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1: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篇1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又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工作总结一

在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工作的今日,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的提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面向不一样年龄段的教师开展了相应资料的培训,重点加强了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了在以后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现把x-x学年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情景。

我校此刻拥有四个专门的微机教室,配备二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下发的教材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兼顾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能以"边听讲、边上机操作"的方式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在每节课后都有安排了适当的作业,除了便于学生用来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忙他们养成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继续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本事、智育与德育,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关系,力求使学生经过学习,增强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二、教师培训情景。

本学年,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工作。包括多媒体工具的深入学习、网络工具与平台的使用,网页制作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如acdsee、phoshop的使用方法,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等。此刻,每个教师都有自我的个人博客,在学校内网上保存了自我的电子教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图文资料等,能够充分为教育教学服务。大部分教师能够从网上搜索并下载自我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我所任学科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校校本教材修改部的统一安排,我们还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成员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数学、语文学科的校本教材。

三、教师的获奖情景

张亮、吴晓岗、余海宾教师在扬州市第一届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同时,由陈文艳校长挂帅主持的省“十五”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顺利经过验收、完成结题上报工作;再有,在省电教馆组织的第三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考核中,我校参考教师一次性经过率为100%,我校也荣获扬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称号。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工作总结二

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所以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xxx取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经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我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其他方面:

本学期,我还分管阶梯教室、主控室等功能室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教师、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我尽职尽责,坚持各功能室有一个清新、卫生的环境,保证各功能室各种机器的正常使用,无故障产生。同时,还在主任的领导下,进取完成文印工作。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本事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提高。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我。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景、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工作总结三

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下头我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一总结,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教学工作

本学期担任二、五年级共十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创立个人教学专用博客《以往……格式化》,坚持提前两周备课上传教学设计,并及时上传总结及课后反思。

二、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我,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担任学校的农远管理员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做好资源的下载与以及农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为全校教师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主要完成了学校学生机房电脑及其它设备的维护;全校多媒体设备及教师笔记本电脑的日常维护;协助教导处完成了全校学生电子学籍录入、相片采集及数据上报;学校班级论坛的用户注册及电子图书馆内电子图书的上传等工作;并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学校各项会议、校本培训。

四、教学成绩

组建了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并在宣城市首届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小学机器人灭火团体一等奖,个人第一名、第四名及第六名;小学机器人足球个人第四名。并代表宣城市参加了安徽省“讯飞杯”第十届机器人大赛。

五、教研成绩

1、获得了宣城市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教学设计《小海龟变魔术》获得宣城市20XX年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评选一等奖。

篇2

作为培训实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已蔚然成风;迫切要求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线,自下而上的,教师享有自主权的,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着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危机之外,还戴着传统教师培训理论、观念和经验等的镣铐,缺乏制度、机制的创新,缺少队伍、资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规范。有学者指出,多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负面倾向,训教脱节、训研分离、标准统一、缺乏互动等等。

一、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依据及思路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因此,教师研修的重心在于对课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学研修。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区县或地方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这些要求,通过教育行政推动着中小学及全体教师依托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标与新内容。为儿童而研修的价值定位,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校本教学研修将会增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新内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突出强调模式改革,提出了学分制、教师自主选学、混合式培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制度与方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实践性培训,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测评应用系统化等,都与校本研修联系密切。这必将引领校本研修模式变革与方法变化,使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

(二)校本教学研修的规范指导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包含校本研修)没有组织实施的标准,往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结合累积的教师培训经验,规范性严重不足。也有教师培训机构,参照企业培训的国家标准(如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性。

(三)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思路

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操作与管理,至少有两个依据:一是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及变革,包括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教师参与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师培训的国家标准,包括培训服务的术语、要求和评价等,特别是对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培训组织服务的要求。因此,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思路为:

1.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制度,并结合培训队伍与培训资源实际,立足提高培训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进行校本教学研修的机制制度创新。

2.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前提下,实行校本教学研修的行为转变:从聚焦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如学习指导、学习模式和学习评价等;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转到应用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依托三通两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如网络研修联盟);以对课堂研究为重心,通过落实推的机制、引的机制与悟的机制,创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修方式与方法。

3.在三项标准指导下操作与管理。虽然说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基本实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项标准不是只针对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

二、校本教学研修实践的重构及改进

纵观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研修机制和研修模式,着重探讨校本研修的内涵、特点、作用、途径、方法、机制及制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及总结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而对操作流程及过程监控却鲜有研究。下面,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教学研修,如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展开讨论,以期对校本教学研修实践进行重构及改进。

(一)确定研修需求

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标、内容的过程,并明确研修需求,形成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弥补能力差距的解决办法说明,确定研修目标,选择研修内容等。

(二)设计策划研修

设计策划研修是对校本教学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条件、资源、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学研修方案一般分为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过程和研修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1)研修目标是校本教学研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中小学应在定位上分清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职初期主要是生存关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务关注,专家型教师主要是关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通常包括理论问题(支撑)和实践问题(行动)两个方面,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找准问题,转化为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细化为某次研修活动的议题(话题)。(3)校本教学研修的过程重点要计划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条件与资源。其中,校本教学研修的条件包含研修制度、场地设备、研修平台和经费等,资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导团队和学习资料(文本、电子)等。(4)校本教学研修评价包括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等的计划与要求。

(三)实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学研修的实施是将研修方案付诸实施,而支持是指对整个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动。(1)活动前。告知教师有关研修活动的信息 :时间、地点和工具等;简要介绍活动性质:目标、内容及准备等。(2)活动中。方式:课堂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和自学式等;方法:讲授、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条件、针对性反馈、应用与展示等;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3)活动后。从教师、指导者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效果分析;向组织者、管理者反馈信息,为调整计划方案(如就某一主题增加或减少活动次数)提供支持;活动总结与后续跟进(如远程在线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四)评价研修结果

评价研修结果是对研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估量。校本教学研修的评价一般涵盖方式、方法、内容和主体 4 个方面。(1)评价方式。以前测(诊断性评价)为前提,进行中测(形成性评价,即对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后测(终结性评价,即对结束时或滞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判断)。(2)评价方法。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如问卷调查、测评测试、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综合评价,如行为变化法、绩效变化法和方案假设检验法等。(3)评价内容。包括反应(满意度和感受),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行为(知识技能转化),结果(对学生、学校发展的作用)四个层面。(4)评价主体。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组织评价:学校、师训管理部门;社会评价:学生家长、社区和专门机构。

(五)全程性监控

校本教学研修的监控是对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四个阶段所进行的持续监控与改进,以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监控,即监测并进行控制。监测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够被准确把握,研修方案能够针对本校问题、贴地务实,研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具有实效,研修评价能够促进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学研修,需要建立 4 种校本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篇3

姓名

教龄

学校

任教学科年级

九年级

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解;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物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研修

研修主题

一、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三、推动自己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实施步骤

1、积极主动学习 ,珍惜此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的各项要求,尽量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2、专心听讲并虚心请教。若对讲解有所困惑,将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专家寻求帮助。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

3、课后反思,努力提升。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4、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课堂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预期研修成果

1、实现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起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我将通过这次培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3、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这次网络研修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它跨越各县市、各乡镇、各学校间的时空距离,神奇地让我们得以实现共同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在这里,我们沉醉其中;在这里,我们乐此不疲。我有幸参这期网络研修培训,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通过研修,我的认识有了转变,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在这次网络研修中,参与了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网络进行话与话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共融。

在网络研修中,我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1)积极观看了视频课程,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积极发起话题。

(2)积极发表研修日志,并且主动发表自己看法,积极向专家及其他学员老师请教。

经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以前看来是盲从、可笑而遥不可及的,然而,网络研修却帮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此次培训,使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在学习中我不断反思,以前我总对自己的教学感觉良好,但看了别人的课,听了别人的见解,才深感自身的不足。我们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差距,因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网络培训让我的学习、工作、思想改变了很多。工作、生活的重负有时让我们难以有喘息的机会,但我还是每天都准时融入在网络研修中,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活动。这是大家对网络研修的挚爱,更是对自己教育事业的热爱。

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履行培训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积极主动的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如学习教育理论、做随堂笔记、听专家课、参与论坛、阅读简报等等。随着课程深入研究,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育人理念:教师真诚的爱更会影响、感染、爱护每一个学生,这份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让干涸的心灵不再缺少雨露,让阴霾的日子不再缺少阳光。学习期间,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现代的好老师,尤其是当前课改下的好老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培训期间,我参与了三个阶段的学习,每阶段里都有专家教育科研理论方面的讲座,他们精辟的论述、睿智的观点、缜密的思维、幽默诙谐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大家风范。还有优秀教师的课例,让我更直观的学习到站在第一线教师应有的面貌和方法,使我从观念上、理论知识水平上和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

我非常珍惜这一次的培训机会,也感谢领导给我们偏远教师提供了一次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学到各位教授和名师最新的教育理念。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自己欠缺的知识,这其中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PPT的设计及高级教学应用等知识。同时非常感谢各位教授、各位老师辛勤的付出,正是有了你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的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我会结合实际,运用这几天学习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尽量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学习中,也结识了很多专业上的伙伴,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沟通交流。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次机会,我也很好地把握了这次机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将有很大的帮助,有付出才有回报,有工作才有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钻研、努力学习、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忘我工作,在幼教的道路上,即使将来有风有雨,我也将披荆斩棘,踏歌前行。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

有了对科学所持的正确态度,就为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需要一定的过程。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可在范例、榜样的作用下,通过大量的行为练习,帮助其良好行为的形成。电教手段中的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的有机结合可以加速良好行为的形成。可将幼儿生活、游戏中一些正确的行为展现给幼儿。如在多元智能教育中科学领域中要教育幼儿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幼儿看到录像中的小朋友在吃饭时不挑食、荤素搭配;长得非常好,于是他们各自也怀着“我也可以这样做”的愿望,向他们学习正确的行为。教师的鼓励、评价、加上经过集体的练习、参与、从改变群体行为习惯入手,加速了良好行为的形成。

通过本次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学习所得,让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和获得经验。现主要从教学方式方面总结如下: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觉得教师要做到“四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是,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是,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常识课堂的开心词典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观验、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验和办学特色,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本期的计算机培训和考试,我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今后我一定会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老师,“给人一碗水,自己首先得准备一桶水”,无论你的语言多么有魅力,无论你多么敬业,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是一个老师的底气。我们幼教工作者,要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单一封闭的教育模式,面向家长,面向社会,让幼儿园成为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把幼儿教育置身于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积极开发和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以幼儿园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教育新格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幼儿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成为自己的主人,生活的强者。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总之,远程教育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验,这次培训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我要感谢上级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为我们提供学习改进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自己不断“充电”才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以本次培训内容作为指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幼儿教育事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在YY讲座中学习到许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教学。然后我觉得“爱莲说”这堂课其实还是不错的。这节课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丰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觉得课件制作得还有些不够,课件中的字不够清楚。通过本次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学习所得,让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和获得经验。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觉得教师要做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常识课堂的开心词典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篇4

一、内涵与模式

教师工作坊这里指一种混合式的教师研修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骨干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本质上是由学科专家、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名称上借鉴了传统手工作坊的意蕴,强调教师缄默性的教育智慧的凝练与分享。操作上它将短期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在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教师工作坊的主体是研修的教师群体,由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组成。对于工作坊的培训者,教育部有关文件中统称为“主持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三人行”核心团队。湖南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主持人”细分为“学科专家”“坊主”和“坊主助手”三种角色。每个教师工作坊“学科专家”“坊主”各一人,“坊主助手”根据研修活动开展的需要可设多人。研修学员几十、上百甚至数千人不等,统称为“坊员”。工作坊成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事先会被分配到预设的研修社区,赋予相应的角色,并自动拥有该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个人空间”。

教师工作坊一般基于单一的学科或领域开展研修,有些综合性的工作坊也是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坊研修模式突破了单一远程培训、集中面授或自主研修的局限性,将几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力争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以分段进行),地方性的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数天不等。集中面授时要求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提升“主持人”工作坊的主持能力。面授过程中,举办方要注意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并确定坊主,组建主持团队。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在线生成、推送分享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坊以后,主要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应配合工作坊主持人,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工作坊主持人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研修项目实施机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研修成果。建立研修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分享研修成果,生成遴选高质量成果。

二、目标与任务

教师工作坊实行坊主负责制,坊主可由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坊主在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具体实现三大研修任务:

1. 培训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教师工作坊

通过集中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种子”教师,担任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建省级教师工作坊。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培养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成为工作坊主持人,并不断提升其培训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打造与引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主题并引领研修的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示范能力、工作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现场诊断与指导能力、资源汇聚与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县级教师工作坊。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利用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等。

2. 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生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坊主持人在本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从优秀迈向卓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主持人持续发挥影响力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各地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服务于乡村教师一线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资源。将教师工作坊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遴选汇聚、智能推送和交流分享。

3. 整合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有机整合全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优质空间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空间”等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程与要求

教师工作坊研修应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对“种子”教师的遴选、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保障湖南省“名师工作坊”和其他“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效,便于相同学科(领域)实时交流分享,有助于研修成果的提炼汇聚,对研修平台、开坊流程以及工作坊主持人提出了相应要求。

1. 统一研修平台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统一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http://

)进行。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具备成员管理、计划、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活动组织、成果汇聚、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2. 规范开坊流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规范了各类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开坊的基本流程:报到确认分班开坊申请提交坊管理成员设置班级管理成员通过开坊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平台上均有公告说明。

3. 明确坊主责任

择优遴选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名优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业绩优异,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②具有丰富培训经验,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③能够为人师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愿望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强;④省级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或“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其他省级名师候选人或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高校专家优先。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坊的研修效果。工作坊主持人肩负着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监督评价、成果提升等四大方面的职责。①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引导学员登录,通知公告,管理学员行为,学情统计反馈等;②专业指导方面,负责制订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活动,提供研修资源,诊断关键问题等;③监督评价方面,点评学员作业,推荐优质资源,推荐优秀日志,监督研修进程等;④成果提升方面,主要是策划特色活动,总结研修经验,汇聚优秀成果,生成培训课程资源等。

在明确教师工作坊坊主(主持人)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分别对学科指导专家、坊主助手的工作条件与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工作坊坊员的研修活动提出合适的、可操作的考评标准。

四、课程与资源

丰富、优质而实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教师长久留在研修平台的关键因素,因此,预设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显得同等重要。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课程设计与资源提供分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师工作坊每次研修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准备,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研修主题涉及六大领域,即师德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坊研修指导等。

研修课程由教师培训机构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根据研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学员实际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应标明必修与选修,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由于工作坊研修倡导混合式研修,不同的研修阶段(或环节),培训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坊主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具体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承担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教师工作坊推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每个成员既是原创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者。主持人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

五、组织与保障

教师工作坊研修虽然已经推行两年,但还是新生事物,要确保常态化、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考评,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管理

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各司其职。“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省级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省教育厅要将工作坊研修纳入全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坊研修活动,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高校学科专家提供研修专题的理论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坊主助手协助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2. 加强考评监督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省教育厅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会同培训机构做好省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和研修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要坚持实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标准,利用大数据做好监测工作,综合评价各工作坊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将相关结果定期反馈项目办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社区显要位置公布优秀名单,优秀成果,并向学员“个人空间”推送。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省教育厅规划指导下,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协同各教师培训院校(机构)组织实施工作坊研修环节;指导县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开展。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安排专人在线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议,以研修简报、周报、月报等形式上报省教育厅。

3. 完善激励机制

(1)减轻工作坊主持人的日常工作量。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或省级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主持人,经县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建议在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另外计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或者按照此标准减轻日常工作量。

(2)为工作坊研修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坊研修经费应按照教师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目前,湖南省是按照3元/人学时的标准用于平台运行费、资源费、辅导费、管理费等。其中辅导费应不低于1元/人学时,用作坊主、专家和坊主助手的劳务费。建议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评估,评为优秀等级的省级名师工作坊、教育部示范性工作坊,由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评为优秀等级的县市级教师工作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酌情奖补。

(3)工作坊研修要为研修教师认定学时(学分)。教师参加工作坊研修,经考核合格,应根据研修方案为研修教师认定研修学时学分。此外,培训机构根据学员提供资源的数量、“种子”教师和学员对资源的认可度,在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规定的学时基础上,可酌情奖励一定学时(学分)。

篇5

关键词:Moodle;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4]潘娟,瞿,钟晓燕.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篇6

一、校本研修的三重内涵

一是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最有意义的问题。当多媒体技术全面挑战传统课堂的时候,学校积极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学校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言行,开展“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校本研修;随着“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开展了“创建阅读型校园”的校本研修,旨在以此带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研修,以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是校本研修是通过学校自行策划与实施的,即“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而有效推进的。学校大力支持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做到成系列、分阶段、有层次。例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修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已卓见成效;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研修活动中,以党总支和团委为核心,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材料、小组研讨等方式具体实施,并且积极通过心理课堂等渠道教育学生;学校政教处正与语文组、历史组联合开展国学教育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唤起师生心中对圣贤哲思的温情与敬意。有诸如双语教学等学科问题,也在各教研组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为阅读型校园等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经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教师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技术,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及各学科的研修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形成了一种忠于、勤于、乐于教育事业的优良师风。近两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如国家、省、市、区骨干教师55人,各级优秀班主任21人等。学科知识研修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让教师们自觉地走向了学科教学的最前沿,使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

1.“航天励志”特色,课题引领发展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6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燃起了师生心中的激情,开启了校本研修新的思路。学校物理组开展了“探索宇宙空间,继承航天梦想”的研修活动,并以校本课为载体让航天知识走进了课堂。在此活动的影响、推动下,学校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名校的航空航天专业。2016年5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第四次重返母校,为全校师生及老校友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主题报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再次勉励师生。

学校分别聘请资深航天科普作家、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教授,国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老师,莅临学校参观指导,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展示人类航天成果与航天人的科技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学生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田教授还向学校馈赠了珍贵的航天种子,让航天育种项目走进了“金高生态园”,为学校的航天特色发展助力引航。学校抓住这样的机遇,申报了省级课题“航天励志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课题促研修,以研修谋发展。

2.以课堂改革促校本研修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也是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全国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培训方式被各个学校广泛应用,但此时的校本研修便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师们通过不断地践行翻转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派教师到厦门等地学习关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相关教学模式,并投资修建了标准化录播教室等。有的教师在欣赏了很多微课后,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可以用“抓狂”来形容。所以,在接下来的“翻转”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故应做好保障工作,加大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学校校本研修及发展的动力。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依托

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大批的骨干教师为依托,带动全校教师共同研修。

在以研带训的大形势下,学校选择了“校本科研骨干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课题的22名参研人员中,有区名师7人,首席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他们是学校校本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另外,有6名年轻教师参与,他们是教育教学新秀力量,均在优质课、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实力,是校本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

篇7

一、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促进研修

培养提升教师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师德师风建设是一培训的基础。全镇各学校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法规;利用学校网络, 组织讨论,谈感受谈体会。

二、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研修。

1、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懂得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支持作用。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使教师能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2、骨干教师引领培训。

由镇教委牵头,重点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并积极挖掘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派出”、“请进”扩大视野,“冲电”双管齐下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并针对本学期师德师风建设目标,邀请有关专有做报告,使教师们及时得到充电。

四、组织教师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

从学校到全镇教师,逐级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全镇选拔的基础上,我镇派出八位教师参加区级教师基本功比赛,取得了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篇8

环境建设,要“三有”

一要有设备。这里指信息终端。这种信息终端应该覆盖校园教育教学功能区的每个角落,比如每一间普通教室、教师办公室,还有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微机室等专用功能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至于每一个功能区(室)、每一间教室要配什么样规格的终端设备,要因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而定。最基本的设备保障是,微机室要能保证每周每位学生有一两次单独上机的机会,以满足全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实;教师办公室或电子备课室配备的设备要能满足全校学科教师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的需要;每一间普通教室和专用功能室至少有一套“班班通”的教学设备(即“光碟+电视”、“多媒体+液晶”、“多媒体+白板”、“平板”四种模式可依据实力任选一种),以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

二要有网络。这里指能保证通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正常运行的骨干网络。一般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数据中心与桌面接入,采用大型以太网设计架构;网络及其核心设备具有先进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安全监控与系统杀毒功能,以保证网络使用安全;用高宽带接入因特网,实现校园网所有用户都能高速访问外网;外网与校园网通过防火墙互连。

三要有平台。就是要有支撑实际应用的软件和系统,这往往是学校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一般要构建五大系统平台: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等);二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及评价系统等);三是数字化研修培训平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例点播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等),四是职能部门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教学工作中学籍、成绩管理等系统,人事工作中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工作中财务管理系统,党务工作中理论学习系统等);五是家校服务平台(包括校讯通系统、交费系统等)。如果条件有限,至少要搭建三个应用平台:Web校园门户网站信息平台、FTP文件资源服务平台、VOD教学视频点播平台。

有了设备,网络和平台就有了资源,技术应用就有了入口、通道和出口,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就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中流动起来。

资源建设,要“三类”

一是信息资源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所中小学需要向公众呈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有:对外信息和对内信息。向外部呈现、交流、展示的主要信息是:学校的基本概况、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公众需要了解的学校特色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荣誉等。向内部提供、传达、呈现、反馈、交流的主要信息是:规划、计划、方案、工作安排、教育教学特色活动、各项活动反馈信息、小结评价、教案等局部共享信息,以及教师的公共办公信息等。依据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而异,可以通过搭建Web对外门户平台、对内Web高效管理平台、FTP信息中转平台和基于网络在线的Office办公与备课平台来实现。

二是认知资源类。这是指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知识更新、落实课程、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资源及系统。这一类资源与系统主要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电子图书馆、学生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研修培训系统(包括VOD视频课例点播系统、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系统、网络教研支持系统等)。

三是综合管理资源类。这样的系统主要有学籍及成绩系统、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培训继教学分登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考勤系统、校讯通系统、学生交费系统等。这类资源库主要有: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人力资源库、数字化学习知识库、教学课件学件资源库、教师研修资源库、师生成果作品(课程资源)库。

这三类资源中,第一类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二类是教育学认知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三类是应用统计学意义上的资源。这三类资源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方面不可缺失的资源,因此要高度重视。

队伍建设,要“三支”

一是干部队伍。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如此,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班子的领导、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更新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又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学校每个干部都能用网络处理校务工作,都能用电脑做计划、做方案,都能用PPT做总结、做研究报告等。

二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教师是我国教育转型期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这些教师一般比较年轻,具有学习快、接受新事物快、观念转化快、敢于尝试与探索等特点,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支队伍,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搭台、给他们压担子。对这样一支队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精一、会二、懂三”,即:“精一”就是精通一行绝技,有看家本领;“会二”就是会两手,硬件、软件都能拿得起,“懂三”就是搞懂三门,技术制作、设备资源管理、信息化设计与应用门门要懂。

三是学科教师。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环境靠的是每一位学科教师。因此,我们在关注“点”的同时,不能丢掉“面”。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菜单式培训、观摩学习、学术沙龙、课题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科教师培训。另外,在这支队伍中还要特别重视学科信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应用的推进者和受益者,让他们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抓住了这三支队伍,就抓住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应用途径,要“三种”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创新必须适应两个规律:一是技术的发展规律;二是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科学地把握这两个规律,才能驾驭技术,创新教育。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特别创新的、特别成熟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并可以普及的模式与经验,不过这正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的价值所在。下面是笔者根据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规律、科研活动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本质特性,在探索中形成的覆盖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三种途径。

一是德育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模式来整合:(1)主题队会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网络组织多媒体资源进行自我教育。(2)电影课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按照一定内容系列,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观看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影片。(3)心理辅导模式,针对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学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与其谈心,使其得到及时的精神帮助。(4)网令营模式,针对学生好奇、爱玩、好动的天陛,由学校组织有益于其心智发展、身心健康的网上创新实践活动。

二是教学途径。(1)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2)媒体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3)工具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工具和学习方式。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作品项目形式完成研究任务。(4)生态模式,就是不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工具(物)、环境,还视为专家、教师、家长、同伴(人)等,使其为师生成长服务。

三是科研途径。(1)流媒体点播模式,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实时在线网络视频点播的途径及时观看各类优质课例,进行学习、研究。(2)教学视频案例模式,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展开的典型事件,并用计算机超文本编辑系统将视频片段、文字(文章)、图形、照片、动画等按照一定的序列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供整体研究学习。(3)网络日志(B10g)模式(也称教研社区式),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教学日记、叙事报告、教学反思,架构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及时写录、及时、共同分享等功能,实现个体的自主反思以及与周围群体共同交流、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速提升个体的学习、研究能力。

篇9

摘 要 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先进技术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网络研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学习,促进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增强教学意识。

关键词 网络研修;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16-02

网络研修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新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研修已经很快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网络研修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拉近了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交流、互动、研讨、学习。数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信息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新的挑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1 网络研修的特点

网络研修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的教学平台,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为教师、学者等提供交流平台。网络研修具有以下特点。

研修形式多样化[1]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修平台有校园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校园网站功能丰富,可以在线交流、远程视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还可以与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便于教师网上学习。鼓励建立数学交流微信群,各个成员可以将平时看到的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分享到群里供大家阅读,对于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传授教课经验。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研修平台可以实现多个主体之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相互交流、探讨,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增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

网络研修方便快捷 上网学习,足不出户、不影响工作,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及学生在工作与学习的同时,闲暇时间可以网上发帖及回帖留言,或通过微信语音、视频现场解决,有利于协作学习。师生之间交流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校园网站中教师通过班级公告的管理功能可以迅速掌握班级学习问题,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见解到网络中,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感受到成就感。

网络研修促进资源分享 网络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资源共享;网络研修让教师之间沟通更加灵活便捷,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讨论、解决;也让教师的时间更加灵活、更加自主,业余时间也能够开阔眼界。

2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表现

教材多媒化 现代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结构鲜明。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如步步高家教机等,这些多媒体学习工具不仅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融入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使教学课程更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源全球化 凭借互联网平台,网络研修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知识的海洋,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供各大教育学者共享。现在网上有很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如教育网站、辅助学习的工具(步步高家教机、读书郎、好记星等)、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等。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使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2]。

学习自主化 现代教育理念与以往有所不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再要求教师和学生去学习某一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向。

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考试内容自动进行测试与评分,根据常见的学习问题设置自动诊断、回复,学习任务自动分配等。如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下随机抽选相关试题进行作答,交卷后自动评分,并对错题进行解析。

环境虚拟化 电子网络化教育的盛行,标志着现代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从课堂教育走出来。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使教学活动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教学活动可以选择在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场所进行。各学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升学率,利用局域网在校园网站上开展网上教育,有的还进行远程教育。虚拟教育成为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3 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看法

增强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3]。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入人心、理解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教学,也要注重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通过网络研修学习,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意识,态度和蔼、语言平和,以学生为主,缩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更喜欢学习数学。

促进数学教师之间的行业交流 网络研修属于网络交流平台,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学术。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吸取他人经验,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其成长;可以提出问题,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可以进行学术讨论,获得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实现了多个教师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鸿沟。校园中建立的网站、博客、社交平台等都能够成为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平台,成为他们教研的中心、成长的摇篮。

降低了学习成本,保证了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就要改善教育设施和技术,提升师资力量,专门为教师提供教室、设施(桌椅、麦克风、音响等),让几十人聚集在一起上课,每天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不方便到场学习,教室、设施空置,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与各专家、学者在线交流,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还节约了学校成本,一举两得。

4 结语

网络研修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一部分,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教师的不断自我“充电”,满足了现代教育事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网络学习是分不开的,学习让人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雅丽.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3):82-84.

篇10

2000年在筹备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领导认真总结了全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新鲜经验,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提法进行了反复斟酌。国际上有两种提法,一种是“结合”(comb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K-12 curriculum),指的是信息技术和课程两个主体结合;另一种提法是“整合”(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K-12 curriculum),强调相对信息技术而言学科课程是主体,强调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和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在会议上正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她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这里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层含意:第一,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第三,是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第四,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尽管对“整合”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上述关于“整合”的四层含意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2000年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几乎涉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融入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基础课程,开发基于问题的探究课程和教学活动,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建立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新机制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十年来取得显著进展的标志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在数以万计的学校开展,受益学生超过百万,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实验成果

广大中小学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那些历经几轮实验,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课题,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效上,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研究”与上海中学“构建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研究”的理论意义

近十年来,脑科学对儿童早期认知的规律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婴幼儿的研究表明:即使只有四个月的婴儿,已对某些知识领域出现了“高度抽象、作预计和可再生的模型”,学习一种语言是婴幼儿早期重要的活动。脑科学研究发现,语义信息处理或接受新的词汇是经历决定型的,这类学习通常在大脑的双侧脑后区进行,和经历出现的时间无关。但是,学习文法的能力和敏感期有关(经历期待型),当学习者的年龄小于13岁时,只有他的左半脑参与此类学习。当学习者长大以后,双侧脑区都会被激活,用双侧脑区进行学习者要比仅用左半脑的学习者困难,因此,儿童语言能力的早期开发对其终身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研究”应用科学和规范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把信息技术融入语言学习中后,使八岁儿童“能读会写”是有可能的。

上海中学“构建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上海中学长期以来关注数字化环境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出数字化挑战要求学校重新审视乃至变更部分学科的基础内容,大幅度提升学校课程内容的现代性,使课程与数字技术整合走出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创新性的新路。

学校从开发学生潜质出发,建设了学科、工程、技能和艺术四类18个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学科内容现代化的需要,构建了数字化物理、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等7个学科类数字化实验室;针对现行课程工程科目缺失,建设自动控制基础、汽车基本原理等5个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新建了气象观察等3个技能类数字化实验室;针对国际上高科技进入艺术类科目教学的趋势,新建了视觉艺术实验室等3个艺术类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与计算机和网络中心的综合,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数字化环境。

在上海中学的课程期望总图谱中,有知识拓展、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和实践应用等4类发展型课程共800多个科目/模块,其中70%以上已在学校开设供学生选修,开设的发展型课程中有60多个科目/模块整合了数字化内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从城市推向农村,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一直是一种理想,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教师很难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特点和需要去搜集资源应用于教学,因而仅仅用教材教只能是一种划一的知识传授教学。农村远教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从“教教材”到“用资源教”的转变,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理念走向现实,必将对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均衡化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是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它的三种形态是基于光盘资源的辅助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合作自主探究模式。尽管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教学的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已能看出对改进农村教育教和学的巨大潜力。

3.聚焦课堂,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课例

十年中涌现的优秀课例的意义已超过了其展示的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和学,而是在教学实践创新层面上起到了导向性、前沿性和示范性作用,对于破解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前进中的难题有一定的启示。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的课例

分层差异化学习活动是应用计算机教室的控制平台,针对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展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由温州市实验小学林曦曦老师执教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课Earth Day是关于“地球自述”的语篇,该课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过去整洁、和谐的地球与现在遭受严重污染的地球,并学习相关英语表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听懂、理解及流利朗读语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语言对地球环境进行描述。从学生英语学业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出发,林老师利用计算机教室环境,实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差异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性学习,采用的教学的策略是:

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水平特点对纯正语音进行跟读模仿;

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自行查找课件中丰富的资源,解决生词的拼读;

允许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用不同进度朗读课文,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学习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

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明显效果是,学习困难学生也能用英语表达地球环境污染问题,达到了学习目标。

高中数字化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索

由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赵东峰老师执教的高中选修课《“双缝干涉”实验》应用信息技木改进演示实验装置,让学生经历假设、实验观察、验证、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发现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对于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作了有益的尝试。

实验器材的创新设计:

常见的双缝干涉实验仪器如图1所示,调整起来复杂,而且只能通过目镜对现象进行观察。用来做学生分组实验效果尚可,用来做演示实验则实在勉为其难。但如果学生在本节课的研讨中不能亲眼看到光的干涉现象,显然就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环节。为此,教师设计制作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字化分析的“双缝干涉分析仪”。仪器结构如图2所示(摄像头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连接,照片中未拍摄计算机)。

4.基于网络的参与式的教师研修模式的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革新

走向校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为抓手,旨在解决学校发展和改革实际问题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传统的校本研修实验,强调教师的个人反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缺乏专业引领和信息支持,缺乏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交互,这种从地域上囿于学校内部的封闭模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开放、合作、交互的特点。十年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构建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模式的实验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在教师中的兴起,形成了一种充分应用网络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大范围的交流切磋相结合,促进专家与一线教师交互、校际间教师交互的新型的参与式教师研修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在充分肯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的显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没有得到解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理论还滞后于实践。

1.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育即生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复杂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确定和非确定、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可以预设,如对教学目标、环境、教学活动框架的预设,但是预设不是“复制”,不是对课堂上发生的鲜活的互动过程进行全盘程式化的预设。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质上“屏蔽”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我们提倡的是教学活动的框架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结构不是模式或模板,而是一种灵活的骨架,它只是提示教师设计什么,而不是具体要求教师按一种程式化的模式要求进行设计,这样的骨架就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形态。

2.“学科缺失”问题

著名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Shulman曾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但这被不少研究者所忽视了,他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之为“缺失范式”。我们在“整合”的实践中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通用教学模式,由于缺少专业学科领域背景,最终提出的所谓一般教学设计模式,就是Shulman指出的一种“缺失范式”。在被我国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引用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有一段往往被人忽略但十分重要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孤立地促进技术的使用,而是在专业学科领域背景下,把它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具”。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教语文和教数学是不一样的,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怎样按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具体探讨信息技术模式策略的应用,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的特殊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在这方面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当薄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未来展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引下,聚焦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在每个教室的互联互通、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进班级的基础上,实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常态化。

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建设合作与学生“做中学”的课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