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22:1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8年06月24日至08月22日,变电修试所依据东方供电局2018年预试定检计划对110kV山河变开展检修工作。在检修期间,按计划完成定检工作,并结合检修开展反措、消缺、检查工作。检修工作中,坚持“该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工作原则,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严谨、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检修任务。现将检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工作
检修开始前由生产设备管理部组织,变电管理所、变电修试所参加,对110kV山河变进行了检修复查和技术监督评估工作,了解了设备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明确了检修项目,及时上报了检修期间所需的备品备件及材料。接到批复的检修计划后,我所领导明确了各专业班组的检修人员,进行了驾驶人员及车辆的安排,对各专业班组的检修、消缺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说明,认真进行风险分析,准备工作过程中要使用的工器具及备品备件,整个检修准备工作充分、有效。
二、安全工作
检修按照《继电保护与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中国电网继电保护检验规程》、《中国电网10-110kV继电保护检验规范(2012年版)》《电力设备检修试验规程》及新编 “作业指导书”进行,过程中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气工作票业务指导书》及两票“八条禁令”的相关规定进行,每日进行班前班后会及对风险管控一览表的回顾完善,严格遵照作业指导书所列项目进行每项工作,坚决杜绝习惯性违章,在调度及运行值班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安全有序地完成了此次检修工作,未发生人员责任事故及人身伤亡事故。
篇2
教研组是指以同学科教师为单位,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公开课和观、评课一直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多年来对教师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公开课主要是用于经验推广,往往也被称之为“示范课”等,不主要用于研究问题;听课过程中捕捉的信息相对分散,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聚焦点;评课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止于评论,没有实践改进的环节,不能填补“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疏于知行合一。课例研修中的上课主要是用于研究问题,教师带着特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观察之后的研讨功能是诊断和研究问题,在反思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行为跟进。笔者目前在组织某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研组建设过程中采用课例研修这种草根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研修中经历观点交锋,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促使教研组在持续的反思和实践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的过程,教研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积淀后,研修团队进入交流总结、理论提升阶段,教师以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在研修过程中享受着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获得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当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就会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更为敏感。课例研修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和检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复杂性,形成一系列研修成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研修成果是研修团队长期在教学反思与实践中慢慢积淀出来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资源。成果种类可以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两类。阶段成果包括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群体反思记录集等;最终成果包括课例研修报告、教师科研论文论著等。阶段成果具有单一性和记录性,最终成果则是研修团队对阶段成果加工和提炼后进行的重新建构和理性升华,具有综合性和提升性。笔者所在的研修团队在平均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中,形成了多篇课题研修报告上传至校园网资源共享;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和跨省范围内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一年来有多篇在各类期刊上。
篇3
当今,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社会各类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期,我认真进行着研修,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进行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听课研讨,教研组在“研”字上下功夫,在自觉主动有效上下功夫,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充分调动各年级组长的能动性。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开展教研活动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使我受益匪浅。
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对随堂课的调研力度。全面落实了教学工作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考核要“严”、质量要“高”。
二、积极组织老师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展集体备课的,每次集体备课,每一堂教研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通过实践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重难点前移” ,推行课堂模式“重难点前移”,提高研修实效。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关注自我反思及案例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
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四、网络学习方面
网络学习是最快捷的一种形式,在线研修好的一种研修学习方式,我利用课余网上在线视频学习,找相关研修主题的资料查阅学习,还和同伴在微信、QQ、博客上交流个人校本研修的过程,分享其他同行的个人研修成果,吸取了他们很多有用的经验,效果好。
五、研修成果方面
我一年来结合自己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结合自己旳实践,撰写了论文,市级微型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校本课题《农村体育自制教具的研究与探索》,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评为县级优秀裁判员等等。
篇4
一、自创平台,构建机制,积极探索
学校发展需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成长和成名离不开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管理策略。2008年开始,我校自主创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逐步构建信息时代下“教师自主发展”新模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互动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体系,打造我校教师在线学习研究共同体。
学校不断创设条件,加大投入,为实行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并不断健全组织机制,规范管理。2010年10月,在平台改版后,我们制定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的管理实施方案(试行)》;2011年1月,编写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使用手册》;2012年,细化了“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之“网络研修”的评分标准。
五年来,我们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道路上积极探索,完善使用与评价体系,寻找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网络研修道路,
二、课题引领,全员参与,互助成长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先导。
我校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自主发展交流、教学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教、学、研合一。该平台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实践创新,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发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原创作品,主要体现在记录自身日常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等。
依托省级课题《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修”研究》,我们坚持“骨干先行,全员参与”。课题中心组成员作为网络研修的骨干教师,要求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分享与交流中。通过网络研修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其他的老师也逐渐熟悉平台的使用,并积极参与到平台的讨论中来。平台新版运行两年多来(截止2013年7月31日),全校老师共发表1142篇原创博文、88篇读书笔记、298篇教学反思、408篇公开教学、4479篇集备记录、562篇教研记录、388篇考试分析和发表评论9171条等。
随着网络研修的深入,教师们在平台上不仅仅是分享、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更能利用网络的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跨越学科之间的差异,在平台上跟帖交流,实现了教研全天候,交流无距离。
通过网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迅速,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每年在省级、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三、注重管理,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为了可持续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切实加强督促和管理。一是对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并且成绩明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每学年评选十名网络研修积极分子,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并从中受益;二是定期组织教科室人员监控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活动情况,统计汇总教师网上发文、跟帖的材料,并定期在教研组长会议上公布督促;三是依据“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中对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把量化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将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以表示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研修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问题,学校也不断完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的建设。
篇5
关键词: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关键环节;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13-03
“国培计划”是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端培训,它要求培训具有“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坚持以“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对于组织实施项目计划的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包括对培训对象的需求调研、方案研制、师资配置、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结合多年来开展教师培训的经验,我们在实施“国培计划”的实践中,提出了加强调研分析――摸清需求;以需为本――精心设计;创新教学――互动参与;全程管理――后续跟进的培训工作过程管理。综合运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参与式研讨、案例观摩、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现场学习以及访谈、问题诊断等多种方式落实培训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我们只有抓好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选择、培训组织管理等影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才能为顺利实现“国培计划”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一、认真做好调研分析,为有效培训奠定基础
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实施“国培计划”必须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要清楚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1.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分析,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
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源于对培训对象的了解。只有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参加培训的需求,解决“培训谁”的问题,分析他们的所想、所求,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参加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的学员,是重庆市区县农村小学选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有的教师在本校及地区的学科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内容安排的接受程度与参与态度,是影响本次培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从了解学员情况人手。通过对部分学员进行培训前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区县教委、学校,与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及老师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及建议,将所了解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我们把所了解的不同需求和问题安排到各个教学主题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讲解,同时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培训共同研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解决。其次,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求每人上交一份原有教学设计方案,通过组织学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了解学员原有的教学情况,分析学员存在的教学问题,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奠定基础。
2.明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1)必须明确“为什么培训”。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及市教委有关“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对开展本次“国培计划”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参培教师情况及培训需求。由于每个教师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不同,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较大的差异。通常所说的教师需求,是指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的能代表本次参培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和分析,综合形成了本次参培对象对培训的三方面需求:观念及知识更新需求、实践方法指导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2)实现政府与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我们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上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师培训需求于实现国家对培训目标要求之中,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确定本项目培训的目标,即“一重点、二转化、三形成”。一重点是,重点培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的“种子”教师;二转化是,通过对培训研修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促进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国培计划”的作用;三形成是,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方案,创新培训研修的途径、内容和方式,为有效开展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二、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培训目标确定后,要精心设计培训形式、内容、过程及组织管理等教学活动的细节。这是搞好培训的又一关键环节。
1.围绕目标制订培训计划,针对要求安排培训内容
制订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这是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针对培训需求及目标,我们将本次研修培训设置成四个阶段:集中研修阶段、影子研修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岗位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培训内容既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四个阶段紧密联系,构成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一个整体。集中研修阶段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主要安排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内容,共设置了六个模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在影子研修阶段,安排参培教师到“影子学校”,通过“影子教师”的“传、帮、带”开展研修学习。在“影子研修”期间,学员亲身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吸纳、重构自身的知识素质。在反思研修阶段,参培教师运用从培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感悟,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并相互交流。大家在这种反思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促进成长。在岗位实践研修阶段,参培教师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培训之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在本校的讲台,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实践研修。
2.坚持“国培计划”导向,精心设计培训教学形式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得以实现的。培训活动是培训内容的载体,对培训活动细节的精心设计是关系到培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在设计培训活动时,将重点放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国培计划”中,我们对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探索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紧扣新
课程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安排培训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观摩教学、互动研讨、教学实践,创立了“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反思总结”的培训研修模式。通过专家讲授提升认识,通过实践观摩感悟体验,通过反思总结内化结果。
三、认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实施培训计划并取得成效的可靠保障。
1.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培训师资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我们精心遴选培训师资,要求培训者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为了满足“国培计划”作为高端培训对培训师资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市外专家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以确保“国培计划”对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实现。
2.针对培训教师的学习特性,改进培训学习模式
“教师培训应该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教师培训是针对成人的教育培训,而成人的学习有其独特性,不容忽视。(1)成人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教师参加培训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总是希望了解自己愿意了解的,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2)成人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教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参加培训的,培训学习中追求的不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而是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答的学习。(3)成人学习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学习。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对问题有其独特的看法,培训为这些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4)成人学习是以提高实效为目的的学习。教师对培训内容追求实效性,要求学以致用。培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更新观念,如何将所学所了解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针对培训教师学习的特性及对培训的期望,我们在本次培训中采取了教师参与度比较高、实践性比较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使参培教师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如何有效观课议课”一课中,主讲教师吴家平老师首先以讲授方式对如何观课议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员到附近一所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录制教师上课资料,回来之后针对录像资料组织学员开展议课,讨论总结并提炼形成有效的观课议课要点。参培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方式收获较大。
我们成功地开展了“影子研修”培训。通过对“影子研修”环节的精心组织安排,创新培训思路及方式,使参培教师无论在显性知识还是在隐性知识方面都有了较大收获。例如,参加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影子研修”的学员,通过参加“影子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感受和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对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参与教研活动中,被学校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所感染,亲身体验了名校教师对科学真理追求的精神和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用参培教师雷娟的话说:“‘影子研修’使我终生受益,‘国培计划’将改变我的人生。”
四、加强培训管理,实现对培训管理的全覆盖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培训的目标管理、培训的过程管理等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是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保障。
培训的目标管理是为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和培训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过程管理是使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与调控,使培训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向前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创新培训管理,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在培训中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加强对培训的全过程管理,在本次培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集中研修与反思总结阶段,除加强对本阶段的目标要求管理外,采取了双班主任制,为培训班配备行政和专业班主任,聘请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班主任,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班的常规管理与专业活动指导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在影子研修阶段,我们加强与区(县)培训基地以及“影子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高校、培训基地、“影子学校”三级协调管理的机制,形成了三方协同开展培训的局面。在岗位实践阶段,我们与学员所在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送培学校加强联系,落实各个部门对学员在本阶段的管理任务,注意激活学员所在学校参与指导学员研修的活力,促使教师从本校教育教学需要出发,既要解决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结合,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我们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研修指导,到学员单位对岗位实践研修情况进行调查,做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管理的全覆盖。
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识不能被内化,培训成效不能巩固,影响培训的实效。因此,对培训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对培训的后续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学员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平台,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学员动态,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学员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是一项涉及国家教育大计和教师发展的事业。为此,我们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不断研究、实践、总结与创新。我们应以“国培计划”为导向,转变教师培训的理念,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认真总结“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发挥“国培计划”在教师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培俊.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国培计划”顺利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
[2]黄佑生.“国培计划”:为教师培训导航[J].湖南教育,2010,(10):32-33
篇6
什么是“国培”?简单地说,国家意志+专业要求+个人需求,就是国培。
我非常感谢冷水江市进修学校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2014年7月18日至2015年1月31日,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湖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的学习,分四个阶段集中研修。
此次研修,围绕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主题设计,名师专家教授云集,优课荟萃,各显风流。研修活动,多元化、多角度地诠释了“新课标”的要义,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一、破冰之旅――开启美丽邂逅的旅程
7月20,我们在生活班主任帅小伙李佳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破冰”的活动,开启了美丽邂逅的旅程――国培学习。
活动由“引子”“美丽邂逅”“征集签名”“团队建设”“驿站传书”五个部分组成。在“团队建设”中,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争分夺秒,群策群力,在15分钟的时间内设计好了本组的组名、口号、组训、组歌,并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五个创意非凡的组名应运而生:十全十美、铿锵玫瑰、超越自我、新芽、梦之印。
整个活动热闹中迸发着上进的激情。每位学员由最初的拘谨尴尬到后来彼此的心灵相通,为将要开始的学习旅程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
第一阶段,7月18日至8月15日,在娄底人文科技学院听取专家讲座,30天的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这个阶段,各位教授主要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素养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主题讲座。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与讲座,使我们明白:在语境视野下凝望和审视语用现象,从中不仅发现树木,更关注整片森林;不仅有技术分析,更有灵魂铸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李杰老师教会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欧阳丹卉老师用案例生动阐释:小组合作不是目的,是手段,也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伍新春教授用大言温暖我们疲倦的身心:从职业倦怠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最佳工作状态应该是适度的投入,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赵年秀教授娓娓道来:传统授受范式下,学习者往往来者不拒,逆来顺受,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李夫泽教授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教师修养与阅读方法清晰讲出……
教授们的讲座,观点真实、不高深、不做作,让我们禁不住认真地听之、记之、叹之。几十个讲座听下来,我们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增强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解读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每天,白天七节专家讲座,晚上学术讨论。高密度、高水平的专家培训,我们累并充实着。
三、名师引领――影子实践培训活动
2014年10月20日至2014年11月8日,第二阶段影子实践的培训学习。
在听课议课中,我们发现,名师们课堂安排得精妙,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总被演绎得精彩纷呈。教低年级的老师让我们分享了低年级活泼的课堂;教作文的老师让我们感受语文底蕴的魅力,感叹作文教学的精妙;教中高年级阅读的老师,让我们领略了阅读课的厚重,深悟到认真备课的重要;这些名师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的丰富内涵,明白了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情趣。
这样的影子实践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诊断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到了几所基地学校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体验与感悟,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有效行为能力。
四、学以致用――返岗实践培训
2015年1月9日至12月9日,30天的返岗实践培训。我返回原单位原岗位,把集中培训与影子实践阶段提升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了学以致用。具体实践如下:
一是观察指导同行,二是热心细致地辅导顶岗学生曹×的课堂教学。三是主动承担了多次对外交流的公开课。四是认真反思,勤于写作。五是一边带头做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一边指导同事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因为我在此次国培中的勤奋努力,我在本地的小语教学领域,各项成绩斐然,影响力日增。在领导、家长、同行、学生的眼里,我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得到了扎实的提升。
五、提升总结――高校研修培训
2015年1月24日至1月31日,8天,国培的最后一个阶段。再次返回娄底人文科技学院,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集中研修:一是研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问题、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教研项目设计、教研论文的撰写;二是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生涯进行总结与反思,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三是整理研修资料,提交个人研修总结,进行国培学习的收获分享。
篇7
由于每位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与方式不一,个人专业发展愿景有差异,目前的研修方式显现出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师的个性化、创造性的持续发展。从而,面向音乐学科“课改”实施和推广的关键――音乐教师的师资研修活动,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思考与挑战。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3.音乐研修要重视打造研修文化
篇8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1-2020.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0.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0.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0.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1.1-2021.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1.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0.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1.03-2021.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1.3-2021.4)
5.注重日常收集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1.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1.05-2021.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1.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1.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1.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1.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篇9
一、学习快乐
回顾远程研修培训这些天,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网络学习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等等,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很大。
每天上午我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堂,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观看视频后是做作业,那是我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舞台。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家的引领,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能积极参与在线讨论、交流,阅读文章,发表评论。专家们的分析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特别是在线研讨的时候我收获更大,当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我分享着智慧,和大家互动着、交流着,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着工作带给我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喜悦。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是精彩无限的日子,这些日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在研修中我还不断反思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筑,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也有促进了交流与分享。
远程研修培训,点燃了我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前行,激励我在体育教育这块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研修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研修是传承文明的纽带,远程研修是我的良师益友,远程研修是我进步的基石,远程研修是帮助我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真的非常感谢远程研修。
二、心得体会
分享性是远程研修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重要优势。同行老师提出的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重要问题,同行们提供了各自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为全体同行所分享的。
篇10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