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06:1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篇2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3
■ 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兼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1.科学务实的管理机制
构建了层级式管理机制: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区教委主任任组长,教师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各校校长任组长。
先后出台了《顺义区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顺义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科学分析教育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宏观部署了促进教育发展的十二项举措;区教委依据市、区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出台了《顺义区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细化干训、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宏观规划清晰,微观工作具体。
2.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机制
整合行政、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和干训等多部门力量,逐步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培训师资队伍。
建立了区内学校—区外市外名校—国内高校—境外高校四级培训基地。
开办“月末大讲堂”、“名师大课堂”,或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或邀请区内外知名教师做课、研课,让广大教师在参与研讨中提升专业技能。开通远程培训网络,建设顺义学习网,破解教师工学矛盾的难题。
坚持财政预算的教育优先原则,保障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顺义教育总支出较“十五”增长30.83亿元,增长率111.46%。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
■ “理论熏陶”与“实践磨砺”结合,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1.“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
自2005年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联合培训协议以来,顺义区逐步形成了“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强化培训需求调研,保证培训针对性;完善培训方案论证,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实施培训效果动态全程质量监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新教师培训率及班主任培训率均达到100%。
2.“关注梯次,覆盖全员”的骨干教师培训机制
按照北京市特级教师、区级首席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5个层级,对骨干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组建了2期共34个名师工作室,实施“十、百、千”名师带动工程;举办“双导师制”骨干教师高研班,为成绩突出的市级骨干教师选聘1名高校专家作理论导师、1名特级教师作实践导师;以“一带三”方式开展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开办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开展骨干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农村骨干增量工程,实现校校都有骨干教师,而且保证了骨干教师梯次结构的合理性。
大规模组织教师深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考察。选派中小学英语教师77人、中学理科教师23人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培训。与美国英语学会合作,聘请外教到顺义组建培训班10个。从2010年起,举办“牛栏山杯”全国课改名家论坛,举办“杨镇一中杯”全国新时期班主任高峰论坛,承办首届全国小学名师表彰会,为优秀教师搭建高端发展的平台。
3.“研训一体,赛训结合”的教师基本功培训机制
以“研训一体,赛训结合”为基本思路,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每学期设定一个培训主题,以保证培训常规化;培训、竞赛、展示相结合,以激活参训动力;展示阶段全体学科教师观摩,专家现场点评,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 评选表彰与示范引领并重,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借助评选表彰激发活力。每三年评选一次区级优秀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骨干教师、“绿港杯”十佳班主任,实行任期制,任期为3年,期满后重新认定。对各级骨干教师实施奖励制度,在绩效工资中设骨干教师专项津贴。农村地区教师在区级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适当加大农村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地区从教,且贡献突出的干部教师给予奖励。
借助任务驱动,促进名师成长。通过教师基本功竞赛、名师大课堂、同课异构、异地授课,骨干教师支教,承担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参与教学丛书编写,参加重大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促进骨干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搭建展示平台,使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借助规范评价助推教师发展。要求国家级骨干教师、区学科首席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做到“八有”:一有3年自主发展计划;二有1~3名培养对象;三有至少1项自主承担的教科研课题;四有区级以上的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学术讲座;五有研究室或工作室;六有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成果;七有论著成果;八有网页展示。优秀校长、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十佳班主任至少完成“五有”目标;区园丁新星、区级骨干等至少完成“四有”目标。各级各类骨干完成以上目标是下一届参评的必要条件之一。
■ 人事改革与课程改革共进,探索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机制
1.以联盟为基础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我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主要方式是“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以规范达标学校带动相对薄弱校”,全区成立以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和杨镇一中3所高中示范校为龙头,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骨干的3个城乡教育联盟,在联盟内分别成立高中、初中、小学3个学校组团,全区形成基础教育9大学校组团,每个组团大致有8~12所学校。9大学校组团的建立,成为开展集中研修、联合教研、合作交流、分类指导的纽带,克服了以往各校单打独斗、教师单科单岗的个体化发展的弊端,可以通过考察学习、举办论坛等形式,开拓思路、提高水平、总结经验、分享成果,积极关注兄弟校、追求盟团协作下的整体化发展,实现课改成果的充分交流和共享共生。
篇4
这表明,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①责任意识淡薄。有人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成长负完全和完整的责任,但对教师的成长仅负有不完整的、有条件的责任。②只见制度不见人。例如:以应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制度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与制度的制定者对制度的服务功能缺乏认识有关。③关注精英,忽视群体。④狭隘理解专业发展。很多学校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狭窄领域,将专业发展技能化。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教师的内功和底蕴是教学之“道”,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学之“器”,上述表现即重“器”轻“道”。笔者认为,学校应承担起服务、支持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道”“器”并重,为教师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专业生活。
1、协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使教师逐步达到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的专业品质之一。很多教师没有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导致自身专业成长步伐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学校应协助教师将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构想清晰地表述出来,引领教师树立“我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的自觉意识。
学校应协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策略和途径。例如:某中学在学校组织机构中设置“教师发展中心”,明确提出教师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在目标方面,学校首先根据本校的总体情况,做出培养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计划。然后,请教师陈述自己5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而从整体和个体需求上进行整合。为保证规划的落实,学校采取了如下策略:①为每个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成果展示。②改变“优秀教师初三把关”的习惯做法,初一到初三实施循环,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有机会带毕业班。③鼓励并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年度基本功大赛。④每学期表彰一次优秀教师。
2、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专业发展力量
(1)加强常规组织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明确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等组织的职责及权限,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职能。学校在加强常规组织建设方面要做到:一是学校领导要深入到组织中去,参与组织的活动,了解组织发展的动态,并以成员的身份为组织的建设出谋划策,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将领导班子成员按学科划分到教研组中,参与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有的学校领导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课题研究。二是选择业务能力强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常规组织的负责人。组织的负责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根据每学年组织开展活动的绩效以及成员的评价对其进行调整。三是明确各类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主管领导要与组织负责人就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安排进行研讨,常规活动要体现研究性,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
通过常规组织建设,我们要让教师明确:上述研究组织就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就是在日常的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的,教师应珍惜每一次活动。
(2)尝试建立教师学术自治组织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必要在校内建立一种特殊的教师学术专业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总结研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紧要问题、定期接受教师专业咨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建议、统筹协调学校内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活动等。例如:某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教师学术自治委员会,两位主要负责人由教师选举产生,这两位负责人再根据学科、年级分布推荐10位教师,经由学校教师民主选评后组成自治委员会(委员均为一线教师),委员会每两年改选一次。委员会主要为学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教学计划以及校内组织公开课和评优课等活动出谋划策,为教师代言,每学年向学校作一次工作汇报。
这种非常规的组织的建立,在校内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力量,督促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提高专业能力,开拓学术领域。
3、搭建平台,引导教师把握专业发展契机
学校要帮助教师建立一种融工作、学习、研究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专业生活方式,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助人自助”式的服务平台。
(1)搭共享台
学校应注重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指在教师例会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某些重要活动的参与人将活动信息和体会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智力资源共享指充分开发校内优秀骨干教师资源,根据他们的学术专长,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典型引路活动,促进全体教师的成长。
(2)搭展示台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在展示中,他们会将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预设进行比较,进而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篇5
本学期教务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牢固树立教育教学是中心,教学质量是生命的观念,扎实开展教务处工作。发挥教务处对学校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注重教学过程检查与监督,提高备课组、教研组工作的实效性。反思才会进步,总结才会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务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
1、继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
本学期教务处多次多形式进行了学科教师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走进多媒体、运用多媒体,与现代化教育接轨。
2、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1)、本学期教务处继续完善和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教案、课后反思、教学日记、听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在学期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检查方法,并真正做到了落到实处。
(2)本学期教务处组织进行了三次教学检查,检查采取不定期进行的方式,并把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中重点是备课、听课,做到检查有结果,十分注重实效性。从检查的状况来看,教研组及老师整体上都较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按要求书写教案,青年教师教案太简,听课次数不足,作业批改不细致等现象。
(3)本学期教务处注意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以提高40分钟效益为目标,加强教学案一体化,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要备课标、教材、资料、学生、教法和练习,备课组内要互相协作,优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4)、加强了各级考试工作的管理。除常规期中与期末考试外,成功组织九年级二次联考,高中各年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三年级诊断性考试等,加强了巡视和管理力度,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加强了考后分析和落实调整措施的力度,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加大了考试对教师的评价实效性。
4、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1)、各教研组活动注重教学活动的效益,摒弃重形式而轻资料的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益,个性对备课、听课、辅导、作业及试卷的批改加强了检查与监督。
(2)、要求已立项的省级和市级优秀老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人人上示范课,人人认真评论、研讨,透过此项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潜力。另外,透过一学期的努力,对其它的任课教师也进行了听课评课活动,均到达了预期目标。
5、提高了组织管理水平
本学期按县教育局的安排,学校迎来了区督导组、县教科室等职能部门多次来校,教务处组织了相关教师的听课活动,及材料的查阅等,透过检查评估一致认为我校教师水平高、教研教改意识强,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综合评价成绩出色。
6、继续加强备课组建设
各备课组认真制订学期教学研究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用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切磋教法学法,上好常态课、研讨课,用心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继续加强教组对备课组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7、继续规范教务处工作,加强自身建设
充分认识教务处的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计划性,努力发挥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
8、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清晰的课堂教学,有效的作业设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学习潜力、探索潜力、创新潜力的提高,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9、加强课改的过程管理。
有计划地举行以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课改研讨活动,学会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扬长避短,优化教学。本学期继续进行随堂课活动活动,扎实开展,培养了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校的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
10、用心注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各组均派遣老师参加了教研会,学校组织理化教师到石化学习取经,安庆五中校长徐晓春到学校作学术报告,破凉初中、剑桥英语学校来校研讨,这些活动,开拓了老师的视野,提高了老师的综合素质。
11、狠抓“培优补短”,面向全体学生。
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是十分明显,这从客观上更加要求每个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思考学生的发展。今年在九年级广泛开展“培优补短”工作,精心组织了多堂专题课,上专题课的语、数、英、理化、政史老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上出了水平、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对临界生和偏科学生的帮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工作中问题的反思
本学期教务处工作有了必须的改善,必须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要消除急躁或急功近利的情绪,改革课堂教学艺术,多关注学生,管理学生。
2、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增加
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提高教师技能素质的同时,务必加强师德建设。
3、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的评价
在本学期的教学检查中仍然发现个别老师为完成任务而补教案、抄补听课记录、补教学日记甚至沿用老教案的现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4、考试阅卷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各级考试中,仍有部分考场试卷混装,倒装,错装,监考员、考务员未按要求进行整理和检查,理科阅卷仍很粗糙,很少给步骤分,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做题过程的培养,作文阅卷仍是浏览式,该肯定未肯定。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
一、教学检查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推动效果不甚理想
1、尚有少数教师工作敷衍了事,作业批改拖拉、马虎,上课不能尽职尽责。
2、不备课上堂,课后突击应付检查的现象较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对我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教学检查不能只停留在后台,教学检查的主阵地就应是在教室里,在课堂上,在学生中。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教学检查的时效性。
3、教学检查的形式也可多样化,可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针对专人检查、向学生调查、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等形式。其次应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将教师随堂听课,领导听课制度落到实处。
二、教师专业化、专门化程度不高
由于教师从上级分配来校不配套,导致教师搭课现象太过严重,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管理带来了难度。我们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既思考到教师所学的专业,也要思考学校的岗位需求。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定位,并透过培训、校本研修、帮扶等措施帮忙教师不断谋求专业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尚未起步,特色教育有待发展。
篇6
1.学会讲话
这次中期考核,采取现场陈述与答辩的方式进行,要求每位人选汇报时不带稿,不用PPT。为什么这样要求?说到底,恰当地交流与表达,这是一位优秀教师、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从现场看,有些校长还是不适应,有的有些紧张,有的看纸条,有的手足无措。其实,这个规定不是要为难大家,而是“卓越”要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之中。
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不少领导者开会时就念稿子。这与古人讲的“言为心声”相去甚远,讲长话,讲无用的话,讲假话,似乎成为一种常态。更为糟糕的是,在公众场合,人们慢慢地不会讲话了。“学会讲话”,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就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来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活动,培养每位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演讲能力,也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思想是朴素无华的
你要成为名师、名校长,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总体上讲,真正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并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还是少数。
有的同志谈到“办学思想与理念引领”,说“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有十个观点……我一听,就吓了一大跳。“思想”太多了,这么多思想观点怎么体现?如何才能成为教师们的思想,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什么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所谓名师、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名师、名校长本人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独特的真理性认识。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二是对教育现象的独特认识,三是对教育的真理性认识,四是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教育思想是朴素无华的,从语言到内涵,都是简洁的,易于理解的,能够实践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名师、名校长的卓越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卓越的思想。名师名校长之名,名在“思想”。时光流转,岁月穿梭,什么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卓越的思想可以横跨时空,穿越历史。二是卓越的实践。一位名师、名校长,他的创新实践,就是能够为教育界提供一个又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创新案例。然后就是卓越的学生。什么是卓越的学生?具备公民素养,具有创新人格,能够奉献社会的学生。
3.我们骨子里缺乏平民教育思维
对于一些校长的陈述和汇报,我有两个担忧:一是讲述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时,没有任何对改革过程的研究。如果说,学校变革与发展是你的产品的话,那么,你与学校变革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作为因变量,你必须研究二者的关系,由此,才能探索一位名校长成长的规律。
另一个担忧是:我们骨子里缺乏平民教育思维。何以见得?高中校长们汇报自己的成果,总要谈自己培养了多少重点大学生,甚至培养了多少北大清华的学生;初中学校则大谈自己是优秀高中的生源基地,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高中生有多少人次考上了重点大学……
必须强调:基础教育并不排斥升学,为升学服务是基础教育的应有功能,但不是全部功能,更不是本质功能。我们之所以说,中小学校长普遍缺乏平民教育思维,就在于:我们的校长在确立办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尺时,只有一把尺子,这就是少数学生的升学成功,而从心底里没有确立为每位学生发展与进步服务的价值观,更没有把每位学生成长与进步作为办学成功的价值标尺。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少从平民化的角度,从常态学生的角度,来谈教育的价值与成功。这不能不令人深感忧虑。
4.把有益的探索做到极致就会形成特色
作为一位名师,要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一位名校长,要办出自己的学校特色。那么,什么是风格?什么又是特色?在听取平度实验中学崔校长的汇报时,我形成了一个观点:把有益的探索做到极致就会形成特色。
崔校长说,自己在学习研修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习,读过很多书,结合实际,总结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教育不仅仅需智慧,更需要理论,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他简要介绍了自己学校的两个做法。其中之一是:日记伴我成长。
崔校长说,自己有记日记的习惯,深深体会到:日记促进反思,反思推动进步。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倡导,现在变成了要求,全校师生写日记。同时,要求家长写日记。通过多年探索,学校开发、形成了六个日记版本;创新了日记形式――包括口头日记、像片日记、漫画日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形成了英语日记、语文教学日记、数学反思日记,等等。
学校把日记作为一种教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准备精选、出版六本书,通过日记反映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日记,见证了教师、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平度实验中学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品牌――日记教育。
5.培育公平:民主高效课堂的本然价值
有位校长在阐述自己的办学思想时,提到了民主教育及其实践,认为应该建立民主高效课堂。
针对这位校长的认识与实践,参与期中考核的潘永庆院长建议,把民主教育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要落实到制度层面、课程层面、课堂层面、活动层面……总之,建议将民主教育思想落实于学校各个方面,全方位打造民主教育特色。
的确,在民主教育方面,美国教育家杜威树立了一座丰碑。不过,杜威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不仅追求民主的教育过程,更追求通过民主的教育过程来培养未来民主社会的新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公民,应该是高效课堂的应有价值。
很遗憾,平常在人们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民主,关注的视角,主要是师生关系的民主,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或者说,是从尊重每一个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教育角度提出来的,而很少关注通过民主的教育过程,来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不能不说,这是我国民主教育思想的极大缺陷,也是我国教育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一种思想或价值基础。
6.建构自己的学校课程
烟台三中郭宏成校长在谈到自己的办学实践时,特别关注课程改革。他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对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管理,都有具体的要求:改造了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创设了校本课程,同时,还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课程,如学生课外活动、社团、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在这里,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课程与国家课程标准的关系是什么?从课程管理的角度讲,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是,无论哪一类课程,都是依据并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或者说,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是国家课程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方面的改造、丰富或拓展。在这里,经过学校改造或重建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校课程体系。
每所学校都应该建设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校课程体系。
7.抓住了后1/3学生就抓住了全部学生
聊城一中崔秀山校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解决“两全”的问题,2008年以后,学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一是努力打造学习型群体。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这几年,建立教师学习制度,2010年组织教师学习《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今年学习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每学期举行教师学习报告会,通过学习统一广大教师的思想。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还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体系――低重心运行、教学案一体化、合作学习、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为此,对教师的教学业绩我们着重考核后2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每位老师最主要的责任。如何真正实现低重心教学?我们采取了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每位学生能够学会。
我非常赞赏聊城一中抓教师学习,实施课程对开,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从后1/3学生抓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抓住了教师的学习,就抓住了关键。教师素质提高了,思想解放了,眼界提升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的主动性、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有了保证;抓住了课程,就抓住了核心。课程保证素质,课程保障个性,课程保障效率,课程保障差异;抓住了后1/3学生,就抓住了全体学生。后面的学生学好了,中间的学生有压力,前面的学生有紧迫感。他们的做法,是可行的,是可学的,是有实效的。高中能做,初中、小学更能做。
8.教育之爱是有不同层次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少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时,都谈到了要爱孩子,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还有的老师谈到,要建立基于爱的教学体系,甚至提出要让孩子走上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些思想,这些认识,这些改革的尝试都是非常可贵的。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探讨的是:教育之爱是有层次的。我总觉得,大多数老师对教育的爱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是初级的层次。我认为,教师在实施爱的教育时,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追求四个层次的“爱的教育”。
处理好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课堂教学,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目前,大多数老师把“爱的教育”停留在让孩子对课堂学习有兴趣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爱的教育”,大都处于感性层面,还缺乏深刻的情感支持。
处理好学生与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教授的学科,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学生不仅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感兴趣,而且喜欢学科本身,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产生高峰学习体验,也就是积极的学习,成功的激励。
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三个层次。要让孩子喜欢自己,不仅仅是给孩子一点掌声,给孩子一张灿烂的笑脸那么简单。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家庭、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理解老师的爱。
处理好学习与人生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这是“爱的教育”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人生。教师必须在教书的同时,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引领孩子对学习、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兴趣。
9.你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位老师在汇报自己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追求时,特别重视写字教学,认为一个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元素;还有的语文老师大谈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不能说,写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不重要,但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写字教学很重要,作文教学很重要,阅读教学很重要,但它们都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根本。严格说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能够清晰地回答自己对时代、教育、学生和语文教育的认识。因此,我个人认为,一位教师要走向卓越的教育人生,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此,必须具备以下素养――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人类史、人类教育史、学科史、学科教育史、当代教育改革、对时代和未来的认识……
10.不要误读分层教学
各位校长、老师在汇报对美国、澳大利亚教育的观感时,都会谈到他们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其实,这几年,我省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也在努力倡导和广泛实施分层教学。不过,我们的分层教学与国外的分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差异:分层教学到底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并促进差异,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的差异,并缩小这个差异?不能不说,我们的分层教学是后者,而国外的分层教学是前者。
我们的分层教学,常见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将学生强制分入不同教学难度的教学班,或日“快慢班”。这样的分层教学,说得明白一点,是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科学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或者课程资源。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或者智力,或者性向,或者学习风格,等等。这些差异,有的会直接表现为学习的领域或学习成绩上。关注这种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是人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解决这一挑战的方向,有三个:一是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二是为不同班级提供不同的课程,这就是班级学科分层教学;三是在同一个班级内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考试、不同的评价,等等。实施这种差异化教育的制度前提是:实行选择课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因此,在我看来,真正的学科分层教学,应该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学校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11.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时空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课堂教学是学校可以通过教师施加有效控制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空;二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递知识,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科教学实施知识传授最有效的载体。
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幅度压缩,单周日变成了双周日,各种假期大大增加。二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知识日益从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掌握知识日益让位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基于能力、创造性和职业性向的个性化发展。三是学生学习的手段、载体和类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学习、实践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日前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观。
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小时空,更要关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大课堂。一位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家长科学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二是要树立大课程观。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仅体现在教材中,更体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科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应该并行不悖。三是要树立大学科观。教师对学科和知识的认知与教学,要超
越传统的学科界线,善于在跨学科或者学科交叉地带引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四要要树立大时空观。优秀教师所关注的教育时空,绝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还包括课外、校外,包括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等等。五是要树立大教学观。优秀老师所关注的教育教学形式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生活实践、自主读书、社团活动……
12.“用教材教”的四个层次
大家都在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要从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教材教?在我看来,“用教材教”的根本要义,在于改变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知识中心教学观,进而追求依据课程标准,用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材料组织和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基于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材教”有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