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者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0: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管理者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管理者论文

篇1

一、明码标价现状令人担忧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历程,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当前在明码标价管理上仍存在许多问题,令人担忧。表现在:(1)名目繁多。时下,大大小小,令人眼花缭乱的价格招牌遍布大街小巷,商场内外,什么“大降价”、“大甩卖”、“跳楼价”、“清仓价”、“优惠价”、“会员价”、“促销价”、“厂价直销”、“价格最低”等等,使消费者对价格的真实性产生怀疑。(2)内容不全。一些经营者标价时,只标品名和价格,不标产地、等级、规格等,也没有相应责任人签章,使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缺乏全面了解,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完全实现。(3)自制价签。有的经营者图方便,随意用些硬纸片充当标价签,标价的字体大小不一,有的文字书写歪歪扭扭,字体颜色“五颜六色”,有的只用打码机在商品包装上直接标价,给人一种极不严肃的感觉。(4)虚假标价。有的经营者虚构原价假降价、抬高价格假打折、含糊标价假让利、承诺价格不兑现等等,以此欺骗消费者。(5)随意变价。有的经营者干脆不标价,随口要价,看人要价,使价格成了糊涂价,离谱价和游戏价,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这些价格失信问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规范明码标价,提升价格诚信的基本对策

规范明码标价管理,是提升经营者价格诚信的重要切入点,是现代经营者诚实守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消费者对价格公平、公正的殷切期盼。

1、规范标价,内容完整,方便消费者选购。根据价格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考虑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性质与特点,可采用价签、价目表等形式标价,标价的具体内容依行业和商品的不同有所区别。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标价,都要做到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示醒目,价格变动时及时调整,标价签由指定的专人签章。完整真实的标价,有利于消费者选购,降低交易成本,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2、合理定价,明码实价,取信消费者。价格公平合理,是取信消费者,提升价格诚信度的核心。这就要求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应当符合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根据经营成本、供求趋势和竞争态势,实事求是而非虚假地确定价格,实实在在地标明价格,以“一口价”向消费者承诺价格的含金量。只有公平合理,物有所值,质价相称,价格才能成为消费者的放心价、明白价,才能取信消费者,消费者购物才有安全感,才能激发购买欲望,经营者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利益。

篇2

[论文关键词]法律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竞争规则逐渐变得规范化和透明化,广大企业在享受日渐变化的市场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隐藏了许多潜在的企业风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除了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还有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也是可以加以控制防范的。

近年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存在着因法律风险而承担法律责任,付出惨痛代价的法律后果现象,究其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对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因此,做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其意义重大。

二、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法律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行为人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做出了不规范的法律行为所导致的,或者与企业预期达到的目标相违背而引起可能发生的法律不利后果,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一般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人员违法风险、劳动关系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等。法律风险并不是违法风险,但是所有引起法律风险的行为是不具有规范性的。

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特征如下:

1.企业的法律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导致经营管理成本的增加或者错失良好的商业机会;

2.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企业的经营管理、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应对变化的措施等,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3.企业的法律风险带来的不一定是不良影响,根据不同法律风险的特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管理控制法律风险,降低不利的法律风险,这也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利益;

4.企业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使得企业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常见的几种法律风险

1.权益纠纷法律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内部纠纷问题,如股东之间,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着股权确认、转让、权益诉讼以及企业对经营者或股东的诉讼、诉讼撤销要求等。在公司法等法律的背景下,企业内部纠纷成为现在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元素,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本土维护。然而,在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产权被侵犯、保护机制有缺陷等事件,从而引起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3.合同法律风险

合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种法律文本,常常会因合同纠纷而引起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是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与企业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其他类型的法律风险交叉。具体而言,合同法律风险主要包含了由于合同主体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纠纷,或者由于合同列举条款的不完善而导致的纠纷以及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4.企业管理人员的违法犯罪法律风险

近年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因违法犯罪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管理人员违法的法律风险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多种类型的法律风险中,企业管理人员的违法犯罪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可能会导致企业衰败,经济效益降低,严重的将可能导致企业亏损、倒闭等。

(三)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多种法律风险,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企业关于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在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法律风险及其带来的后果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预先防范或及时控制的措施,一旦发生了法律风险,尽管进行了事后补救,但是由于防范意识的淡薄和事后措施的不完善,成效不大;

第二,企业经营不善,权力失衡。在当前企业中,存在着多种违规不当操作问题,例如违反安全规定生产、诋毁他人商誉、虚报账目等。企业高层管理滥用职权,股东之间和各层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权力严重失衡,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够及时控制处理,一系列的违规违章行为最终导致了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

第三,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制不完善。在一些企业,尽管建立了法律风险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但还是面临着法律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该体制不够完善,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去,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形式,法律风险防范体制没有充分发挥它原有的作用。

三、防范措施

(一)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法律风险防范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意识到法律风险的存在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控制,即经营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因此,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提高对法律的认知,学会通过专业法律部门来有效控制管理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融入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减少法律成本,确保企业的良性运转。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法律风险意识普及到每位员工身上,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法律事务的支持,摒弃法律事务可有可无、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不善将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落甚至灭亡,因此各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自身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以完善,确保企业的管理制度合法合理,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并通过各种渠道督促和监视所有管理者和员工在这些制度下依法管理与经营,及时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有效控制法律风险,为企业创造财富。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谨慎处理各类问题,例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产权侵犯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三)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制

法律风险来自于企业自身,所以企业应从自身出发进行有效地防范,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法律顾问制度、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的预警体制、监督体制,及时了解潜在的法律风险,并通过合法手段充分运用法律这种管理资源,帮助管理者经营管理企业,组织和督促各部门和机构健全内部控制体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管理者滥用职权和权力的失衡,从企业内部来实现自我约束与监督,确保法律风险的防范体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四)提高员工素质,依法履行职责

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从基层抓起,注重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通过各类活动建设企业文化,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让员工以企业为家,热爱企业,从而使得每一位员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依照法律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办事,特别是企业的法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能够及时提出参考意见和调查报告,接受法律咨询,各类纠纷的和解与调解,尽可能地帮助企业降低法律风险。

篇3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结尾,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的态度和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高校知识产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阅读查看参选

[1]陈洁、方立农、孙丽丹、王羚钰.创新导向的知识产权运用战略探讨.科技教育.2012(7).

[2]张月花、薛平智、储有捷: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初论.湖南社会科学.2015(2).

[4]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

[5]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0(4).

[6]尚甜甜,缪小明.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147-153.

[7]何柱.一种新型多端口新能源发电模拟电源装置[J].电气技术,2016,01:135.

[8]家珏.用知识产权武装“蓝色梦想”——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之路[J].今日科技,2016,03:22-24.

[9]王海波.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机电信息,2016,12:171-172.

[10]张睿.我国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构想[J].经营管理者,2016,13:209.

[11]张睿.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12:156.

[12]刘颖琦,王静宇,KokkoAri.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6,05:1-11.

[13]张群,吴信岚,张柏秋.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专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5,02:104-109.

[14]苏峰.我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江苏盐城下线[J].纤维复合材料,2015,01:8.

[15]蔡然.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J].科技展望,

文献二、

[1]郑友德,曾旻辉.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存问题及完善建议[J].知识产权,2012(1):36-41.

[2]田宏杰,王然.中外知识产权刑法保护趋向比较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118-121.

[3]康均心,邹江江.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国际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8-113.

[4]杨玲梅.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价值取向评析[J].理论月刊,2009(1):104-107.

[5]雷山漫,林亚刚.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J].法学杂志,2013(10):77-83.

[6]郭卓屏.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缺陷及对策[J].商情,2013(17):275-276.

[7]张彦博,罗云川,王芬林.《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59-63.

[8]麦淑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17-20.

[9]曹沛.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4):100-102.

[10]潘林武.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究[J].现代情报,2015(6):34-37.

[11]沈晖.论以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可行性[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6-29.

篇4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探究;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得发展,各类文化涌向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各国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企业必须在适应市场环境走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思想文化精髓,古为今用,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国“和文化”概述

1.“和”字的分析

我们从观察“和”这个字体结构来进行分析,它是由“禾”和“口”组成,根据中国文字的象征意义来讲“禾”字所象征的是禾苗,也就是粮食的意思,而粮食恰恰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口”则表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人需要用“口”来吃饭,这象征着人的需求。物质与需求二者统一就形成了“和”字。

2.“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和”这个字最早是出现于甲骨文之中,和的概念还较为单一。随后在《易经》和《尚书》两部著作中,分别对“和”字进行了阐述,《易经》中所谓的“和”是指和谐、和善之意。而《尚书》中的“和”则是指对社会以及人际关系所发生的矛盾冲突的处理和解决。到了春秋时期,在《国语・郑语》中关于“和”是这样表达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同时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它的含义是指阴阳相互调和而万物才能够生长,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由此可见“和”中还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等哲学理论。而纵观中国古代史,对于“和文化”最为推崇的要属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将“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关于“和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治国治家,处理事情,甚至在礼仪制度方面,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并且孔子还尤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在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和文化”的阐述不仅仅这些,在此,我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

(2)当今时代对“和文化”的理解

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多年来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国内外多次进行关于中国“和文化”:的演讲,并针对中国的“和文化”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通过他对“和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而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学大师季羡林新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更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解释,他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尤其是他在《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中,对于“和文化”更是做出了创新的解释,获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和推崇。同时,自党的十以来,就多次在会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向全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民传播着“和谐和平”的价值理念。总而言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而言,它一直都是一个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国家,这种“和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人民的思想之中,融入到每个中华子民的血脉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最好的诠释。

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由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的,逐渐而形成的完整的价值体系,如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而企业文化的实施对象与体现者是人,人是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许多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掌握到最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但是他们却获得成功,使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这是因为他们在用人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员工认可并愿意去遵守的和谐同意的企业文化。由此可见“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中必须要借鉴和考虑的文化因素。因此在企业中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将企业人员人员凝聚到一起,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成长。

三、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明白企业的每个员工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工作,他们更是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理诉求,协调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员工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舒心、顺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尽量减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有效的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能够让每个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认可,同时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会觉得自己不是被强迫性的管制性的去工作,而是自己在企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努力的去进行工作。两者的工作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也一定是不同的,后者基于自己主观愿望去进行工作的状态一定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工作效率更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想要发展和壮大公司,就要走入到员工队伍中去,了解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根据对很多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在企业不愿意再继续进行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的薪酬福利不具有竞争性,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出现,员工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再继续这份工作,“跳槽”的行为随之就发生了。员工不断离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人心浮动”,影响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本,企业需要重新招聘员工,并进行岗位培训。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员工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2.团结协力,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

中国俗语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这些俗语都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构建出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作用绝对不可以忽略,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念,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灵魂。如果企业员工具有团队精神,他们就能够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联合,从而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员工具有集体观念,当一件事情发生时,首先考虑到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同时,当员工的团队精神比较强烈,他们自觉地就会爱岗敬业,为企业尽心尽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员工之间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有力于企业打造高效的企业发展团队。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对于当今的每个人来说“淘宝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东西,而随着“淘宝网”的迅速发展,马云的名字我们已经不再陌生。正是这个初中英语老师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建立绝对离不开团队协作。马云曾说:“我们当初几个人创业,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的,全部的资金加在一起,勉强的成立了阿里巴巴。为了能够做好“淘宝网”,我们几个人费劲心血,拼劲所有。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有力体现。”

3.和而不同,尊重人才的差异性

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既承认了事物的差异性,也表明通过和而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互补,来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对这句话进行理解,企业中人才众多,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管理起来相对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能够珍视不同类型的人才,并能够善于应用各类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员工热情、表达能力强,开拓性强,就可以让其做业务销售人员。而有的员工细心、沉稳,就可以让其做内勤岗位。总而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既要将他们“和”的一面培养和挖掘出来,如企业员工要具有共同的企业价值理念,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等,还要将其“和而不同”的一面运用好。如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点将员工任命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充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和文化”,才能够使企业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企业的发展也会愈来愈好。

四、结论

总而言之,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和文化”对与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今社会,更是在党的十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将中国传统“和文化”运用其中,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t晨.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6:154.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完善措施。

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其相反,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是重要原因。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是否有效地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组织活动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独立性则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灵魂,其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是受资本所有者委托而不受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的束缚;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执行业务时除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事项及相关法律规章外,不受其他事项的干扰。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规定几乎是空白。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对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同样触及不多。目前的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独立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客观性得不到保证

我国目前有不少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致使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是由最高管理层领导,而由监事会、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管理层领导。尽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了依据和法律保障,但内审人员往往因单位领导干预、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而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对本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审计,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保持独立性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这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有些企业甚至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基本技能不足。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不多,识别和判断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风险管理观念淡薄。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订更加具体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恰当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内部的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如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是有本质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控制体系,而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则不具有独立性。只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独立性,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其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国外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内审机构直接隶属董事会或总经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拥有最高的权威。总经理作为企业决策执行系统的最高领导,也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实践证明,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审机构,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企业应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最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内部审计的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了解内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潜在矛盾等。

篇6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途径

 

一、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在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初,按照我国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000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1.74亿人。从贡献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全国GDP的50%以上,所解决的就业量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60%,中小企业所完成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0%以上。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切实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1、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内源融资很难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继而转向外源融资职称论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同样,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也是十分困难。

2、商业银行惜货,融资额度有限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导致了银行很难准确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出于风险防范意识考虑,商业银行大多将贷款放给了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则采取了惜贷的举措,其贷款额度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3、民间借贷活跃,融资成本高

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融资成本较高,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

1、企业自身因素

一是我国中小企业多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整体素质偏低,不具备规模优势,经营风险大,并且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格式模板。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意识差,导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具有个人色彩。三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影响其间接融资。

2、金融体系因素

一是我国进入体制改革不深入,现有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业务趋同,市场趋同,不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需求,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获取金融资金。三是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

3、金融环境因素

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需相对不足、出口不断萎缩对大多数中小企业产生了致命的威胁。二是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不但缺乏相应的专门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对大企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比较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选择

(一)切实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1、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

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就要求经营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结合自身条件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下力气,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职称论文,就要一方面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提高流动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的对外投资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在者就是要清理闲置资产及沉淀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果。

2、强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引导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建设。同时要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从本质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3、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

诚信乃立业之本,信则立,不信则废。中小企业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资信度。同时要积极参加银行的信用评级并探索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的方法,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在资金往来方面,要严格按合同办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要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一切努力确保还款。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把隐性成本显性化,按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赋予商业银行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企业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决策权限,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二是进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变革金融机构准入体制,适当发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刺激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三是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职称论文,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建立与内部责任和权利相对称的信贷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收集中小企业信息并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四是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改善内控机制,加快银行产品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的信贷产品。

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继续发挥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功能,让合法的优质中小企业进人主板市场,同时积极推出二板市场,健全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论文格式模板。其次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或者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保障风险资本的良性发展。三是保护和规范民间市场,民间融资是指游离于银行系统外的民间资金融通,由于其不具有合法身份,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因此应尽早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引导。四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再担保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提高担保倍率。同时,应尽快出台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填补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的空白。

(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应对国际经济环境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考验。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体系职称论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贴息;对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或下岗人员、以自有资金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购买新技术或新产品项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等等。

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

一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管理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等,从法律层面上维护中小企业融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的政策支持,合理地减少税收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贴息制度、财政扶持、技改及环保项目等政策。三是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同等对待,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引导商业银行、信用社重视中小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意义,鼓励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形成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凡不能提供可信信用信息的企业应在年审年检过程有所淘汰,增大“失信”企业的成本,达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同,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乡镇,2009,(4)

[2]郭学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科技广场,2010,(6)

[3]张晓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4)

[4]钟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6]李世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及其现实选择[J].济南金融,2004,(03)

[7]王宏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办法的几点探索[J].经济丛刊,2005,(1)

[8]王晓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6)

篇7

论文摘 要:会计委派制度是指政府部门、产权单位向其所属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会计人员监督单位会计行为和其他 经济 活动的一种制度。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会计委派制度是会计委派制度是指政府部门、产权单位向其所属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会计人员监督在单位会计行为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该制度完全改变了原有企业内部的会计组织机构,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强化监督制约的尝试。会计委派制在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强化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防范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该制度在实施中也表现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1.会计委派制的优势 

 

1.1委派人成为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最佳监督者 

实行委派制后,委派会计受财产所有者委派,为企业提供会计服务,同时约束和监督经营管理反面的不良行为,克服了集团公司与各个单位经营者两者获知信息的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1.2委派制使集团公司对个单位的监督管理更为及时和有效 

实行委派制后,会计人员直接隶属于集团公司,这种监督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其一,委派人在理性审核经济业务时,可以及时发现不合理、不合规定的事项,使经营管理者的舞弊行为难以继续隐藏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之中;其二,会计人员可以随时就重大问题向财产所有者汇报,便于财产所有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3委派制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 

实行委派制,解决了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的问题——会计人员既是经营管理者的下属,又要通过披露真实信息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为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因坚持原则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防止单位使用不称职或渎职的会计人员的问题,财务总监办公室对财务人员实行定期的业绩考核,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据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客观地进行会计核算,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 

1.4委派制有利于个单位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搞好企业 发展  

实行委派制,会计人员由集团公司统一选派,业务由财务总监办公室统一协调指导,使单位经营管理者从过去烦 

琐复杂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研究企业发展的问题。 

 

2.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弊端 

 

2.1频繁的财务负责人轮岗,相对制约了下属公司财务管理的深度。委派办法规定,被委派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被委派人员到达下属公司后,要经历一个了解、适应、熟悉的过程,工作才能走上正轨。一个好的做法,一个好的财务管理思路可能被中断,不利于下属公司财务管理的纵向发展。所以,被委派人员如何尽快进入角色,如何让好的财务管理理念得到延续,是应该考虑的。 

2.2被委派人员身兼双重身份,在传统管理历年的前提下,处理与下属公司领导层及财务人员的关系上带来一定难度。委派后集团统一管理被委派人员的任免、调遣、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被委派人员是下属公司财务部门的直接负责者,又是集团委派下来的监督者。这种模式表明被委派人员既代表所有者,同时又代表经营者。被委派人员就上要对集团负责,就下要对下属公司的领导负责,通常会陷入两难,取舍于监督与实际执行的矛盾中。会计人员最终服从于哪一方,如何配备会计人员,定位他们的隶属关系,如何改变目前被委派人员与会计人员存有分歧的现状,值得探讨。下属公司领导层、会计人员及职工对委派的认可度至关重要。 

2.3现有被委派人员考核办法存在一定弊端,需要不断完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赋予被委派人员相对的工作独立性,降低了下属公司对委派人员的约束控制,使其敢于行使会计监督权;同时委派办法规定,集团对被委派人员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分多个档次,由集团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听取所属公司领导层、会计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将考核情况和意见计入被委派人员个人档案,作为提拔、续任、免职、奖励的依据。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被委派人员可能得罪人,相反的则可能会获得比较圆满的考核结果。所以,现有的考核办法可能会制约被委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关于集团企业推行委派制的建议 

 

3.1集团财务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财务核算软件,良好的硬件装备,跟上时代日新月异、快速高效的发展节奏。新一轮委派后,被委派人员需要尽快进入角色,尽快熟悉下属公司的财务核算流程。没有相对统一的财务配套软件,很难达到委派所起的目的和功效。让原始、繁琐的会计处理,用电脑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轻松完成。我们需要懂得驾驭电脑,熟悉财务软件的各个关节;需要不断完善财务软件、辅助软件。财务管理要体现简洁、明快、有深度,硬件、软件必须具备,可通过资金、技术的投入来解决,并逐步尝试新的开发软件,进行财务智能分析。

3.2培养学习型、复合型的财务人员队伍,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 规模不断壮大,财务机构、人员却在精简,培养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的财务人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需要花力气,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员的素质体现在品德、素养方面,体现在处事能力方面,体现在对新兴知识的熟知运用方面。一支复合型的财务人员队伍应该有过硬的技术,超凡的品德,共把金钱出入关,体现出财务团队的高效、精湛,为委派制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集团制度网,为开展财务委派工作提供一个及时有效的制度保障。财务管理需要依法、依制度处理事务,就像法官引用 法律 条文。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是第一依据,集团的财务制度是第二依据,下属公司的规章制度是第三依据。 会计 法是前提。集团财务制度的出台随时间、环境而变化,需要及时完善。被委派人员对下属公司的了解,一般从财务制度下手。集团有必要建立一个连续的、集合历年财务制度总汇的制度网,利于委派工作的良好开端。阅读书面的制度汇本,总不如 网络 来得更全面、更直观。制度的网络化可以组成 现代 财务管理的一项内容。制度的全面编列也可为会计人员岗位调动提供便利,会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学习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下属公司的规章制度与集团制度网相接轨,利于被委派人员相互了解下属公司之间的有关信息。通过制度网络化,为被委派人员和财务人员的 科学 性操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4建立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框架,便于被委派人员快速融于某个下属公司。集团有多个下属公司,存在诸多共同点。现实中,许多成功的规模化公司在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连锁店、分店。内部的布局、管理模式基本一致,成果累累。下属公司的日常财务业务基本流程差不多。集团上下有了比较先进、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框架,利于被委派人员在共性中寻找下属公司的异性。集团布置一项任务,如各自设置一页格式相同的报表,如果20家下属公司,你作你的,我作我的,资源相当浪费。建立先进规模的财务操作框架、流程,对集团本部的财务力量是一个考验。如果被委派人员任期的一半都处在摸索下属公司的一般化操作中,比较依赖主办会计,效果就适得其反了。完整的财务日志,可为未来的财务实务操作留下宝贵的 参考 ,共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财务资源的共享。 

3.5不断完善委派制度,加强集团队下属公司领导的管理,创建和谐的委派新局面。下属公司领导的素质,其决策和态度直接影响着财务委派工作的质量和方向。靠被委派人员孤军作战,难以达到财务委派的功效。集团应加强对下属公司领导层的管理,建立对其合理的业绩评价、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让其充分认识财务委派工作。不断完善委派制度,加强对被委派人员的管理、指导,让他们有一个稳健的后盾。建设和谐的财务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新局面。 

3.6在财务委派制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探索先进核算流程,发掘新路子。当前, 交通 运输业迎来了高速成长期,今天的观念在明天可能被淘汰,要随时做好观念更新的准备,适时调整。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时代前进的源动力,财务人员,正从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相信存在更精辟的财务管理理念,需要大胆地设想、尝试。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委派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体会、 总结 、完善,充分发挥出委派制的良好作用。 

 

参考 文献 : 

[1]财政部、监察部《关于印发(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地意见)地通知》2000,09.07. 

[2]朱俊华.《对会计委派制地若干思考》. 经济 师,2002,8. 

[3]黄芙萍.《浅议推行会计委派制》.福建税务,2002,2. 

篇8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篇9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备受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应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和塑造企业文化,将备受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方面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的经济战略眼光,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经济战略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目前,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对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现代企业管理者一种全新的意义。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从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使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直接指导企业建设与发展。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应侧重于以下方面:(1)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企业文化理论;(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估.首先企业凝聚力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其次是导向方面;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再次是激励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能够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 能够将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有制度来约束, 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作品,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对企业文化追踪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是当今社会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很好体现,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企业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开放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三、注重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活品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仅对数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质量方面的提高。这些方面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良好体现。对企业信誉不仅看企业的技术环保、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环境因素在21世纪呈现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代企业管理》

篇10

论文摘要:企业集团这一典型经济组织形式,具有多法人、有联结纽带、多样化经营、多功能和多国化等特征。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但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治理有待改进。为此,一方面企业集团在内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大力实行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企业集团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国家在外部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企业集团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现今学术界对企业集团的一般定义为: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同时结合企业之间的协议方式为补充纽带的多法人企业联合组织[fll。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集团在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多法人。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从法律地位上看,企业集团本身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则是独立的法人,有其独立的财产并承担民事责任。

(2)具有联结纽带。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由控股、参股所产生的资本纽带相联系,此外还可以具有经营、技术、人事、契约等多方面的联结纽带。

(3)多样化经营。企业集团一般都不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集团往往横跨几个经营领域或行业。

(4)多功能。企业集团具有生产经营功能,还往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功能、贸易流通功能; 同时,不仅具有经济与组织的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等。

(5)多国化。企业集团通常都是跨国集团,其经营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在国。

二、我国企业集团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高度发展的产物[[z]。近几年来,随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3]0

1.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初步形成

母子公司体制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典型形式,即以一个大公司为核心,通过投资控股、参股而形成的企业联合体。核心企业就是母公司,它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又通过控股、参股,控制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运行。母公司本身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同时对外代表整个企业集团;子公司也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已逐步从过去的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即以契约为纽带,过渡到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还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集团“出资人到位”的问题。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事实授权构造国有资本的营运主体,己在实践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对子公司来讲,母公司就是它的出资人。母公司在对国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同时,可以利用“出资人”的地位对所属子公司进行结构调整,增强了母公司结构调整的功能。同时,从2003年起,国务院组建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地方政府也陆续组建了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这些国资监管机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母公司的出资人在实际中也到位了。

2.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我国已建立起了母子公司体制,但企业集团内部集、分权管理模式尚不统一,企业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两级分化严重。一部分企业权力高度集中,母公司管理决策层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几乎一手包办,子公司开展业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由此受到极大影响,对母公司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之相反,另一部分企业集团在实施管理时采取权力高度下放,给予子公司自由权,采取松散管理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子公司作为独立、分散的利润中心,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影响到母公司甚至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企业集团内部散乱、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企业集团治理有待改进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在全国2 692家企业集团中,有20%的企业集团母公司没有进行公司化改制。改制后的母公司,还有一成没有成立股东会(不包括国有独资公司),近两成没有成立监事会,总经理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的占1 /337。一些企业集团虽然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使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大多数又是内设的,无法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有效制衡。

(2)考核体系不规范。大多数企业集团目前基本上是在下达任务指标的基础上,孤立地考核个别量化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再加上受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种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得出的考核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情况。

(3)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经营者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措施不具体,方式不固定,作用不明显,责任追究也不落实,经营者责权利不统一。

三、完善我国企业集团管理的对策

1.从企业集团自身来讲,练好内功,加强公司治理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内部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

(2)正确选择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如涉足产品种类多、规模大的企业集团,母公司可考虑采用事业部制;业务完全相关的、适合采用控股公司结构的,可采用控股公司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将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层次限制在2-y3层以内,实行扁平化管理。同时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化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收人能增能减的目标。

(3)大力实行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企业集团竞争实力。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突出主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企业集团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4)妥善处理内部集、分权关系。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是出资人与被出资人关系。从集权角度看,母公司应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对子公司行使资本受益权;对子公司大额借贷和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和提供担保、重大资产变动等事项,根据需要列人企业集团重大事项范围,由母公司行使重大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享有人事任免权,并建立科学的效绩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评价,更好地履行监督和考核职责。从分权角度看,子公司拥有独立核算、自主管理、市场开发权力以及在不违背企业集团总体经营目标和决策的范围内,对子公司的人、财、物拥有配置权。通过正确处理母子公司关系,使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保持在恰当程度,做到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集而有力,分而有序。

2.从国家来讲,加强立法,为我国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公司法》关于企业集团的规定。目前我国的《公司法》只规定了每一单个公司的法律地位,而对企业集团尚未作专门规定。这方面,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模式值得借鉴,可以在现行的《公司法》中增加专门章节对企业集团予以规范,使企业集团的成立、法律地位、母子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等有法可依。

{2)增加《企业破产法》关于处理企业集团母

子公司破产问题的规范。在企业集团经营的条件下,无论是母公司破产还是子公司破产,或者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时破产都会同时涉及到母子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现行《企业破产法》应相应增加处理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破产问题的规范,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