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00:1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远程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机会来参加这次培训,有机会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我自豪,我荣幸。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是压力!回首这次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培训中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一线教师的专题讲座,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行动学习。这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2、通过远程研修,我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通过远程研修,专家讲座的内容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3、通过远程研修,我增长了见识
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甚至有些老师在晚上十一二点都在网上学习这些老师的学习精神真是值得我努力学习。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远程研修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
4、通过远程研修,激励自身成长,展望未来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超级秘书网
篇2
一、远程研修让我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这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后,看看其他老师的作业、评论、文章;看看课程团队专家的指导意见、建议,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这次远程研修中,我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所以,在以后的随时研修中,我还会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源、课程文本、拓展资源,努力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
二、远程研修让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见识
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远程研修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经验和教训,对我来说真是弥足珍贵。
三、远程研修让我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水平
篇3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篇4
【关键词】研修 磨课
“磨课”运用的基本规范是“三次备课”。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浅显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总结课。其次,教师们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直接源”。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授课教师的个性、能力、魅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鉴于此,课堂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课堂: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常规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远程研修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一)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二)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三)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有专家提出远程研修能不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提供的“磨课”流程离老师们的常态教学比较远。的确,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特别是每堂课不可能都按照专家们提供的范式来进行,我们只是希望教师们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要按照这种专业范式开展校本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篇5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通过远程补修培训学习,每天都充实地度过,看视频,听讲座,听专家点评,看简报,发评论,做作业,看研修文章、评论以及参与评论,不断地为别人的评论而叫好,不断地被别人的作业而感动,真是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丰富理论,更新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结合理论对实际课例的点评与分析,名师关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经验介绍,学员之间的展示交流等,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对一些久在心中悬而未解的疑惑有了顿悟,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思维顿时清晰起来,领悟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从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
二、这次远程研修,我们体验了一次全新的现代网络生活。
令人感到深刻难忘。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领略到了远程研修的魅力,有幸聆听到了各位学友们不同的课改心声;通过完成提交作业,我锻炼了表达,增长了个人智慧;我分享到了学友们的研修成果和专家们的课改成果;最后,通过撰写提交研修总结心得,思想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政治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课本,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课本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授,善于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我们身边。能够联系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忘我地工作,努力把微笑带给学生。继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多向同行名师专家学习,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五、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根据市教育局骨干教师成长计划的相关要求,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队伍,本着以培促教、以培促发展的原则,我们针对参加培训骨干教师的特点和实际状况,以新课程、新理念、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精心策划、有效地组织,使本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活动及主要特点
1、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本着培养骨干、讲究实效的原则,针对我市教育教学和培训对象实际,此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专家的讲座,又有一线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员间的教学观摩以及写论文等。共听取了专题讲座六个:芦喜强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的培训;田东平对《解决问题》等的辅导;以及《教材分析与教学实践》和《教材分析与教学评价》。这些讲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给学员们带来极大收获。
围绕“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个主题,骨干教师分学段撰写教学设计,各区内由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研讨交流,并进行上课、研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探讨的机会。
2、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培训中主要以提高认识、关注课堂、寻找问题为研修的主旨、以专题讲座、小组互动作业、课堂观摩、交流研讨为研修的主要形式。同时还根据学员的实际和学科的特点,围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为了调动参培教师已有的经验,我们高度重视他们在培训活动中的参与,针对每一个专题均有供学员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重视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研究问题。培训中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理论提升,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既有课堂观摩,又有学员互动评课,专家引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很受学员欢迎。
3、培训任务完成质量高
由于我们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按不同的板块类型,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课,围绕各类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学员积极认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并能进行热烈的讨论,从具体教学切入,联系实际,充分激活教师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行为,实效性较强。高效地完成本学年的培训任务。
这种培训不仅掌握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掌握新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要领。学员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在他们的总结中写到:“这样有理论有实践的培训,很实在。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我来说,亲身感受到了新教材并非那么难上,教法与学法上得到很大提高。”。
二、培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为了确保培训的高水平、高质量,从培训的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授课专家的选择,经过精心安排,精心准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专心致志地听课,记录,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交流。他们刻苦学习和勤于探索的精神给我们下了深刻的印象。
1、实现了方法到理论的提升
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是本次培训的重心之一,我们聘请了全省既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问题进行方方面面精辟独到的剖析。李晓梅主任对数学严谨地表述,潜心地思考,精辟的归纳,不得不让人佩服数学和数学研究者的魅力。从而加快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让大家感到受益非浅。
2、教学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次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如《教材分析与教学实践》和《教材分析与教学评价》的讲座研讨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一个教学案例,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懂得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明白了“抓住教学目标、抓住学生思考、抓住教学反思、落实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活动,”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前提下,设计和上出高质量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课。
几位特级教师老师的精彩课堂实例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片段设计、小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参培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现场。
整个培训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从培训的思维方法看,从过去的理论演绎转化为从实际到理论的归纳。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3、培训者的收获
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充分利用学员优质资源也是我们这次培训的一大特色。在与参研教师平等对话、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通过碰撞,得到共识。同时学员之间交流生成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三、培训后的思考
今年的培训工作从总体上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但在局部还存在一些值得总结和反思的问题:
1、在培训中我们注重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但供大家参与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2、由于班额大,人数多,因此跟踪指导的不够及时、全面。
在下学年的教师培训中,我们一定不断改进工作,把培训搞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卓有成效,不辜负市教育局领导和参训学员的期望,也希望教育局、各有关学校和广大教师给我们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做好我市的教师培训工作。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XX年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组织和安排下,我们这些来自各中职学校的学员们,在团结友好、互助交流中愉快地度过了每一天。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同时也学到了企业里很多前沿的管理知识以及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职业教育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坚定了我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繁忙紧张的半个月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收获巨大,感受颇多,现将我的学习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培训过程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此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学理论与方法。举办了数场讲座,主要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系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指导”、“关于服务质量与服务礼仪的若干思考” 、“导游服务技巧”等。向我们介绍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使我对职业教育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这些前沿性的理论开阔了我的视野,在今后教学和科研上会受益无穷。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这次培训还安排了四天旅行社实训课程,并要求参加初级导游考试。
第二阶段是去旅行社及旅游景点参观考察。在学校老师的辛苦联系下。每到一个地方,先安排我们参观,再安排我们与负责人座谈,让我们直接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在学习即将结束前,学院安排我们去就近的旅游景点参观考察,近距离的学习全陪和地陪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领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同时还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为我们这些中职学校的教师指明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盲目,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个人收获及提高方面
1、聆听名师讲座,更新职教理念
此次培训,我们每天聆听有名的专家和学者讲座,使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了解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及方法;使我们了解了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掌握了课程开发的步骤,初步具备新课程开发的能力。如《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困惑及其解读》,《教学过程优化设计》,《关于服务质量与服务礼仪的若干思考》等讲座。讲座内容涉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观、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理念与有效教学实践、教育研究项目设计与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等。每一场报告,每一次对话,都是思想的洗礼,头脑的风暴。在聆听与对话中,我感受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感受到了差距,激发了热情。专题讲座课上,教授们的妙语连珠引得在场的学员们不时陷入深思。老师们新颖的职教观点和教学方法,风趣的讲解,使长期困扰我的中职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问题,茅塞顿开。更新了职教理念,学员们课堂上忙着做笔记,下课后,围着授课老师提问、拷贝课件,那情景真让人难忘。在每次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专家学者们很少停下来歇一歇,喝口水。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精辟的理论阐述,给我以深刻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精神,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人民教师这个名词的本义。
2、深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我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此次的培训使我以前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使我在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老师为我们做了说课的示范教学,分析了项目任务教学法,使很少参加说课的老师,耳目一新。还有实用的《科研论文选题与写作指导》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等讲座,都让我提高了不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
3、师生相互交流,结下深厚友谊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各学校的一线教师,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平台。半个月共同的学习生活,已经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校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环境,也为我们学员之间交流讨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机会。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我们了解各个兄弟学校发展的状况,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课余时间我们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都成了我们课后谈论的话题,各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也大都得到了解答。学习中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使学员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家上课听课专注,记录认真,讨论积极,虽然时间被排得满满的,甚至到了晚上、星期天,学员们还在实践操作,准备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我们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扑鼻。”
篇6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数学教学 整合
创建教育强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中心学校班班安装电子白板,其他学校校校建起远教站点,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不再是奢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既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师资水平、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要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重建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以当前学习为着眼点转变为以人的终身学习为着眼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用全新的育人理念,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过程。
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能有效地将繁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业务素质。近年来,本人坚持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边创新,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数学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之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将远教资源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服务于教师个人成长和数学教学工作。
一、汲取资源,自强素质
远程教育资源中“课程改革”“教师资源”“教师发展”等栏目相当于专家指导平台,既能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帮助我们正确分析、处理教材,及时解答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归纳、整理、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又能引导教师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避免在教材面前徘徊,被教材体系及各种问题所困扰。帮助教师学会新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提升践行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的信心;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引领教师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开放教学内容,对课程、教材、学习方式、互动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构建新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资源,进行备课
前几年,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远教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既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数学知识。同时,平台上还有丰富的辅助资料,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他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所以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远教平台是每位数学教师备课时选择资料和方法的首选。
三、选择资源,辅助教学
在实践运用中,许多教师看到了别人用起资源来教学效果相当好,于是把平台中的所有新鲜资源,不管是否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不管是不是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一股脑儿地往要上的课里放,认为越多越好,有时甚至上成了信息技术课,结果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反而更糟。通过实践,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处处以学生眼前的学情和发展为目标来使用课件,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宁可舍去,也不滥用它来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要精选细节和资料,舍去与学生生活无关的部分,选择深浅适度、难易适中的内容进行使用,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所以在运用中教师必须凭借图片动画的内容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以此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共享资源,反思发展
篇8
一、教学工作方面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年1、2班数学科教学,这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两个班级较好的适应了本人的教学方法,两个班级就数学科而言,发展得较为平衡,在几次泉州市统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接下来,本人就一学期教学中一些做法做一个回顾:
1、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每节课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反映情况作出相应的灵活变化,使每节课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并且在课堂上尽量的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应的作出鼓励或批评的眼神,并且在课堂多彩用了问题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和善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一环节在平时课堂中同学们表现不是很好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业基础较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更应该加以培养。
2、在概念讲解的过程常采用“具体实例——概念定义——典型题型”的方式来完成是一个较好的模型,从具体实践发现同学们采用这一方式能够对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注意点和要挖掘的地方都尽量采用判断题形来加以巩固,这种方式也是让学生易理解和掌握。
3、合理运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的中心议题。大胆创新,灵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完成了数学选修2-2、2-3 以及选修4-2《矩阵与变换》、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及选修4-5《不等式选讲》的教学任务,任务量大,本认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尤其是选修4系列更是作了大幅度的调整,针对我省高考现状因材施教,取得了效果。同时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关心爱护和转变后进生。总的说两个班的数学基础总体较好,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或原来基础实在太差,对这部分学生,根据学校倡导的,大手拉小手的方案要,对后进生进行了长期有效的转变工作,从这部分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来看,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
5、积极按照年段要求进行培优工作,针对年段组织的学科竞赛,本人认真对部分学优生进行了课外辅优,以高考命题方向为指导,注重能力培养和方法养成,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部分学生提高还是比较明显的,获得了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说明培优工作还是相对成功的。
二、自我研修提高方面
担任备课组长一职,因为工作年限少,经验不足,所以工作开展的还是很不够的,但学校的信任让我不得不在自我研修提高方面下功夫,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课标》,关注高考动向,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在教研活动中多次就教材处理作专题发言,积极听课,分别前往一中、养正中学等学校听课取经,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还积极参加各项远程培训,网络学习,校本学习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其他工作方面
本学期担任高二年一班班主任,工作认真,踏实肯干,所带班级班风学风良好,在学校文明班级评比中,多次获得流动红旗,还被评为晋江市学校共青团先进集体,本人还在团委和工会兼职,一学期以来,根据学校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6-07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成绩突出,但同时,广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二是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欠缺;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人事管理还没有完全理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素质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广西教育事业亟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
为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资源优势,经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合作开展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2010年5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与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签订战略合作备忘,正式拉开项目实验的帷幕。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等5市、8县(区)的74所实验学校参与项目实验,项目实施一年,惠及校长74人、实验教师700余人、实验学生近六万人。
二、项目整体设计
(一)项目目标
项目实验秉承“关爱学生、关注教师,正视差异、特色办学,协同创新、均衡发展”的理念,通过为期三年的项目实施,提升广西实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校长领导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促进实验县(区)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二)项目内容
项目实验包含“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和“特色培训”四个子项目,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校长管理能力建设,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建设,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小学英语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所选用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总负责人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小学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中心主任王文静教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紧紧抓住儿童英语学习的早期优势,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创设真实、丰富、多通道输入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非英语教师”的组织作用,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活动。通过“容错原则”、“English Only原则”和“动静结合”等原则调动儿童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挖掘儿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潜能。该项目旨在解决小学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优质英语学习资源缺少等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培养学生“大胆、自信、敢开口、善交流”的英语学习品质和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学生。项目实施第一学年,74所实验学校近万名一年级学生参加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第二学年共有两万余名一二年级学生加入到了项目实验中来。
2.“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主持的全国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此项成果曾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分层测试卡》从课堂教学评价人手,改变原有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强调整齐划一评价模式,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建立自信,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运用分层评价方法,发现每一个个体的长处,利用这种长处,促进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即扬其长,促其短,从而使每一个个体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实验对象为四至六年级学生。2010年8月共有29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2011年8月秋季学期则有33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
3.“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指导精神,立足广西基础教育现状,根据实验校校长的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学校特色建设为切入点的项目实施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实验校校长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实验校校长的整体领导力,促进每所实验校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发挥示范作用。项目实验对象为74所实验校的校长。
该项目负责人是全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市光明小学原校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师大客座教授刘永胜。项目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通过指导实验校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启动实验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工程及系列观摩、研讨等活动,促进项目工作扎实推进,促进实验校校长专业发展不断提升;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北师大“校长高级研修班”、“手拉手”等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挖掘培育“骨干校长”,指导帮助实验校成长为“优秀特色校”,积极发挥“种子”学校、“种子”校长的带头作用;通过创建项目组门户网站,编写《工作快讯》,依托教育领域专业媒体,交流做法、分享经验,实时关注项目动态,保障实验效果,使每所实验校都得到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4.特色培训项目。
结合广西各实验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培训课题,课题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阅读与儿童发展”和“脑科学与教育”等,提升广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和学科理论水平,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拓展教师教学视野,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实验开展以来,邀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文先生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实验人员进行特色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文化等,为提升校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素质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三)项目实施模式
项目实验遵循“构建高校、行政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主旨,采取“政府+大学+小学”的实施模式,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校长管理水平为切入点,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引进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项目管理的有
效运行机制,建立可复制、能辐射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实验模型,让更多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促进更多的教师发展提升。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确定了“学研一体、三年规划”的实施周期,即第一学年“做中学”、第二学年“做中研”、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引导实验人员从改变课堂实践行为,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形成广西骨干专业团队,达到“造血”的目的。
1.实施第一年度:“做中学”。
第一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初步形成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小学英语、小学数学项目实验,建立实验课课堂常规,转变教师课堂行为,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点放在校长学校管理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的工作重点是评选优秀实验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和优秀光盘课。第一学年项目组以指导教师课堂实验、指导校长撰写学校特色实施方案为要点,帮助实验人员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项目实施第一学年,项目组通过组织开展暑期集中培训、跟进式培训、联合实地指导、赴京观摩、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工作总结、评优表彰等多项活动,帮助教师开展课堂实践实验。2011年6月开展的项目中期总结评优工作中。项目组共收到参评攀登英语实验光盘84例、分层数学实验光盘206例、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例。凝结着实验人员心血和智慧的一张张光盘、一份份方案,无不体现了教师和校长的成长进步,为第二学年的项目推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实施第二年度:“做中研”。
第二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提高校长科研和管理能力,发展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课题研究和专业发展;重点放在干部、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上;由自治区教育厅做好课题立项工作,各县(区)领取课题进行研究;结合区级专家的科研力量共同指导实验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
项目组已经针对第二学年工作特点,制定了“做中研”系列活动方案,包括课题立项、申报、开题、中期汇报、日常指导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说明,以及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方案等,帮助教师在提高课堂实践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考研究课题,提升科研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
3.实施第三年度:“做中求发展”。
第三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育成种子,辐射经验;重点放在形成广西种子干部、种子教师的示范辐射的机制和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工作的重点是评选单位与个人,即优秀课题综合管理实验县(区)、实验学校,以及项目实验优秀个人。项目实验提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将教师的发展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运行“政府+大学+小学”的项目机制,为教师打造有行政支持、有业务指导、有同行携手的专业发展大环境。项目实验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也正是打造广西全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尝试,以期全面提升广西全区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
项目组将通过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结题论证、为实验人员提供高水平教育杂志等刊物的发表机会、搭建优秀课堂展示平台等活动,进一步总结实验人员两年来的科研成果,辐射经验,全面促进教师水平提升、县(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三、项目实施进展
项目开展一年多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行政引领下,在北师大项目组专家的实时跟进和悉心指导下,在各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的全力配合和积极推进下,项目实验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握需求,因地制宜,协商制定实施方案
针对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项目组在集中培训前开展了前期基础调研,对学校发展现状、校长教师信息进行了问卷调研,发放《学校事业发展问卷》和《项目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信息一览表》,为每所学校、每位实验人员建立档案,进行跟踪指导调研。2010年8月,项目集中培训会期间。项目组与各级数学教研员、英语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实验校长代表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级实验者的意见和培训需求,共同商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保障了项目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项目组针对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工作主旨,分别印发两版实施方案,明确本学年主要思路、具体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保障项目实验有序推进。
(二)协同创新,各方联动(如图1),共同推动项目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区教育厅厅长高枫担任小组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何锡光担任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和领导项目的实施。各实验市、县(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小组组长,设立项目联络员,由副局长、小学英语教研员、小学数学教研员分别统筹协调本市、县(区)校长项目、小学英语项目和小学数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自治区教育厅邀请本地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成立区级专家团队,每位专家定点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实施,并与北师大专家对接,形成专家合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项目整体实施工作。
2011年,广西区教育厅颁布《关于印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机制和各方工作职责,在行政层面保障了项目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集中培训,赴京观摩,切实提升教师水平
项目实验主要培训方式有集中培训和赴京观摩两种。集中培训会议一般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前的暑假进行。主要针对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教研员、实验校长和实验教师,面对面地向实验人员介绍本学年的项目理念、实施方案、主要工作安排。赴京观摩活动主要针对骨干干部教师,他们在北京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观摩优秀实验学校,解惑释疑,分享交流,辐射经验。活动旨在解决项目实验初期广大干部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使项目实验水平更上层楼。
2010年8月,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380余名各级实验人员参加培训会,对项目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010年10月中旬,项目组组织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17人赴京观摩考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观看北京太师屯小学的攀登英语实验课和分层数学实验课,并进行研讨,加深了对项目的了解,从行政、教研层面保证项目推进方向和力度。2010年10月底。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项目组在柳州召开跟进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通过自治区教育远程系统参与培训,巩固了集中培训的效果,保证全员培训,“一个都不能少”。2010年12月,300名骨干实验人员来到北京,在为期两天的观摩培训中听取优秀实验课、观摩北京特色学校、展示分享、座谈研讨,与项目专家、北京校长
面对面交流,解决了实验初期的疑惑,将收获和心得带回广西,并辐射给其他教师、校长。2011年8月,第二学年项目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带着第一学年“做中学”的成就和喜悦,实验人员步入了第二学年“做中研”的科研殿堂。一年多来,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将信将疑,走过实验中的荆棘坎坷,到如今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教师们开始转变观念,校长们开始深思学校发展,项目实验成效显著,对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进一步提升有更美好的期待。
(四)过程指导,持续跟进,扎实落实项目任务
实地指导是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保障项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项目专家到实验学校现场听课、评课,并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实验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指导实验人员顺利开展项目实验。2010年11月,项目组组织专家首次走进实验学校,对柳州、河池、桂林的部分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听取实验课,与当地行政干部、教研员和实验教师深入交流,刘永胜校长与3市5县(区)的44位实验校长进行了一一座谈,逐个分析诊断实验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方向,为校长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2月到3月,项目组分别组织两次联合实地指导,共派出专家36人次,走进全部74所实验学校,听课148节,访谈校长124位、英语实验教师448位、数学实验教师919位、学校电教人员67位。指导过程中不仅帮助实验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实验种子人员,他们通过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已经开始在县(区)内甚至区域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日常指导是项目取得实效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干部教师在开展项目实验初期会存在很多困惑,项目专家通过日常电话、网络、邮件、简报、快讯和邮寄光盘等方式与实验人员持续沟通,为实验人员答疑解惑,推动其深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截至2011年10月底,北师大项目组已经向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发放了工作简报15期、数学指导快讯9期、英语指导快讯6期和校长快讯10期,并邮寄、发放数学教学光盘3种300余张、英语优秀课例光盘8种近1300张,以及近200盒教师课堂组织用语磁带。
(五)规范管理,保障质量,形成标准实施流程
北师大项目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了调研、培训、指导、评估标准化项目实施流程(如图2),并初步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模型和工具,主要包括:调研方案及相关工具,集中培训实施模型,赴京观摩实施模型,实地指导工作模型,混合式研修工作模型等。这些标准化模型顺利应用于项目实验工作中,方便了各方工作,为教育厅、实验市、县(区)与北师大共同推进项目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
为规范管理,项目组建立了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记录项目实施工作,遵循专人负责、专卷管理的原则,进行定期整理和完善,确保档案资料的生成性和完备性。档案管理包括立卷、归档、借阅、保密和销毁五方面内容。档案立卷坚持以项目办公室管理档案为主,依据项目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进行类目设置,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档案归档管理规定了档案的收集范围和流程以及归档要求。档案借阅、保密都有相应规定,确保档案完整安全。
(六)混合研修,多层联片,提升信息使用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网络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综合平台体现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宗旨,提供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现场面授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同步课程与异步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为基础教育发展中诸多项目实验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提供支持。
项目组依托综合平台开展了远程混合培训、视频互动交流、在线听课评课和项目专家答疑解惑等系列活动。2010年8月南宁集中培训数学分会场首次尝试使用远程视频会议平台,连线远在北京的专家,与南宁现场的实验教师直接沟通交流。2011年5月,项目组分别在青秀、平果、右江和金城江4个县(区)开展小学英语和小学数学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2011年6月,在右江区开展小学英语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为实验教师与北京专家牵线搭桥,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展示自己的实验课堂,得到专家的针对性点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10月,为践行第二学年“做中研”的项目思路,探索更为便利高效的项目指导方式,项目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项目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连片研修活动。活动分为县(区)联片主题研讨、同步研修、异步研修三个环节。首先由各个县(区)英语教研员组织本县(区)实验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形成研讨报告,并反馈给北师大专家;其次,项目组专家走进活动主会场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现场听评课,对各县(区)的主题研讨报告予以点评和解答,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作为分会场,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平台全程观看右江、平果的展示课,参与评课和主题研讨;活动结束之后。北师大项目组将活动视频和资料制作成异步课程,上传到门户平台,所有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登录门户平台网站,进行学习、交流、研讨。这一模式促进了区域实验人员对项目实验的主题探究,形成一种研讨氛围;保障了所有人员的参与;同时锻炼、提升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项目组通过《学校信息条件建设问卷》的调研和对实验学校电教负责人的访谈表明,目前大部分实验县(区)已经具备开展混合式培训指导的信息技术条件,借助这种模式,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培训效率,增加指导数量和力度,还能有效突破地域和时间局限,增强教师学习交流和研讨的灵活度,为实验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时反馈实验信息的途径。混合式培训指导模式得到了实验干部教师的广泛欢迎和普遍认可。可以想见,这种培训模式将逐渐成为日后项目实施的主要模式。
(七)培育种子,专业认证,建设地方专家团队
为促进“造血”机制的形成,项目组通过培训指导、过程评估和区教育厅评优等工作培养优秀种子实验人员。2011年11月项目中期总结表彰大会有218名优秀实验教师、60名优秀实验校长、16所优秀实验学校和3个优秀实验县(区)获得表彰,在项目第一学年涌现出来的这批优秀实验人员,将成为项目实验的“种子”,播撒在广西全区,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有些来自农村的实验教师甚至是第一次通过这种平台,向来自全区的实验人员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想见。三年之后将有更多的教师、校长、领导干部和教研员,走出县(区),甚至走向全国,以培训者的身份向更多需要帮助的教师传经送宝;而他们,也将成为广西区内一支重要的教师培训骨干团队。
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邀请广西当地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组建区级专家团队。每个子项目邀请9位区级专家,设1名专家总体协调项目工作,设8名专家每人负责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工作。每位专家与北师大相应的指导专家对接,保证本县(区)业务指导的力度和强度。如今来自广西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河池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7位区级专家组成了强有力的“地方”专家团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作出高水平指导。这一业务团队的形成是建设广西骨干团队、实现“造血”机制的有效保障。
四、项目实施效果
(一)实验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
1.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在基于实验的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中,实验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形成课题组共同备课、研课的良好氛围,并且辐射到其他学科课堂。项目实施以来,专家通过实地指导、混合式研修共听取实验教师公开展示课187节,项目中期总结评优表彰共收到290节实验课例,分别评选出优秀攀登英语实验课一等奖10例、二等奖22例、三等奖34例;优秀分层数学实验课一等奖32例、二等奖56例、三等奖64例。教师们在实验中的收获都深刻烙印在这一节节反复打磨的实验课上,烙印在孩子们真诚快乐的笑容中。
2.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通过“做中学”,在改变课堂行为的同时逐渐改变了教育理念,改变旧有评价观念;真正学会正视学生差异,关爱鼓励每一个学生;恰当运用评价,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改进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教师提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验,实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们主动登陆项目网站平台,自主学习研讨;实验教师主动要求使用混合式培训模式与项目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4.教师科研意识逐步增强。
教师学会自主反思、自主研究,科研意识增强,逐步开展自主实验。教师在项目过程中逐渐学会不断自我反思、总结,“内省”课堂教学行为;自主研究发现的问题,形成随笔、案例、心得、工作总结等实验成果,自我研究、自主实验意识明显增强。项目开展以来,实验教师在项目工作简报上共发表文章238篇;柳州市柳北区数学教研员林慧慧、鱼峰区数学教研员陈朝雄在自治区2010年“国培计划”征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桂林市叠彩区桂岭小学的英语实验教师黄英英获得二等奖;百色市右江区中华小学英语教师农天泉的《如何整合攀登英语与常规英语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获得2011年“第十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教师从课堂走向科研。用科研服务课堂,不断丰富自身业务知识、加强理论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验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集中培训、赴京观摩考察、实地指导、总结评优等一系列活动,实验校长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信心。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实践,实验校校长加深了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加深了对《纲要》中“学校要办出特色”精神的领悟,提升了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与管理能力。
第一年的项目实验中,74所实验校全部完成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定位,大部分实验校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都已经可以进入指导实施的阶段。校长统筹规划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同时,校长在项目实践中越来越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校长们增强了学习意识,主动与专家、同行交流,逐渐形成“校长提升共同体”的项目发展模式。
(三)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提升
1.攀登英语为孩子们创造英语学习的快乐天堂。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开展至今,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据调查,90%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语言活动;80%的学生建立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并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班学生在听力、口语表达、认读等语言知识技能上的表现均显著好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已经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哑巴英语”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通过家长说明会等活动,家校协作融洽,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为解决部分地区家长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不懂、不问孩子学习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正如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中心小学的韦柳翠老师提到:“执教以来我一直觉得一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难管理的年级,教学工作难以组织和开展。而攀登英语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的,我认真按照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要求组织教学。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孩子们悄悄改变了。课堂上孩子们交头接耳、有事没事站起来、做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的现象少了,该听就听,该唱就唱,该重复时就大胆重复,孩子们对攀登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一开始的不会说,不想说,到会说一点,想去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非常欣慰!”
2.分层数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项目开展以来,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积习减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同时这份成功的心理体验带动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与自信心。部分学校设置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使用分层测试卡的实验班学生数学成绩获得明显提升。柳州市柳江县进德中心小学数学项目三个实验班在使用分层测试卡后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四、五、六三个年级在全县排名分别由第一学期期末的第十名、第八名和第六名提升到第二学期期末的第五名、第四名和第一名。同时,项目实验使得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为融洽。针对家长的反应,柳州市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到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的挑战意识也有所增强。分层测试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步步提高的阶梯,孩子们很喜欢,尤其是拓展练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为孩子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1100%的学生家长认为有继续推行项目实验的必要。
3.校长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
74所实验校校长既是办学理念的提出者、特色建设的设计者、特色建设的实践者,又是特色建设的坚守者和特色建设的宣传者,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引领、支持和服务。在项目专家的引领下,全部74所实验校都明确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编写了目标清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所实验校的全体师生是特色创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积极、认真而踊跃地对学校的发展时时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及力量,人人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得到极大提高。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四小学一直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所困扰,确定了学校“赏识教育”的特色
方向、得到校长项目专家的实地指导和建议之后,韦孟熙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对办学理念和措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如今,韦校长欣喜地说:“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了!舞台上,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了!操场上、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懂得自立了!”
(四)项目已经纳入各实验市、县(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工作,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项目实验受到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扎实开展项目实施和推广工作,将项目纳入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作中,实施统筹协调,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为项目的持续实施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1.行政推动,统筹协调,确保项目实验有序高效。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紧密配合,是项目顺利有效实施的坚强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动,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柳州市鱼峰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惠英说:“在近一年的探寻过程中,我们与全区10所实验校一路同行,收获了喜悦和感动。回眸成长经历,我们内心充满感激。‘到实验区指导,就要像庄稼浇水浇到根。’项目组的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专家进校指导的足迹已经遍布每一所实验校。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都获益匪浅。实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智慧,实践项目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课堂愉悦灵动,充满真诚和爱心。‘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我深信,在项目实验的引领下,鱼峰区的基础教育一定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能力、更强劲的执行力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副局长苏祖胜在参加完第二学年集中培训后表示:“八月暑气如火,我们8个实验县(区)的教育局领导、校长和教师们又汇聚在南宁,围绕着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问题开展了项目实验第二学年的集中培训。在完成了第一年度实验项目定位和设计的基础上,第二年度我们将在‘做中研’的指导思想下大力推进实验项目的深入实施。我们坚信,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将开阔视野,克难攻坚,开拓进取,一路奋进,谱写右江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的新篇章!”河池市金城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韦霄玉介绍本区项目管理经验时说:“教育局组建了局长挂帅,业务副局长主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校长落实的项目实施精英团队,构建了‘教育局实验领导小组一教育局教研室一学校领导小组一学校教研处一教研小组’的课题研究网络,确保了该实验课题研究的高效开展。”行政力量的形成是项目有效推进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项目经验进一步辐射、影响非实验校,从而真正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后盾。
2.教研引领,专家携手,确保项目实验扎实深入。
北师大专家与区级专家的携手,为县(区)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县(区)教研员负责组织协调本县(区)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联片教研等活动促进实验教师问的经验分享、共同提高。柳州市鱼峰区英语教研员李蔓总结自身工作时说道:“通过开展实验项目,我也认识到作为教研员在攀登英语方面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总结分析,制定规划。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室应结合新学期教学内容,协助学校组织英语教师和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师一起研读《教师指南》,明确新学期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观看攀登英语观摩课课堂实录,进行集体研讨。此外,要规范课堂常规,坚持攀登英语教学原则。本学期,学校课题组教师继续规范各自的课堂常规,严格按照攀登英语的上课模式,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经常下校进行听评课活动,对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协助学校开展好跨区域教研活动,一起交流经验.反思不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柳州市柳江县数学教研员廖利涛在组织、参与项目实地指导之后说:“通过听观摩课和交流研讨,实验教师对实验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看到《数学分层测试卡》和攀登英语实验在我县实验学校散发出了无限的魅力!”教研员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研模式,他们对混合式研修的指导模式非常肯定,河池市金城江区数学教研员杨校宁说道:“首先,这种教研形式把理论的提高与改进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引导教师立足课堂,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这种教研形式把与会教师的观摩、听课、与专家的交流互动结合起来,引导与会教师自主参与,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员在项目实施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与实验教师共同成长的喜悦。项目第二学年,教研员将继续担任县(区)业务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共同追寻更高的成就。
五、项目启示
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不仅帮助校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成熟而有效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为当地的教育带来了生气,对实验市、县(区)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过程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一)三年规划,学研一体――创新教师培训思路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大都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模式,时间短、强度大、前期调研与后续考核欠缺、缺乏过程指导和长效追踪。项目实验针对短期集中培训的弊端、契合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提出“三年规划,学研一体”的培训思路,即实验项目持续三年时间,每年分别以“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为培训主旨,使实验人员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变教育观念、参与科研而提升业务水平、全面发展而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总目标。
(二)多元引领,和谐发展――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
为契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的三年规划思路,项目的推进需要创新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做到全面深入、持续有效。项目组采取了多种方式保障项目管理有条不紊,项目指导深入有效:为实验人员建档,持续追踪指导;专家专人引领,保障专业水平;开发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采用混合式研修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扩大培训效益,为培训的多样化创造更多可能。这些多元措施和手段都是为实验人员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量身定做的,设身处地为实验人员设计打造,以期真正契合“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教师幸福人生――创新教师培训体制
项目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探索、总结、反思中循序渐进;同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不仅仅依赖自身因素,同样依赖于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因此,项目不仅着眼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同时关注为教师建立协作、融洽、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实践共同体,为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幸福人生奠定坚固的基石。
项目实验改革以往“教师被动培训”的体制,注重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创建,通过创建共同愿景、组织互动活动、建立共享资源来实现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这一共同体的中心是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小学教师、校长,行政教研保障力量包括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研员,业务支撑则由北师大项目专家与广西区级专家共同承担。这一“小学+政府+大学”的培训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坚实的实践共同体。随着项目实验的推进,到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真正得以实现的时候,实验学校中将诞生一批种子教师、种子校长,成为区域优秀教师的代表,县(区)教育局中将诞生一批优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科教研员,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30-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促进专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培训。2008年,中小学教师培训采取“天网、地网、人网”三结合的方式,实施远程培训项目,2009年的国培计划在远程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案例教学和参与式培训,2010年的国培计划首次实施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并将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
为更好地了解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从而为教师培训的开展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选取国培计划(2011)山西省中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200名作为抽样结果,从参训教师基本情况、培训动机、培训资源、培训组织形式等角度设计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形式。调查对象为参与“2011年山西省中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教师抽样个体,其中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各100名,总计2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4份,其中有效问卷有108份,有效率为75%。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7.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教师的先前培训情况。在参加2011年国培之前,大多数教师已参加过不同形式及层次的培训,为了了解教师先前培训情况,特调查教师参与过的培训次数、培训层次等,统计结果见表1。
注:表中的百分比为参与了各层次的培训人数与本次调查总人数的比值,“总计”是指参加过相应培训次数的人数与本次调查总人数的比值。
从表1可知,在参加国培之前,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复杂,参与培训的层次、次数也各不相同。仅有28.6%的教师参加过1~3次国家级培训,其余教师均未参加过;就省级培训而言,32.4%的教师参加过1~3次,仅有1.9%的教师参加过4~6次,其余教师均未参加过,由此可看出,教师参加的高层次专业培训普遍较少,培训层次较低。12.4%的教师参加过10次以上的培训,48%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层次的教师培训,这对于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来讲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培训体制仍有待健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教育培训。
2.培训动机。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动机对于培训的效果好坏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本次培训中教师的动机,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培训动机统计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参与培训的动机是为提高个人素质的教师占40.1%;29.1%的教师参与培训是为了成为学科骨干。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多数教师有着恰当的参与动机,但也存在一些教师,参与培训仅仅是为了晋升专业职务(6.6%)、获得学分(5.9%)、听从上级安排(5.5%)等,自我参与培训的兴趣不强,这无疑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3.培训资源选择。培训资源的丰富和恰当,对于培训活动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于此问题的多项选择中,57.4%的教师认为培训课程应选用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发的资源。38.0%的教师选择国家级培训资源库的标准资源、优质资源,这样既可以避免劣质资源教育培训的费时费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实际出发,更新了教师的知识和观念。17.6%的教师认为应选用山西省培训资源库资源;选择本土资源的最少,为11.1%。可见,教师希望使用优质的资源来促进学习,对本土开发的资源信心不足。
4.培训师资选择。关于培训师资问题的多项选择中,91%的教师选择一线名师,一线名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是教师学习的榜样。68%的教师选择课改专家,课改专家掌握着前沿的课改方向和理念,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课改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选择教科研人员和高校教授的教师比例相近,分别为41%和40%。只有6%的教师选择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由此可见,在培训师资的选配方面,应遵循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原则,将一线教师、课改专家作为培训的主力军,在培训过程中以理论为导向,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参训教师能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脱离理论。
5.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的核心,如果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活动就没有意义,甚至只是耗时耗力耗财,没有成效。为了解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2 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的统计图
根据图2分析得知,教学方法与技能是教师最期望进行培训的内容,选择比例占到31.4%,由此可见,教师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应对各类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本科学教师的必备素养,被选比例达到24.1%。选择信息技术的只有12.4%,可见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够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13.2%的教师选择教师学、心理学,10.5%的教师选择新课标解读,仅有8.4%的教师选择教育科研知识。可见教师对于这类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不强,过多地关注实践。
6.培训方式。为了了解教师喜爱的培训方式,现做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3 教师喜爱的培训方式的统计图
从图3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中,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为案例分析,被选比例为33%,这种方式能够深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从具体案例入手,博采众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3.2%的教师选择研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开阔教师的思维,共同进步。选择课题研究、听讲座、系统讲授的比例分别为13%、12.5%和10.3%,6.3%的教师选择自主学习。互联网资源丰富,沟通交流便捷,却只有1.8%的教师选择网上学习,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化意识还有待提高。
7.培训组织形式。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但基于教师教学压力较大的现状,如何合理选择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有一定难度。调查表明,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人员组织形式为校外集中培训,被选比例达到了46%,采取这种方式,教师既可以专心参加培训,又能够和来自各地的参训教师进行交流探讨。31%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由专家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更容易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科学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是考虑到这种方式对于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高,大规模应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教师选择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比例较少,分别为13%和10%,可见教师对本土资源重视不够,信心不足,参与远程培训的兴趣不高,对网络学习的质量存有质疑。
8.评价考核方式。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需要严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良好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评价结果对于培训效果总结以及今后的培训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关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中,29%的教师选择现场说课,显然,这种方式更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26%的教师选择撰写论文。选择提交作品和建立档案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3%和19%,这两种方式的考核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客观地体现培训效果。建议采用考试来评价学习成果的教师只有3%。
三、培训建议
1.科学、合理定位培训目标。基于培训对象群体的复杂性,参照相关培训文件的精神,应从前期调研开始细致化的进行安排。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认真设计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围绕某个或某几个主题,构建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培训符合更多教师的现状。
2.组建优秀的培训者队伍。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应用和转换等方式,实现以人影响人、以智力资源再生智力资源的活动行为。优秀的培训者队伍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依据调查结果,建议选择下列人员作为培训教师:
首先是本学科优秀的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各类不同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参训教师的培养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
其次是课改专家。课改专家能够深刻剖析学科、教材的精髓,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再次是大学教授专家。教授专家走在理论的前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培训经验。另外,教授专家能够结合大学教学案例,传递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进而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
3.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从省市、地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前瞻性、适用性,使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为学生带来新的视眼。再者,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课程比例,并设置选修与必修课程,让受训教师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同时,要构建基于动力机制的培训课程库运营模式,强化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提供机构、管理者、教师等的职责,改革原有资源库运营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加强资源库的良性运转。
4.完善培训评价体系。教师培训的实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向研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本次调查中,教师最期望的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如现场说课、提交教学案例、专题讨论等,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培训效果。
另外,应利用互联网进行跟踪评价,持续了解培训后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念的改革和能力的提升,加大跟踪评价的力度,坚持培训评价原则科学化、维度全面化、主体多元化的基本精神,真正实现完善的培训评价。
5.合理规范培训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培训制度的建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培训研究,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端正培训态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二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制度,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义务、条件、待遇等问题,从而构建适合于教师培训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教师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教师先前参与的培训层次较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比例较大(占总人数的48%)。教师期望培训以校外集中培训的形式,将一线名师作为主要培训师资,运用国家优质标准资源,以案例讨论与分析的方式,重点对教学技能与方法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时,主要以现场说课的方式,着重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考察。但是,教师对本土教学资源的重视不够,信心不足,且尚未意识到网络学习、远程培训的益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玉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现行培训矛盾的调查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13-15.
[2]王月霞. 2000-2010年国家级教师培训研究的文献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5):45-46.
[3]Casey, Matthew Scott, Dennis Doverspike, University of Akron.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for New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Use of Problem-based Inquiry[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2005.,18(1):110-124.
[4]Denby, Stev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10,42(3):147-150.
[5]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
[6]卢真金.论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