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07:0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从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上,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 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勤勤恳恳,积极研修 。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题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 积极认真的观看视频学习,到目前为止在线学习时间近两个月,并且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积极提出自己的问 题 。
篇2
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意义深远。我校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工作目标,以县语委的工作要求为规范,认真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执行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推广和普及、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校教师普通话培训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这项工作放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推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语言文字培训计划,全面部署学校的“推普”工作。投入专项经费,明确推普制度,确保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每学期不定期召开校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2.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定时或不定时对使用规范进行
审核和把关,并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职工考核、教学管理及评优等工作,尤其把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评课和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纳入学校优质课评比的首要条件。
3.实施两个一:每年一个推普月(每年九月),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推普活动(演讲、诗歌朗诵等),逐步完善形成制度,使之有效的推动了教职员工说普通话的水平。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推普”的学习培训活动
学校“推普”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校教职员动员大会。在会上校长进行动员、部署具体工作,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学校各个地方都挂上了宣传牌和宣传标语,及各种“推普”标志,营造良好氛围,动员了所有适龄教职员工参加普通话培训。
连续三年 举办“电大杯”广宗县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从基层教师中评选,每次参赛教师100余名,辐射初赛教师1000余名。选手们通过说课、课件演示、三笔字书写等环节的角逐,最终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比赛活动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新的培训模式,把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与重点突出有机结合起来。全员参与,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突出重点,创造了优秀教师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
专家引领,表彰先进,使广大教师交流有内容,工作有榜样,学习有动力。
三、切实抓好语言文字的培训及考评考核工作
为了使“推普”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我校聘请省级测试员对参加培训的老师进行了培训。在培训期间,教职员工都能自觉地参加培训活动,并放弃休息时间,苦学苦练,通过培训与练习,全校教师的普通话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运用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真正达到学校预期的培训效果,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
篇3
作为赫山教育大家庭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参加《赫山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坊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篇4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篇5
一、落实课堂改革。
20xx年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临帖之后艰难的出模过程。2013年秋,我校临摹铜都双语学校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启动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高年级迅速进入课改,成为全镇课改的先锋,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本学期的课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巩固上学期的成果;第二阶段是探索学校课改模式。九、十两个月,我们继续加强对教师、对学生的课改培训,对“五步三查”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十一、十二两个月,主要是课改出模的研究。
1、坚定老师的课改信念。开学第一天就召开了全体教师的课改再动员大会,坚定信念,端正思想,稳步推进课改。
2、扎实开展小组建设、培训工作。开学第一周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配合,从班级文化、分组分工、小组文化等方面扎实做好小组建设工作。9月最后一周进行了优秀小组展评活动,12个优秀小组的全体成员登台亮相,用精美的展板展示了小组文化和小组风采。
3、继续开展集体研备,抓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各组每周固定半天的时间进行集体研修,编写导学案。对导学案编制突破新授课的课型局限,对多种课型研究出台固定的编制模式。对学校已有的导学案上传学校网站,形成导学案资源库。规范导学案的使用,不再要求学生人手一张,在保证教师每节课都有导学案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导学案,既做到了节约,又让导学案真正适合学生使用。
4、做好教师课改培训工作。一是加强理论培训,提升课改的理论高度,利用校本研修中的组级研修进行前沿理论的学习,丰富理论储备,为出模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语文组以“语文课堂中展示流程”的微课研究为主要学习内容,开展了多次学习研讨,数学组以“如何听评课”为主要学习内容,指导教师在听评课中成长;
二是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学习的平台。让老师们走出去观摩先进的课堂,本学期学校共派出30余人次参加各种学习观摩活动。20xx年10月,向校长带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研修组长一行6人来到了武汉XX小学,与学校领导一起探讨课改,走进XX小学的课堂,观摩他们出模之后的课堂,回校后,通过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结合我校实际出台了花坪小学“四学三导”七彩课堂模式,迈出了出模异常艰难却也是扎实的第一步; “四学三导”七彩课堂是属于学校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学校实际,又能彰显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学”指的是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悟学”,“三导”指的是老师的“激趣导入——学情导查——提升导法”。
三是加强新调进老师的课改培训工作,通过观摩课改先进教师的课学习课堂流程,快速进入课改,对从外镇调入的老师下发培训资料由教导处进行一对一培训。
四是请专家走进学校,解读课改,示范指导。11月,县研训中心一行4人来到我们学校指导课改,对学校现有的课改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县研训中心的体育研训员谭老师亲自上示范课,在这节课上,谭老师仅仅凭借每人一张纸这样简单的道具,组织学生进行了几轮体育竞赛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了健身的目的。课后,学校组织观课老师进行了体育课教学培训。谭老师从专业角度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构思,解读了体育教学新课标,提出了常规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本次培训让每位观课老师受益匪浅,促进我校体育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五是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在课堂中历练老师们的课改基本功,打造真正的生本课堂。首先是校内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提供范本,9月11日,XX小学以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的形式为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提供培训的现场,让老师们观摩新的课堂,实地学习课堂操作细节。数学组田雅琴老师一节《圆的周长》精彩纷呈,老师们惊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潜力无限,老师的教学智慧也让老师们叹服;语文组李毅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畅游于《草虫的村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完整呈现了“五步三查”教学环节;这次示范课还是学生培训的延伸,六十多名学生走进课堂,到各小组学习观摩,再把这些好的做法带回自己的班级;开学第二周进行了新调进老师的课堂教学首秀活动,从外镇调进的李美云老师大胆运用课改模式演绎了教学新风采,新老师么初试课改,教学效果良好,充分展现了这些老师的学习精神与课改信念,也体现了花小研修团队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十一月,学校进行了人人参与的 “七彩课堂”晒课赛课暨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精心准备,充分展示了师生的风采,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美景。高段,学生展示精彩,质疑大胆,对抗激烈,突显了课改至今的成效:学生是课改中的最大受益者;中段,小组合作学习流程清晰,组长是优秀的“领头羊”;低段,电教资源让课堂魅力无限,小组评价激发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六是加强联片研修,在交流中分享。11月18日,花坪小学、两河口小学、永和坪小学和渡口坪小学30多名教师聚集在花小进行本学期的四校联片研修。研修以“课改下的高效课堂”为主题进行研讨,方清华、黄玉兰、杨翠琴和胡桂芳老师分别上研究课,中心校方校长、冯主席参与本次的联片研修。研讨中,大家分享课改中的经验,交流课改中的困惑,中心校领导也对四所学校今后的课改工作进行了指导。
5、做好学生的培训工作。教导处牵头对全校的导生、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各班选取优秀的小组长和1—2名导生参加培训。一是下发文字资料对导生和小组长进行课堂程序、规则、评价的操作培训;二是组织导生和小组长到课改优秀班级观摩听课,参与课改先进班级的学习,进行操作培训;三是与德育处配合做好学生的评价,每学期两次对星级学生、优秀小组、明星班级进行表彰。9月9日,花坪小学组织3——6年级的导生、小组长进行了题为《任务与职责》的培训,62名来自各班的优秀学生参加了此次培训。首先由分管德育的刘XX校长就班级、小组评价操作办法进行了培训:如何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习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如何让评价激发全班同学更加主动的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小主人,刘校长的培训具有可操作性;教导处对导生和小组长进行了分类培训,在“五步三查”的课堂环节中,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具体明了,导生和小组长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9月10,这些导生和小组长走进六年级二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通过观摩的方式再次培训。
6、抓好校本研修促进课改工作深入推进。一是抓好研修组长的培训工作,确实起到课改领头羊的作用;
二是抓好课改微问题研究。每周一次的组级研修围绕课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内容的的校本研修框架,以组级研修为单位,以微问题研究为主要方式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语文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两组针对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提炼了重点研究的微问题。四、五、六年级集中研究解决“展示流程”,一、二、三年级重点研究解决“静心倾听小策略”。各自根据教学观察,总结罗列出了问题现象,下一步各自将针对中心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确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微问题逐步解决教学中的大问题。
三是每月一次校级研修,以课改问题的收集与解决为主要内容进行研修;9月,召开课改推进会,进一步坚定老师们的课改信念;11月,召开课改中期研讨会,对出模阶段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情况进行优化,讨论形成学校自己的课堂模式;12月,召开以“交流、分享、反思、提升”为主题的20xx年秋课改推进会。会上,教导处总结回顾了一年多的课改工作与成绩,对当学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五位课改优秀教师分享了她们在课改中的金点子;向春艳校长对当前学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课改工作做了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花坪小学“四学三导”七彩课堂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
四是做好课改过关课活动。加强巡课,每周一次的巡课,通过对课堂模式的运用、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的习惯培养三个要素综合考查,巡课后及时与有问题的老师沟通交流,评价结果及时犯规,评价结果纳入优秀班级考核、教师绩效考核中,使得常规课的课改效度不断增加。
7、做好课改的管理与评价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制度;二是组织一次校级的课改管理与评价研讨会,倾听老师们的心声,让管理与评价制度能真正激发老师们课改的热情;三是把平时的管理工作做扎实,继续开展巡课制度,对巡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处理;四是继续开展导学案检查与评比工作,确保导学案编写的质量。严格教学过程考核,常规管理注重实效性。学校出台了《花坪小学课改积分办法》,从课堂教学、课改文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巡课积分、导学案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八个方面对老师的课改成效进行积分,根据积分进行一定的奖励。
8、做好课改工作的宣传工作。各研修组保证每月一次的图文并茂的课改宣传,学校每月一次的课改报道。
9、把课改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创课堂文化特色。
花坪小学始于2013年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年多,一年多来,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师生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也给予我们学校的课改工作高度的评价。课改正以良好的态势稳步推进。
二、注重学生发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9月,进行了优秀小组展示活动,12个优秀小组的成员登台亮相,12名课改星级学生作为颁奖嘉宾登台为优秀小组成员颁奖;10月,组织学生参加了科技节活动,获得市级优秀奖1名,县级一等奖1名,县级二等奖11名,县级三等奖11名,县级优秀奖23名;11月,冬季体育艺术节、优秀作业展评;12月开展学科活动。语文学科举办了“百花齐放”语文学科活动比赛,一年级的识字比赛;二年级的查字典比赛;三年级的词语听写比赛;四年级的朗诵比赛;五年级的诗词竞赛;六年级的手抄报比赛,这些比赛,规范了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科进行了数学日记和数学手抄报大赛,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英语学科开展了英语诵读比赛。此次学科活动竞赛,共有150余名学生获奖。
2、着力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一是以“花香、书韵”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开设了 “百花齐放”必修课程,让学生走进花的世界,了解花的知识,感受花的美丽,品读花的意义,传播花的美好,做一个真正的“花小人”,在花香中度过美好的童年;二是继续开展“花儿朵朵”的社团活动,涉及花艺、丝袜花、花的种植、乒乓球、羽毛球、国画、主持与演讲、军乐、腰鼓、书法、棋艺、合唱、舞蹈、诗社、长阳山歌等二十四个社团,每周三下午开展活动,聘请本校或校外有专长的老师任教,让有特长的孩子专攻术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三是国画、乒乓球、踢毽子特色校本课程的继续深化,让有特长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三、成绩与反思。
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老师和课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也正在逐渐显示学校的实力。本学期,田继萍老师参加全县中老年教师数学课堂竞赛获得二等奖;李毅老师参加全县校本课程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李春霞、李毅老师参加市级校本课程设计比赛获得一等奖;4篇文章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8篇文章在县级以上获奖;向春艳等七名老师获得县级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称号;韩俊蓉等11名教师获得镇级骨干教师称号;田雅琴、向春艳老师获得县级优秀学科教师称号;李毅等6名教师被聘为镇学科中心组成员;语文、数学、思品研修组获得县级优秀研修组称号;学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称号。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也深感由教师队伍老化带来的种种压力,也有教学事务纷繁复杂而衍生的种种困惑,反思一学期的工作,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思考和改进:
1、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培养思考型、科研型的名师工作困难大;要确实转变教师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科研工作困难大。
2、课堂教学改革从临帖到自创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是一个破茧化蝶的艰难历程。
篇6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X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 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XX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7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意见》(鲁教财字〔2007〕30号)精神,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经研究,决定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2009年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目标
2009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利用远程研修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网上备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
本次培训开设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集中研修10天。课程资源由国家学科课程专家、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共同开发,并负责各学科研修指导。
三、参训人员
本期计划培训全省农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10130人,其中,乡镇以下农村初中教师不少于50%。各市名额分配情况见附件一。
(一)选拔条件
1、热爱党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2、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培训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3、一线教师,身心健康,能坚持全程学习。
4、熟悉微机和网络操作,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
(二)推荐选拔办法
参训对象的推荐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坚持标准,择优推荐”的办法进行。由符合选拔条件的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教育局。各市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1:1的比例确定培训对象。
四、研修形式与时间安排
(一)研修形式
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推动以远程网络为平台的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其他学员、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推荐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点评学员作业,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集中研修期间,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或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若干培训教学点。组织参训教师按就近原则到各培训教学点集中参加研修,统一管理。
(二)研修时间
集中研修:2009年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学员每天学习不少于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浏览拓展资源、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
分散研修:2009年 8月8日—11月8日。分散研修3个月。分散研修期间各学科课程团队专家和指导教师将定期组织在线研讨和跟进指导,分散研修结束时,学员应在网上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研修结束后平台将长期开放,所有参训教师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网络研修的跟进服务。
五、工作流程
(一)参训教师选拔、报名与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5日—30日)
1、各市按照所分配的参训教师名额和选拔标准与程序确定本市参训教师。
2、各级管理员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组织教师报名和编班。
市级管理员于6月21—22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启动参训学校的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学校管理员于6月23日—26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填报并提交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名单(一名教师只限参加一个学科的培训,务必按学科填报参训教师)。
3、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27日—30日)
市级管理员于6月27日登录系统,检查各学校的报名完成状态,开展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的工作。编班及配备指导教师的原则见附件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
7月上旬,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发放视频课程和培训教材。
5、平台测试与熟悉学习平台(6月30日—7月10日)
各市、县组织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培训点场所卫生与安全环境、设施设备。
6、培训实施
(1)各培训点根据统一要求,播放视频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参训教师凭个人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的汉语拼音全拼(小写)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参加网上研讨、提交作业。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4)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教学点校技术人员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山东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教育厅成立由厅领导任组长,师范处、基教处、教研室、省教育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培训项目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组,根据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建立本市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对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督导,负责对本市参训学校和学员的选拔、报名、编班和管理;对本市各培训点的组织管理和研修过程进行督导。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是此次全员培训工作组织管理的主体。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考勤管理,做好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并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二)培训经费
参训教师培训费由省财政专项经费支付,教师往返交通费由任职学校报销。
(三)考核评价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省项目办将制定课程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工作手册和学员学习手册;制定优秀、合格组织单位(市和学校)、指导教师、学员评价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学习标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电子帐户记入A1类学分20分。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指导教师、参训学员不计学分。
研修工作结束后,各县区教学点要向本县区教育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厅提交总结报告;研修完成后,教育厅将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各市总结报告形成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价。
附件一:
各市分学科名额分配表
地市语文数学外语合计
济南180190190560
青岛280270260810
淄博200190180570
枣庄130130140400
东营9010090280
烟台310310290910
潍坊3403503201010
济宁270270250790
泰安170160150480
威海110110110330
日照100100100300
莱芜100100100300
临沂320320320960
德州200200170570
聊城190190180560
滨州130130130390
菏泽320320270910
合计34403440325010130
附件二:
技术负责人遴选标准
一、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
二、熟悉计算机及各类网络应用;熟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管理;
三、学校技术负责人原则上为学校校园网或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能够协调本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及已经确定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学校级管理员,共同完成培训期间的技术保障工作。
四、具有必要的时间保障,研修期间全程在岗。
配置标准:原则上每市配备技术人员2人,各学校技术人员1人。
附件三:
各市级管理员编班及指导教师配备原则
一、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编班。
二、每班人数原则上为100人,不足100人的,在本市内进行合并编班,但每班不能多于120人,超过120人不足200人的,编为两个班。本市个别班级人数较少,并且无法合并编班的,仍然保持为一个班级,省级不做调整。
三、原则上每个学科班(不超过120人)配备2名指导教师;少于50人的学科班配置1名指导教师。
附件四:
指导教师遴选标准
一、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在本市(县区)本学科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二、具有网络教研能力,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篇8
课例研修心得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语文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班上的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一、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把埋着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二、对于教育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机器”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以学生为本,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篇9
一、组建团队
在研修新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到学科及教师教学的特点,我与三位语文教师、业务校长关洪钢、奎文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磊、区科研中心特级教师于宏等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团队成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常年从事教学研究指导的研究人员,这样既有实践基础,更有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认真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的课例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研修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对研修的认识。研修不仅仅磨出了一节一节的好课,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磨课中得到落实与提升。一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逐渐总结提炼出科学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的研修方式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造就的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仅2011年,我在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丁茜老师获奎文区优质课二等奖,王宗芹老师在奎文区“双整谐动”展示课中获得二等奖,于宏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下面以《云南的歌会》为例,说一下团队是如何开展合作研究的。
二、选择主题
参加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抽到课题《云南的歌会》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备课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准备的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找到一个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就是研究的主题。
最初依照以前的习惯思维,我们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创新点。但在讨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味语言确实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语文的味道。但是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单薄,有点零散,缺少一个支撑的框架,缺少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文章没有读深读透,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团队成员的碰撞研讨之后,最终一致决定把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于是这次研修的主题就确定为“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三次研修的思想蜕变
明确研修主题之后,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团队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本人一直作为执教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在课前进行详细的分工,带着不同观课视角走进课堂,跟进听课。授课结束后,每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观课结果,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科学评课,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每次设计都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每次教学设计的改动,都体现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彰显着团队成员教学思想的不断蜕变与成熟。
(一)第一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内涵定位。《云南的歌会》一文,编者把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是介绍各种民俗风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涵的挖掘,考虑到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单元的主题的需要,研修团队把文章的内涵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之上。基于此种思想,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了整体感知、段落研读、语言评析等环节。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了“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三种歌会的特点,全面地了解云南歌会,从而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第一个教案,并完成了第一次授课。
2.研讨结果概述
在评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几位语文教师提出了“继续挖掘文本内涵”的建议。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沈从文的散文既朴实、清新、自然,又意蕴深厚,可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内涵。
(二)第二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广泛搜寻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又利用网络,搜寻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奎文区科研中心于宏老师指导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文本,让设计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2)从写作意图的视角定位内涵。在认真阅读《云南的跑马节》以及当时作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解读:作者写《云南的歌会》,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更渗透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对云南人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修团队重新定位了文章内涵:歌颂云南人原始的生命活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2.研修结果概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思路比第一次的设计更加清晰,而且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课堂教学视野依然不够开阔,教学设计中课程渗透不够,还需要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主题。
(三)第三次研修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之后,团队开始试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读《云南的歌会》,从而提炼出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具体思路。于是我们阅读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阅读了张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生态意蕴解读》。在阅读完这些资料后,我们认识到:文章主要是通过云南歌会这种民俗形式来描绘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当地地理环境、文化积淀的结果。歌会之所以出现在云南,是与云南的特殊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基础,发现民俗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
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以读者、欣赏者、探究者的三种身份,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团队观课反馈
于宏:从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上看,姜老师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其他课程资源的搜集,将阅读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品味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升华主题。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能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深层次体会文章内涵,有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能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对个性化解读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丁茜:姜老师采取的是板块式设计,没有“走进云南看歌会”“走进歌会赏魅力”“走出歌会探内涵”“走出云南读民俗”环节。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令人赞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主题一般教师难以挖掘出来,它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姜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搜集了许多的文献,引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琼老师的作品。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校本研修;校本性;实效性
教育要发展,教师为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校本研修则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洗尽铅华,摒弃跟风,在“贴近”二字上下工夫,让校本研修“接地气”。
一、潜心“反思化”,凸显“校本性”
1.贴近教师,张扬个性是核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以校本研修为支持。但是,校本研修绝不是“大一统”“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立足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特长,分层递进、因人制宜开展。特别是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校本研修更需“校本”特色,才能引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例如,对新任教师开展“适应性”研修,通过青蓝工程、外派学习等方式,帮其快速适应课堂,缩短过渡期;合格教师开展“发展性”研修,通过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途径,促其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骨干教师“主题性”研修,通过课题的开发、立项、研究、总结,提升其研修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贴近教师,建设团队是关键
顾明远教授说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构建研修团体,建设“特色”教研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农村,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居住分散等问题,研修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萝卜炒萝卜”的低效研修。为此,学校应认真选拔、精心指导,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超前、适应新课改的教研组长队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研修方面,积极发挥他们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开展、推动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同时要推倒围墙,挪走屏障,外引内联,树立大教研意识,建设“校际”研修组,加强专业引领,确保“校校”有骨干、“级级”有指导、“科科”有引领。
3.贴近学校,打造品牌是灵魂
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它“根”在校,“本”在师,为与不为应源于学校实际需要。有的学校师资强,平行班多,可发挥资源优势,侧重开展集体备课、“请进走出”“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有的学校师资弱,包班多,那就需要在研修的内容、深度、方式等方面另作考量。研修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绝不可舍本逐末,生搬硬套,一根标尺量到底,而要寻找适合“本校”风格、特色、品牌的研修形式。所以,学校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是通过课题研究,还是研修培训呢?是应该仔细琢磨的。
二、锐意“多元化”,体现“丰富性”
落实校本研修,必须坚持活动引领,评价助推,必须搭建展示、交流等研修平台,必须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在研修时,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课堂观摩,引领不同层次教师认识自己、了解同伴。开展结对促教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提高。组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让更多的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研修能力。
三、立足“体系化”,增强“实效性”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发的、无序的、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体系完善、评价科学的长效机制。在研修中,必须狠抓保障,努力做好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做好活动保障,提供各种研修的平台;做好评价保障,促进研修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指导落实,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通过同伴互助,树立合作意识,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团队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重视考核评价,把过程性考核与教师评优树模结合,把成果性考核与教师绩效挂钩,科学衡量研修的度和量,有效评价研修的效果。
总之,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出发点,走“草根化”之路,以“校本”为落脚点,贴近“地气”,不断“注射”专业的“兴奋剂”,才能点燃教师内在的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才能推动学校办学效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