中、大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而又相互协调照应,依次递进和纵向发展的目标体;二是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幼、小、中、大学德育相衔接的系统的内容体系;三是构建为实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要求相适应,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的育德树人工作体系;四是建立能够实现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德、智、体相互渗透的管理体系;五是在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学科理论体系。最后在总体上基本形成目标、内容、管理序列化;大、中、小学一条龙;学校、家庭、社会联成网络;德、智、体育相互渗透;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队伍专兼结合;多方力量同心育人的整体格局。

(1)高校德育模式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效应取决于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是否形成教育合力。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尤其需要解决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一致的问题。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综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教育。这些既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又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高校德育模式是理论灌输、思想引导、社会实践齐头并进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枯燥的“思品”课变得融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净化。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其次,依托高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大力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要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课堂——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德育模式是政工人员、教师、教辅人员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局,必须纳入思想品德建设体系的总体规划,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统筹安排。与此相适应的领导管理体制,领导直接抓,教育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学校党、政、工、团、教师、教辅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4 从主客体系统耗散结构论入手看待德育目标达成。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系统自组织理论登上了科学的殿堂以来。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新成果,逐渐形成了建立统一的系统学、探索复杂性的科学新方向,并延伸到德育等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成为当代知识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借助系统自组织方法探索思想自组织现象,进而体现在德育客体活动中,对德育内化过程和促进德育模式的目标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以比利时自由大学普利高津教授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建立起来的。产生耗散结构应具备以下必要条件:①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②系统应当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④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⑤德育目标达成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具有自组织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强思想自组织机制,搞好德育队伍自我建设和学生“三自”教育,德育目标达成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自行按照某些规定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定方式协同地朝某一方面发展。但是由于德育目标达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高校德育模式,目前尚不可能进行定量研究,只能定性地进行探索,待条件成熟时发展。

在高校德育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摸索阶段,还必须借鉴工程手段和系统方法,完善整个高校德育科学评估体系和技术手段,将定性和定量、重点和全面、过程和结果、短期与预期、自评与他评、确定与不确定等因素结合起来,全力探究新时期德育活动规律,创新德育科学模式。

在构建高校科学德育模式过程中,各系统和要素之间只有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才能形成一个层次控制、逐步规范、甚而达成一个以自组织系统为主的德育实践模式(如附图)。

参考文献

1 吴同喜.构建德育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6)

3 屠蕴雯.论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6)

4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8月—2020年8月)

山丹县清泉学校创建于2016年8月,地处山丹县城西北部,是山丹县新城区开发中心地带。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生源为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居民子女。

主体工程初步建成,学校的先遣班子就在雷颜俊校长的带领下,依据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理念背景,准确定位了“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 敬业为乐 成才为志”为校训,紧紧围绕“追求和谐教育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开启了山丹县清泉学校的教育教学之路。

2016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的创始之年,2017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第一个三年规划的奠基之年,为此,学校特制定《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年8月—2010年8月)》。

本规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学校为新建校园,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塑胶操场,各班新配触摸一体机,校园网络,各功能室等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外部条件。

二、师资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男职工59人,女职工68人,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1.6岁。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01人,专科学历2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但是由于新建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性和规划性,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校发展的软件急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学校已有的现状。

三、学生整体素质分析

2016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开校招生。目前共有学生2378名,其中中学部学生814名,设置18个教学班;小学部学生1564名,设置26个教学班。这些学生主要是从城关小学、东街小学、南关学校、山丹二中分流过来,家住新城区的农民子女。生源数量较多,但质量薄弱,加之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家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影响和有力的学识支持,导致大部分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亟待培养。

四、内部管理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民主科学

学校正在形成一套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体系,《教职工常规管理细则》《教育教学管理细则》《教育科研管理细则》正在逐步完善,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明显凸显,领导、教师关系融洽。

(1)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打算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修缮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程。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课题管理将全程实施“技术性”管理,包括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总结及成果答辩、推广等等,并完善各级立项课题的申报程序,形成“校级研究专题——县市级立项课题——省级立项课题”这一课题申报链,建设好“金字塔式”的课题申报支撑体系。

(5)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从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和谐教育,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致力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其中,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是学校课程管理中重点要做的工作。

2.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自身的优势与基本设施宽敞富裕的优势,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剪纸社团,书法社团,笛子社团,武术社团等19种之多,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社团活动,负责领导实时督促,社团活动已成为常态化。

3.读书氛围悄然形成

学校有图书室两个,阅览室两个,每间均在160平米左右,有专人管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向全校师生开放阅读,形成了“阅读有空间、阅读有时间、阅读有人带、阅读有人促”的“四有”阅读氛围

4.艺体工作全面推进

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落实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工程为中心,全面推进艺体教育工作。通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上好音体美课程,杜绝课堂上“大撒手”“放鸭子”现象;通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大课间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比赛、队形队列比赛、乡土体育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5.社会实践落实到位

学生以红领巾志愿者和共青团志愿者为载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如为敬老院老师打理生活,开展啄木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打算以此为契机,开展的科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科学实践精神。

6.办学基调初步奠定

建校伊始,我校坚持“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旨在以“生命教育”为本真教育,着力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努力创建以体艺社团为基础的“快乐校园”。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民主快乐进课堂、校园足球抓落实,语文晨诵、趣味数学、英语口语、书法艺术和科学实验等学科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建设活动场地,健全活动体系,制定一年抓规范、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的阶段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学科拓展撬动课堂变革,实现课程由国家单一向丰富校本转变、学生由全面向个性发展、教师由陈旧向创新发展。

五、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目前,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办学思想等方面虽有构思,但未定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发展事态。虽具有一定数量的市、县级骨干教师,但是骨干教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校本教材的开放和研制工作还在胚胎状态,所以学校的办学面临着一系列质的问题:

1.办学规模控制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人口稠密的新城区住宅中心,学区范围大,学区内新楼盘众多,随着农村迁往城市的家庭越来越多,学区内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科学地控制学校的合理规模,使学校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2.提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层次的问题:如何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求的队伍建设模式? 在现有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数量较少,并且这些教师大部分年龄结构偏大,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尤其初中这一块表现明显,教研科研积极性不高,高原现象难以突破。如何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措施,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和谐”主题未突出的问题。由于学校为山丹县新建校园,但是办学规模在不到一年级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虽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类平台以深入挖掘办学理念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学校文化特色,校园“和谐”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从建校至今,我们不断实践和提炼“三个增值”:

1.学生增值——良好习惯养成,素质修养提升,学业水平提高。

2.教师增值——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能娴熟,综合素质提高。

3.学校增值——有形资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信誉提升。”这“三个增值”立足实现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形成和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特色发展服务,如果将来做得更好一点,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声誉服务。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生命教育”为本,全面开启培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的教育理想,进一步笃定清泉学校“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教风和“自主、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生命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清泉学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将围绕“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学生习惯养成,教师专业完善”的目标愿景,在今后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清泉精神

质朴务实是年青的清泉学校的风格,近一年来清泉校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而开拓进取是清泉学校快速成长的前提,也是学校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三年中,学校要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生命教育

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就是“人”。我们认为一所秉持为“尊重生命,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它所开展的一切教育实践必须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独特性、惟一性的关注上来。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

3.学校办学的战略定位:学生健康、善良、多才;教师淳朴、宽容、严谨;学校平安、文明、和谐。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习惯培养和专业提升的战略,建成管理科学、队伍优化、办学规范、成绩提升显著的年轻学校。

4.学校使命: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和谐课堂打造和谐团队 引领和美人生

5.教师形象:淳朴宽容、严谨求实

6.学生形象:德艺双馨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将坚持走“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之路,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学科教育规范化,建设体艺教育特色化,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把清泉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成绩提升显著的县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培养目标

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流、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未来三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

(一)领域目标

在“和谐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督促学校管理向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团队绩效捆绑制度。从而使学校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努力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二)实施策略: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深入落实《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为契机,逐步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优制度,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学校领导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

2.出台《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清泉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就要扎实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不断实践、落实清泉学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清泉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编制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未来三年,学校将积极开发家长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技术和理念,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

4.推进网络化管理,促进管理走向信息化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手段极迅速地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种形势下,未来学校的管理必然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发展。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制作新的校园网和班级主页,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7年12月:规划《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依托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2018年2月—2019年2月:初步形成《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无纸化校务管理。

2019年3月—2020年8月:《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四)成功标志:

1.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其它兄弟学校缩小差距,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2.创建山丹县管理规范化、质量提升快的标准化学校、省级快乐校园特色学校。

3.社区、家长、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一)领域目标:

通过培育校风、培养队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等方法来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100%中队行规合格,鼓励60%中队形成特色;创建市县级锥鹰红旗大队、德育先进校和家长学校。

(二)实施策略:

1.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主任团队,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力争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培养若干位德育意识和专业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若干位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以德育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注重德育科研,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进一步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队伍建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为工作抓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和“私密信箱”平台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与追踪研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树立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100%中队创合格中队。落实德育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18年9月——2019年01月: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和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评比,做好特色社团建设,完善升级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特色中队创建活动,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学校心理辅导站和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为学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长,丰盈个性搭建平台。

2019年03月——2020年8月:通过培养德育队伍、深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达到市级德育特色校标准,德育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四)成功标志:

1.德育队伍精良,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样。

2.形成清泉学校德育素养教育特色。

3.创建市县锥鹰红旗大队、德育特色校和家长学校。

三、教学工作

(一)领域目标:

进一步深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教学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并适应有效教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建设优秀的教研组,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剪纸》《腰鼓》《武术》等校本特色课程。

(二)实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有效教学的感悟和探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出学习任务的改革思想和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艺体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第二,各教研组继续以“特色创建”为核心理念,通过团队的相互沟通、支持、配合,将特色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特色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体育组的快乐大课间武术操,语文组的传承经典、诵读经典,数学组的趣味数学、美术组的剪纸、科学组的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学科项目做成体系工程。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创新行动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管理,通过研究备课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备课方法”转变。

第二,课堂管理,通过常规听课,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三,作业管理,通过改进作业管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评改状况”向“注重作业分析”转变。

第四,学习指导管理,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关注,从“关注学科成绩”向“重视特殊学生发展”转变。

第五,学业评价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建立和活动机制的完善,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学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实践探索,除了实现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管”、“督”、“评”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学常规管理的功能,体现教学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实现课堂变革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

3.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差异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

基于“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个性成长的理念,学校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通过教育评价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提出“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理念,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将加强教育评价对多元化学生评优方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组织教研组长等学校领军人物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个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三)推进计划:

2017年8月——2018年8月: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学校通过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

2018年9月——2019年8月: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设立校园文化节,扎实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数学节、英语节和艺体节,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堂。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三类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础型课程教学充满活动。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推出若干教学骨干。深化新教育实验系列读书活动,举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为主题的教学沙龙,开展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丰富,上传、下载频率不断提高。

(四)成功标志:

1.学校被评为市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缩小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

四、教科研工作

(一)领域目标:

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专题。教师学术论文、案例发表、获奖占教师总数20%以上,每年都有5个以上课题立项和结题,荣获市县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集体。

(二)实施策略:

1.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省级课题、市重点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在张掖市立项的辅课题进行着力研究,各科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课程方面以拓展型课堂研究为重点,课堂方面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文化方面以和谐校园文化为主线。

2.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建设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课题“三段介入”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各级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进程,保证学校教师的各类教研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问题解决。加强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强化对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特质与推广价值。

3.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把优秀教研组创建、教研组专题研究、年级段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师个人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个人专题”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态化。

4.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人力、财力资源分配使用上适当倾斜,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质量比较高的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包装。包括外请专家对课题成果鉴定及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成果评比,提供相关的成果推广平台,以宣传推广相应的研究成果。每年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费,做好课题的成果撰写;针对本年度张掖市市级获奖的部分课题,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鼓励教师申报年度小课题;至少有5个课题分获市级奖项或通过省级鉴定。

2018年9月——2019年8月: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介绍论文、案例的撰写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定期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让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成果撰写的进展,保证已经到期的课题要其按时结题。

2019年9月——2020年8月:教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争取有10%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做好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丰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学的优秀案例,积累研究成果,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充实学校内涵,努力形成学校特色。争取参加展出我校的科研成果。

(四)成功标志:

1.教师的科研意识高,有一半教师能熟悉做课题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师在三年内参与过课题研究。

2.在学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中,三年内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

3.每学期都汇编《教师论文集》、《教师案例集》、《公开课教案》、《评课稿》、《教科研主题活动日汇编》。

4.三年内有5个或5个以上课题获张掖市奖项,并能通过省级鉴定。

5.能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

6.在参加市级以上的有关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率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以上,并且有10%篇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

五、队伍建设

(一)领域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三年内培养2名张掖市骨干教师,2名张掖市教坛新秀,2名张掖市教学能手。50%以上教师能够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策略:

1.关注教师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的逐步完善,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实践者。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日常的、经常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创建“清风校园”为契机,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意识;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建设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团队,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职业生命内涵的重建。未来三年中,我们将旨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内在潜能和动力的专业合作团队。学校将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满意度调查、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奖励,提高个人业绩和团队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骨干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优教师。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组建学科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四)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

六、校园文化

(一)领域目标:

以“尊重生命,学会生活,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和谐教育”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二)实施策略:

1.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谐”主题。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活动内涵。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清泉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19年9月——2020年8月: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核心内容,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特色,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四)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特色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突出“和谐”主题。

3.建设山丹县书香校园和优美校园。

七、校本课程

(一)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

(二)实施策略:

1.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采取请课程专家、外出专题培训等方式,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明确一方面坚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把办学特色渗透到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之中。

2.深化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即拓展型课程),并积极开展适合中小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结合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保证活动参与面、参与效果,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使其成为精品,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的示范基地,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

3.重视对教师特长的培养。围绕学校特色学科(科学、体育、音乐、语文、数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4.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分析学校现状,聘请专家指导,逐步编制社团活动教材,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丰富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学科的校本课程。培养有学校特色共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合力。围绕学校特色,规划社团整体工作。

2018年9月——2019年8月:探索特色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特色教学研讨课,深化学科拓展型课程建设品牌。继续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编制《剪纸》校本课程。

2019年9月——2020年8月:培养一批批特长学生,在科艺体等多项比赛中成绩突出,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四)成功标志:

1.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2.形成规范、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八、后勤服务与校园建设

(一)领域目标:

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装修专用教室,完善校园文化布置;继续筹划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科室,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层次,创建平安校园、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策略:

1.加强后勤内部管理,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3.完善教学装备,重视信息化建设。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2018年9月——2019年8月:继续筹划学校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设备等维修保养良好,后勤安全管理到位。

2019年9月——2020年8月:环境布置显“大气、儒雅”。档案管理、财经管理工作规范之中显优化。学校平安单位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关注工作细节,提升服务满意率。

(四)达成标志:

1.校园美化、绿化到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明显提高。

2.学校教育教育设施设备达到现代化学校要求,使用和维护良好。

3.后勤服务各尽职责,高效运作,师生满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雷颜俊

副组长:赵广明、顾兴荣、周艳春

组 员:毛文、靳强、陈辉明、王义勇、王琰、李文涛及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

2.项目工作小组

全体教师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3.责任分工

教导部门: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研部门: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政教部门: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信息中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总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财务部门:做好财务规划,科学筹划资金分配。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领导接受老师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五、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