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作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7: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写作社团活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写作社团活动总结

篇1

 

为了解平顶山市小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作者对平顶山市具有代表性的12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12所学校均开展了社团活动,其中8所学校的教研处负责检查社团的开展活动,对社团的活动材料和活动展示进行评比,其他4所学校则属于社团自主发展,充分发挥了社团的自主性。教研处对社团监管的占67%,这说明教研处对学生社团有着监督、管理的作用,也表明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些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阻碍着社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探究一下这些小学生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寻找适合社团发挥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小学生社团管理上的现状

 

1.社团开展活动虎头蛇尾

 

调查发现,为了满足教师评职称和教育局社团评比活动的需要,平顶山市中小学社团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但是多数学校只重视社团发展的数量和社团发展的规模,个别学校甚至规定每位老师必须带一个社团。社团开展之初,老师们和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后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校本资源和活动教材,学生不愿意来参加社团活动,多数转到其他社团或者留在班里看电影、写作业。社团教师开展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缺少上级领导的监管,随随便便没有备课就开展社团活动,不仅对学生不负责任,还导致社团快速衰败。

 

2.社团指导教师缺乏监管和专业知识

 

从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调查问卷看,80%的社团指导教师缺乏对自己指导社团的相关专业知识,50%的社团指导教师开展社团活动时放映电影,20%的社团指导教师出现临时有事,不汇报教研处,安排其他教师上课就直接把社团学生托付给其他教师的情况。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可是目前社团教师却是明明自己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却只管开展社团,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3.社团开展活动不规范

 

据调查,有部分社团没有执行点名制度,有的学生这次去音乐社团上课,下次去科技社团上课,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学习的知识也不系统。90%的社团虽然有自己的章程,但是没有真正的执行。有的社团指导教师不敢放手,管得太多,比如活动方案、活动步骤、甚至活动感想和活动总结都是自己指导学生一字一句填写的;还有的社团指导教师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在某些特定场景做某个举止,拍照后补充为过程性材料,应付上级的检查。这些行为都给与学生过多的指导和管理,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特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难以发挥。

 

4.社团没有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

 

现在每个学校每周均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可是不少学校的社团活动仅仅停留在简单重复和机械操作上,如科技社团每个学期都进行做寿司活动,没有新意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深入的探究和挖掘,时间久了,社团就没有活力。

 

二、应对措施

 

1.开展社团活动先要制定活动章程。

 

社团开展活动前先要制定活动章程,内容包括明确社团的组织机构、成员人数、活动方式等。人员确定后,制作本社团的点名册、明确社团负责人的任务、社团成员的联系方式等。

 

2.开展社团活动要有规范性

 

首先要落实严格的考勤制度。

 

社团不得无故停止活动。每次活动开始前,社团指导老师必须点名,有学生不到的,要查明原因,并报给班主任,有多次不到的学生,对其强调社团活动纪律,对不听劝告的同学予以劝退。如果老师有事请假,需要提前通知学生,老师不能随便将学生托付给其他老师,把社团活动时间小调整,在其他时间补出本次活动。社团成员要遵守活动纪律,准时参加社团活动,外出活动时,要通知家长,准时接送,注意安全。学生有事不能参加社团活动的,提前向社团老师请假。

 

其次要强调社团活动的计划性。

 

社团活动要有计划,这是上好社团活动的关键。活动开始前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选用现成的社团活动课程或自编的校本课程。开展较大型活动前社团需要制定计划,将活动目的、形式、资金预算、设奖等情况写成详细方案,活动结束后需及时上交总结。

 

最后要加强社团安全管理制度。

 

社团老师要教育学生认真参加社团活动,活动期间听从社团老师指挥。活动期间的一切安全事宜,由社团老师负责。在活动中,有学生受伤等情况,社团老师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情况严重的直接上报学校。

 

3.开展社团活动要有奖罚措施

 

社团每学期要有至少一次的展示活动,根据社团活动展示成绩、材料积累、活动报道等,每学期社团评选出优秀社团成员。凡是不遵守社团章程,一学期三次无故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将给予除名。

 

4.社团要搭建各种平台

 

社团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在社团教室里专门开辟展示园地,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组织社团成员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大赛”、“才艺展示”,让学生把自己创作的东西拿出来比一比;利用学校举办的“六一”、“元旦”活动展示学生优秀的社团活动成果,推进社团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社团教师要积极关注发展学生的特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社团活动中来。

 

4.社团指导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学生家长中的专家、学者过来传授知识,如新城区湖光小学开展的“千名家长进学校”的活动,轮滑社团聘请体校的轮滑教练过来上课,进行指导。学校也可聘请社会上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到校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市区某学校聘请校外葫芦丝专职教师来校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专业的教师开展社团活动,才能保障社团成员不流失,才能发挥社团活动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团要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不仅需要学校领导重视起来,发挥其指导监督作用,还需要教师、家长、学生齐心协力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特长、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平台。

篇2

一、照搬案例,刻意模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一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饥不择食地视别人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或结构模式为“经典”,不问青红皂白,采取拿来主义。看别人搞“布贴画”简单易学,就来个“鸡蛋壳贴画”或“树叶拼画”,无视自身的特点,丢掉本校的宝贵资源,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别的学校一些成功的活动案例作为模式,死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是舍本求末,弄巧成拙。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什么内容呢?其实,没有教材正是为我们真真切切地上好这门课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可能,因为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结合校本、开发本源。就拿我校来说,抓住篮球特色,可以衍生出很多的主题:篮球文化(包括篮球起源、篮球历史、篮球精神等等)、篮球活动(包括技巧、比赛等)、篮球与我校(了解我校篮球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历届篮球队队员的采访以及学校篮球故事等等)。而我们又生在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场地――横扇,它的发展历史,它的现状以及它的未来,这一切,可以说都在我们身边,都与我们息息相关,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没有统一的教材,我们可以结合生活,结合时事弹性地安排教学。如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再如毛豆丰收的季节,学生家里都会自制熏豆茶,这自然又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今年开学初,学校开展了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活动师生喜爱,于是,“关注校园社团”又成为综合实践的内容。

照搬案例,一味模仿,搬来的、仿来的,只是别人的实践探索,未必适合你,适合你的学生。课题的确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小的活动主题入手,这样易操作,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成效明显。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身边丰富的自然、社区、人文资源出发。整个活动要充满情趣,在活动中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想,想有所得,得有所用。让学生脚踏实地参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搞花架子,切忌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放开手脚,放任自流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程以后,学校和教师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了这一课程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又对它产生了曲解。我们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于是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活动,学生活动简直像“放羊”。活动的开展也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课堂上,学生“吵吵闹闹”“动动手又动动脚”,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却“一无所获”。

这是不科学的,面对学生偏激的非主流思想,教师应及时正确引导。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绝不是“放鸭式”,也绝不是随意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总之,教师要减少操纵,适时调控,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三、效果不明,评价不当

常听到老师议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看到学生忙忙碌碌,可每一次活动下来,学生好像并没真正学到什么。这课怎么上,老师也一片迷茫。他们认为:只有像语文、数学一样,能达到预定目标,能掌握一定的知识,那才是成功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是不是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呢?知识掌握了多少是评价学习的唯一标准。而综合实践活动淡化知识目标,强调主体对过程的参与、理解和体验。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它包括正面评价:在评价中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它更注重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还应尊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要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同于传统学科,它更趋于多元化,不采用一把尺,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对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兴趣、合作、情感态度、探究能力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

四、经验交流,价值几何

听过一些观摩课,心里总是觉得不是滋味。不去说这样的观摩活动的指导价值有多大。听听经验总结,一套一套;汇报交流,一条一条;资料汇编,一册一册。可是,细细品味,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纲要。几堂短期内精心设计的观摩课,听起来,总是有预演过的痕迹。从制订计划到编教材,写教案,设计活动过程,全部由教师一厢情愿地代劳,学生依旧是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下提问、讨论、展示。

我想,我们的探讨活动应该更实在些,更扎实些。综合实践的成效不是靠一堂课或是几堂课就能体现的,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东西是隐性的,难以展示的。

然而交流和探索又是必要的,多些真实的困惑诊断远比浮夸的成果展示更实在。我觉得交流应该是一个阶段的,或是一个系列的全方位探讨。我们更应该听听来自学生的真正心声,而不是在听过的课上见到的那种成人化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