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1:2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研修总结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tgrth”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全面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培训分别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岗中学、大龙口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体育局等8个培训点同时开展,来自全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语文及幼儿教育的1187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现已圆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的总结提升,解读好、掌握好、运用好学科教材,专门从昆明聘请了石梦媛、邢保华、杨晓炜等15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春城教学名师”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专家们对初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教学课例为案例,贴合教学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分享个人经验,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为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用好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篇2

作为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管教师培训的主要决策者,他和干部一起努力把研修中心建设成为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教师学校资源中心,打造成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教育教学基地和东城区推进教育改革的人才高地、战略高地和创新高地。

他组织研修中心教研员深入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视导,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导受到学校干部教师的好评。2008年,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获北京市唯一的教育部首批全国教师培训机构优秀示范校的光荣称号。

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他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带领研修中心教研员深入研究“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总结东城区教师课改成果,他主持编写东城区高中课程改革丛书《探索与实践》13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教学工作建议》12册、《课改成果专辑》80册。经东城区教委批准,北京市地方教材委员会审定,2008年他担任了东城区义务教育地方教材《蓝天博览》的主编。他组织各方面教学专家,整合了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潜心编写出一套四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校空间。他为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篇3

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篇4

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良性发展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

篇5

培养四个习惯,立人教育夯实学生发展基础

学校教育首先是立人的教育。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终身发展的基石。学校实施“做人第一,习惯良好”的育人工程,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和生活习惯为育人特色,遵循知行统一、循序渐进、尊重差异、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学生手册,同时积极提供平台,创设环境,夯实学生发展基础。

道德习惯培养。用国旗下讲话及班、校会等时机,宣讲学校“诚、爱、勤、勇、智”的校训精神;用青春主题、生命主题、感恩教育等系列讲座,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用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道德习惯;用英美文化嘉年华、心理游园会等体验类活动,培养学生讲礼仪、守规则、讲秩序等道德习惯;用“行走天下”等活动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心系天下、不畏困难的道德情怀。毕业之时,开展“青春的礼物”主题活动,送给孩子一生难忘的记忆。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学习习惯培养。通过学科教学落实学习习惯基本要求,用“名师讲堂”等专题讲座传授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情趣,开阔学生思维;用“学子讲堂”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策略;用心理讲堂、考前辅导等活动,指导学生调节考试心态、掌握应考技巧;用班级会、年级会,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整,使习惯培养循序渐进,并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科学化评测工具对习惯培养进行追踪分析、总结和反馈调节,使得习惯培养活动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健身习惯培养。“51020”阳光体育活动是我校教师首创、参与率最高的体育社团活动。以5人、10人或20人为一个团队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集体参加锻炼的兴趣,正确认识和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价值。“51020”的谐音是“我要你爱你”,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三年中,学生先后自主创建健身团队75个,覆盖率达到89.6%。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有高度的自由,可以自己组建团队,有队名、队歌、口号等,可以自主选择锻炼项目,还可以自主设立比赛项目,自主申报学校记录等。高度的自主带来的是学生高度的热情和自觉。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动技能与健身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也凸显了独特的作用。我校五位一体的体育课程,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的立体覆盖,学生身体素质大幅提升。

生活习惯培养。我们创建了温馨教室、儒雅餐厅、文明宿舍、自助操场、自律卫生间等,通过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养成干净整洁、勤俭节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珍惜时间、规律作息、举止得体、自觉自律、珍爱生命等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生活习惯。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决定着学生培养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因此,课程建设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校自成立伊始,就把课程建设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首位,强化课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出发,从“中等教育恰位于全教育历程之中段,其职分应在完成全人的陶冶,以厚其个性发展之根基”出发,构建与实施多元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求。

2010年,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要求,遵循全面均衡、自主选择、整合优化、科研引领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依据课程功能构建了基础型、实践型、兴趣型和发展型四位一体的课程框架,指导学校课程建设。近三年来,学校已经陆续开设60余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成为国家规定课程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课程门类不丰富、无法体现区域和学校特色、学生可选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基础型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国家课程外,学校开设了书法、阅读、形体与礼仪、心理、游泳等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奠定更深厚扎实的基础。

实践型课程强调学生的广泛参与,在行动中奠定习惯基础和良好品质。三大创建活动、四个良好习惯培养、五大校节活动,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行走天下等是实践类课程的主体。三年中,学生先后组建学生社团26个,开展“行走天下”活动18次,其中海外之行5次。

兴趣型课程则重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艺术、体育、生活类课程是这类课程的主体。

发展型课程是为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深入了解和探究一些问题开设的校本课程,以名师讲堂、学子讲堂、家长讲堂以及跨学科整合课程《台湾印象》《黄河之旅》《奥运村社区发展研究》《国际生态学校》等主题研究课程为代表。以讲授、体验与探究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三年中,学校共开设名师讲堂22期,邀请各个领域有造诣的学者名师为学生讲授;开设学子讲堂15期,近百名学生站上了学子讲堂,成为讲堂的主角。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

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将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多元的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主体—主导”的关系,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塑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关注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探索现代学习方式成为当代教育实践的必然。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单向讲授,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现代学习方式则强调对学习者的“前知识”加以了解,尊重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学习方式是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回归。

三年来,学校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学校主要的工作思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跨学科整合学习以及浸润式的学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很多成功的课例和实践成果。

比如,学校重点在人文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通过环境创设、问题提出、协作探究、汇报展示、总结提升、多元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主题的探究和讨论,使学习环境、资源提供、交流互动、学习评价在课堂上得到较好实施,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力都得到发展。

又比如,教师以奥运村、黄河、台湾等区域为对象,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将事实与价值建立联系,使学生关注社区、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解决,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影响学生建立新的认知过程和方式。

又比如,浸润式学习是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问题研究的方式,它还原了事物综合、复杂的存在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学生认知事物的方式。浸润式学习一般分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背景学习,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第二阶段为实地考察,带着问题“浸润”到广阔的社会中去。

我们进行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主旨在于尊重学生认知主动性和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综合能力。此外,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英美文化嘉年华、科技改变生活、小社团大社会等大量的学生活动,都是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开展的,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及综合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培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和发展的重要人力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确保教育的持续发展,就要努力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就学校而言,多元课程的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育人目标的达成,以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有赖于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的重要工作。

对于新建校来讲,教师来自五湖四海,首先需要建立教师队伍的基本标准。经过学习比较,我们确定了以北师大林崇德先生为首建立的教师素质模型,即教师应该具备包括职业理想与信念、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共同构成的教师素质结构。这一模型成为学校教师培训的方向和指南,也是教师评价的标准。

学校逐渐形成了“学校搭台、自主建构、科研助推、评价指导”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模型为指南,提供模块式的教师培训内容,并通过专家指导、课程建设、课题引领、评价反馈等途径,把培训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工作中提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具有统领地位的,比如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等。但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所认同的一些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要想让先进的理念落地生根,就必须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真正改变。也正因为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2012年,我校组织开展了以互动式教学为主题的教师校本研修项目。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该项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策略,提升教师常态化的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而帮助教师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次校本研修项目不以传统讲授式培训为主,采用了参与式创新模式,将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体,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研修方式进行适当改变。一是强调教师的参加,包括思想的参加和身体的参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必须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技能的改变不是知识的多少可以决定的。教师的活动十分重要。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研修的效果。协作式学习,可以使教师团队逐步成为学习共同体。三是强调研修之后的研究成果。教师的研修必须也一定能够形成某些研究成果,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最终提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这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校本研修项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北师大教学行为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大力指导。几位专家定期入校,通过精读文献、研讨交流、听评说课、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模拟训练、网络反思等具体方式,使12位研修项目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并帮助他们确定研修选题,修改研修成果。项目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人,三分之一是有数年执教经验的中年教师,自主建构式的研修形式,使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本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12篇论文,就是研修项目的成果之一。这个成果既是学校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成果,也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篇6

一、增强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

学校在长期的教师研修中,结合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对教师的专业研修内容和校本研修的模式做了如下梳理:

教师专业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研修(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能力研修(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经验积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专业品质研修(师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专业意识研修(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创新品质等),专业情感研修(钟情教育、专情学科、钟爱学生等)。

校本研修模式包括:课题带动模式、听课评课模式、例课引导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讲座提高模式、外出取经模式、以点带面模式、交流研讨模式(沙龙、茶座、交流、展示等)、反思总结模式、校际互动模式(校际教学共同体)。

梳理的目的:一方面,使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做到“胸中有丘壑”,形成比较完整的研修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在校本研修的年度计划中,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宣传,使得参与研修者做到心中有目标,提醒自己完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查漏补缺,更好地领会每次校本研修的目的,以便更有效地参与。

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模式中,“课题带动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宣传课题研究意识,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引导和支撑教师的深度发展。然而,一个学校省市立项的课题数量有限,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有限。在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今天,2013年我校推出“项目研究”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草根化、普遍化。项目启动后,经过自主申报、专家组考核,最终21个校本研究项目通过了审核,研究方向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合作形式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团队或个人组团等;研究内容切入口小、针对性强,富有现实意义。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以一年时间为基本时限,制定出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推动“项目研究”扎实开展。

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对研修内容和形式的梳理是横向的划分,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纵向延续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问题。由此,学校针对教师的不同年龄、资历、学历等情况,实施分层指导,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由于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点,全体教师自然处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将苏州市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员分为基石工程班、新苗工程班、新秀工程班、星光工程班、名师工程班、青蓝工程班,制定了《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各班学习目标任务》。

三、提升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性

当前,每所学校都重视教师的学习,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教职工大会、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班主任会议、党员活动、青年教师学习班、行政干部学习班等。教师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很多,但教师比较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集体学习的时间也使得教师缺乏个人学习时间。

专业发展说到底关键是教师的个人学习。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掘出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学习也应该朝这一目标迈进。为此我们提出今后在校本研修方面努力实现“三化”。

1.活动主题化

大量的学校学习,甚至集体备课常常是比较随意的,其中真正具有专业分量的学术性、研讨性内容较少。这需要主持会议者设定好学习的主题,确定好主讲人,确定好讨论话题。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迁移到教师研修中来,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2.形式多样化

每所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教职工学习时间,但是全校教师坐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话题,没有贴近全体教师的会议内容,学习很难有效果,以至于教师的会风与学生的“课风”有天壤之别。另外,学校部门众多,并且每个部门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想要有所作为,如团委组织的青年教师学习班,党委组织的党员学习班,德育处组织的班主任学习班等,结果教师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学习。

结合两方面,可以尝试如下的学习方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主题,同时进行。设想在某个周三下午四点之后,教师讲坛开讲,班主任论坛开讲,青年读书班开讲,党旗下讲话宣讲,学术沙龙开讲,主题鲜明,并实现通告,教师们各取所需,分赴学习场所。这样人数相对分散,人员相对统一(想法、兴趣、专业发展类型的统一)。如此的小班化学习更易于产生思维有形和无形的碰撞。如果能走出“选修课”的第一步,提供多种选择,就一定能够调动听讲者的学习自觉性,将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篇7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都有明显体现。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广大化学教师也开始积极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渐摸索和探求实现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对策成为广大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过阅读大量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文献及对担任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教师问卷及走访调查,经过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极其不均衡。一般在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中,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较为迅速。而在一些小城市或是一些偏远农村,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缓慢的趋势。

2.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教育理念偏低

现在的大多数高中教师在就读师范类院校时学习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但是学科教学知识、情境教学教育理念涉猎的却不多,加之工作后的忙碌,很多化学教师在教育科研、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很迷惑,阻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在调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不对口,又不是师范类毕业的老师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教育理念更低。

3.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提升追求不积极

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师一般由本科毕业生担任,也有研究生毕业生担任。但不得不说,学历层次水平还比较低下。但是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缺乏重要的在职培训。即使偶有参加在职培训的机会,也是收效甚微。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使大多数化学教师追求专业提升不积极。

4.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缺乏科研能力

我国的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普遍比较强,责任心也极强。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中化学教师只有在评职称晋级或是硬性任务时才撰写论文或申报科研项目。正是基于此,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缺乏。

5.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

高中的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仅仅掌握化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但在现实中,我国一半以上的化学教师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必将阻碍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实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1.增强学习意识,强化自我提升

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师要能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纠正和摒弃之前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和定位,制定职业专业发展规划,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向“专业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通过多种多样、不同途径的学习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

2.多给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研修进步的平台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种研修平台的支持。国家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师培养、进行培训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为广大教师提供研修的优质平台可以有助于他们与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无障碍交流,在充实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广泛吸取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各种养分。

3.建立、健全化学教师的评价体系

实现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以广大化学教师的素质提高为标准。对于高中化学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科学、专业。那么,就应该随之建立起一整套高中化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在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中运用化学教师自评和同事及领导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化学教师进行评价。

4.鼓励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科研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不仅仅体现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好化学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大力支持,尤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和实现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是大势所趋。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的普遍提升必将使无数高中生学习化学事半功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光静,殷志宁.给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篇9

关键词:物理化学;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理工科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和公式繁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复杂、学科交叉内容多,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兴趣不高。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学校多个院系的物理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优化整合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构建多元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如何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老一辈物理化学教育家傅献彩教授和陈懿院士等的指导和关心下,团队以队伍建设为龙头、教材建设为切入点、课程建设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教学研究为促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制度,实施教学环节的全面训练。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示范观摩课;作为助教,青年教师需要逐步完成随堂听课 、批改作业和试卷、答疑、上习题讨论课、试讲部分章节、正式上课的所有教学环节。

2.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的物理化学教学专家。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会,请老教师谈体会、提建议,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另外,老教师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良师德师风对青年教师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3.选留和引进相结合。先后选派了多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团队青年教师力量,保证了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4.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教学研修班和研讨会。团队青年教师多次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全国化学多媒体教学资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多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等,拓展了视野,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5.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以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从而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6.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将感性的实践提高到理性的认识。将教改教研项目与团队捆绑建设,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传承和建设,形成了一支目前由十多位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2009年,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教材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1.编写出版了多套有影响的教材和教辅书。由傅献彩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是我国第一本物理化学统编教材,培养了几代的化学工作者,影响非常广泛。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状况和现实需求,对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不断更新,通过优化和压缩经典热力学内容,适当加强统计热力学,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如超临界萃取、电有机合成简介、化学激光简介、?-a曲线与表面不溶膜的结构类型及应用、LB膜、生物膜简介、自发单层分散、固体表面的特点、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纳米粒子、自组织技术、模板合成技术等新内容),调整结构与编排,绘制彩图等,编写并出版了《物理化学》第5版。该教材以“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院校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同时,针对学校不同院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例如,对基地班学生,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以物理化学原理为主线,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编写出版了《化学原理》教材。对地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基础内容,编写出版了《大学基础化学》。其特点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简明清晰、便于自学”。针对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编写出版了简明版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体现出“精炼、实用、新颖”的特色。

篇10

关键词:三角融通教学机制;教学领导力;生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95-04

一、研究背景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在开办之初时,硬件不足,环境较差,与许多学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教师为教而困,学生为学而烦,家长更是忧心忡忡。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学校于1999年率先参与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在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等专家指导下,开始了对生本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学校首先开启的是“生本教学”研究,从此改变了学习生态: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引领下,教师采用“个体学―小组议―集中研”的方式,将小我与大我有机结合,小课本与大阅读环环相扣,小课堂与大社会融为一体。进而,学生成为了自学者、思考者、探索者和互助者,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凸显,课堂由过去的讲坛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堂。于是,因“生本教学”的实验,华阳小学逐步呈现出一道独特的“生本化学习”风景线:学生习惯良好,学趣浓厚,思维开放,潜能舒展,优势竞显……

同时,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需要以教学理念为引领,需要优化教学模式,需要促进教学研修。其中,教学理念是内核,教学模式和教学研修是肌骨。而当我们的学习视野进入教学领导力的领域,我们发现,研究教学领导力,并不断地提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对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观念,整体性改进学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为进一步深化对“生本教学”校本化实施的研究,继续探索一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既适合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我们于近年开启了一项行动研究:以“三角融通教学机制”提升教学领导力。

二、研究过程

(一)建构“三角融通教学机制”及其提升教学领导力的模型

本研究中的“三角融通教学机制”,指在华阳小学教学活动这一系统内,将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研修体系作为其三大支点,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其三角(三大支点)互促共生、融合互通,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推进学校教学变革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提升师生发展质量的校本教学工作运行方式。

我们将“三角融通教学机制”与“教学领导力”进行整合,意在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为核心的“生本教学”理念,引领教师创建并实施以“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的“生本教学”模式,通过创建并实施以“自研与集研互促式教学研修模式”为主的“生本教学”研修,让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研究教学,提升教学领导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及其操作办法,以此推动华阳小学的教学变革。

这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主要体现为“以理念引领教学的领导力”、“以模式优化教学的领导力”、“以研修促进教学的领导力”,其最终目的,都指向“华阳教学:发展师生”。由此形成如图1所示“以‘三角融通教学机制’提升‘教学领导力’”模型。

(二)理清“三角融通教学机制”及其提升教学领导力的思路

本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项推进―系统提质”的研究思路。

整体设计:在对学校教学发展情况进行问题化审思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对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对本行动研究进行整体性构想。分项推进:全校教师分成两大行动小组,实施两大行动计划,在进行行动成效评估的基础上,对两大行动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系统提质:在行动中,及时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地推进研究,逐步形成有质效的研究成果。

(三)构建华阳小学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体系和教学研修体系

1.对教学理念体系进行构建。其一,对“生本教育”一节好课的标准进行校本化研究。华阳小学的课堂教学要往哪里去?或我们关于一节好课的核心价值追求什么?各学科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我们所提倡的“优质高效”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通过对我校生本课堂的观察诊断和分析提炼,我们制定了具有华阳小学特色的《华阳小学生本课堂评价标准》:一是好课的标准,推崇什么样课堂模式,欣赏什么样的课堂状态;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其二,对“生本教育”的学科素养序列评价进行校本化研究。我们根据广州市小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结合生本教育的潜在优势,梳理出了华阳小学学科素养序列。每学期各年级都对学生开展学科素养的系列竞赛,力求教学改革散而不虚,散中有聚,散而后集。以此,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主体潜能,鼓励创新,最大效应地发挥教师主导,以学定教,既保持学科领域发散拓展的无限延伸,也不失知识技能有效有序的渗透形成。其三,对“生本教育”的“绿色作业”进行校本化研究。我们制定了“华阳小学作业管理规定”,组织各学科组对学生课余作业进行科学设计及合理布置的研究,开设了“作业绿色通道”:如因作业过量或其他特殊原因,学生在晚上九点半前仍未完成当天作业,可由家长注明原因,并签名后停止做该项作业。学校还建立了“绿色作业班”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由语数英教师联合自愿申报,对学生的作业量和学科均衡做出承诺,并主动接受学校、家长、学生和同事的监督。在研究的第一个学期期末测评中,首批“绿色作业班”的学科成绩均达到或超过学校年级平均分,彰显了“绿色作业班”高效低负的教学优势。一学期有近半数的班级申报“绿色作业班”,毕业班全年级申报“绿色作业班”。

2.对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构建。明确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华阳小学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为教师的课堂实施提供支撑。借助广州市教学改革成果评选的契机,学校发起了突破瓶颈的会战,语数英学科全面展开探索,深入总结前期经验,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整体构建单元目标,探索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各课型的设计与运作。学校最后归纳出了“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广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作为全市小学唯一代表入选《课堂教学新模式》,并被全市推广。其框架,如图2所示。

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将生本课堂中自主、合作、生成等特征,通过“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还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设定任务、明确目标和总结提升等环节得以充分体现。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形式。为了避免学生交流的虚浮空泛,学习活动的热闹有余,生成不足,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学校组织各班各学科在合作学习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围绕“小组建设方略”“小组学习规则”“合作学习评价”等开展了系列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明显提升。

3.对研修模式体系进行构建。其一,以“动态教案”为抓手。我校出台了《华阳小学动态教案实施办法》,将个人备课与自主教研、集体教研有机结合,用“动态教案”的形式,以“单元”为单位,通过“个人主备―集体合议―分别实施―动态生成―集体反馈―主备收集―形成精品”,不断发挥集体的智慧,追求教研的精益求精,实现了团队的均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其二,“点线面”深入研磨。我们通过“点线面”深入研磨,提高科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点”――教师的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从规范的教学设计、上课、反思到改进重构四个环节。“线”――集备组的自主教研团队合作:从研讨前的集备试教、研讨时的分工合作到研讨后的改进跟踪。“面”――整个科组深入研讨交流的重要平台:从原来的“指名说”到现在的“分集备组讨论后集中反馈”,由原来的“基于个人感觉的评价”到现在的“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评价”。其三,“华阳杯”大赛推动。学校每年一届开展了主题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华阳杯”生本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团队参赛,围绕“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课型,按分集备汇报、课例展示、成果呈现和课后反思四个环节进行比赛。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商榷研究主题,一起反复磨课,一起深入反思。各团队的合作研磨,不但优化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而且使一批刚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茁壮成长起来。其四,以生本研究室为龙头带动。学校成立生本研究室,组织各学科带头人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并充分发挥他们对全体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生本研究室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及时向上课教师反馈,并填写跟踪调查表,提出改进措施。生本研究室还定期开展活动,就单元整体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整改方案。在生本研究室的指导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五,以行政整体听课落实推进。学校全体行政人员坚持每周下年级随堂听课,将各学科、各年级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每学期轮听一遍,并做到及时反馈和交流:既有面向教师个体的及时评课指导,也有面向集备组、全体教师的定期总结引领。这项工作得到了全体行政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各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把握并引导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其六,以梯队培养机制护航。学校高度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充分依靠教师的自身力量来激发其成长的内驱力,建立了“新秀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班主任)―品牌教师(班主任)―特色教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成长链,搭建了“启航―飞翔―超越―领航”的梯度建设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不断锻造、提升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素养。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实现了整体提升。

三、研究成效

(一)在形成“生本教学”实践的路径中提升了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关键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能够对学校教学活动施以正向的领导行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领导教学的行为准则(理念的具体化)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行为准则,既依托于教学制度的健全保障,又依赖于教学技艺的实践运用。为此,基于“三角融通教学机制”的“生本教学”实践探索,其攻坚路径,就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领导“生本教学”的正向行为的养成之路。

也就是说,对教学进行有效领导,有赖于制度保障,而华阳小学的管理者与教师制定、理解、执行教学制度(教学规划/计划)的过程,正是大家提升教学领导力的过程;对教学进行有效领导,有赖于理念保障,而华阳小学的管理者与教师凝练、内化、外显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准则)的过程,正是大家提升教学领导力的过程;对教学进行有效领导,有赖于技艺保障,而华阳小学的管理者与教师学习、掌握、运用教学技艺(教学技能/技术)的过程,正是大家提升教学领导力的过程。

(二)在创造“生本教学”实践的操作中提升了教学领导力

“生本教学”实践探索的攻坚过程,是以“三角融通教学机制”推动“生本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操作“自研与集研互促式教学研修”,而创建并实施“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为此,“生本教学”实践探索的攻坚,关键是有效操作“自研与集研互促式教学研修”。

对于“自研与集研互促式教学研修”,其有效操作有三招。在这三招的运用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有效提升了教学领导力。第一招“学・建”,即学习教学理论,包括优教经验、优学经验,学习教学案例,包括寻例、析例、品例、荐例,进而创建“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第二招“研・施”,即通过教学调研开展研究,包括调研教学现状、学习现状,通过教学研究开展研究,包括磨课、展课、赛课、荐课的研究,进而实施“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第三招“思・优”,即通过教学评价展开反思,包括基于教效评价的反思、基于学效评价的反思,通过文稿发表展开反思,包括叙事、总结、论文、报告,进而优化“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三)在开发“生本教学”实践的工具中提升了教学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