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化学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00: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培化学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tgrth”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全面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培训分别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岗中学、大龙口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体育局等8个培训点同时开展,来自全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语文及幼儿教育的1187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现已圆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的总结提升,解读好、掌握好、运用好学科教材,专门从昆明聘请了石梦媛、邢保华、杨晓炜等15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春城教学名师”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专家们对初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教学课例为案例,贴合教学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分享个人经验,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为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用好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篇2
29日,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培训团队又迎来了全国46名教研员以及104名初中体育骨干教师。10月21日,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和紧缺薄弱学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班仪式在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园召开,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等出席了开班仪式。仪式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建芬主持。
开班仪式上,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致欢迎词,祝学员们培训期间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且能学以致用。他指出,小学科要做大文章,并对体育艺术学院一直以来承担的各种培训任务给予了充分肯定。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作了“培训方案的构建与解读”,帮助学员们指明了培训框架,理清了学习思路。
150名来自全国的体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课程涉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拓展训练、体育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以及“无主题研讨”,主办方还为培训学员提供了观摩教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学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到北京50中学分校进行初中武术教学研究课的听评课、北京石油附中观摩多种类型的初中体育常态课现场教学,在北京育英学校让培训学员异地做课、参与北京市东城区的“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新职教师展示”研讨活动等,让学员亲临教学、教研现场,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在参与观摩教学、听评课及研讨活动的过程中,与当地教研员、教师相互探讨,共同交流,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项目以“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创新实施能力”为研修主题,聚焦体育学科培训创新核心要素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专题研修;培养一批能带动体育教研、师资培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能正确引领、准确把握体育新课标实施、学生体质增强的开拓者和培训者。
培训采用三维一体学教研训、任务驱动专题研修、聚焦问题实践运用、注重质量学练的培训形式进行,将专家核心讲授与学员实际参与,针对性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真正从思想上感受培训理念、提升学员职业能力。
(本刊记者李海燕/报道)
“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特色——“职前职后教育”互动现场交流会
2012年10月25日下午,“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职前职后现场交流会在金华市第二中学报告厅举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何通海校长;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学学院吕关心副院长;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体育教学》杂志社主任王子朴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敦务处科长刘燕飞等领导出席了交流会开幕式,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国培计划2012”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主持了本次现场交流会。参加本次现场交流会的人员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骨干教师、浙师大在校本科生、浙师大研究生等120余人。
首先,吕关心副院长对举办本次交流会给予充分肯定。吕副院长说,职前职后教育互动交流是浙师大国培计划“角色互换”模式的延伸与发展,是一种符合体育学科特色的创新模式。他指出,各位国培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的优秀骨干教师,是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让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展示的公开课进行现场评课与交流,不仅能使职前教师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他们指明今后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同时职前教师的公开课也为国培学员提供了一个诊断、交流、评价的机会,这个机会将有助于他们今后在年轻教师、新人职教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接着,王子朴教授对职前职后交流会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认为,这次国培学员层次高、素质高、学习积极性高,而上公开课的职前教师胆识高,能面对120余人的场面较为顺利地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对于本次互动交流会,王教授认为对于职前职后教师都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之后,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的公开课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并对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多媒体设备运用以及课堂气氛调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最后,浙师大高中体育“国培计划”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他说,本次展示的职前教师公开课是大学职前教育的一个缩影,同时,这个交流会对于我们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给高校职前教育提供了大量来自各省市教学一线的线索,而且也为高校职前教育水平做出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术科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邵教授还指出,这次交流活动对于职后教师的评课能力也是一个提升,他要求各位国培学员认真总结本次评课的经验,在仔细观察与记录年轻教师上课的基础上,善于提炼与汇总,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评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对年轻教师的上课水平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也能对年轻教师有一个实质性的指导。
职前职后互动交流会采用的模式是:职前教师(本科实习生)公开课展示——职后教师(国培计划高中体育骨干教师)课后评课
篇3
关键词:跨界培训;综合提升;地理国培
“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等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词――跨界。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安排下,2016年初中地理国培班学员来到沙区进修学院参加影子跟岗阶段的研修学习。在这里,学员们都体验了一次快乐的“跨界培训”,收获了神奇的“拔节体验”,提升了地理综合能力。
一、培训方式的跨界
1.培训导师的跨界
来到影子跟岗研修学校,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后,全体学员得知:本次影子跟岗研修学习,学员不仅可以听自己导师的课,也可以听其他导师及教师的课,还可以到另外的影子跟岗学校观摩。导师们呈现了:“世界的聚落”、“地球的圈层结构”、“I’m more going on my sister”、“伟大的”、“动辄传情”等诸多精彩炫丽的课堂,有的导师思路清晰而严密、教风亲切而活跃,有的导师文本解读深刻、是重庆乃至全国赛课的幕后大导演,有的导师幽默风趣、活力四射、富有感染力,有的导师善于启发、引导追问、锤炼思维……每位导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萦绕着学员,并慢慢浸润他们的心田,这可能就是雅思贝瑞斯所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诠释。
2.培训地域的跨界
有位导师大胆尝试,将培训课堂由教室搬到校外,开展了一次独特的野外考察课。导师先到野外实地勘测考察路线、准备相关资料、分组、展示本次考察活动的任务并强调安全,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地理活动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表”,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导师提醒学生利用大自然中的参照物观察行走方向,并做好记录;来到清澈宽敞的嘉陵江边,导师指引学生探究水文特征;面对江边的陡崖,提示学生思考流动的江水对河岸岩石泥土的影响,探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让学生观察行走路线上的主要植被状况,并由此推断当地的气候特征;让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站、水厂、电子元件厂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学生观察居民的分布特点,探究形成原因……根据相关考察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别开生面的课堂外迁,学员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全程没有一位学生和学员掉队和开小差,大家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议论、记录,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培训方式的跨界,给学员带来的是开放、包容的豁达心态,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壮丽画卷,大家可以博采众长、综合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跨进
1.学生学习方式的跨进
来到沙区影子跟岗学校,学员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教师的夸夸其谈、炫耀才华,而是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真真实实完成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效成为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学本式课堂在该区全面推行。例如,一位导师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分层推进。
首先,以一则关于北极熊的新闻报道导入――据报道,由于栖息地减少,未来35~40年,全球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这是真的还是危言耸听?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发表看法。
其次,为甄别报道的真伪,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等,探究“地质时期(距今46亿年)全球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组内自学、互学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
然后,趁势追问:既然气候在变暖,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有哪些?在学生探讨之前,教师进行铺垫,出示三则科学家的预测――“北冰洋航运更繁忙、撒哈拉沙漠降水增多、流感爆发传播速度更快”,让学生判断是真是假。学生判断后,再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预测。
最后,教师设问: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影响,人类应如何应对?大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本式课堂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受到重视、都能体验成功并获得成长发展。
2.教师学习方式的跨进
沙区教师的学习方式也与众不同,重视教师个体与团队的学习与发展,实行四级研修制。
一是在自行学习、思考的基础上,每周开展学校地理组的教研,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落实上级与学校的相关要求,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意图,认真聆听他人的交流分享,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校本研修既渗透个体特色,也凝聚集体智慧。
二是定期参加共同体教研,就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的共同话题或同一节课展开研讨,积极发言,群策群力,透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共同进步。
三是积极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教研员抛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话题或展示一节公开课或提出平常教学中常见的“老大难问题”,不同学校、教法各异的教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公开展示,不同文化、多样风格的高效模式相互碰撞、升华。
四是渴望参加“研修转型”教研,来自沙区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培训部成员、教研部成员、办公室成员等与教学有关的领导与教师,每年均须深入教学一线上课,用示范课形式阐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学本式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指引本学科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四级研修制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与发展需求,凸显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发挥了各种前沿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和促M作用,使教师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能学、善学、乐学。
学习方式的跨进,充分发挥个体特长,调动内因,挖掘潜能,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研评方式的跨越
1.教研方式的跨越
沙区地理教研活动侧重引导地理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首先是教师公开课展示,教研员全程录像,地理教师从不同维度听课、记录;其次是展示公开课的教师说课;然后地理教师分组研讨,从“学生活动参与、自学环节、互学环节、展学环节、问题环节、讨论环、整体感知”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最后教研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沙区首创的转型研修周主题活动,各学科教研员和办公室教学相关人员积极参与,首先研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学本式教学模式等相应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环绕、全力落实,给一线教师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找到自己教学问题所在,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价方式的跨越
沙区进修学院办公室主任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以后,四个观察小组进行了半小时的归纳总结,从四个维度进行交流评价。
第一小组从“基于事实观察与数据分析――教学提问”进行交流,从问题和教学问题的界定、教学问题的来源、教学提问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提问与思维水平的关联性、教学提问与问题环境的能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他们为学生设定的目标相匹配。
第二小组从“基于古德和布罗菲编码表的中学语文课堂理答分析”进行交流,从崔永t关于理答的解读、古德和布罗菲问―答―反馈序列类型编码表(改编)、理答水平分析――理答二次分类频数统计表、提高理答水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理答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引起注意、什么值得思考,从而不断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
第三组从“让合作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交流,从一节课就是自学互学展学?学本式教学活动中只有互学环节才是合作学习?自学过程、互学过程、展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协同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组从观课者视角交流了超越“执行力”、唤醒“课堂人”、观课者的视域立体转换、聚焦“课堂人”的合作效益、三个揪心的视角(课型问题、学习质量、学科思想)等内容,表达倾注合作学习、关注长远效益的观点。
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仔细记载、切片式诊断、翔实的数据分析,沙区的教研方式已完成华丽转身,直奔大数据时代,学员们都认识到要尊重科学,要善于用数据去揭示教育教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除此之外,还有集体活动学习化的跨界、学习活动生活化的跨界等,这些跨界行为都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深刻影响学员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学员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员的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27-02
相对传统学习而言,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的自主性与协商式学习。2002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教师网络学习正式启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网络教学,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2]。这些文件精神及实施意见无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进程、促进农村教师高质高效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与保障。
一、教师网络学习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相比,网络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1.开放性与针对性
开放性是网络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专业发展情况,从网络化学习资源中灵活选择学习内容,解决自身现实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具有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能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互动性与主动性
数字技术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媒介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例如网上讨论、博客、网站论坛等等。网络学习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学习者的被动地位,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效率得以保证。
3.共享性与高效性
在网络环境下,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与开发,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网站学习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为广大学习者创造了网络学习的条件,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有效共享。网络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超越了学科、专业的界限,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系统化、程序化地管理学习进程,主动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进程,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高效性,切实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二、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师的网络学习实践才刚刚起步,网络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管理松散
目前,真正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比例并不高。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目标还不明确,大多数教师网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要求,或完成年度考核的需要。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并非自觉自愿地利用网络来学习,对网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不适应现象,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这必然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部分教师即使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往往没有网络学习计划,自我管理比较松懈。部分农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有限,他们很难应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系统管理,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学习的时间、学习进度和保证学习的质量,达不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2.经费投入不足,网络学习资源匮乏
经费投入与支持是农村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培训的重要保障。截至2009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校有350 95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65 953所[3],部分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更不要说网络及硬件设备的建设了。部分教师受到地域及学校网络条件
的限制,无法利用网络来参与“农远工程”、“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学习与培训。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是当前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首要任务[4]。学习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国家及各省(市)都比较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纷纷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学习与培训平台,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师发展在线等专业学习网站平台。但是,大多数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网络资源建设重复较多,校本学习资源很少。符合农村教师教学实际的网络资源总量还相对匮乏,教师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还比较有限。并且,大多数网站资源信息以静态方式呈现出来,以简单文字叙述为主,动态的视频、图像、动画则比较少,交互学习的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吸引教师的注意与兴趣,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3.学习评价监控不力,反思性学习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质量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作业或考试来进行的,强调结果式评价,而忽略过程式评价。由于在线学习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组织管理,并且评价方式单一,最终的评价结果值得商榷。比如:按照学习进程、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只要上网在线而不管是否真正进入学习角色,就认为此次学习“有效”;或者 “人机对话”、专家指导时,教师在线(或仅仅偶尔发表一点学习心得)即可,而不管实际是否在线玩游戏或聊天。因此,教师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有待创新、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教师网络学习的最高层次,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获。然而,在实际的网络学习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仅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而已。因此,“学而不思”,是目前影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推进教师网络学习的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引入,网络已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5]。
1.搭建网络平台,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这一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示范性举措之一[6]。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培训成为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方式。
搭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目的在于利用网络来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及专家指导,缓解农村教师由于交通(地域)不便带来的工学矛盾。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网络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快计算机更新,开通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等教师网络学习与培训硬件设施,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首先,应以“国培计划”为契机,积极制订省、市、县、校教师培训规划,从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与鼓励,逐步完善四级教师网络培训管理制度。其次,各级各类网络培训机构成立专门的业务与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教师网络培训的质量。最后,网络培训要与地方、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县级网络培训为重点,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网络培训的评价体系。
2.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站,通过访问部分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发现影响力较大的网站的资源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网站内容丰富,讲义、教案、视频、课件、提纲、习题、案例、答疑等栏目齐备,资料完整;二是网站图文并茂,呈现方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知识信息,又有动态的视频课堂、开放视频课程与讲座;三是网站设立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一般建设有学习园地、辅导答疑、网站论坛、QQ讨论群、教育博客等信息共享平台。
但是,由于东西部、省市县差异较大,各地农村教育发展不一,各个农村学校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网站学习资源,丰富多层次的网络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以省、市、县为据点的地方校本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本地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资源及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相同学科制订学习资源标准并建立共享数据库,以满足本地区不同农村学校教师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
3.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网络环境支撑着教师教育,网络研修共同体是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平台。以网络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的较为固定的教师群体,围绕研修主体,共同分享、交流教学的心得体会,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发展,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可以解决农村教师跨校、跨地区的网络教研,突破教学思维的局限,实现专家、学者、教师的对话交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合作、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衔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总结,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1]。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将逐步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农村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网络学习与研修”。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了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者的交互、博客探索、专家引领、自我实践与反思等网络平台,实现了农村教育成本与效益最优化,为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1333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1.
[4]黄伟.教师网络学习:问题与对策[J]. 现代远程教育,2010(5).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理论依据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对培训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理论依据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训需求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差异。分层分类培训的落脚点应当是教师的专业发展。1.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为教师指明专业发展的阶段和路径,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道路上要经历的过程和步骤。以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结合对从教年龄不同的教师所具备的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根据长春市中小学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划分为入职适应期、职后探索期、专业成熟期和专业引领期。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进行分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对培训机构而言,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特点制定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基于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需求。一致性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必然导致忽略教师真实培训需求,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教师,他们的培训需求都是有差异的。3.基于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差异。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储备量、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在分层分类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差异,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内容,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二、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制落后、认识不充分以及资源有限等各种因素,在分层分类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1.培训课程方面。第一,课程设计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与教师培训需求不吻合,培训课程缺乏科学的培训目标引领。第二,课程设计缺乏逻辑一致性,有很多东拼西凑的拼盘式课程。第三,课程内容泛化,理论性过强,学用脱节。因此,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培训势在必行。2.培训方式方面。教师培训的方式包括培训形式和方法。“教学观摩、小组实践活动等培训形式也未能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并产生有机的联系,培训成果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现有的教师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还有小组研讨、实地观摩等等,这些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参训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参训教师缺少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训效果的持续。3.培训质量评价方面。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培训评估方式大多以问卷调查、考勤签到、心得体会等静态评估为主,缺少综合的考核与监督,缺少训后的动态式跟进培训和考察。
三、解决策略
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必须遵循和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必须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使培训课程系统化
1.重视训前培训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按需培训的前提就是要进行专业的培训需求调研,以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从而达到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目的。调研时,既要关注学员的信息、个体需求、组织需求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还要制定课程需求表,对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学习时间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作为设计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2.培训主题鲜明,要有明确的多维课程目标。2018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要求科学诊断教师培训需求,分类、分科、分层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开展主题鲜明的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要体现一致性,课程本身的科学性要建立在课程目标的合理性之上。课程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不同维度上。3.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关注实践性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根据课程目标与定位,科学设置课程模块,突显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教师培训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员体验和反思。实践性知识包括在工作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因此,丰富的实践性课程能够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二)创新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实用化
培训机构要把培训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要认识到怎样培训和培训什么同等重要。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为原则。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突出教师的主体性,转变培训理念,建立更为灵活实用的培训模式。1.混合式研修模式。2018年2月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创新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的混合研修模式,将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机结合,以发展学员自主学习为目标,是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方式,也是教师培训未来发展的趋势。2.“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是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长春教育学院继教部大力挖掘和开发教师培训资源,将菜单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国培”影子培训、送教下乡、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等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基于教师专业需求的“菜单式”培训,并逐步向“订单式”培训发展。3.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是指以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目的,针对学校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现状,由学校策划和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形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这种培训模式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要强化进修院校在校本研修培训中的作用,加强指导,制定《中小学校本研修培训指导方案》,实现对校本研修培训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保证校本研修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篇6
当下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中存在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以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项目为例,从新任园长自身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培训经验,最终实现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关键词:
新任园长;园长培训;对策
自《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以来,幼儿园园长专业化问题成为幼教领域讨论的热点。该标准对制订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全面推进《标准》的落实,认真审视新任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对西安市2015年连续两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进行调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全面了解园长参加培训的意愿及需求,获取较为可靠的数据,本研究依托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平台,对2015年7月参训的西安市某区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102名园长和2015年12月参训的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62名园长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实际回收162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接受调查的园长中,男女园长比例是1:16;在任职年限上,1-2年的占参训人数的59%;3-4年的占参训人数的23%;有近20%的在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时是拟任园长。大专及以下学历园长占总数的35.7%;本科学历园长占总数的62.2%;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4%;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具有幼儿园二级职称的园长占总数的8%;具有幼儿园一级园长的占31.6%;具有幼儿园高级园长的占12.2%;无职称的占47.9%。所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占72.4%,19.3%园长所学专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8.2%的园长所学专业是非师范类。说明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学历水平中等,近半数园长没有评定职称。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是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五项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业导向及《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体系》根据项目分析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包括幼儿园园长基本情况、培训评价、培训需求调查等内容。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局限,研究者还访谈了10位参训园长。最终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作为国家指令性的政策规定,已经成为新任或拟任园长必备的“持证上岗”培训项目。根据本次调查的西安市两期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降次排序为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83.9%)、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82.3%)、研修方式方法(72.6%)、培训课程体系建设(70.9%)。说明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研修方式方法、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
(一)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
1.新园长处于角色冲突阶段
新任园长在任职初期,必然要面临从普通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学习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观念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等提高角色技能[1]。”因此,以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形式进行的角色学习是帮助新任园长解决角色冲突、缓解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的任职资格培训在目标设置上,仍以满足园长们短期内“持证上岗”需求为主,忽视了这一阶段园长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最大限度的降低角色冲突,实现角色转换。
2.新园长职业认同感较低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管理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或是自己从事的职业或研究领域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不稳定、不安全感觉。在一项关于新任园长职业认同情况的调查中,80%的新任园长承认自己在成为园长后,面临了更多困难;64.7%的新任园长认为园长的实际工作与任职前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42.4%的新任园长认为自己现在工作的幼儿园并不理想;63.5%的新任园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认为工作难度日益增大。以上调查显示,新任园长整体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3.新园长缺少教育管理经验
在调查担任园长方式问题上,48.9%是通过授权方式担任;28.5%通过竞聘方式产生;民主选举产生仅占6%;其他方式产生占16%。说明多数园长不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75%的新园长在任园长职位以前没有担任过副园长、保教主任等领导职务,也没有教育管理学习的相关经历,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任园长职业困惑,一旦走上管理岗位,其管理能力往往力不从心。这也暴露出目前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资格准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陕西省规定:“对所有新任和拟任校长(园长)进行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采用“学前教育科学模块、学前教育领导与管理科学模块、文化学模块”综合的培训模式。”[2]目前,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幼儿园园长都对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热情颇高。但是,在培训师资、培训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管理
师资队伍是培训的核心,建设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库以来,一些“国培计划”、“省市”优秀专家成为培训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培训师资队伍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方面,优秀专家为了完成不同层次项目的讲授任务,疲于应对而无暇顾及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差异,造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没有邀请到优秀专家的培训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培训计划,只能降低标准聘请一般的培训教师,在培训中临时更换培训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培训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统筹培训专家资源,进一步规范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培训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培训模式缺乏融合
目前,任职资格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研讨、返岗实践研修、汇报交流三类培训模式。在一项“根据需求程度选择培训形式”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按照降次依次排序为幼儿园现场观摩(3.35)、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3.28)、专家讲座课程进修学习(2.92)、返岗实践研修(3.09)。这说明,类似“幼儿园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返岗实践研修”一类的实践培训模式,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把学习放到具体的、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新任园长形成较为积极的职业形象认知,成为更受参训园长们欢迎的培训形式。但是,任何培训模式都不能称之为最好的培训模式,每一种培训模式都既有优势,又有其局限性,上述各种模式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支撑。
3.培训课程设置缺少标准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对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主要是参照《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及《陕西省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有关任职培训提出的专业要求设置的。西安市某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集中培训与研讨的课程安排情况。从培训内容涉及的领域看,主要包括教育领域、管理领域、领导领域课程共19个专题。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培训课程标准,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合。
(三)培训制度不完善
1.园长资格制度不完善完整的园长资格制度应该包括园长资格考试制度、园长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是园长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园长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就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园长不是都在考取了园长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特别是在一些民办幼儿园,园长“无证上岗”或者明知需要考证而不去参加培训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研究制度滞后
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园长培训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随着《标准》的贯彻与落实,大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先后实施。但是,与园长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培训研究、培训课程的资源开发明显不足。笔者以“园长任职培训”为主题,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库,发现有关园长培训的研究论文不足20篇。尽管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可以为园长培训研究提供借鉴,但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之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本身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园长培训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
3.实践实训基地缺少遴选办法
陕西省要求“园长培训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文化拓展课程不少于20%[2]。”这说明实践性课程已经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那么,实践实训基地的遴选工作必然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园长多数是新任或拟任园长,主要缺少的是实践管理经验,所选的实践实训基地要以能够提供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校管理现场诊断的优秀幼儿园为基本条件,使园长们能够在类似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启发。目前,陕西省只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还没有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的实践实训基地出台相关的遴选或管理办法,也没有明确已经授予实践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根据培训课程设置情况自行确定的,存在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三、建议与策略
基于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问题,对调查结果从新任园长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此梳理出改进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新任园长专业发展方面
1.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1]”《标准》对园长的60项专业要求主要是针对园长的不同职业角色提出的。虽然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但幼儿园园长与中小学校长一样应该集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新任园长必须明确这三重基本的角色定位,在掌握园长职业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基础上,完成角色转换。如果将所选样本的培训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即领导力课程、管理课程、教育课程,对应非常、比较、基本、不四个层次,以4、3、2、1进行计分。根据重要性程度,降序排列为“领导课程”(3.68)、“管理课程”(3.29)、“教育课程”(3.13)。根据平均分,三类课程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园长们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2.明确专业自我
借鉴美国学者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1994年提出的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六个方面在内的教师专业自我概念[3],以明确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自我,实现角色转换。园长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对“作为一个园长我是谁”的认识,即园长对自我在领导过程中形象的认识;自我尊重———园长对自我在工作中的专业行为被接纳和自我价值被认可;工作动机———园长进行职业选择并长期坚守岗位的动力;工作满意度———园长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园长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园长对幼儿职业生涯工作境况和未来发展的期望。诚然,新任园长不可能仅仅通过短时间内的任职资格培训,完成上述的专业自我过程,但是,这提示我们,在帮助园长学习专业标准中模式化、程序化的专业要求的同时,更应关注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心理成长以及专业精神的发展,这对于新任园长明确专业自我,实现职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教育管理课程
对于很多幼儿园园长来说,能够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证明了园长在担任教师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新任园长在教师阶段积累的专业能力仅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担任园长后急需的“管理知识”和“领导知识”却知之甚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强烈的知识重构意识,才能实现从“教学专业”向“管理专业”、“领导专业”的转换。针对这一现状,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开设一个无门槛的任职资格培训,让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幼儿园管理的教师提前学习部分教育管理课程,不是为拟任园长提供“上岗证”,而是让他们明白园长的岗位职责,帮助他们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上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培训组织管理方面
1.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来组建复合型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师资主要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兼职师资主要负责课程讲授。目前,培训师资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方高校或教科所中对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二是熟悉国家教育政策及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行政官员;三是具备先进办学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幼儿园园长。最后,在培训市场上还活跃着一批已经从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休,但仍然有能力从事培训服务的专家教授,他们以个人身份进入培训市场,作为培训师资的有益补充,为培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师资队伍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别课程的讲授任务,又可以有计划地对培训专家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调控。
2.多元融合培训模式
目前,园长培训已经形成的几种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其中,安排专题讲座课程,可以使培训机构根据参训学员的共性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是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全员培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培训形式;现场观摩则是以优质幼儿园为基地,为参训园长提供生动的管理实践教学;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可以就幼儿园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工作坊是一种专业引领和专业分享平台,一般是以一名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为核心,引导参训园长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形式,立体化地实现了对新任园长的专业发展路径导引;在影子培训中,把参培园长放到真实的幼儿园管理场域中,通过细心观察专家园长的日常领导和管理行为,使新任园长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办园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的间接经验。因此,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以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工作坊、影子培训等实践模式融合为辅助的方式开展培训,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培训的针对为辅和实效性。
3.制定培训课程指导方案
任职资格培训的培训对象是幼儿园新任园长或拟任园长,培训目标是为帮助园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办园思想,培养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民办幼儿园急剧增长,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需求逐渐加大。尽快制定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指导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力图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化的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使参训园长达到:形成正确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幼儿园管理方法;具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相应的管理策略;具备反思教育与管理实践能力,认真总结办园思想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三)培训制度建设方面
1.出台规范性培训制度
《标准》的实施意见部分指出:“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要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4]”。目前,结合西安市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实际现状,应从培训课时、培训师资、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有关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规范性要求,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三类培训体系,实现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园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园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形成新任园长资格培训的规范市场。
2.建立培训研究制度
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要做好训前的培训需求分析和训后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工作,与参训园长共同确定培训方案,在当下的培训格局中,应尽快成立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研究机构,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就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阶段的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园长的培训需求,实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化。
3.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库
尽快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遴选实训实践基地库。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拓展培训实践基地;培训机构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实训实践基地[5]。”基地遴选时要注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训基地。首先,所选企事业单位必须特色鲜明,在管理模式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所选学校在文化建设、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具有展示、借鉴和示范性。再次,所选园长自身参与过中小学、幼儿园园长返岗实践研修或影子培训等实践培训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熟悉实践培训流程。最后,教育管理部门对所选实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地开展实训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给予表彰或批评。
作者:杨帆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李爱华.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对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31.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67.
篇7
教师专业发展是创生优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支撑。校本教研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是不争的共识,但多数学校依然变现艰难。究其根源: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实践研究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本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未能把教师团队发展纳入战略轨道。二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共生关系及其着力点位,未能形成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模式。三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没能在校本教研中建构教师强劲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实践力。
虽然国家已出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路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不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尚停留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层面,尚未认识到发展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校作为一所新建不久的城市社区学校,办学起点高、硬件设备一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要求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值高。但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年轻、专业力量相对薄弱。据2009年统计,我校在职教师71人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2%,近四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占23%,教师平均年龄仅31岁。教师队伍中鲜有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校必须首先突破的瓶颈问题。
基于特殊校情和教师专业背景,基于传统教研难于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依靠区域力量拉动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量不足的实践反思,结合国家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专业情意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认定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丰富的实践研究价值,还有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的启迪意义,并由此确立了“社区学校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这一尚待纵深拓展、实践研究创新的教师发展课题。
确立这样的研究主题,还是因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共生关系。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显然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目的,校本教研又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群体学习,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载体、途径和动力。
旨在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实践研究的着力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构建教师研修一体化实践体系;通过构建“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和校本教研模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运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拓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整体快速发展。
二、运行校本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以本校编制的“教师发展纲要”和“三年教研规划”为指导,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一起关照,通过问题解决、教研活动开展、教师发展“三关注”,达成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优化教师管理“三同一”,构建起教研修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养体系。
我们在提质优化学科备课组、年段教研组、学科教研组“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基础上,探索构建起“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这些模式的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多数教师找准了发展路径,实现了主动、快速发展。
(一)构建“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
我校针对学科规模较大的教学实际,在语、数学科设置了学科教研组、年段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三级教研组织,构建起“三级联动”的校本教研体系。该体系以学科教研组统领研究主题,将研究任务分解到年级备课组和年段教研组,各级独立研究、沟通协作、共生共享研究成果。
“三级联动”各有侧重:学科备课组“精准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课堂”,着重抓好教材解读、目标设置和策略选择;年段教研组“改革关键环节,专题突破重难点”,着重借助网络优质资源、让老师们带着问题集体观摩专家名师课堂、解析名师经典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围绕重难点专题集体讨论、找准突破路径、提高教研能力;学科教研组“突破重点难点,锻造名优教师”,着重借助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选准热难点问题开展联校教研,对话名优教师突破难点、锤炼骨干教师。
“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既关心问题解决策略,更关注人的发展,着力帮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收获信心,形成了纵向递进又横向渗透的校本教研体系,实现了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有机融通,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
旨在帮助教师吃透教材、站稳课堂、优化教学、形成风格,按照“提出构想,选点实验,跟踪指导,总结提炼,全面推广,逐步完善”的思路,我们采取同课异授式、个体摔打课、同伴接龙课、同类研究课、专题突破课等研讨形式,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构建起“347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即落实“三个支点”:一个主题、落脚一个课例、经历一个过程(“讲—评—改—再讲—再评—再改”不断循环的过程);突出“四个方向”: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运行“七个流程”:反思问题,确定主题—选定内容,选定课例—集体备课,形成初案—同课异授,逐步改进—同伴互助,全面提升—提炼成果,举一反三。
老师们在“学习—研讨—借鉴—改进”教研活动中,通过相互学习、模仿、内化、创新,在“学、赶、帮、超”中同伴互助、整体提高,实现教学质量与专业素质同步成长,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专业飞跃。
在研讨活动中,许多备课组提炼形成主题教学模式,如达成“学进去,写出来”主题的语文中高段重点研究词语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引入课文;利用学法,合作学习;寻找训练点,运用知识;小结内容,拓展知识。”又如实现英语故事教学的“三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理解故事;逐图理解,学懂故事。”
(三)运行“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
适应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数学组以吴正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探索“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一堂课学生活动25分钟左右,教师干预15分钟左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堂”分四个板块展开:“前置预习”旨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小组分享”是让每个学生的前置预习成果得到展示,并获得经验分享;“全班建模”是在小组交流基础上,促进全班分享、质疑、深究、提炼、总结、升华;“自主练习”突出分层练习。“2515”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幸福,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实施“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
项目驱动是为不同发展潜能的教师在机制外构建新的支点,一个项目组就是一个创新平台、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我校“项目驱动”校本教研以“创研的平台、发展的阶梯、辐射的中心”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根据自我发展需求申报项目,组建项目组,按照“专家引导,专题培训,观察评估,合作反思,专题探究”思路开展教研活动,如“单元整合教学”项目组对北师大版本主体单元进行再研究;“英语课时模块研究”项目组深入探讨第二课时模块构建及教学措施。“项目驱动”既呈现学习方式、教学个性、专业成长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又彰显了专业范围、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公共性和统一性,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多元的实际需求。
三、构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平台
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分层发展和差异发展,即多样化的阶梯式发展。现实中许多学校试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但大多过于粗放而模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我校的做法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实现教师自我选择、自主发展”:一是合格教师,特征是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评价检测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能手或骨干型教师,特征是在教学价值确定、内容选择、教法实施、检测评价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个体特征,某种教法得心应手并且教学成效显著;三是专家型教师,其专业水平特征是:基于优化的教学方法、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形成了教学思想体系和教学风格个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的建立,让更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回归自我、自我选择、自主发展。遵循这样的发展阶梯,学校开展了新教师见面课、骨干教师研究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等活动,从不同层级的课堂实践研究上磨练教师;鼓励教师发挥“非学科才艺特长”,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助力学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级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新认识,在悦纳自我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解逐渐开阔深刻,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信不断走强。
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需要构筑持续增高的智力生长点。2011年12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新光小学分站成立,我校教师采取共读与选读结合的形式,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并将心得体会运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们还借助“吴正宪工作站”北京总站资源,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技术及案例研究》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新光分站在吴老师引领下,以案例研究为重点方向,通过问卷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实践中多次修改观察量表,老师们人人上研究课,课题组统计相关数据、跟踪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提供专业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录像课《认识方程》、教学案例《书上的结论对吗》《购物策略案例解析》均获全国一等奖;老师们在获得教学快速提升的同时,专业发展也站上了新高平台。
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除提高门槛“外引”优质教研资源外,更要依靠“内培”力量。我校结合高新区教师“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支点,建立特级教师“谢治国名师工作室”,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引领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四、构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动力不足,制约动力的根本因素是教师教学绩效不显、发展水平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力。突出教师评价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的教师激励体系,引动教师做到发展有方向、行动有依据、前进有动力。
一是人文激励。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到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我们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健全教代会,保障教师全面行使民利、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监督决策实施和效果达成;校务公开学校发展规划、人动、财务运行、评先晋级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多种途径吸纳教师意见,沟通情感,让教师充分体验组织关怀的力量,赢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
二是成功激励。适应教师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竭诚为教师获得成功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需尽快站稳讲台,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一方面为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可行性目标,通过拜师活动落实“传、帮、带”计划、履行“学、赶、超”任务;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评选、说课等活动。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引导其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助力骨干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实施“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奖励办法”,激励骨干教师发展、创造。
三是绩效激励,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学校修订完善教师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单项奖励方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教师培训及教育科研考核方案、班级考核管理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教学质量考核由自选考核项目和特色加分项目组成,自选考核包括教学业绩和教学过程,教师结合实际自选项目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期自我发展目标和考核指标。学校还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学效果好、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进而激发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点,是以巧力量点燃内驱力,相对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系,在促进教师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共生共长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共生力,“四力”聚生放飞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力量。
五、校本教研拉伸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宽、高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开启和能量聚生,产生的显著效应首先是青年教师迅速崛起:近三年来,我校青年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力明显提高,新教师正在成为学校的新生力量:蔡志翔获四川省音乐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一等奖;姚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与体育组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综合技能比赛第一名;吴微获高新区新教师展示课一等奖。
骨干教师逐渐形成教学风格,在各级平台上崭露头角:数学教师彭昌奎同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同台献课,被评为四川省骨干教师;英语教师曾小燕、杨倩为“国培计划”教师上示范课;科学教师徐丽获全国赛课一等奖。4年前我校只有1名区学科带头人,目前涌现出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3%。
学校教学整体质量稳步提升,调研考试跻身全区“一圈层”学校行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大奖38人次、省级大奖1556人次。今年暑假全国创新作品邀请赛,我校四名同学勇夺一金三银,4人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更为可喜的是:校本研修合作共享生态初步形成:“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自录自评”同伴互助教研模式、“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让老师们感受到团队研修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团队质量的强劲力量,如儿童文学群文阅读项目引来“成都市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在我校的成功举行,我校语文组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研组。学校先后成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科技活动综合排名成都前列。
篇8
三年课改,改得怎样
记 者:旦智塔副厅长您好,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已进行了三年,如今到了回顾和总结的阶段,请您谈谈三年来这项工作的进展。
旦智塔: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大举措,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为此,省政府十分重视高中课改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县区为主,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政府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省财政自2010年开始每年设立600万元高中课改专项经费,为全面推进高中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年多来,我省高中课改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影响较深、受益面较全的工作。
记 者:请您具体谈谈我省高中涌现出来的课改工作亮点和特色?
旦智塔:宏观上来讲,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呈现出以下特色和亮点。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课改。省课改办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推进原则,注重顶层科学设计,基于甘肃实际,在充分借鉴先期课改省份成败得失的基础上,省上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培训、督导评估、教学指导、课改宣传等领域,整体架构新课程制度体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涉及政府和教育行政以及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对于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实施新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指导作用。三年多来,省课改办建立了一系列推进机制,如专题研讨交流制、课改联系人制、样本校工作制、重要工作通报制、跟进调研制和年度总结报告制、课改工作例会制等等,围绕重点,突出主题,内容丰富,攻坚克难,从理念提升到全面实施、从制度建设到操作实践、从课程结构到体系建设,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教与学正在悄悄地发生质的变化,使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并不断推向深入。
第二,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省课改办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全体任课教师、学科教研员等,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新课程培训。三年多来落实培训费用三千多万元,累计培训师资9万多人次,“起点高,落点低”,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目前,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大规模、多层次、高质量的高中课改师资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改革考试与评价,顺利实现新旧高考平稳对接。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自2011年起,我省正式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三年来的积极实践与科学有效探索,实现了由过去的毕业会考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平稳过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正在逐步体现。自2009年课改启动开始,就专门设立了“高考改革组”——甘肃省高中课改项目组之一,专门进行高考改革配套方案的研制工作,省课改办组织专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研制,逐级报请审批,及时向社会公布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结合、与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原则,强调高考改革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旧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稳步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规范有序。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高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保证了我省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
第四,学校注重制度重建,实施新课程的规范化程度逐步提升。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程能力建设,通过行政推动、课题驱动、研究促动、学校主动等策略,使学校课程体系重建和管理制度重建基本同步进行,而且在构建高效课堂、加强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各地各校进行了许多有益、有价值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能够示范、辐射、引领的学校和老师,正在发挥着典型引路的作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课改凸显出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第五,搭建交流平台,大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十分重视高中学校的均衡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大力促进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如,每年定期举办全省高中校长论坛,共议高中发展和高中课改大计,以丰富多样的论坛活动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高中学校,成为一支推动高中课改发展的重要力量;河西五市38所普通高中联合成立了“河西五市高中联合会”,每年定期举办高中课改论坛,在推动河西五市高中课改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六,专业引领到位,积极破解课改实践中的难题。为了加强课改的专业支持能力,注重挖掘省内外优势资源,整合教育行政、高等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一线学校等专业力量,成立了高中课改项目专家组和十五个学科专家组,组建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库、教材审查专家库和教科研专家库等强有力的课改专家团,从研制配套文件到跟进调研指导、从接受专业培训到提供专业指导、从参与研讨交流到专项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熟悉高中教育、高中发展、高中课改,熟悉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专家队伍,在三年多来的课改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建立推进机制,加强跟进调研指导。开展高中课改跟进调研指导,是我省建立的推进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制度。每年上半年,省课改办组织专家开展全省高中课改专题调研,下半年各市州课改办组织开展本市州专题调研,以跟进调研的方式,走进学校、走近师生,分析问题、发现亮点,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认识逐步深入,为深化全省课改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注重资源建设,由点带面不断提升课改实效。我省十分重视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建设,50所样本校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经过三年的课改实践,一批省级课改样本校和示范性高中带头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锐意改革,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数据库、资源包,包括了许多学校的典型成功案例,将这些案例提升为成功的经验,将是我省高中课改丰富的资源。课程实施中形成的一系列案例,为我们研究甘肃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第九,注重课改宣传,努力创设课改良好氛围。省教育厅、省课改办十分重视高中课改社会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省课改办从课改启动伊始,就将我省高中课改重要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编辑出版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文集》,目前,已编辑了16集100多本,成为重要的课改资源和培训资料。
第十,市州主动积极,建立机制推进课改。各市州教育局和课改办认真落实课改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兰州市的校长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名师工作室、大集体备课和小课题研究,在培育学校文化促进内涵发展方面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嘉峪关市高中课改推进呈现“三实”、“五新”的特点:政府切实有力的保障、教育局切实有效的组织领导、学校扎实有序地落实课改;教师观念全面更新,教育科研推陈出新,课堂教学锐意革新,综合实践和通用技术课程探索创新,办学特色令人耳目一新。金昌市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做到了四个到位:建设到位、师资到位、教学到位、评价到位,并大力推行“区域内整体推进‘六三三’学段课堂教学改革”。白银市注重学科基地建设,强化学科教学质量管理,举办巡回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天水市对县级政府和学校的高中课改督导工作搞得扎实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得比较好。酒泉市教育局“条块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课改的策略很具参考价值。张掖市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规范实施新课程。武威市组织联校教研活动,开发了具有天祝县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定西市加大投入,加强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总结出了教师培训的“国培示范、省培扩散、市培补充、校培应用”的策略,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陇南市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学分管理,以市、县、校级高中课改课堂教学竞赛为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平凉市大力加强课改宣传,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通过开展“名师点金堂”、“优秀教师开讲坛”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并推进区域联动。庆阳市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课改投入;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的作用,形成了学校互助学习共同体;认真组织教师和学生的读书活动,开辟专题论坛。临夏州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积极推行“五课教研”,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甘南州举办课堂教学大调研活动,开发和实施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
这些初步成绩和特色工作,是我省高中课改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改的新起点。
记 者:作为省课改办主任,您如何评价三年来的课改工作?
旦智塔:三年来,我省高中课改工作总体推进平稳有序,扎实有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各地在总结课改经验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拔高、不贬低所做工作。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记 者:三年来,我省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那么,您认为这项工作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呢?
旦智塔: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有关人员对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性、综合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国家新课程方案和省级配套政策还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普通高中新课改工作保障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低标准的新课改实施条件成为普遍存在的体制,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新课程方案的落实和“五大制度”的规范建设、运行;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目的性不够强;专业支持力度不够,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课程重建与现代学校制度重建未能同步,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规范性不强,缺乏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校特色建设重视不够,样本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许多学校不会利用社会资源、延伸学校资源,大部分学校处于“闭门办教育”的状态;学分认定和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效落实等。
记 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制约高中新课改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旦智塔:目前来看,政府、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是阻碍普通高中新课改深入推进的最大因素。
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中学校的投入,但是还远远达不到高中课改的基本要求。许多市州新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操作行不强。有的市州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强有力的推进措施。
学校方面的问题则是,有的学校对新课程结构与体系认识不全面,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如,校本课程大多纸上谈兵;有的学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单一,缺少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表明学生发展的关键材料。大多数学校缺乏开设选修课的条件,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比较滞后。
有些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材观、质量观、评价观等把握不到位,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理解不透彻,驾驭高中新课程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不强。在实践中不会指导和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有效落实。
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但是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活动。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谁来管,怎么用?还不太明确。此外,家长盲目追求高考成绩,对高中新课改工作的推进有一定阻力。
以上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否则将来无法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因此现在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记 者:谈到坚定信心,我记得您在日前举行的甘肃普通高中新课改阶段性总结会议上也说“坚定信心非常重要”,为什么?
旦智塔:高中新课改是党和政府顺应世界课改潮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作出的英明抉择,它正在分步骤实施改革计划:更换繁难偏旧的课程知识,调整课程结构,下放课程自到学校,加大选修课比例,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考试制度……只为了一个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本。所以说,改革没有退路,更不会一蹴而就,要警惕,避免课改工作流于空谈。只有各界人士达成共识,坚定信心,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我省高中新课改向前迈进。
再接再厉,勇创辉煌
记 者:2013年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那么,下一步的工作该如何推进呢?
旦智塔:我们要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甘肃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水平。
在新课程实验的三年中,省课改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课改推进机制,如新课改联系人制度、跟进调研制度、现场观摩研讨制度、年度工作总结制度等,这些制度已成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重要机制。各地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推进现状,切实加强新课改推进机制建设,在继续落实一些特色举措的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策略,坚定普通高中新课改推进的决心和信心,把深化新课改作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
记 者:各地政府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旦智塔:目前,我省部分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各级政府要从宏观上为新课改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建立健全政府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市州政府要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在去年跟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课改重点、难点问题,抓住跟进调研督查和现场观摩活动的契机,发现比较典型的经验,加以推交流广,督促那些改革不到位的学校积极推进课改。
记 者: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抓什么工作?
旦智塔:要重点抓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同课异构、联片教研活动,创建高效课堂,培育名师。要积极倡导网络研修,将教学和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结合起来。要积极倡导通过区域现场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探索破解选修课程实施、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课改难题的方法。各市州基教、课改、督导等部门或机构要联合开展县区、学校督导评估,开展对县区、学校的高中课改专项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推、以评促进。要认真进行高中课改阶段性总结工作,树立和表彰课改先进单位和个人,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总结特色和亮点,进行示范和推广。
记 者:对学校而言,该如何进行特色发展建设?
旦智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也是依法治校、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迫切要求。要通过开展“走进样本校”活动,组织课改专家深入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进行分析指导和研究,对“样本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亮点和成功经验进行交流和总结。并以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为依托,组织开展区域示范交流推进活动,从而带动高中办学特色化、多样化。
此外,学校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改革制度,厘清学校与内外部的关系,以特色办学理念为核心,逐步形成特色课程、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文化精神,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体系和品位。
篇9
一、用明确的目标引领质量提升
1.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构建科学的质量目标体系。
高中质量目标——在全县生源总量及全省录取比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全县高考一本上线数每年有所突破,二本以上上线数逐年有所增加,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体艺特长生每年要有一定数量上本科线;高分段(高考总分600分以上)学生数占全市总量比例达10%以上,每年要有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在此同时,使广大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顽强的意志,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走向社会,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准备良好条件。
初中、小学质量目标——全县中考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分别达到60%、30%、10%以上,全面达到市常规要求;中考各学科平均分进入全市前五名,总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12分以上,三年后高出15分以上,进入全市前三名;中考高分段(总分在600分以上)生数占全市总量比例14%以上。小学毕业年级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各科平均分得分率达70%以上,学生全科合格率达60%以上。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后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质量目标——培养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的情感,乐于与他人交流,勇于表现自己,理解并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有求知欲,喜欢探究问题,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职业教育质量目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满意率达90%以上,让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用高效的管理实现质量提升
3.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完善《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证日常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执行教学常规存在问题的学校和个人,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同时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学校领导层要带头执行教学常规,严格按要求任课,切实担当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对未按要求任课的学校领导予以免职;学校领导层要积极履行日常教学管理职责,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规范学前教育行为。严格遵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禁止学前教育内容小学化,知识技能超前化。建立和规范幼儿一日活动规范和管理要求。严格学前教育教材管理,应一律使用国家审定或推荐的教材,严禁使用盗版教材、劣质教材,不得搬用小学教材。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研室等教学业务部门的力量,逐步配齐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等学科教研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监控。完善初中、小学“两语一数”质量抽测和非毕业年级质量抽测。学校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跟踪监控制度,磨尖与治拐并重,学优与学困兼顾,全面提升学业成绩。对于存在较大质量滑坡的学校,要组织进行“诊断式”调研,及时查找症结,帮助整改。加强对薄弱学校转化力度,在师资、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力求县域内的教育均衡。
6.完善督导评估检查。继续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按照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考评等方面构成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员队伍,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创新督导评估方法,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县教育督导室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每学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教育教学专项督导检查,检查力度要向高中和学前教育的适度倾斜。
三、用务实的改革推动质量提升
7.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丰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体育节、艺术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等综合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彰显个性特长的平台;改革学业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8.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认真总结我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得失,学习吸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我县课堂教学“三纬”(即时间、空间、效率三个纬度)目标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外出取经、内请专家、专题研讨等方式,有效解决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课程开发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声誉。
9.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把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品牌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合成八个中学、小学教研共同体,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合作教学研讨、开放教研活动等活动形式,并进一步加强县城学校与山区学校的对口支援活动,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促进县域学校的均衡发展。各高中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合作,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校本教研要创新开展名师送教、集体备课、追踪听评课、网络教研等活动。加强课题研究,做好教研成果的物化,争取每年有50个以上课题在省、市立项,立项课题的结题率居全市前茅。
10.创新办学形式,形成学校特色。“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特色工作机制,制定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在质量目标确定、校本教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特长培养等方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争取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
四、用优质的师资保证质量提升
11.加强师德师风的锻造。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树立模范典型,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全面清理整顿不合格教师,坚决制止诸如违规家教、乱补课、乱订资料、体罚学生等各种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净化教育环境,努力锻造一支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注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各种业务竞赛活动,学科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教学技能比赛,获等级奖人次居全市前列。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历提升培训、“国培计划”和远程教育的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工作,每学年组织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测试活动,考试、考核结果与教师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相挂钩,并强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教师。
13.健全“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制度。完善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方案,建立名师培养计划,拓宽名师培养途径,通过几年努力,争取建立一支有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2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80名的名师队伍。加强名师队伍管理,定期组织考评,落实有效激励措施。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示范教学、专题讲座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效应。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重视校长的再学习、再提高工作,定期举行校长业务水平测试,开设校长论坛,组织参加高级研修和跟岗提升,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培养出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
五、用有力的保障支撑质量提升
14.加大领导力度。县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质量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教制度,通过强有力保障,全面落实提升质量的各种工作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明确校长为各级各类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中心,群策群力,努力营造提升质量的浓厚氛围。
篇10
(一)关键词界定
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不仅包括非生命的实物和信息,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研究背景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课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当中国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验和试用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老师的美术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根据我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及我市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美术教育特色以及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我校美术教育提出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求积累经验,探索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美术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从学科及教育的发展观出发,根据地方特点,挖掘出能促进美术教育的有利资源,研究创新的资源利用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让地方资源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美术教育服务。同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整合我校相关课题科研成果的成功经验,探索美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高质量的主体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我校的美术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现代美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认真总结研究成功经验,为我校乃至全省全国美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验提供实践经验和实验依据,服务于社会。
本课题重点突出教育系统种类学校在美术新课标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若本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效果,将为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3.生态式美育理论。生态式美育意在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作品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生态式美育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师生共同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为中心。在这种活动中,师生都积极参与,并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的人之间的的生态关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和艺术教育工作,并对美术教育科研作了重要的部署和指示。近几年,我校的教育科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聘请了大学美术专业教授、科研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本课题组负责人是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留学生。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收藏拍卖网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会员,副高级职称,省骨干教师,省优秀教研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意识,敢于探索,乐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参加全省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全国青年教师优秀录像课评选活动一等奖,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荣获全国、省、市的奖项,并有多篇文章和作品在各级种类报刊发表。其领导的书法美术教育协会,是一个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组织。学会有一批如奚楚、王露露等年富力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并在教育第一线参与实验工作的骨干教师。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4.我校是一个把教育放在重要发展战略目标的学校,改革开放和经济和发展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我校办学条件优越,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各级领导对美术教育非常重视。现在我校已配备了多功能美术教室、书画展览室、电脑室,校教育网也已开通,并且即将开通美术学科自己的网站,加上如长春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一批有经验的学校提供教学经验和实践依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所需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5.我校在科研和美展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师实践中形成了一支雄厚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有一批美术科研课题和美术作品已在国家省获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为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创造了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一)研究内容
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开发和利用地方的经济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及地方建设资源,为我校教育及美术课程服务,体现我校的美术教育特色,争创美术教育强校,其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现代美术课程的特点、要求以及与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研究。
2.我校美术教学中开发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3.利用乡土资源推进美术课程实施的研究。
4.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美术新课标实施的研究。
5.美术课程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
6.当代美术课程实施中生本资源的开发。
7.美术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8.美术课程中教育资源的管理。
(二)研究原则
1.优先性原则: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共性情况的同时,还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确定恰当的目标。
3.实践性原则: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积累第一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实验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期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
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收集资料,做好课题的理论准备工作;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制定子课题的规划指南;确定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开题立项:2011年 12 月20 日,在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班举行了开题会。
实验研究:
(一)挖掘课程资源,突显地方特色。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学校所在地方的人文资源入手开发利用当地传统美术资源。
2)以家乡所处地域的朝鲜族民风民俗及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资源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乡土资源。
2.教学实践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了尝试与创新:以学生为本,挖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以教师为载体,研培一体、教学相长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巧用教学环境资源;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依据当代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教师的个人智慧为我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力量。
(二)抓好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课程资源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是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我们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我们从教师培训入手,积极建构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通过网络培训(天网)、教师培训(人网)、校本培训(地网),实现“三网合一”的美术教师培训模式。
(三)做好科研引领,整合科研成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可见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的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美术教育工作。本课题的实施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基础,我们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已结题)和吉林省课改办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已结题)以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对策与研究》(正实践研究)。前者为本课题提供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而后者则为我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课题组将相关的课题科研成果有机整合、拓展创新,更好的为本课题研究服务。
(四)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美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积极组织广大美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活动,通过纪念性画展、民间组织的书画展、跨国艺术交流等活动展现我校优秀且具个性才华的美术教师的风采,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如: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1.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验收和鉴定。
2.撰写总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召开成果鉴定会议,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审。
4.编辑出版本课题研究的专著、作品集和光盘等。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网络资源库、研究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
八、实验结果
1.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果。显性成果:如课题实验教师韩双编辑的校本教材《满族剪纸参考教材》和杜宏博老师参与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丛书《民间剪纸》,以及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还包括已搜集的图片资料、特色教具等。隐形成果:如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能力的增强,学生对地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热爱等。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扩大了欣赏容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信息技术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组合状态。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优势,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在学习和各项竞赛中都有突出表现。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科研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
九、分析问卷调查情况
(1)教学理念上
从调查情况看,实验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思想认识都较为成熟,并普遍能够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及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实践“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方法上
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方面的探究和尝试有60%的老师很重视,重视的老师占40%,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即创设情境上,重视程度达到6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内驱力,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助推力,进而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3)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更为直接了解到实际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两所大学的三个实验班为例,在结题阶段进行了一次调查,共207人次。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在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比重较大,最高达58%和55%。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视比重均在30%左右。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认同的。
十、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2.城乡发展不均,硬件建设设施及教师素质高低的条件差异,对开展课题研究有一定影响。
3.美术教学资源需合理开发利用,有表面化的现象。
十一、实验小结
两年的实验研究,使我们更加懂得合作交流对科研团队的重要意义。我们的课题从乡土资源和社区资源等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资源的开发、生本资源及师本资源的开发、教育资源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相关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在交流中我们资源共享,实现即时阶段总结,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广纳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科研成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学习中我们以师为本,紧抓学习效率,专业强化,教学相长。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美术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以及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研究积累了成功经验。教育资源的开发只是开始,要真正使其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还要抓实效,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校本研修专论》汤立宏著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
《教育观 教学观 课程观》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5
网络参考资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培跟岗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