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1: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培网络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培网络研修总结

篇1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篇2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外出交流及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工作思路

借“国培”之力,整合教育教研科研、研修工作室、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网络研修与教师工作坊、中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学科教师命题制卷、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论文评选、课题立项、校长论坛、校点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改革培训等工作,转变培训方式,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助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

三、工作措施

1、分区域建立教研、科研、研修联组:推行区域研修,协同研修,集智研修,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优秀工作室为龙头的“1+N引领培训、以骨干与学科带领人为首的“1+1”帮扶研修以及学校自选的同课异构、校际结对、网络讨论、实践反思、校园网站等。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满足需求,捆绑考核,均衡发展,实现“共融、共荣、共赢”目标。

2、“送教下乡、各类教学赛课”纵深开展:全覆盖26个乡镇中心校推荐学校,10所一级预算单位中学、16所直属学校、部分优秀示范幼儿园等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开展。采取“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介绍、现场参观、岗位实践、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意识。

3、实行领导(教研员)联系学校(乡镇)制度:领导或教研员联系到具体学校、乡镇,具体到每个项目实行捆绑考核。强化“县-乡(镇)-校”三级教师培训,实施“人盯人”管理,对项目负责人和学习者进行“双向考核”,捆绑评估,提高培训质量。

篇4

  通过观看视频,和各位同仁们的交流,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知识的构建上还是在软件的运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此次国培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现将具体想法实施如下:

一、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物理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认真参加学习,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

2、反思提升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撰写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

三、具体措施

1、及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国家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国家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国家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篇6

1.1强调结构合理,向一线倾斜

培训者既包含来源于国培专家库的理论前沿领军人物,也包含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按照国培精神,培训者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从培训者队伍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重视,这也是基于对参训教师的实践与实际的关注。通过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发挥其种子和示范作用,一线优秀教师用自身的实践为参训教师提供示范榜样作用。

1.2强调团队力量,各方优势互补

各培训机构要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组建名师讲学团,保障“送培送教”有效实施。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引领,帮助参训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在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为她们贴近一线教师教育实际,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省域外专家的加入在于促进各地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各方均有各自优势,最重要通过培训者会议和座谈交流加强彼此之间协作,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参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2多种角度增强培训资源的实用性

2.1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开发培训资源

“有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现状的特殊性入手,提出挖掘与利用存在于农村独特的民间游戏以及丰富的自然物质作为培训课程资源。”[3]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员探索新形势幼儿教育方法;适时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增添到培训资源中。根据参训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幼儿园教师应知应会集成》、《农村场域中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范例》、《幼儿园保育教育典型案例集成》等相关培训读物提供给参训教师,为参训教师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用的指导。

2.2基于培训教师个体需要开发培训资源

在培训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增设选修模块,如幼儿舞蹈创编、农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区现场创设等不同的小规模培训活动,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要。

3多种手段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的实践性,我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问题研讨、微格训练、实训操作等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师德和理念模块采用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等培训手段;专业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分析和问题研讨等培训手段;专业技能模块,抓住学员专业技能薄弱点,采用现场观摩、示范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培训手段。一方面组织学员到优质幼儿园现场观摩考察保教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上示范课进行教学研讨。在观摩与研讨之后,为参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汇报展示的平台,由各参训教师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培训过程中具体培训手段运用情况如下。实地考察:培训初组织学员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考察,观摩幼儿园环境和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直观了解幼儿园教育;任务驱动:引导参训学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实践案例、问题单、学习笔记、教学观摩与反思以及提交和学习成果展示等任务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座:讲座中具体采用案例学习、问题研讨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观摩示范: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将采用此方式,同时辅以典型案例研讨;现场实操: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师幼沟通等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工作坊:针对学员的需求由一线优秀教师或者学校专业教师开设除培训课程外的主题工作坊。如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等工作坊;送培送教:通过名师现场示范课观摩、学员教学活动成果展示及半日活动观摩等环节,组织学员互评、专家点评,以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4多方合作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通过建设网络研修平台,为参训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支持。积极探索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目前农村幼儿园分布比较分散,教师难以集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家指导的主要原因。为此通过网络建立专业人士、培训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者多方合作机制,借助建设网络研修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培训者—教师”之间的不间断的有效互动,专家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答疑,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这一平台不仅是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还可以成为参训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参训教师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问题。

5多种思路规范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

培训前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教学督查制度;培训首席专家岗位职责;培训授课教师岗位职责;培训班班主任职责;培训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责;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班学员管理办法;培训班学员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学员评优办法;培训班班委会工作条例。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5.2实行“双班主任”制,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在培训过程中,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各1名。教学班主任负责做好本班学员的教学辅导管理,通过召开班会和座谈会组织交流研讨,收集学员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生活班主任负责做好学员的食宿安排,严格进行考勤,妥善处置学员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每日要及时查看班级日志,了解学员培训情况和学员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对培训组织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管理方面两位班主任要通力合作,要细致入微。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培训之初,可以组织学员进行破冰的心理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在培训中采用学员分组的方式,一方面方便在培训现场进行小组讨论,另一方面方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业余活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可以采用汇演方式或作品展示方式进行结业。

5.3公开化的质量监控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团队、培训资源目录、培训简报以及培训者培训效果评价和参训教师学习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教学质量评价,收集、反馈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评价和培训对象要求及时改进工作。

篇7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体育 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篇8

远程网络研修学习虽已结束,但“培训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我领悟了应该怎样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课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哪些重点……通过观看教学案例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这些老师的差距,在今后教学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教学基本功。通过研修平台,我感悟到了怎样做好班级管理,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清醒地认识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通过研修,我明白了:教学中缺少的并不是经验,而是及时的反思、总结。

其中感触最深的内容:《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李XX,80后大学生,XX大学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却去了山最多、距离城市最远的大山深处的被称为“北京的小xz”--XX中心小学。在海拔高,恶劣的天气、生活、自然条件下,小李老师的六年教学生活,深得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赞誉;宋XX义无反顾地自愿成为XX乡小学唯一的汉语教师,用自己的爱为藏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知识和心灵的窗户!!!这些就是我们教师中的正能量,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在当今如何做一名更合格的班主任教师?

国培为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但是由于我们边学习边工作,时间有限,有些视频答疑活动由于时间限制无法按时参与,同时缺乏内化吸收收获的时间。但我深深地知道 “培训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篇9

关键词 教师培训 质量评价 依据 模式探讨 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5)学员所在学校

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

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

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赵德成,梁永正.教师培训需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农村中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通过经常光顾我们的国培学习网页,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方式的操作,编辑出自己理想的电子稿件。国培学习网页,填补了我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空白。这个质地细致,色调温暖的学习扉页,就像是一条大毛毯,看上去特别的舒适和亲和。

三、通过培训,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国培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专家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