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5: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

篇1

我的研修总结

个人信息

姓名

陈元君

学校(单位)

双鸭山市师范附属小学

任教学段

五六年级

任教学科

信息技术

研修总结

请认真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总结(总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中都有哪些收获?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观看专家的视频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了解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等。明确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这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时代,更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接受新事物,不能应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用新技术,也就是用新鲜的血液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后,您有哪些收获?

聆听了专家的报告讲座、浏览培训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专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做高素质的教师,做有品位的教师。作为教师不单要在教学专业上精益求精,更为重要的是关心、爱护学生,真心地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育教学方面,您有哪些收获?

篇2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3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篇4

提升工程的实施,《能力标准》、《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执行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向纵深发展,使应用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引领各类培训机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帮助广大教师提升技术素养,提高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从2004年开始曾实施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建设计划),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比较建设计划和提升工程两项培训工作的异同,对做好提升工程具有很好的启示。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通过对《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在培训内容上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内容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专业发展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训,教师学会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注重“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重点是关注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过程,形成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开展教学实践。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升级版。更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重点培训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的各个环节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考虑了教师和环境的差异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对象包括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涵盖了整个教育系统。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参加培训或者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的教师笼统地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教材进行培训,很难激发教师对培训课程的兴趣,也使得一些教师虽然接受教育技术培训了,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能力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延续、细化和提升。关注的对象更加集中,主要针对一线教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差异、装备差异和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虽然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多的发展,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数字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中小学既有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也有触控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在一些发达地区,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平板电脑的网络环境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环境也在运用。《能力标准》根据这些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差异,提出教师在简易多媒体和交互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因此《能力标准》更加凸显了面向应用,关注差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差异性,以满足各学科教师的需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实施主题式、案例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由教育部审定课程资源,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和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有具体的网络平台支持,采取培训和测试相分离的培训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由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实现了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目的。

《课程标准》将培训课程分为技术素养类课程、综合类课程、专题类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共27个主题。技术素养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技术。综合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专题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标准》对27类主题课程从主题描述、内容要点、学时建议、实践任务、案例资源、考核评价建议、课程示例7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因此,培训机构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组织、设计课程资源,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课程,搭建课程运行平台,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的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听专家的讲解,观看相关课件和微视频,还能与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不仅能观摩别人上课,更能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39-05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满足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变革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各种致力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受到教师教育部门和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研表明,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各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初步解决了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如应用与创新),依然是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由于有别于传统培训项目,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受到了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的认可,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相关研究也表明,现阶段该方式虽在理念和操作模式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其成效尚不显著。显然,这除了跟教师主体自身的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外,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研修项目的组织。而实际上,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一个校本研修项目,以提升教师研修实践的整体实效性,也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鉴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探索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及其特点分析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个体的主动发展,教师个体的能动性越来越受重视。校本研修以实践反思、生态文化为基本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信息化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于常见的传统面授培训,更加强调立足于校本环境推动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专业引领等活动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重实践体验、教学创新等特点(详见表1)。

然而,在实践中系统地设计和规划一个高质量的校本研修项目,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是校本研修作为融教师教学、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活动,其设计不等同于传统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当前尚无可直接移植到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中来的经验。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革及其应用,不仅推进了人类学习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教师教育思想、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手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在赋予校本研修新使命(详见图1)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规划的难度,由此也难免产生一些制约其实效性的问题。

三、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现状分析:以广州天河区为例

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天河区13所学校(小学9所,中学3所,职中1所)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45份(教师卷130份,负责人卷15份),回收教师卷130份,有效卷120份,有效率92.31%,回收负责人卷14份,有效率93.33%。其中,教师卷由教师的基本信息、参与研修的情况以及教师的需求三部分组成。负责人卷由学校基本信息、研修的设计与组织情况两部分组成。此外,还访谈了3位一线教师、3位校本研修项目负责人。所参与调研的教师在教龄、职称、学历比例都与广州市天河区的教师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研修内容:面向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修较为薄弱

在内容的设计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该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内容多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等偏理论的通识内容为主(50.00%),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偏少(16.67%),且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近六成教师呼唤立足于“本校”的实践性内容,详见图2)。

追溯其原因,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本研修项目设计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简单操作现象,如部分设计者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特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在缺乏对教师的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机械地将传统面授培训的内容搬到校本研修中来,从而偏离了教师校本研修的实践性要求。此外,没有充分考虑各学科、老中青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需求,而以相同的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也是制约校本研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活动策略:聚焦信息化教学现场的跟进式研修相对欠缺

在活动的组织方面,数据显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中的活动有听课评课(79.17%)、专家讲座(71.67%)、专题研讨(56.67%)、集体备课(55.83%)和集中培训(54.17%)等。而从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看,课例研习(55.83%)和专题研讨(53.33%)是教师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听课评课(45.83%)和集体备课(44.17%),与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前后两者的卡方检验结果为27.958,大于理论值14.07,可判断上述多种校本研修组织形式在“现实应用”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为进一步明确教师的需求,本研究从活动载体、情境性、操作模式及其特点对上述活动进行分析(详见表3),发现课例研习主要以教师自身或同行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为范例,重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策略,教师在其中易受到各种启发,因而受教师普遍欢迎;专题研讨虽然其实践情境性较弱,但由于其重在就某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够从其他教师的观点中获得共鸣,而受到教师的青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校本研修强调问题解决及教师体验的特点。由此可见,在研修项目的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受传统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影响,而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聚

焦在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三)资源工具:支撑教师自主研修的信息化工具及资源相对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丰富的资源和有力的技术工具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在现有的校本研修实践中,资源工具的设计与开发却往往被忽视。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校本研修资源建设在整体上比较薄弱。在数量上,约30,00%的教师认为学校为其提供了大部分资源且能满足个人需求;而有65.00%认为学校只提供了一部分资源且未能满足个人需求(详见图3)。在种类上,当前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研修资源多局限于书籍报刊,而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数字化资源则相对较少。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项目在资源及工具的设计与规划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研修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推行

研究表明,以校为本的研修是一个长期而持续地过程,建立完善的研修机制不仅有助于为教师参与研修提供基本保障而且有利于教师研修活动的常态化。然而,在所调研的13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有6所学校初步建立了校本研修机制,但不完善。当进一步问及教师对各项机制的满意度时,结果显示(详见表4),虽然各校基本建立或者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校本研修机制,但是教师群体对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各项机制的满意度并不高,教师对当前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感到满意的占33.33%,表示基本满意的占66.67%,对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相同,分别有33.33%的教师表示满意,有58.33%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而不愿意发表意见的占了8.33%。可见,当前中小学在校本研修机制的建设和推行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证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特点,从研修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的策略(详见表5),以期为后续的研修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一)内容选择与目标制定

石牌小学于2005年开始在教学中推行思维导图工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后,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应用上,则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上(如复习、总结),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是该校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鉴此,本研究在进一步的调查(听课、问卷、座谈等)基础上,确定了将新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面向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校本研修”项目;接着,制定了“依托校本研修解决思维导图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及学生学业水平”的研修目标,并融合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分解为“第一阶段重在理论学习,第二阶段以技能培训为主,第三阶段则重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发,第四阶段则主要是信息化教学实践和跟踪”四个阶段性研修目标;随后,围绕上述目标,建立了“思维可视化和知识建构理论、常用思维导图实用工具操作方法、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整合思维导图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跟踪”的内容框架(见图5);最后,再将具体的研修内容和目标下放到科组和教师个人进行细化,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师校本研修内容与目标体系。而经过两年多的研修后,对该校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2.23%的教师表示上述研修内容有一半以上的内容符合自身的需求,几乎全部教师都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对自身的工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本项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模式建构与活动设计

在研修模式与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本项目设计首先在分析常见的教师研修模式的基础上,以上述研修目标为导向,确立了以“理论引领+技能培训+教案设计+教学实践+阶段反思+教案修改”为基本模式的实践体系,以期能够在注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的同时,推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以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听课评课、课例研习、案例开发为主,以读书沙龙、专家讲座、区域集备为辅,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教师参与研修实践。后续的调查结果显示,上述操作模式和活动设计在一定层面上满足了教师们的要求,有53.85%的教师对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校本研修活动表示非常满意,46.15%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

(三)资源建设与工具设计

在资源工具的设计上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提供支撑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资源和工具,如系列书籍、思维导图电子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模板等。二是发挥“天河部落”资源集聚、交流研讨等功能开展网络研修,利用QQ群开展各种研讨和答疑活动。三是随着研修活动的推进,为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引进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力图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研修创建良好地条件。四是注意将校本研修过程中的各种生成性资源收集汇总起来,形成一系列学习资源,如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自我反思、教学总结、公开示范课、论文、获奖课例等等,同时也在学生中也形成大量的可视化作品,如《开启智慧之门》、《反思践行记》(教师版)、《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图记世界》(学生版)等思维导图图册,这些资源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也为教师的研修和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后续的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提供的以及研修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有15.4%的教师表示完全满足个人需求,有84.6的教师表示基本满足。可见,本项目中资源工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一定层面上是可行的。

(四)组织建设与机制设置

一个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人员的有效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校本研修中,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研修共同体将有助于发挥各方才智、获得共同进步。本项目设计首先任命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接着引入天河区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参与研修,最终形成了“以各科组骨干教师及校长为核心的实践组,以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区教育局教研室为协作组,以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相关专家为指导组”的研修共同体,聚焦课堂教学,三方力量协同研修。此外,还从研修的需求出发,制定了科研引领机制、年级+科组的交叉推进机制、活动组织承包制、成果可视化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以期能够为教师参与各项研修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如表6所示,后续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教师对该校现行的各种研修机制表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

此外,促使教师转变被动发展的心态,形成主动专业化发展的意识也是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之一。如图6所示,在开展研修活动前,问及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主要原因时,有83.33%教师主要出于配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而参与到各种研修活动中;而研修后,当问及上述问题,几乎全部教师认为参与研修是为了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研修的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了被动参与的心态,对校本研修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五、结语

诚然,石牌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着实开展并非仅仅得益于项目的有效设计与规划,该校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相比于严格地按照既定方案实施培训的传统面授培训,校本研修显得较为开放和灵活,它更为重视的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以及群体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因而支持教师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研修进程,从而使得教师的研修实践不再是项目方案的“表演”,而这也恰恰印证了校本研修的特点。

但需要明确的是,强调校本研修实践的开放性,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甚至是忽视校本研修项目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现阶段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的思路及其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修项目的总体设计与规划。因此,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工作不容轻视。而在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形势下,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篇6

通过多天网上的学习培训、听讲座、观看教学视频、参与教学的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使我了解到了最新的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辅导员也让我很感动。不断的解答我们的疑问。我能深深感受到辅导老师们的工作态度。每位学员的作业他都要认真的评判,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大家都只知道培训期间的简报都做得又快又好,可以想象在我们都休息的时候,辅导老师还在做着简报、公告等。最让我感动的是,连我们提的问题辅导老师都要一一解答。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那应该没什么,但是我知道,辅导老师肯定不止回答一个人的。反正我能感受到辅导老师整天都在网上辅导着我们。

培训视频中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从自己切身的实践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平常我在上课时,考虑的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长期全面的发展考虑得并不周全。专家们的讲座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习使我知道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具体获得能力如下: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3)每位教师摄制的“微课”或者“优课”上传到校园网。

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教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实施“名师工程”、“五优工程”、“骨干教师队伍工程”为载体,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以生本教育和校本研修为基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继续教育对象

取得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职、在岗、在编的专任教师。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五个方面,结合实际,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必学内容,凡学习必学师德,凡培训必讲师德。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二是广泛学习贯彻教育部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做到教师人人知晓,心中有红线、有底线,对失德行为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三是利用2015年暑假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学习月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

(二)开展校长分类培训。一是选派10名小学校长参加提高培训班培训。二是选派12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任职专题培训。三是积极推荐1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着力提高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继续开展学校中层干部高级研修培训。在总结前几期初级中学中层干部高级研修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培训初中学校中层干部20人。

(四)组织开展班主任培训。改革班主任培训管理模式,开展初、高中阶段学校骨干班主任培训50人。

(五)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一是充分利用特级教师、科技拔尖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等优秀骨干教师队伍资源,探索组建市级名师工作坊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为有志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个性化学习培训平台,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二是进一步健全各级骨干教师的遴选、培养培训、使用、考核制度,开展市级骨干教师初任培训30人,市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40人,区级骨干教师培训220人,从而规范有序地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六)拓展农村教师培训渠道。采取“送教到校”、“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年选派农村教师600人参加各类培训。

(七)扎实做好国培工作。积极配合国家、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认真做好2014年、2015年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项目人员的选派、信息采集与报送等组织管理工作,全学年度共选派3000人参加各类培训。

(八)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选派1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千人培训计划”培训。

(九)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课改教师培训。做好2014年高中课改教师跟进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开展学科教师课改专题培训150人。

(十)扎实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结合我区学前教育第二轮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幼儿园教师(含民办幼儿园)培训400人,切实纠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小学化倾向。

(十一)开展全区第三轮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认真总结往届举办教学大比武得失,突出校长带头示范,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比武实效,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2014年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2015组织开展高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以教学大比武活动为契机,结合区教师队伍自身实际,广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考核。

(十二)扎实开展新任教师培训。继续实行新任教师培训上岗证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结合实际培训新招聘教师45人。

(十三)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通过努力,力争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高中阶段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

(十四)大力开展生本教育培训。结合教育定位,广泛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500人参加区内和省外的生本教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四、组织管理

(一)加强对各类培训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校(园)长要亲自抓。

(二)强化各类培训的科学管理。一是各校园要按培训要求合理分配培训指标,按时足额选派参培人员,确保应训必训,协调解决好工学矛盾,保障基本的培训经费,加大对外出参培人员的考核力度,建立参培结束后上汇报课制度,健全校本研修与生本研修制度,务实、有效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二是教育局师培中心要加大对培训机构、教研、电教和优秀中小学教师在内的优质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横向联系,合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三是教育局将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学校年度目标和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过程管理,逗硬考核,。

篇9

通过本次的培训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是,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6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辅导教师的网上远程学习,在这之前,已经参加过初级培训的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就已经确实感受到远程学习的优越性,使自己在教学理论上又上一个台阶,在此,我记录一点自己中级培训以来的一些收获。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此次培训,在每个学习模块中,都设置必选案例和可选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现代教育技能得到了提升。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整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通过这次几个模块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更多的电脑操作技术,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0

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2010年底将完成,各类出版集团扎堆上市,重组、兼并步伐加快。国营与民营的合作进展顺利,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全民阅读、繁荣文化成为国家战略。学术著作出版压力再现。

二 我社确立了三条出版主线

1.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著作

2.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文库

3.现代教育技术学术著作

三 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著作

本计划于2008年启动,2009年出版了“开放与远程教育研修丛书”一套共六本:《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指南》、《远程学习的辅导:教师手册》、《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远程教育机构的决策与管理》、《远程教育的研究与评估》、《为混合型e-learning做准备》,2010年又出版了《通向全民教育之路》([英] 约翰 丹尼尔爵士)

四 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术文库

本计划于2010年启动。

本土化:注重本土的作者、本土的选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本土特色。

专题性:以专题为着眼点,以系统研究、系列研究为主线,内容可涉及远程教育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关注实践探索,把握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也可以是阶段性成果。

本文库选题如下:

1 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2 远程教学交互媒体及交互规律

3 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设计

4 有效“参与”的网络教学设计

5 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支撑平台

6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7 远程教学设计策略

8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9 网络社会化学习技术与个人知识管理

(说明:以上选题只是初步的,还可以根据作者的意见进行调整,欢迎有志著书立说的国内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

五 现代教育技术学术著作

主题:“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学”

已经出版的著作:

1 黄景碧:《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 2008年9月

2 史可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2009年11月

3 王佑镁:《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 2009年12月

六 组建学术部(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加强学术研究,繁荣学术出版事业,推动学术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基本任务:

1 独立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学术研究;

2 与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3 对基础教育研究进行学术咨询服务;

4 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5 对优秀学术论文或专著、教材等学术成果推荐发表。

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