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21:1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研修总结

篇1

尊敬的朱维群常务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五大宗教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第六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的各位同学在中央统战部欢聚一堂,举行隆重的结业典礼。在此,我代表伊斯兰教13位学员,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伊斯兰教的13位学员,站在这里发言。历时近四个月的学习中,我们虽然离开了时刻不能离开的本职岗位、信教群众和学生,但统战部各位领导的关心与呵护,人民大学各位老师的博学与热忱、以及各位学员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使我们最终坚持下来,并顺利完成学业,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欢聚在中央统战部,是我们55位学员期盼已久的时刻。我们要在这里感谢中央统战部和人民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在我们的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对宗教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的追求和渴望;我们要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正是你们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博学和儒雅,让我们学会了真诚做人的道理和文明处世的方法。

我们聆听着,我们学习着,我们思考着,我们收获着。我们收获了知识,我们收获了思想,我们更收获了友谊和欢乐。我们将把每一个美好的细节珍藏,带着喜悦和惜别,带着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带着对国家与宗教的忠诚和敬畏,带着领导和老师的重托与希望,满载而归,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今天,我们手里多了一张结业证书,它虽不是毕业证书,却意味深远,意义重大,它记载着我们曾经的不懈努力,它升华了我们的价值,铸造了我们的信念,也让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伊斯兰教界学员向其他宗教同学们表示真诚的祝贺。

作为伊斯兰教的学员,今后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要协助党和政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点创建活动,利用解经讲“瓦尔兹”等机会,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解决信教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民族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知识,以身作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促进宗教内部、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协助寺院管理主体和寺院民管会管好寺院、服务好信教群众,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信教群众满意。三要积极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挖掘宗教经典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文化繁荣的优秀篇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发扬宗教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广大信教群众致力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和谐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创造好魅力华夏更加辉煌的明天。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学习从摇篮直至坟墓。”(圣训)我们的典礼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搭建的是我们今后向领导报喜的桥梁,向老师们继续学习的桥梁。今天我们即将带着使命离开,我们心中洋溢着感动和祝福。

我们真诚地祝愿:我们的国家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祝愿:我们的宗教更和谐,社会更文明!愿祝各位领导、同学们、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新年快乐!

篇2

我有幸参加了“省培计划”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感到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聆听了许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但怎样开展、怎样运作、怎样评价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

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校本研修的内涵简单的说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教师进修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关键词:校本,进修,研究,专业成长。是在日常工作中为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的一种朴素的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有7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eent know,简称PCK)、学习者及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有发展理念、需求理念、管理理念、合作理念和特色理念等。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设计人和第一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显著特征,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为关键,同事共同学习和研讨是主要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保障。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和两个反思(反思已有行为和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想饿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以追踪教学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模式,包括扣问教学细节、追踪问题、收集积累资料、探索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逐步澄清问题、及时总结提升、成果共同分享、不断澄清问题、跟踪问题前行、问题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并强调:教育行为研究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有:以观课研课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反思记事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教育博客为主的网络研究、以教科研课题为主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设计方案为①校本研修方案基本内容:本校师生发展现状分析、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内容、校本研修措施。②基本要求: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研修目标形成序列,研修内容要分解,研修方式与考核要多样灵活,研修措施要立足校情、周详。③校本研修方案目标的设定:学校发展困境之所在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学校发展之优势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④拟定校本研修方案程序:现状分析、起草方案、讨论交流、修改定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研修应与时俱进,从了解教师需求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受到大家的关注。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一轮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我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在校本研修的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认为校本研修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1.要真正树立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老师的理念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做好“请进来”工作。请优秀教师到我校讲课,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4)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使每个老师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教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我校在2009年就申请了自治区级小课题研究,并在2010年12月获得自治区结题认证。我校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覆盖全部学科,做到“人人有课题,年年有成果”。除此之外我校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力度。每年除了开展达标课、示范课、优质课大赛等传统教研活动,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如:“351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经验交流活动如:“我是这样进行新课改的”等。每学期开学我校都要求教师们绘制出所教学科的知识树,帮助老师把握好教材。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如:和捆绑学校进行同课异构;和县中学、县幼儿园进行衔接教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青蓝工程”。同时,我们也注意中、老年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这部分教师的情况,帮助他们进行总结、提高,以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风格。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老师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改变课堂模式,注重课堂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训练,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此,课堂绝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乐土。我们要求老师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主动学习。(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最终达到使学生喜欢课堂,在课堂里轻松、愉快的遨游,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创立了351的教学模式。“3”指的是每堂课都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质疑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5”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初步感知-自主质疑―合作探疑―解疑汇报―检测提升。“1”指的是:老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全校老师都能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对此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提高才是目的。

三、改革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评价中,我们始终践行“激励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让评价与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一次机会”的新的课程评价理念,变评价与考试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有的同学在参加实验操作考查时,一次没做好,只要他申请,老师就允许重做,直到满意为止,考试真的成了他们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评价与考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1)考试评价与平时活动相结合。如音乐与体育等学科的评价和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歌咏比赛、运动会、“3+N”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足球比赛结合起来。在学校运动会上年级组成绩优异者,体育可以免试;音乐天赋超常,在县级以上大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音乐可以免试;美术作品在县级以上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美术可以免试。(2)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如语文学科的评价分笔试和考查。考查又分为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个项目。我们就把识字与写字、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的考查分别落实在平时的作业、早读、课外活动中,注意考查的积累,考试以此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与考试中有统一的评价(如考试笔试),也有差异评价。

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篇4

【关键词】教师;成长;研修;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5-0038-04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4年来,广大教师经历了对新课程从恐惧到逐渐适应、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专项研究与实施行动带动了课堂教学质的变化,教学方式多样了、课程资源丰富了、研究氛围浓厚了,使全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科学化、从教育新理念到实践再发展的完美转身。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利用多侧面、立体化的渠道,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建立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走出了一片属于历史教师自己的新天地。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

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

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

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

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教学反思是自我修炼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驱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学反思来说,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一方面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从而为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质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而获得的。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吕静老师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将夏辉辉老师原创的“帕帕迪的一天”引进了自己的课堂。她课后这样反思道: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似乎上的很好,听课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静静地反思,由于过多地注意了教学模式的引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引领学生分析时还不够透彻。在下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我想通过指导学生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知识进行比较学习,从不同的政治特点形成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的理解。果不其然,由于吕静老师的及时反思,发现了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的策略,使得接下来的同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使得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效率;课外活动;多媒体教学;专业素养

一、适当组织课外活动,让历史鲜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打破封闭式教学,应把课外实践活动也归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兴趣,感受历史魅力,扩展历史知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应在时间和教学任务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实地查看、群众寻访、搜集资料等途径去主动探究,既能增进学生与历史学科的亲切感,又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理解

具有图、文、声并茂特点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精彩的画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对表象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综合的概括,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图表形式,直观清晰地表现出中国封建王朝和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力的差距,以使学生对事件的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再通过一段“林则徐”的视频播放,学生通过感受片中林则徐那种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从内心深深地震撼中,激发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颂,并通过影像资料对其进行一次深刻的精神教育。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系统学习史学名著,提高专业素养,从事历史学科教育,需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除了在研修班上继续进修深造外,更要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掌握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等,都蕴含了很高的史学价值。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篇6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篇7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演好每堂课。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她们的主动性。改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想学习,要学习。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师德表现

  “德中为师身正为范”,我牢牢地记在心中!教师不光是教书更是教人!看一老师的水平先看那老师的师德!在教学的过程我加强了自己的师德和修养!

  1、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关心国内大事。

  2、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下午认真辅导,不缺勤。

  3、服从安排,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4、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成绩及生活各方面。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新的课标,明晰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每节课的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怎样教物理,成了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注重每节课的备课情况。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中教学水平。

  3、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我深深体会到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4、注重每节课的课后反思。一堂课上的好,不代表下节课就一定好!好的课堂是经过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改进的结果!课后我常常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本节课的优点所在,为自己将来的教学生涯多添一砖一瓦!

  5、注重每节课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过量也不少量,争取做到给学生最少的作业让学生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业及时批改及讲解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6、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五、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这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年级领导及本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总是能够与同事精诚团结,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正是这些使得我所承担的工作得以顺利、圆满完成。现将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以供日后开展工作提供经验。

  一、在岗校本研修方面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生物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生物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生物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生物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生物组通过分析我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生物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生物“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综合实践内容等。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

  (二)研修专题草拟

  教学中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1.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

  2.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的问题

  3.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4.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

  5.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6.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

  7.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

  二、课题研究方面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20xx年十月份确立了这一年的研究专题《如何做好生物课程的初高中衔接》,并且在20xx年六月份完成了专题的研究。专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生物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所以我建议学生可以从四个方面解决课程的衔接问题:一、做好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如细胞的结构;动物的重要系统;技能方面,如显微镜使用、实验技能和分析等。二、适应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高中生教学进度、难度、深度、密度都较大,要依靠自己解决较多的疑难问题。三、解决“作业难”问题。高中生的作业,往往要在理解基础上,用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多个知识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较强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推理应用及综合能力,较好的思维深度、灵活度和广度。四、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生学习方法较多的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高中生要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要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向“探究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养成快速记笔记、边观察边思考等习惯,改变“平时不重视,考前背提纲”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利用概念图和知识结构图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篇8

关键词:校本研修;反思型教师成长;内外因素

【中国分类号】G642.0

校本研修是英语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 [1] 校本研修有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叶 平,2004)。[2] 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对独立,但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英语教师本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失去了内在条件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缺乏校本研修的自主性。” [3] 教师和学生都信奉“师道尊严”,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教师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持批判态度,不能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学习的动力、毅力和意识。在这种观念下,谈反思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

二、应试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英语教师反思教学在中、高考压力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目前的状况是: 初中阶段是围绕中考成绩转,高中阶段是围绕高考成绩转。学校的一切工作重点都在这个方面。学校往往采取学生的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关注是如何有效传递知识,教学过程演变为单向的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讲授”与“接受”的关系。这种 “灌输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司空见惯,教师很难创造性地反思教学、生成知识、建构意义,只能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成为反思型教师只能是理论上的空谈。

三、英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无暇顾及反思教学的研究

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跨年级上课;是有几种不同的教材;要备课、准备教具、查找资料、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各种统考、试卷的分析、课外活动的组织、教研组和学校会议、自己业务进修以及家庭的照顾。

四、资源和技术匮乏,英语教师搞反思教学研究没有必要的信息支持

很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图书室只是摆设,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参考资料少、科研杂志几乎没有。要搞研究,起码的文献资料无法查找。一些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不知道如何研究课题、收集和分析数据,更莫说写研究报告了。

五、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素质不高,教师本身没有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打铁”本领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市90%以上现有的小学英语老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甚至个别班级英语课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有的学校聘请了外教,但外教本身未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从未做过教师。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地方的中小学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如人意就可想而知了。

六、英语教师在职培训不到位,反思性教学缺乏专家引领

专业人员的参与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失去了专业引领,教师校本研修将会停滞不前。[4]对于在职培训,没有学科统一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当地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自己找资料、编教材,而这类培训只能解决一些教学法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期内提高使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培训的老师也不太了解教师需要什么,课程需要什么,更多的情况下是从书本到书本,不太能解决一线老师的实际需求和困惑。[5]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自娱自乐’的研究,关注抽象的概念演绎,忽视教育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论作指导,他们要么模仿教育理论研究者做抽象、空洞的理论研究,要么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却不会反思总结,无法提升。”[6]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误区,英语教师要进行反思教学研究没有课程资源作保证

很多人包括学校领导认为教材、教参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编写教材;课程资源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其重要性在下降,而编写教材只是课程开发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在课程资源的实际建设上,重“硬”不重“软”。忽视教师培训,忽视课程资源的利用。

八、校园文化与环境欠和谐,英语教师搞反思教学研究缺乏人文支持

探究反思型教师教育,从推动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促使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师终身发展来讲,研究反思型教师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英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努力为英语教师营造一个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与社区、学校系统、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等;作为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课程理念,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这个过程也就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 [J] .2003(4),35

[2] 叶 平走向校本研究,2004,

/blog/static/99592472006101571945838/)

[3] K. Zechiner and D. Liston, Reflective Teaching: Introduc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6, 转引自王春光. 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D]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44

[4] 陈永福.试论校本研修的校园文化构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J] .2013 (6),123

篇9

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常规的教研重在抓好教学的备、教、改、辅工作,我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围绕“学科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具体目标,开展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力争三年形成学校特色,五年内把我校建成“合肥市特色学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特色背景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的学校管理、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的教育资源、初见端倪的学科特色。

二、创建特色目标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努力实现“三特”:“学生人人有特长、班级个个有特点、学校科科有特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学有所获”。通过五年时间,完成建成“特色学校”目标。

三、创建特色体制

依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本着“精兵简政、职责明晰、务实高效”的原则,学校内设机构也将进行调整,校长室下设“一办四处五部”:1.“一办四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教研处、德育处。办公室:负责日常公文处理、会议安排、来人来访接待、新闻报道、功能室与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特色办学的宣传报道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研的常规管理、校本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特长生的培养、教研部工作的指导等;总务处:负责学校师生的安全、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教育教学与特色发展的后勤保障等;教研处:负责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工作;德育处:负责学生的常规管理、德育、心理咨询、班级管理、文明创建、环境卫生、特色发展等工作。2.“五部”:文科部、理科部、外语部、艺体部、信息部,每个部设1~2名主任,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具体负责所在部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发展、日常管理等工作。文科部:负责中小学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理科部:负责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外语部:负责中小学外语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艺体部:负责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健康、心理等学科的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信息部:负责中小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教研、学籍管理、校园网管理、特色教育、校本研修、办公数字化等工作。新机构成立后,原有的教研组自动解散。

四、创建特色方案

特色项目:“少年足球队”“少年篮球队”“少年乒乓球队”“少年合唱团”“少年鼓乐团”“少年书画班”“少年啦啦操队”“少年轮滑队”“少年理科实验班”“少年信息技术班”“青少年文学社”“日有所诵”等。

操作平台:通过常规教学、组队训练、参加比赛、课外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品牌。对所办的特色班进行归类,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所需师资原则上要就地取材,若有必要可外请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特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要求:第一,家长、教师、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把“文化课成绩”与“特长培养”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第二,在组队活动过程中,既要看学生的天赋、兴趣和特长,又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第三,学校要多提供场馆、器械和人力资源,家庭要加大教育投入;第四,教学和训练要制度化、常规化、正规化;第五,学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篇10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是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是草桥中学教师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为此,草桥中学成立了“叶圣陶教师团队”,弘扬并落实叶圣陶教育思想,担当为人生而教育的社会责任。“叶圣陶教师团队”所扎根的这座校园,曾经走出叶圣陶、顾颉刚等一代大师,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团队的源动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推动着学生的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哲学。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叶圣陶先生对学校教育目的和教师责任至高境界的诉求。换句话说,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管理教学”,教师的责任也不仅在于“教好书”,而是在于实现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二、“叶圣陶教师团队”的模式

1.学习团队

团队深信教师职业的底色是学习者。团队的组建转变了草桥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从“教学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

团队通过“听专家、说主题、读专著、写文章”四个方面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合作探讨,思维碰撞,3个学期“共读”6本书:《如果我当老师》《教育照亮未来》《静悄悄的革命》《论语今读》《56号教室的教育玄机》《教育机智》,深度学习叶圣陶教育文集。“共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近千篇,奠定了教师团队深厚的理论素养。

而且,在常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中,从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转变为注重之前的预习以及之后的反思。这一转变,改变了草桥教师团队的“行为走向”:每位教师,通过每节课、每次活动,对教学、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直接的、有效的、缜密的审视,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宝贵的经验,精雕细琢了草桥特色的学习资源――《苇草》校刊、《五色青春》《零度阅读》《历史痕迹》等系列校本教材、校本题库等。

2.“交响乐团”

团队由自愿和选拔相结合构成,形成了兴趣和责任相结合的特色实践和研修集体。研究课题呈现多学科、多角度、多方向的特征;团队组织具有兼容性和多样性;团队分层、分类的课例研修和课题研究更是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相结合。比如,初二物理的“自主自选”,初三历史的“人文历史”,初一综合实践的“零度阅读”等,均是自主申请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育智慧、多种学习主张形成了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研发、教育改革。

三、“叶圣陶教师团队”的实践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发展的学习权,是“叶圣陶教师团队”实践的基础与研修课题的核心内容。

1.教师学习权

苏州市教育局为草桥中学“叶圣陶教师团队”挂牌,增加了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增强了成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尊严;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研修地点,保证了团队实践和研修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定期的学习反思交流,助推并提升了教师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团队以“三尊重”原则具体、细化、分层、分组落实教育教研的权利和义务。即尊重学生发展,以教授不同学段、不同学力的学生群体分类的“学科分层”教师团队;尊重教材发展,以研发教材、拓展教材的“微课题” 教研团队;尊重教师发展,以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分类的“优质资源倍增”系列――青蓝工程、名师高徒、督导室。同时,团队自然担负起全程指导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责任。特聘请苏州大学、苏州市党校、省市教科院、教育学会等专家进行“圣陶讲坛”“名师讲座”;联合苏州市一中、二中、十二中、立达中学、彩香中学的教师共同研讨,举办“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主题论坛,同时搭建梯级培训平台,发挥本校特级教师、名优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励草桥教师从学习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团队的奖励机制是“专业和文化激励”,如帮助优秀教师出版了三本书――《种幸福的人》《操场“悟”语》《在手边――教育杂文》;出版《苇草》集刊等,把团队建设变成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需要。

2.学生学习权

团队承担的课堂变革宗旨是:为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创建“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此,引进了课堂改革三要素。

一是课堂评价。新学期宣布团队共同行动纲领时,校长向教职工提出了三个课堂改革的课题:每位教师学期内至少一次公开课教学,至少听课15节;每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改革研究的中心――学科领域与个人研究课题,用课堂录像记录围绕中心课题展开的教学研究课例一节;每节课后撰写基于“学生学习表现”的课后简短反思。“教案加入反思环节”是团队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关键。

团队教师研修的核心是:学生如何“创造性学习”。如将录像镜头从面向教师授课转为面向学生听课,这意味着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装学生,脑中想学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状态。团队对听课后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如下建议:根据课堂的学生状态进行评论;观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观察合作学习是否形成;听课教师必须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

“团队”教师的共识是:教学研讨的中心不在于教材的解释与教学的技术,而是必须基于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课堂研讨中,听课教师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观摩后“学到了什么”。“教学公开课”成为每一个教师富于魅力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场所。注重对听课教师“听”的引导,是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一步。

二是课堂焦点。在探索了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后,团队得出结论:当教学的关注点从“上好课”转变为“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教师的身份就必然从“教学能手”转到“学习能手”,教师身份恢复了,学生学习发生了,学校也就回归了原点――“一个学习的地方”。

团队内的教师率先学习如何创建教育情境(活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表达教育教学主张等,然后带动所有教师展开课堂“对话”改革的尝试。团队学习的讨论焦点改变了以往动辄集中于教材与教师教学技巧的分析,而聚焦于学生学习的事实。教师从研究“教”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研究“学”。

三是课堂节奏。团队在反复实践、研讨后认为,要改变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先转换观念: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传授课本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教师的责任不是完成教学进度,而是寻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也需要快慢不同的节奏,因此团队建议:“教学”以实现“学习”为目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