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11: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改革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特别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程度不是很高,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面临着专业化发展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1.1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业水平考试课程,不需要参加高考。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一门副课,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不被学校重视、不被领导看好、不被学生正确认识、还要受到家长反对。信息技术教师也就成了非主流教师,地位变得异常尴尬,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2角色定位不清晰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被视为教辅人员,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多媒体设备操作员,还是网络管理员,还要给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被忽视,为了完成日常的繁杂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1.3自身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在教师专业构成上相对其他科目的教师复杂。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行过来的,在信息技术专业能力上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较大部分并非师范类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学师范教育培训,在教学能力和经验上又相对缺乏。
再次,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是一门新型学科,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师数量不多,而且在有限的人员中,高素质、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更少。
1.4专业发展不畅,学习压力巨大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很多是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在职称评审时由于学科专业问题导致极不顺畅。而且,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更为迅速,课程标准和相关规定变化也最为剧烈,在相关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相同的职称升迁,往往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2.1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素养。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导致知识更新极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有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2)科学文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等。
(3)能力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信息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
(4)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都应该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遵守信息时代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合法地利用信息技术。
(5)身心素养。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知识、能力、品德、审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师。
2.2做好角色定位和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新课程改革赋予信息技术教师以新的角色、新的地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成了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适应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信息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而要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3.1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1.1加大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增强学生信息化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改变学生认为信息课程可有可无的观念。
3.1.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立足教师专业素质状况和短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网络,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实效。
3.1.3加强区域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学任教。对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并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3.2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3.2.1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案,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学校要着眼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功能和价值。
3.2.2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3.2.3构建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建立以学校为主的教研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构筑学习型、研究型、交流型的教研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2.4建立激励制度,给予教师成就感
学校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量,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其待遇和声望,增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教学任务以外,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机房管理、网站维护、课件开发、设备维护等工作,学校应给予肯定。
3.3教师自身要积极寻求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3.1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观与教学观。要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主体参与的价值,推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2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专业责任感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合理的规划会使我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应热爱自己的事业和教学岗位,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建立专业发展责任感。
3.3.3加强自主学习,丰富学科专业知识习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那信息技术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育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丰富学习内容。理论方面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教育科研方法以及人文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基本功方面应加强教学设计及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掌握专业技术和能力。
3.3.4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参与课程的开发,能增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并促进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3.3.5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层次的学习、培训、研修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3.3.6加强同行交流与合作
互动交流和合作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引和同行的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尤其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加强与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还能开阔视野,提供成功经验或教训;相互合作则可以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相互提升,互利互惠。
3.3.7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自己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会快速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短板。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做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锻炼思维,促进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的形成,同时也使教师逐渐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3.8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尤其要有在实践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从而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还担负着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才能胜任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贺长波.谈新课改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2)
[2] 杨莉.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尴尬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0)
[3] 朱胜革.我国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2)
[4] 许之民,许之安.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重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5] 陈东裕.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7)
篇2
一、深度学习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对深度学习的定义,对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进行对比,归纳了一些异同。深度学习有以下特点:1.学习者将想法与以前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2.学习者能识别出模式和表面上看似无关的规则。3.学习者通过检查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4.学习者检查逻辑和论据是慎重而又批判性的。5.学习者有意识,想要发展必须学习。6.学习者开始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肤浅学习有以下特点:1.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被学习者当做课程。2.学习者持公事公办的态度,只是依据记忆中的事实。3.学习者对于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很难弄明白。4.学习者无法体会课程或任务的价值或意义。5.学习者只是学习,没有任何关于学习目的的反思。6.学习者有过度的压力和忧虑。
联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要学习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的帮助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角色的作用,学习如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深度学习教材、教法等,学会深度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学习的系统性与反思性,并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师需深度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纵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科目的教材,初中是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高中则是对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所有教学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教,是教师必须学习的。
1.开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参与网络教研和团队学习。十佳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是一个较好的开展深度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教学设计等专业知识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整个比赛过程安排得相当科学与紧凑,环环相扣,第一步是教学设计:在现场给出教学内容,教师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一份个人教学设计,在个人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碰撞形成团队教学设计;第二步是评价与修订:对前一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并根据后一团队对本团队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建议,对本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与课件进行修订。第三步是陈述与答辩:现场陈述本团队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亮点,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历时两天半,是一个充满紧张、活跃、理性、有序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有效“借力”,提升自我,更新理念的过程,重在培养教师教学设计与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感觉收获很大,进步很大,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学习他人的长处与知识,不断习得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开展个人学习与互动学习。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善于运用网络优势,在互联网上汲取教育精华;在实践教学中,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反思,只有经过反思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开展互动学习,互动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多交流,多探讨,甚至可以相互比较,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更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学习的深化。
2.开展教学技能的深度学习
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审视新高考方案后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对照自身实际巧妙移植。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把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深度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必由之路和重大使命。
三、学生需深度学习
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压力?从各地区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最担心,压力最大的还是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缺少相应的对策,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三是应付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师必须从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两方面加强和开展深度学习。
需要大力改进复习迎考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的学习都属于肤浅学习,特别是在目前的形捃下,在意识定位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平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尽管教师不断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那些知识不是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不好。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再者,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予学生鼓励与奖励,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比如,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这样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只停留在表层,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目前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同学之间共同进步。
主动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调动,首先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上有主动权与选择权。从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开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为什么学生不主动、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是因为教师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动的快乐,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主导的作用。如果他们尝到了“主动”的甜头,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肤浅学习成深度学习。
四、结语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真正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开展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深度学习。只要每个学生与教师能持之以恒,持续不断练习,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氛围,随着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深度学习,2004.
篇3
理念,放飞幸福梦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理念决定道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当今信息社会每72小时知识更新80%,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由于信息技术学科非高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相对很少。平日里只能自发地通过网络、杂志等有限的途径和手段获得零星的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久而久之,倦怠代替了梦想,成了“井底之蛙”。
感谢江大国培,让信息技术教师领略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的风光。通过江大两位副校长纪志成教授和田备教授做的“智慧感知、智慧校园”的报告,和对“感知中国”――国家物联网中心和江大能源控制中心的参观,直观了解了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校园运转,亲身体验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安监、电力、家居、卫生、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无锡一中的观摩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及“翻转课堂”模式让我深受启发。祝智庭教授的《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更是将未来信息化教学的蓝图展现在了我面前,使我在享受大师睿智风趣的同时,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趋势》,对比了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让我对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定位。李艺教授的专题讲座《梳理课程思想,巩固课程价值》,引发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和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到了智者的思想,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与思想本身的一种研究欲望。闫寒冰教授的《参与式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我体验到了参与互动的快乐,对“建构”理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份份精神大餐,充盈着我的头脑,滋润着我的心田。原来零星片面的理念,在专家的启迪下,同行的交流中,逐渐清晰系统起来。这次国培让我树立了先进的理念,重新点燃了教育激情,放飞了教育梦想,这是我的第一个重大收获。
定位,重塑幸福观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面临这种现象,刚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希望能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杂事的缠身及“不受重视”的感觉,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压抑感、沮丧感接踵而来,鲜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李冬梅老师没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2个多小时娓娓道来。她在上课,同时又很享受上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作为教师,幸福感仅靠好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更多的幸福感应来源于精神上的满足:自己的劳动是否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工作的每一天是否身心愉悦、充满激情。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试想,一个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怎么可能引领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所以调整定位,塑造正确的幸福观,小岗位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首先是心态的定位。一是理性调整期望值。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过高的角色期待,从而导致了低成就感。选择做人民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凡心,安于平凡、甘于平凡。二是悦纳自己,当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当回事,接纳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和消极怠工,而应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理智、客观、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职业思路的定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的杂事,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李冬梅老师在报告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定要把不该我们做的各种杂货送出去。正因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李老师所在的北大附中,信息技术教师跟语数外教师一样,获得同等的尊重,拥有同等的地位。什么才是自己重点发展的职业方向,应该赋予更多的思考和定位。只有把大方向把握好了,才能从纷繁杂乱中理清思路,享受工作,赢得尊重也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专注,铺设幸福路
浙江长安小学的许憬校长分享了他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如何实现从一名普通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到卓越的特级教师和校长的华丽转身。这无疑给晋升机会相对较少、职业前途不光明的信息技术教师注入了一支强心针,让我们坚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有春天,小学科也能有大作为。
许校长一路走来,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法宝就是“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抛开名利,心无旁骛地把职业当专业乃至事业来做;因为专注,所以学习,孜孜不倦寻求力量的支撑,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徐徐前行;因为专注,所以坚持,捕捉教育中所有细微的火花,让积累的光明照亮教育探索之路。正如许校长自己总结的那样:最幸福的,是行走在征途上,最美好的,往往是追求的过程。
建构,内化幸福感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课堂教学的把控和驾驭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教师。江大人文学院陈明选院长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效仿,只有把新的信息和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和改造,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才能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将他人的知识、技能、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我觉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反思和研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信息技术教师要克服“只动鼠标不动笔”的坏毛病,在学习专业技术之余,勤动笔,通过深入的研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写作水平和合作能力等素养。在反思和研究中,增强自己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并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中,尽享职业的幸福。
十天的生活和学习紧张充实忙碌,更让我受益匪浅。培训期间,经过专家的梳理,树立了很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解决了许多困惑,得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收获了来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友情。
篇4
一、学科中心组――作为教师学科培训的专业智力保障
专业引领是教研培训的支撑,是学科培训质量的关键保障。全县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研发展的不平衡,更需要专业智力的指导和支持。各学科中心组是由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学研究队伍,学科中心组也是学科教研员的工作团队。每个学科中心组有十几位成员,成员的选择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并实行动态管理。
(一)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现有的较大规模学科培训主要包括12学时全员培训和90学时培训等,其中有全县全员培训、片区域学科培训等。学科中心组在上述培训中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在每学期始整体部署学科学期培训计划,确定各次培训的主题和要求,然后按照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专业特点进行分工,通过专业引领确保每次培训的质量。
如每次各片学科活动的开展,都能确保有2名以上的中心组成员担任专业引领并按计划进行轮换,各学科每学期组织中心组教师送教到片活动2~3次,以保证每次主题教研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次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教学专题培训中,张火明、朱佩娟、史勋能三位高级教师就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作了介绍,叶惠玉老师开设了展示课并作了题为《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意义探寻”》的专题讲座,突出了活动的主题,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在另一次关于语文课堂提问的专题培训活动中,中心组黄春华老师结合课堂教学作了题为《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之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究性教学》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追问”,史勋能老师作了题为《追问:让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主题讲座,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提问到追问进行了案例培训。在定期举行的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中心组的所有成员都参加了展示,或上观摩课,或主评公开课,或围绕课堂转型等作专题讲座。除组织和指导现实教研活动外,各科中心组成员还承担网上互动教研的指导和组织,在每次学科教研活动后,通过海盐教师博客或学科互动区,突破时空限制对活动开展网上互动交流。
(二)开展调研扶助学科薄弱学校进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科教师能力提升的主阵地,而各学科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为此海盐县教研室建立了学科教学调研预约机制,由学校提出调研学科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再由教研员组织中心组成员开展针对性调研。每学期各学科中心组都组织1~2次的到校学科教学调研。有的是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如围绕一个教学问题,一位或多位教师针对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连续多轮上课进行研究等,全方位面对面地进行指导。有的是针对中考复习、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更多的是针对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如针对我县沈荡中学科学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0%而校本教研水平较低的状况,县科学中心组一行8人到该校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调研活动,给学校留下了两点深刻印象:一是此次调研的主题满足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迫切需求,因为青年教师需要有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需要得到学科专家的亲自引领与辅导;二是调研辅导不只重“技术”辅导,更重“教师成长素养意识”培训。调研始于听课,继之以指导教师与开课教师直面研讨交流。大到“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与难点的确立”“设计理念的把握”“实施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小到“过程细节的剖析”“教师理答技巧”等,辅导教师都悉心评价,细致点拨。最后教研员围绕“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意义在于创新”三个方面,对全体科学教师作了题为《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这样的活动,拓展了“调研”的外延,充实了“调研”的内涵。在这样的调研活动中,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有内心深处理性的提升、精神层面的塑造。
(三)研究把握学科重点疑难开展针对性培训
随着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学科中心组能及时地研究问题并提出对策,然后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初中数学中心组依托省教研课题“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本,系统研究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并以研究的各项成果为基础,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形式的上述三个角度的培训,包括内容模块的详细分析、高中教师的介绍分析、典型试题导向的深入分析等,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站在中学整体的高度认识当前的教学要求。
二、学科基地――成为教师专业培训的平台
我县按各校学科特点成立了10个初中学科基地,它们在学科领域的教师培训和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承办较大型学科培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和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
(一)教师学习培训的平台
学科基地有一支整齐而高素质的团队,还聘请了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为基地专家,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这为高层次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是邀请高层次专家和名师来作指导,邀请省市学科教学专家讲课标、讲教材体系、讲学科教学规范、讲考试评价的深入分析等,也邀请其他地区专家介绍教改特色,还邀请在全省、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的优秀教师来作展示和剖析。
二是利用学科基地平台承办较高规格的活动,创设培训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县各学科基地先后承办了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等大型活动,也举办了省“携手行动”初中数学、科学、思品、语文、信息的送教活动,还承办了各类市县级学科疑难培训、优质课和单项评比及观摩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参加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反思任务,对每个教师来说,每一次活动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使基地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培训的平台作用。
(二)学科资源和校本教研的辐射中心
各学科基地注重挖掘和积累基地教学资源优势,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辐射到全县各教研组。一是教学资料的开放,学科基地详细整理各备课组的教学安排、备课资料、练习测试卷、竞赛及课外活动资料等,向全县教研组开放;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各基地每学期组织教学开放日,供全县各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其中,既有研讨课、展示课,也有经验介绍、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三是网上资源建设共享,各学科基地都在自己的学科基地网站上传各类原创资源并不断更新,这些资源在内容上对相关学科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为全县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交流与辅导的资源。
学科基地还进行主题研究,并辐射校本教研。为了使各校的校本教研能均衡有效发展,基地教研组着力辐射以“学习、反思、研究”为核心的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如海盐实验中学的科学、英语学科基地全力推进“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校本教研项目。“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选择一课为例,在专题理论学习的对照下实施课堂行为的改进,通过观察、记录、评议,获得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主题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催生多元的研究行动。它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主题”,学习、磨课的过程始终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二是“三步”,既为反复的教学磨砺过程,也指研究行为的多样性――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讨论交流;三是“实践”,紧紧依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这样的校本教研辐射,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学习开展类似的校本研修,并派生出更多更有效的方式。
三、片教研组――发挥与教师课堂实践培训关系紧密的优势
按照一定地域并考虑学科平衡的城乡一体化片教研组,在教师课堂实践培训中具备了更明显的优势,它既承担着落实各项教研工作的重任,又直接面对和解决各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我们组建了有利于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片组织,将学科教学整体较好的城镇学校与同一个地理区域的几所学校相组合,各学科中心组成员频繁参与各次片的研训活动,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氛围。
各学科片组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学科的研训重点,着力开展“三种案例”的课堂实践培训。一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基本流程为“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突出青年教师的自主备课和真实展示,然后指导教师和同片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诊断和提升。二是教学问题研究课,重在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研训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即就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动,并共同参与反思行动。培训过程注重个案的横向纵向一般化规律,有效引发教师的后续行为。三是展示评比精品课,执教的一般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它围绕执教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展开,集合片教研组骨干教师的智慧,就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处理予以思考、实践、验证。这一过程更注重学习创造,并通过成功的课例给教师搭建了高境界发展的平台。各片组不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培训,而是后续跟进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实践推广,由点带出一个面,带出一种意识和思想。
四、网络平台――拓展教师培训的时空
网络培训具有吸纳全体参与、拓展有限时空、满足个性需求等特点,我们依托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博客网、海盐教师优视网、海盐课题管理网和各学科基地网站、博客、QQ群及各校办公平台等网络平台,形成群体性互动教研的氛围。
- 上一篇: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 下一篇:继续教育语文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